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沒登錄QQ了?在老年人的網絡江湖里,QQ無疑占有一席之地。QQ開啟了許多中老年人踏入網絡世界的第一扇門,留下許多愛恨交織的故事。而隨著微信崛起,越來越多人開始告別QQ。一個個灰色頭像的背后,是漸漸冷卻的QQ情緣。(本報記者王宇)
“花開花落。”2003年,家住上海的楊淑芹在電腦上敲下這四個字,為自己取了第一個網名。那時,誕生于1999年2月的即時通訊軟件“QICQ”早已改名為騰訊QQ,62歲的楊淑芹第一次觸網,成為QQ的2億注冊用戶之一。
那年,楊淑芹正處在人生最低谷。離異多年的她,因中風偏癱,加上聲帶失聲,被徹底困在家里。還好,家里有臺電腦。為了讓楊淑芹消磨時間,外孫給她注冊了QQ號。取網名時,剛學會打字的楊淑芹用“一指禪”敲下“花開花落”。這個網名并不獨特,但對楊淑芹來說,象征著自己幾十年的風雨人生路。楊淑芹學會用QQ聊天后,QQ成了她與外界聯系的幾乎唯一的渠道。有人申請添加好友的“咳咳”聲,收到新消息的“滴滴”聲……在這些不斷傳來的聲音中,楊淑芹忙碌起來,心態和精神也都逐漸轉好。在她看來,QQ聊天最神奇的是,沒人知道坐在網線另一端的是個殘疾、失聲的退休大媽,“有個北京小伙子把我當成小姑娘,天天給我送‘玫瑰’,后來知道我的真實年齡,他也不生氣,還邀請我去北京看天安門”。楊淑芹很喜歡這種和陌生人聊天的感覺。如果長時間沒聽到“滴滴”聲,她會茶飯不思。
QQ上,楊淑芹扮演著知心大媽的角色。“有個小姑娘失戀了想不開,我連續半個月發消息安慰她。”楊淑芹說,后來小姑娘終于想開了。幾年后,姑娘結婚時還給楊淑芹發來電子請帖。通過QQ,楊淑芹還找到一位同樣中風的上海大姐。雖然從未見過面,但兩個人還是成了密友,互相鼓勵、打氣,直到2013年這位大姐去世。
現實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QQ上,網友們通過QQ群抱團成圈。湖南長沙74歲的朱曉君(化名)是最早的QQ群主之一。2004年,和丈夫離婚后,朱曉君經營著一家打印店。店里有電腦,朱曉君每天把QQ掛在線上。這時,QQ已推出等級制度,從星星到月亮,從月亮到太陽……2005年,朱曉君的QQ等級達到16級,有了一個太陽——這意味著有了建群資格。
朱曉君建的第一個群叫“團結有愛交友”群。朱曉君把同學、同事以及在打印店認識的朋友拉進群。群主朱曉君手握大權:群里進新人要征得她同意,有人想擔任群管理員要通過她任命……那時有個說法:得罪誰也不要得罪群主。2009年后,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建群資格,群友的人數也不斷增加,100人,200人,甚至500人,QQ群迎來黃金時代。
今年71歲的陳蒼柏,就是“黃金時代”誕生的QQ群主。2010年,騰訊QQ同時在線人數突破1億,活躍的用戶促成了各種各樣的QQ群。陳蒼柏的“中原知青群”也在那時創立。陳蒼柏退休前當過干部,人脈廣,有威信,建群不到半年,來自河南、河北、湖北等地的老知青紛紛加入。2012年,“中原知青群”的人數達到普通群的上限:500人。因為有的老知青進不了群,群里就有人創建了另外的群,并從“中原知青群”拉人。陳蒼柏大發雷霆,在群里批斗“背叛者”并將其“踢”出群。不久,陳蒼柏得知,成為QQ會員后可以將QQ群升級。陳蒼柏趕緊充值,將群規模升級到1000人。2014年后,“中原知青群”的人數再次達到上限。陳蒼柏制定了嚴厲的群規,包括禁止拉小群、禁止有反動言論、禁止謾罵紛爭等,“違反群規兩次就永久踢出群”。陳蒼柏選擇群里最有威信的9個人擔任管理員,他們每天定時在群里“巡查”,維護秩序。
要想加深群友感情,線下活動少不了。從建群開始,陳蒼柏就不斷組織老知青聚會,為此還成立了“知青管委會”。知青群每年都組織聯歡和旅游活動,每次都有幾百人參加。2015年,600多位老知青登上夕陽紅專列去大西北旅游,令陳蒼柏等難以忘懷。后來,還有群友搞起了知青農莊和知青養老院。通過QQ群,老知青們實現了抱團養老。
對湖南邵陽66歲的王加和來說,QQ不止有著交友聊天的功能,還是閑暇時間最好的消遣。他在QQ空間里寫日志,也在QQ游戲里下象棋。最讓王加和津津樂道的,是曾經風靡一時的QQ農場。
王加和是2009年底接觸QQ農場的。當時,他放棄了麻將,成為一名專職“菜農”。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錄QQ農場,收菜、偷菜、除草、種菜……菜地越來越大,種菜的品種越來越豐富,收獲的金幣越來越多。雖然這些都是虛擬的,但王加和的心中有著實實在在的收獲感。
王加和記得,那段時間人人皆菜農,“我聽說有對老夫妻,因為丈夫晚上起來把老伴的菜給偷了,兩個人甚至要鬧離婚”。王加和沒那么“瘋狂”,但也足夠勤奮:“我會先計算好收菜時間,定好鬧鐘定時收菜。”偷菜要起得早,王加和每天早晨5點鐘先起床偷一遍菜,再回床上補一覺。得知王加和“種菜了得”,子女和孫子也將自己的“農場”交給他打理。王加和一個人打理5個“農場”,“累并快樂著”。
QQ上,從來不缺網戀,但也是愛恨交織。有許多“見光死”網戀,也有許多在“網戀”中受傷的人。朱曉君坦言,自己曾在QQ里受過傷。
朱曉君剛開始玩QQ時,“個性簽名”寫的是“快樂交友”。那時,她很想通過網絡走出離異的陰霾,甚至期待QQ能讓她告別單身。2006年,在一個中老年交友群,朱曉君認識了一位中年男性。互相加為好友后,對方不說話,卻一直給朱曉君發送視頻聊天請求。朱曉君點了接受請求后,視頻那邊是一個赤裸上半身的男人在一臉壞笑,她趕緊掛斷視頻并將對方拉黑。2008年,朱曉君通過QQ認識了一位北京的“知心大哥”后,陷入了“網戀”,兩個人每天要聊上好幾個小時。2008年底,“知心大哥”發信息稱女兒住院,要借3000元錢。朱曉君想都沒想,就把錢打了過去。結果,“知心大哥”立馬就下線了,并且再也不回復信息,朱曉君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后來,朱曉君參加了長沙兩個“同城交友會”,認識了一位和自己同齡的退休老師,發現很投緣。網上聊了一個月,對方約朱曉君出來見面。然后,在吃過兩次飯、逛過一次公園后,對方也銷聲匿跡了。跟其他群友打聽后,朱曉君才知道,是對方嫌自己年齡太大。
不過,這些經歷并未打擊到朱曉君。“不害怕,也不后悔,至少它們讓我的人生經歷更豐富了。”朱曉君說。
盡管多次在QQ里受傷,但朱曉君從未告別QQ。如今,朱曉君的QQ已經有86級,她卻再也沒有興趣去建新的QQ群。而許多曾經的QQ好友,QQ狀態都變成了“離線”,留下灰色的頭像。原因很簡單,“加個微信”早已取代“交換QQ號”,微信成為人們溝通的首要選擇。
從2017年開始,朱曉君就發現QQ里在線的網友越來越少。根據騰訊調查,現在,微信用戶群體中60%以上的年齡超過25歲;而與此相對應的是,QQ的用戶中60%以上的用戶年齡低于25歲。4月16日、17日,記者在3個中老年微信群里發起調查。對于“以前是否常用QQ”,365名群友中有298人選擇“是”;在這298人中,對于“現在是否還經常用QQ”,只有36人選擇“是”。無疑,過去常用QQ的網友,現在大多數都改為使用微信。陳蒼柏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18年,他就徹底告別QQ,建起微信群。他那曾經輝煌一時的千人QQ群,如今只有598人,并且群里幾乎很少有人說話。陳蒼柏對此并不在意,“這是時代的選擇”。
朱曉君還在堅守著。她的QQ依然經常在線,她依然每天會在群里道聲“早安”。朱曉君說,或許等到所有好友的頭像都變成了灰色,她也會告別QQ,“那就是真的886,永遠下線了”。
然得知QQ可以查詢注冊的時間了,我不知道什么時候注冊的,只是知道它保存了我太多的回憶,如今看到了它陪伴我的時間,不知不覺勾起了我回憶,還記得那時候剛注冊QQ的時候是跟同學一起去網吧玩游戲為了方便聯系注冊,記得那時候玩的游戲叫暴力摩托單擊的那種,不像現在網游那么好玩,因為我是農村的離縣城比較遠,那時候也沒有手機,唯一能聯系的就是通訊工具就是QQ,剛開始注冊QQ是為了方便聯系同學們一起聚頭,后來是為了給QQ升等級,那時候跟同學比誰的QQ等級高!等級達到一個太陽?就建立群聊,建立群里自己就是群主老大[呲牙](小小的虛榮感)為了升級太陽?,只要有時間就去網吧掛QQ升等級,那時候還很難升,需要滿足兩個小時連續在線,才累計一天的時長,有時候讓同學幫自己在電腦上掛QQ升等級,只為了跟其他同學攀比等級高低,如今翻看QQ的注冊時間,原來它已經陪伴了我18年之久!后來離開老家城市主要的通訊工具還是QQ,記得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手機登錄QQ只能是“爪哇”英文名不知道叫什么,我都是叫這個名字,使用終端登錄,或者手機輸入網址3G.qq.com 登錄,總之沒有現在這么發達,那時候使用手機登錄其實也還是為了增加活躍天數升級而已,那時候沒有太多豐富的功能,QQ留言板卻是就下了很多的回憶,留言板似乎也是攀比留言誰比誰的多與少,記得第一個女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對方留言板留言,而且是那種一句話復制很多遍發送,就是為了增加留言的數量,如今這些都已經變成了回憶,看著QQ空間保留很久的照片,思緒頓時回到了以前,如今微信的廣泛使用,讓曾經的QQ好友已經變得陌生,有些甚至已經不再使用它了,如今的微信似乎已經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很少人再會提起QQ或許它只能成為我們記憶的膠卷,感謝它替我保留了這些回憶,我會一直使用直到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