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黃昏百分百,之前的裝機攻略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今天爭取大家帶來更為詳細的裝機教程,為了做這份攻略,裝機的每一步我都拍攝了照片以及錄制的動圖。好了,廢話不再多說,我們開車吧。
為了更加清晰的拍攝裝機步驟,本篇裝機教程前半部分將在機箱外進行,同時專門為新手及剛買硬件的朋友加入了試點亮過程,建議新手朋友們按照文章流程進行安裝,有一定裝機經驗的朋友可以直接按照快捷步驟進行安裝,附上兩種裝機步驟的表格供參考。
CPU是整個電腦的大腦,所以肯定要第一個安裝在主板上,Intel平臺的CPU與AMD平臺的CPU安裝方法略有不同,我會分開講:
▲CPU插槽旁邊有一根金屬桿,輕微向右移動金屬桿后將其抬起直到與主板垂直,并抬起CPU插槽保護蓋。
緊接著通過防呆口找好安裝CPU的正確方向:
▲Intel的CPU會在兩邊有兩個凹口,而對應的主板上則有兩個圓柱,放入CPU的時候只要確保缺口頂在圓柱上就不會放反了。
▲采用Alder Lake架構的Intel第12代酷睿CPU由于針腳數上升到了1700個,所以體積有所增大,形狀上也由之前的正方形變成了長方形,防呆口也在上下兩側。
▲而11代及之前的酷睿是正方形的,防呆口則在左右兩側。
▲緊接著,將CPU正確放入的CPU插槽,將金屬桿放下來,至此,CPU的安裝就完成了。這個過程中,CPU插槽保護蓋會自動脫落,請務必儲藏好,未來如果主板需要返廠維修需要將其裝好才能送修。
▲我們再來復習一遍intel CPU的安裝過程,兩張圖是Intel原裝散熱器的安裝方法,后面我們也會提及到。
至此,Intel平臺的CPU就安裝好了。
▲CPU插槽旁邊有一根金屬桿,輕微向右移動金屬桿后將其抬起直到與主板垂直。
▲CPU的安裝是由方向限制的,CPU插槽4個角的其中一個有小三角符號。
▲實拍圖看不清沒關系,來看一看這個。
▲而與之對應的,CPU其中一角也有一個小三角。
▲將CPU的小三角與主板CPU插槽的小三角對其,輕輕的將CPU放入插槽中,只要方向對,輕輕一滑就進去了,切忌大力出奇跡。然后再將金屬桿放下來,至此,CPU的安裝就完成了。
▲內存插槽上有卡扣,輕輕打開卡扣,部分主板只需要打開一邊的卡扣,而另一部分主板需要打開兩邊的卡扣,這個視主板而定。
以4個內存槽的主板為例,2,4位為優先插槽,擁有更高的超頻能力,一般能高出2%左右。所以如果只有一個內存,請插在第二位,兩根則插在2,4位。官方不建議插3根內存條,可能會出莫名其妙的問題。同時,請注意內存插槽的防呆口(紅框處),是通過這個來確定內存的安裝方向的。
▲內存條上也有與之對應的防呆口。
這次用的是雷克沙Hades RGB 3600內存條,RGB燈條采用全新8顆燈珠方案,燈光均勻又璀璨,支持XMP2.0一鍵超頻技術,也同時支持4大主板神光同步,兼容AMD與INTEL平臺,輕松拓展升級,拒絕內存短板。
▲將內存條的防呆口與主板上的防呆口對齊,稍微用力的內存插入,直到聽到咔的一聲,內存槽卡扣歸位,則內存安裝完畢。
注意防呆口防呆不防傻,稍微用力如果還插不進去則請拿起內存再次確認方向沒有錯,切忌大力出奇跡。DDR5內存雖然防呆口在中間,不過插反了依舊是插不進去的,所以如果稍微用力依舊插不進去,請先換一個方向試試。
▲如果主板的M2硬盤位有配套的散熱板,用螺絲刀打開螺絲,取下散熱板放在干凈處保存。
▲取下散熱片后,找到用于固定SSD用的螺絲釘,并將其取下放好。
▲這次用的是雷克沙的NM800做演示,雷克沙NM800算是PCIe 4.0 SSD的頂配型號,其采用NVMe 1.4協議,順序讀取7400MB/s,順序寫入同樣高達5800MB/s,功耗與發熱也更低。
▲主板上的M.2接口與M.2 SSD均配有防呆口,現在新的M2 SSD基本都是M key的,插入之前拿SSD與其比較下便可以知道是否匹配。
▲將SSD卡的缺口對準主板上SSD插槽的防呆口對齊,以大約45度角輕輕插進去,緊接著用之前取下的螺絲將SSD固定牢固。
▲散熱片都會有預至的導熱貼的,揭下M.2 SSD散熱一般主板自帶的SSD導熱貼上的塑料膜。
對齊螺絲孔后將散熱片貼到SSD上面就好了,放上去的時候輕輕按一按,以保證接觸效果。最后再用螺絲釘將SSD散熱片重新固定回去就好了。
顯卡的安裝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方式是將顯卡直接插在主板的PCIe接口上,本文就是用的這種方式。另外一種則是通過PCIe轉接線與主板間接鏈接,這種方式主要用在顯卡豎置時使用,或者在小鋼炮機箱裝機時使用,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說。
▲家境貧寒,拿不出RTX 3090Ti什么的高端顯卡做演示,只能拿這款七彩虹的旗艦 iGame GeFore RTX3080 Vulcan OC進行演示了,可自定義內容的屏幕與帶有RGB LOGO的“靈視背板”使這款顯卡的外觀十分炫酷,性能也非常強大。另外,這款顯卡是不鎖算力的。
▲主板可能會有一個以上的PCIe接口,一般來說,只會有一個最高速的PCIe接口,以我這一款微星的Z690 EDGE TI DDR4 刀鋒鈦主板就擁有3個可直插顯卡的PCIe接口與一個插擴展卡的短PCIe接口。
▲幾個PCIe接口的帶寬與速度有所不同,不過絕大多數主板均遵循著離CPU越近,帶寬就越高的定則,所以沒有特殊原因,顯卡無腦插靠CPU最近的就好了。
▲顯卡的安裝和內存的安裝難度差不多。PCIe接口本就有防呆口,且顯卡的輸出接口毋庸置疑的要朝向機箱外面,所以基本不會安錯。簡單來講,將顯卡上的缺口與防呆口對準插下去,聽到啪的一聲,就已經插好了,主要插入的時候要直上直下,避免損壞PCIe插槽或顯卡金手指。
至此,除電源外所有的重要硬件都安裝完成了。
個人建議是在將主板安裝進機箱之前,先將主板上的各硬件的供電連接好,并進行一次試點亮,這樣,可以提前排除因硬件損壞或接觸不良導致的問題,從而避免將所有硬件安裝進主板后還需拆出來排除問題的窘況發生。所以,我將電源的安裝放在了主板的安裝之前。
電源按接口類型主要分為全模組電源,非模組電源,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半模組電源。全模組電源最大的好處就是線材用哪個插哪個,減少了多余的供電線材,從而做到理線的簡潔。而非模組電源的優點則是。。。便宜。。。這個就見仁見智了,另外電源由電源轉換率分可以分成白牌,銅牌,銀牌,金牌,白金等,越往上電源的轉換效率越高,當然,這部分不是本文的重點。
▲本次裝機電源采用的是安鈦克的HCG HIGH CURRENT GAMER 1000 金牌全模組電源,十年換新。以組一臺電腦用5年這么算,HCG 1000也足夠換到下一臺電腦上繼續使用,算是名副其實的傳家寶系列。
▲HCG1000是一款全模組電源,這款電源的接口中,M/B為主板接口,采用18+10PIN供電;PCI-E/CPU接口共有8組,可以滿足多顯卡交火或雙CPU服務器主板用戶的供電需求;SATA/Molex接口共有4組,能夠滿足掛載N塊硬盤的個人數據中心的接口需求。1000W的供電也足夠滿足12900K與RTX3080兩只電老虎使用。
▲將需要安裝的電源線插入對應的插槽,因為不同的接口的Pin數不同以及接口上方有卡扣,所以不需要擔心插錯。一般來說,電腦必須的電源接口只有主板供電以及CPU供電,如果有獨立顯卡則需要連接顯卡供電,如果有SATA口的硬盤則需要SATA供電。
▲翻看主板的說明書,可以清晰的找到主板上的供電接口。比如我這款主板,左上角的兩個12V 8Pin接口分別是CPU的主供電以及CPU的輔助供電,內存右側的24Pin接口為主板供電。
▲將24Pin的主板電源線插入內存右側的24Pin接口。
▲將兩個4Pin的電源線插入主板左上角的8Pin接口,如果電源接口夠用,建議將CPU輔助供電也插滿,這樣可以為為CPU提供足夠的電力以供超頻。
▲將顯卡電源線插入顯卡上的供電接口,一般顯卡的電源線為(6+2)PIN供電,因為我的這款顯卡屬于具有一鍵超頻的高端顯卡,所以采用的是兩組(6+2)PIN供電,將其插滿就好了。
▲如果使用獨立顯卡的朋友,請將顯示器與獨立顯卡相連接,不要插主板上的口,這樣顯卡性能是最好的。
▲而如果是使用核顯的朋友就沒得選了,插主板上的視頻接口吧。
做試點亮的目的只是在將所有硬件裝進機箱,并確認可以點亮安裝系統,這樣就可以提前排除因硬件損壞或接觸不良導致的問題,從而避免將所有硬件安裝進主板后還需拆出來排除問題的窘況發生。所以此步完全是選做的,如果時間有限或者十分確認硬件以及自己的安裝手藝沒問題的話,完全可以跳過不做。
試點亮原理很簡單,通過導體短接主板上的PWR_ON針腳從而啟動計算機:
▲首先我們把電源自帶的祖傳電飯鍋線插在電源背面的3 PIN接口上。
▲在主板上的與機箱鏈接的針腳處找到負責連接開機鍵的兩根PWR_ON針腳,用螺絲刀等導體觸碰一下。
▲用螺絲刀或其他導體短接兩根PWR_ON針腳后則可以開機。開機后將螺絲刀短接兩根PWR_ON針腳并保持一會,則可以關機。只要確認顯示器上有畫面顯示,則試點亮成功了,在這一時間點,電腦還沒裝系統,所以進不去系統是正?,F象,只要顯示器上有信號就可以確認硬件正常,可以關機了。
如果電腦無法正常開機,則需要檢查一下內存是否插緊,顯卡是否插緊等,進行逐一的故障排除。如果電腦正常開機,則試點亮步驟完成,只需要將電源線從主板顯卡上取下,并將顯卡拆下,就可以進行最后一步,將所有硬件安裝進機箱了。
▲另外,部分品牌的旗艦主板,比如七彩虹旗下的火神 Vulcan系列等在主板上配備了快捷開機按鍵。比如這款演示的七彩虹(Colorful)iGame Z590 Vulcan X V20就配備了重啟,開機按鍵,直接按下紅色的Start鍵就可以開機了。
▲按下按鍵即可試點亮,無需再去短接開機針腳了。
▲機箱的選擇上,一般來講買對應主板尺寸的機箱就可以了,比如m-ATX的主板買一款m-ATX的機箱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買半塔機箱以便未來換更大的主板或者獲取更好的散熱效果,本次裝機用的是超頻三的神機I200 ATX機箱,基本上可以安裝除了E-ATX之外所有尺寸的主板了。
首先去機箱官網下載電子版的安裝說明書,或找到機箱包裝內的安裝說明書,找到自己尺寸的主板所需要擰螺絲的位子,并確認所在的位置上是否有可拆卸的螺絲柱,如果沒有螺絲柱,則需要從不需要安裝的位置上取下螺絲柱,并安裝在對應位置上。部分主板的可拆卸螺絲柱會放在一個口袋里,并與主板說明書放在一起,一般會藏在3.5寸機械硬盤架里面。
▲首先我們要先確認自己的主板是否是一體式背板設計,如果是一體式背板設計,則可以直接安裝到機箱里。(比如我這塊演示用的微星的Z690 EDGE TI DDR4 刀鋒鈦主板就是一體式的背板,安裝起來更方便更安全)▲如果不是一體式背板設計,則需要先從主板包裝盒中找到主板的機箱擋板,并與主板的IO接口進行比對,從而確認其安裝方向。
▲如果不是一體式背板設計,則需要先從主板包裝盒中找到主板的機箱擋板,并與主板的IO接口進行比對,從而確認其安裝方向。
▲將主板的IO擋板從機箱內部放到機箱的IO接口預留擋板處,然后用力往外部推,直至IO擋板卡死在機箱上。
▲將主板放入機箱,保證IO接口與IO擋板的預留孔位對齊,且主板上的螺絲孔位均與螺絲柱對其。
將所有用于固定主板的螺絲擰入螺絲柱中,注意依舊以對角線的方式擰螺絲,這樣不會導致主板的變形(偷懶了,用的上次的動圖)。
▲將機箱上的高清晰音頻線(HD AUDIO)接在主板HD AUDIO接口上,圖中紅框內的接口就是HD AUDIO,注意防呆口并不在角落。
▲對準防呆口,插進去就好,有保護用的卡扣,所以插不反的,不會傷到針腳。
▲將機箱上的USB 3.0連接線接在主辦的USB_3接口上,圖中紅框內的接口就是USB——3接口,雖然有防呆口,但是實際上不好確認方向,個人建議用卡扣確認其方向。
▲依舊筆直插下去就好。
▲USB3.0接口旁邊這個則是USB Type-C的接口,同樣認好防呆口插進去即可,本次使用的主板并沒有USB Type-C接口,就無法演示了,下次有機會再補充上。
▲如果你的機箱上還有USB 2.0的接口,則將USB 2.0接在主板的USB 2.0針腳上,這個針腳與前置音頻接口很相似,不過防呆口在右下角,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將機箱上的開關與狀態燈連接線連接在主板的控制針腳上。
▲這部分線材比較多且長得都一樣,建議照著說明書插。
▲一根一根插入,注意輕點,不要弄傷針腳,我個人喜歡只插開機鍵與重啟鍵的針腳。
如果用的是帶核顯的CPU,那么安裝完上面的幾樣東西,就可以裝電源開機了。當然,CPU散熱器是必須的,否則最多點亮沒多久就會因為CPU過熱而保護性關機。CPU散熱器主要分為風冷散熱器,水冷散熱器,以及全被動散熱器三種,本文會分別以風冷散熱器和水冷散熱器進行演示。
▲Intel原裝散熱器上已經涂好了硅脂,所以不需要在CPU上額外涂硅脂,另外散熱器的4個腳均有一個卡扣,一會只需要將4個卡扣對準主板上對應的4個洞插進去就好了。
▲插進去之后,卡扣上方的旋鈕向下按,聽到咔的一聲后卡扣便已經卡好了,緊接著按照旋鈕上面箭頭的方向旋轉到底后,Intel的CPU就安裝好了。
本次風冷散熱器的安裝用的是盒裝AMD RYZEN 3600自帶的幽靈散熱器。
▲具體安裝方面,很多散熱器是要求取下主板的原裝底座的,所以需要先擰下固定用的螺絲。
▲再取下底座。
▲在散熱器安裝之前,需要先給CPU上涂好導熱用的硅脂散熱膏。不要涂太多,而且不需要用手將其涂平,散熱器壓下去之后就可以把硅脂壓平了。
▲然后將散熱器的螺絲與主板上的螺絲孔對齊。
▲慢慢的將螺絲擰下,用對角線的方式分多次將螺絲擰緊。每一次,每一個螺絲都擰一點點,保證散熱器的螺絲擰進主板的深度保持基本一致,從而不會壓傷CPU。
▲再將散熱器的供電線插入主板的CPU FAN1接口上,這個接口是擁有調速功能的,這點對Intel 風冷與AMD 風冷均適用。
不同的散熱器的安裝方式略有不同,不過不用擔心,所有的散熱器包裝內部都有一個安裝說明,照著安裝就好了。
▲隨手找了一個散熱器的說明書,類似這樣,照著安裝就好。
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水冷散熱器安裝方式均不同,需要認真的閱讀其安裝說明書,不過大體上均為安裝風扇、固定冷頭、固定冷排、連接線材四個步驟,本文采用的是鑫谷昆侖360做演示。
▲首先按照說明書找好對應平臺的背板,將其配套的塑料帽套在背板爪上,以避免導致短路,再將背板放在主板背面的上卡住。
▲同樣的,為水冷頭同樣上好對應平臺的扣具。
▲回到主板正面,以五點法為CPU涂上硅脂,當然,這個每個人采用的方法都有不同啦。
▲將冷頭扣具對準螺絲,輕柔的放在CPU上,然后通過螺母固定好水冷頭,需要注意的是,輪流擰四個角的螺母以避免壓上CPU。
▲將裝好風扇的冷排擺放到想要放置的位置,建議新手將冷排放在機箱頂部,向上吹風,可以幫助熱空氣更好的排出機箱之外。
▲拆下機箱(頂部)的防塵板,從機箱外部通過螺絲將冷排固定住。
▲仔細閱讀水冷上的接線要求,并結合主板說明書找到對應的接口。
▲將冷排供電接在主板的的PUMP接口上,如無PUMP接口則接在不帶PWM調速的CPUFAN2接口上,這是因為我們要保證水冷管道內液體流速的穩定,將水冷風扇供電線接在CPUFAN1以根據CPU的溫度調整水冷風扇的轉速。
▲另外,我這款水冷還配有一個為主板周邊供電的下壓式風扇,所以這個線要接在SYSTEM FUN上,當然,這個只是個例,多數水冷是沒有這個線的,大家只要嚴格按照水冷說明書進行接線即可。
▲按照水冷上的說明書,將風扇供電線材與LED燈效線材連接好。
▲最后,再將水冷的燈光同步接口接在主板的5V3PIN燈光同步針腳上。當然,舊式的燈光同步需要插在主板的12V4PIN燈光同步針腳上,這點請對照主板說明書與散熱器的說明書。
至此,水冷的安裝就完成了,只強調一句話,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安裝。
緊接著我們需要取下機箱上的PCIe擋板,低端的機箱采用的是一次性的PCIE擋板,沿著擋板預留的打孔線處多次折疊,擋板就會因為金屬疲勞而脫落,因為手頭沒有那種機箱,就不做演示了。我們直接做可拆裝的PCIE擋板的拆卸教程。
▲一般這種機箱會有一個豎置顯卡的安裝口,這個也起著用來卡住其他PCIE擋板的作用,我們先擰下固定他的螺絲,緊接著很容易就能取下這塊擋板。
▲緊接著,找到與打算安裝顯卡等PCIE設備對應的PCIE擋板,擰下螺絲釘,則可取下對應的擋板。
▲用之前介紹的安裝顯卡的方法將顯卡安裝在主板上,用螺絲將顯卡與機箱固定牢固。
▲緊接著,將天線擰在轉接卡預留的天線接口上就可以了。
演示這款微星Z690 EDGE TI DDR4 刀鋒鈦主板已經內置了目前最先進支持Wi-Fi 6,藍牙 5.2的無線網卡,所以只需要最后擰天線就好了。但是多數主板并不內置無線網卡,所以需要通過PCIeX1的轉接設備將無線網卡連接在主板上。我們依舊用七彩虹的X570來做演示:
▲帶轉接板的無線網卡大概長這樣。
▲與顯卡的安裝及其類似,拆除PCIE擋板,將無線網卡插入PCIE X1的接口處,PCIE X1一般是沒有卡扣的,所以聽不到啪的一聲。
▲另外,轉接板的網絡信號是走PCIE通道的,而藍牙信號則需要走USB通道,所以將無線網卡轉接板上配備的連接線與主板的USB2.0接口鏈接。紅色方框就是USB2.0的接口,有防呆口所以仔細點肯定不會插錯。
電源的安裝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機箱側邊將電源放入,代表機箱為九州風神的魔方310,也就是本次安裝所用的機箱:
▲部分機箱可以將電源直接從側部放入機箱,這部分需要注意,如果機箱裝電源的部分有散熱孔,則需要將電源的風扇對著散熱孔那個方向,具體的可以看機箱的安裝說明,里面關于什么姿勢安裝電源會有很詳細的說明。
▲緊接著在機箱尾部將電源用螺絲固定在機箱的預留電源孔位上。
第二種情況則是需要將電源從機箱的尾部放入,代表機箱型號為安鈦克P120冰鉆機箱。
▲先將機箱上的電源擋板用螺絲釘固定在電源上
▲從機箱尾部將電源推入機箱中。
▲最后用螺絲刀將電源擋板與機箱固定,則后入式的電源安裝就完成了。
▲將供電線從最靠近主板供電接口位置的走線孔穿過去,插到對應的供電接口上,和前面演示的一樣,這里就不贅述了。
手頭只有2.5寸的HDD硬盤,所以就拿2.5寸的HDD硬盤做演示了,SATA口的SSD與之完全一樣。3.5寸的HDD硬盤除了安裝位置略有不同之外,方法也完全一致,所謂一通百通,這次就不贅述了,3.5寸硬盤的安裝以后有機會再寫。
▲在機箱上找到用于固定2.5寸SSD硬盤的支架,擰下固定支架的螺絲,將支架從機箱上取下。
▲將硬盤滑入支架,硬盤上預留的螺絲孔要與之家上的螺絲孔對齊。
▲用螺絲將硬盤與支架固定。
▲將SATA數據連接線的一端硬盤上的SATA數據接口與主板上的SATA接口相連。接口金手指呈L形,所以不需要擔心自己會插錯,因為方向反了根本插不進去,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主板上的SATA2與SATA3接口長得是一樣的,最多就是顏色不同,一定要仔細看主板上的標識,或者看一樣說明書上的標識。SATA3的帶寬是SATA2的兩倍,所以SSD請一定要連接在SATA3接口上,HDD也盡量連接在SATA3接口上,如果SATA3滿了連接在SATA2上性能差異也不大。
▲將電源上的SATA供電線與硬盤的SATA供電接口相連,供電接口比SATA數據接口要寬的多,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
▲將帶有硬盤的支架重新固定在機箱上,并且擰緊螺絲。
▲3.5寸的硬盤,除了支架位置不一樣之外,剩下的與2.5寸的基本一樣,只不過3.5寸的支架一般會在電池倉附近,而不是2.5寸硬盤支架常在的機箱背面。
▲裝機其實并沒有某些朋友想象的那么難,當你把以上步驟都做完,你便擁有了自己親自動手組裝的電腦。我們來簡單回憶一下:
1.我們需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硬件,確認CPU、主板、內存是兼容的,別上了AMD的CPU然后再配Intel的主板。
2.安裝的時候要注意按照順序安裝,CPU的針腳,內存,顯卡的金手指在安裝的時候要輕手輕腳一些,通過防呆口確認自己沒有插反。
3.內存,顯卡安裝的時候要聽到咔的一聲,卡口卡住為止。
4.CPU的散熱器在安裝前要確認涂有硅脂,擰螺絲的時候要循序漸進,不要一次將一根螺絲擰緊。
5.在將所有東西放進機箱之前,可以先做一次試點亮,提前排除問題。
6.無線網卡的轉接板的藍牙要通過藍牙來鏈接。
7.電源安裝之后,走線的時候可以從機箱背部走,這樣眼不見心不煩,機箱會顯得比較整齊美觀。
本文7500字左右,系統的介紹了電腦的組裝方法,個人覺得還算有用,所以強烈建議收藏此文備用,同時希望您能夠在收藏之外還能夠點贊打賞我,另外歡迎您的理性討論,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
得 2013 年,iPhone 5s剛剛問世。
還是窮學生的小編就是一年不吃辣條,也絕不可能買得起一臺。
而 iPhone 5s 發布沒過多久,一段「積木手機」的概念視頻,在網絡上爆火。
簡單來說,手機中的 SoC、鏡頭、電池這些組件,都做成了積木一樣的方塊,用戶可以自己動手組裝一臺手機。
哇,這概念不能不算很潮,簡直是要顛覆智能手機。
當時甚至連 Google 都入局,開始推出模塊化手機項目,還申請了不少專利。
不過 2021 年的今天,市面上根本沒有模塊化手機存在(華強北除外),大家也就知道這個想法已經失敗了。
模塊化手機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電腦硬件都是參照業界統一標準在做,手機上的組件,根本沒有統一標準,難以組裝。
舉個例子,比如小編想把小米 11 Ultra 的鏡頭換成華為的徠卡鏡頭,結果很可能因為算法、供電甚至接口對不上而無法工作。
二是手機的集成度比電腦高得多得多,機身內部幾乎沒有空隙,而不同性能功能的組件,尺寸形狀都不盡相同,很難做到標準化。
簡而言之,現在手機廠商都在追求差異化的時代,模塊化手機根本沒有存活空間。
那么,模塊化電腦呢?
不要誤會,這里說的不是組裝臺式電腦,而是筆記本電腦。
最近,國外一家叫做 Framework Computer 的公司,已經開始銷售他們的模塊化筆記本。
簡單來說,這是一家設計、制造和銷售可定制筆記本電腦的公司。
消費者可以在這里選擇想要為筆記本安裝的接口數量、類型,當然還有硬件規格。
目前 Framework 提供三種配置型號,售價從 999 美元(6431 人民幣)到 1999美元(12868 人民幣)。
CPU 范圍從 i5 到 i7,內存從 8GB 到 32GB,硬盤從256GB 到 1TB。
這些其實沒什么稀奇的,現在的筆記本一般也會提供這些常規搭配選擇。
不一樣的是,Framework 還提供模塊化接口選擇,例如 USB-C,USB-A,DisplayPort,HDMI 和 MicroSD 等。
連接處均采用萬能的 USB-C 型號,話說這樣的話我還有必要專門買 USB-C 轉 USB-C 模塊嗎?
看到這里,你可能覺得模塊化筆記本并沒有什么意義。
但其實 Framework 打的是環保牌。
在公司理念里,Framework 寫道:
我們都曾有過無法修復的屏幕,按鈕破損,電池壽命下降,或是裝滿后無法添加擴充存儲的經驗。
這迫使我們不得不購買昂貴的新產品。
每年在全球范圍內,因為設備更換而產生超過五千萬噸電子廢物。
我們的理念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折衷方案,為用戶提供可定制和持續升級的產品。
這樣一來,您就可以準確地獲得所需的產品,并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Framework 還表示,即便是最小白的用戶,也可以在 10 分鐘內完成一臺電腦的組裝。
不過相信很多朋友和小編一樣,更關心的并不是裝機難度和環保。
而是節省的購機成本和 DIY 自由度。
自己動手,節省廠商的人工成本,從而節省預算,這在臺式機市場非常常見。
加上更透明可控的硬件型號,也讓人更加安心。
模塊化筆記本自然也遵循這個原理,Framework 官網現在就提供整機版和 DIY 版兩種版本。
整機也就是現成的,起售價999美元,而完全散裝的 DIY 版本,因為節省了人工費用,售價降低 250 美元,只要 749 美元,直接省下 1TB 固態硬盤。
另外,現在市場上只有 Framework 一家公司在搞模塊化筆記本,如果今后有更多廠商參與,相信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硬件組合和更加豐富。
這也是小編這種 DIY 愛好者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不過,模塊化筆記本雖然香,但還是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散熱。
現在筆記本和手機一樣,都在追求輕薄,也導致機身內部的密度越來越高。
如果散熱設計不好,必定會大大降低電腦的性能甚至使用壽命。
因此,對內部布局的設計,很可能是考驗模塊化廠商的第一道門檻。
總而言之,在筆記本市場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能夠看到模塊化筆記本問世,還是蠻激動人心的。
如果有機會,你會選擇筆記本整機,還是自己動手組裝一臺呢?
樹立學生勞動觀念,培養勞動興趣,磨煉勞動意志,提高勞動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九云教育200803班戴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實踐課堂——計算機組裝。
教學設計
同學們,我們知道計算機硬件包括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從外觀來看計算機的硬件有顯示器、主機、鍵盤和鼠標,很多同學對主機里面的東西表示很感興趣,經常問老師主機里面都是些什么設備,這些設備是怎樣組裝起來的,那好,今天我們來實戰一下,學學如何組裝一臺電腦。
注意事項
一是要釋放身體所帶靜電,靜電過多會損害電器元件。釋放靜電很簡單,洗洗手或是觸摸一下暖氣的金屬管道就可以。
二是安裝時要注意順序,一般原則是由大到小,先安裝形狀比較大的設備,再安裝比較小的設備,然后完成設備間的接線,最后接通電源。
三是要注意設備的接口,現在的計算機都有防呆設計,注意觀察顏色和接口形狀相互對應,一般就不會安裝錯。
四是小心螺釘等小物件的擺放,螺釘最好放在盒中或塑料袋中,不要隨手亂扔,如果掉進機箱里,有可能導致線路短路,燒毀主機。
實戰演練
1.拆下機箱的側板,首先安裝主板,將主板四角的圓孔對準機箱內的安裝孔,注意觀察主板上其他位置的圓孔與安裝孔也要對準,用螺絲釘固定。
2.主板安裝好后,我們來安裝cpu,安裝cpu要非常小心,因為cpu表面的接觸點很多,,而且要嚴格按照方向指示來安裝,否則容易折斷觸點,再安裝風扇,因為cpu工作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熱量,所以要用風扇帶走這些熱量。
3.cpu安裝好后,開始安裝內存條,主板上內存插槽兩頭有卡扣,將它扳開,請注意內存條的金手指有個缺口,將缺口對準插槽上的缺口,向下垂直稍微用點力,聽見卡扣復位的卡嗒聲,表明內存條安裝到位了。
4.顯卡的安裝與內存條差不多,按照接口的大小和位置插進對應的插槽里即可,顯卡安裝到位后,需要用螺釘進行固定。
5.下一步我們開始硬盤安裝,硬盤要安裝到硬盤架上,硬盤上的接口朝外,將硬盤兩邊的圓孔對準支架上安裝孔,用螺釘固定好即可。
6.最后我們安裝電源,電源很好安裝,按照安裝孔位置相互對準后用螺釘固定好即可。
7.現在所有的配件安裝完畢,我們進行線纜連接,線纜分為兩種,一種是供電線纜,一種是數據線纜,我們所安裝的配件全部要通過電源來供電,先將cpu風扇的供電線纜插頭插入供電插槽中,其次我們看到電源有很多的插頭,通過與硬盤和顯卡電源插口形狀的對比,可以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插頭。最后找到主板的供電插頭,插入主板相應的位置,電源就可以向主板進行供電。
8.連接數據線纜,cpu、內存條和顯卡已經和主板連結,數據直接通過金手指和主板進行數據交換,硬盤安裝在主板外,要用數據線和主板連結,數據線的插口是L型,找準方向就不會插錯。你可以注意到機箱本身也有一些線纜,這些線纜主要是連接機箱外的電源開關、機箱散熱風扇、USB口和音頻插口,這個線纜的安裝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必須仔細觀察線纜插口和主板相應位置的標注文字,另外結合主板說明書來進行安裝
9.所有的配件都已安裝完畢,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線纜,用扎帶將線纜進行捆扎,這樣機箱內看起來整潔很多,而且對散熱也有好處,清理所有的小部件,不要遺漏在機箱內。最后檢查所有的配件安裝和連接。
10.現在我們將鼠標、鍵盤、顯示器與主機連接起來,將電源線插入插座,開機。
實踐心得
這次實踐課堂收獲了很多:
1、這次實踐使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這次實踐同學們開始互相交流,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學習氣氛;
2、動手能力得到增強。通過這次實踐,讓大家得到了更多的動手的機會,使自己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3、學會了安裝操作;
4、讓大家認識到了計算機硬件和組裝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