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 8月26 日舊金山報道,iPhone制造商蘋果公司近日表示,其制造的第一臺個人電腦在拍賣會上以約3億韓元的價格售出。
圖片來自:韓聯社
據美國拍賣行RR Auctions 25日透露,“蘋果公司于1970年代中期首次生產的第一臺個人電腦Apple-1于24日以超過22.3萬美元(2.9659億韓元)的價格售出”,是當時的售價是666 美元的 334 倍。RR Auction 預計其售價為 20 萬美元,但最終超出了該價格。
RR Auctions解釋說:“這臺電腦是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于 1976 年和 1977 年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洛斯阿爾托斯的車庫制造的 200 臺電腦之一。它是由其所有者于 1980 年在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的一次電腦商品展上二手購買的。
RR Auctionss補充說:“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專家將該產品投入使用。目前尚不清楚誰是中標者。” 此前,7月份,未包裝的第一代4GB iPhone在拍賣會上以193,72.80美元(2.5319億韓元)的價格售出。
(編譯:雅慧)
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美國總務管理局退役的超級計算機“夏延”(Cheyenne)目前已經以 480085 美元(當前約 346.6 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一位匿名買家拍得。
據介紹,這臺超級計算機在 2016 年安裝時曾是全球排名第 20 的超級計算機,峰值計算性能達到 5.34 petaflops。起拍價為 2500 美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18100 元人民幣)。
這臺超級計算機于 2017 年 1 月 12 日正式投入運行,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退役,在懷俄明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超級計算中心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大氣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了強勁且高效的計算能力。
“夏延”在其服役期間,運行了超過 70 億核心小時,服務了超過 4400 名用戶,并支持了近 1300 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大氣研究大學聯盟在其官方信息頁面寫道:“它在教育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支持了 80 多門大學課程和培訓活動。近 1000 個項目授予了早期職業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最值得一提的是,‘夏延’支持的研究產生了超過 4500 篇經過同行評審的出版物、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和其他作品。”
受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嚴重中斷,“夏延”原計劃服役五年,最終卻延長了兩年。拍賣頁面顯示,由于冷卻系統快速斷路器故障,“夏延”最近遇到了維護限制,導致大約 1% 的計算節點出現故障,主要是由于 DIMM 中的 ECC 錯誤。考慮到維修成本和停機時間,美國政府決定拍賣其組件。
這臺 SGI ICE XA 系統峰值性能為 5340 teraflops (4788 Linpack teraflops),每瓦特能耗可執行超過 30 億次計算,使其比前代產品“黃石”的能效高出三倍。該系統擁有 4032 個雙插槽節點,每個節點配備兩個 18 核、2.3 GHz 的英特爾 Xeon E5-2697v4 處理器,總共擁有 145,152 個 CPU 核心,還擁有 313 TB 內存和 40 PB 存儲空間。整個系統運行時功耗為 1.7 兆瓦。
相比之下,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 —— 位于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Frontier”,理論峰值性能為每秒 1679.82 petaflops,擁有 8699904 個 CPU 核心,功耗為 22.7 兆瓦。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成功登月,背后的技術支持離不開阿波羅導航計算機。
這臺計算機不僅沒有今天我們常用的小霸王快,甚至還不如我們現代手機的性能,這臺計算機唯一能和現代計算機相比的地方,就是它的內存,只有4KB。
當時的這臺機器如此之小,卻能支持人類登上月球,讓人不得不感嘆60年代的計算機技術確實是非常先進的。
這臺計算機到底使用了什么樣的技術,數據又是如何存儲的,為什么只有4KB卻能完成那么多的任務?
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了將人類送上月球的計劃,1969年實現了這個計劃。
在這8年的時間里,美國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巨額的資金,但最終還是成功的將人類送上了月球。
這沒錯,美國的技術確實是先進,但是背后還有一臺默默無聞的計算機始終為登月任務的成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臺計算機就是阿波羅導航計算機,是美國為了登月計劃專門研制的一臺計算機,就算是如今的小霸王,也遠遠比不上當年的阿波羅導航計算機。
這臺計算機采用的是16位元,沒有現在廣泛使用的32位元,計算機的指令也相對簡單,一共只有只有約400條指令,如今的計算機指令數在百萬條以上。
計算機的內存只有4KB,這點內存對于如今的計算機來說,完全不夠使用,一張簡單的圖片幾十KB,要是存進去一張照片,這臺計算機的內存就被占滿了。
為了節省內存,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采用了一種磁芯繩存儲器,將數據進行存儲。
每個磁芯繩能存儲約4096位元的數據,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機內部約有4096根磁芯繩,也就是4KB的數據,這是計算機能存儲的全部。
為了提高計算機在太空的穩定性,美國還為計算機裝備了一套指令解釋器,用于實現運算,并檢查運算結果,如果出現錯誤,計算機會自動進行修正。
這樣一來,計算機也可以保證在計算過程中不會出現錯誤,如果出現了錯誤,也能自動進行修復,提高了計算機的穩定性,能更好的適應太空環境的工作。
磁芯繩存儲器是一種使用磁芯材料制成的存儲裝置,由于磁芯存儲器的誕生,實現了計算機內部數據的存儲,使計算機能夠實現數據和程序的分離。
磁芯繩存儲器由許多磁芯組成,每個磁芯代表一位元的數據,磁芯有兩個磁性方向,用來表示0和1。
采磁芯繩存儲器,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由于磁芯繩的磁性特性,不容易產生磁偏轉,即使存儲很長時間,數據也不會丟失。
磁芯繩存儲器還可以進行隨機讀寫,對磁芯繩的狀態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將數據寫入到磁芯繩中,還可以對已存儲的數據進行修改。
磁芯繩存儲器還有著很高的抗輻射能力,可以在高輻射的環境下使用,對于航天器等在宇宙空間中工作的設備來說,非常適用。
由于宇宙空間的輻射很強,一般的存儲器很難適應這樣的環境,磁芯繩存儲器就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在宇宙空間中工作的設備中,磁芯繩存儲器被廣泛的使用。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采用了非常簡潔的指令集,加上磁芯繩存儲器,計算機的體積和重量大大減少,同時還有著非常高的穩定性,適合在太空環境中使用。
在當時,計算機的指令執行速度非常慢,為了提高計算速度,便開發了精簡的指令集來減少計算機的指令執行數量,提高運算速度。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采用了單處理器時間共享系統,可以處理多個任務,提高計算機的效率。
計算機通過交替執行多個任務,達到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目的,計算機的指令執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同時,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采用了解釋器模式,解釋器是進行指令執行的關鍵,解釋器是由CPU來實現的。
計算機的指令執行過程分為兩步,先將指令從存儲器中讀取出來,經過譯碼之后,再由CPU來執行。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使用的解釋器是二進制解釋器,能在通用解釋器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提高解釋器的執行速度。
二進制解釋器可以直接將指令翻譯成0和1的二進制代碼,CPU能更好的執行這樣的指令,提高計算機的執行速度。
同時,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還有著一個關鍵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界面能與宇航員進行交互,實現計算機對宇航員發出的指令進行執行。
這個界面就是DSKY(數字顯示和鍵盤),通過DSKY能實現計算機的各種操作,如讀取存儲器中的數據、執行算術運算、控制計時器等。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在執行登月任務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
計算機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由于時間不夠、火箭高度不夠等,這都是由于登月任務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導致計算機的時間不夠,火箭的高度不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的科學家們開發了智能軟件,這個軟件能更好的實現登月操作,同時還有著自動修正機制,能夠及時的對計算機中的數據進行修正。
這個軟件還能判斷人類到底能不能登上月球,如果不能登月,軟件還有著自動終止任務的機制。
計算機并不是完全的智能,它只能執行軟件中的任務,但是美國的科學家們將自己的智慧結晶注入到這臺機器中,使它能夠更好的執行任務。
阿波羅導航計算機通過這些軟件,最終完成了人類登上月球的使命,這就是計算機的魅力,能夠將人類的智慧變成現實。
如今阿波羅導航計算機的性能已經非常的落后,現代的計算機性能已經超越了阿波羅導航計算機,但登月卻變得更加的困難。
這就是技術的發展速度,也是為什么登月成為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跡,其中蘊藏著人類的智慧。
當時的4KB內存如今看來非常的簡陋,但是當年的科學家們就是憑借這樣的硬件,完成了登月的使命,這就是人類的偉大。
阿波羅登月計算機的成功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簡潔的設計和高效的執行方式,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取得卓越的成就。
正是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科技的創新,才推動了登計劃的順利完成,也為未來的探索路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