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剛開始不久,學業壓力雖然相對于期末來說小不少,但對于志在考研的學生朋友們來說,從現在開始就要抓緊時間進入備戰狀態了。
以往對于備戰考研的朋友們來說,全天泡在自習室看書、刷題是致勝的不二法則。但隨著時代發展,很多學生朋友已經不限于拿著書本來備戰了,《肖秀榮考研政治》、《考研英語》,再加上專業課的各種厚厚“典籍”,肩膀每次都累跨。這時候,一臺性能給力、輕薄便攜的筆記本電腦,成為很多考研學生備戰的重要“武器”。
但是我們都知道,大學自習室里的電源插孔十分緊俏,晚去一秒鐘優勢座位就搶不到了。這就意味著如果筆記本電腦的續航能力不夠理想,就很難滿足至少8小時的自習室刷題時間。因此很多使用筆記本電腦進行復習的學生朋友,多半會在午飯時間再給電腦充充電,以應付下半段的使用。不過這樣一來,學習的節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會被打擾。
那么時下有沒有筆記本電腦能夠滿足考研學子的8小時學習需求呢?仔細搜羅一番之后我發現,惠普星14高性能輕薄本還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高負載續航接近8小時 輕松滿足自習室8小時學習需求
考研復習過程中,理解知識點和刷題是必不可少的兩個選項。在理解知識點方面,以往我們大多時候只能通過不斷看書、不斷記筆記來加深掌握,但是在現如今這樣發達的網絡環境下,考研學子們大可以通過慕課(MOOC)形式,從各大名校的名師那里進行學習,從而更加高效、深入的理解知識點。
而在刷題方面,可以在線上進行學習的同時,結合線下刷題來鞏固自己的知識點,并且保持考研狀態。
因此,考研學子使用筆記本電腦進行學習的話,其應用模式相對來說負載并不高。而實測高負載狀態下續航能力能夠達到7小時48分的星14高性能輕薄本,完全可以滿足這樣的應用需求。
PCMark 10的續航測試是連續不間斷、并且伴隨高負載的極限性續航測試,在它的考驗下,星14高性能輕薄本能夠達到接近8小時續航能力,那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尤其是像考研學子們上網課刷題這樣相對低負載的應用,提供8小時以上續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此,如果使用星14高性能輕薄本備戰考研的話,只需要頭一天晚上充好電,第二天可以只帶著筆記本進自習室,即可告別用電焦慮。就算頭天晚上忘記充電,星14高性能輕薄本還自帶快充功能,30分鐘即可充滿50%電量,早上洗漱、或者午飯時間就能滿血復活~!
·價格親民 時尚設計契合年輕人審美
之所以建議考研學子選擇星14高性能輕薄本,除了它強勁的續航動力之外,價格因素和外觀設計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
今年畢業并且將要參加考研的學生朋友,大多都是00后的年輕人,他們熱衷于展現自己,勇于追求新事物,對于學習、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而惠普星14高性能輕薄本則通過簡約時尚的外形設計,與年輕人追求個性自我的需求相得益彰。流光金、月光銀、初戀粉等多種時尚配色,與細膩精致的做工,使星14高性能輕薄本頗受年輕用戶喜愛。
同時,星14高性能輕薄本也是高性價比產品的代表之一,在5000-6000元價位段,星14高性輕薄本無論是在外觀設計、品質做工、便攜性方面,還是在硬件性能、自身功能特性方面,都在同價位產品中出類拔萃。
·便攜高性能 一機在手助你高效備戰
今年畢業的學生朋友們,使用的筆記本電腦很多都是三四年前的機型。一方面硬件老化、系統垃圾過多可能導致藍屏、死機、卡頓等問題;另一方面可能在便攜性上也有所不濟。尤其是有的學校自習室離宿舍比較遠的,背著重重的筆記本去自習室無疑是累贅。
星14高性能輕薄本首先擁有最新的硬件平臺,它搭載的英特爾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為整機系統和軟件的流暢運行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它支持多種視頻加速指令集,在線觀感高清、超清流媒體視頻時完全不會出現卡頓的問題。此外,星14之所以被稱為“高性能”,主要原因在于它搭載了輕薄本的頂配顯卡——NVIDIA GeForce MX 450獨立顯卡,這使其在性能表現上更加平衡,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性價比。
此外,星14高性能輕薄本還通過16GB大容量內存,以及512GB PCIe SSD,共同提升整個系統的運行速度,為學子們的考研之路保駕護航。
便攜性方面,星14高性能輕薄本薄至16.9毫米,輕至1.41千克,大小與A4紙相當,可以輕松塞進隨身包里,而且因為續航能力出眾,去自習室復習的話完全可以不用帶適配器,攜帶極為便利,為考研黨的復習減輕一切負擔,專心備戰。
·結語
不少考研學子在備戰過程中都或多或少被筆記本電腦自身的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續航不足、系統卡頓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如果想要高效備戰的話,選購一部性能出色、運行流暢、續航強勁的筆記本電腦,無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這里是BIMBOX。
本期是9月粉絲福利特刊,久等了。
每期的福利挑選,真的是燒腦燒電腦,翻閱各種典籍,親測好用,才好拿來給大伙兒瞧瞧。
這是一款輕巧、實用的小軟件。
首先,用BOX提供的安裝程序,在PC端安裝好,會彈出下圖的頁面,掃碼綁定微信小程序即可。
在小程序里,你可以查看電腦的性能,運行狀態,進行一些操作,支持多臺電腦的控制。
先給你說說幾個實用的功能,第一個是應用管理。
不用動鼠標,就靠一款小程序開啟關閉電腦應用,還在為找軟件開啟按鈕苦惱嗎,請按圖中提示操作吧。
第二功能是個性化。
使用該功能,你可以直接用手機給電腦截屏,emmmm,可以干什么呢,你細品。
然后就是對于電腦壁紙的控制,里邊提供了非常多的精美壁紙供你選擇,每天每周每月換個主題,或許會讓你單調的工作多一絲朝氣。
第三個功能是文件管理。
通過你的手機微信小程序,你可以管理你的電腦文件,然后通過鏈接分享給需要的人或者自己打開來瀏覽,有效期7天。
某天小編約朋友吃個午飯,朋友的老板微信要個文件,匆匆吃兩口,一臉抱歉的扔下小編跑了,有了這個,下次他應該可以陪小編吃完了吧。
CADReader又稱CAD快速看圖,它很小巧,只有17MB,對于只需要看圖的人來說非常的實用,免去了安裝CAD的煩惱,無論是正版還是科學版本,安裝起來又費事又費力,還占空間。
所以對于只需要看圖的建模師,或者領導來說,這個軟件可以作為必備的軟件庫存。
安裝后的界面略顯粗糙,會讓你覺得很煩,沒關系,關掉它們就可以了。
你或許會說,BOX,我有其他更小的CAD看圖軟件,歡迎你推薦給我們。
但我們也測試了一些,有的會跳出邀請小編去澳門玩耍的廣告,有的不兼容,很多文字,符號都是問號。
而CADReader擁有實用的兼容優化,使用它查看DWG圖紙,可以完美顯示鋼筋符號,各種字體,可以說是最打動你的一點。
作為單純的看圖軟件,它可以完美的勝任。
不過似乎開發者不太滿足于此,他們還開發出了一些實用的小功能,下圖中,你看到的所有藍色功能的按鈕無需注冊付費,可以免費使用,而黃金色的按鈕就需要付費啦,也有一些付費功能隱藏在免費功能里。
我們舉個文字查找的例子,你可以輸入文字,數字等,來查找定位你需要看的地方,還是蠻好用的。
如果你被它的付費功能打動了,也沒關系,瞅了一眼費用,似乎還可以。
Sweet Home 3D 是一款基于 Java 的免費、開源的裝修設計輔助軟件。
之前有朋友聽說小編做BIM,希望小編幫忙設計一下房間,小編那是吭哧吭哧的用Revit建模,然后導出到Lumion渲染,一通操作,需要修改就得再來一遍,忙的不亦樂乎。
有了這款軟件,你可以虛擬設計自己的房間,宿舍,表達自己的想法,需要的就是拖拖拽拽。
界面如下圖,是不是有種熟悉感,項目欄,二維視圖,三維視圖。
上手還是比較快的,摸索一番,你大概就知道怎么用了。
除了軟件自帶的模型,Sweet Home 3D 擁有一個龐大的共建者群體,他們制作了許多軟件中原本沒有的 3D 物件模型。這些模型都可以用物體導入向導加入到軟件中,網址在這里:
http://www.sweethome3d.com/freeModels.jsp
有熱衷于設計的網友上傳了自己的模型,這里給大家過過眼。
另外如果你在其網站注冊了賬號,你還可以在線來編輯。
當然,Sweet Home 3D也有付費版的,自帶的模型更加的豐富,不過對于非專業的小編來說免費版+網友共享的模型已經足夠啦。
如果你對家居設計感興趣,平時可以當成個小游戲來玩,對自己的房間下手吧。
精心挑選了我們學習用的一些資料給你。
實踐出真知,從最開始的千人千語系列內容開始,BOX一直想做的就是傳遞不同的聲音,讓更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想法做碰撞。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上個月我們發布了BIMBOX月報的第一刊。
月報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BIMBOX所有微信群中小伙伴們的精選探討,二是小伙伴們在近期BIMBOX文章下的精彩留言。
今天發布第二刊。
第一種是在BIMBOX知識店鋪(進入方式見文末二維碼),我們為所有購買過教程的小伙伴單獨開了一個「清流學生會」社群,進入后可以加入微信收藏,今后每月的月報和其他特別福利會在此首發。
第二種是所有BIMBOX微信群中的小伙伴,已經在昨晚8點收到了這份月報。
好了,以上就是本月BOX的粉絲福利,趕快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吧。
以上所有福利,關注我們的小伙伴都可以免費獲取,只要你在公眾號對話界面,輸入月福利三個字,然后留下你的郵箱,系統會自動發送,前面填過的小伙伴就不需要啦,我們每月都會自動發放到你的郵箱里。
最后,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什么實用的軟件,或者好玩有趣的小東西,歡迎你留言給我們,和十萬BIMer分享你的快樂,說不定下期月福利就有你的推薦。
有態度,有深度,這里是BIMBOX粉絲月福利特別推送,咱們下個月見~
源:新華每日電訊
陳列于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劉震云成名作《塔鋪》的手稿。
中國現代文學館供圖
舒婷的《致橡樹》手稿。
余華及其小說《鮮血梅花》手稿。記者張漫子攝
對于沒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說,80年代是一個傳奇。
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很難想象,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網絡、沒有娛樂節目的時代,人們如何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暢談文學是怎樣的場景。
今天說走就走、可以四處旅行的孩子們也許無法想象,自己的父輩在80年代了解外面世界、了解外國人吃什么穿什么平時聊什么,也許是從一本《契訶夫小說選》的手抄本開始的。
80年代初的燕園,學生人人是詩人。他們晚上睡前討論的是,那詩哪里好,這詩怎么寫才好。文學是文青彼此相認的“接頭信號”,談對象找話題要靠聊小說和背詩歌,檢驗友誼的標準是看到好書美文會不會“奔走相告”。
近期,誕生于80年代并銘記在一代人心靈深處的作品,如劉心武的《班主任》、舒婷的《致橡樹》、巴金的《隨想錄》、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劉震云的《塔鋪》和余華的《鮮血梅花》等作家手稿在中國現代文學館一經展出,馬上引起了不同年齡段讀者的一場“奔走相告”。
手寫的痕跡
舒婷的詩歌代表作《致橡樹》就寫在42年前的兩頁“北京市電車公司印刷廠”印制的紅色格子稿紙上。如今它被串上線,懸掛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展廳中央。
“一走進展廳,屬于80年代的那種氣息撲面而來,真摯的,洋溢著熱情。”前來觀展的田磊記得,這首詩的走紅剛好是80年代初。“當時在北京,許多新人在自己的婚禮上深情地朗誦這首《致橡樹》,想抒發新時期的年輕人特別是女性對愛情的一種態度?!?/p>
但在那時還只有15歲的文學愛好者趙小梅來說,這首詩還太“朦朧”。是時在“西鐵局”創作組任創作員的趙父下班后常帶一些文學雜志回家,供孩子們翻閱。
《人民文學》《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收獲》《十月》雜志都是趙小梅特別喜愛的。“文藝的春天來臨,我們兄妹幾人就像高爾基口中‘饑餓的人撲到了面包上’,如饑似渴地閱讀。劉心武的《班主任》、路遙的《人生》、韓少功的《風吹嗩吶聲》都是這時候看的,不僅看,還要翻來覆去看上好幾遍?!?/p>
在這些展出的手稿中,“北京文學稿紙”“人民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稿紙”“農民日報社”等字樣出現在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稿紙頁腳,頗具時代特色。“那時,對于一個寫作的人來說,能用上出版社和雜志社的稿紙也代表一種認可、一種特別待遇。常來稿件、跟編輯部關系好了,才能用得上報社、出版社和雜志社給的稿紙?!弊骷依罹礉烧f。
對于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寫作者來說,文學期刊曾是他們實現文學理想的最佳舞臺。隨便一本80年代文學雜志的發行量都在二三十萬份以上,有時一部小說在期刊的公開發表,能使雜志創下“當日脫銷”的紀錄。
據說那時老牌文學雙月刊《收獲》的發行量曾高達100多萬份,這讓時任主編巴金頗為擔憂,“滿大街都是(這本雜志),是很可怕的……100萬份的發行量太高,寧可少印一些?!?/p>
在這股“文學熱”的潮流中,無數寫作者、批評家、文學愛好者們共同組成了“文學的天堂”。與數字時代不同的是,編輯們催稿靠嘴也要靠腿:距離近的作者家門一推就進去了,距離遠一些的要靠騎著鳳凰自行車在他們家與家之間來回穿梭。阿城1984年發表于《人民文學》的短篇《樹樁》和汪曾祺發表在《人民文學》1983年第9期的《故里三陳》,就是那時《人民文學》的編輯朱偉這樣得來的。
編輯騎車取回的稿子都是手稿,是作家一筆一畫寫過、圈涂過的。那些手寫的痕跡明白無誤地向人們坦露出一條寫作者思考的軌跡。他們下筆前后的猶疑、遺忘或是突然發現,甚至寫作時的心情起伏都躍然紙上,每一份與每一份都不重樣。
與《致橡樹》手稿一同懸掛在展廳中央的,還有莫言30多年前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稿紙上的,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和同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
莫言在創作《透明的紅蘿卜》《白狗秋千架》等作品時,共手寫4萬余字,修改謄寫數次后方才發表。《透明的紅蘿卜》是莫言的成名作,是1985年他在《中國作家》第2期發表的中篇小說,其創作沖動源自于1967年莫言兒時隨石匠打石頭時的一段經歷。
莫言的兩份手稿中多處布滿醒目的勾劃與修改痕跡。在《白狗秋千架》的手稿中,僅第一頁,莫言就刪掉了七八處、三四行,還在刪除的部分旁邊補充了11行對大狗午后活動的細致刻畫。
《透明的紅蘿卜》原本的篇名是《金色的紅蘿卜》,或許是字多讀起來拗口,作家徐懷中用筆圈掉了“金色”,改為“透明”二字,于是“金色的紅蘿卜”成了“透明的紅蘿卜”。徐懷中把這篇小說推薦給他的老上級馮牧,這小說就刊發了。據親歷者回憶,“黑娃”的故事見刊以后還專門開了座談會——此前,沒人能將一種意象表達出一種油畫般的凹凸感——“那篇文章真有一下子耀亮整個文壇的感覺”。
“你們年輕人不知道了,我們那個時代的人瞧一眼莫言的字跡就猜得到,‘一定是寫黑板報寫出來的’?!崩罹礉烧f。的確,青年莫言曾是連隊的一名通訊員,黑板報是一門“必修的功課”。前來觀展的書迷朋友一邊湊近觀察這些細節,一邊感慨,“莫言的字跡變了”,“手寫的痕跡太珍貴了”。
書寫方式“小變”,文明之大變
“上世紀80年代,是手寫時代最后的燦爛綻放。”此次手稿展的策劃人李敬澤說,“幾千年來人類從用筆寫字的習慣在咱們這一代發生了變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作家們放下筆,改用電腦敲出一排排方塊字。這是文明之大變。”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文學迎來了光榮的新時期?;钴S的青年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以罕見的速度涌現、迭代。他們心中想到的和要寫的東西像春運時火車站里的人群——緊緊擠作一團。每有作品公開發表,數百上千封熱情的讀者來信猶如臘月飄雪,從大江南北撲面而來……
文學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初入文壇的余華一篇習作在《北京文學》發表,轟動了他所在的整個海鹽縣。他被通知去縣文化館工作,從此結束了在鄉鎮衛生所5年手執鉗子的拔牙生涯。
在沒有網絡,沒有娛樂、看個電視還得去鄰居家的時代,文學承載了太多東西?!拔覀冊趺锤兄澜?怎么自我表達——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愛恨、我們的嘲諷,怎么在語言中找到自由和娛樂,很大程度上都是文學開拓出來的。真的是,領時代風氣之先?!痹凇缎≌f選刊》做編輯的李敬澤1985年第一次看到中篇小說《紅高粱》時,他驚呆了,“語言可以這么炫目?漢語寫作可以這樣打開民族的感受力?”
新時期以來,涌現出的新的語言、新的思想、新的表達,這些“嶄新事物”的形成過程無一遺漏地反映在作家筆下的稿紙上。此次展出的“國寶”級手稿中相當一部分是之前《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家》雜志社歷年的存稿。
此次展出的手稿,還有手寫于農民日報社稿紙的劉震云小說《塔鋪》。與莫言《透明的紅蘿卜》類似的,這篇“新寫實小說”代表作的篇名也是修改過的,原名叫“河堤”,后來才改為“塔鋪”。盡管是謄清的手稿,其中仍充滿大量細微的刪減與成塊的涂抹。“不小心”改為“無意間”,“聚在”改為“聚到”,連“地”“的”“還”“又”等字眼也在斟酌后刪去,體現了作者對凝練精準、不冗不贅的語言風格的極致追求。
再比如,他把原本寫的“父母”“爸爸”字眼修改成“大人”“爹”,“兩個孩子”改為“倆孩子”,“風氣太壞”改為“風氣恁壞”,修改后的語句更貼合鄉土文學氣息,讀起來更接地氣,符合創作時的語境,令小說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正如馬克·波斯特所說,手稿作為原始件,能讓研究它的人們,更接近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中發現“真實”文本的演化過程。從作者擦掉、替換和刪除的地方,從旁注和增補中,從筆跡的微妙變化中,人們可以看到整個創造過程。
“廣大的讀者通過期刊或圖書看到的當代文學作品,并不一定都是作家的意圖,這些作品是作家和編輯們的共同產物?!敝袊F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劉方認為,手稿體現了作家的創作初衷,也體現了手稿出版的精神、靈魂所在。
“手稿是時間的證物。字跡作為身體的延伸,清晰地標記著時間。不僅如此,一個重要作品的形成痕跡和個人氣息也是明明白白地留在紙上的,這與電腦打印稿完全不同?!崩罹礉烧f,一份手稿兼具作為文物的歷史價值、作為文獻的研究價值,以及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
“文明就是想象力”
站在巴金的《隨想錄》手稿前,田磊回想起他中學時代的“手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初,書出版得少,新書常常買不到。因此不僅作家成稿用手寫,讀者傳閱也靠手寫。
從合肥轉學回老家上學的同桌帶來一本巴金的《隨想錄》,田磊翻看起來覺得,“哪一頁都好,哪一句都妙”,就拿家里的《名人名言》去換,換回來就拿鋼筆抄。常常還沒抄完就被其他同學借走了。
班里花三角錢班費買的《解放軍文藝》以最快的速度傳閱遍整個年級?!坝械耐瑢W來不及看,就在放學后悄悄拿回家,第二天一早要提前到校,爬窗進來把書歸還原位。后來我們才知道他看了一夜,抄了一夜?!?/p>
外國文學也在這時進入中國,走進中國青年的視野。有的故事要靠口耳相傳,聽同學提過一嘴“好看”的《歐也妮·葛朗臺》就再也不能忘了。
“外國人冬天有什么娛樂?堂兄從巴黎帶來的那件金紐扣一直扣到脖子的新奇背心怎么穿?歐也妮會像冬妮婭一樣穿著藍白條海魂衫嗎,還是穿像大扇子一樣的長裙子?”這些田磊在生活中得不到的答案,在“封皮是米黃色網格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里面有。
每到周末,他和他的同學就一遍一遍搜羅能找到的每一家新華書店,看看有沒有新書到了。可最多的答復永遠是“還沒到貨”。
這在擁有33萬余種圖書出版規模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是每年一萬四千種左右,拿2017年圖書出版數據來看,僅是圖書出版的品種就翻了二十多倍。
當今,文化生產和文化供給更加豐富,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選擇權不斷在擴大。在李敬澤看來,文學地位的這種變化恰好說明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的長進和時代的發展,這不是壞事。
從手寫時代進入數字時代以后,除少數堅持用筆在紙上創作的賈平凹等作家之外,書寫歷史隨書寫方式的改變,對作家和讀者、對閱讀和寫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看來,從手寫到打字的媒介之變,帶來的是思維方式和內容創作的改變。“由于電腦寫作免除了我們的謄抄之苦,由于光標點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插入或刪除,完整的構思已顯得多余,齊全的材料準備也似無必要。我們完全可以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到哪兒再想到哪兒。磚不夠了先上瓦,瓦不足了先按梁。只要那套復制、粘貼、查找、替換的技術熟練起來,這座房子最后怎么也能把它造得像模像樣。大概我們不會想到,就在這樣一種顛三倒四的‘修建’中,我們的思維開始變得零散而破碎了。”
Kindle里,手機閱讀APP里,動輒幾百萬字一部的網絡小說,每天還可被更新一萬字——這也是在手寫時代想都不敢想的速度,即使高產如金庸,平均每天寫個千字也不得了了。背倚裝滿書本典籍的聯排書柜,李敬澤點燃煙斗,“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電腦的出現,就不會有網絡文學的產生。你再看我們長篇小說的出版量,一年的量要比曾經十幾年的總量還多。書寫變得太便利了,這時候我們還能不能保留一種敬重,一種敬畏?”
對于可以接觸海量信息的閱讀者來說,越來越多的人有時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富余的困境”——每天可打開百篇難辨真偽的文章,卻難以周詳、深入地把某一個問題搞清楚。當面對一本書的時候,許多人發現已經少有從第1頁開始,一行一行邊讀邊批注到第200頁的耐心。
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站在手稿前的人們,在回望手寫時代的同時,似乎也意識到,重返一個年代是不可能的了。然而,即便在文學不再是必需品的今天,不論是睡前把童話寓言讀給孩子的母親,還是逛街時順便逛一逛“西西弗”“言幾又”的年輕人,沒有人拒絕文化與藝術的滋養,也沒有人否認文學對于生命、對于人類文明的某種意義。
“我們為什么搞文學呢?它不是一種現實的謀生手段。人類的文明在于我們發明了那些無用的東西?!崩罹礉赏nD了一會兒,“我記得一本書上有這么一個比喻——如果在河邊,發現一頭獅子在那兒飲水,有個聲音說,趕緊跑吧。那這可能是一只動物,也可能是一個人。如果有個聲音說,有獅子,我們把它打死,吃它的肉吧。那么很難辨別這聲音是人是獸。如果有聲音說,啊,這個獅子真美。于是拿起了一塊石頭,把獅子的模樣刻在了山洞墻上——這才是人類。文明就是想象力,文學就是這種想象力的母體?!保ㄓ浾邚埪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