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手機以及其他種種電子設備上,都會出現各色各樣的接口,對應著各自的用途。一般來說,這些接口都能在連接之后提供對應的功能。
小雷收到了一個有趣的讀者提問:一副3.5mm接口的耳機,可以在蘋果手機上正常使用,卻沒法在安卓手機上聽到聲音,這是為什么呢?
這一切都得從遙遠的過去說起,讓小雷(微信:leitech)來簡單聊聊,為什么看似通用的接口,會出現不通用的理由。
最初手機上的音頻接口并沒有統一,各家廠商的各種機型選擇了3.5mm、2.5mm等等接口,通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隨著手機上音頻體驗逐漸受到用戶重視,手機廠商才開始統一將3.5mm音頻接口,作為手機上的主流標準。畢竟這個標準已經在很多音頻設備上使用,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現有的耳機插入手機,來收聽音樂。
不過這樣的共識也并不穩定,在插頭的形態和每條線路的定義上,不同的時代、地區和廠商之間又出現了不同的模樣。早期的3.5mm插頭僅有一條絕緣環,簡單地將聲音輸出,而現在主流的插頭,已經有了左右聲道、麥克風和接地四條線路的定義。
(圖片來自csdn)
我們都知道,蘋果會在iPhone的包裝盒中附贈一副EarPods耳機,這款耳機采用了四段式的TRRS插頭,并使用了被稱作為國際標準的CTIA標準。這個標準的順序是左聲道、右聲道、麥克風、接地,各司其職依次排列。
可麻煩也麻煩在這個標準上,國內推行的OMTP標準同樣是四條線路,但在接地和麥克風的定義上與CITA相反。于是乎,在兼容性并不強的設備上混用兩個標準,有可能出現聲道混亂的情況。
當年蘋果想到了一個辦法進行回避,在中國正式銷售的國行版設備中,搭配了獨有的國內標準版插頭的耳機。為了方便用戶能夠辨識出采用了兩種不同標準的EarPods,蘋果還用一張圖簡單說明:有白色絕緣環的插頭是國際標準,有黑色絕緣環的插頭是國內標準。
上面讀者遇到的問題,有可能就是耳機插頭和設備接口,采用的標準不一致導致了兼容性問題,使得音頻通道無法正常使用。
不僅僅是3.5mm音頻接口,明明看起來長得一模一樣,卻無法完全兼容的情況也在其他接口上出現。我們最為熟悉的USB接口,就是這其中的典型案例。
為了讓各種接口可以在速度和穩定性等方面有提升,背后的各家組織一直在推出新版協議進行完善。但是更換接口的成本并不低廉,于是出現了接口形態不變保障兼容性,里面兼容的協議卻發生改變的情況,這也成了“悲劇”的根源。
USB Type-A作為最早商用的USB接口,在無數的設備上都有出現,簡單易懂的設計讓這個接口無人不知。USB Type-A的迅速普及讓它幾乎沒有遇到兼容性問題,絕大部分設備都能以標準的USB 2.0協議進行工作。
不過這個情況從USB 3.0開始就變得撲朔迷離了,USB Type-A的四條線路無法滿足傳輸速度大幅提升后的需求,折騰出了我們現在同樣常見的“小藍口”。這個接口雖然可以順利地與原本的USB Type-A共同工作,但只有同是“小藍口”才能使用USB 3.0,否則就得降低速度來使用。
而到了USB3.1時代,為了滿足進一步提升的傳輸要求,USB Type-C誕生了。它又被稱作USB-C,是能保證在未來也可以繼續沿用的接口,還順便解決了USB不能正反插的老大難問題。
不過一個設備用上了USB-C,卻并不代表著它就一定支持USB 3.1及以上的協議。諾基亞曾推出的N1平板就搭載USB 2.0規格的USB-C接口,一些手機產品也因為避免信號干擾等等考量,使用了USB-C接口的同時并沒有提供對USB 3.0的支持。
而到了近幾年的USB 3.1和USB 3.2,差不多能毫不客氣地說,USB協議徹底放飛了自我。發生了什么呢?USB 3.1有了USB 3.1 Gen 1、USB 3.1 Gen 2兩個不同的版本,USB 3.2又有了USB 3.2 Gen 1、USB 3.2 Gen 2、USB 3.2 Gen 2x2三個不同的版本,看得人眼花繚亂。
換句話說,見到某個USB-C設備的時候,很難把它通用的外觀和其具體的USB規格劃上等號。恐怕唯一可以放心確認的,只剩下“的確比USB 2.0快”這個特點了吧。
好在英特爾主導的USB推廣組織意識到了USB的混亂,以至于難以讓人區分的麻煩,他們打算在即將登場的USB4中來一次“重啟”。屆時USB會成為囊括數據傳輸、快速充電、音視頻傳輸等多種用途的統一標準,讓人不再煩惱是否兼容的問題。
問題的狀況,以及造成問題的原因我們都弄明白了,那么接下來該怎么應對呢?
隨著智能手機的迭代,以及有線耳機的升級,現在大多數產品都可以自由地在不同標準間提供切換。兼容性問題出現的次數相比過去已經少了很多,于是不管怎樣使用,都可以簡單方便地享受音樂。
諸如蘋果這樣的廠商,會采用專門的幫助頁面對接口的差異化進行說明,我們就能在直觀的對比中得知自己的線纜或是設備是否可用。但在更多的情況下,設備廠商會選擇使用顏色或是圖案等形式,來讓我們得知接口和線纜的標準和性能。
視頻輸出中常用的HDMI和DisplayPort,往往會在插頭和接口都標注對應的協議版本,在包裝或是設備上都能找到。保持兩邊的版本號一致,那么理論上就能享受到更為優質的圖像傳輸體驗。
還有伴隨智能手機發展而爭相登場的快速充電產品,在同樣使用USB接口的前提下,我們很難從外觀來辨別。想要弄明白充電器是否提供了和手機對應的快充協議,恐怕還真得實際插上去,用“快速充電”字樣是否出現,以及充電速度來完成確認。
至于USB,現在有一個簡單的視覺辨認法:純黑的USB Type-A多半是USB 2.0協議,藍色或其他彩色至少會支持USB 3.0;而近年來出現的雙向USB-C插頭線纜,肯定會支持USB 3.1 Gen 2。
不過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除了雙向USB-C插頭線纜,將來還會有怎樣的外觀設計來讓我們一眼就看出USB4產品的特別。
USB4不僅有速度上的提升,還提供了對英特爾Thunderbolt協議的支持,最近還出現了顯示接口DisplayPort 2.0開始兼容USB Type-C接口的消息。屆時情況或許會變得十分復雜,可能得等到一年后USB4產品正式上市,我們才能得知如何快速辨別相關設備。
也許到了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靠著單一接口實現所有的連接,而不用去思考背后的協議和兼容性。在那個時候,我們有望迎來真正方便自由的數碼生活。“為什么同樣的接口,插進去卻無法用”這樣的問題,也能夠一并消失。
某一個音源發出聲音傳送到人體耳朵之后,人們所聽到的聲音都會有細微的差別,通過這個差別,我們可以判斷出聲音發出的位置。
一般情況下,左耳朵聽到的聲音稱為左聲道,右耳朵聽到的聲音稱為右聲道。而聲道,指的是聲音在錄制或播放時,在不同空間位置采集或回放的相互獨立的音頻信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有2.0聲道、2.1聲道、5.1聲道和7.1聲道等,這些不同的聲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0聲道
2.0聲道是最常見的音響系統,就好比在左邊和右邊各安置了一個音響,所以也叫作左右聲道。2.0聲道通常采用兩分頻設計,每個單元都采用一個獨立的中頻單元和高頻單元,比較適合聽音樂。
2.1聲道
2.1聲道就是在2.0聲道的基礎上,給音響配置了一個低音炮。它可以減弱音響的低音效果,將低音都集中在低音炮上,如果傳輸的是比較搖滾、炸裂的聲音,聽感就會更好。
5.1聲道
5.1聲道會比2.0、2.1聲道復雜許多。它是2個前置環繞音響、2個后置環繞音響、1個中置環繞音響和1個低音炮組合起來的效果。
5.1聲道所傳送的聲音具有立體、真實、穿透力強、臨場效果好的特點,從每個角度聽到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讓人置身其中,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空間感覺。
7.1聲道
7.1聲道是目前市場上最復雜的音響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在聽者的周圍建立起一套前后相對平衡的聲場,與5.1聲道聲場不同的是,它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后中聲道聲場。現在電影市場上大部分的藍光電影都是提供7.1聲道的音源。
可能大家會問,如果想給家里搭配一套完美的家庭影院,是不是只要有7.1聲道的音響就可以了?答案沒有那么簡單,還需要配備以下幾個設備。
功放
功放的作用就是把來自音源或前級放大器的弱信號放大,推動音箱放聲。其中音頻主要靠AV功放解碼,現在的全景聲家庭影院,都離不開AV功放,所以一套良好的音響系統,功放的作用功不可沒。
而功放在連接音源的時候,需要一根匹配的音頻線,才能將聲音的整體性能達到最好。如果線材不匹配,音響系統就無法發揮其作用。
音源
當功放和音響都連接好之后,則需要給功放輸入聲音源。以前我們一般都是用DVD機播放,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使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也能進行連接播放了。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由于手機音頻輸出口和音響、功放輸入口的形式不一樣,如果需要用手機連接音響和功放,則需要搭配對應的音頻轉接線。
現在市面上早已有3.5mm轉6.5mm,或者3.5mm轉2RCA音頻線,這時就需要看接口,選擇匹配的線材就可以了。
顯示設備
最后我們需要將音源、音響和功放接入顯示設備。家庭影院的顯示設備一般為液晶電視或者投影儀,連接時,則需要一條匹配的高清線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一般情況下,顯示設備是電視機,則需要一條HDMI高清線。高清線的選擇也是極其講究,只有在電視、視頻和高清線都在同一分辨率下,視頻的播放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一個配備齊全的家庭影院能給生活增添許多趣味,讓生活更加有聲有色,不再單調。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給自己家里打造一個家庭影院呢?
得不說,華碩做產品總能Get到消費者最想要的那些點,靈耀Deluxe14即是如此。對這款機器的評價,我內心油然而生一句話:一眼即世界!
華碩靈耀Deluxe系列擁有14英寸和13.3英寸兩種機型,其中14英寸機型的92%屏占比就已經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感覺,可想而知13.3英寸的95%屏占比將帶給用戶怎樣的感受。在如此之高的屏占比下,視覺受到屏幕邊框的影響已微乎其微,賦予了這塊屏幕一種近乎“勾人心魄”的魔力,讓人很容易沉浸其中。而它,也是目前筆記本中的屏占比榜眼,一舉超過了珠玉在前的MateBook X Pro。
靈耀系列是近幾年華碩在輕薄本產品線布下的重要棋子,早年華碩推出“同心圓紋理”的A面設計一開始倍受調侃,沒想到多年過去反倒成為靈耀系列的標志性設計,但凡對筆記本產品有一定了解的朋友,華碩的產品總是能夠被一眼認出,尤其是靈耀系列,在設計上給人輕奢精致的感覺,辨識度極高。
總體來看,靈耀Deluxe14有四大特點,我們逐一來說。
·特點一:92%屏占比全面屏
首先,92%屏占比自然是其最大的特點。目前筆記本產品中排名前幾位的,華為MateBook X Pro屏占比91%,華碩a豆13屏占比90%,華為MateBook 13屏占比88%……似乎姓“華”的品牌都喜歡做高屏占比。
首款92%屏占比14英寸筆記本
靈耀Deluxe14通過6.1mm上邊框、2.9mm左右邊框以及3.3mm下邊框的四維減肥,達成了92%屏占比。另外,靈耀Deluxe14屏幕正面區域沒有物理外邊框,是名副其實的全面屏。
此外,靈耀Deluxe14還并不是屏占比界的第一高手,它的小兄弟靈耀Deluxe13以95%屏占比奪魁,靈耀Deluxe家的倆兄弟,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特點二:比A4紙還窄的14英寸筆記本
接著就是機身尺寸了。
靈耀Deluxe14外形看起來比較“狹長”,從上面那張屏幕圖也可以找到這種感覺。其外形長寬為319×199毫米,面積為63481平方毫米,而一張標準A4紙的長寬為297×210毫米,面積為62370平方毫米,靈耀Deluxe14與標準A4紙面積相似,但更窄一些,所以能夠很方便的收納到筆記本包或者手提包里。另外對于女性用戶來說,這種小體積的筆記本即便是放入平常的挎包中也沒問題,整體的便攜性相當不錯。
比A4紙還小的14英寸筆記本
輕松塞入挎包帶走
除了體積小巧之外,便攜性的另一大因素就是重量。整體重量上,靈耀Deluxe14僅重1.19kg,這幾天體驗的過程中我都是把它放在內膽包里,夾在臂彎里攜帶的時候基本不會感到累贅,放在雙肩包里的話,基本感受不到筆記本帶來的重量。
輕松裝入內膽包
便攜性極佳
靈耀Deluxe14設計輕薄,便攜性極佳
·特點三:動心思的轉軸散熱輔助條
產品設計,一點小的改變可能就會引發“蝴蝶效應”,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如今輕薄型筆記本大都將出風口設計在屏幕轉軸對應的機身尾部位置,這是機身體積所限的必然之舉,卻也可以給機身帶來更好的整體感。靈耀Deluxe14在這一塊動了點小心思,那金色的一條看著像裝飾,實則還兼具輔助散熱的功能。華碩利用耐高溫復合材質,提升了這一區域的散熱效率,很好的規避了金屬機身因導熱而產生的燙手感。
既具裝飾性又具實用性的轉軸散熱輔助條
·特點四:支持IR紅外人臉識別
Windows 10系統在安全性方面有多種可選方案,其中指紋和人臉識別是更為安全的方案。靈耀Deluxe14利用有限的屏幕上邊框空間,配備了IR紅外攝像頭,支持Windows Hello的人臉識別功能。用戶只需要打開帳戶——登錄選項——Windows Hello設置,按照提示就可以快速設置人臉識別方案,最大程度保障內部數據安全。
Windows Hello保障系統安全
IR紅外人臉識別工作狀態
·尊爵藍全金屬外殼低調奢華有內涵
商務向輕薄本,外觀是重要賣點。先要有個好賣相,才能讓人心甘情愿的去了解更多,也更容易給消費者心里種上一顆躍躍欲試的小草。
對外觀設計的感覺,每個人都會不同。我個人覺得靈耀Deluxe14尊爵藍配色和冰鉆銀配色都很好看。尊爵藍沉穩、低調、金色logo點綴又有一些奢華,比較適合年齡較大的商務用戶;冰鉆銀配色與之相比則完全的另外的一種風格,女性和年輕人更喜歡這種活潑躍動的感覺。
兩種配色,兩種風格
尊爵藍配色
·小翹跟轉軸設計
靈耀Deluxe14的轉軸設計并不罕見,不過命名卻萌萌的——小翹跟。不像某H開頭品牌直接來個“翹臀”設計,在起名這件事上華碩更像個讀書人。
華碩的小翹跟轉軸設計就是利用下沉式轉軸將以及屏幕底部與機身底端的“錯位”,將機身抬高3°,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小翹跟”轉軸設計
·Harman/Kardon音效認證
既然提到聲效,可以看到靈耀Deluxe14使用了Harman/Kardon音效認證。華碩跟哈曼也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了,一方面為靈耀Deluxe14提供了專業的音效調校,另一方面通過雙聲道立體聲揚聲器帶來更大的聲場和更好的聲音氛圍。
我在使用這款機器的過程中時常會聽一些大編制的古典樂,雖不如專業音響,但也不至于摧殘耳朵,對筆記本來說就足夠了。
搭載Harman/Kardon音箱
·鍵盤舒適 支持背光調節
再來聊聊鍵盤。既然是偏辦公的產品,我自然會對其鍵盤手感給予更多關注。這幾天工作,包括寫這篇體驗,都是直接使用靈耀Deluxe14完成的。起初的感覺就像是文盲去旅游:大海啊,真TM藍!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這鍵盤上的學問還不少。
鍵盤手感舒適
白色背光鍵盤3級亮度調節
詳細情況看下圖。靈耀Deluxe14采用了仿指鍵帽弧度,表面有0.15mm的高低差,鍵帽間距19.05mm,間距足夠所以按鍵時不會有局促感,1.4mm長鍵程手感舒適,敲擊時能夠感受到明顯的彈力反饋,整體體驗不錯。
另外其鍵盤配有白色背光,支持3級別亮度調節。
鍵程、間距、鍵帽都有學問
·接口夠用
要說接口,其實靈耀Deluxe14在這個尺寸下還是比較齊全的,但是畢竟業界還有某V開頭的品牌產品,所以只能說靈耀Deluxe14的接口夠用。
機身左側接口
機身左側配有HDMI、USB 3.1和TYPE-C接口,兩個接口都能夠達到Gen 2的10Gbps傳輸速度;機身右側配有TF卡槽、USB 2.0接口和3.5mm耳麥插孔。沒有因為輕薄化設計而一味走純TYPE-C路線,這一點還是得給華碩點個贊的。
機身右側接口
·散熱效率不錯
輕薄本散熱是比較需要重視的地方,利用Furmark和AIDA 64,再配合Hwinfo 64的傳感器可以了解處理器核心溫度的表現。我分別對靈耀Deluxe14做了CPU單拷機和CPU+GPU雙拷機測試。
這里說句題外話,個人用戶不建議自行拆解靈耀Deluxe14,因為它的兩顆螺絲隱藏在腳墊里,拆解不是太方便,如果把腳墊弄壞就得不償失了。
螺絲隱藏在腳墊里
靈耀Deluxe14內部設計,單熱管單風扇散熱
CPU單拷機所有負載都在處理器上,所以核心溫度必然會高一些不過靈耀Deluxe14的散熱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平均溫度未過80℃,另外可以看到測試過程中沒有降頻現象,且TDP基本保持在15W左右,短時內能夠達到18W。
CPU拷機
CPU+GPU雙拷會讓CPU核心溫度下降不少,基本在70℃以下。
CPU+GPU雙拷機
·5小時續航
商務向筆記本電腦,不少人都很關心續航能力。靈耀Deluxe14配置了一塊50Wh鋰電池,容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續航能力很強,用PCMark 8模擬辦公測得續航時間為5小時1分鐘。
續航5小時1分鐘
·流暢運行網絡游戲
靈耀Deluxe14雖然設計纖薄,但是也搭載了NVIDIA GeForce MX 150獨立顯卡,所以能夠滿足一定的游戲、娛樂需求。我平時會經常玩一玩《英雄聯盟》,雖然這款游戲利用核芯顯卡也能運行,但在后期團戰的時候幀數總會不夠穩定,體驗不是很好,MX150能夠在最高畫質下達到90fps以上,整體運行流暢穩定。
《英雄聯盟》最高畫質
平均幀數90fps以上
·附文:各項性能測試數據
最后來看看硬件配置的情況。我手上這臺靈耀Deluxe14配置了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5 8265U處理器,8GB LPDDR3內存、512GB固態硬盤,以及UHD 620核芯顯卡。英特爾第八代酷睿升級四核心之后,整體性能提升不少,所以非常適合商務辦公用戶使用。
硬件配置一覽
英特爾酷睿i5 8265U處理器擁有四核八線程,主頻1.6GHz,睿頻3.9GHz,三級緩存6MB,標準TDP 15W,最高25W,從之前的測試來看,華碩允許靈耀Deluxe14處理器的TDP最高達到18W,因此處理器性能潛力發揮的還是比較不錯的。
處理器基本信息
CINEBENCH R15單核和多核性能測試中,多核得分523cb、單核152cb,表現算是比較正常的,并沒有出現性能損失的情況。
處理性能測試
手上這臺靈耀Deluxe14配置了512GB固態硬盤,使用測試軟件可以看到在隊列深度為1的情況下,100MiB數據文件三次測試結果,Seq32讀取速度1729MB/s,寫入1452MB/s,整體性能表現屬于目前筆記本固態硬盤中的中高等水準。
硬盤性能測試
PCMark 10有專門的生產力模擬測試,靈耀Deluxe14生產力得分6247分,綜合得分3813分,對于低電壓處理器平臺的輕薄本來說,這個綜合分已經相當高了,因此靈耀Deluxe14在辦公方面能夠提供足夠的性能支持和流暢的體驗。
綜合性能測試
最后來看看顯卡。MX 150獨顯雖說是入門級獨顯,但對于輕薄本來說還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它擁有384個流處理器、64Bit顯存位寬、2GB GDDR5顯存,核心頻率937MHz,Boost頻率1038MHz,可見并未配置滿血版顯卡(滿血版核心頻率1469MHz,Boost頻率1532MHz)。
顯卡基本參數
通過3DMark FSE模式測試可以看到,其圖形性能評分為1297分,應對一般的網絡游戲沒有太大問題。
顯卡性能測試
評測總結
華碩靈耀Deluxe14是一款辨識度非常高的輕薄型產品,給人輕奢精致的感覺,最大亮點是采用了全面屏設計,使得屏占比達到了92%,而且如果選擇13英寸產品的話,就能夠體驗到95%屏占比的震撼視覺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華碩靈耀Deluxe14目前在京東上正有活動,加1元可購買范思哲晶鉆女用香水或微軟無線藍牙鼠標,更加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