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東芝,曾經的世界家電巨頭,自2016年曝出財務造假丑聞以來,幾乎再也沒有過好消息。
近日,多家日本企業聯盟已完成對東芝的要約收購,預計東芝將在年內退市,結束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
為了維系經營,從2015年起,東芝就開始靠“賣身”來續命。
2015年7月,東芝將旗下電梯事業部以8.64億歐元出售其持有的芬蘭通力近2400萬股份。
2016年3月,東芝將家電業務80.1%的股份賣給了美的集團,美的也因此獲得了東芝超過5000項白色家電相關技術專利,以及東芝在亞洲的工廠和渠道。
就在同一年,東芝還以近60億美元出售旗下醫療系統公司給佳能,前者曾經是日本最大的醫療設備供應商。
2017年,東芝將電視業務以1.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海信。
2018年,東芝以3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當年以天價收購的西屋核電,后者已于2017年3月申請破產保護。
2018年6月,東芝以180億美元的價格將芯片部門出售給貝恩資本,這可是東芝旗下最賺錢的部門。
2020年,東芝將個人電腦業務轉讓給夏普。
2022年,東芝以1000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空調公司55%的股份。
經過這一系列出售,留給東芝已所剩無幾,這家叱咤百年的優秀企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1
創辦于1873年的東芝,曾與夏普和松下并列日本白電“三巨頭”。
它創下了多個“第一”。包括日本第一盞電燈,第一臺冰箱,第一個電飯鍋,第一個微波爐,以及全球第一臺彩色影像電話和第一臺筆記本電腦。
此外,東芝還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半導體銷售額曾經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人最熟悉的東芝產品,莫過于它的電視機與電冰箱,上世紀80年代,能擁有這兩件商品的家庭,絕對能算富裕人家。
早在1939年,東芝就是日本最大的電機企業。二戰以后,東芝廣泛涉足電子、通信、醫療設備、半導體、鐵路、電梯、發電、數控機床、核電等領域,成為了一艘超級航母。
巔峰時期,東芝一年的營收加起來,比豐田、索尼、本田這些巨頭都要高,是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
身為多元化經營的代表,東芝歷史上也曾多次遭遇危機,但最終都獲得了重生。
1960年,東芝一度面臨增長停滯的困境,得了所謂的“大企業病”。
1965年,土光敏夫走馬上任,開啟了著名的“土光革命”。
這場革命的重點是改善東芝的組織績效,基本思路是:舍棄不賺錢的業務,強化賺錢的業務,調整組織與人事。具體內容包括:
出售東芝化學公司與東芝制藥公司,做強公司的優勢部門;
回購共治商事公司的主營業務,實現家電的產銷一體化;
大規模整頓關聯企業;
對領導層進行大換血。
經過換血與瘦身,東芝再次煥發生機,也為后來的鼎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東芝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我們前面提到的多個“第一”,就是從那時候誕生的。
盡管在家電領域所向披靡,但真正讓東芝確立全球地位的,是它對半導體領域的投資。
1982年,東芝斥資340億日元開啟半導體研究,僅用3年時間就研發出當時全球最大容量的DRAM芯片,成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制造商。
有了半導體的加持,東芝的電子相關類業務更是突飛猛進,1991年,東芝的銷售額高達414.71億美元,在全球最大的工業企業中排名第23位。
但好戲不長,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東芝再次面臨危機。
2
1993年,東芝旗下子公司多達532家,關聯企業157家,體量之大世所罕見。
然而,龐大的規模并沒有讓東芝的競爭力獲得提升,企業增長再次停滯。更糟糕的是,一些賺錢的核心業務正在節節敗退。
在東芝引以為傲的芯片領域,全球市占率從巔峰時期的50%下降至22%,來自韓國和美國的廠商正逐漸取代東芝的位置。
面對慘不忍睹的業績,1996年,新任董事長西室泰三再次啟動改革。基本操作與之前如出一轍:精簡機構,裁員換人,但這一回,東芝打破了在公司實行了四十多年的終身雇傭制。
大刀闊斧的瘦身讓東芝得以減負,1998年,集團宣布凈收入增加89%。
1999年起,東芝開始了全方位的經營變革,從昔日的多元經營向移動通信、網絡IT等領域重點投資,通過兼并、控股、結盟等方式大力進軍IT行業。
與此同時,東芝還相繼出售了鎳氫電池、ATM卡、玻璃產品等傳統業務,裁掉了近2萬名員工。
2001年,東芝宣布啟動“01號行動計劃“,對組織機構進行了重大調整。
“01號行動計劃”首先將隸屬于東芝的各個事業部分拆,變成10個自負盈虧的獨立子公司,以增加。
東芝將數字媒體、移動通信、互聯網、半導體等IT相關的業務拆成了7個獨立的公司,這些業務的銷售收入加起來,占東芝總收入的70%。
為了進一步降本增效,東芝出售了電池與化工等不賺錢的部門,并將日本國內21座制造廠關閉了30%,98家位于日本的制造公司與電機公司縮減1/4。甚至連曾經引以為豪的DRAM業務,東芝也果斷剝離,將其賣給了美國的半導體公司——美光。
這一次的改革不可謂不徹底,從治理模式、組織架構到業務領域,東芝希望能脫胎換骨,把自己變成一家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科技企業。
2002年,東芝實現扭虧為盈。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使經過了那么大的折騰,東芝非但沒有變得靈活,反而比之前更臃腫了。
到了2007年,東芝在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多大598家,關聯企業達208家,員工數量也增加到了20萬人。
但是人多不代表擁有競爭力,當時的東芝有一個綽號,叫做“技術恐龍”,它涉足的領域眾多,專利發明無數,從芯片、家電、醫療設備到核反應堆,每個領域都有顯著的實力。
但事實上,這頭看似不可一世的巨獸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它在每個領域幾乎都面臨嚴重的威脅,這頭年老又肥胖的恐龍,注定跑不過年輕的對手們。
3
外界普遍認為,東芝走上不歸路,始于2006年收購美國的西屋電氣公司。
2005年,西田厚聰擔任東芝社長,為了挽救公司的頹勢,西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核電領域。
2006年,東芝以5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西屋電氣77%的股權。西屋是全世界核電領域的標桿,為美國航母提供核動力,技術實力毋庸置疑。
東芝看中了西屋的沸水反應堆與壓水反應堆技術,收購完成后,東芝接到了首批訂單,對未來無限憧憬。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兩起事件,卻新生的核電業務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一個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東芝的訂單量與資金周轉。
之后則是2011年的地震海嘯,由東芝建造的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讓外界對核電站的安全性普遍產生了懷疑。
雪上加霜的是,被東芝收購的西屋電氣其實是個無底洞。
東芝買下西屋時,這家核電巨頭自身難保,已身陷虧損的泥潭,除了天價的“彩禮”,東芝還得為西屋支付高額的違約金,從而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財務壓力。
即便如此,東芝仍舊沒有放棄對核電的執念,還于2015年通過西屋收購美國CBI公司的核電業務,進一步擴大核電版圖。
但是CBI同樣負債累累,東芝同時背上兩個歷史包袱,把自己給套牢了。
由于核電業務的巨額虧損,讓東芝于2016年的商譽減值達到了61億美元,資不抵債額達到了50億美元。據媒體爆料,東芝在美國的核電業務虧損金額高達63億美元。
但比起失敗的收購,真正給東芝致命一擊的,是他的造假風波。
2015年,東芝被曝出財務造假,牽涉到4大部門,連續3任社長,媒體指出,東芝連續七年財務造假,虛報利潤約合1562億日元。
東芝的這起造假丑聞,不僅讓這家百年企業蒙羞,也讓整個日本制造業的聲譽遭到了損害。
事后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東芝從2008年至2014年第三季度,所記錄的利潤比實際狀況多了3倍,東芝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是以“基礎設施事業的工程進度標準”,虛增了477億日元利潤,即利用工程進度編造成本與收益。
第二是在以電視為代表的家電事業部,通過多計費的方式增加88億日元,再讓有關部門晚一點開發票,以便將廣告費與物流費計入下一個季度,從而讓本季度的數字變得好看一些。
第三是夸大半導體領域的庫存價值,我么都知道,庫存也是企業資產的一部分,抬高這批資產的價格,也能在賬面上造成利潤“增加”的假象。
第四是讓電腦事業部的零部件交易收入增加,其實這批零部件都是從中國臺灣采購的,因為采購價格不明確,讓東芝做了手腳,虛增了592億日元的“營收”。
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操作,東芝騙取了投資人和消費者的信任,使人們誤以為這是一家蒸蒸日上的企業,從而繼續為東芝投入資金,購買東芝的產品。
靠財務造假來粉飾太平,不啻為飲鴆止渴,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東芝已經回天乏術,黔驢技窮。這家企業用長達7年的虛假繁榮,換來了帝國的分崩離析,丑聞曝光后,東芝的股價暴跌,市場對企業的信心與信任一落千丈。
4
財務造假風波后,外界開始對東芝的企業治理模式加以反思。
但諷刺的是,僅僅從外表來看,東芝的治理結構在日本企業中名列前茅,甚至堪稱行業的一面旗幟。
早在2001年,東芝就率先引入了三名外部董事,而當時幾乎所有日本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都由內部人士擔任。
2003年,東芝又設置了委員會,聘請獨立董事,此舉被媒體廣泛贊譽,稱東芝的做法已“走在時代前列”。
2013年,日本網站評價了120家治理良好的日本企業,東芝排名第九,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時距離它被爆出造假丑聞只剩下兩年時間。
既然東芝的企業治理走在同行之前,為什么像財務造假這樣嚴重侵害股東利益的事,董事會竟然置若罔聞呢?
首先,東芝所邀請的外部董事,沒有一個是財務會計出身的專業人士,換句話說,即使財報數據有貓膩,他們也不太容易看出來。
此外,即便是外部監察委員會成員,本質上還是從東芝內部選定的,所謂“外部委員會”只是個名頭罷了,本質上還是由東芝自己人擔任。
所以這個委員會形同虛設,和傀儡沒有本質的區別,媒體透露了一些細節。
2008年,東芝即將發布當年第三季度財報,時任社長西田厚聰得知集團虧損184億元,當即要求下屬不得將數字公布,于是,當年第三季度的業績就成了盈利5億日元。
2012年,東芝數碼事業部稱企業上半年出現了201億日元的赤字,但時任社長佐佐木則夫竟要求企業將數字改為盈利80億日元。
幾次造假得逞之后,東芝的掌舵者們漸漸“上癮”,把偽造數據作為獲得資本市場支持的必要手段。而在企業內部,從部門、分公司到董事會,“唯上”的企業文化根深蒂固,凡事聽上級命令,一切行動按部就班,甚至指鹿為馬也在所不惜。
但謊言終歸是謊言,總有揭穿的那一天。東芝最終為自己的欺騙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5
盡管東芝在過去幾年不斷地剝離舊業務,開拓新領域,但是像電視機,平板電腦、移動硬盤這些不賺錢的”累贅“,東芝依然把它們握在手中。
那么,是不是因為東芝的經營理念過于“保守”,舍不得“割肉”,才讓這些不賺錢的部門拖垮公司呢?
理念保守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不在這里。
問題出在東芝的半導體業務上。
前面介紹過,半導體是東芝最賺錢的領域,在東芝的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早在2011年,東芝開啟了半導體業務的改革方案,目的很明確,開發新一代半導體產品,讓半導體獲得高附加值,同時舍棄傳統的“全能式”產業結構,引領行業的發展。
然而,這個構想雖然不錯,卻面臨現實的困境。
東芝半導體的轉型需要一大筆資金,這個資金只能來自于市場。而在東芝的業務版圖中,只有家電和電子產品能夠提供這個市場。
但自從21世紀以來,東芝在這兩個領域的優勢均被來自韓國與中國的廠商所取代。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中國企業成為了外國品牌的代工廠,中國人很快就掌握了電子產品制造技術,而且成本比日本廠商更低,日本電子產品在中國風光不再。
而包括東芝在內的許多日本電子廠商,還在奉行垂直一體化的經營策略,將設計研發與生產制造過分集中于本土,質量雖有了保證,成本卻居高不下。
短短幾年時間,以海爾、海信、美的、格力為代表的家電品牌紛紛崛起,它們不僅技術卓越,還擅長打價格戰,東芝招架不住,逐漸退出了中國市場。
一旦失去家電和電子產品這“半壁江山”,東芝芯片的出貨量就會大打折扣,如果東芝的這兩樣產品賣得好,他們家的芯片至少還能自產自銷,并獲得充足的現金流,就像韓國的三星那樣,用電器市場來反哺芯片業務。
可惜東芝沒有足夠的市場為它的轉型提供彈藥,最后只能忍痛割愛,于2018年將半導體業務剝離。
隨著半導體業務被出售,東芝走出困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就此斷裂。
百年東芝,失敗已無法挽回。
6
東芝的衰敗讓人唏噓,它的背后是整個日本制造業的沒落。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電子產業就開始一蹶不振,從1990到2000年這十年間,日立、松下、索尼、東芝、三洋等日本電子巨頭的利潤一路下跌,進入新世紀之后普遍虧損,不少企業在“斷臂求生”。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如今要么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要么淪為二三流的角色。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人們通常把衰敗的原因歸咎于巨頭們的”大企業病“,以及”路徑依賴““管理僵化”“不思進取”等老生常談。
以上原因固然都對,但只要走進他們的歷史,就會發現事實沒有那么簡單。
就拿東芝來說,這家企業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在持續變革,每當危機出現,東芝就會開啟重大改革,砍掉累贅業務,進入新的領域,收購,出售,拆分,重組,并及時進行組織結構調整,這哪像是一家“不思進取”的企業呢?
毫不夸張的說,企業改革就像渡劫,成功的無外乎三種:變人、變事、變天。
所謂變人,就是當企業經營出問題的時候更換管理人員,由繼任者出臺一系列新舉措,包括裁汰冗員,改善業務流程,以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這也是大多數企業都會采取的辦法。
所謂變事,就是讓企業涉足新的領域,進入新的藍海,如果轉型成功,就能給企業帶來第二增長曲線,重新煥發活力。
東芝幾十年來所走的,就是上面這兩條路,它一度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面臨重大的歷史變局時,東芝還需要第三條路。
這條路就是變天。
所謂變天,就是通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改變行業的游戲規則,重塑整個市場的格局。
比如當年的臺積電,通過專注于芯片制造,將普遍盛行垂直一體化的芯片產業劃分為兩個行業:設計研發與生產制造。臺積電通過專注于芯片制造取得了技術優勢,成為了幾乎所有芯片與電子巨頭的大客戶。
再比如藍色巨人IBM,這家企業一度被認為“一只腳踏進了墳墓”。但是在郭士納上臺后,IBM開始了企業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變革,這家曾經的計算機硬件巨頭搖身一變,成為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IT解決方案提供商,幫客戶進行信息架構與企業流程再造,開啟了電子商務時代。
變天所需要的,不僅是殺伐果斷,更需要非凡的膽略與眼光。遺憾的是,東芝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一系列變革措施,都只停留在前兩個層面。
這家巨頭看似忙忙碌碌,一會兒進軍這個行業,一會兒舍棄那個領域,一會兒拆分,一會兒重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提出新想法或者新概念,如今看來,這些舉措更像是用戰術上的勤勞,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這也許就是東芝衰敗的癥結所在,它始終沒能抓住戰略核心,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態勢,一路東奔西走,左沖右撞,最終耗盡力氣,卻依舊未能擺脫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東芝的教訓,也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還是那句話,比勤奮更重要的,是你的眼光、選擇與定力。企業如此,個人同樣如此。
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固態硬盤開始流行起來,相比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有較多的優點例如讀取速度快,沒有噪音等優點,這些優點正是機械硬盤所無法達到的。當然在價格方面固態硬盤有些小貴,但考慮到讀寫速度貴也是有貴的道理,但是目前大多數固態硬盤價格正在逐漸下滑,基本上接近一塊錢1GB的價格,可以說這樣的價格讓固態硬盤正在逐漸普及,就在近期車車使用了一款固態硬盤改造了舊的筆記本,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款固態硬盤,它就是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 。
從外表來看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具有滿滿的科技感,而在硬件方面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采用東芝全新的64-layer 3D BiCS FLASH儲存器,這可讓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讀速達到555MB/s,寫入速度達到540MB/s, 這是普通機械硬盤所無法達到的速度。
無論參數有多漂亮,只有發揮真正的作用才能說真的好用。車車手上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之前電腦標配的是5200轉的2.5機械硬盤,車車使用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替代原本老舊的機械硬盤。經過拆機后可看到在筆記本的背部擁有一個2.5硬盤卡槽,只需將硬盤替換即可,替換過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麻煩,即便是家中的小白只需將螺絲拆開即可,當然替換后也需要做系統才能使用。
之前車車一直懷疑是機械硬盤制約了電腦的處理速度,畢竟電腦處理速度是依靠CPU、內存、硬盤三方面,如果一方面有所欠缺則會影響整體性能。在更換之后可明顯感受到電腦速度開機快了許多,畢竟之前開機速度為55秒,現如今為18秒,考慮到筆記本電腦過舊開機時間為18秒已經很快了。
除了開機速度變快之外,在傳輸也有一定的提升。雖然官方介紹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讀速速度達到555MB/s,寫入速度達到540MB/s,但這個速度是根據硬件配置、溫度等條件,只能說是理論讀速,并不會代表實際讀寫速度,車車使用了筆記本做一個文件傳輸測試,以下是測試截圖。
寫入大文件速度達到507MB/S
通過CrystalDisklnfo檢測,東芝TR200480G版本實際容量為447.13GB。支持TRIM技術,也就是說廠商對其進行了特別優化無需考慮碎片整理的問題,不僅可提高文件刪除管理速度,還可避免早期SSD因文件在閃存內的空間占用上升造成的性能下降問題,同時支持深度睡眠技術。通道協議為SATA3.0最大讀取和寫入速度不會突破SATA3.0的速度上限600M,但對于一般使用者來說,這樣的速度是完全足夠的。
車車使用了測試固態常用的測速軟件AS SSD對其進行跑分測試,大文件的讀取速度為510.64MB,寫入稍低473.16MB,已經接近SATA3.0的實際速度上限表現相當不錯。4K小文件隨機讀取的速度為48.73MB,寫入速度達到64.42MB,成績也基本符合SATA固態的平均水準,4K-64文件的讀取比較亮眼,讀取速度達到了299.78MB,寫入339.05MB表現相當不錯,可有效的提升用戶隨機訪問文件,諸如瀏覽網頁等的響應速度,給用戶體驗帶來提升。
游戲實際測試中,采用PC版《絕地求生》進行測試。由于眾所周知此游戲優化比較差的原因,對硬件十分敏感,雖然固態硬盤不能帶來幀數的提升,但是更換為TR200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首先讀取速度相較于機械硬盤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是在使用機械硬盤時在飛機跳傘落地期間,房屋建模加載速度十分緩慢,還有落地之后房屋貼圖加載緩也很慢,快速轉身突然卡頓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基本使用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 可以杜絕了此類問題。得益于TR200高速的讀寫速度和4K讀寫能力的提升,對這款游戲的用戶體驗可以說相比機械硬盤有質的提升。
除此之外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 支持SSD Utility,這也意味著使用者可以第一時間對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健康等信息進行詳細了解。
相比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憑借著讀取速度快深受大家的喜愛。本次車車選擇了東芝 TR200系列 480GB SSD固態硬盤來升級老舊的筆記本電腦,在安裝后無論是整體的運行速度、開機時間、傳輸速度都有一定的提升。這對于使用者來說無需更換筆記本,僅需更換硬盤就能解決開機卡頓、傳輸速度的問題,在車車看來是一個很好的升級選擇。你們平時使用固態硬盤嗎?歡迎留言討論。
臺東芝老電腦,被我大卸八塊,看看是什么樣的,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