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蘑菇。
2020年除了新冠肆虐以外,對于中國芯片業也是足以載入史冊的。長鑫顆粒和長江存儲雙雙發力,從內存到固態,國產芯片終于揚眉吐氣。
除了上面兩個芯片企業以外,光威這個國產顆粒“急先鋒”在芯片國產化中同樣表現出色,不僅首發長鑫顆粒的弈Pro系列內存,更是首發來自長存顆粒的弈Pro固態硬盤,完完全全走在的前列,成為了支持國產的領頭羊。以前我測試過sata版本的弈系列Pro固態,這次到手了1T版本的M.2高端產品,憶芯+長鑫+長江,這款產品素質如何?我幫大家做個測試好了~
產品外包裝采用弈系列家族化配色,濃濃的中國風。我測試的版本是1T,其實512G版本早就出來了,因為1T版本最開始固件沒優化好,所以上市晚了……畢竟屬于問鼎高端的產品,總不能拿出半成品來給大家玩吧?
產品全部附件,除了硬盤本體以外,就是一個M.2螺絲+螺絲刀的附件包,加上薄薄幾頁紙的說明書了。
弈Pro M.2固態硬盤采用雙面四顆粒設計,其中正面的紅色貼紙是一個石墨烯散熱片。
這種石墨烯散熱片很軟,非金屬,是可以無損撕下來的,方便更換更強力的散熱,或者干脆不撕也可以,直接再糊上一層也不怎么影響。
主控一覽。采用憶芯STAR1000P國產主控關于這顆主控,在其官網上有介紹:
摘出重點:自研、高端。
緩存來自CXMT(長鑫存儲),型號AP00603270000,這是一款高達1G版本的存儲顆粒,可以說是在消費級產品上很少見到這么大容量。
閃存顆粒則是來自長江存儲YMN08TE1B1RC3B,64層3D-TLC顆粒,單顆容量256G,因為STAR1000P最高支持四通道,所以顆粒也用了四顆以達到最高性能,組成了1T容量。
正好為了看顆粒和主控撕掉了散熱片,這里就直接上機測試了,測試平臺為R5-4650G+技嘉B550I迷你雕,不會成為瓶頸。
新盤在使用前需要初始化,從此電腦上點右鍵,進入磁盤管理,然后按需選擇GPT分區或者MBR。
選擇好分區格式之后,就要進行格式化了,找到對應磁盤,右鍵-新建簡單卷。
都搞定之后,可以看到這塊硬盤的總容量953G,通電次數1次,通電時間0,當前固件為1.4.02.4。待機溫度43℃,這個應該是直接寫入的數值而不是真正的讀取溫度,因為我無論怎么折騰也沒變字。
作為一款PCI-E 3.0速度的固態,這個分數可還滿意?
換成TxBENCH,單項分數會高一點,這個軟件感覺不好用,顯然就是在AS SSD的基礎上做加法嘛,以后不用了。
看看掉速情況。寫入200G隨機數據,可以看到寫入緩存大約是59G,超過之后會掉速到1G出頭的樣子,但是讀速是不會掉的。
由于固態硬盤這玩意,我們買來之后并不是保持空盤留待測速用,所以進行臟盤測試還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往里面填充476G視頻資料,模擬日常使用50%容量時的情況。此時可以看到讀寫速度基本無變化。4K 64線程雖然下降較多,不過這個我感覺是我沒側準,看下面圖你就知道了。
繼續進行200G隨機數據連續寫入。可能是后臺緩存并沒有釋放完畢,所以寫了20多G就降速了,寫完緩存之后仍然能保持1G以上的寫入速度。
繼續寫入至實際占用達到90%容量。靜待一會兒等緩存回收機制處理完畢后,進行測速——從這次測速中可以看到,具體數值和空盤差不多,4K 64線程分數也沒出現暴降情況,所以50%測速中的數值肯定是不準。
由于最后只剩下10%的空間(不足100G),所以沒法進行200G持續寫入了,這里我寫入了80G數據,速度表現令人滿意,緩存容量在40G以上,所以上面50%容量測速的填充緩存只有20G多點,應該也是我沒給主控足夠時間來回收緩存的緣故。
真·滿盤測速。必須預留3G的空間才能測試,再低的話會報錯。
測速一圈完畢。我寫到滿盤,大約950G容量;200G寫入測試兩次,加上80G寫入測試一次,算上零零散散的測試,統計量基本與寫入量相符,好評!
主控、緩存、閃存都是自主產品自是妥妥的了。產品性能通過上面的測試,想必大家也能看得出,光威弈系列Pro M.2固態硬盤不負國產高端之名。從光威弈Pro硬盤的發展,正是存儲行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入門到高端的一個縮影。自此,國貨存儲宣告布局完畢,來的有點晚,但是總算趕上了這個時代。
題外語:前幾天新聞報道長鑫存儲完成156億元融資,這說明資本市場已經認可了國貨存儲,那么,屏幕前的你會選擇支持國貨嗎?
——愿你我永遠不要失去前進的勇氣。
想2005年,我買第一臺電腦的時候還是用80G硬盤,一晃眼就到了2018,猜我用多少?14TB!可能你沒有概念,說給你聽:1024M=1G,1024G=1T,那么14T是多少?算不過來了吧?
這幾年國家倡導寬帶增速降費,我們家從8M ADSL逐步提升至200M光纖,再過不到半年就會免費升級為500M。手機流量全國不限量,路由器變成了全千兆。如果硬盤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顯然是不合適的。
硬盤我喜歡用希捷,可能是戀舊吧,我一直對它的品質很滿意。其實,早就有"工藝極限說",認為工藝發展會慢下來。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希捷硬盤的容量、轉速、緩存都在不停增長。
你們有沒有奇怪過?為什么硬盤單盤容量翻了很多倍,體積卻大體相同呢?打個比喻,硬盤體積是一張4A紙,寫滿的字數就是容量。你比劃寫細一點,字寫小一點,是不是就能多寫很多字?硬盤容量取決于磁盤上軌道的數量,工藝越先進,精密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單盤體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容量自然突飛猛進了。即使你以后用上50T的硬盤,也不會把機箱撐滿。
好啦,一番惆悵之后,進入到正題:說說用上希捷14TB硬盤之后,我的生活有何改變。
首先,介紹下它的型號:BARRACUDA PRO ST14000DM001。BARRACUDA是希捷出品的一款硬盤系列總稱,直譯為"梭魚",但中國朋友都叫"酷魚",相信老DIY玩家一定熟悉。
希捷酷魚硬盤分為酷魚和酷魚Pro兩個系列,其中酷魚Pro可以認為是酷魚的加強版,在產品容量和性能上相比于酷魚更加的高端。
本篇中評測的BARRACUDA PRO是希捷最新的產品,并且14TB也是該系列容量最大的硬盤,你可以理解為"頂配""超高配"。ST14000DM001是具體型號。為了方便敘述,后文一律用"希捷14T"代替。
硬盤三圍:146.99 x 101.85 x 26.11mm,重690g,尺寸和常規機械硬盤差不多。3.5英寸規格,上面的螺絲和SATA接口都是統一標準,直接安裝到電腦上就行了。配置有256MB緩存,高達250MB/s的傳輸速度,以及6Gb/s帶寬的SATA接口讓數據傳輸更加的快捷穩定。
硬盤容量14TB,提供5年質保,300TB/年工作負荷限制(指的是寫入量)。算起來質保期內,我可以蹂躪300 x 5=1500TB。我們平時不大選擇超大硬盤,主要擔心"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數據不保險。但這次有福了,希捷14T捆綁 Seagate? Rescue 數據恢復服務,提供針對任何機械、意外或自然災害的 2 年保護,內部恢復的成功率達 90%。明白了嗎?
相信你已經有了初步認識。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咱,富裕了,怎么揮霍這個硬盤呢?之前做了3方面計劃,并且逐一實踐,接下來就給大家匯報匯報:
①裝電腦:這當然是最簡單直接的使用方法。我本來已經用上了3TB+1TB+256SSD的組合,這里見證了我的升級之路,同樣也是辛苦歷程。我天真地認為夠了,其實不然。到了我這歲數,就開始懷舊,想把喜歡的電影收藏一遍。于是,開始上網找《拯救大兵瑞恩》1080P DTS,好家伙45G,用10M/s都要下載1個小時;《黑鷹墜落》小一點,才19G;還有《寂靜嶺》...
我還特別喜歡玩游戲,比如《使命召喚》系列,光《使命13:無限戰爭》就要70G存儲,《極品飛車20:復仇》安裝文件是個壓縮包,解壓縮+安裝好也要近70G,《古墓麗影:崛起》總共要38G...突然就發現3T也架不住啊。所以購買8TB以上的硬盤迫在眉睫。
希捷14T是市場上功率最低的3.5英寸硬盤之一,我原來的額定500W電源繼續服役,主板上有6個SATA口才用了3個。給硬盤插上之后看不到盤符,這是正常現象,需要以下步驟:
右擊我的電腦-磁盤管理,顯示磁盤3-未分配。右擊-新建簡單卷,然后連續下一步。格式化之后就可以顯示了。當然,你也可以多分幾個區,我覺得2~3T一個分區夠用了。
我的配置單
接著,測試對拷速度。首先,從C盤(SSD)里將ROTTR-RAS(古墓麗影:崛起的安裝包)拷貝到希捷14T,得出241MB/s,這是希捷14T的寫入速度,自始至終都很穩定。然后刪除C盤里的該文件,再從希捷14T往C盤回拷,起初也能達到245MB/s,但很快就降到70MB/s,這是希捷14T的讀取速度。
最后,使用專業測速軟件CrystalDiskMark測試,得出的連續讀寫成績分別為:122.4MB/s和210MB/s。
②硬盤柜:我突然又考慮到一個問題,應該把這么大的數據硬盤與投影、平板電視鏈接,組成一個微型影院。有人會說用局域網,或者無線投屏。但是共享文件會有很多麻煩的設置,而無線投屏又難以找到那么大存儲量的移動設備,所以通過USB直接連接投影或電視是最方便的。
上網搜了一下還真有類似設備,硬盤盒或者硬盤柜都行,它們采用獨立供電并且有電壓保護、散熱裝置,能保持硬盤安全穩定地運行。用硬盤柜的好處就是直接可以當成移動硬盤用,拷貝好電影后,再去鏈接投影上的USB,就能播電影了。
硬盤柜便于外出攜帶,無螺絲安裝,對硬盤也是一種保護。把你的珍藏拿去辦公的地方放,或者給朋友拷貝,十分方便。硬盤柜+希捷14T的結合,使用靈活度很高。
③NAS:NAS是一種專用數據存儲服務器,以數據為中心。通常在LAN上占有自己的節點,允許用戶在網絡上存取數據。除了數據共享,它比硬盤柜更先進的是:集硬件、系統、應用于一體的服務器,很多小型企業利用這一特性,將負載從應用或者企業服務器上卸載下來,有效降低總成本,
本次我嘗試用鐵威馬+希捷14T的組合,搭建私人云盤。第一步:安裝硬盤;第二部:安裝TOS系統;第三部:安裝應用。TOS支持Btrfs文件系統,它的好處是取消單一文件大小的限制,總文件系統大小限制,并且加入文件校驗和特性,例如:可寫的磁盤快照(snapshots),以及支持遞歸的快照(snapshots of snapshots),內建磁盤陣列(RAID),支持IHM等等。這些都是對希捷硬盤的良好支持。
TOS的界面和WIN一樣,只不過是通過網址登陸,出差在外同樣可以用賬號密碼登陸管理。默認安裝了文件管理、遠程訪問、備份管理,如果需要更多插件就到應用中心去下載。
最常用的是文件下載,在家里先把電影、游戲都傳上去。然后出差的時候登錄TNAS,使用"遠程訪問"再下載到電腦、電視或者移動終端。此時希捷14T+NAS組成了我的個人云盤。
小插曲,非局域網下的遠程訪問要用到官方的云服務器TNAS.online,限速100Kb/s,為了滿速必須使用動態域名服務,并且在路由器內設置端口映射。測試用手機下載電影,能達到26Mb/s,
除此之外我還要用NAS來下載電影。F4-221支持PT、BT、FTP、HTIP協議。使用Transimission應用打開種子文件,掛機下電影再不必開電腦了。
總結: 換上14TB大容量硬盤之后,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不再關心文件大小,不會因為是暫時保存還是刪除而糾結。希捷14TB具有高達250MB/s的最大傳輸速度。低功耗,低噪音,適合家庭和辦公室使用;出色的安全可靠性又適合小型企業用于服務器。它的容量和參數都足以應對日益提高的網速和5G時代的來臨,讓我迎接4K視頻的普及更有底氣。
以上還介紹了我使用BARRACUDA PRO ST14000DM001的三種玩法,分別是:裝電腦、硬盤柜、NAS。拋磚引玉,歡迎看官舉一反三,我們共同摸索。讓這塊希捷14T硬盤,玩得精彩,玩兒出花樣。
于很多小白用戶來講,很多人都傻傻的分不清硬盤的種類,什么固態硬盤、機械硬盤之類的產品,想要升級自己適合什么樣的硬盤,價格又有怎樣的區別呢,這篇文章就給大家例舉一下主流的三種格式的硬盤究竟應該怎么選購。
最常見的機械硬盤HDD
機械硬盤機械硬盤HDD是Hard Disk Drive的縮寫,是電腦當中的最基本的電腦存儲器,我們電腦中常說的電腦硬盤,目前硬盤一般常見的磁盤容量為80G、128G、160G、256G、320G、500G、750G、1TB、2TB等等。硬盤按體積大小可分為3.5寸、2.5寸、1.8寸等;按轉數可分為5400rpm/7200rpm/10000rpm等,一般情況下,我們筆記本采用的都是2.5英寸、500GB/1TB、5400rpm/7200rpm這個配置型號的機械硬盤。而臺式機通常采用3.5英寸大尺寸的機械硬盤,相比2.5英寸,3.5英寸機械硬盤的價格更低。也通常被看做服務器NAS等產品的存儲介質。
主流配置的固態硬盤SSD
固態硬盤簡稱SSD是Solid State Drive的縮寫,通常用固態電子存儲芯片陣列而制成的硬盤,由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組成。固態硬盤在接口的規范和定義、功能及使用方法上與普通硬盤的完全相同,在產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與普通硬盤一致。被廣泛應用于軍事、車載、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相比傳統的機械硬盤,固態硬盤的優勢顯而易見,讀寫速度快,防震抗摔性,低功耗,無噪音,工作溫度范圍大,輕便,但其實缺點也較為明顯,那就是容量小,壽命有限,售價高,且硬盤壞了之后數據不可修復。
目前主流的筆記本,包括輕薄筆記本、游戲筆記本、商務筆記本全部采用固態硬盤的配置,固態硬盤的大量普及得益于制造成本的降低,目前1TB固態硬盤輕薄筆記本價格也能在4500元以內。用戶也有了更大的理由選購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固態硬盤產品。
過渡期的混合硬盤HHD
混合硬盤鍵程HHD是hybrid harddrive的縮寫,既包含傳統硬盤又有閃存(flashmemory)模塊的大容量存儲設備。閃存處理存儲中寫入或恢復最頻繁的數據。很多公司開始提供這項技術的變體,他們期望它會在高端系統中受到追捧,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和個人數字助理中。但這種技術很快就被成本逐漸降低的固態硬盤所取代,HHD從某些方面來看只是一個過渡產品,因為它的整體成本并不低。
怎么樣梳理了一下如今主流硬盤的細分,你是否清楚了一些呢?如果還有不懂的問題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下一期硬核知識科普帶給大家。
(76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