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月 22 日,榮耀召開了 V40 系列發布會,同步帶來了全新的榮耀 MagicBook 14、15 系列兩款輕薄本。2021 款榮耀 MagicBook 系列最高搭載英特爾 i7-1165G7 處理器,全系采用 16GB 雙通道內存 + 512GB 存儲,2*2 MIMO 雙天線設計,支持 WiFi 6,同時還配備了 65W 充電器,采用 USB-C 接口充電,采用彈出式攝像頭設計,支持電源鍵指紋識別,多屏協同功能支持一主二副三窗口。

    IT之家拿到了 2021 款榮耀 MagicBook 14,具體配置為 i5-1135G7 處理器、16GB 內存、512GB 固態。現在為大家帶來這款產品的評測。

    第一部分:設計

    自發布首款 MagicBook 以來,輕薄一直都是榮耀筆記本產品線的 DNA,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同樣也不例外,榮耀 MagicBook 14 三圍尺寸分別為 322.5mm × 214.8mm × 15.9mm,重量控制到了 1.38kg 左右,對于普通用戶的日常通勤來說,榮耀 MagicBook 14 并不會成為包包里的額外負擔。

    在設計上,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采用了全金屬機身設計,搭配冰河銀、星空灰兩種色彩,整機設計非常簡約干練,A 面除了鑲刻的 HONOR logo 之外再無其他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榮耀 MagicBook 14 的腰線位置還采用了一圈鉆切小藍邊,與透著金屬藍光的 HONOR logo 相呼應,在光線下,機身上涌現出的藍色高亮線條,瞬時讓整臺產品變得靈動起來。

    B 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依舊是窄邊框設計,上左右三面窄邊框為 4.8mm,屏幕占比達到了 84%,更小的體積擁有更大的視野。不過相比之下榮耀 MagicBook 14 的下巴就有些略顯寬厚了,好在下巴正中央上的銀色 HONOR Logo 多少能抵消這種厚重感。

    屏幕顯示方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采用了 14 英寸 1080P FHD IPS 防眩光屏,178° 寬廣可視角度,16:9 的屏幕尺寸,擁有 1920x1080 屏幕分辨率、100% sRGB 高色域、 300 尼特(典型值)亮度,以及霧面防眩光設計。同樣支持護眼模式以及 DC 調光,并且通過了德國萊茵低藍光專業認證,濾除有害藍光,降低人眼輻射。

    C 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依舊是經典的電源 + 指紋識別二合一設計,前置攝像頭也移到了鍵盤內部,采用了物理按壓的隱藏式設計,用的時候輕按即可彈出,不用的時候藏在鍵盤內,無需擔心隱私泄露的問題。

    新款榮耀 MagicBook 14 的鍵盤偏軟,手感尚可,觸控板的按壓手感做的很出色,手感干脆利落,觸控板下方不同區域的按壓力度也是完全一致的。在鍵盤右下方,則是處理器和 NFC 的標簽,NFC 標簽用于和榮耀 / 華為手機的多屏協同,當然,如果 NFC 能集成到觸控板內部的就更好了。

    D 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采用了大面積的散熱孔以保證筆記本在高速狀態下穩定運行,在機身內部,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還采用了鯊魚鰭 2.0 風扇散熱系統,該散熱系統不僅能夠保證熱量持續的釋放,還有著出色的噪音控制,實際上在IT之家的體驗中,絕大部分應用場景下,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始終處在一個較為安靜的運行狀態,正常辦公環境下,除非把耳朵貼近產品,否則很難聽到噪音。

    經IT之家實測,在單拷 FPU 20 分鐘的前提下,榮耀 MagicBook 14 此時的風扇噪音為 58.6dBA 左右,僅比周圍環境高出 10dBA。

    接口方面,全新榮耀 MagicBook 提供了 1 個 USB-C 接口、1 個 USB 3.2 Gen 1 接口、1 個 USB2.0 接口、1 個 HDMI 接口、1 個 3.5mm 耳機接口,這一點還是很良心的,基本可以滿足日常使用時,充電、連接鼠標、數據傳輸、連接顯示器等應用場景。

    在充電方面,全新榮耀 MagicBook 配備了 65W 可分離雙頭 USB-C 充電器,重量僅為 160g,體積小巧,比普通的手機充電器稍大一些,同時,這款充電器同樣支持部分華為、榮耀手機的快充,外出攜帶一款充電器,就能解決多款設備的充電問題。

    第二部分:性能

    全新榮耀 MagicBook 系列最高搭載第 11 代英特爾酷睿 i7-1165G7 處理器以及 MX450 獨立顯卡,對比 10 代酷睿 i7-1065G7,i7-1165G7 處理器性能提升約 21%,基準頻率可高達 2.8GHz,睿頻頻率更高達 4.7GHz。

    在IT之家 App 工具的 CPU 天梯圖內,可以看到 i7-1165G7、i5-1135G7 的具體跑分排名。

    IT之家這里拿到的是 i5 版本(無獨顯),i5-1135G7 采用了 10nm Super Fin 工藝,四核心八線程,主頻 2.4GHz,睿頻 4.2GHz,8MB 三級緩存,i5-1135G7 主要針對輕薄筆記本。在 CPU 性能提升之外,其最大的亮點是集成了 Xe 集顯,這是目前 intel 最強的核顯,i5-1135G7 自帶的集顯性能接近散熱優秀的 MX350 獨顯水平。對于像榮耀 MagicBook 14 這樣的輕薄本而言,即便是不搭載獨顯,也能獲得相當不錯的圖形處理性能。

    在這里,IT之家通過《英雄聯盟》測試了 i5-1135G7 自帶集顯的游戲性能:

    如上圖所示,1080P 默認高畫質下,榮耀 MagicBook 14 平均幀率達到了 100FPS 之上,在 30 分鐘的對戰中,榮耀 MagicBook 14 大部分時間都穩定在 100FPS 之上。這意味著,i5-1135G7 自帶的集顯性能,足以讓榮耀 MagicBook 14 應對諸如《英雄聯盟》《守望先鋒》等主流的網游。

    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在《3D Mark》中的 Time Spy 成績為 1270,Fire Strike 成績為 3162,對于一款輕薄本而言,這個表現比較滿意。

    總體來說,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的圖像性能表現是能夠滿足輕薄本用戶的日常所需的。

    CPU 方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在 Cinebench R15 測試中,獲得單核 197,多核心 916 的分數。

    在 Cinebench R20 測試中,獲得單核 492 分,多核心 2103 分。

    CPU-Z 方面,i5-1135G7 單核心跑分 530,多核心跑分 2609。

    固態方面依舊是榮耀 MagicBook 的傳統優勢,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搭載了一塊來自三星的 512GB SSD,通過 CrystalDiskMark 測得 3410MB/s 的 SEQ1M(Q8T1)讀取和 2986 MB/S 的 SEQ1M(Q8T1)寫入,性能表現非常出色。

    第三部分:智慧體驗

    雖然榮耀已經從華為拆分,但實際上包括融合攝影技術、攝像技術、軟硬件協同能力、通信技術等都在新榮耀上得到了繼承和延續,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同樣延續了華為、榮耀筆記本上備受好評的多屏協同功能。

    如果你是華為、榮耀手機用戶,只需將手機背面的 NFC 區域輕輕碰觸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上的 NFC 標簽,手機就能 “鏡像”到電腦屏幕上。

    隨后,手機和 MagicBook 之間就可以通過鼠標拖拽的方式進行圖片、文檔等資料的傳輸。

    比如下面的 GIF 圖中,將筆記本的圖片快速傳輸至手機,只需鼠標選中相應的圖片,直接拖拽到手機上即可。反之同理,選中手機里的圖片,拖拽至電腦桌面即可。

    GIF 演示▲

    當手機和電腦連接之后,打開榮耀 MagicBook 14 內置的電腦管家,找到 “我的手機”,點擊右側的相應按鈕,就可將手機里的圖片、視頻同步至電腦上,方便快捷,你還可以在電腦上一鍵開啟手機的熱點,隨后電腦通過手機熱點上網。

    在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上,多屏協同也迎來了升級,支持了 “三窗口多開”功能,筆記本屏幕可以同時顯示三個手機窗口,無論是橫屏、豎屏都可共存,互不干擾。

    比如你可以同時打開天貓、京東、蘇寧等購物 App 進行價格對比,你也可以一邊刷抖音一邊看IT之家,互不干擾,可謂 “一心三用”。更重要的是,三個窗口之間均支持文字、圖片等文件的拖拽傳輸,對于經常手機傳輸文檔的辦公人士來說,這個功能將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

    寫在最后:

    總的來說,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仍是一款定位精準的中端輕薄本,升級 11 代酷睿以及 MX450 獨顯之外,榮耀 MagicBook 14 2021 款的智慧體驗也上了一個臺階。如果你是辦公黨,同時也是榮耀、華為手機用戶,對產品品質和應用體驗有要求,那么推薦你買榮耀 MagicBook,因為當手機和 PC 通過多屏協同無縫融合之后,才會讓你真正的明白什么叫 “旦用難回”。

    定價信息:

    2021 款榮耀 MagicBook 14/15 起售價 4899 元,首銷價 4699 元,i5 + MX450 獨顯版本售價 5499 元,i7 + MX450 獨顯版本售價 6399 元。

    手機領域有了“水桶機”的概念,特指性能價格比出眾且不存在明顯短板的產品,比如千元價位的紅米Note7、2000元價位的小米8、3000元價位的IQOO等等。在輕薄本領域,同樣擁有屬于“水桶機”般的存在,而這類產品又該如何選擇呢?

    輕薄本中的“水桶機”

    我們都知道,影響“水桶”容積的取決于最短的那片板,而能被冠以“水桶輕薄本”稱號的產品,自然不能挑出明顯的毛病。

    就今天的眼光來看,就需要厚度小于18mm、重量低于同尺寸的平均值、搭載英特爾最新的“Whiskey Lake”平臺(如i5-8265U)且武裝英偉達(NVIDIA)GeForce MX150獨顯這些元素的集合體。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市面上符合要求的水桶輕薄本還真不少,比如聯想旗下的小新Air13、Air-14、Air-15、小新潮7000等;華碩旗下的碩a豆、靈耀S 2代;宏碁蜂鳥Swift3;惠普星14、星15、ENVY13;戴爾燃14、燃15;小米筆記本Air、Pro;華為MateBook 13、MateBook D;榮耀MagicBook等等。這些產品中的起價從4xxx元到6xxx元不等,都是不存在明顯不足的精品。

    問題來了,水桶輕薄本山頭林立,我們又該如何作進一步的篩選呢?

    你需要獨顯嗎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小編的絕大多數休閑時間都貢獻給了手機上的《王者榮耀》,留給PC的時間幾乎都是工作。而PC端的游戲,我也只玩《英雄聯盟》,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玩其他大型3D游戲。

    在這種情況下,“水桶輕薄本”其實都有些浪費,因為哪怕是八代酷睿處理器集成的UHD620核芯顯卡,也足夠在高畫質下流暢運行《英雄聯盟》,額外的MX150顯卡就有些多余了。



    如果你也存在和小編相同的情況,不妨考慮一下“水桶輕薄本”中的“低配版”。比如戴爾燃14,就同時提供集顯版(i5-8265U+8GB+256GB+UHD620,4799元)和獨顯版(i5-8265U+8GB+256GB+MX150,5299元)。前者雖然因缺少獨顯而出現了3D性能上的短板,但卻省下了500元的真金白銀,足夠我們將內存升級到16GB,或是再額外添加一塊512GB的SSD硬盤了。



    英偉達 GeForce MX150獨顯存在根據頻率不同可細分為三個版本

    其他品牌的“水桶輕薄本”中,也不乏同時提供集顯和獨顯版本的存在,在其他配置相同時價差在300元到600元不等。如何取舍,就看你平時所玩3D游戲的檔次,低于《英雄聯盟》集顯即可;喜歡《守望先鋒》就必須認準MX150;熱衷“吃雞”?不好意思,這是游戲本的專利。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款輕薄本,它的集顯版是否比獨顯版的散熱更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一定,因為為了控制成本,同款輕薄本的集顯版和獨顯版所用的散熱模塊總是存在差異的,后者通常熱管會更粗或更多。

    屏幕尺寸多大合適

    “輕薄水桶機”的范圍很廣,小到13英寸,大到15.6英寸,而我們又該選擇多大屏幕的版本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你是否需要經常攜帶筆記本外出。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都要攜帶筆記本且沒有私家車,自然是最輕薄的13英寸最適合你;



    如果你經常出差,其他時間都在固定場合使用,14英寸才是兼顧視野和便攜的選擇;如果你沒有攜本外出的需求,15.6英寸才最適合你。



    惠普星系列就同時存在13英寸、14英寸和15.6英寸三個版本,它們的長度/重量分別是311mm/1.3kg、327mm/1.6kg以及361mm/1.85kg。

    大家發現什么問題了嗎?沒錯,除了重量存在較大差別以外,三個型號的機身長度也存在最大50mm的差異,這意味著你需要更大的電腦包才能塞進15.6英寸的產品。和重量相比,輕薄本的三圍對便攜性的影響其實更加明顯。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尺寸型號間配置上的異同。比如,惠普星13全系列都沒有獨顯,但卻加持有72% NTSC色域的屏幕。惠普星15雖然便攜性(相對)最差,但卻配有更為震撼的視野。如果你喜歡小尺寸的“輕薄水桶機”,缺乏獨顯的惠普星13顯然就不太適合你了,你需要從小米筆記本Air13或小新Air-13等產品間取舍;如果你需要更大的屏幕,工作中還需要數字小鍵盤提升效率,像小米筆記本Pro、小新Air-15這些配置和星15相似,但卻沒有數字小鍵盤的大屏輕薄本就要靠后站了。

    更輕更薄有意義嗎

    輕薄本都以追求更加“性感”的機身為目標,在硬件配置相同時,更輕更薄就是大家用于突圍的方向了。問題是,更輕更薄到底有沒有意義?

    華為MateBook 13和MateBook X Pro都是“輕薄水桶機”的代表,它們都采用了Whiskey Lake平臺以及MX150獨顯的組合,但是價格卻相差數千元。將兩款產品擺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MateBook X Pro雖然機身長寬較MateBook 13多了一點點,但卻具備更大尺寸的屏幕和電池容量,屏幕也加入了十點觸控功能,可以帶來更大視野、更持久續航和更簡易的操作體驗。這種追求極致輕薄的代價,就是更高的定位——輕薄本的身材與售價成反比,越輕薄越貴。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MateBook 13其實才更加貼近實際。這款產品的顯卡是滿血版的MX150,3D性能更好,而(相對)更低的售價也大幅降低了入手門檻。實際上,和MateBook 13配置相似的聯想、小米筆記本更加便宜,而我們所要遵循的就是追求性能價格比的話就不要考慮“極致輕薄”這個關鍵詞了。



    當然,如果你不差錢,追求更好的工藝和體驗,極致輕薄的產品自然也可以列入首選名單。

    散熱才是核心競爭力

    現實中,我們往往將面對多款便攜性相近,配置相同的“輕薄水桶機”,從表面看起來,它們的差異體現在了外觀設計、機身材質、接口種類以及邊框寬度等方面,而這里面最影響后期體驗的就是USB Type-C接口是否支持雷電3功能,如果支持意味著它未來能通過外置顯卡擴展塢進一步提升3D性能。而其他的差異,在更實惠的價格面前并不重要。



    輕薄水桶機大都青睞雙風扇單熱管,或單風扇雙熱管

    真正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則是“輕薄水桶機”們的內部設計,更準確來說就是散熱模塊的檔次。輕薄本,特別是追求更輕更薄的機型,其內置的風扇和散熱鰭片都會有所縮水,如果想讓CPU和GPU不因過熱而降頻,需要準備更多風扇、更多熱管和更大面積的散熱鰭片。換句話說,配置價格相近的“輕薄水桶機”,誰的散熱模塊更豪華),意味著誰能持久釋放更強的戰斗力。



    因此,當我們在多款“輕薄水桶機”之間猶豫之時,不妨通過網絡查找它們的拆機和散熱拷機測試,從中挑選散熱性能最好的那一款即可,哪怕為此多付出5%到10%的成本也在所不惜。

     

    近一段時間頗有感觸,我發現網絡上的大伙都是口是心非。比如都說好一起組隊兒噴iPhone 11了,結果一開賣我去官網下單就看到排隊排到了國慶之后才能收到貨,敢情大家嘴上說著不要,下手是一個比一個快啊。

    再看看英特爾10代酷睿新品,也是這兩天集中上市。之前都說不買賬,結果聯想小新Air 14預售兩次都瞬間售罄,我是連個毛都沒搶著;RedmiBook 14增強版更是論壇、貼吧里“真香”的代名詞。還有那些什么聯想YOGA C940、惠普ENVY 13這樣的10代酷睿新機,之前還沒開賣就賺足了人氣。

    所以我算是服了,再也不信你們了!一個個身體誠實的要命,看10代酷睿新品不貴,逮住羊毛可勁兒在那薅。

    因為我沒搶到心儀的產品還得等下一波,所以利用這段“空窗期”,我決定研究一下10代酷睿新品分布,以及為什么大家口口聲聲說著不要,下手卻一個比一個快。

    ·英特爾10代酷睿在售新品匯總

    先來看這個表:

    前不久在搜索10代酷睿新品時還沒這么多,結果上周沒怎么注意一下子就涌現出這么多新品來。不過嚴格來說只是配置比較豐富,總體的產品系列還沒有達到高潮。

    目前在售能買到的產品包括:

    聯想YOGA C940/C740系列

    聯想小新Air 13/14/15系列

    惠普ENVY 13系列

    惠普星15青春版系列

    戴爾燃7000系列

    戴爾靈越13 7000系列、靈越5000 fit系列

    戴爾XPS 13系列

    宏碁蜂鳥FUN系列

    RedmiBook 14增強版系列

    總共五個品牌的13個系列更新了英特爾10代酷睿處理器。而其中,大部分為Comet Lake處理器,也就是處理器型號尾巴帶“U”標識的;少數為Ice Lake處理器,也就是尾巴帶有“G4、G7”字樣的。

    價位段分布來看,Comet Lake處理器機型主打性價比,集中在4000-7000元價位段,當然XPS 13系列本身定位高端這個不算。而Ice Lake處理器機型價格較高,比如YOGA C940系列定價萬元左右。

    英特爾10代酷睿為低功耗處理器,所以目前沒有游戲本產品。不過此前雷蛇宣布推出靈刃潛行版,雖然定位超極本,但其搭載了GTX 1650獨顯,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游戲本,它就搭載了英特爾10代酷睿低功耗處理器。

    在搜集到這些產品資料之后,我又翻閱了近期網上的一些評測、技術文章和論壇貼,力求找出10代酷睿讓大家心甘情愿、前赴后繼剁手的蛛絲馬跡。經過一番提煉,我覺得下面三個因素很可能是提供動力的源泉。

    ·沒太多預算也不怕

    說白了,買與不買的決定因素就一個字——錢!

    試想,你要是思聰,買電腦之前會思前想后嗎?當然是怎么貴怎么來啊。而且花個百八十萬的也就跟咱工薪族花個1塊、2塊的沒啥感覺。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叫王健林的爸爸或叫馬云的老公。手里的錢也都是咱一點一滴辛苦賺來的,自然得省著花。

    我仔細對比了一下電商、論壇和貼吧里第一時間買了10代酷睿筆記本的帖子,基本都會涉及到一個關鍵詞:“高性價比”。

    其實從上面匯總的表格大家也能看出來,10代酷睿升級并沒有使筆記本價格暴漲,反而是保持在了一個相當均衡的水準。4000-7000主流價位段分布了眾多產品,其中不乏小新Air、戴爾靈越、惠普ENVY這些近年來頗具口碑的系列。

    所以即便大家預算不多,也不會感覺到太大的購機壓力。而且仔細看看這些產品,比iPhone便宜的可不在少數。買手機花萬八千的都不眨眼,電腦這種對很多人來說相當于吃飯工具的自然也不必吝嗇。畢竟一臺好電腦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和時間的節約。

    錢,能買來時間嗎?

    ·10代酷睿性能輸出更穩定

    除了預算之外,性能也是決定買與不買的重要因素。從7代到8代酷睿,英特爾處理器的性能提升非常大。那么從8代到10代,提升在哪呢?

    經過一番研究我發現,10代酷睿可并不能用“性能提升”四個字來簡單概括。

    英特爾10代酷睿包含Comet Lake與Ice Lake兩種處理器,二者區別在于:

    Comet Lake注重CPU計算能力和多線程負載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低功耗處理器中引入了6核心12線程設計,并且在主頻上保持著較高的水準。

    Ice Lake則注重GPU圖形性能的提升,引入了GEN 11核顯,最高支持64個執行單元(流處理器),可以為筆記本電腦提供更好的游戲娛樂能力,以及更好的4K/8K視頻能力。

    在實際性能表現上,英特爾10代酷睿總體較8代酷睿更為穩定,不易受模具設計、散熱設計的影響,性能跑分非常穩定,如下:

    CINEBENCH R15和R20的20輪連續測試,10代酷睿i5 10210U性能輸出極其穩定,總體分數波動不超過20分,相比8代酷睿有可能出現50、100分的波動,10代酷睿顯然更為穩定。

    再說說核顯。英特爾GEN 11核顯是一次極大的提升,畢竟中間跳過了GEN 10,直接從GEN 9升級到GEN 11,它使得Ice Lake處理器的圖形性能得到質的飛躍。來看一組數據:

    這是3DMark Fire Strike單項數據對比,可以看到,GEN 11 Iris Plus核顯相對于GEN 9 HD 620/HD 630核顯提升幅度巨大,雖然沒有能夠達到取代滿血版MX 250和MX 150入門級獨顯的程度,但與普通版MX 250和MX 150的性能相差不大,且與MX 230入門獨顯分數相當,可以取代MX 230、MX 210、MX 130等等這些入門獨顯,同時還能夠帶來更低的功耗。

    另外,GEN 9核顯在4K分辨率幾乎會處于癱瘓狀態,但到了GEN 11 Iris Plus核顯,不僅不會癱瘓,還能在4K分辨率下玩《英雄聯盟》,這……GEN 9時代可真不敢想!

    4K最高畫質

    ·筆記本就是要有點“小全能”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出差回到酒店想拿出筆記本玩玩游戲放松一下,結果進入游戲之后發現自己像是在看幻燈片,又默默的退出了游戲。

    其實現在的PC用戶,界限已經非常模糊。誰說商務用戶買筆記本就必須要買商務本?誰說商務本就必須只能辦公不能玩游戲?我覺得如果辦公之余還能有點小小的娛樂功能,性能均衡全面,表現更加全能,才是未來筆記本應該追求的方向。

    事實上,10代酷睿筆記本已經不用等待未來了,GEN 11核顯性能提升、10代酷睿處理器計算能力提升,讓筆記本變得更為全能。輕薄和性能、商務和娛樂、辦公和游戲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當性能壁壘被一點點沖破之后,用戶得到的是一部功能更為齊全的產品。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對用戶來說,也更愿意選擇這樣的全能型產品。畢竟大家都是花了錢的,任何一塊瘸了腿兒,心里不都有點別扭么?

    ·結語

    足夠便宜;性能穩定;更加全能;一番研究下來我覺得這三個點很能觸碰到消費者心里的那扇門。以往我們猶豫該不該買,會考慮它的性能是不是哪里有短板?它的價格是不是超出了預算?它的適用性是不是不那么廣?

    再看10代酷睿的這些新品,不說徹底解決了這些疑問,但至少比以往要好上不少。價格、性能、功能沒什么太多可挑剔的,性能輸出不夠穩定的問題也得到妥善解決,首批產品定價足夠良心,可選擇品牌、系列較多,高、中、低價位分布均衡,有預算基本都能Hold住。這,就已經成功一大半了……

    (7265987)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