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大家了解一個不太常見,但十分方便的自帶軟件——ALIENWARE Mobile Connect程序,這是一款可以方便大家使用PC與手機進行信息交互的程序,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ALIENWARE Mobile Connect的使用方法。
1
Android平臺
聯動ALIENWARE Mobile Connect
首次啟動ALIENWARE Mobile Connect應用程序時,自動顯示PC端向導。
Android手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手機端程序安裝,第一次安裝適配時,需將七位大寫字母輸入進行下一步操作
選擇Android,然后單擊【下一步】
輸入Android應用程序提供的6位字符代碼,然后單擊【下一步】
點擊【完成】連接成功
▲ 設置界面丨通知界面
▲收發短信
借助ALIENWARE Mobile Connect,用戶可在PC屏幕上查看傳入的文本信息,并使用PC鍵盤輕松鍵入文本信息。
▲免提通話
使用免提功能,用戶可以從PC撥打和接聽手機電話。與使用藍牙耳機相同,使用PC的麥克風和揚聲器進行呼叫,同時可將手機放在距PC一段距離的位置,但在藍牙范圍內。
▲文件傳輸
通過ALIENWARE Mobile Connect,用戶可以在電腦中訪問手機文件、視頻、音樂以及文檔,并可進行拓展移動和瀏覽查看。
▲鏡像界面
通過ALIENWARE Mobile Connect,用戶可將其Android屏幕投影到PC屏幕上,并通過PC的觸摸屏、鼠標和鍵盤完全控制手機。
2
iOS平臺聯動
ALIENWARE Mobile Connect
注:iOS用戶需要在APP Store中下載【ALIENWARE Mobile Connect】
選擇iPhone,然后單擊【下一步】
選擇需要配對的iPhone手機并點擊進行配對
配對成功后點擊【完成】連接成功
▲通知界面
▲撥號界面
▲呼叫中界面
▲收發信息界面
ALIENWARE Mobile Connect是ALIENWARE專門為PC與iOS或者Android推出的完整無線集成工具,可用于所有 Windows中,可實現包括接打電話、收發短信、收取通知,甚至可以鏡像手機屏幕在內的多種功能,方便用戶在PC上瀏覽網絡的同時,還可以訪問喜歡的應用程序。在具體使用上,ALIENWARE Mobile Connect根據機型系統的不同,在功能方面也會稍有差距,如果大家在使用上有任何問題可咨詢ALIENWARE官方客服。
SETI@home 是一項利用全球聯網的計算機共同搜尋地外文明(SETI)的科學實驗計劃。”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讓普通人類可以獲得遠超以往的信息量,甚至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助力外星人研究。他們是怎么做到的?SETI@home 是一項利用全球聯網的計算機共同搜尋地外文明(SETI)的科學實驗計劃,由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創立,中心平臺設立在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Space Sciences Laboratory, SSL)。
志愿者可以通過運行一個免費程序下載并分析從射電望遠鏡傳來的數據來加入這個項目。《大西洋月刊》發表了題為“A Brief History of SETI@Home”的文章,科普了這一項目的簡史。
人類面朝黃土背朝天之余,也不忘抬頭看看天空,那些星星的運動軌跡就是年歲的輪替,一年又一年里,人類觀察天文而定歷法,依天文而春種秋收。西方人在海上靠星光與燈塔確定航向,中國人更是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農歷紀年。
當文藝復興時代來臨,“地心說”早已不能自圓其說,布魯諾為了更科學的“日心說”殞命于宗教壓迫的業火;開普勒在數學的幫助下,把行星的運動以科學的形式描述;伽利略以望遠鏡為媒,說出了行星運行軌道的奧秘,因而遭受宗教迫害……
迫害何其多,但一代代偉人們依然向往天空和宇宙,飛機、射電望遠鏡、宇宙飛船等發明讓人們更方便觀宇宙之無窮。人類作為目前為止唯一存在于世間的智慧生物,孤獨之余,也在尋找外星文明。但深空那么浩瀚,人們只能通過某些信號來判斷某個星球上是否生存著智慧生物,這些信號如此龐大,需要多人、多機器處理。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明讓普通人類可以獲得遠超以往的信息量,甚至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助力外星人研究。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1999年,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AOL, Compuserve, mp3.com和AltaVista等網站和服務在調制解調器一次次的脈沖中發送、接受信息,最終把整個世界的信息都呈現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互聯網的觸角抵達了千家萬戶,一些科學家們認為來自銀河系的信息間隔是有序的,它們包含了銀河系本身。在這個千禧年來臨之際,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布了一個全民科學程序——SETI@Home。
SETI@Home是這樣的一個程序:一般情況下,電腦用戶在一段時間不使用電腦之后,電腦會進入屏幕保護程序,電腦屏幕可能出現的是彈跳的藝術字、漸漸充滿屏幕的三維金屬管道、到處飛行的Windows標志,而安裝了SETI@Home的電腦則會在待機的時候顯示CPU用量以及一些數據分析,數據源自天文學家們對遙遠星球的觀測,包含可能的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每臺安裝了SETI@Home的電腦都會從這些數據中挖掘可疑信號,比如說一兩句外星人的“Hello”。任何聯網的人都有發現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
研究人員于1999年5月推出SETI@Home,他們當時預測可能會有千余人注冊。外界不看好這一程序,他們甚至認為沒人會加入。所有人都認為這一程序的前景黯淡,研究人員也就做出了一個稍顯可憐的決定:設置單獨的桌面程序,以此分發數據、回收分析。
但問題在于,人們對啥也不干,只是點點鼠標,就能用他們的個人電腦找到外星人這個設定簡直不能更喜愛。研究人員就推出了SETI@Home這個程序,這個程序經過好幾百萬個用戶一致注冊。毫不意外,單獨的桌面程序被擠爆了。SETI@Home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幸運的是,當時還在的Sun Microsystems公司向研究方捐贈了電腦,為這一項目續了命。隨后的幾年里,超過四百萬人使用了SETI@Home,他們一同形成了超強大的計算能力,甚至比過了2008年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
但他們還是一無所獲。
SETI和SETI@Home的原型
SETI已是明日黃花,已入垂暮之年。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西弗吉尼亞州格林·班克有一臺85英尺的射電望遠鏡,天文學家Frank Drake用它觀測兩顆類日星體,以確定它是否有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即那些有規律的無線電信號,就好像我們廣播站的低頻廣播或者以特定方式重復的光點。自那時起,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就用射電和光學望遠鏡探索更廣袤無際的太空,他們關注那些“窄帶”廣播、快速的砰砰聲、長長的嗡嗡聲、特殊圖案,它們都能夠從嘈雜的背景干擾音和恒星和超新星自有的信號當中被甄別出來。
SETI最難的部分在于,科學家們不知道外星人們生活在哪里,或者外星文明是否愿意跟我們交流。因此,他們不得不尋找一個能夠與其他星系溝通的紐帶。每個星系都以特殊的方式移動,所以,“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計算能力”,伯克利大學SETI的首席教授、SETI@Home的聯合創始人Dan Werthimer這樣說。
70年代,Werthimer的同事發布了一個SETI項目——SERENDIP,他們的這一項目使用了項目大樓和隔壁大樓的計算機。某種程度上,這是SETI@Home等原型。數十年后,他們把目光轉到了超級計算機,隨后,他們把目光轉向了你的個人電腦。
讓我們拿大家的電腦分析數據吧
SETI@Home這個想法靈光乍現于西雅圖的一個雞尾酒會,在這個酒會上,計算機科學家David Gedye向朋友發問:如何提高公眾對科學的興趣?阿波羅計劃當年完成的壯舉,在今天能否用計算機來完成?Gedye暢想了“志愿計算”的想法,人們自愿將自己空閑時的電腦硬盤貢獻出來,就像人們把空閑的汽車租給Turo用一樣(但是SETI@Home非營利)。人們愿意在什么上出力呢?Gedye想到了《X檔案》、UFO以及三流小報的頭條,人們對此很有興趣。“雖然這個興趣存在誤導性,但人們還是對它感興趣”,Gedye在伯克利研究生院的咨詢人David Anderson如是說。無論誤導與否,這些令人感到有趣的興趣始終都會是有趣的。
但Gedye不熱衷于SETI,他熱衷的是電腦,因此他也不知道一款全民科學程序應當如何運作。他聯系了天文學家Woody Sullivan,Sullivan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工作,并把他引薦給了Werthimer,Gedye又拉來了Anderson,他們的征程就開始了。
Anderson當時干這一行,每天晚上都投入地寫軟件,這個軟件可以從Arecibo射電望遠鏡中收集數據,把數據轉化為可挖掘的片段,然后把數據分發至每臺電腦,從而運行分析程序,再反饋回伯克利。這可不是個簡單的事。
他們籌到了一些錢,行星協會貢獻了5萬,Paul Allen的公司給了1萬。盡管如此,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無償的。出于必要性,他們雇傭了幾個操作系統的專家來處理Windows和Macintosh的屏幕保護程序。“研發一種適用于世界上所有電腦都適用的程序還是有難度的”,Anderson說。
1999年5月17日,他們形成規模,不久之后,他們突飛猛進。這個世界中的數百萬人類熱切地尋找另一個世界中的“非人類”。
新千年的一個早晨,團隊人員進入辦公室查詢記錄,以確定這個數百萬人的項目進行到了哪一步。在過去的24小時里,志愿者們實現了一臺電腦需要一千年才能做到的事。“假如你是一個科學家,你靈光一現,但這個想法要花1000年,”Anderson說,“可能你立馬就不干了。但我們做到了。”
自開始以來苦苦耕耘,他們第一次嘗到了勝利的滋味。“這真的是事關生存的戰斗,”Anderson說,“我們確實沒有時間抬頭看看自己已經完成了何等壯舉。”
之后,當他們再一次抬起頭看,SETI@Home論壇上有了不一樣的東西,該項目的科學家、天文學家Eric Korpela說:“有人通過SETI@Home在一起了,這些都在一年之內發生。”
BOINC的誕生,自動匹配的高效分析
SETI的天文學家開始從其他大型射電望遠鏡中搜集更大量、更多元的數據,操作系統也漸漸升級,一些新型信號也被納入考量,比如過去處理器記錄的微弱但急促的脈搏一樣的信號。為了適應這些變化,他們需要頻繁升級軟件。但是他們不可能每幾個月就更新一次軟件版本,還指望人們都能夠下載最新版本的軟件。
Anderson希望創造一個自動更新程序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軟件也兼容其他軟件,非SETI系軟件也能上傳更新程序,并從中獲得共享的計算能力。于是伯克利計算網絡開源基礎設施(BOINC)就這樣誕生了。
如今,人們可以在電腦空閑時使用BOINC用于瘧疾、癌癥、艾滋病藥物的開發;也可以運算蛋白質折疊過程,或是預測天氣;甚至通過該程序,人們也可以探索引力波,或是模擬心電活動,或是其他30個項目。感謝把這一程序移植到GPU的游戲玩家,現在,人們可以在GPU上運行BOINC了,同樣,人們也可以在安卓設備上運行BOINC了。將近50萬用戶目前用著這一軟件,使整個系統的運行速度達到了1.9億億次每秒,相當于地球上排名第三的超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
1999年來,家用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已經增長了100倍,在數據分發方面,伯克利的分發速度提高了10倍。他們把BOINC作為提高帶寬的一種選擇,應用到德克薩斯高級計算中心和nanoHUB中,他們也讓人們注冊成為志愿者,告訴人們他們目前最重要的科研目標,在需要的時候,讓志愿者的電腦自動地與程序匹配。就像科研版的OkCupid約會。BOINC和SETI@Home的運算能力就更上一層樓了。
我們一無所獲,還是暢想一下怎么尬聊吧
但是,關鍵是電腦的運算能力太過強大,做了太多工作,以至于研究者們力有不逮。而且,數據庫中還有志愿者們和電腦所沒有分析到的70億條可能的外星人信號,研究者們就面對著這些山一般的數據。
大多數都是人為干擾:短路電柵欄、機場雷達、XM衛星無線電或是微波爐打開了一秒。其他的干擾來自于隨機噪音,但是合起來就可能是一條有意義的信號。正如Anderson所說:“隨機噪音有這樣的一條特性,即無論你在找什么,隨機噪音都有可能顯示出它的樣子。如果你生成隨機的字母,最終你會得到莎士比亞的完整作品。”還有某些干擾只是錯誤分類的自然信號。
Anderson還跟了Nebula項目,它會搜集成萬上億的數據庫,消除干擾,選出最有可能的外星人信號。德國馬克·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的四千臺電腦幫助Anderson縮小外星人信號的數據定位。一旦某些疑似外星人信號出現,軟件就會自動搜尋其他數據。它會在SETI@Home18年歷史記錄里搜尋,從Arecibo射電望遠鏡和其他望遠鏡的記錄里搜尋(“突破聽覺”項目以一億啟動資金尋找Vega星球,提供了其他望遠鏡)。那時信號也在那里嗎?Korpela說:“我們有點兒希望外星人能夠像燈塔一樣發送持續的信號,這樣,每次射電望遠鏡經過這一塊太空時,我們就會接收到它。”
如果過去沒有這片太空的信號記錄,或是過去的信號顯示出這片太空可能有生命,研究者們就會要求望遠鏡再次觀測這一太空,要求SETI的同事們用他們管理的望遠鏡確認這一信號,它是否是某種持續的信號?是否是一個希望?是否是SETI和SETI@Home所長期以來秉持的那種希望:我們在茫茫宇宙中并不孤獨。
然而目前并沒有任何進展。Werthimer說:“我們一無所獲,我們也從來沒有那個機會讓大家震驚,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外星人。”
部分原因是SETI@Home正在搜尋廣帶信號,這些信號以極快的頻率擴張,就像DIRETV的光譜那樣。人類(廣義上來說,所有文明)可以把更多信息更有效率地寫入光譜中。如果目標是給他人傳播信息,而不是在宇宙浩瀚的歷史中寫下“我們在這兒”的信息,廣帶是最佳途徑。SETI的科學家們都是這么想的:“我們一直在尋找有目的的、明確的信號,它是簡潔精確的。但是我們還沒有任何發現,這也許表明根本就沒有地外文明。地外文明通訊kennel只針對自己文明的成員,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像是在使用DIRECTV這樣的信號,而我們只可能從他們的通訊線路當中發現一點點泄露的信號。”
Werthimer說:“如果真的有高等文明,他們聯系我們簡直易如反掌,他們可能就直接降落到白宮,好吧也許不是這個白宮。但是他們好歹也會給正在觀察的Frank Drake發射那么一兩個信號。我看不出來他們為啥讓我們這么死命地找他們。”
可能人類和電腦得去竊聽那些并非發送給我們的信號吧,就是那些外星人內部的交流信號,然后我們就對他們說:“呃,抱歉,并非有意打擾,但是,呃,我好像不由自主地聽了許多……”而因為SETI@Home和BOINC的存在,也許就是你的電腦開啟了上述尬聊。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布,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郝鵬程)
性能”和“纖薄”,你可能從未聽過這兩個詞語在一臺筆記本同時出現。多年以來,筆記本為了追求極致性能,只能不斷提升體積,而性能羸弱的輕薄本又無法滿足玩家們對于游戲、創作的需求。所以ALIENWARE的X系列新成員——ALIENWARE x14應運而生。將ALIENWARE引領時代的黑科技與引領時代的先鋒理念融為一體,讓ALIENWARE x14打破“性能”與“纖薄”的邊界,將強悍性能融入纖薄機身。但這不止是一場簡單的碰面,而是ALIENWARE與TA們的共鳴。
面對多元化的生活場景,電子設備成為大多數人探索新領域、解鎖新娛樂方式的工具和媒介。隨著人們對于隨時隨地辦公娛樂的需求愈發增多,PC的便攜與強悍的性能都變得至關重要,便攜的屬性可以讓你游走于不同時間與空間,而強悍的性能則可以讓你的工作、游戲都更加得心應手。而ALIENWARE x14 突破性的14.5 mm厚度,14英寸屏幕,創新的鉸鏈式設計進一步壓縮內部空間,搭配雙扭矩元件,幾乎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將“隨時出街”的輕便做到了可能。
除此之外,ALIENWARE x14一改往常,減輕了大功率適配器所造成的重量和體積負擔,標配130W Type-C氮化鎵小型適配器,更小的適配器搭配小尺寸的ALIENWARE,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多的可能。無論是出差辦公,臨時地剪輯視頻,無聊的時候享受一下影音娛樂,或者隨時隨地開一局LOL,一臺小巧輕便的ALIENWARE都足以應付這些“小場面”。
如果你足夠任性,就是不喜歡隨身攜帶適配器帶出門,ALIENWARE x14 80Whr的電池容量,讓你可以擺脫適配器的束縛,解鎖更加自由的使用體驗。更何況這是一臺ALIENWARE,一臺在黑科技加持下,突破輕薄與性能邊界的隨身游戲本。
一臺能夠支撐人們生活場景多元化的電腦除了便攜性,性能也須強悍以便滿足日常軟件的使用。ALIENWARE x14搭載了第12代英特爾?酷睿?i7處理器,顯卡方面至高可選NVIDIA? GeForce RTX? 3060 光追顯卡。值得一提的是,ALIENWARE x14所搭載的LPDDR5內存對比DDR4,讓設備的響應速度再度提升,高水準性能輸出保障在各種創作場景之中,高效處理多任務狀態的同時,還能夠給渲染帶來穩定支持。
不僅如此,ALIENWARE x14搭載的外星人Cryo-Tech?超級散熱架構,其中包括31號元素導熱層、雙風扇設計與智能風扇等多重散熱黑科技,為性能實力保駕護航的同時也時刻保持高冷炫酷。
▲ALIENWARE Cryo-Tech?外星人超級散熱架構
無論是在PS、AI等專業軟件的渲染輸出上,還是在與三五好友體驗影音娛樂的時刻,高效的散熱都能夠讓ALIENWARE x14有著強勁的性能輸出。“冷靜自制”的高性能個人電腦與穿梭于千奇世界的他們相得益彰。
在強悍性能的基礎上,ALIENWARE x14 搭載了144 Hz、100% DCI-P3、FHD(1920x1080)分辨率的14英寸三窄邊顯示器,具備硬件級防藍光技術,同時還支持NVIDIA G-SYNC和Advanced Optimus技術,雙杜比影音(Dolby Vision and Dolby Atmos),立體聲和更加真實優化的視覺效果帶來沉浸式使用體驗。
在電子設備、科技裝置加持的新潮流場景中,ALIENWARE x14便是后人類OOTD必不可少時髦又實用的潮流科技單品。其采用全新外星人「預言」設計,將未來主義極簡美學體現的淋漓盡致。將工業設計與未來科幻元素相融合,帶來超現實感觀。標志性的LOGO 在AlienFX? 游戲定制光效加持下,于無形中昭示性格色彩,且連帶整體穿搭一起加深旁人心中的感官印象。鍵盤上方,利用幾何美學中的黃金分割法構筑六邊形蜂巢散熱孔,矩陣式排列凸顯精密的科技工藝,呈現出更具未來感的視覺沖擊力。
除此之外,ALIENWARE x14的機身兩側及背部采用了Dark Core暗核視域,將整機的端口、接口和通風孔隱藏在機身后部。為使用者提供了完美的視覺觀感,視線所及之處,Dark Core暗核視域幫助使用者更聚焦于畫面之中。
ALIENWARE外星人全線產品還可享7x24小時全天候的真人專家在線售后支持,在使用過程中,如遇任何技術問題,甚至使用者購買的各種外設裝備鏈接問題,都可致電官方得到最優解決方案。
ALIENWARE x14這款新品,讓我們看到了ALIENWARE不斷突破極限、探索創新的最新“作品”。其實不僅是x14,整個X系列都是ALIENWARE對筆記本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索,是對極致創新的執著與追求。而當下,“輕薄”就是ALIENWARE探索出的游戲本未來新形態,也是它為整個行業發展提供的極具參考意義的方向。
相信在ALIENWARE x14全面開售之后,不僅能讓游戲玩家擁有一個隨時隨地即開即玩的“游戲庫”,也能幫助創作者“輕啟靈感”,帶來超越想象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