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末秋初,都是筆記本電腦換機的黃金時段,各大廠商也會在這段時間附近推陳出新。惠普最近同樣發布了自己商務本系列的兩款新品:360度變形商務本HP EliteBook x360 1030 G3,和二合一平板電腦Elite x2 1013 G3。趕快隨極果君一同看看,這兩款產品究竟如何吧~
商務本最要緊就是安全可靠,惠普這次新發布的EliteBook x360 1030 G3同樣也繼承了Elite精英系列的防窺屏特性。通過硬盤快捷鍵即可簡單的開啟關閉。防窺屏開啟后,左右55°范圍內都將無法看清屏幕內容,防止泄密。
當然也可以掩蓋上班摸魚。
另外,這臺電腦對工作環境的適應性也不錯,屏幕采用了4代康寧大猩猩玻璃材質,現場甚至將電腦放置于一個5Kg重的啞鈴和一組鋼針之間,來說明屏幕玻璃的高強度。另外針對低溫環境,EliteBook x360 1030 G3也做了可靠性測試。日常使用當然不至于這么嚴苛,但還是令人相當放心。
另外作為一臺商務本,重量想必是很多人的第一考量。這臺電腦最輕款配置可達1.27公斤,在旅行中能夠減輕不少負擔。而且電池續航能力也不錯,官方標稱可以達到18小時,短途出差甚至可以不帶充電器,旅行重量因而也能減輕不少。
現場還擺了一臺拆開了的EliteBook x360 1030 G3,據極果君觀察,這臺機器采用了雙熱管來對CPU進行降溫,再加上金屬外殼和散熱鰭片,性能釋放上應該不用太擔心。
說完了名字巨長的新商務本,接下來是名字稍微短一點的二合一平板電腦。講真,這應該是目前發布了的Windows平板當中,最合極果君心意的一臺了。
無它,這是市面上除了微軟親兒子之外,罕見的3:2屏幕比例的Windows平板。相比16:9的寬比例,同樣尺寸的3:2設備在顯示文檔、看網頁的時候都能一屏裝下更多內容。
這里也給大家普及一個數碼小常識,屏幕尺寸是用對角線長度表示的,在都是13英寸的情況下,屏幕比例越接近1:1,實際面積就越大。極果君也簡單算了算,這塊3:2比例的屏幕比普通產品要大出接近50平方厘米,幾乎是一塊手機屏幕的大小。
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相對其它平板產品,這款產品的機身相對較重。架在桌子上戳戳點點或許合適,但如果準備捧著它看完一部電影,那勸你還是算了。
但這不意味著它不夠輕,單平板的重量為820g、帶上鍵盤套的整機重量也只有1.17公斤重。不管是在大尺寸平板(作為參考,iPad Pro 12.9重723g),還是便攜商務本領域而言,都是十分不錯的成績。再加上這臺平板還支持65W Typc-C口快充,出門又可以少帶一支充電器了。
這個規格(特別是屏幕比例)特別容易讓人想到微軟的親兒子蘇菲系列。但相比Surface,Elite x2 1013 G3背部的支架換裝了獨特的鏤空設計。雖然沒有列明最大開合角度,但目測像蘇菲一樣壓趴在桌上沒啥問題。而且支架一樣是無級調節的配置,隨便掰倒哪個角度都能站住。
另外這個支架和其他產品不同,很多朋友看到這兒應該會擔心它的強度。極果君在現場也稍微掰了掰(噓),還是挺結實的,正常使用不必擔心。
雖說是二合一設備,但這臺平板的內部配置完全是比照商務輕薄本來設計的。第八代低壓酷睿i7(如果你嫌貴還有i5)處理器,基本上足以完美cover你日常的大部分辦公需求。甚至如果你真有時間的話,620的集顯拿來打兩把LOL也不是不行……
如果你有時間的話。
另一點比較吸引極果君的是,Elite x2 1013 G3的包裝內附贈了一支4096級壓感的手寫筆。這意味著你無需付出額外的成本,就能在Windows上使用那些知名的筆記類應用。
從實際上手的感覺來說,這根筆大大超出我的預期。寫起來的手感雖然沒到堪比真紙張的程度,但阻尼感很舒適,下筆也很穩定不像Apple Pencil那樣戳玻璃。配合上3:2比例大屏和Windows自帶的OneNote應用,應該會是開會速記和上課聽講的一件神器。
包裝內還附贈了不少替換用的筆頭,多的讓極果君懷疑是不是裝錯了……如果最終零售版也是這個量,那惠普這次真的挺厚道。畢竟這種筆芯的磨損本來就不很嚴重,隨機附送的這個量,應該足夠用到電腦退休。
以上兩款產品都采用了8代低壓酷睿和核心顯卡,以及可選的LTE模塊支持,和支持Windows Hello的指紋及人臉識別。如果你覺得核顯不夠看,也可以通過附帶的雷電3接口來外接擴展塢和顯卡盒子,各方面的規格來說都很令人心動。
只是這兩款產品并未在當場公布售價,想入手的朋友們不妨后面繼續關注一下,這里也希望等到正式上市的時候,價格能有點小驚喜吧。
普PAVILIONX360 14-BA041TX是一款14英寸的時尚輕薄本,校園學生本,影音娛樂本,使用了Intel酷睿i5 7200U處理器,主頻2.5GHz,同時搭載了8GB內存和固態硬盤,性能表現很棒,是一款十分優秀的產品。
惠普PAVILION X360 14-BA041TX采用3芯鋰電池,續航時間8.5小時,視具體使用環境而定;整機重量1.72Kg,最薄處僅19.9mm;整機包含筆記本主機 x1,電源適配器 x1,電源線 x1,說明書 x1,保修卡 x1。
惠普PAVILION X360 14-BA041TX | |
---|---|
上市時間 | 2017年06月 |
產品類型 | 家用 |
產品定位 | 時尚輕薄本,校園學生本,影音娛樂本 |
操作系統 | 預裝Windows 10 Home Basic 64bit(64位家庭普通版) |
CPU系列 | 英特爾 酷睿i5 7代系列 |
CPU型號 | Intel 酷睿i5 7200U |
CPU主頻 | 2.5GHz |
最高睿頻 | 3.1GHz |
核心/線程數 | 雙核心/四線程 |
三級緩存 | 3MB |
核心架構 | Kaby Lake |
制程工藝 | 14nm |
功耗 | 15W |
內存容量 | 8GB |
內存類型 | DDR42133MHz |
硬盤容量 | 256GB |
硬盤描述 | SSD固態硬盤 |
觸控屏 | 支持多點觸控 |
屏幕尺寸 | 14英寸 |
顯示比例 | 16:9 |
屏幕分辨率 | 1920x1080 |
屏幕技術 | FHD,LED背光,IPS寬視角屏 |
顯卡類型 | 性能級獨立顯卡 |
顯卡芯片 | NVIDIAGeforce 940MX |
顯存容量 | 2GB |
顯存類型 | GDDR5 |
顯存位寬 | 64bit |
攝像頭 | HD攝像頭 |
音頻系統 | 內置音效芯片,B&O音頻 |
揚聲器 | 雙揚聲器 |
麥克風 | 雙陣列數字麥克風 |
無線網卡 | 支持802.11ac無線協議 |
藍牙 | 支持,藍牙4.2模塊 |
數據接口 | 2×USB3.1,USB3.1 Type-C接口 |
音頻接口 | 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
其它接口 | 電源接口 |
讀卡器 | 多合1讀卡器 |
指取設備 | 一體化多點觸控觸摸板 |
鍵盤描述 | 全尺寸鍵盤 |
電池類型 | 3芯鋰電池 |
續航時間 | 8.5小時,視具體使用環境而定 |
電源適配器 | 100V-240V 65W 自適應交流電源適配器 |
筆記本重量 | 1.72Kg |
長度 | 334.8mm |
寬度 | 226.9mm |
厚度 | 19.9mm |
外殼材質 | 鎂鋁合金 |
外殼描述 | 銀色 |
附帶軟件 | 附帶軟件 |
包裝清單 | 筆記本主機 x1,電源適配器 x1,電源線 x1,說明書 x1,保修卡 x1 |
們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皮革制品。
家里的沙發、拿在手上的包包、挎在腰間的皮帶、戴在手腕的表帶……
時尚界會將真皮染成各種顏色打造出一件件潮品,汽車界會將皮革制成各種高檔內飾,而科技界則會將皮革用在電子產品的外殼上。
蘋果將真皮制成保護殼,讓設備外殼的手感更親膚有光澤;
雖然出于成本和保養問題,真皮沒有用于手機機身,但手機廠商仍會將接近真皮質感的素皮制作成手機后蓋。
即使是手機數據線,配件廠也不忘給產品增添一層皮質蒙皮提升檔次。
而在筆記本電腦方面,華碩曾在 2019 年推出過 A 面使用皮革蒙皮的「ARTONE」,這款電腦主打輕奢路線。
但若是要找完全使用皮革來取代傳統外殼的電腦,我們還得追溯到惠普每年都以限量形式發售的 Spectre Folio。
這是惠普 Spectre(幽靈)家族目前唯一擁有三種筆記本電腦變形,同時也是目前業內鮮有使用真皮包裹的電腦。
我們平時接觸的筆記本電腦外殼通常由金屬材料打造,定位和定價稍低一點的則可能會用到塑料,但即使是達到萬元級別的筆記本,設備外殼通常也是基于金屬進行深度 CMF 加工,或者像戴爾 XPS 用上纖維面板。
但使用真皮作為外殼的電腦,說實話我還真是第一次見。
首先皮革并不是硬物質,它需要內殼支撐,兩者會給電腦增加多余的重量,這意味著電腦要從厚度、尺寸這些方面中和,而這又會牽涉到設計對內部物理空間的壓縮,導致零部件選用受限,最終影響整機性能;
其次是真皮的散熱性能并沒有金屬出色,而在真皮外殼上開孔,又會顯得突兀不搭。
所以,當前市面上很少會有使用真皮作為外殼的電子產品,尤其是會發出高熱量的電子產品,除非廠商具備一整套產品方案,否則只是用皮革來取代金屬、塑料,雖說輕松,實現起來卻是另一碼事。
因此,當我從惠普的包裝盒里取出 Spectre Folio 之后,我第一時間做了兩件事,一是看外殼的工藝,二是在網上找資料,看看它的內部用了什么技術。
惠普向來對 Spectre 系列的設計都是走大膽路線,像之前的 x360 系列就是很好的例子,相比其他系列設計風格很獨特。
所以惠普將真皮用在 Spectre 系列我其實也不是很意外,畢竟幽靈系列本身是高端定位,而真皮也代表著更高檔次。
皮革讓 Spectre Folio 在合蓋狀態下像一個棕色文件夾,而由于外殼的邊緣大于電腦本體,也很容易讓人產生「這不是外殼而是電腦保護套」的錯覺。
當然這也是電腦有別于其他電腦的特色,惠普想通過更貼近生活化的風格來融合不同的使用場景,而不是只展現出普通電腦的一面。
惠普宣稱 Spectre Folio 的這層外殼采用 100% 北美全粒面牛皮制作而成,而且牛皮包裹的部分也不僅是 A 面和 D 面,而是包括內部的 B 面和 C 面都是以真皮來取代傳統筆記本外殼材料。
正因如此,當我把手腕放在掌托上打字的時,會感覺像是在辦公桌墊上敲打鍵盤,手感相對金屬比較溫潤。但我認為到了秋冬季節才能真正體現出皮革掌托的好處,因為它不會像金屬殼體那樣會給手腕帶來冰冷的刺激感。
也不會被底部「冰」到我的大腿。
電子設備選擇皮革作為設備保護套、保護殼,這一方面是因為皮革相對于塑料更具質感和耐用。另一方面,真皮若是保養妥當,理論上會隨著使用次數和表層物質增加會越用越好看。
所以,我覺得當前所看到的 Spectre Folio 并不是最好看的時候,因為皮革需要經過長時間使用、保養,表面才會附有光澤和獨特的紋路,那時才是皮殼最好看的時候,這其實和現在的真皮皮具也是一樣的道理。
前面我曾提到真皮是一種軟性物質,沒有支撐物的話它并不會立起來,所以在皮殼的背后,不免還有金屬材質的支撐。展開電腦后,我發現電腦的內殼部分要比皮殼要小很多,寬度大概只有 4 臺 iPhone 11 Pro Max 那么大(比 XPS 13-9300 還要更小一點)。
從惠普官方的結構圖看,皮殼和金屬底座是一體式設計,內部包裹著電池、鍵盤、音響、屏幕及其他零部件進行封裝。由于整機一體化程度不亞于微軟 Surface Laptop,想要自行拆卸電腦升級、維修,非專業人士基本沒戲。
皮殼和一體化機身讓 Spectre Folio 的設計具有鮮明的特色,同時機身結構表現也頗為扎實,但由于皮革材料本身并不是輕量材質,加上還有內部的金屬鋁支架,因而這款 13 英寸電腦有著 1.5 千克的重量,比同屏幕尺寸的 MacBook Pro 還要重了 130 克左右。
不過更平展尺寸更大的外殼體積分攤了一定重量,所以將電腦拿在手上不會感覺它有 1.5 千克的份量。
但是,即使機身由兩種材質組成,可從側面看 Spectre Folio 也依然不會覺得它很厚,這讓我很好奇電腦內部零件的排列方式。
后來我從網上得知,惠普和英特爾早在 2018 年為這款電腦合作定制了一款小型主板,但和同樣是薄機身設計的 MacBook Air 那塊多邊形主板不同,Spectre Folio 的主板形狀為長條形,有點像放大版的內存條,它被放置在鍵盤頂部,揚聲器的正下方。
▲ 圖片來自:Mark Hachman / IDG
而這里不得不提的還有主板散熱上的細節,惠普和英特爾在立項設計這塊主板時的出發點,是要做無風扇設計。
因為皮革外殼沒有預留開孔給電腦散熱,機身也要控制厚度而沒有安裝風扇,內部熱量只能靠機身的各個孔位散出,因而需要通過物理手法控制內部熱量,達到電腦在無風扇散熱的情況下,也不會因為熱量過高而降頻。
最后兩家公司的解決辦法,是在主板上隔開發熱量高的組件,比如 CPU 模塊,另外還需要調整 BIOS。
后來我用 Spectre Folio 寫了半天的文章,用 Chrome 打開了大約 15 個標簽頁,內容有文字也有視頻。
通常來說,我的 MacBook Air 這時候會開始啟用風扇「呼呼呼」地將熱量抽出,而無風扇設計的 Spectre Folio 在這個狀態下自然不會有任何聲響。
我用探測儀測出機身溫度為 37.6、38.2 攝氏度,機身金屬部分能感覺到比較明顯的熱量,主板部分溫度為 46.1 攝氏度。
我這次評測的 Spectre Folio 所搭載的是 FHD 級別分辨率的屏幕,它很薄,而且支持觸控,當然如果預算允許的話,還能升級到 4K 級別。但這塊屏幕能說的地方并非在于參數,而是功耗和功能。
在功耗這方面,這塊屏幕使用英特爾的一瓦低功耗顯示技術,這大約是普通顯示功耗的一半,進而達到延長電腦續航壽命的目的。
雖然在有限的時間內我沒有細測屏幕到底給電腦增加了多長時間,但參考英特爾在 2018 年 Computex 大會上的數據,大約能增加 4-8 小時。
而根據惠普官網提供的數據,整機大約能達到 21 小時的總續航。
另一方面,Spectre Folio 的屏幕部分共有兩個鉸鏈機構,一個是普通開合鉸鏈,一個是在屏幕背部 1/2 位置的翻折鉸鏈,通過這兩個鉸鏈,能給電腦帶來三種姿態。
第一種是常規電腦模式,展開約有 130 度:
第二種是三角傾斜角度模式。這個模式下姿態有點像套上支架的平板電腦,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播放視頻:
這里有個細節,屏幕在常規模式下會被磁吸牢牢吸住,將屏幕支撐在掌托邊緣后也會被磁吸固定。此時系統也會識別出姿態變化,自動(或詢問)切換到平板模式。
第三種是完全翻折變成平板電腦狀態。皮殼卷軸處會稍微頂起一側邊緣,形成畫板姿態。
但對于不經常用畫板的我來說,平板模式最大的用處是讓我在路上也能繼續使用電腦,比如我在工作臺敲完一篇稿子,我可以將它變成平板模式在路途中審閱。
值得一提的是,Spectre Folio 包裝內還附贈了一支手寫筆,這支筆這可以插在皮殼旁邊,會讓電腦更像是 A4 紙的畫本。
另外,這支筆設計比較巧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充電口被隱蔽了起來,需要旋轉、拉出筆帽,才能看到 USB-C 接口。
用 2020 年的標準去評價一款 2018 年的電腦似乎不太公平,但畢竟都已經打開電腦使用,我不妨也簡評一下電腦性能的優勢和不足。
前面我提到 Spectre Folio 使用了薄機身和無風扇設計,而且英特爾也在努力控制電腦的內部散熱、續航問題,自然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也作出妥協。
比如,處理器。
Spectre Folio 是高端本,但它用的是英特爾 Amber Lake 架構下的 i7-8500Y 超低功耗處理器,盡管它是英特爾 Y 系列當時的旗艦,綜合性能略高于蘋果給 MacBook Air 定制的 i5-8210Y。
但主力在功耗控制上的 Y 系列芯片固然比不過標準功耗處理器的性能,面對日常網頁瀏覽、影視播放、文檔處理這些普遍辦公需求尚可,但想用它來打游戲基本可以放棄這個想法。
不過降低頻率所換來的是只有 5-7W 的運作功率,這意味著電腦運行的所需消耗相當的低,這也是 Spectre Folio 能在實驗室數據得出 21 小時續航的主要因素之一。
可見,在有限的內部物理空間和電池容量下,所有需要耗電的屏幕、處理器都在給散熱和續航讓路。
電腦兩側共有三個 USB-C 接口,三個接口都能對電腦進行盲插充電,其中有兩個接口支持雷電 3,這意味著在顯示和硬盤擴展方面有一定限制。
不過讓我有點驚喜的是,我在包裝盒內找到了附贈的 USB-C Hub,可以免去我在辦公室找同事借 Hub 接 U 盤的麻煩。
個人認為 Spectre Folio 在設計和體驗上都做到了惠普高端本該有的水準,但有兩點是我個人感覺可以提升或者改進的地方。
首先電腦的屏幕比例是 16:9,盡管對于多窗口和影視播放來說,長比例屏幕的體驗出色,但在面對網頁瀏覽方面就顯得有點局促。若是拓展屏幕下方空間成 16:10 的比例,視覺效果相信會好很多。
其次是觸控板,皮革外殼給電腦帶來了很舒適的手托空間,然而觸控板面積和操作都讓人感覺體驗一般。
雖然惠普對觸控板的優化還算不錯,可是從 MacBook 轉移過來后,手勢反饋、靈敏度的不同,難免會有比較明顯的交互落差。
因此,在沒有鼠標的場景下,比如在座艙、床上寫稿,我用觸控板操控電腦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附近若有鼠標,我首選還是接上鼠標來操作。
相比于傳統筆記本電腦,Spectre Folio 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
于外,它有著真皮外殼、兩種便攜式電腦的定位、三種不同作用的形態,它有點像是 Surface Pro 和 Laptop 的混合體,你可以說它是一臺筆記本電腦,也可以說它是一臺平板電腦;
于內,它融合了惠普和英特爾的合作成果,將主板、發熱、功耗都減到最小,最終將過去沒可能會出現在筆記本上的材質用在電腦上。
但無論是外表設計還是內部技術,Spectre Folio 最終所做的是盡力拉開和同類之間的差異,這其實和我們過去在其他筆記本上看到的 180 度甚至 360 度開合、二合一變形電腦、用碳(硅)纖維材料做電腦、用各種光燈鋪滿機身的電腦相似。
它們所要帶給用戶的有設計、形態、功能、性能的突出點,但其本質實際只有一個 —— 我和別人不一樣。
▲雷蛇三屏筆記本。圖片來自:Arstechnica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和智能手機過去多年一直變化的設計、形態、功能變化不同,筆記本電腦的形態自問世至今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在 ABCD 四面、兩層的形態基礎上,筆記本廠商只能從設計、硬件配置入手進行調整,而沒有對筆記本的形態帶來實質性變化。
隨著時間推移,筆記本電腦在過去十年的同質化現象變得越漸明顯,這種現象有點像 2016 年的智能手機市場。
加上電腦的使用壽命本身就比手機更長,可擴展性更大,所以除非電腦出現不可維修的使用問題,否則單純的迭代升級不能激起消費者的升級欲望。
因此在近幾年里,我們能看到電腦廠商一直在設計、重量、形態、配置等等方面試圖擺脫同質化。蘋果的 MacBook Air、微軟的 Surface 系列、戴爾的 XPS 13、ThinkPad 的 X1 系列等等,它們都在體積、重量、用料上進行了過去不可能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的嘗試。
▲ 紅米 RedmiBook 14 是一款售價較低的筆記本電腦
與此同時,廠商們也在通過運用不同的制造技術手法,讓自家不同定位的產品擁有更鮮明的區分。
比如在一個品牌的產品中,常規的沖壓工藝造價相對較低,適合面向普通用戶;
而加入邊緣切割、打磨加工的金屬外殼則工藝要求更高,適用于定價更高一檔的產品上;
旗艦級產品則會用到如碳(硅)纖維、Alcantara(歐締蘭,常用語轎車內飾)、皮革這些新型材料來取代傳統材質,或者通過更具產品特色的設計作為點綴,從而有別于同品牌下的其他產品。
▲ Surface Book 2 以鉸鏈取代轉軸,圖片來源:The Verge
實際上,惠普除了在 Spectre Folio 這款電腦上使用新型材料外,在去年 11 月發布了一款木紋掌托的 ENVY 13,這款電腦的特點在于除了手托,電腦的觸控板部分都是純木。
我曾在這場發布會后向惠普的產品經理提問了其中的要點,他告訴我,電腦的觸控板的確由胡桃木切割、打磨而成。
為了能讓木質也能達到普通觸控板的使用標準,同時也要滿足電腦外殼的耐用程度,這部分的材料厚度只有 1 毫米,而且也要經過多日泡制加工,因而在生產制造步驟上要比普通款式要復雜許多。
從普通筆記本電腦到二合一電腦;從塑料、金屬,到碳(硅)纖維、Alcantara、皮革、木質;從單純對外觀定制,再到更深入的零部件定制;從普通沖壓成型到立體切割;從 Spectre Folio 到 ENVY 13 Wood,筆記本廠商為了擺脫同質化,在過去幾年里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形態和材料帶來差異。
但歸根到底,對于筆記本電腦這種使用范圍較廣、發熱量較大的設備來說,不同材質的加入都會對電腦的散熱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會間接影響到電腦的造價和性能。
從現階段看,同時兼備導熱性強、堅固耐用、易于加工、工藝成熟的金屬無疑是生產量大、售價親民產品的最佳選材,這類電腦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設計和工藝上。
▲ 惠普 Spectre x360 的電源鍵和接口位于兩側 R 角,有很高的辨識度
至于高端產品,則會基于金屬材料更進取地嘗試不同的形態和材料,并且也會因為形態上的變化而擁有更深層次的硬件定制,這些產品的差異除了體現在外表,還體現在廠商對產品的創意、用料、工藝、內部空間的利用等等環節上。
▲ LG 在 CES 2020 展出的柔性屏筆記本
當然,我認為現有筆記本電腦的不同,并不是差異化的完全表現,因為它是基于傳統筆記本形態進化而成。
當筆記本因為新材料和新零件變得更薄更輕、屏幕想跨過轉軸取代鍵盤…… 相信那才是筆記本電腦完全實現差異化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