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ATX3.0和PCIE5.0的到來,電源廠紛紛跟進新規范開發新品,長城作為大廠也不例外,在前段時間就推出了面向高端的G系列和fire系列的ATX3.0+PCIE5.0版本,而就在新年前后,長城亦推出了面向主流市場的華夏系列新品,該系列主要特點在于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級III能效認證,管家也入手了一個宋1000W,在這里給大家做個開箱+拆解分享一下~
相比獵金部落系列的高對比配色包裝風格,長城華夏系列宋1000W全模組計算機電源(下文簡稱“華夏宋1000W”)采用傳統國風審美主題,處于正中的紅色華夏字樣相當醒目,而包裝信息也保持了一貫的簡潔明了,電源本身通過了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級III能效認證,并具備5年質保服務。
包裝正面
華夏系列
支持ATX3.0和PCIE5.0
中國制造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級III能效認證
50%典型負載具備92%轉換效率
包裝背面
3C認證及5年質保服務
全套附件一覽
華夏宋1000W原配附件只能說該有的都有了,除了電源本體和基本箱說外,還包含線材包一份以及AC電源線一條,滿足玩家基本裝機需求。
和之前G系列以及fire系列一樣,華夏宋1000W機身尺寸為150mm x 150mm x 86mm,較好的機箱兼容性得到了保留,電源本身采用支持智能停轉功能的14CM風扇散熱,而在防塵濾網中心則改為新系列的龍紋LOGO。
產品正面
華夏宋1000W采用14CM風扇散熱,風扇本身支持智能停啟功能,即低負載下風扇停轉以獲得更安靜的待機體驗;風扇濾網為常見的外置固定,玩家可以通過拆卸濾網對風扇進行簡單的除塵維護。
新的龍紋LOGO
電源尾部
這個開關是不是很眼熟?
模組接口特寫
12VHPWR接口也特寫
來到銘牌部分,在這里可以看到華夏宋1000W的標稱輸出信息和各類認證標識,電源產地為中國,華夏宋1000W的實際型號名稱為GW-1000HX,查詢認證的時候需要注意具體型號;在輸出參數部分,華夏宋1000W是一款單路+12V輸出的計算機電源,+12V標稱可承載電流為83.33A,應對消費級單卡旗艦平臺是沒問題的。
銘牌區域
標稱輸出參數
華夏宋1000W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嵌入式電源III級能效認證,等級III具體要求為20%負載下擁有88%工作效率(功率因數0.80),50%負載下擁有92%工作效率(功率因數0.92),100%負載擁有90%工作效率(功率因數0.98);就轉換效率部分來說,類比到80PLUS認證體系大概為金牌~白金牌的效率,而10%負載效率部分則沒做要求。
而相比起80PLUS認證體系,兩套認證可謂各有長短,CQC的認證細節僅針對轉換效率和功率因數部分,不同負載下電壓變化以及具體轉換效率并沒有被展示,但CQC除了針對樣機外,還對工廠檢測和獲證后監督;而80PLUS盡管足夠詳細,但也僅針對送測樣機,無法對后繼調整型號進行監督。
等級III效率要求
具體認證細節介紹
華夏宋1000W的認證信息
日期為23年11月初,比較新鮮
華夏宋1000W原配線材還算豐富的,其中包含了24PIN x1、CPU 4+4PIN x2、12VHPWR x1、PCIE 6+2PIN一分二 x2、SATA一分四 x2、D口一分四 x1,基本滿足旗艦單卡平臺需求;線材均為黑化扁平線,經過詢問客服,12VHPWR是支持600W輸出能力的。
線材部分一覽
2條PCIE 6+2PIN一分二
接口帶UL安全標識
12VHPWR線(支持600W)
線材接頭特寫
2條CPU 4+4PIN
UL安全標識
管家自己是沒有chroma這類正規測試儀器的,所以只做個簡單拆解給大家看看;和早前文章說的一樣,管家始終認為,用一些不專業的設備出一個存在明顯誤差的數據只會誤導大伙,這對大伙和產品都是不負責的。
卸除外殼
華夏宋1000W散熱風扇使用來自鴻華的HA1425M12B-Z,風扇轉速最高2500RPM,工作電壓為12V,工作電流為0.36A,風扇本身為7葉平衡扇設計并采用雙滾珠軸承,根據停轉設定,20%負載之前都是保持停轉狀態,另外值得慶幸的是,終于不是YL悅倫。
14CM風扇
電源PCB部分,華夏宋1000W的PCB編號為ATX1200GL-MAIN V02,整體方案和fire ATX3.0相同,同樣采用LLC諧振方案:主動式PFC+半橋LLC諧振+同步整流+DC2DC,PCB布局一如既往的工整得體,無飛線子板直插設計依然得到保留,EMI電路布局對比老款更加整齊。
電源整體結構特寫
PCB型號ATX1200GL
相比非ATX3.0時代的老款,新版在EMI電路上做了調整,部分元件改在主PCB上;華夏宋1000W具備完整EMI電路,AC插座子板上帶有一對Y電容,主PCB上帶有1對Y電容+3個X電容+2個共模電感,并配備兩個NTC并共用繼電器。
一二級EMI電路特寫
和之前設計一樣,電源的整流橋、PFC開關管、PFC二極管以及主開關管共用一個散熱模塊;整流橋由于左側那顆沒有絲印而右側那顆被電感遮擋,只能看到尾部845字樣;PFC開關管為英飛凌IPW60R060P7,具體規格為650V/30A@100℃/60mΩ。
PFC開關管IPW60R060P7
主動式PFC區域特寫
主電容部分,華夏宋1000W采用紅寶石rubycon MXK系列470μF/420V/105℃+萬裕HP(M)系列390μF/420V/105℃,總容量860μF,在開關管內阻表現較好的情況下是足夠的。
紅寶石rubycon MXK系列470μF/420V/105℃
萬裕HP(M)系列390μF/420V/105℃
在二次側部分,華夏宋1000W的+12V同步整流和DC2DC采用獨立PCB子板,并使用大量固態電容進行輸出濾波;其中DC2DC主控為常見的APW7159C,子板背部絕緣膠板還帶有過塑銅箔,細節頗為到位;而最后,模組子板部分亦同樣使用大量固態電容進行濾波。
新版主變壓器
DC2DC子板
DC2DC主控
DC2DC子板對應絕緣膠板背面帶過塑銅箔
輸出部分濾波電容特寫
輸出區域底部增流細節
模組子板特寫
在本次開箱拆解中,長城華夏系列宋1000W全模組計算機電源整體設計和用料還算不錯,繼承自fire ATX3.0的LLC諧振結構并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級III能效認證,在轉換效率表現上有所保證;支持最新ATX3.0和PCIE5.0,對于新平臺裝機有著更好適應性;采用14CM散熱風扇并具備低載停轉功能,在靜音表現和散熱中有著不錯的平衡;五年質保搭配相對實惠的定價,符合主流定位。
管家認為,長城華夏系列宋1000W是一款轉換效率不錯且支持ATX3.0/PCIE5.0的全模組計算機電源,適合預算有限且對電源品質有一定要求的游戲玩家選擇。
021年10月19日,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辦的第一屆全國電源質量技術高峰論壇,在深圳順利舉行,論壇圍繞高頻氮化鎵半導體器件驅動控制技術在快充應用、高性能與低功耗助力碳中和與碳達峰、無線充及快充技術應用、電源安全、性能及能效標準化及認證、服務器電源高效率技術實踐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及探討。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副主任曾廣峰等主辦單位領導及參會嘉賓向獲得2021年度首批“CQC開關電源性能分級認證”的深圳市航嘉馳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長城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公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綠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頒發了認證證書。
長城電源成立于1989年,是國內首款臺式機電源、國內首款鉑金能效電源、國內首款超算電源的研發單位,擁有32年開關電源研發與制造經驗。在高峰論壇上,長城曝光了下一代采用氮化鎵新架構及器件的超大功率臺式機電源,意味著在數碼配件快充領域火爆的氮化鎵技術,正式進入臺式機電源市場。
長城氮化鎵臺式機電源隸屬于長城巨龍電源系列,詳細型號為EPS2400BL(94+),外形尺寸上屬于ATX電源,輸出采用模組線設計,接口分別有8組6+2 PCI-E接口、2組CPU供電接口、6個IDE/SATA接口、24 pin ATX主板接口,采用一個14CM散熱風扇。
從長城提供的產品資料可見,該電源采用氮化鎵功率器件和圖騰柱無橋PFC;滿足80PLUS鉑金牌標準,效率高達95.3%;全電壓輸入,2400W輸出功率;內置了數字化PFC技術+LLC開關電源架構。并且通過了CQC AAA最優級性能認證。
在能源轉換率上通過嚴格轉換率測試的80PLUS電源比普通電源具有更高的轉換效率,電源更加的節能,能直接為消費者省下不小的電費開支,節能,環保,效率高。就拿對PC電源轉換效率最嚴苛的80 PLUS鈦金為例,要求10%、20%、50%、100%的效率分別為90%、94%、96%、92%,96%相當于能量達到了最大化的利用,這個數字對于采用Si功率器件的傳統開關電源技術來講,就是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氮化鎵功率器件在PC電源上的應用,能輕松的達到80 PLUS鉑金標準,目前市售大部分臺式機電源一般達到白牌80PLUS或銅牌PLUS標準,而長城氮化鎵臺式機電源效率高達95.3%,取得了鉑金80PLUS認證。
臺式機電源的主流規格是ATX和SFX電源,中大型機箱的電源安裝孔位都按照ATX規格電源進行設計,主流功率通常在500W-1200W不等。近年來ITX主板帶動小機箱興起,SFX電源體積是ATX電源的一半不到,很自然成為這些小鋼炮的標配,主流功率在400W-750W不等。
長城將氮化鎵功率器件、數字化PFC、LLC開關電源架構等技術應用在臺式機電源上,推出的ATX電源功率可達2400W之高,若將該技術放在SFX小電源上,相信也可以在小小的身體上做出翻倍的功率。并且長城氮化鎵臺式機電源帶載發熱量將大幅度減少,用于散熱的風扇轉速可以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有效降低風噪,低溫升也可以延緩器件老化。
氮化鎵技術從2018年開始走出實驗室成功在充電器上量產,短短幾年間氮化鎵充電器爆發式增長,并且百瓦快充帶動LLC架構快速普及,讓大功率充電器體積迅速小型化。如今,氮化鎵功率器件終于進入臺式機電源領域,長城將氮化鎵功率器件、數字化PFC、LLC開關電源架構等技術應用在臺式機電源上,推出EPS2400BL(94+)氮化鎵臺式機電源,輸出功率2400W,效率高達95.3%,并通過了通過鉑金80PLUS認證,為大家提前展現未來臺式機電源將是什么樣子的。
長城氮化鎵ATX電源可以實現單電源驅動多顯卡、多處理器等專業領域性能需求,這在以前往往需要多個電源協同供電,而氮化鎵SFX小電源則可以讓ITX小鋼炮也能驅動千瓦性能,鋼炮變超跑。
回顧氮化鎵數碼配件的普及速度,氮化鎵下一個風口就是PC電源市場,充電頭網相信氮化鎵臺式機電源近幾年將會批量上市,逐步接替傳統電源的高端市場,為電腦上胃口越來越大的處理器與顯卡提供大功率、低溫升、高效并安靜的電力供應體驗。
度體驗中國長城2020版筆記本電腦有感
第一次接觸Linux是2004年,當時應該是RedFlag比較火的時候,Redhat 命名還是9的時候。在老唐(好同學)的誘導下玩得很嗨,加上第一臺買的二手(老是折騰,但也學會修電腦了)玩得很HIGH,那時候理想特別單純,就想做操作系統,為國爭光。研究生也研究起了Linux內核,這一塊雖然忘了,但撿起來也是可以的。所以一直玩到現在,折騰,體驗也有自己的一翻體會。什么Mathematica、Matlab Linux下其實也都是很正常的。但,當Arm出來,x86原有的體系,雖然同樣是Linux,但基因不一樣的,Linux原本不成熟的生態在ARM上能跑的少之又少。
中國長城新發主機今年的廣告比較多,宣傳也相對到位。一直有關注它們的電競比賽等,本身自己也在這個體系內,飛騰和KYLINOS的實力還是清楚,相對還是OK的,只是Linux生態先天性不足,但本次發布加上了技德的移動技術,支持安卓APP,讓我滿懷期待。偶然機會,得到一臺FT2000-4核心的新款長城筆記本,初次接觸做工與外觀中規中矩,憑借著對Linux生態的了解,硬件到軟件、從辦公到程序開發、從磁盤讀寫到CPU與內存占用、從產品打磨各個角度進行細節化的體驗,整個過程下來,有驚喜,也有遺憾,更有期待,這是對IT行業的期待,也是對國家未來高精尖的期待。
接觸過程中,硬件中規中矩,手感還是挺好的,鈦合金的質感,有點聯想的味道,還行。不足的地方在于,鍵盤上的DELETE鍵竟然和電源鍵在一起,這極易引起誤操作,導致異常關機;另外一個地方是空格,長條形的空格,必須按中間才有效,兩頭是不會有輸入的(不靈敏,不方便);電源還是聯想式的圓孔,與當前流行的TYPE-C口不同,需要在下一代中改為TYPE-C,這個成本應該差不多。CPU是FT2000-4核心。
總結來說:硬件夠用,細節待完善,充電口需要與主流接口相同。
操作系統是KYLINOS V10 202007版本,開機后,還是感覺和Mate以及以前的紅旗差不多,這一塊夠用就行,這不是重點。但在測試的過程對輸入法的要求還是高一點,Sogou輸入法有點不穩定,偶爾輸入不了,且還是老Linux的傳統交互效果,相對不是太友好;輸入法默認沒有五筆輸入法,細節上有待完善。
默認的WPS打開還需要注冊激活,如果是企業需要這樣,其實大可不默認自帶,而是放到應用市場或者讓用戶自己下載安裝。
應用商店相對以前還是專業不少了,但應用市場中可以用的軟件較少,總體還是生態不完善。且應用商店搜索效果不是太理想,特別是移動應用搜索框。
應用市場里面有兩個微信,一個是微信移動版,一個是微信官方桌面版,微信官方桌面版登錄無效,而微信移動版因為模擬手機APP,所以登錄時,會將物理手機上的微信下線,導致不便。
目前來看,基于Python、Java、Golang等生態的應用程序基本可以順利的運行,但行業級的軟件幾乎沒有,看2020年蘋果的M1是否能帶來良好的生態循環與跟進。
可以安裝Golang、JDK、Python以及GCC,但.net Core安裝不是很成功。
針對IDE系統,Eclipse及VSCode官方支持aarch,相對順利。但目前主流的Idea系列因官方沒有擔供ARM版,解包運行時,提出要JDK11(下載了JDK11 ARM版,沒有安裝成功),沒有再繼續,如果解決JDK11的問題,應該是可以正常運行的。
WPS需要激活,影響用戶接受;官方應用商店中沒有永中OFFICE少了一個選擇。
針對移動應用的深度與缺陷在移動小節記錄。
針對大量文件復制時,機器有假死現象(這和X86Linux下有一定相似之處),但這僅體現在極端情況之下。
圖表 1 Eclipse IDE 開發環境
圖表 2 Visual Studio Code
圖表 3 QtCreator IDE
移動應用方面,我還是抱有期待的,因為目前安卓的生態如果能夠完美融合,再加上SAAS級應用,大部分場景下的辦公與IM都可以解決了。技德在這一塊也耕耘了許多,所以做了一點嘗試。
移動的生態就是安卓的生態,所以只要做得好,就相當強大,這一塊確實挺不錯的,加上這是ARM上運行ARM APP,所以不需要指令轉化,運行效率也是很高的。
所以,這里不夸了,直接講缺點,以下幾點,決定了,我所試用的筆記本,無法有效利用現有安卓強大的生態。
一、 沒有設置
只有一個全屏(立式),返回按鈕,沒有設置(提示暫未實現),導致在筆記本上無法橫屏,將應用無法利用好這一塊大屏幕,在這么一塊大屏幕下操作這小屏幕,著實有違感官,影響體驗。
二、 APK無法直接安裝
下載了APK,無法直接安裝,沒有找到安裝的口子,只能通過應用市場,而應用市場局限了用戶的自由,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相對難。(日常釘釘這一類還是準備好了的)
三、 無法有效管理移動應用文件
系統提供了一個管理應用數據的文件管理路徑,但僅是打開我們手機日常的SD卡目錄有所類似。沒有辦法根據安裝的應用(如右擊,管理數據,直接定位)定位到應用的文件位置。
四、 整個系統暫時有多少DPI的支持
整個操作系統界面是缺少DPI自動縮放(適應不同顯示器分辨率)的功能。
針對Linux生態,特別是ARM生態,沒有行業級生態應用,用戶買回家的用途有限。一步到位吃到全生態很難,但如果針對某一特定行業完善該行業生態應用辦公場景,到也不是不可以。
從辦公角度來講,IM與文件收發這一個剛需目前解決得不是太好。
操作系統,CPU投入巨大,一般私人單位是沒有動力與財力去做這一塊的事情的。做為國家單位承擔這份責任,是出于國家安全需要,必須要支持和鼓勵的,但國家目前也沒有統一標準,沒有統盤考慮,導致國內生態(如QQ、微信、釘釘、支付寶、網銀等沒有做適配)才是IM與政務辦公用不起來或者不好用的主因,這是我2004年第一次接觸就想說的,估計還得再說一段時間。
這么大的事情光靠一家企業,還是很難的(蘋果、微軟開了頭,追隨著很難再超越,這也是我國目前高精尖的痛點,難點)。技術很難彎道超車,那是實打實的需要沉淀,積累。
所以,目前國內做CPU、做系統、做整機的各類企業(包括華為),都應該值得鼓勵,我們也許不先進,但一旦別人卡著脖子的時候,還有個東西替代頂一頂,以時間換空間。
堅持下去,這是國家的使命;堅持下去,更是目前大環境告訴大家的現實。
其實,如果老美一刀切完,反而更利于我們信創事業的發展,而別人就是讓你用,讓你用,不一刀切掉。
產品意識不夠強,產品(硬件、軟件)不算一個好的產品,沒有站在用戶的立場,將細節做到位(生態不說,個人之力難改),沒有對于某一部位做到開箱即用,Linux本身就復雜,正常的人都無法熟悉上手,更應參照蘋果一樣,將所有依賴打包成一個文件,只是多占點空間,不影響使用即可。
硬件可用,但軟件完全不可用,這個需要好好打磨,針對用戶需求,聯合生態,打造行業級的軟件,且開箱即用。
網絡教程、資料稀缺,用戶(即使是專業的)也無法自己裝系統,可以參照Ghost出一鍵安裝方案的,且B站,頭條上的培訓方案、培訓視頻這一塊也是缺失的。產品除了做出來,我們還應該讓用戶用起來吧。
以下幾點為個人幾點不成熟建議。
一、 硬件方面,優化鍵盤布局,將電源獨立;將電源插孔換成TYPE-C;將鍵盤質量提升,特別是空格鍵的觸控,相對軟件來說,這一塊簡直不值一提。
二、 操作系統層面,改善輸入法,默認拼音、五筆等輸入法,優化交互視覺。
三、 軟件層面,讓用戶開箱即用,有人專門將程序打包(如果官方不同意,就以民間、論壇的方式),優化SEO,讓用戶遇到需要的軟件時,可以找得到。
四、 移動生態融合層面,讓用戶可以自己安裝APK,讓用戶可以右擊APP圖標進行APP的數據管理(主要是收發的文檔);增加設置,讓應用可以橫屏,或許更進一步,聯合技德,去掉邊框,讓移動應用看起來就像本地應該;針對移動觸控做一下鼠標操作上的小轉換,方便鼠標操作;移動應用需要自由訪問本地文件。
五、 移動容器,除了技德,可以跟進anbox技術,利用目前主流的容器技術,去虛擬化,讓應用運行更高效。
六、 行業應用方面,需要從特定行業完整性解決方案入手,即用戶買了電腦可以有用武之地,站在用戶的立場思考問題,完善優化特定行業解決方案中缺失的軟件與配套組件(如外圍設備),以點帶面進行行業圈地;同時也可以結合市面的SAAS級應用進行相應集成。
七、 社區建設方面,需要開放,開放,還是開放,開放給技術人員,至少讓技術人員易上手研究、折騰,再配套較好的培訓方案,社區教程,書籍等,進行知識體系建設。
是自己人,所以責之深,愛之切,希望這一切都要好起來。經此中美一役,今后國家必須要自建生態,為民族計,需補短板,除了IT基礎以外,對應的行業軟件、硬件也需要配套。
總的來說,國家富起來了,也強起來了。但大家似乎還是沒有擺脫金錢至上的理念,因為整體還是很窮,只有不愁吃穿,才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干勁的頂梁柱來支撐整個行業發展。
另外,國內IT行業什么時候大家看到老人家在寫代碼的時侯,也就是我國的IT不再停留在應用層面的那一天,因為基礎核心應用,是需要經驗積累的。
未來的路還有很長,我們堅信一定成功,同樣,我們一直在堅持,直至成功或倒下的那一刻。
大東家 xiaohelong2005@126.com
2021年1月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