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文由什么值得買用戶原創:CbcaacIntosh

    UMPC,是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 的簡寫,直譯為“超級移動個人計算機”。 這個概念的提出來源于Intel,微軟為這個新項目設立的廣告詞為:“想知道我在哪里嗎?我在海邊、我在山尖、我在地下道、我在車里、我與你同在、想知道我是誰嗎?”因此微軟叫它做 Origami 計劃、intel 則稱它為 UMPC、VIA 叫做 UMD 。 其實就是玩了一個將筆記本進一步小型化、便攜化的概念,滿足基本辦公和娛樂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SONY 于2006年推出了全新系列 UX 系列。

    在那個沒有iPad,沒有安卓的年代,SONY的UX系列足夠的驚艷。于是省吃儉用,花費13k入手了UX17C.當時在任何地點,任何人面前掏出來,都足夠吸引眼球,但是除了驚艷,槽點也時多多:性能一般,待機時間短,4.5寸的屏幕配以1024*768的分辨率,微小的點距致使想要看清楚文字簡直費死勁兒,那個只有電阻屏的年代想要通過屏幕控制windows還有從背后抽出一根筆,還有手感一般的指點桿和鍵盤......注定了他成了我手里最貴的吃灰神器。

    可是吃灰歸吃灰,但SONY的UX系列也的確是一代經典之作,所以一直靜靜的收藏在書柜里。前幾天翻東西的時候又看到了,突發奇想,開機看看吧。結果,剛開機還好好的,可沒幾分鐘屏幕就花了。

    開始還以為是帝都這幾天的高溫致使集顯過熱了,關機重啟問題依舊,可是能聽到windows xp啟動好的提示音,說明主要部件還是正常的。在萬能的某寶搜索能維修這個系列電腦的店鋪,和客服交流,得出的結論是屏幕掛了--此系列電腦屏幕常見病。可以寄修換屏。但是這個東西真是雞肋,不修吧總覺得舍不得!修吧,這東西除了收藏吃灰好像毫無用處。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為信仰充值,換屏。畢竟是上古時代得產品了,某寶上ux系列的配件很少有賣的了,與客服溝通,號稱存貨新屏500,拆機屏380,物以稀為貴,寄修和單買屏幕價格一樣。再三和客服確認是屏幕的問題后,秉著“生命在于折騰”的原則,還是決定買一塊屏自己換。

    這東西本就是小眾產品,所以不用擔心有什么國產寨屏,至于現在還能留存有什么全新的屏,我也不抱有幻想,只是新舊程度而已吧。與客服溝通被告知拆機屏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所以還是下單了客服口中所謂的全新庫存屏。想談談價格,可是無奈此貨存世估計太過稀少,賣家毫不松口,最后只是答應順豐包郵。

    經過2天的等待,貨到了,成色還是不錯,屏幕表面無明顯使用痕跡,可以看到是日本造的夏普屏。

    接下來就是拆機了。這貨集成度很高,開始還擔心很難拆,但是實際操作下來,還是很好拆的,同時也感嘆大法當年出色的工業設計。

    首先取下電池,拆掉背面的這幾個螺絲。注意中間那個螺絲是在一個蓋板下面,要撬開蓋板才能看到,這樣就能拆下后蓋了。

    接下來拆掉無線網卡的天線和一顆螺絲,取下無線網卡。

    擰下固定硬盤框架的幾顆螺絲,取下硬盤數據線,就可以取下硬盤了。1.8寸的ce接口的硬盤,真心小巧。因為我這款是配備的機械硬盤,硬盤四周那個白色的是用來減震的軟墊。

    再拆開主板左側和背面的排線,就可以把主板拆下來了。

    接下來拆掉屏幕。拆開如圖所示的4顆螺絲,就可把上推式的屏幕與機體分離。

    擰開屏幕四角的四顆螺絲,拆開屏幕的外殼,注意拔開連接液晶屏的數據線,就可以取出液晶屏了。

    一定要注意液晶屏與外殼連接的這條數據線。

    自己的屏和淘來的所謂“新屏”。

    拆下來的主要部件全家福。

    換上新屏,小心的一步一步安裝好,懷著忐忑的心情開機。順利點亮,心中還有一點點小得意。重啟一下,結果......

    嘗試重啟,重新拆機拔插各種排線,依舊如此。心涼了。通過底座外接顯示器試試吧,可我系統設置里沒有打開擴展屏幕顯示,外接顯示器也沒任何顯示。不甘心,用家里電腦虛擬機裝一winXP,通過鍵盤控制打開外接顯示器的擴展顯示,照葫蘆畫瓢,在UX上盲操作也順利打開了。查看系統狀態,一切正常,證明主板是沒有問題,問題應該出在屏幕和排線上。

    再次聯系客服,告知出現的意外狀況,協商還是將機器寄回維修。等了兩天,被告知他們還是直接上了一塊新屏,然后,也白屏了......換了排線和另外一塊屏,正常了。

    我不以小人之心懷疑屏本身的質量問題,但是我都告訴你們可能是排線的問題了,還是武斷的換屏,真的為維修人員的水平捉急啊。那接下來就是協商費用問題。商家提出的方案是修好的排線100,換的拆機屏380(新屏只有2塊,已經都壞了)。至于我換壞的那塊500元由我來承擔,這樣我修這個吃灰神器就要花費980大洋,這個價格可以買一部性能比這貨強很多的手機了。我當然不能接受了,因為開始我再三和商家確認過是屏的問題而不是排線的問題,才決定自己換的,出了這樣的意外誰也不愿意看到,而我還要承擔屏的成本和商家的利潤,這點有點說不過去了吧。最后協商結果是新換的排線100和屏380我出,我壞的那塊我承擔一半也就是250大洋,最后修這個還是花了我730大洋。但也能這樣了,誰讓咱要為信仰充值呢。

    又等了兩天,終于寄回來了,開機顯示沒問題了,但是換上去的這個拆機屏有明顯的劃痕,看著真是鬧心啊。

    事已至此,既然已經充值了,那就想再給他充充值吧。某寶還有給這貨換CPU的,但是考慮到這貨板載的可憐的512M的內存,換了U也沒多大用途,還是算了吧。這貨標配的那個東芝1.8寸的機械硬盤,倒是覺得有點搞頭。先測測這貨讀寫性能吧,結果,真真的驚到我了。因為性能太過孱弱,跑完全部測試需要太久,我只好放棄了。

    跑分的結果更加堅定了我換一SSD的信念。無奈這貨用的CE/ZIF接口太過古老和小眾,某寶上大都是些拆機貨或者山寨品牌,而且價格高的離譜,隨便一個64G的要300大洋左右。不過馬云家還有另外一種方案,就是用msata轉ce的轉接卡配合msata接口的固態使用。但是據說此種方案兼容性比原生方案差很多,商家也不保證能用在我的機子上。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冒險試一試。一來這個轉接卡便宜的很,不能用也無所謂。二來msata的硬盤選擇面也要廣些,不到200塊就能買到120G的產品,而且就算不能用也能買個轉接卡組成移動硬盤使。于是狗東下單了金士頓的120G msata固態,某寶下單了轉接卡。

    轉接卡

    ssd與轉接卡合體-

    到貨了先裝上試試能不能認得出,接下來要安裝系統了。以前也折騰過win7,無奈512M的內存實在是性能有限,最后還是決定跑WinXP吧,順便懷懷舊。這貨intel 945GM的芯片組,南橋支持的還是ATA100的IDE硬盤,至于AHCI更加想也不用想,bios里也更沒有相關的選項。XP這種系統時代還沒有普及SSD呢,所以用sony的恢復盤安裝好XP后看到也沒有4K對齊。

    用Paragon Alignment Tool搞定4K對齊后再測試,性能有小幅提升,應該還是ATA100總線和轉接卡的性能限制了這塊SSD應有的性能。不過實際體驗下來,打開應用的速度比以前的機械硬盤還是有很大的提升。

    這貨原先帶的無線網卡是intel的3945,只支持到54M,在這個千兆普及的年代,太過寒酸了。正好手邊有一個從蘋果本本拆下來的無線網卡,換上去,XP的驅動這年頭還真難找,萬幸的是還是找到了。看看速度,還是大幅提升的。

    接下來發現這貨放了這么多年,CMOS電池早已沒電,每次開機時間都不準了,于是決定再換塊電池。主板左上角一個白色膠帶包著的是CMOS電池,拆開看看,型號還真是少見。還好萬能的狗東和某寶還是買得到。

    至此,此次對這臺古老的電腦升級以及維修算是完成了,雖然真心沒什么用的東西了,但是還是贊嘆大法十幾年前能設計出如此精妙的產品。雖然花費不少銀子,但是看到又能點亮,心中還是很開心的,這不正是DIYer的精神么?

    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文章

    如果你是已經有原來系統的用戶,想要重裝的話請先備份系統盤里的重要數據。這里給一個建議,win7用戶請到系統盤根目錄下的用戶文件夾里,選擇當前賬戶名稱的文件夾進去(有些是administrator,有些是筆記本名稱,有些是自己起的名字),這里的目錄里,找到‘我的文檔(或者My Documents)’和‘桌面(或者Desktop)’,將這兩個文件夾備份到非系統盤分區里,安裝完后還原,一般的數據就很多被保留下來了。重裝后的系統,有一部分軟件是不需要重裝的,有些則需要,這個就要看具體是啥軟件了,自己試一下能否打開就知道是否需要重裝了。

    使用原版鏡像安裝的用戶,請確保還有4G以上的空間(非系統盤),我們需要將系統鏡像解壓縮,放到任意一個非系統盤的根目錄下(U盤,移動硬盤也可以)。解壓縮過程可以在win PE中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系統里預先完成,這個無所謂。

    安裝XP系統,而電腦恰好又是筆記本的時候,你需要注意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硬盤工作模式一定要選擇為IDE模式。具體更改方式如下:

    開機時進入BIOS。這個進入方式臺式機一般就是按delete鍵,而筆記本雜亂無章,有些是按F1有些是F2有些則是ESC+enter(部分筆記本還將F1~F12設置為按FN+F1~F12才能生效,所以一定要慢慢試)。進入BIOS后,每個品牌的界面都有所不同,很難直接給一個準確的答案,我推薦去百度一下自己的機型的一些教程,查找到底如何修改SATA工作模式。實在找不到,那就自己進BIOS找吧,筆記本尋找這個相對簡單,BIOS里可調節的項目非常少,查找帶有SATA字母的選擇項,點進去后一般是AHCI/IDE兩個選擇,有些則是compatible/AHCI,前者都指的是IDE,選擇后按F10保存退出即可。

    部分sony和HP筆記本沒有SATA更改選擇,這類筆記本安裝XP極其困難,不過我也有方式,第12節會告訴你們如何解決這個頭疼問題。

    下載文件里,至少需要將下載地址.txt里的驅動精靈下載下來,方便安裝網卡驅動,保證聯網后安裝其他驅動(ghost安裝的可以不用,這個要看那個GHO是否集成了萬能網卡,不過一般都是有的)。

    有興趣的用戶,還可以下載CPU-Z,GPU-Z以及硬盤檢測修復工具來查看機器的硬件信息(我提供的WIN PE中其實有,不過版本有點低,可能不會識別)。

    NTBOOTautofix v2.0.2.exe是用來修復引導文件的,有時候系統壞了可能只是引導缺失引起的,用win pe再加這個即可修復解決。

    SuperRecovery.exe是數據恢復軟件,能恢復某些情況下硬盤損壞或者不慎格式化時的數據,具體方法可以百度。

    Win7_active_1.0.exe和小馬激活工具是給win7系統軟激活用的,如果不想用模擬激活而使用slic激活的話,自己百度,在這里不提供方法。

    WinRAR_4.20_(x64)_SC-PRET.exe是解壓縮軟件,原版鏡像安裝的用戶安裝完是沒法解壓縮RAR文件的,這個是必備軟件(64位使用X64,32位使用沒有X64標注的)。

    銳捷客戶端.rar是給大學同學使用校園網準備的,里面版本很多,其中4.10我用的最順手,破解也最穩定,破解文件也提供了,方法不再描述。

    DiskGenius.exe是硬盤分區工具,win PE已經集成,可以不必下載。

    nt6 hdd installer v2.8.3.exe是給在有系統的情況下重裝系統準備的,不需要下載。

    其他安裝系統后需要的軟件,也可以現在就下載準備好,安裝完后直接安裝一次搞定。(如果能找到驅動的話更好,沒有也不必擔心)。

    注“差評”,看科技圈風云變幻~

    在輕薄筆記本電腦設計愈發別出心裁的今天,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在新推出的電腦上,看到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

    奈何市場變化實在太快,昔日很多在電腦行業叱咤風云的品牌和公司,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潮流中,或與時俱進蒸蒸日上,或偃旗息鼓銷聲匿跡。

    以至于現在買電腦時,估計差友們能想到的無非也就是蘋果、微軟、戴爾、聯想、惠普、華碩、華為、小米等等這些至今還健在的品牌。

    但說起筆記本電腦,有個牌子托尼不得不提。

    它曾靠著其時尚超前的設計理念和獨具一格的技術創新,一度代表了 PC 行業最高的工業設計水準,當初的地位不亞于現在的蘋果微軟,以至于被無數后來者模仿借鑒。

    這個品牌的名字叫“ VAIO ”。

    雖然它的知名度今不如昔,甚至因為字母之間的相似可能還會讓不了解的差友將它與毫不相干的 vivo 聯想到一起,但實際前者成立的時間還要比后者早上十幾年。

    VAIO 的品牌 logo

    va 代表自然的模擬信號,io 代表科技的 01 數字信號

    當然創立的早晚并不能說明什么,最重要的是那時 vaio 背后的母公司大有來頭,作為向來喜歡倒騰各種有用沒用黑科技的索尼大法旗下的子品牌,意味著它從一誕生就注定了與眾不同。

    當時電腦普遍又厚又重,外觀還是以黑白灰為主的年代,1997 年 vaio 的初代筆記本電腦就開始表現出那么的超凡脫俗。

    略顯輕薄的機身,搭配基佬淡紫色的外殼,vaio 推出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就選擇了如此騷氣的顏色,暫且不市場對此買不買單,光是這敢為人先的魄力托尼就有點佩服。

    有心思能想到在電腦上玩配色,索尼的 vaio 比蘋果的 imac 早了那么一年。

    在智能手機沒普及之前,手機的功能遠沒有電腦那樣來的強大,互聯網時代的世界還是屬于計算機,人們主要靠電腦來實現辦公或者上網沖浪。

    電腦價格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算是高高在上,行業競爭也不像如今這般水深火熱,巨大的利潤空間和尚未飽和的市場需求,這就給了很多電腦廠家研發更多技術嘗試到電腦上的可能。

    所以次年,vaio 又獨辟蹊徑,直接發布了一臺迷你型的筆記本電腦。

    別小瞧了這臺小巧袖珍的電腦,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寬屏設計( 屏幕比例 21:9,俗稱的帶魚屏 )的筆記本電腦產品之一。

    并且 vaio 還在屏幕的上方配備了一個可以翻轉的攝像頭,這也是索尼第一次將自家數碼相機技術下方到電腦上。

    雖然攝像頭的像素只有 35萬,但托尼想著不用剛好可以翻轉攝像頭,防止被偷錄泄露隱私倒是個不錯的用途。

    類似的翻轉攝像頭設計,托尼還在后來發布的oppo N1 和榮耀 7i 手機上見過。

    當然家大業大,業務觸手遍及顯示屏、相機、游戲、影音等各行各業的索尼,在自己親兒子 vaio 上下放的技術可不止攝像頭。

    比如在 2006 年人們還沒有機會喊出 LCD 永不為奴這句話前,vaio 就率先采用過 OLED 超薄背光屏作為它的顯示屏。

    那時候哪會有人糾結屏幕頻閃是否會對眼睛帶來的傷害,至少屏幕那細膩的畫質讓不少人用了就念念難忘。

    后來 vaio 11 年又首次在筆記本電腦上實現了裸眼高清 3D 的效果。

    240Hz 的屏幕刷新率,看電腦屏幕時左右眼分別可以收到 120Hz 頻率的圖像,從而直接擺脫了眼鏡的束縛,影音游戲帶來的視覺享受堪稱極致。

    除了電腦屏幕,筆記本機身材質也是 vaio 喜歡花心思“ 折騰 ”的地方。

    盡管最先使用碳纖維機身的電腦已無從考究,但 vaio 成立沒幾年,就開始陸續推出了好幾款用碳纖維材質打造的電腦。

    其中設計最經典的就是在 04 年推出的一款名為 VAIO X505 型號的筆記本。

    作為第一代無風扇筆記本,11 寸的機身整機由碳纖維打造,電腦最薄處突破了 1cm 厚度,僅為 9.7mm,在當時的筆記本電腦中以 785g 超輕量排名第一。

    不足 800g 的重量,即使放到現在也絲毫不示弱。

    這個超薄的記錄一直被 vaio 所保持,直到四年后蘋果發布第一款 MacBook Air,全球最薄筆記本電腦的桂冠才正式易主,坊間一直有個傳聞說,Air 的問世正是受到了它的影響。

    不僅如此,vaio 還很有預見性的將指紋識別引入到了它在 05 年推出的商務筆記本電腦上。

    超薄金屬機身、碳纖維面板、超高清分辨率,高刷新率屏幕、指紋識別。。。

    這些放在當今筆記本電腦上也絲毫不遜色的功能與特點,很難相信原來早在八九年前,就已經在 vaio 電腦上存在并使用過了。

    vaio 筆記本自創立之日起,也創造出了無數個第一:首款搭載藍光光驅、最早使用寬屏設計、最輕量級的機身、首次實現高清 3D 效果、首次使用降噪技術。。。

    并且在 vaio 上很多經典的設計,如今我們在其他筆記本電腦上仍能夠見到它的影子。

    2012 年發布的 VAIO Duo 11 滑蓋超極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鋁合金的外殼,鍵盤與屏幕滑蓋式的設計,搭載 Windows 8 的操作系統,1080P 的高清顯示屏支持十點式觸摸操控。。。

    這款顛覆傳統形態的變形本剛發布出來的時候,人們很難說清楚它到底是一臺平板電腦還是一臺筆記本電腦。

    在它推出市場的后面一年,微軟筆記本平板二合一的 Surface Pro 才隨之問世。

    除了電腦外,vaio 還推出過一款很有工業設計感的藍牙鼠標, 整個鼠標外殼采用了鋁合金亞光拉絲材質,在掌托處設置了可滑動的蓋子。

    不用鼠標時直接把蓋子往上一翻,它的電源就會自動關閉,光是往電腦旁邊一放,妥妥的就是一件精致的工藝品。

    與之類似的設計在 vaio 上還能找到很多,可以說索尼骨子里對個性特質的不懈追求和品牌調性的極致把控,在 vaio 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繼承。

    也正因為 vaio 筆記本電腦的獨具一格,就連喬布斯也曾經勸說過索尼,希望讓蘋果自家的 OSX 系統能運行在 vaio 電腦上。

    喬布斯在發布會上致敬索尼的盛田昭夫

    遺憾的是這項提議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沒能達成,不然我們就能在 vaio 電腦上用到蘋果的操作系統了。。。

    雖然說優秀的設計不會因時間流逝而失去它的魅力和價值,但承載設計的載體會因為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褪色腐蝕。

    2014 年,由于智能手機和平板對傳統電腦市場的沖擊,索尼筆記本電腦業務持續虧損,出于戰略調整,最終將 vaio 賣給了一家名叫 JIP 的基金公司,今后將不再企劃、設計和研發電腦產品,vaio 也因此退出國內市場。

    直到 17 年它才重新在國內市場回歸。

    但 17 年 vaio 回歸中國帶來的兩款新電腦,仍然延續了之前的設計,只是經過了幾處細微的改款外觀卻沒有得到突破,處理器還比同價位的競爭對手落后一代,結果毫無意外的在市場落了冷。

    就像之前諾基亞被微軟收購,黑莓被 TCL 收購,盡管現在手機的 logo 還是刻著和原先相同的牌子,實際上它早已不是我們認識的樣子。

    離開了索尼血統的 vaio,在后來推出的筆記本電腦上,也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 索尼的手機業務現在還活的好好的呢。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