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繭房里的逃離者:我們真的需要“神仙工具”嗎?
打開手機,各種App推送消息蜂擁而至;點開電腦,琳瑯滿目的軟件圖標占據著桌面。我們被海量信息包圍,仿佛置身于一個舒適的“數字繭房”。為了更高效地處理信息,我們開始依賴各種“神仙工具”,從遠程協作的TeamViewer,到文件搜索神器Everything,再到號稱“生產力神器”的Notion,它們似乎無所不能,極大地提升著我們的工作效率。
在這效率至上的數字時代,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思考一個問題:這些“神仙工具”真的讓我們更自由了嗎?
誠然,這些工具的出現,解決了許多現實問題。遠程辦公的普及,拉近了空間上的距離,TeamViewer的出現,讓技術支持和協作更加便捷高效。面對海量文件,Everything如同一個精準的過濾器,快速定位目標,節省了我們寶貴的時間。而Notion則像一個萬能的數字管家,幫助我們整合信息,管理任務,讓工作和生活井井有條。
但是,當我們越來越依賴這些工具,是否也在無形中給自己建造了一座新的“圍城”?
根據《2023年中國網民規模及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每天,海量的信息在網絡上產生、傳播,而“神仙工具”就像一個個高效的信息過濾器,將我們圈定在特定的信息流中。長此以往,我們可能會逐漸失去接觸多元化信息的機會,陷入“信息繭房”而不自知。
試想一下,當你習慣了用Everything搜索文件,是否還會花時間去整理凌亂的文件夾,鍛煉自己的歸納能力?當你依賴Notion安排日程,管理任務,是否還會拿起紙筆,感受書寫的溫度,激發思維的火花?
更深層次的擔憂是,過度依賴“神仙工具”,可能會讓我們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算法推薦機制的盛行,讓我們習慣了被動接受信息,而“神仙工具”的便捷高效,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被動性。我們越來越習慣于依賴工具給出答案,而不是主動思考,探索問題的本質。
這并非危言聳聽。還記得那個因為過度依賴導航軟件,而將車開進河里的新聞嗎?技術的進步本應讓我們更加自由,但如果我們過度依賴,甚至被技術奴役,最終將失去自我,成為技術的附庸。
我們該如何逃離“數字繭房”,在享受技術便利的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答案并非拒絕使用這些“神仙工具”,而是要保持清醒的認知,將其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賴的對象。
我們可以嘗試在使用工具的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例如,在使用搜索引擎時,不要局限于關鍵詞搜索,嘗試使用不同的搜索策略,拓展信息獲取的廣度和深度。在使用筆記軟件時,不要只是簡單地記錄信息,嘗試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要被算法和工具牽著鼻子走。對于接收到的信息,要學會批判性地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是全盤接受。
技術本身沒有原罪,“神仙工具”的初衷也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利用好這些工具,而不被其奴役,是我們在享受技術紅利的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你,準備好逃離了嗎?
本文旨在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無任何不良引導。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
通的工作日總是按部就班地開始,李明也不例外。作為公司的IT專家,他的工作桌上總是堆滿了各種待解決的技術問題。今天的日程表也排得滿滿的,但李明對此早已習以為常,沉著冷靜地處理著一個接一個的挑戰。讓他沒想到的是,今天的平淡將因為同事王芳的一個小請求而發生些許波瀾。
王芳是李明的女同事,負責市場營銷。一向沉穩的她站在自己的工作位前,以略顯局促的姿態盯著電腦屏幕,眉頭緊鎖。顯然,電腦出了什么問題,而問題看起來不小。她輕嘆了口氣,眼光在辦公室中搜尋著,最后停在了李明身上。他能感覺到那個視線,抬頭對上了王芳求助的目光。
李明頷首示意,王芳帶著一絲尷尬走了過來。"李明,麻煩你幫我看看電腦好嗎?" 她輕聲道,似乎不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對于電腦問題,李明總是樂于助人。
"當然可以,王芳,你的電腦出了什么故障?" 李明起身,跟著王芳來到她的座位。周圍同事的目光也隨著兩人的動作而散。雖然只是小小的一件事,卻也掀起了一股微妙的漣漪。
王芳小心翼翼地望了望周圍,降低了聲音:"電腦無法正常啟動,總是出現一些奇怪的錯誤消息。" 李明點點頭,認真地檢查起來。他發現問題并非像王芳所言那么簡單。
他們倆被圍繞一臺電腦的小圈子包裹著,仿佛隔絕了辦公室的喧鬧,形成了一個專屬的小世界。李明手上的動作不停,而王芳則不時彎下腰來查看屏幕上的進展。
一時間,只有鍵盤的敲擊聲和他們低沉交流的聲音在那個角落里回響。"這部電腦的系統似乎遭受了某種攻擊,需要做一次深度的系統清理和安全檢查。" 李明皺著眉頭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那需要花很長時間嗎?我今天還有個重要的匯報需要準備。" 王芳的聲音帶著一絲焦急。
"應該不會,我會盡我所能幫你搞定它。" 李明寬慰她,并迅速開始了修復工作。王芳則站在一旁,時不時地向他傳遞一杯水,或是遞過一些小工具,就像他的助手一樣。
工作之余的小插曲有時候也能豐富日常的枯燥生活,雖然這次可能只是一次簡單的幫忙。然而,兩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次電腦修復背后隱藏著的遠不止一個小問題那么簡單。
電腦屏幕上的進度條慢慢填滿,李明的眼神也逐漸凝重。隨著問題逐漸得到解決,電腦中意外發現的一些文檔讓李明和王芳都感到有些意外。那些看似工作相關的文件,卻有幾個與王芳的工作性質不符,而王芳對這些文件顯得有些猶豫和遲疑。王芳的表情透著一種不安與焦慮,她欲言又止,似乎在猶豫是否要說明文件的詳情。
“這些文件里面有些內容我看不太懂,”李明試探著問道,“這些是你的工作范疇嗎?”
王芳的臉上掠過一絲尷尬,然后迅速恢復常態:“哦,這些啊,是之前一個項目的文件,可能是我不小心放在這里的。”言語間,她將電腦稍微向自己拉了拉,似乎在阻止李明進一步地窺探。
此時,辦公室其他同事中有的已經注意到了他們的竊竊私語,好奇的目光時不時投射過來。一些人甚至停下手邊的工作,偷偷地窺視這邊發生的一切。王芳似乎也察覺到了四周的目光,她微微皺起了眉頭,語氣更加低沉:“可能我需要單獨處理這些文件,麻煩你幫我搞定系統的問題就好。”
李明點了點頭,不再繼續追問。他內心有些疑惑,但也知道職場中有些信息不便過多涉及。他聚焦于自己的工作,快速而專業地解決著系統上的技術問題。不過他的心里時不時地閃過一個念頭:王芳究竟在隱瞞什么?
隨著他的操作,電腦漸漸開始恢復正常,系統錯誤的提示不再出現。但王芳的神態并沒有因此而放松下來,相反,她的行為開始變得更加忐忑不安。
“李明,你能確保這些問題今后不會再出現嗎?”她帶著些許急切地問。
“我會盡我所能。”李明安撫著王芳,“如果真的出現了問題,隨時可以來找我。”
王芳看了一眼周圍,低聲道:“謝謝你,李明,你幫了我大忙了。這件事……”她話音未落,就迅速地用眼神示意著四周,意為不宜再說。
緊張而壓抑的氣氛似乎在周圍彌漫開來,李明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卷入了某種不明的風波中,這種預感讓他有些不安。盡管如此,作為同事、作為一個懂得尊重他人隱私的人,他決定暫時收起心中的疑慮。電腦問題解決了,那么其他的事情,也該由王芳自行解決了。
他平靜地整理工具,準備返回自己的座位繼續今天的工作,卻不知道接下來即將發生的事情,會讓這個平凡的周四變得不再平凡。
電腦的啟動音樂終于在一陣輕微的硬件運轉聲中響起,王芳終于松了一口氣,但緊接著又緊張地環顧四周。就在這時,李明收拾起工具,準備宣布這一切的正式結束,卻未曾想到王芳會有如此出乎意料的舉動。
王芳忽然間靠近了李明,緊張明顯地寫在她的面容上。她在辦公室中迅速掃視了一圈,確認沒有同事注意到這里的動靜后,突然伸出手臂,緊緊抱住了李明。李明瞬間僵硬了,完全沒料到王芳會有這樣的反應。
“別讓其他人知道。”王芳在李明耳邊低聲緊急地說道,詞句之間滿溢著不尋常的緊迫感和深不可測。李明的心臟猛地壓抑了一下,他的腦海中涌現出無數個疑問。
他輕輕地推開王芳,小心翼翼地回應:“王芳,你這是怎么了?你剛剛說什么?”王芳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顯得有些慌亂:“沒什么,只是……只是很感謝你。”但她的目光還是不自覺地四處張望,害怕有人看到了她的異常行為。
李明勉強擺了擺手,心中的震驚仍舊沒有平息。他不明白王芳為何如此失態,也不清楚她為何如此堅決地讓自己保密。盡管如此,他決定暫時保持沉默,畢竟他并不知道王芳所提及的“秘密”究竟指向哪些事情。
這時,辦公室其他人都已經回到各自的崗位,假裝沒有注意這邊的動靜,但李明能感覺到,這些人的耳朵都豎得高高的,嗅覺都變得異常敏銳。
李明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區,嘗試讓自己的思緒回歸到那些等待處理的技術難題上。然而,王芳剛才的神秘話語卻像一個無形的結,牢牢地系在了他的記憶里,無法化解。
王芳的個別動作時不時投來的忐忑目光,和其他同事假裝不經意的側視,讓辦公室的空氣中充斥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張力。李明領會到了,他和王芳之間的這段小插曲或許只是一個更大故事的序幕,而他,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這個故事的角色之一。
隨著最后一串代碼的輸入,李明深深地呼出一口氣,整個事件好像終于要劃上句號了。在經歷了那種詭異的緊張氣氛后,辦公室內又恢復了平常的忙碌場景,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再有之前窺探般的目光。但是王芳的話語和奇怪的行為,如同一粒種子種在了李明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李明不由自主地反思起來。他悄悄地回憶著王芳說的每一個字,“別讓其他人知道”。這不禁讓他陷入了沉思,隱私與信任,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變得愈加珍貴和脆弱。在職場這個小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隱藏的秘密,有自己的底線和界限。守護這份隱私和信任,是他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的職責,也是一個成熟社會成員的自覺。
深吸一口氣,李明強迫自己將注意力轉回到電腦屏幕上,迎接接下來的技術挑戰。他知道,就算不愿意,自己也必須對這一天發生的一切保持緘默。猶如未曾泛起過的漣漪,恢復到了湖面原本的寧靜。
日子繼續前行,而李明也清楚地意識到,有時,最好的幫助就是保守一個小小的“秘密”。在職場的道路上,他會以更加審慎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細節。因為他明白,心中對這份責任感的堅守,有時比解決再復雜的技術問題要重要得多。然而,這段經歷,無疑讓他的心靈受到了不小的觸動,也對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有了更深的刻畫和理解。
日,南京有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小童(化名)心心念念想玩電腦,小童媽媽東藏西藏,無論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得到。一氣之下,媽媽使了一個狠招:督促小童通宵不睡玩電腦,玩了整整一天一夜。孩子熬不住了,睡了長長的一覺之后,表示再也不想玩電腦了。為了電腦每天和孩子斗智斗勇,相信不少媽媽都深有感觸,那么你會采用這招嗎?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孩子沉迷電腦,媽媽便狠招:
定鬧鐘,讓你不睡覺玩電腦
小童媽媽告訴記者:“放暑假了,她和孩子爸爸都要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盡管把電腦藏起來,他總能找到。瀏覽瀏覽網頁,刷刷短視頻,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沒有辦法,我只能帶著電腦去上班,每天上班前,我都會把他的作業布置好,但等我下班回來,他沒有一天是全部完成的,都只完成了一部分,而且質量還不好。”
“后來,我就帶著他去上班,第一天下午3:00開始,我就讓他玩電腦。晚上急急忙忙吃過晚飯,我又催著他去看電腦,不準他睡覺。結果他玩了一個通宵。為了監督他,我給自己設了一個鬧鐘,每過兩個小時起來看一眼。他玩得一頭勁,一點都不打瞌睡。”小童媽媽說,
第二天早晨小童沒吃早飯,又跟著她去上班,還是繼續玩電腦。他也不覺得餓,中午的飯又沒有吃,到下午2:00的時候,小童熬不住了,要睡覺。“我不讓他睡,問他想不想玩電腦了,他說不想玩了,從下午3:00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5:30。早晨起來說頭暈,頭重腳輕,喝了杯糖水,吃了幾個雞蛋才慢慢恢復力氣。”
小童媽媽說:“這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屬于一次意外的收獲。最近連續幾天孩子再也不想玩電腦了,除了必要的查資料之外。”
專家支招:
培養孩子自主感、勝任感、責任感
南京市德育名師夏光清老師表示,曾經有人問:“如何讓孩子討厭玩手機游戲?”一個高贊的回答:“只要父母天天逼著孩子玩就行了。”這位母親的做法與這個回答不謀而合,也讓人深思。
孩子為什么一寫作業就磨蹭,一玩游戲就興奮?為什么連好好吃飯這么點小事都需要父母提醒?歸根究底是孩子沒有養成自我負責、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習慣。孩子為什么不夠自律?一是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孩子不自律多是父母妥協的結果。二是家長在生活上插手、干預過多,孩子主動性不足。三是孩子缺乏“把不快樂的事先做完”耐性、缺乏延遲滿足的能力。
怎樣教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呢?首先,自己的事自己做——擁有自主感。自主感表現為“我能自己做決定”“我可以為自己負責。”內心目標的覺醒,才是自律主動的根源。如孩子愛睡懶覺,上學前總是拖拖拉拉的。孩子怎么想:反正有父母叫我起床,上學遲到是父母的問題,與我無關;即使睡晚了或遲到了,爸爸媽媽會開車送我上學,也會向老師解釋的。可見,父母不要主動承擔起原本屬于孩子的責任。孩子如果能自行做出選擇和決定,就有了對生活的掌控感,自然會做出自律的行為。
其次,沒有什么不可以——建立勝任感。勝任感表現為“我能行”的信念和“我再試一試”的執著。勝任感不能直接去培養,需要父母的引導、鼓勵。如孩子背誦一篇古文覺得有難度,那就把一篇古文拆成幾個段落去記憶,或先朗讀并錄音,再多聽幾遍,后嘗試背誦,將一個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孩子不會背,不要去責備,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點滴進步,相信孩子離目標會越來越近了;孩子達成目標后,父母的肯定和贊賞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勝任感。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嘗試獨立面對諸多問題,所處的環境帶來的勝任感讓他在處理問題時感覺游刃有余。
最后,我為我的選擇負責——培養責任感。責任感表現為“不找借口”的擔當和“言出必行”的行動力。孩子不能堅持讀書,真相是沒有體會到自律帶來的成功感。父母要多邀請孩子參與到學習和生活的管理中來,如穿衣、疊被、燒飯、洗碗,乃至時間管理,孩子會感受到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看到自身的力量,從而產生一種責任感。父母管住了自己嘮叨、催促的嘴,同時教會孩子做好規劃,有了時間分配、目標設定,就可以體會到有序、高效帶來的好處,這也是教會孩子自律的重要方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