期發布的《2024年全球數字化營銷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初,全球有50.4億個活躍社交媒體用戶賬號。倘若按照報告中每位用戶平均每天143分鐘的使用時間來計算,全世界每天使用社交媒體7200億分鐘,整年累計時長超過260萬億分鐘,相當于5億年的“人類集體時間”。
這樣宏大的數據令人咋舌。人類社會業已全面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媒介已經成為改善生活的重要力量。但同時,數字技術的普及也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知識過載和信息海嘯,很多人在這一過程中對數字媒介產生高度依賴,甚至“上癮”。這使得很多人開始反思:技術到底是在為人類賦能,還是在“奴役”人類?當下,我們究竟該如何在數字洪流中自處?
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卡爾·紐波特在其《數字極簡主義:在嘈雜的世界中選擇專注的生活》一書中給出了一個選項——“數字極簡”。
作者對“數字極簡”給出如下定義:這是一種技術使用理念,將線上時間用于少量經過謹慎挑選的、可以為你看重的事物提供強大支持的網絡活動上,然后“欣然舍棄其他的一切”。這一過程,將幫助你逐漸培養出一種全新的數字生活方式。
在卡爾看來,新技術快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信息過載問題,人們在分配注意力這件事上逐漸放棄自主權。搶奪注意力是許多科技公司的“基礎腳本”,人們之所以難以從數字產品中逃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科技巨頭精心設計了“注意力陷阱”。要實現數字極簡,需要重新以志向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時打破自己的原始沖動和硅谷商業模式對生活的控制,讓長遠的人生意義優于短期的滿足感。
在書中,卡爾·紐波特寫道:“新技術將服務于你珍視的價值,而不是未經你允許就顛覆那些價值。正是在謹慎地重新選擇技術的過程中,你才會有目的地作出決定,讓自己成長為一個數字極簡主義者。”
本質上說,數字極簡更類似于一種生活哲學,它強調審慎地使用一切數字工具并將自身所參與的數字活動最優化,讓數字媒介與數字實踐的效用與功能最大化,同時盡可能少地侵蝕使用者的現實生活,恢復對生活本身的掌控。
那么,該如何實踐數字極簡呢?卡爾·紐波特策劃了為期30天的“斷舍離”實驗,這種獨特而快速的轉變過程被稱為“數字清理”。在這30天時間內,實驗者需要暫停使用那些可有可無的技術,重新發現能給自己帶來滿足和意義的行為與活動。就如何判斷一項技術是否可有可無,作者給出的“鑒定標準”是:除非放棄這種技術會嚴重擾亂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否則這種技術就是可有可無的。
具體而言,首先,你不需要真的“戒掉手機”,但得與自己進行深度溝通,達成“內心確認”。你要問問自己,對你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再決定如何讓科技產品融入你的生活來服務這些目標。就好像錘子是一種工具,但你不會一有空就去拿錘子。用錘子是為了特定的目的,用手機也是如此。其次,你可以不帶手機地進行一次長時間漫步,使自己置于“不聽”“不讀”的安靜狀態,與自己的思想獨處。此外,你需要安排一些高質量的休閑放松活動,做一些更有意思、更有價值的事情來填補不使用社交網絡之后空閑下來的時間。最后,你還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中,和朋友一起安排一些高質量集體活動,甚至可以給自己寫一封信。
想要從繁復的數字世界回歸簡單的生活,需要實踐,不僅要意識到自己得到或失去了什么,還要決定舍棄和拿回什么,這就是“數字清理”的過程。在30天的“斷舍離”實驗結束時,你可以選擇性地把技術產品重新引入生活。卡爾·紐波特鼓勵人們改變過去那種凡事都拍拍腦袋認為“有個APP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思維模式,而要把自己從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抽離出來,轉而投入真實的世界。簡而言之,就是掌控數字生活,告別漫無目的地使用互聯網和沉浸在無窮無盡信息流中的狀態。
當前,一個名為“后數字化生活”的概念漸趨流行。該概念強調,要通過減少數字化干擾,幫助人們恢復專注力、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提高注意力的質量,從“被鎖定”的感覺中掙脫出來,自主控制所見、所聞,自主采取行動。這與中國古人推崇的“大道至簡”,以及卡爾·紐波特提出的“逃離數字牢籠”不謀而合。
正所謂“大隱隱于市”,或許在當下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巨隱隱于網”。(葉子鵬)
來源: 經濟日報
說關注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想要財運滾滾,就從點個關注開始吧!祝您財源廣進,好運連連!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電腦就像我們數字時代的保險柜
,里面裝著我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微軟,這個數字世界的“管家”,最近又雙叒叕地操心起我們數據的安全了,這次,他們祭出的法寶是:在W11系統中默認開啟BL磁盤加密功能消息一出
,用戶群體中頓時炸開了鍋,有人拍手叫好,認為微軟終于做了一件“人事”,為用戶的數據安全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也有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微軟此舉有“越俎代庖”之嫌,畢竟不是所有用戶都需要如此高強度的加密保護,而且這還可能帶來性能下降等副作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么微軟的BL磁盤加密功能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它真的能保護我們的數據安全嗎?普通用戶到底需不需要開啟這個功能呢?
讓我們先來揭開BL神秘的面紗,看看它究竟是何方神圣,簡單來說,BL就像給你的磁盤戴上了一把“密碼鎖”,沒有正確的密鑰,任何人都無法訪問其中的數據,即使是拆下硬盤也無濟于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那些對數據安全有著極高要求的用戶,比如政府機構、金融企業等,BL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安全衛士”,它能夠有效防止數據泄露,即使設備丟失或被盜,也能確保數據萬無一失
對于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來說BL真的有必要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想象一下,你新買了一臺高性能的跑車,結果卻被強制要求安裝一個笨重的防盜裝置,雖然安全性提高了,但速度和操控性卻大打折扣,BL就像這個防盜裝置,雖然能提升數據安全性,但也會不可避免地拖慢電腦的運行速度,尤其是在處理大型文件或進行高強度運算時,性能下降會更加明顯
更讓人頭疼的是,BL的設置和使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很多用戶根本不知道BL的存在,更不知道如何設置和使用,一旦忘記了密鑰或者操作不當,就可能導致數據無法訪問,甚至永久丟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微軟將BL默認開啟,美其名曰是為了用戶的數據安全,但實際上卻把用戶置于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開啟BL,性能下降,使用不便;不開啟BL,數據安全又得不到保障
更讓人擔憂的是
,微軟此舉背后是否隱藏著其他目的?比如,通過默認開啟BL,微軟可以更容易地獲取用戶的數據,甚至可以對用戶的數據進行監控和管理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只是我們的猜測,但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畢竟,在信息時代,數據就是財富,而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面對微軟的“貼心”加密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你對數據安全有著極高的要求,并且能夠承擔BL帶來的性能損失和使用不便,那么你可以選擇開啟BL
但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用戶,電腦里只存儲了一些日常文件和照片,那么建議你還是關閉BL吧,畢竟,相對于數據泄露的風險,電腦性能下降和數據丟失的風險可能更大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無論你是否選擇開啟BL
,提高數據安全意識都是至關重要的,定期備份重要數據、設置強密碼、謹慎使用公共W-F等,都是保護數據安全的有效措施我們不禁要問:在數據安全和用戶體驗之間微軟究竟會如何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僅用于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隨著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重視定期體檢——提前發現健康隱患,及時為后續預防和治療提供保障。在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攻略,教大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該如何選擇體檢項目。
不過,有消費者反映,他們在體檢過程中遭遇了“加項”,也就是在原本的體檢項目基礎上,會被推銷類似于骨密度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心腦血管檢查等項目;甚至有消費者帶父母體檢時,被推薦加做了近萬元的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這些聽起來技術高端且價格不菲的項目,體檢時真有必要做嗎?普通消費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項目?
一般體檢機構的常規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不少消費者發現,在這些基礎套餐外,體檢時會被機構推銷“增加項目”。在上海工作的陳漫(化名)告訴記者,自己就職過的單位每年都有體檢福利,但都遇到過額外的推銷。
陳漫說:“我在上海、杭州都碰到過,就是民營的體檢機構,單位已經幫你付了體檢套餐的錢,你去那邊辦理的時候,前臺會給你一張單子,就問你,你那個套餐里面有什么項目,但是考慮到你這個年紀或者怎么樣,你看看還有幾個也是可以檢查的。”
陳漫說,自己被推薦過的項目,包括婦科檢查和骨密度檢測等。
陳漫表示:“女性他就會問你婦科檢查要不要增加。還推薦過骨密度檢測,因為我那個套餐里面沒有骨密度檢測。他說,三十多歲要不要測一下?第一次被推薦了之后,我還在想我是不是應該增加幾百塊錢多加幾個項目。然后小伙伴就跟我說,如果你真的覺得骨質疏松或者說有什么問題,你還不如直接去醫院掛個號。”
記者梳理發現,時下比較容易被推薦的體檢“加項”,還包括針對腫瘤標志物的系列檢查。近日,李先生幫自己的母親預約了一家民營體檢機構的基礎體檢套餐,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等都包含。李先生告訴記者,在體檢過程中,多位工作人員向其推銷額外的檢查項目,其中就包括腫瘤標志物檢測。猶豫再三,李先生給母親加做了這項檢查。
李先生說:“一種叫全面腫瘤標志物檢測的項目,說是檢測技術非常先進,可以提前發現多種癌癥風險。然后我一看價格,比整個的基礎體檢套餐都多出好幾倍,主要還是心理有點擔心和焦慮吧,現在我們就是希望父母身體好,聽到介紹說高科技的檢測,想著做一個這樣的檢查保險一些。”
檢查結果顯示,李先生的母親雖然有些指標異常,但在醫院進一步檢查后,并沒有發現問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骨密度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心腦血管檢查等已算是常規體檢。浙江湖州的消費者朱芬告訴記者,她帶著父母去體檢,甚至被推薦了有“現代醫學高科技之冠”之稱的PET-CT檢查。
朱芬表示:“想著父母歲數大了,帶他們去大城市做一次全面的體檢,當時選擇了一個項目還算齊全的套餐,4000多元一份。后來工作人員跟我說,我父母也上點年紀了,推薦我做一個叫PET什么的腫瘤相關的體檢項目,說這個項目可以詳細檢查身體各部位有沒有腫瘤的情況。當時我想,檢查一下也好,放心一點,一問價格嚇了一跳,一個人就要8000多元,兩個人做下來就要一萬多。”
在和家人商量之后,朱芬沒有加項。一位在某民營體檢機構工作的醫生告訴記者,公司鼓勵員工向客戶推薦增加項目,盡管不是強制性要求,但每天會在群里公布有加項的工作人員名單,如果推薦成功,員工會有分成。這也是絕大多數消費者會遭遇體檢“加項”的主要原因。
面對體檢推銷,難以抉擇是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心理,一面是健康,另一面是必要性不明的項目,究竟該如何選?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毛洪蓮表示,普通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無家族史,進行針對性選擇,但首選常規項目。
毛洪蓮說:“比如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以及一些腹部超聲的檢查,肺部的CT檢查等等,這些屬于一些常規的體檢項目。”
此外,根據年齡段的不同及特定工作環境,可以針對性選擇呼吸道疾病、腫瘤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相關篩查。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腫瘤醫學中心主任任軍接受采訪時說,40歲以上人群才考慮在體檢中增加腫瘤標志物檢測。
任軍介紹:“腫瘤標志物(檢測)主要是由于細胞發生癌變,會分泌一些物質,通過抽血化驗,能看出來一些異常變化。作為常規檢查來說,一般對45歲以上或者40歲以上的,可以做一些檢測,這個數字如果很高的話,尤其是隔半年或者一年持續升高,加上患者是否有癥狀,需要進一步做檢查。但問題是,腫瘤標志物它沒有絕對特異性的,靠這個來做診斷,意義不是很大。從我們隨訪來看,癌癥指標稍微高一點點,并不代表一定是癌癥,飲酒或者疲勞、炎癥反應都可以引起。像PET-CT檢測,作為常規體檢來說,不管是從價格還有臨床價值來看,肯定是不適合的。它的目的是得了腫瘤以后,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個精確的疾病狀態分析。”
北京市體檢中心健康管理科科長、北京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常務委員劉峰認為,從健康管理的角度來說,體檢的意義在于發現問題,其背后更重要的目的是進行動態監測,養成更科學的健康觀念。
劉峰說:“健康體檢,第一個是查病,目標是早期發現疾病。第二個更重要就是早期發現疾病的風險因素,關鍵是要把指標以年為單位做成一種隊列研究。比如從40歲開始,就查空腹血糖,血糖或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指標是不斷升高,這就是慢性病的風險因素。這種動態的數據非常經濟,花不了幾塊錢,體檢項目是很簡單的,但是它對我們的健康提示非常重要。好多人看不到這個,每一年要做很多的項目,查完以后沒有病就不管了。所以關于體檢來說,體檢的項目不同年齡段,給他推薦不同的項目。但是更重要的,通過很多簡單的項目、連續動態的數據,要發現問題。體檢永遠是在發現的,但解決問題的手段在哪?就是通過這些因素發現健康的風險,實踐發現了,再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營養、運動、睡眠、心理、養生,來控制風險因素。”
綜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者 周益帆)、央廣網
來源: 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