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真的要說再見了……
近日,廣州新賽格電子城已經撤場。新賽格電子城現場大門已在11月就貼上封條,現場商戶已經全部搬空。
廣州新賽格電子城已撤場(圖源信息時報)
新賽格電子城于1998年開業,地處廣州天河崗頂商業旺地天河路,與天河IT一條街、百腦匯等電腦城隔街相望,是以廣州電腦城為中心的天河數碼交易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世紀90年代,IT產業的繁榮帶動石牌崗頂經濟發展。太平洋數碼廣場、百腦匯、新賽格電子城、KB展望數碼廣場、總統數碼港、南方電腦城……數年間,崗頂電子產業成為華南最大的數碼交易市場。
廣州電腦城(圖源網絡)
隨著時代發展與業態轉變,2017年底,太平洋數碼廣場B場全面結業改做美食城。如今,百腦匯也已轉型為手機和電腦賣場,開辟出部分樓層用于餐飲。
廣州電腦城,一個時代終究還是落幕了。
新賽格電子城(圖源網絡)
IT業界一直都有“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的說法。
這句話并不夸張。
上世紀90年代,天河北一鳴驚人,最先起飛的就是石牌崗頂的IT產業。
廣州電腦城成立于1993年,是華南地區電腦專業市場先驅,在經歷了幾次擴業發展后,廣州電腦城現已形成東西兩城相望,營業面積8000余平方米,商鋪近四百個,年營業額達數十億元人民幣的大型電腦專業市場。
太平洋數碼廣場(圖源網絡)
買電腦,去崗頂,廣州人都知道。
當時崗頂是廣州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一出地鐵摩肩接踵,個個都是兩眼放光過來淘電腦配件的,除了這里就再找不到品種更全、價格更便宜的電腦配件市場。
電腦城內場(圖源網絡)
樓主也是這群人之一,周末就喜歡去電腦城轉轉,從只會買根內存條,到組裝整臺電腦,吃過不少虧,也長了不少見識,學會了辨別真假、水貨行貨、一手貨二手貨。
逛電腦城是周末最向往的地方,家里的電腦已經不缺,但還是每個周末往電腦城跑,買殺毒軟件、游戲碟、安裝軟件,要不就買本《電腦報》回來解解饞。
電腦報(圖源網絡)
1997年,太平洋電腦城在原址的馬路對面租下一棟11層物業大樓,改建成電腦城和寫字樓,即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
但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在開業三年間,發展勢態一直不如一期理想,盡管后期建立太平洋電腦網PConline,形成“買電腦修電腦就到太平洋,看報價學電腦就上PConline”,但廣州電腦城始終被時代所拋棄。
如今冷清的電腦城內場(圖源網絡)
如今,廣州電腦城以往那種接踵摩肩的熱鬧場景已經“煙消云散”。
最早盤踞這里的專業商城“太平洋數碼廣場”已經消失,變成了美食城。如今“天河電腦城”也僅剩下首層的幾個檔口在售賣手機等數碼產品,樓上幾層和地下負一層,早已是人去樓空,大門緊閉。
廣州電腦城,永遠再見了!
一個時代已落幕!
(圖源信息時報)
日廣州知名電腦城回應撤場傳聞:變遷中的時代與情感的糾葛
近日,傳聞廣州一知名電腦城即將撤場,引起廣泛關注。這一消息如同一陣春風,引起了人們關于傳統電腦城興衰的深思。對此,電腦城方面回應稱,實為承租人申請退租,而非全面撤場。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變遷的漩渦,探尋背后的故事。
廣州這座繁華都市,歷來是科技創新的搖籃。而這家知名電腦城,曾幾何時是市民選購數碼產品的熱門去處。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瑯滿目的商品,是這里的繁華寫照。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也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線上購物的興起、電商平臺的崛起,使得傳統實體店鋪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面對此情此景,一些承租者選擇退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變革,人們往往懷舊且擔憂未來。著名思想家魯迅曾言:“懷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廣州電腦城的變遷亦引起了人們的懷舊之情。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另一位思想家達爾文所言:“生存不是適應環境的問題,而是適應變化的問題。”傳統電腦城需要適應這個數字化的時代,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難免會有焦慮與不安。但正如古人所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擁抱變化,才能尋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這一撤場傳聞,我們不能僅僅看到表面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實體店鋪與電商平臺的競爭問題、傳統行業如何適應數字化浪潮的挑戰等深層次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實體店鋪的優勢和價值。在實體店鋪購物時,消費者可以親身體驗產品、享受人性化的服務。這些都是電商平臺無法替代的。因此,面對變革,傳統電腦城應該尋找新的發展方向,結合線上線下優勢,提升競爭力。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內部的整合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個數字化時代站穩腳跟并實現持續發展壯大自己成為一股
不可小覷的力量和推動力讓人們的未來生活更加美好豐富多元化讓我們共同期待和祝福廣州知名電腦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書寫更加輝煌的未來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懂得把握時代的機遇勇敢擁抱變革堅定信心追求夢想在面對挑戰時我們要勇敢面對不斷前行在前進的道路上讓我們共同攜手前行共創美好未來最后針對本文內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和觀點一起探討傳統電腦城的未來之路以及數字化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這句過去在電子數碼行業人盡皆知的民間流傳,大致概括了上世紀90年代IT數碼商圈的南北格局。
近日,位于北京中關村的鼎好大廈電子商城發布通知,將于今年10月正式關停,通知中稱:“電子大賣場屬于落后業態,只有關停轉型,才能重新賦能,獲得新生。”此前,中關村e世界、海龍電子城等電子賣場也相繼停業轉型。
華南地區最大的電子消費集散地廣東省,行業轉型的步子則更加令人矚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來到廣州石牌村電子數碼商圈實地探訪,發現電腦城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賣電腦”,而是不斷吸納餐飲、健身、科技體驗館等多元業態,打造綜合性娛樂消費場所。
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的浪潮之下,傳統電子數碼行業的光環已然褪去。謝幕之后,這些傳統IT賣場將何去何從?
天河電腦城增加餐飲、網咖、健身等業態 熊悅拍攝
百腦匯廣州天河店位于天河區天河路598號東南側,與對面的天娛廣場美食購物商圈相比,客流量明顯冷清不少。
沿著天河路直行,新賽格電子城、眾程數碼廣場、KB展望數碼廣場、南方電腦城、天河電腦城等電子商城相繼進入視線。在餐飲、酒店、KTV、影城等大大小小的巨幅廣告牌擠壓之下,如果不是在附近一帶長久生活工作的人,已經很難辨別出這里曾經是全國電子數碼消費市場的風向標之一。
天河區崗頂、石牌一帶的電子數碼商圈現況 熊悅拍攝
“客流高峰的時候,顧客都是站著買電腦的,根本沒有地方坐。”廣州市天河區百腦匯經營電腦零售的個體戶周先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如今,這樣的場景不復存在。
在長達12年的電腦零售從業經歷中,周先生親眼見證了電子數碼消費的黃金時期,隨后便一直感受到這個行業的衰頹趨勢。“來電腦城的人越來越少。之前一直在太平洋數碼廣場B座開店,太平洋數碼廣場倒閉后就搬到了百腦匯這邊。”
周先生口中的太平洋數碼廣場曾有一段輝煌的過往。彼時,“石牌村電子數碼商圈”特指太平洋數碼廣場。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于1994年開業,3年后B場開業。由此,太平洋數碼廣場A、B場架構起了廣州電子數碼消費市場的總體格局,并且憑借臨近港深的地理優勢迅速成為全國電子數碼消費的龍頭。時隔20余年,太平洋數碼廣場B場于2018年2月28日正式停業,A場也更名為眾程數碼廣場。
眾程數碼廣場為原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 熊悅拍攝
位于百腦匯內的另一位電腦零售店主王女士同樣也感受到行業的不景氣。“我是在2010年左右入場電腦零售行業的,那個時候的經營狀況就已經不如2000年初那樣紅火。今年受疫情影響,來電腦城的人更少了。天河區寸土寸金,租金壓力比較大。”王女士說。
周先生將這種行業頹勢歸咎于電商沖擊和電腦實體店口碑受損。2010年前后,以京東、蘇寧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迅速崛起,較之于傳統電子賣場,這類3C電商在價格透明度、購買便捷性上都具有相對優勢,并且近年來不斷開拓線下專賣店以完善購物體驗和售后服務。此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其他品類的電子產品更加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電腦城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
除了外部環境沖擊和市場需求減退,內部經營問題也是電腦城不斷走下坡路的一個重要原因。
曾在電腦城有過購物經歷的劉女士告訴記者,電腦城水太深,如果自己不了解和電腦相關的知識,就只能被商家帶著走,很容易被坑。但是在線上官網平臺購買,有品牌背書、價格透明,相對來說比較放心。
對此,周先生也表示,部分同行對消費者的欺詐行為對電腦零售實體店口碑損害非常大。“據我了解,現在大部分實體店的誠信度都比較高,使用欺騙性經營手段很難走長遠。如今要想和電商競爭,只能在價格和體驗上下功夫。”
進一步講,線下體驗功能將或將成為電腦城商家生存的關鍵。蘋果、小米等品牌商品的銷售渠道雖仍以線上為主,但多年來仍保留著線下實體店。以小米為例,小米之家作為小米拓展新零售線下渠道的主要陣地,近年來迅速擴張,且異常火爆,承擔著重要的引流功能。而在電腦城的體驗店內,店主往往能詳細地介紹手機的性能,并現場演示照相效果、語言操作等特別功能。此外,在價格差別不大的基礎上,線下店的后續保障優勢也更為突出:手機一旦出現“三包”問題,顧客可直接到線下店家維修。
疫情和行業頹勢的雙重沖擊下,諸多電腦零售個體戶或黯然離場、或艱難轉型。與此同時,整個電腦城也在進行釜底抽薪式“大換血”。
開拓電商渠道,已成為商戶自救的普遍共識。王女士對記者表示,這幾年店內主要還是依靠“熟客生意”,公司訂單占據了營收大頭,散客一般是經朋友介紹過來的。“我們已經在淘寶上開了網店,但老實說,網店的競爭也非常大。現在我們也利用抖音進行宣傳,但是還沒做起來,目前看效果不是非常明顯。”王女士說。
周先生則認為,增加線上渠道更多是為了改善顧客消費體驗。他坦言,即便增加了線上渠道,這些傳統電腦零售商戶其實也很難和大的3C電商平臺形成競爭。在他看來,淘寶店鋪只是作為一個第三方交易平臺,“我們不會在店鋪中陳列所有的商品種類,而是在平臺上與客戶提前溝通,按照他們的要求配置電腦,最后在平臺上交易,這樣能夠盡量免去顧客上門購買的麻煩。”
從經營業態來看,近年來,廣州崗頂、石牌一帶的電子數碼商圈也在不斷“去電腦化”,吸納科技體驗、餐飲、酒店、KTV、電競等多元消費業態。例如,百腦匯已經引進科技智能體驗館、科技知識分享平臺、餐飲休閑等商家,逐步形成“IT數碼+科技體驗+餐飲休閑”的經營模式。
電腦零售個體商戶艱難自救的表面之下,折射出電腦城這一傳統業態的功能定位轉變。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近年來,北京中關村、深圳華強北、石牌數碼商圈等多個行業龍頭都在面臨“換血”,折射出產業轉型的步伐日益加快。
早在2009年,北京海淀區就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決定引導科研機構、技術企業、科技金融類企業入駐,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2015年,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提出,中關村地區將在未來3年到5年內完成轉型,徹底告別電子賣場。
2017年,深圳福田區政府印發《華強北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7-2019年)》,計劃培育和集聚創新型企業,吸引各類孵化器和創客進駐,以創新引領華強北商圈轉型升級,打造國際一流創新創業街區。
廣州則于去年8月14日出臺了《廣州市加快推進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通過轉型升級、轉營發展、拆除關閉、搬遷疏解、規范整治五種方式對專業批發市場進行分類處理。該方案還明確了規范整治的重點區域,其中包括天河區石牌等中心城區批發市場集聚的商圈。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過去華強北電子產業之所以興旺,是因為那個時代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沒有這么強烈,國內電子產品基本處于仿制階段,華強北生產的含有假冒偽劣成分的電子產品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但經過這些年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以及中國愈加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已經完全走出了拼湊階段。而華強北原有的這種零散的、假冒偽劣的產業格局,在強大的電子產業升級過程中,就變成了一個很大的障礙。”宋丁表示,再加上所有的電子產品零部件的組裝、銷售已經在全國泛化了,不一定要經過華強北,市場不可避免地收縮了。也正因此,華強北代表的傳統電子大賣場轉型是必然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