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箱可以做定制線,電源可以做定制線,風扇可以做定制線,甚至顯示器等都可以做定制線。本文以下內容介紹的定制線,指的是DIY中最常見的電源定制線。
說到定制線,得先談一下電源。按供電輸出設計分類,現在的電源分非模組、半模組和全模組。非模組電源輸出線材全部固定在電源的PCB板上,無法拔插。半模組電源的主板供電線和CPU供電線固定在電源上,其他線材可以拔插。全模組電源全部輸出線材均可以拔插。
非模組電源
半模組電源
全模組電源
同牌同功率的電源中,非模組電源比較便宜,但是因為多余線材較多,線纜長度固定,在機箱里會影響散熱和美觀。模組電源比較貴,不過可以自行按需安裝線材,節省機箱空間。在模組電源中,廠家自帶的線材是最靠譜的,但是真的很硬很硬,而且為了匹配大多數機箱,在長度方面也比較固定。平時正常使用的人來說沒什么用,但是對于我這種強迫癥的人來說,必須上一套定制線了。
定制線并不只是模組電源才能使用,即使是非模組電源也可以用。非模組電源的定制線可以稱之為延長線,即在原裝線的基礎上接入延長線以防止長度不夠。如果是專業人士可以自行拆開非模組電源,自己手動更換定制線,使用此種方法電源肯定不給保,而且非專業人士嚴禁嘗試。
電源定制線就是根據所需配置(電源、機箱等),設計出適合該電源使用的自定義線材。這個自定義內容包含很多,例如:
材質: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硅膠線(特點非常軟,適合空間窄的小機箱走線)、包網線(硬度劇中,屬性居中,其實就是包了網的硅膠線)和鍍銀線(特點稍微硬,易定型,但是電氣性能極佳,而且配合光污染非常炫,當然也貴),安全系數方面沒什么區別。
粗細:18AWG肯定不如16AWG粗啦,所以額定承載的電流也就小啦,當然數字越小也越貴啦。
顏色: 很多線材已經包含黑、白、紅、綠、黃等主流顏色,如果沒有,可以選擇加裝蛇皮網。蛇皮網除了保護線材,另一個用途就是提供各種其他顏色。
長度:根據不同機箱走線類型,制定出合適長度,既不影響電源與配件之間的連接,又不占用機箱多余的空間。
膠殼:臺灣捷仕美JMT膠殼沒得說了,基本上全都用這個,顏色有黑、紅、藍可選。
端子:臺灣毅燿YY鍍金端子最常見,更好的像莫仕這種也有,就是貴嘛。
在一些空間窄小的ITX機箱或者設計不合理的機箱內裝機時,原裝電源線走線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安裝完畢后機箱風道一塌糊涂,降低整個機箱的散熱能力,時間久了會加速設備老化,而且不方便進行開箱除塵等工作。
定制線因線材柔軟,長度符合機箱設計,所以走線順暢,安裝輕松,方便拆卸。
DIY現在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機箱內也不例外,尤其是現在特別流行的帶側透的機箱。配合主板、顯卡的顏色,裝好RGB的風扇,如果電源線再來個錦上添花,小小機箱也能玩出另一番風味。
另外,不帶側透的機箱還好,帶側頭如果沒有定制線,雜亂的線材非常影響我們這些強迫癥的心情。嗯,非常影響心情 。
這個問題,真!的!沒!法!回!答!你!
理論上來說,每個模組電源的原裝電源線,也算是定制線的一種。只不過廠家自己的制作工藝、檢測流程、質量規范、安全系數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準,符合這種標準的線材就會成為自己電源的配套線材。但是原裝電源線就不會出問題嗎?
其實在我的理解中,電源故障只會產生經濟上的損失(至少我現在所了解的家用電源在設計上不會對生命產生威脅,如果你說電源短路引燃其他設備那另說,不過好點的電源都具備過流保護、防電涌等功能),我們擔心的一方面是自己在售后能否得到相應的賠償,另一方面也怕電源故障會影響整個電腦的使用體驗,畢竟一般家庭不會再買個多余的電源當備用。
網上確實有過定制線導致燒主板、電源boom等例子,這些都是因為制作定制線的流程不完善或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端子與線材接觸面積小導致電流過大容易發熱,或者線材松動導致短路,或者地線虛接,或者端子和線材都是偷工減料等。這種情況導致的安全問題并不能代表全部定制線的品質,但是也不能否認自己一定碰不到不專業的人和不良商家。
所以說,您問定制線到底安不安全,我只能說,我不敢保證您買到的是能夠放心使用的定制線,除非這些線材是您自己驗過貨或者出自某些口碑極佳的店鋪。
當然啦,如果自己懂電工知識,動手能力又特別強,可以自己嘗試去做定制線,而且要比網上便宜的多。
首先你要了解一個概念:線序。顧名思義,線序就是排線順序。廣義的線序還包括線材端口的電壓值等等。
把定制線的線序與原裝線的線序做對比,一根線一根線的往下捋,只要一模一樣就可以放心使用。不過這樣就是比較困難,活比較細,而且有些原裝線材在膠殼處封閉式處理,想要對比的話必須拆開,造成的后果比較嚴重。
這種方法需要一個簡單的設備:萬用表。
1、測短路。把萬用表打到電阻檔,分別去測12v-GND、5v-GND、3.3v- GND、5Vsb- GND,然后12v、5v、3.3v、5Vsb兩兩之間都要量,只要電阻不是0(無窮大除外,這個表示斷路,學過物理的應該都懂),就證明任何兩個線之間都不存在短路。
2、測電壓。將主板供電線接入電源,然后短接PS_ON和GND(普通電源都是綠-黑色,高端電源基本都是純黑,下面給圖做參考),之后開啟電源,將萬用表打至20V電壓檔,分別測試每個接口的電壓,如果與原裝線相同就可以了。
好多人測到這兩步發現都沒問題就以為可以了,而且上機后發現也沒什么異常,但是我個人建議,再增加一步。
3、測線序。將紅黑線接入線材兩端,把萬用表調至蜂鳴檔,如果蜂鳴器響就證明兩端線是正常連接的。如果沒有蜂鳴檔,就調至電阻檔,測試兩端是否是斷路,若不是斷路則兩端線是正常連接的。將訂制線的兩端測完后與原裝線相對比,該線序與原裝電源線匹配正確即可。具體為什么要增加這一步,下面會提到。
之前說過18AWG為常用的定制線標準。有錢人可能會上16AWG,不過16AWG會比18AWG粗,有些需要貼邊走線的機箱可能會受到影響。18AWG的適合長線貼邊走,16AWG更適合短線,而且方便造型,22AWG的線太細,一般用來改裝風扇用。
在檢測定制線的步驟中,為什么要多加一步測線序呢?很多人認為測線序就是測電壓。如果定制線的線序與原裝線相同,那么電壓肯定相同,但是如果電壓相同,不代表線序一定相同。目前Intel最新的電源規范為ATX 12V 2.31版,而且很早之前就要求電源廠商使用的線材需統一規范。但是雖然主板、CPU、顯卡等設備接入端相同,但是每個廠家的電源輸出端并不相同。所以電壓相同的情況下,還是確定線序更穩妥。
主板24PIN接口定義規范
CPU4+4PIN接口定義規范
顯卡6+2PIN接口定義規范
顯卡6PIN接口定義規范
大4PIN(D口)接口定義規范
SATA接口定義規范
根據Intel的電源規范,各電源線顏色與用途如以下所示:
紅色:+5V 主板電路、內存模塊供電、光驅、硬盤等設備的信號供電
黃色:+12V CPU、顯卡供電;為標準的驅動電路供電,如光驅、硬盤的馬達
橙色:+3.3V 現在多用于 SATA 硬盤的供電,以后會有其他用途
紫色:+5V(USB)USB設備供電,支持USB鍵盤鼠標的開機功能(關機后依然供電)
黑色:地線(GND,0V) 電源供電回路的必要組成部分
綠色:PS-ON 開機信號線(當其與地線短接會啟動電源)
灰色:Power Good 監測線,連接主板與電源,起到信號反饋作用
以上關于供電接口定義規范以及電源線的顏色與用途的全部內容均摘自度娘
定制線一定要說明連接電源的型號后,商家才會根據該電源型號來制作定制線。一定要注意的是,更換電源以后,一定要確定線序相同,否則千萬不要使用之前的定制線。
另外,
在電壓相同的情況下,線序是否重要一直是廣大DIY群眾互相爭論的話題,而且到現在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認為線序重要的人,覺得雖然電壓一致,但接口承受電流不一定與原裝線相同;還有人認為單路12V線序不重要,但是多路12V線序必須一致;更多的人認為如果不采用相同的線序,最終因為與廠家的規范不同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問題。
認為線序不重要的人,表示單路12V線路在PCB的焊點都在一起,無需糾結,而多路12V雖然接口負載端會分路,但是在PCB上都是經過檢流電阻后分開的,受影響的只是部分過流保護的動作點,對負載沒有任何影響。
那么,對于像我這種既不專業又想裝比的窮人,應該怎么辦呢?我認為,多一層保險總沒有壞處吧。我挑定制線,肯定全部測試方法都用上,而且會測試好多遍。當然如果懶得話,就挑論壇口碑最好的人來做,雖然會貴,但是真的放心。
說了這么多理論上的東西,也該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下面就介紹一下我自己安裝訂制線的過程,首先自然是介紹配置。
CPU嘛,當年haswell-E處理器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為桌面八核處理器感到震驚。而我卻對六核版本的5820k情有獨鐘,一是價格與4790k接近,超頻后多核性能完爆4790k,二是從小到大都只是在評測中看到每代的至尊主板,這次想自己入手玩一玩。無奈Intel關閉了哥斯達黎加工廠,CPU也不能通過產地來判斷是否是雕了。我這塊5820k就是顆大雷,步進M0,4.2電壓上1.3V,唉,網上那么多大雕都是怎么搞到的呢。
主板方面,因為haswell系列處理器超頻方面增加了超ring頻率,所以很多主板超ring方面非常不穩定。而華碩x99獨特的OC Socket能讓這一代Haswell-E系列CPU在超ring頻率方面提供更多的電壓,令超頻的穩定性大大提高。而且華碩這個老滑頭還把OC Socket申請了專利,因為OC Socket加入的針腳并不在Intel的規范內,所以當時想要穩定超ring還得買華碩的板子。不過后來技嘉繞過華碩的OC Socket專利,也破解了Intel標準針腳定義,研究出Champion系列可以穩定ring超頻的主板。其實5802k配華碩的x99-a是最合適的組合,而我選x99-pro的原因是,京東有個5820k與x99-pro的套裝,沒有5820k與x99-a的套裝,所以價格比5820k與x99-a加起來還便宜200,沒有猶豫,直接剁手。
上了這種U和主板,電源也不能次吧,而且以后我也是要玩SLI的人,琢磨半天,就海盜船的HX1200i了。該電源轉換效率高、靜音,低負載時風扇停轉,電壓穩定性非常好。很多人可能問,為啥不上神器安鈦克HCP-1200或者直接賊船的AX1200i?臺達代工的HCP-1200吧,雖然各大論壇評測性能略強于僑威代工的HX1200i,但畢竟不是全模組,而且也是11年出的老電源,對于我這個需要定制線的人來說直接PASS了。AX1200i各方面都要強于HX1200i,代工廠偉創力是僑威沒法比的,轉換效率、均衡負責、交叉負載及波紋表現也是技高一籌,但是貴啊!!!我要不是沒錢我早選AX1200i了!!
散熱呢,水冷走起。分體水冷好不好?好!但是買不起!先來個一體式水冷玩玩吧,不用猜,便宜而且靠譜點的我就找賊船了,H110i GTX。這款280冷排的一體式水冷是H110i GT的升級版,冷頭變成了圓形,加入了RGB燈光。對于咱這種喜歡光污染的人,逼格又提升了一大截。不過這款水冷京東沒得賣,還是在論壇的朱老總那買的。
電源、水冷都賊船了,那內存是不是也得賊船呢?當時有三款內存選擇,分別是芝奇的Trident Z系列、金士頓的predator系列、海盜船的統治者鉑金系列。這三款分別是各個廠家自家最高等級的內存,無奈,還是窮,只能選最便宜的,金士頓preditor系列。金士頓preditor系列DDR4 32G內存采用Hynix MFR顆粒,開啟XMP直接3000頻率,而且時序才16,可以接受。你們要問為啥我買套條不買4條單8G的,其實是沒區別的,只不過因為要超5820k,套條畢竟更給我更多的心理安慰。至于說金士頓是垃圾的人呢,就表在這里說話了。
SSD有兩個,系統盤用的是大法Intel(不光索尼是大法)730。作為消費級中的神級SSD,雖然說240G選520,480G選730,然而作為系統盤,480G實在是太奢侈。另外其他軟件游戲就放在今年黑五買的閃迪了,關于這塊硬盤的評測請點這里。
機箱最開始是想要在海盜船的780t和迎廣的904之間選,無奈其他硬件成本超的實在高,最后買了恩杰的N450。其實N450就是H440的升級版,只不過多了上面和下面的兩個蓋板,內部結構一模一樣,散熱略強于H440。
既然說到光污染,那RGB風扇必不可少啊。蛋疼的我入的分別是Tt Riing 300px和350px的三風扇版,里面包含風扇控制器。到手之后才發覺,每個風扇竟然是5pin插頭,其中多出來的1pin是調節RGB燈光用的。這風扇調速器有3個開關,一個是SPEED開關,可以調節風扇速度,第二個是PLAY/PAUSE開關,可以固定顏色,第三個是MODE開關,可以選擇風扇顏色變換模式。逼格滿滿啊!!
終于到了收拾自己電腦的時候了。
這個是使用之前使用HX1200i電源原裝線時候的照片。用紅色標注的三根線,是14cm Tt風扇供電線,一開始是打算在機箱背部安裝這兩個線的,因為原裝線在后面太占地兒了,側板關不上,只能放在前面從背后的I/O板處安裝風扇控制器。用綠色標注的三根線,分別是賊船水冷的風扇接入4pin線、水冷頭供電線以及連接主板的4pin插頭。藍色標注的所有線都是機箱前面板連接線以及連接硬盤的SATA線。黃色圈住的三根線,就是CPU供電線、主板供電線和顯卡供電線。(大家請不要糾結在我的標注水平上)怎么樣,是不是特別的亂?別著急,還有更亂的。
先補一張拆開側透面板的照片。
拆開另外一面的背板,怎么樣!!!能不能忍!!!為了方便表示,還用跟前面相同顏色的標注進行表示。用紅色標注的是Tt風扇供電線,只不過這三個是前面板12cm風扇的供電線。藍色標注的線都是機箱前面板連接線以及連接硬盤的SATA線。黃色標注的線,是CPU供電線、主板供電線和顯卡供電線。(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我自己畫的線了)
曬一下全部訂制線,我就不一一的介紹了,懂得DIY的人應該都會認識這些線的功能。(請大家不要吐槽我的床單)。至于這線在哪兒買的,雖然是個論壇大商,而且質量和信譽度都絕對沒問題,但畢竟是個淘寶商家,大媽這不推薦提供這類消息。
開始拆,拆完了好清爽,先把CPU供電線安好。
主板供電以及SATA供電都裝好。
全部裝好后,整理背部走線。大家會看到,我把前面板的12cm風扇和機箱前面板連接線全部盤在機箱前側的凹槽中。后面的14cm風扇我利用上面的凹槽盤過去,把風扇調速器放到了最上面的硬盤架上。硬盤供電線因為定制的時候專門說明要求根據硬盤架之前的高度定制,所以恰到好處(強迫癥看上去特過癮)。主板供電線、前面板連接線、14cm風扇調速器也全部放在最下面的空間里,清灰的時候,只需將全部線材拿出便可。其實除去電源原裝線,最難搞的是機箱前面板的連接線和這幾個風扇供電線。Tt這款風扇搞了5Pin線,而且還加了蛇皮網,雖然逼格高,但是也比較難走線。另外本來打算直接訂做前面板的線材,但是大白兔跟我說,n450這種小破機箱沒必要花大價錢來搞,人家都只做909的,我就。。。
整理完背部,開始安裝前面的走線。無奈H110i GTX這幾根破線是固定在冷頭上的,實在是沒辦法隱藏(作為一名強迫癥重度患者,真心受不了),而如果不去看這幾條礙眼的線,整個機箱跟之前比要清爽不少(以后再也不上賊船帶i的貨了,沒有什么卵用)。
來張帶閃光燈的(細心的人會發現2.5寸硬盤位多了一個閃迪的SSD,沒錯,就是我之前寫評測的那塊。
裝上側面面板再來一張,大功告成。至于開機檢測硬件之類的問題,因為跟本篇文章沒什么關系,在這里就不做展示了。
現在的DIY行業已經進入蕭條期了,但是DIY的品味一直在不停的提高。既然是Do It Yourself,那就要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產品。本文通過個人所學及裝機實踐向大家介紹了訂制線的相關內容,喜歡的人就直接收藏吧。
許多第一次裝機的朋友,對于硬件的安裝還算順利,可是對于主板上各種類型的接線,有一種手足無措之感。本文針對于此,將主板上各接口和對應的線簡單介紹一下。
電源接口一般是兩個,分別是主板供電24P接口,處理器供電8P,外加上顯卡的獨立供電接口。
一接口規格為24P針腳,也有一些舊主板或者低端的采用20P針腳,對應的電源線接頭也是24P,其中左側的4P可以拆卸,以適配20P主板。
這個接口一般在處理器附近,我的這塊主板是8P接口,也有一些是4P接口,英文EATX 12V意思是給CPU供電的+12v接口。對應的接口如下圖,在紅線處可以拆分,以適配4P的CPU供電。
顯卡的供電一般也是6P或者8P,電源接頭和CPU供電很相似,但是CPU供電可以拆分為4+4,而顯卡供電接頭只能拆分為6+2,用來適用6P的顯卡接口,知道這兩個的不同,就很容易分辨。
新手裝機最為頭疼的應該就是機箱的前面板連接線,現在大部分都叫它跳線,其實也不嚴謹。機箱前面板一般有USB2.0/3.0接口、耳機麥克風、電源鍵、重啟鍵、開關指示燈、硬盤指示燈這幾種。
左邊兩個是USB2.0接口,可以看到它的針腳在最邊上缺失一個,這個是重要標志,可以和機箱上的USB線相對應。
比較大塊的藍色是USB3.0接口,和上圖主板右側的接口相對應,這些都是防呆設計,插反了根本接不上。
還有的主板集成USB3.1,它對應的顏色是紅色。
大多數主板都會把這幾個接口集成在一起,但是在機箱上的連接線仍然是分開的,沒有做到模塊化設計。
藍色方框內是SPEAKER,這是機箱蜂鳴器的接頭,有些機箱縮水沒有蜂鳴器就不用接。
根據下面的英文提示,紅框左上的兩根是電源指示燈,紅色右上的是電源開關。下圖是對應的機箱線,綠白兩根是電源指示燈(POWER LED+/-),這兩個正負極不能插反。下面的是電源開關(POWER SW)。
紅框左下的是硬盤工作指示燈,對應的是紅的HDD LED+/-,這個同樣不能插反。右下的是重啟,對應的藍色的RESET SW。
最重要的是電源和重啟不分正負極,硬盤燈和電源燈要區分。
圖中左下框的AAFP就是機箱面板的音頻ADUIO針腳接口,這個接頭/接口同USB的很相像,但是針腳缺失的位置不同,所以不能通用。
這里還要簡單介紹下圖上另外兩個,它們不太常用。右側紅框的COM接口,這是老式的串口,現在基本沒什么用。上面的SPDIF OUT是索尼飛利浦音頻數字接口,機箱一般不集成,網上有專門賣這種數字音頻板。
主板一般集成兩個風扇電源接口,分別是CPU風扇,負責給CPU散熱器風扇供電。
還有一個是機箱風扇供電接口,上面寫的是CHA-FAN。
針腳都是四個,可以插調速風扇,也能兼容三針的風扇,這樣的是固定轉速風扇。
通常CPU風扇比較靠近處理器,而機箱風扇一般在主板中間位置,這兩個接口是通用的,不過最好不要插錯。如果把CPU風扇查到了機箱那個口,雖然同樣會轉動,但是開機時會檢測到CPU風扇是空的,然后會報錯要求按F1跳過,很麻煩。
不同的主板上還會有一些普通用不到的接口,像這個PHD6000是診斷卡接口。
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硬件接口,這些根據需要進行安裝,并不一定非要插滿。
顯卡
M.2硬盤
SATA
本文主要是為了幫助新手朋友初步認識一下各種接線方法,可以說主板上常見的接口基本上都介紹到了。主板接線不是多難的技術活,但是個細心地活,除了接的正確,最好還要把線理的清清楚楚才好。
將多余的盡可能放到背面,保證主板周邊基本沒有凌亂線材,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風道,幫助主機散熱。
本文結束,謝謝。
腦組裝的過程涉及多個步驟,以下是詳細的組裝方法:
1. **準備工具和配件**:確保您有所有必需的電腦配件,包括CPU、主板、顯卡、內存、硬盤、電源、散熱器和機箱。此外,您還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如螺絲刀。
2. **安裝CPU**:對于Intel和AMD平臺的CPU安裝略有不同。以Intel平臺為例,首先取出主板,解鎖CPU插槽旁邊的拉桿,打開CPU插槽的蓋子。取出CPU,注意CPU左下方的“三角”圖標,需要對應主板上的“三角”或“圓形”標識。將CPU放入主板CPU插槽時,要確保對準并完全插入插槽中。
3. **安裝散熱器**:CPU安裝完成后,需要安裝散熱器以保持CPU的溫度在安全范圍內。有些CPU自帶的散熱器可能不足以處理過熱問題,因此可能需要購買額外的散熱器。
4. **安裝內存條**:將內存條插入主板上對應的內存插槽中,確保內存條完全插入并鎖定。
5. **安裝主板**:將主板放入機箱中,對齊螺絲孔,并用螺絲固定主板。
6. **安裝顯卡**:如果使用的是獨立顯卡,將其插入主板上的PCIe插槽中,并用螺絲固定。
7. **安裝硬盤和電源**:將硬盤安裝到機箱的硬盤托架上,并將電源連接到相應的電源接口。
8. **連接電源線和數據線**:根據主板和其他組件的說明書,連接好所有的電源線和數據線。
9. **檢查和測試**:在完成所有硬件的安裝后,檢查所有的連接是否正確和牢固。然后接通電源,開機測試是否一切正常。
10. **安裝操作系統**:最后一步是安裝操作系統,如Windows或Linux,以及必要的驅動程序。
總之,組裝電腦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過程,每個步驟都要確保正確無誤。如果您是初次嘗試,建議在有經驗的朋友或者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組裝電腦也是一個了解電腦硬件知識的好機會,可以增加您對電腦工作原理的理解。#配電腦那些事# #DIY 裝機# #電腦配置高端# #電腦怎么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