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藍光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為什么要防藍光。這里說的藍光,指的是藍光波段,波長在400-460納米之間,該波段具有較高的能量。它是可見光中最接近紫外線的部分,是可見光中能量最高的。不過需要明確的是,藍光也是可見光的一部分,而可見光對于人眼的危害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現在沒有決定性證據表明藍光的危害比可見光要大。
可見光
所以很多宣傳藍光對眼睛危害大的話術,基本都是強調藍光的能量較高,而且引用的是藍光危害,它的藍光輻亮度達到了標準規定的2類或者3類,相當于拿著手電筒直接照眼睛,普通電子產品很難達到如此高的強度。特別是百度百科中直接引用某OLED電視的推廣文章,容易造成誤解。無論是否防藍光,長時間使用搭載LED屏幕的電子設備,都會造成眼睛酸澀等癥狀。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眼睛不適,甚至視力下降等是由藍光造成的。
有害藍光的說法并不準確
所以,防不防藍光不重要,重要的是注意用眼習慣和用眼衛生。
好了,明確用眼習慣比防藍光更重要之后,咱們還是得知道硬件防藍光的原理。畢竟“不防藍光就傷眼”這一觀念已經很難改變了。
以前的防藍光是這樣做的,既然大家覺得藍光傷眼,那么直接降低LED屏幕藍光部分就可以了。根據三原色我們可以知道,藍色減少,它的互補色黃色就會更明顯,所以屏幕會發黃。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確實降低了藍光,但屏幕的觀感就沒法恭維了,偏色嚴重,看視頻、上網課的時候看起來怪怪的。
藍色的互補色為黃色
由于這種方法是通過軟件調節,相當于調節色溫,所以這種方法也叫做軟件防藍光。大家完全可以在顯卡控制面板中對屏幕顏色進行調節,通過降低藍色的濃度或者亮度等,均可實現類似效果。
軟件防藍光導致屏幕發黃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硬件防藍光就出來了。硬件防藍光也是降低藍光波段,其做法是改變面板背光源的硬件結構,比如在背光源中加入磷粉,從而改變了藍光強度峰值,讓400-460納米的波長峰值變為460nm或者500nm波長,從而減少了短波藍光。由于這種方法是通過改變硬件的方式實現的,所以被稱為硬件防藍光,或者物理防藍光。
藍光波長峰值移動從而降低藍光
短波藍光減低了,光譜都變了,難道不會導致屏幕變黃嗎?有一種說法是說藍光量沒變,但我不是特別理解。不過我知道同色異譜這一現象,也就是說,即使光譜不同,在一定光源下也能夠呈現相同的顏色。
同色異譜
筆記本LED屏幕或者電視LED屏幕的光源是固定,也就是背光設計是固定的,這樣就可以做到在改變光譜的情況下,依舊保證屏幕顯示效果與之前是相同的,從而避免了屏幕發黃的情況。
良好的用眼習慣最重要
簡單總結一下,良好的用眼習慣比選購防藍光筆記本更重要,硬件防藍光是通過改變背光材質實現的,并非通過軟件改變RGB的數值,所以不存在發黃的情況。大家在選購防藍光的筆記本或者顯示器、電視時,最好認準硬件防藍光,或者物理防藍光。當然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使用電子設備一段時間后,注意對眼睛進行放松,可以閉目養神,也可以看看遠處的樹木、風景,注意用眼衛生,這可比硬件防藍光重要多了。
(7665286)
源:中國消費者報
記者 桑雪騏
電子屏幕無處不在,藍光也如影隨形。藍光是否真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藍光危害應該如何預防?防藍光產品應該如何選購?近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不是所有藍光都產生危害
“開學了,孩子的視力又成了讓人操心的事。”女兒上高二的北京消費者李女士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每次催促她學習,心里都很糾結,主要是擔心她的近視度數再升高。孩子班級的家長群里有人建議團購防藍光眼鏡,不知道這個管不管用。”
記者調查發現,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聽說過藍光有害健康,特別是有損眼睛健康,但是對其原理并不清楚,對防藍光產品的效果也是將信將疑。
“其實對于藍光沒必要談虎色變,適度的藍光是對人體有益的。”中國家用電器檢測所健康家電檢測中心總工程師岳京松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解釋說,的確有多種研究表明,藍光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比如在2010年國際光協會年會上光學專家指出:短波藍光具有極高能量,能夠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藍光照射視網膜會產生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衰亡,上皮細胞的衰亡會導致光敏感細胞缺少養分,從而引起視力損傷,而且這些損傷是不可逆的。此外,還有研究表明藍光可能造成因視疲勞引起的視力下降和人體加速老化等。“但事實上,并不是有藍光的存在,就有藍光危害。藍光危害問題實質是輻亮度、藍光加權函數和時間的共同作用,只有光源的輻亮度高、藍光成分豐富、作用時間長,才會損害健康。”岳京松說。
岳京松舉例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用量最大的是白光LED。而白光LED是基于藍光LED芯片激發黃色熒光粉轉化后形成白光,這其中的藍光就是大眾所以為的會造成危害的藍光。但是目前,正規的LED光源的峰值光譜基本都在450-470nm(納米,長度單位)范圍內,常規光環境照度一般不會超過600lx(勒克斯,照度單位),并且LED照明燈具都會在LED光源的外面進行結構封裝。因此,目前大多數正規廠商生產的LED照明燈具,只要正確使用,就不會對視網膜造成直接傷害。
防藍光技術如何實現
據專家介紹,目前防藍光主要有通過防藍光技術來進行外部防護、通過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及增加營養等方式,加強人體內部防御藍光的能力。其中,防藍光貼膜技術是目前有效的解決方案。
“常見的防藍光產品的原理基本上是通過反射或吸收阻止藍光穿透。”岳京松表示,目前兩種常見的鏡片防藍光手段分別為基材吸收和膜層反射。基材吸收是鏡片基材中加入了防藍光因子,對生活中的有害藍光進行吸收,使其表面不會有明顯的藍色反光,實現藍光阻隔的防護目的。膜層反射是鏡片表面鍍膜,通過膜層將有害藍光進行反射,實現藍光阻隔的防護目的。它的優勢在于,可以在非藍光鏡片上定制防藍光膜層,在原有鏡片功能的基礎上增加防藍光功能。
岳京松建議,對于長期看電腦或者手機的人群,集中用眼的時候佩戴防藍光眼鏡,平時可以按照個人喜好和需求選擇是否使用防藍光眼鏡。抗藍光鏡片分為染色鏡片和鍍膜鏡片,染色鏡片可直接吸收藍光,依染色深淺可防止60~70%藍光;鍍膜鏡片外觀是透明的,通過反射阻隔藍光,約可防10%-12%。“藍光的危害只能減少,不能完全消除,適量的藍光對人體是有益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對藍光有正確的認識,對其有害的一面,要從內到外做好防護。”岳京松說。
按需選購防藍光產品
岳京松介紹說,防藍光產品按其工作原理分為不含光源的防護型產品與含有光源的發光型產品。消費者應在選購時注意區分發光型產品的防藍光原理,針對自身的需求,如價格、用途等因素進行選購。
對于不含光源的防護型產品(如藍光防護眼鏡產品),202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GB/T38120-2019《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明確了對標注防藍光產品的藍光透射比要求。該標準將藍光分為4段:385-415nm(紫外線),415-445nm(有害藍光)、445-475nm(有益藍光)、475-505nm(可見綠光)。其中,對每段波長范圍的光,都提出了明確的透過率要求:385-415nm波段藍光透過率應小于75%,415-445nm波段藍光的透過率應小于等于80%,445-475nm、475-505nm這兩個波段范圍光線的透過率應大于80%。滿足上述要求的防護型產品才是合格的產品。防藍光眼鏡也不是簡單的隔斷所有藍光,而是針對有害藍光部分進行阻攔,消費者應注意選購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產品。
今年初,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電商平臺上銷售的防藍光眼鏡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重點關注大型電商平臺和主流網售品牌中熱銷的防藍光眼鏡,共涉及5個電商平臺的72批次防藍光眼鏡產品。抽查結果顯示,72批次防藍光眼鏡中有1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達26.4%。其中9批次防藍光眼鏡明示藍光透射比與實測不符,也就是存在虛標的問題。對此,岳京松建議,對于藍光防護眼鏡,消費者應到專業機構、眼鏡店購買。
對于含有光源的發光型產品(如防藍光顯示器產品),在宣傳上通常分為軟件防藍光與硬件防藍光兩種方式。
軟件防藍光一般是指通過一些軟件的設置調整或內置模式的改變,通過調整顯示器調色板中各像素藍光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藍光的亮度,但是類似設定往往也會使顯示器整體亮度和色準受到影響,而且以此實現的僅僅是藍光亮度的降低,并沒有實質上改變光源光譜。
相比于軟件防藍光,硬件防藍光一般是通過在LED等光源材料中添加了磷等化學元素,通過改變藍光強度峰值的光譜來實現防藍光的效果,即實際光源發出的藍光總量不變,而只是減少了有害藍光的強度。因此,總體上說,硬件防藍光可能是更為有效、更為徹底的防藍光方式。
值炎炎夏日
今年在各大社交平臺
美妝達人之間流行起防藍光防曬霜
剛剛過去的6·18大促
防藍光防曬霜成為了夏季大熱產品
防藍光如何達到防護效果
其效果如何呢
防藍光產品銷售火爆
記者登錄電商平臺發現,宣稱不僅可以防曬還保護皮膚免受藍光傷害的防曬霜還真不少,“珀萊雅羽感防曬霜抗藍光防紫外線SPF50+隔離美白精華防曬”“露得清抗藍光防曬霜臉部小藍管防曬乳防紫外線隔離”“牛爾勝肽防曬液SPF50防紫外線抗藍光隔離防曬霜”……其中有的產品月銷量10萬+,銷售非常火爆。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化妝品技術中心研究員蘇寧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紫外光輻射對皮膚造成的損傷和危害已為廣大消費者所熟知,尤其UVA和UVB可穿透大氣層到達人體皮膚層,造成皮膚色素沉著、光老化以及DNA損傷等。現階段,大部分防曬產品主要注重于對紫外線的防護。實際上,除紫外線以外,可見光和紅外輻射同樣會對皮膚產生傷害,其中近紅外線可誘發皮膚灼熱感、DNA和氧化損傷,可加劇皮膚的老化。藍光是可見光的構成部分,波長在400-500nm,其穿透能力比紫外線更強,更容易穿透肌膚的表皮和真皮,造成活性氧ROS的累積。除了氧化應激損傷外,臨床已經證明,藍光可通過影響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而誘發持久性色沉,引起皮膚光老化等。
《2021防曬趨勢白皮書》顯示,2018年-2020年抗藍光防曬品消費規模高速增長超14倍,其中因辦公室需要頻繁使用電子產品的白領對抗藍光偏好更高。
蘇寧表示,藍光無處不在,除太陽輻射之外,手機、電腦以及電視等均能產生藍光。因此,很多防曬霜中添加某些特定的成分以達到防曬和防藍光的目的。防藍光防曬霜除了通過直接阻擋反射藍光以及吸收藍光、降低藍光的透過率,從而達到藍光防護作用外,還可以通過在防曬品中添加抗氧化成分,通過減少由藍光引起活性氧ROS和氧化應激,抵御藍光對細胞的影響,改善色素沉著和老化等問題,達到藍光防護效果。
防藍光≠防曬,尚未列入“目錄”
“多維防護,無懼光老化”“抗藍光,精華防曬”“抵御藍光”“隔離污染”“防曬=防光老+防藍光”……從各大電商平臺可以看到上述防曬霜的宣傳。但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防曬化妝品時要知曉:“防藍光不等于防曬。”
北京日化協會法規部主任佟文鑫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防曬功效而言,目前防藍光還只是一種作用機理或起效途徑,并未列入《化妝品分類規則和分類目錄》。防曬功效主要通過防曬劑實現,
2015年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將防曬劑定義為:利用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作用,以保護皮膚免受特定紫外線所帶來的傷害或保護產品本身而在化妝品中加入的物質。防曬劑有規定的使用要求,防曬產品也有明確的功效評價方法,與防藍光的作用機理有所差異。
選對防曬品應對多場景
隨著消費者抗污染意識增強,防曬產品的抗污染效果成為新趨勢。據蘇寧介紹,空氣污染中存在多種對人體危害的物質,如顆粒物、臭氧、多環芳烴、二氧化硫以及重金屬物質等。空氣污染物可直接或者間接產生活性氧ROS破壞線粒體,誘導細胞凋亡,同時,這些污染物還可以加劇紫外線對皮膚的氧化,激發促炎癥反應,從而誘發皮膚細胞損害、暗沉無光澤、加速衰老、毛孔堵塞和痤瘡等。
防曬產品在防護UVA、UVB的同時,可以通過隔離的方式阻擋污染物對皮膚的直接接觸和影響,還可以通過在產品中添加抗氧化和抗炎成分,減少由于紫外線照射和空氣污染引起的細胞氧化應激反應和炎癥反應,以保護皮膚,抑制皮膚色素的沉著,延緩皮膚衰老等。
蘇寧提醒,夏天艷陽高照,紫外線強度較大,人們往往會自覺防曬,但其他季節、天氣下的紫外線也不能忽視,防曬不是只在夏天進行,而是一年四季、晴天陰雨天都需要。
防曬建議
在室內可能受到紫外線照射的地方,也要適度防曬,可以選擇SPF15、PA+的防曬霜;
陰天或者樹蔭下的室外活動,可使用SPF15-25、PA+或PA++的防曬霜;
在一般的環境中進行陽光下活動時,可使用SPF25-30+、PA++或PA+++的防曬霜;
如果是在高原、海灘等太陽輻射較強的環境進行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SPF50+、PA++++的防曬霜;
除此之外,如果室外活動涉及大量出汗或游泳等,建議使用防水防汗類防曬化妝品。
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