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HP惠普公司(NYSE:HPQ)成立于1939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市,是世界最大的信息科技(IT)公司之一,主要競爭對手有IBM和Dell,主要業務是生產打印機、數碼影像、軟件、計算機與資訊服務等。截止2019年7月,股價為19美元,總市值280多億美元,世界500強排名第173位。
二、主要業務/產品
筆記本電腦、一體機、臺式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移動網絡、掃描儀、打印與耗材、投影機、數字產品、計算機周邊、智能電視和服務產品。
三、發展歷程
■ 1939年,由威廉·惠利特及戴維·帕卡德兩位斯坦福大學畢業生于聯合創辦。他們在加州帕羅奧多附近自家的車庫創設惠普,因此有“車庫創業”之稱,而該車庫亦被保留下來成為加州政府指定古跡。
■ 1943年,因向海軍研究實驗室開發出信號發生儀及雷達干擾儀,從而進入微波技術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其成套系列的微波測試產品而被公認為信號發生器行業的領先者。
■ 1947年8月18日,注冊為股份制公司。
■ 1958年,首次收購公司成功:F. L. Moseley公司(加利福尼亞),這是一家高質圖形記錄儀的生產廠商。這次收購標志著惠普已進入繪圖儀行業。
■ 1961年,收購Sanborn公司(馬薩諸塞),從而進入醫學領域。惠普股票(原代碼:HWP)正式在紐約證券市場和太平洋證券市場掛牌交易。
■ 1965年,收購 F&M科技公司(賓西法尼亞),從而躋身于分析儀器領域。
■ 1966年,設計出第一臺計算機產品(HP 2116A)。
■ 1967年,設在德國Boeblingen的公司推出非接觸式胎心監測儀,用于測定胎兒在分娩時的狀況。
■ 1968年,世界第一臺臺式科學計算器HP 9100A問世。它是惠普今天高性能工作站產品線的前身。
■ 1972年,推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臺個人計算工具:HP-35掌上科學計算器,并將工程計算尺淘汰。以 HP 3000微電腦進軍計算機領域。
■ 1974年,生產出第一臺基于4K動態隨機存取器(DRAMs)的微電腦,從而取代了磁芯。
■ 1980年,首次推出個人電腦產品:HP-85。
■ 1982年,英國惠普公司開發出電子郵件系統,該系統已成為基于微電腦的第一套商用廣域網。
■ 1990年,推出 HP LaserJet III激光打印機。
■ 1994年,生產出世界最亮的LED(發光二級管),推出HP Color LaserJet彩色激光打印機。
■ 1997年,并購電子支付系統行業領先廠商VeriFone,從而增強了HP公司電子商務能力。
■ 1999年,將醫療、量測儀器等不屬于信息技術(IT)的事業分區成安捷倫科技。
■ 2002年5月1日,以股東投票方式收購康柏電腦(價值250億美元股票)。
■ 2006年7月25日,宣布收購以測試軟件WinRunner聞名的美科利公司。
■ 2006年第四季度,超越戴爾(Dell)成為全球第一大PC廠商。
■ 2008年8月26日,以139億美元收購EDS公司,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IT服務公司。
■ 2009年11月12日,以27億美元收購3Com,在電信領域開展與Cisco的競爭。
■ 2010年4月29日,以12億美元收購Palm,加大移動手持設備領域的競爭。
■ 2010年9月2日,以20.7億美元收購數據存儲公司3Par。
■ 2010年9月14日,以15億美元收購安全軟件公司ArcSight,截至2010年4月30日,ArcSight全年營收為1.814億美元。
■ 2011年8月18日,以每股25.50英鎊(約合42.11美元)的現金價格,總值70.9億英鎊(117億美元)。收購英國第2大軟件公司Autonomy Corp. (AUTNY, AU.LN)。
■ 2011年8月18日,宣布停止生產TouchPad平板電腦和webOS智能手機產品,并計劃將個人電腦業務變賣或分拆。
■ 2011年10月28日,宣布將繼續保留PC部門。
■ 2011年12月9日,新任總裁宣布WebOS開源。
■ 2014年10月6日,發表聲明,將公司拆分為兩間獨立上市公司,個人電腦與打印機事業獨立,并且沿用原本HP品牌名稱,至于企業服務業務,分區為惠普商務(HP Enterprise)。分區作業將在2015年完成。原HP首席執行官Meg Whitman,轉任惠普商務首席執行官,由Pat Russo擔任董事長;原有HP公司由Dion Weisle出任首席執行官,董事長由Meg Whitman擔任。
■ 2015年3月2日,同意以約27億美元現金,收購Wi-Fi網絡設備生產商Aruba Networks。
■ 2015年11月2日,正式完成分拆,HPQ集成打印機和個人電腦業務,新成立的HPE(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繼承原惠普云計算和伺服器等企業軟/硬體解決方案業務。
■ 2016年9月12日,以10.5億美元收購三星打印機業務。
■ 2017年11月,正式收購完成。
四、主要創始人介紹
戴維·帕卡德
戴維·帕卡德(英語:David Packard,1912年9月7日-1996年3月26日),美國惠普公司的創始人之一。1939年,與威廉·惠利特共同創辦了HP公司。
■ 1930年,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
■ 193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
■ 1938年,獲得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 1939年,與惠利特在普克德的車庫里以8美元的資金創立了惠利特-帕卡德公司,簡稱惠普。公司名稱得名于兩人姓氏的合稱。曾經在他的《惠普之道》中寫道,兩人通過擲硬幣決定了公司名稱中兩人姓氏的先后順序,結果惠利特獲勝。
■ 1969年至1971年,在尼克松內閣中擔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威廉·雷丁頓·惠利特
威廉·雷丁頓·惠利特(英語:William Redington Hewlett,1913年5月20日-2001年1月12日),小名比爾·惠利特(Bill Hewlett),美國電機工程師與企業家,與大衛·普克德(David Packard)共同創辦了著名的惠普(Hewlett-Packard,簡稱HP)公司。
■ 1913年5月20日,出生于密歇根州安娜堡(Ann Arbor)市。其父阿爾比恩·沃爾特·惠利特(Albion Walter Hewlett)最初在密歇根大學醫學院任教,1916年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謀得職位之后,全家遷至加州舊金山居住。
■ 1925年,其父患腦癌去世。因其父曾為斯坦福工作而在洛威爾高中(Lowell High School)畢業后選擇進入斯坦福大學讀書。
■ 1934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期間于弗雷德·特曼(Fred Terman)的課上結識戴維·帕卡德,兩人從1937年8月開始計劃創業。
■ 193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學碩士學位。
■ 1939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一個電氣工程學學位。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期間他曾經參加過Kappa Sigma兄弟會。
■ 1939年1月1日,創建了惠普公司(簡稱HP,是二人姓氏Hewlettackard的首字母縮寫,姓氏排列順序是由二人擲硬幣所決定)。
■ 1947年,公司開始實行股份制。
■ 1954年,任無線電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現為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即IEEE)會長。
■ 1957年,公司股票上市。
■ 1964至1978年,任公司CEO。
■ 1978年,由約翰·A·楊繼任CEO,他繼續任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
■ 1983年,擔任董事會副主席。
■ 1987年,退休。
■ 1999年,斯坦福大學為了紀念他而以其名字命名了威廉·R·惠利特教學中心(William R. Hewlett Teaching Center)。該建筑坐落于科學與工程方院(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ad),與戴維·帕卡德電子工程學大樓(David Packar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相鄰。
青年時期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其九年級時,為了制作計頻器而直接給惠利特打電話索要一個部件。惠利特被喬布斯的進取心感動而提供給他一份暑期工作。喬布斯之后一直對惠普公司懷有欽佩之情,認為它和迪士尼與英特爾都是“傳世的公司,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to last, not just to make money)。
五、圖片資料
這是大家不太知道的的惠普,我們是幕后英雄。”
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歷了經濟增長最為快速的一段周期,個人電腦成為中國各個領域高度需要的生產力工具,無數中國企業拔地而起,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制造業公司,以及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創業公司,一個豐草水美的商用市場也伴隨著中國企業崛起而日益龐大。
一個三五人的創業小組或是一個龐大而先進的公司,一條關乎能源革命的汽車產線,一組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背后不僅是一臺電腦的事,而是中國惠普長達四十年的用戶洞察、產品創新、生態建設積累的呈現。
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大小小的公司身后,都有中國惠普的身影。“這是大家不太知道的的惠普,我們是幕后英雄。”中國惠普有限公司副總裁、大中華區個人信息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周信宏總結道。
自2002年加入惠普起,周信宏已經陪伴中國惠普成長近二十年,深耕商用電腦領域。二十年來,和無數惠普人一起見證中國惠普的成長,也見證中國企業的成長。
36氪和他聊了聊他與惠普的故事。這段故事里有成功后的興奮,也有過受挫后的心酸,不過更多的是,惠普這家公司如何不斷自省、迭代,始終把客戶放在第一位,踐行“在中國、為中國”原則。
中國惠普40年,不僅僅是一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關于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拔地而起的沸騰史。
2001年,惠普宣布以250億美元并購康柏,這兩家營收400億美元的巨頭一旦合并會直接改變PC行業的格局,《洛杉磯時報》直接給出判斷:“這筆交易將創建全球最大的PC公司[1]。”
圖源惠普檔案館,www.hewlettpackardhistory.com
周信宏和惠普的結緣正源于這場“世紀并購”。2000年,周信宏加入臺灣康柏公司,惠普與康柏并購后,周信宏加入中國惠普,從臺灣來到上海,擔任中國惠普副總裁暨信息產品集團臺式機業務部總經理。
2005年,經歷幾年整合期的惠普公司營收已經超過800億美元,正朝著全球最大PC公司邁進。中國惠普也已經扎根中國二十年,人才、管理、業務實現從無到有,但一個客觀事實擺在面前,中國惠普的營業額只占惠普公司的2.5%。
中國惠普仍然不夠龐大。剛剛落地上海的周信宏感受更為強烈,“如果看PC業務,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僅占2.5%,”這個數字讓周信宏感到興奮,“那就是機會,因為空間很大,你的起點很低,那就是準備往上跑的意思。”
中國市場那么大,為什么市場份額是2.5%?
2005年,中國惠普制定三年計劃時,發現問題出在銷售管理還不夠細化,周信宏說,“惠普把中國市場看為一個整體,沒有華北華南這樣的區域劃分,銷售也還停在北上廣,不夠下沉。”
于是,一場如火如荼的“渠道新政”在惠普內部展開了。2005年底,中國市場正式切成8個銷售區,每個區域分別尋找一家總代來打理當地的銷售;同時,讓銷售深入五六級城市,甚至是縣城鄉鎮。
作為一家跨國公司,與總部溝通是一門學問,關鍵在于讓外國同事們理解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周信宏拉來老外同事們一起去下沉市場開渠道會,地點不是北上廣那些高大上的酒店,而是四五六級城市的小飯店,“你們要來四五六級城市,甚至縣城里來看看,才有機會長得大,你進來看,我需要支持。”
另一門學問在于說服渠道客戶,產品和價格適合中國市場尤為關鍵。“渠道要鋪開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是價格,不克服價格難題是沒有銷售是敢往前跑的,一旦克服了,那銷售才敢往前沖。”
相對本土品牌來說,外國品牌的價格是相對高的,惠普一臺臺式機價格在七八千元、甚至萬元,在那個人們熱衷于去中關村自己DIY電腦的年代,這樣的價格并不具備吸引力。
為了更貼近中國市場本土的需求,2004年,惠普上海設立了中國設計中心(CDC)。“CDC最初做的事情是把不必要的配置去掉,把成本降下來,把市場需要的配置保留下來,在配置和價格中取得一個平衡,針對中國設計一系列定制產品。”
那時候,周信宏常常和銷售團隊、設計中心團隊一起去各種三四級城市跑渠道客戶,問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銷售產品遇到什么困難。
對比過去的中國市場來看,中國惠普進入中國前20年面對的客戶往往是國家立項工程、信息化行業,但到2005年時,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冒頭,惠普和客戶簽單時面對的是企業信息主管、財務主管,這個時候計算機的性價比、配套軟件、服務就變得尤為關鍵。
如果對比全球市場來看,國外客戶往往以企業級需求為標桿,但是中國市場的客戶非常多元,周信宏說,“教育和政府這兩個非常大的臺式PC應用市場總共占了市場份額的42.5%,因此惠普非常重視[2]。”政府、教育、中小企業,這些客戶沒有那么高的專業需求,但是需要價格和產品取得平衡。
有了本土研發中心和用戶洞察,中國惠普連推出了數款商用臺式機新品,包括HP Compaq d260、HP Compaq d280和HP Compaq dx6120等系列,d260直接把價格降到2999元,這是惠普第一款跌破3000元的臺式機。根據周信宏回憶,以前代理商會覺得產品價格貴怕你塞貨給它,而d260是一鋪下去就搶貨,因為代理商可以賣給更多的客戶了。
圖源惠普檔案館,www.hewlettpackardhistory.com
用更經濟更適合本地的產品鋪市場,把中國細分成8個市場,銷售、渠道、服務都下沉下去。“就好像蓋房子一樣,把基礎打好,扎穩再開始再往上種東西。”周信宏這樣總結當時中國惠普做的事。
2006年到2009年,中國惠普保持著每年一千家以上的店面增長速度,即使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中國惠普的業績也絲毫不受影響[3]。2008年,中國惠普已經有4000家消費類電腦銷售店面和1000家左右的行業客戶店面[4],服務也下沉至1200多個城市。
一切順利得像《洛杉磯時報》預言的那樣。2006財年,惠普集團收入達到917億美元,首次超越IBM成為世界最大的PC公司。在中國市場,惠普也首次超越方正成為中國第二大PC廠商,到2009年國內市場份額超過16%。
新世紀的前十年,是屬于中國PC最好的十年,也是中國惠普高速發展的十年。
“我們打的是順手牌,只要做對了,份額大概就會往上跑。”在周信宏看來,中國惠普的高速增長得益于中國市場的營商環境,“2002年到2010年,惠普都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期間北京有奧運會、上海有世博會,惠普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些項目,但是惠普分享到了中國市場向上增長的紅利。”
一組來自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數據顯示,2004—2008年間,奧運因素共拉動北京GDP增加1055億元,與奧運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業多達50多項。第一批80后步入社會,導演趙寶剛拍了部反映年輕人精神風貌的《奮斗》,一舉拿下當年收視第一。
圖源惠普檔案館,www.hewlettpackardhistory.com
具體到PC行業,1984年,中國電腦銷售量僅為11萬臺[5]。到了2007年,包括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在內的中國個人電腦市場銷量達到2794.2萬臺[6],二十多年的時間銷量翻了250多倍,銷售額逼近1500億元。
中國市場熱鬧非凡,聚集了深耕中國市場二十年市場的國際巨頭,中關村孕育出來的本土新貴也輪番登場。
“火燒得更旺一點,在里面就會覺得危險,”在周信宏看來,高增長的順風車不會永遠有。一段繁榮的增長過后,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更為激烈的競爭——價格戰、產品換代、收購潮、名次浮沉。
當行業增速放緩,行業競爭加劇,如何不讓自己陷入同質化競爭?如何尋求第二增長曲線?都是惠普和所有PC廠商得面對的問題。
更細分,是惠普當時做出的選擇之一。從2007年開始,惠普就瞄準細分客戶,正式啟動了專注于中國中小企業市場的惠普“全程助力”計劃,包括為中小企業提供針對性的產品、解決方案、渠道支持、IT運維。
在周信宏記憶中,“這是惠普第一次針對客戶市場去做細分、做營銷,從而帶動市場需求。”當時的大背景是,得益于政策扶持和經濟環境影響,自主創業迎來高潮。
“中關村傳奇”正是創業熱潮的縮影。昔日的“倒爺一條街”,搖身一變成為容納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國硅谷”[7]。反映在數據上,2008年,中小企業客戶占中國GDP貢獻率60%[8]。
除了客戶的細分,惠普也為更多的細分行業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2009年,惠普全面推陳出新Z系列工作站。
“傳統的臺式機機箱拆開來是主板、內存、顯卡,一大堆線和卡纏繞在一起,而我們的工作站一攤開,內部都是方方正正的模組,就好像打開了寶馬的引擎蓋。”周信宏形容Z系列工作站的構造,對客戶來說,Z系列工作站顏值美觀是面子,后續維護更方便才是里子。
惠普工作站,圖源惠普
十多年后,周信宏到某電視臺參觀,發現當時發布的惠普工作站Z820仍然在插電工作中,頓時十分感動,“因為那已經是一個老古董。”
作為一種運用于細分賽道生產力工具,工作站價格高昂,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在當時并非一種主流產品,使用場景往往集中在能源、汽車和動漫傳媒等細分行業。但對于競爭日益白熱化的PC行業來說,細分的需求給所有廠商注入了一劑興奮劑,紛紛下場推出工作站。
單為客戶提供產品遠遠不夠,產品只是低維度的競爭,更高維的競爭是關于用戶洞察、設計思維、產品創新、解決方案、服務等方方面面。
洞察客戶的需求尤為重要。比如惠普內部有工作站行業解決方案大會與行業客戶委員會(CAC),2009年底,CAC首次面向不同典型應用行業的解決方案匯總與展示。
那些能夠為客戶提供價值,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品牌往往會獲得勝利。IDC調查顯示,2011年惠普工作站在中國市場以47.3%的市場占有率排名行業第一,并創造出連續十個季度市場占有第一的突出業績。
隨著行業競爭加劇,競爭不僅僅是發生在前端,在后端,一個強大而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尤為重要。2009年,惠普已經達到每年1000萬臺的電腦銷量,計劃增加產能,惠普電腦生產基地落戶重慶。
惠普是第一家到西部建基地的PC公司。2008年,盡管電子產業欣欣向榮,但是企業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尚不存在電子產業[9]。時任重慶市長的黃奇帆觀察到,盡管世界經濟還處于金融危機的陰影中,筆記本電腦卻是個有韌性的行業,計劃在重慶籌建“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
在當時惠普全球副總裁符標榜的陪同下,黃奇帆到美國面見了惠普董事長Mark Hurd,黃奇帆給Mark Hurd算了一筆賬,說明重慶制造的成本比沿海地區低多少、重慶會給惠普提供哪些優惠條件,符標榜也在一旁敲邊鼓,最終Mark Hurd點頭,重慶生產基地塵埃落定。
黃奇帆后來在自己的書里和公開場合都反復提到,惠普是重慶電子信息產業起步的關鍵一步。電子產業,代工廠往往跟著訂單跑,大客戶惠普充當那個火車頭的角色,帶動其他品牌商、代工商和配套企業進駐重慶。
圖源惠普
時至今日,重慶已經連續六年蟬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已經有4億臺惠普電腦從重慶生產基地產線上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賣向全世界的惠普消費者。
惠普和重慶的合作,是一場外資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雙向奔赴,也是惠普和中國市場互利共惠的縮影。過去40年,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惠普用真金白銀投資中國市場,和無數中國企業、地方政府合作,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加深對中國市場的理解、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這正是惠普“在中國、為中國”原則最好的體現。
任何一家偉大的公司,走向基業長青的路上,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時代浪潮撲面而來,惠普也經歷過短暫的陣痛期。
當惠普把銷售渠道鋪到縣城,把工廠建到西部,準備在更為廣闊的天地大干一場,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卻正在醞釀。2009年春天,紅杉中國開了一場年會,主題是“Mobile Only”,紅杉很擔心自己所投的一些基于PC類公司將來會被時代淘汰,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批公司[10]。
移動互聯網的確對傳統PC行業形成了沖擊。IDG數據顯示,全球PC出貨量從2003年到2008年增長保持相對穩健,進入2010年之后開始放緩。
壓力不止來自外部。產品口碑下滑、組織架構調整等問題讓惠普陷入了內外交困的狀態,2010年之后的五年是惠普灰色的五年,不少老惠普人短暫的離開了。
但機遇與挑戰并存,新浪潮也帶來了新的機會。“2014年春節的紅包大戰,突然讓線上支付變得流行,買PC可以手機下單,價格還比較便宜。”周信宏那個時候看到了線上渠道的機會,于2015年再度回歸惠普。
回歸之初,惠普狀況可以用“百廢待興”來形容,渠道失去信心、庫存高企是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周信宏和同事們又像當年剛剛加入惠普那樣,重新梳理渠道,先看服務和產品有沒有問題,再去談業績,“避免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產品品質做好,服務做好,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每上線一款產品,惠普內部就會召集大家一起開會,包括高管和代工廠的人,圍在一起看好評率,每出現一條差評大家都會變得極其緊張。有一次,有用戶評論了一句“我感覺好像屏幕有點發紅”,惠普就針對這條評論重新調查,甚至讓上海實驗室重新生成了一個校色軟件,放到工廠重新測試、交付。
調動所有資源去回應一條評論,這是惠普重視產品質量和客戶反饋的一個切面。在真實的服務場景里,客戶的需求可能更為復雜和多元,惠普也力爭做到極致。
為了做好客戶服務,惠普會定期開設銷售培訓會。周信宏回憶銷售培訓會的場景,一場500人規模的銷售培訓會上,“有人扮演采購經理、有人扮演CFO,我作為銷售來拜訪你,然后大家就使勁折磨銷售。”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期,2017年,惠普瞄準中小企業用戶需求,和京東聯手打造C2M反向定制的產品——“戰系列”產品“戰66”。
在實際的調研中,周信宏發現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采購渠道,有更大的采購量,因而有更好的議價權,能拿到很好的價格和服務,中小企業客戶的處境則有些尷尬,他們需要好的設備去支持他們創新性的想法,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合適的渠道。
3C起家的京東是那個天然適配中小企業需求的新渠道,而戰系列是最為貼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新產品——主打滿血性能、可靠性、高質價比,還針對很多初創團隊沒有專業的IT人員推出了7×24小時云在線的人工服務。
盡管當時電腦幾乎成了人手一部的必需品,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GPU、CPU、顯卡參數如同亂碼,在看過上百篇電腦選購攻略之后,心中的疑問仍然是“我日常需要辦公、打游戲,什么電腦適合我?”惠普洞察到了用戶的這一選購焦慮,用“滿血”一詞定位戰系列電腦的性能。
“滿血”一般用來形容游戲中血量充足的亢奮狀態,它剛好和戰系列電腦主打的高性能、穩定性不謀而合,無論是不是游戲玩家,都能從“滿血”一詞精準了解這款產品的特性。時至今日,“滿血”一詞幾乎被所有人用來形容硬件,成為了一個PC行業非量化的行業標準。
“戰系列”推出之際,創業熱潮再一次迎來高峰。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感召下,投資人們把綠油油的美元對準移動互聯網,電商大戰、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接踵而至,互聯網老板和投資人們迎來了自己的黃金年代,無數中小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數量一躍達到4600萬家,龐大的數量背后正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商用市場。
“戰系列”踏準時代節拍,成為了無數創業者、商務白領、大學生形影不離的生產工具。數據是最好的說明,時至今日,惠普戰系列首發至今銷量已突破200萬臺,占到惠普商用筆記本銷量的25%。
對中小企業、創業者始終抱有同理心,或許植根于惠普身上所具備的創業精神——這家被譽為“硅谷傳奇”、年營收六七百億美元的PC巨頭,84年前,是從硅谷的一個車庫,兩個年輕人,和538美元創業資金開始的。
惠普歷史上第一款產品并不是PC,而是一款音頻振蕩器HP200A。1939年,迪士尼正在為當時的新電影《幻想曲》(Fantasia)尋找一種特殊的聲音效果,惠普的HP200A不僅能滿足迪士尼的需求,且比市面上的競爭對手便宜得多。
惠普的第一個雜志廣告出現在 1939 年 11 月號的《Electronics》雜志上,展示了 200B 型音頻振蕩器圖源惠普檔案館
很快,迪士尼找上門來,訂購了8臺HP200B(200A的改裝版),成了惠普首批客戶之一。兩家巨頭由此結緣,而他們的合作關系幾乎貫穿了數十年的歷史。
2003年,惠普和迪士尼簽訂了為期10年的戰略聯盟,通過開發新的技術增強消費者的娛樂體驗。惠普不僅為迪士尼提供了7000臺電腦、10000臺服務器、13000臺HP LaserJet打印機,還為迪士尼的長片動畫提供基于Linux的工作站和服務器,甚至是讓人們相信“星空中有魔法”的迪士尼煙花表演背后的控制系統也少不了惠普的身影[11]。
不光迪士尼,包括夢工廠、皮克斯影業在內的知名動畫和電影設計公司,他們制造出的經典動畫很多都離不開惠普工作站的助力。在東方夢工廠工作室里,每個藝術家標配是一臺惠普Z8和兩臺Dreamcolor顯示器。
在惠普漫長的歷史當中,類似和迪士尼這樣的合作關系數不勝數。與客戶相互成就,正是中國惠普過去四十年一直在做的事。
惠普能夠和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核心在于洞察變化中的用戶需求。先進制造、互聯網、新能源、AI,行業的風潮總是在變,屹立潮頭的大公司們需求往往也具有時代特色。
自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登頂全球之后,至今14年仍未被被超越。汽車產業不僅催生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更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增長,惠普正是為數不多能為其提供高性能工作站和成熟IT運維服務的供應商。
汽車企業對機器和產線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要求機器不能宕機超過一分鐘,在產能高峰期,一臺汽車從產線上下來時間大概需要一分半,但假如機器宕機一分鐘的話,那就會少生產一臺汽車,對企業來說少了幾十萬的營收。
因而一套7×24小時不間斷的IT基礎設施服務尤為關鍵。從2010年開始,中國惠普開始參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數據中心更新改造項目,提升資源利用率,保證服務的不間斷、可靠性[1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順勢加入數智化和新能源的浪潮之中,而惠普正在幫助車企們實現數智化轉型。比如惠普與英偉達聯手,為寶馬集團打造了數字孿生工廠,在沒有真實機器設備的情況下,模擬整條生產線,從而減少真實工廠開工建設后的風險和隱患。
數字孿生工廠對工作站的計算分析能力、GPU、內存速度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東風汽車借助惠普Z8 Fury工作站對新能源汽車進行仿真,傳統工作站的運算時間大概需要5-6小時,而惠普Z8 Fury工作站4塊專業顯卡的GPU超強算力輔助,將時間縮短到了2個小時以內,縮短了60%以上,極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數智化浪潮和新能源革命轟轟烈烈,截止今年7月,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30%,累計產量超2000萬輛,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事實上是,中國很多產業的需求都是超前的。
“AI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AI論文生產數量,全球第一,比美國還多。”周信宏解釋說,AI大數據太龐大了,需要強大的邊緣運算平臺去輔助處理,惠普工作站剛好能夠充當這個角色。
2022年,在工業4.0的AI浪潮中,面對AIGC算力黃金時代,惠普Z系列工作站全面升級,由面向創意族群為主過渡到面向數據科學、智能制造和3D圖形圖像等專業垂直領域。
從1977年惠普第一臺工作站誕生算起,惠普已經工作站領域已經有相當深厚的積累,原本就是惠普的優勢領域,如今AI的潮水涌動,順流而行切入AI賽道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惠普第一臺工作站9845A,圖源www.hp9845.net
疫情過后,中國企業出海勢不可擋。一直以來,IT系統的遠程統籌就是很多企業面臨的難題,在出海場景下,企業的IT狀況是更為失控的,國內公司走出海外很多時候就會面臨設備混亂、策略執行不力的問題。
對中國企業來說,選擇陪自己走向全球的伙伴很重要,深諳全球市場的跨國公司是更好的選擇。惠普在全球范圍內有完善的現場服務能力,有成熟的PC電腦、打印機業務,可以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
自1983年中美簽署關于合資企業管理的備忘錄開始,惠普進入中國已經四十年。教育、零售、互聯網、制造……各行各業都能找到惠普的身影。惠普已然成為中國企業繞不開的伙伴、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助力者。
“我們一個接著一個難關走過來,其實越覺得踏實。”在惠普,周信宏遇到過難題,也短暫離開過,但沒有惠普的平臺、環境、系統化合作的方式,心中總是缺點勁,這也是不少離開過的老惠普人心中都有的感覺。
惠普是一個有龐大組織架構的公司,“但是它相對扁平,工作節奏會很快,可以跨部門一起協作,和你合作人不會說有上下級之分,這是一種DNA,即使你是一個新來的員工,我覺得我不會把你當一個新來的員工這樣對待,就是HP的以人為本的精神。”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外資企業總是被貼上不夠本土化的標簽,但從中國惠普身上,我們看到一家外資企業奮力扎根中國市場、服務中國經濟、適應中國速度的身影。
“以人為本”如果放在中國市場語境里,正是惠普四十年來所堅持的原則——“在中國、為中國”。這是惠普過去40年的態度,也是未來會一以貫之的態度。
參考資料:
[1]HP to Purchase Rival Compaq Computer, Los Angeles Times
[2]HP發力政府及教育市場,政府采購信息網
[3]打破格局不容易 新惠普在哪里?第一財經周刊
[4]張永利:中國惠普電腦零售店數量逼近聯想,網易科技
[5]30年電腦三次飛躍,鳳凰資訊
[6]中國個人電腦市場銷售規模近1500億元,新華網
[7]30年IT產業:風云突起,鳳凰網
[8]惠普在華啟動“全程助力”計劃,北京商報
[9]《結構性改革》,中信出版集團
[10]沈南鵬撇清:我不是做局者,中國企業家
[11]HP And Disney Launch 10-Year Strategic Alliance,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12]攜手惠普技術服務 大眾中國實現全新數據中心改造,惠普
日本經濟新聞英文版《日經亞洲》報道,美國最大的個人電腦(PC)制造商惠普正在考慮將其一半以上的生產(目前主要在中國制造)轉移到泰國。媒體補充稱,惠普正在新加坡設立“備用”設計中心。
該媒體援引多名消息靈通人士的話報道稱,惠普正在與供應商討論生產設備遷移計劃,計劃在兩三年內實現目標。一位消息人士解釋說,惠普內部制定了將筆記本電腦產量的最高70%轉移到中國以外的計劃,轉移規模因供應商和生產零部件的復雜性而異。《日經亞洲》評價說:“這是惠普為向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多元化供應鏈而采取的最具攻擊性的行動。”
生產基地搬遷將以泰國為中心進行。多名來源提到,至少有5家惠普供應商正在泰國建設新的制造設施和物流倉庫,兩家公司應惠普的要求,從今年年初開始加大生產力量。一位高管級消息人士表示:“惠普在泰國建設生產中心方面確實花了很多錢。雖然為了支援客戶公司,有其他東南亞設施,但在效率低下的判斷下,現在正在泰國建設新工廠。”
同時,一位消息人士解釋說,惠普正在新加坡聘用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作為開發主力新產品的“備份組織”。相關備份組將負責新產品開發和供應商之間的溝通。與此事相關的一位消息人士說:“惠普正在招聘約200名人力,其中包括電子機械工程工程師和供應鏈專家,以使新加坡成為替代性設計中心。”
市場調查公司IDC的數據顯示,惠普去年售出約5200萬臺PC,在PC行業銷量排名中僅次于中國企業聯想,位居第二。幾十年來,惠普在中國內地的重慶建立了廣泛的供應鏈。但媒體報道稱,惠普也像戴爾、蘋果、微軟(MS)等其他PC企業一樣,將生產基礎轉移到東南亞,正在探索相關地區的銷路。
惠普首席供應鏈官歐內斯特·尼古拉在其網站帖子中委婉地提到:“我們將繼續投資長期運營的分支機構。有時我們會將特定生產設備轉移到其他位置,以確保靈活性,并緩解客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