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體在單位時間內位置的變化情況。在高一物理課程中,我們學習了關于速度的基本知識。本文將詳細介紹速度的概念以及位置變化的快慢。
首先,什么是速度?速度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計算公式是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時間。位移表示物體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變化,而時間則是物體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所花費的時間。速度的單位通常是米每秒(m/s)。
在物理學中,速度有兩種類型: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總位移與總時間之比。例如,當我們開車從A地到B地,然后再返回A地,總共用時2小時,這期間我們行駛了200公里。那么我們的平均速度就是200公里除以2小時,即100公里/小時。瞬時速度則是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可以通過求取瞬時位移與極小時間間隔的比值來計算。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位置變化的快慢。假設有兩個人同時從同一起點出發,一個人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勻速行走,另一個人以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勻速行走。經過1小時,第一個人移動了10公里,而第二個人移動了20公里。顯然,第二個人的位置變化更快。這說明速度越大,位置變化的快慢就越明顯。
除了勻速運動,物體還可以進行加速或減速運動。加速是指物體速度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而減速則是指物體速度隨時間的增加而減少。當物體加速運動時,它的位置變化會更加迅速。例如,當一個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加速時,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它的位置變化非常快。相反,當物體減速運動時,其位置變化會減緩。例如,當我們騎自行車減速放慢時,我們會感到位置變化的速度變慢了。
最后,我們還需要注意速度的方向。速度是一個矢量量,即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例如,當一個人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向東行走,他的速度是10公里/小時向東。當他改變方向向北行走時,他的速度變為10公里/小時向北。所以,速度的方向也會影響位置變化的快慢。
總結起來,速度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它可以通過計算位移除以時間來求得。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之分,而位置變化的快慢取決于速度的大小。加速和減速運動會使位置變化的速度加快或減緩。此外,速度的方向也會影響位置變化的快慢。通過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相關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物體的運動和位置變化。
023年年底,某大型零售連鎖企業總部機房搬遷,同時更換了公網的IP地址,因為WAN接口沒有開啟增強模式,所有的RR設備(AR6280)需要重新開局才能恢復正常。下面我們來看看SD-WAN網絡的WAN側該如何配置。
一、更改WAN接口的公網IP地址并重新開局
1、進入iMaster NCE Campus云平臺,找到配置--零配置開局菜單;
注意:不同版本的菜單項會有差異,本次調試的版本是V300R021C00,以下截圖全部來自此版本。
2、找到對應的RR設備,在設置WAN鏈路頁面填寫好變更后的公網IP地址,確定保存;
3、返回零配置開局的主頁面菜單,下載ZTP文件,通過URL的方式重新開局;
ZTP文件下載完畢,接下來就可以在RR設備上重新開局了。
注意:必須在現場,才能對設備進行重新開局。
a、設備一定要在零配置的前提下才能開局成功。如果仍然存在殘留信息,將會導致開局失敗。可通過CLI依次執行reset saved-configuration、factory-configuration reset、reboot fast命令將設備恢復至出廠配置狀態。
b、完成步驟a以后,將電腦的網口與RR設備的管理口(MGMT)相連,同時確保電腦的IP地址跟設備在同一個網段,點擊ZTP文件里面的URL,根據提示重新開局即可。
重新開局成功以后,進入iMaster NCE Campus云平臺,進入配置_物理網絡_WAN Underlay配置菜單,將下一跳修改為變更后的公網IP地址的網關,改完記得保存。
至此,SD-WAN_WAN接口更換公網IP地址的操作就全部完成了。正常情況下,所有的分支站點不再需要進行任何配置,網絡即可恢復正常。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本次割接XX分部就碰到了一個奇葩的問題,下一篇文章將詳細講解LAN側的排障過程及解決方法。
#網絡工程師##華為##調試#
作者簡介:上個世紀90年代入行的通信&網絡工程師,擁有26年的從業經驗,熱愛ICT技術;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nternet 地址分為 3 級,可表示為“網絡地址·主機地址·端口地址”的形式。其中,網絡和主機地址即 IP 地址: 端口地址就是 TCP 或 UDP 地址,
用于表示上層進程的服務訪問點。TCP / IP 網絡中的大多數公共應用進程都有專用的端口號。下表 列出了主要的專用端口號,許多網絡操作系統保護這些端口號,限制用戶進程使用。
(1)網絡用戶希望用名字來標識主機,有意義的名字可以表示主機的賬號、工作性質、所屬的地域或組織等,從而便于記憶和使用。Intemet的域名系統(DNS)就是為這種需要而開發的。
(2)DNS 的邏輯結構是一個分層的域名樹,Internet 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管理著域名樹的根,稱為根域。根域沒有名稱,用句號“.”表示,這是域名空間的最高級別。在DNS的名稱中,有時在末尾附加一個“.”,就是表示根域,但經常是省略的。DNS服務器可以自動補上結尾的句號,也可以處理結尾帶句號的域名。
(3)根域下面是頂級域(TLD),分為國家頂級域(ccTLD)和通用頂級域(gTLD)。國家頂級域名包含 243 個國家和地區代碼,例如cn代表中國,uk代表英國等。
(4)最初的通用頂級域有7個(如下表所示),這些頂級域名原來主要供美國使用,隨著Internet的發展,com、org 和 net 成為全世界通用的頂級域名,就是所謂的“國際域名”,而 edu、gov 和 mil 限于美國使用。
(5)負責因特網域名注冊的服務商(ICANN)在2000年11月決定,從2001年開始使用新的國際頂級域名,共有 7個,即biz(商業機構)、info(網絡公司)、name(個人網站)、pro(醫生和律師等職業人員)、aero(航空運輸業專用)、coop(商業合作社專用)和museum(博物館專用),其中,前 4個是非限制性域名,后 3 個限于專門的行業使用,受有關行業組織的管理。
(6)頂級域下面是二級域,這是正式注冊給組織和個人的唯一名稱。
(7)在二級域之下,組織機構還可以劃分子域,使其各個分支部門都獲得一個專用的名稱標識。
(8)一個域名的長度通常不超過 63 個字符,最多不能超過 255 字符。
(9)DNS 命名標準還規定,城名中只能使用 ASCII 字符集的有限子集,包括 26 個英文字母(不區分大小寫)和10個數字,以及連字符“-”,并且連字符不能作為子域名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后來的標準對字符集有所擴大。
(10)各個子域由地區NIC管理。下圖是 CNNIC 規劃的 cn 下第二級子域名和域名樹系統,其中,ac 為中科院系統的機構,edu 為教育系統的院校和科研單位,go 為政府機關,co 為商業機構,or 為民間組織和協會,bj 為北京地區,sh 為上海地區,zj 為浙江地區等。
(11)域名到 IP 地址的變換由 DNS 服務器實現。
(12)一般子網中都有一個域名服務器,該服務器管理本地子網所連接的主機,也為外來的訪問提供 DNS 服務。這種服務采用典型的客戶端/服務器訪問方式。
(12)域名與網絡地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大多數連網的主機不僅有一個唯一的網絡地址,還有一個域名,但是有的主機沒有網絡地址,只有域名。
(1)IP 地址是分配給主機的邏輯地址,在因特網絡中表示唯一的主機。
(2)由于互連的各個子網可能源于不同的組織,運行不同的協議(異構性),因而可能采用不同的編址方法。
(3)任何子網中的主機至少都有一個在子網內部唯一的地址,這種地址都是在子網建立時一次性指定的,甚至可能是與網絡硬件相關的,把這個地址叫作主機的**物理地址**或**硬件地址**。
(4)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的區別:
(5)由于有兩種主機地址,因此需要一種映像關系把這兩種地址對應起來。在Interet 中是用地址分解協議(ARP)來實現邏輯地址到物理地址映像的。ARP 分組的格式如下圖所示,各字段的含義解釋如下。
(6)Internet 應用程序把要發送的報文交給 IP ,IP 協議當然知道接收方的邏輯地址(否則就不能通信了),但不一定知道接收方的物理地址。在把 IP 分組向下傳送給本地數據鏈路實體之前,可以用兩種方法得到目標物理地址。
(7)代理 ARP(Proxy ARP),就是路由器“假裝”目標主機來回答 ARP 請求,所以源主機必須先把數據幀發給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轉發給目標主機。這種技術不需要配置默認網關,也不需要配置路由信息,就可以實現子網之間的通信。
(8)RARP 是反向 ARP 協議,即由硬件地址查找邏輯地址。通常,主機的 IP 地址保存在硬盤上,機器關電時也不會丟失,系統啟動時自動讀入內存中。但是,無盤工作站無法保存P地址,它的IP地址由 RARP 服務器保存。當無盤工作站啟動時,廣播一個 RARP 請求分組,把自己的硬件地址同時寫入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硬件地址字段中。RARP 服務器接收這個請求,并填寫目標 IP 地址字段,把操作字段改為 RARP 響應分組,送回請求的主機。
#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