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專業(yè)的音視頻轉換軟件——野蔥視頻轉換器
軟件特色:win端、Mac端通用,支持1000+音視頻互轉,如ncm轉MP3、kgm轉MP3、flac轉MP3、wav轉MP3等等。支持批量導入多個音頻,多種壓縮模式可供選擇,轉換速度快,保留音頻原有的高音質(zhì),實現(xiàn)無損轉換。
適用人群:適用于經(jīng)常需要把下載的音頻轉換成MP3的用戶,轉換頻率高;對音質(zhì)有一定要求的用戶,軟件內(nèi)還有音頻提取、人聲分離功能,對于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說書視頻、小說視頻、MV視頻,都可以使用此功能提取視頻中的音頻。
操作步驟:1、上傳多個音頻;2、選擇輸出的音頻格式和質(zhì)量;3、轉換成功后在文件夾中打開查看。
方法二:無需下載的在線網(wǎng)站轉MP3——video-converter
工具特色:簡單小巧,傻瓜操作;無需下載任何軟件,直接在線轉換,手機、平板隨時可以轉換;支持導入的音頻格式基本能夠滿足日常需求。
適用人群:大多數(shù)在線網(wǎng)站都不支持批量導入轉換成MP3,適合音頻數(shù)量轉換需求不多,偶爾轉換幾首的用戶;不喜歡用電腦,轉換場景隨機的用戶。
操作步驟:1、打開文件;2、選擇音頻欄目中的音頻格式;3、轉換并下載MP3音樂。
方法三:有點高級的命令工具轉MP3——ffmpeg
優(yōu)點:一個強大的開源多媒體處理工具,支持多種音頻格式的音頻轉換,包括但不限于MP3、WAV、AAC、FLAC等。FFmpeg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設置各種參數(shù),如比特率、采樣率、編解碼FFmpeg 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跨平臺性,可以在各種操作系統(tǒng)上運行,包括 Windows、macOS 和 Linux 設備。
適用人群:熟悉一些簡單的命令行操作有一定的學習曲線,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來熟悉其命令和參數(shù)。作為一個命令行工具,缺乏圖形用戶界面,因此對于一些用戶來說可能不夠友好。不過,如果你經(jīng)常需要音頻甚至視頻格式轉換,完全可以對這些基礎代碼做一些學習。
操作步驟:以wav批量轉換MP3為例。
1、準備WAV音頻文件:將所有需要轉換的WAV音頻文件放置在一個文件夾中,以便后續(xù)批量處理。
2、打開命令行界面:在計算機上打開命令行界面,例如Windows系統(tǒng)可以使用cmd,macOS系統(tǒng)可以使用Terminal。
3、導航到WAV文件存儲的文件夾:使用命令行界面中的cd導航到WAV文件存儲的文件夾。例如,如果WAV文件存儲在名為“wav_files”的文件夾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導航到該命令文件夾:
cd path_to_wav_files
5、編寫批量轉換命令:在命令行界面中,使用以下命令編寫批量轉換命令:
for %i in (*.wav) do ffmpeg -i "%i" -c:a libmp3lame -q:a 2 "%~ni.mp3"
這個命令粘貼當前文件夾中的所有WAV文件逐個轉換成MP3格式,質(zhì)量設置為2(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整)。這里libmp3lameFFmpeg的MP3編碼器,-q:a 2表示輸出的MP3文件的音質(zhì),數(shù)值范圍為0 -9,其中0是最高質(zhì)量,9是最低質(zhì)量。
6、運行批量轉換命令:在命令行界面中,執(zhí)行上述編寫的批量轉換命令。命令執(zhí)行完成后,當前文件夾中的所有WAV文件將被轉換成MP3格式。
方法四:直接修改文件后綴名
優(yōu)缺點: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非常快速,但是也有限制,就是只適用于轉換前的音頻和轉換后的音頻編碼格式一致的情況。有些音頻格式之間的轉換是可能的,因為它們的編碼方式相似或者有一定的兼容性。比如,將一個.wav文件的后綴名改為.mp3可能會成功,因為它們都是常見的音頻格式,而且都是有損壓縮的。但并不是所有格式之間都可以這樣轉換,特別是當它們的編碼方式、壓縮算法或者其他參數(shù)差異很大時。所以使用此方法轉換前記得提前備份一份。
適用人群:繼續(xù)快速轉換成MP3的人群;偶爾需要轉換一兩個音頻文件;不需要批量轉換音頻。
操作步驟:打開文件夾——點擊查看——勾選文件擴展名——對文件后綴重命名為mp3
以上就是車載U盤支持什么格式的音樂以及如何把音頻轉換成車載U盤廣泛支持的MP3格式的全部內(nèi)容啦。總結一下就是若對轉換速度和音質(zhì)有要求,可以使用專業(yè)的音視頻轉換器批量轉換成MP3;若想隨時隨地、不限設備、不限系統(tǒng)轉換音頻,可以使用在線網(wǎng)站;若經(jīng)常需要轉換音頻、視頻,并且喜歡學習新知識,可以使用命令工具將音頻轉換成MP3;若只是偶爾轉換幾首,并且想一秒飛速完成轉換,可以對常見的音頻格式文件修改后綴名試試。
PadOS 16 以全新的強大效率和協(xié)作功能進一步提升 iPad 的多用性。
蘋果是這么說的,我是不那么信的。所以在升級到 iPadOS 16 開發(fā)者測試版后,我嘗試用 iPad Pro 溝通協(xié)作、寫文修圖、審核發(fā)布。
截至今天剛好一周,這 7 天里,我?guī)缀鯖]有打開電腦。
老生常談,iPad 到底有沒有生產(chǎn)力?其實只要稍微思考下,就會發(fā)現(xiàn)「iPad 擁有滿滿的生產(chǎn)力」和「iPad 只能用來追劇打游戲」這兩個答案,都是錯的。
生產(chǎn)力從來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畢竟每個人的定義不同——幾乎所有用戶,都可以用 iPad 娛樂放松,但只有一小部分用戶,能把它用到工作學習中。
作為一個經(jīng)常被同事問「你怎么用 iPad 寫稿啊」的編輯,對 iPadOS 16 的臺前調(diào)度功能可是興趣滿滿。開啟這一功能后,就可以在 iPad 上體驗到類似桌面端的多任務切換,甚至外接顯示器,最多同時打開八款 app。
問題時間:你在使用電腦工作時,一般會同時開啟幾個窗口?我的答案是 3 個,雖然后臺會放著微信、提醒事項、備忘錄、音樂等 app,但我需要同時操作 app 的極限,是三款。
寫作時,我會在左側打開 Reeder 和瀏覽器,右側打開 Ulysses;給文章配圖時,我會在同時打開圖片素材文件夾、PS 和 Ulysses,互相疊放,需要哪個就點擊哪個;文章修訂時,我會左右分屏配圖文件夾和 Ulysses,通讀一遍文章,確認無誤;上傳發(fā)布時,一個瀏覽器就足夠了。
我的工作不需要幾塊屏幕、同時看七八款 app,不高的需求,讓我在升級 iPadOS 16 之前,就已經(jīng)在使用 iPad 辦公,并嘗試外接顯示器了。不寫代碼不做渲染,就連剪視頻的機會都很少的我,甚至因為習慣了 MarkDown 寫作,Office 三件套都很少用。
但在我使用臺前調(diào)度功能外接顯示器后,還是感慨了一句:果然,大屏才是生產(chǎn)力。雖然左右分屏可以滿足我的工作需求,但能多開幾款 app,為什么不呢?
iPadOS 16 外接顯示器的體驗與電腦幾乎一致,你可以在設置中排布 iPad 屏幕與顯示器屏幕的位置,也可以為不同分辨率的顯示器設置縮放比例。
雖然 iPadOS 16 尚處于測試階段,但可以看出蘋果在努力讓 iPad 的多任務更加貼近桌面端。比如,當我在 Pages 中寫作時,將指針放在未激活的瀏覽器上,也可以進行滑動操作,雖然不是什么大功能,但確實能提高效率。
遺憾的是,iPadOS 16 并不支持在外接顯示器時熄滅 iPad 屏幕,所以你只能被迫使用雙屏。以我為例,我會將 iPad 和顯示器上下排布,iPad 上擺放微信、提醒事項、音樂等原本會收納在后臺的 app,顯示器上則打開工作所需的 app(比如瀏覽器和 Ulysses),偶爾也會多打開一個備忘錄,方便我把日常想到的內(nèi)容拖到 Ulysses 中。
在體驗了幾天 iPadOS 16 后,我的結論是:臺前調(diào)度提升了適合用 iPad 工作的那些用戶的效率,但并沒有增加新的應用場景。想憑借一個系統(tǒng)功能就讓 iPad 重獲新生,也太樂觀了一點。
不過,如果你已經(jīng)在使用 iPad 進行創(chuàng)作了,相信我,臺前調(diào)度會讓你的效率提升的非常明顯。
作為第一個測試版本,iPadOS 16 Beta 1 的 bug 多且創(chuàng)意滿滿,我們自然不建議普通用戶使用。接下來我盡量不會提到與 bug 或適配相關的內(nèi)容,相信在正式版推送時,這些問題都會修復。
那么,在嘗試只使用 iPadOS 16 辦公的一星期里,它為我?guī)砹硕嗌偃麦w驗呢?
如果你沒有外接顯示器,又和我一樣使用 11 英寸屏幕的 iPad,那我并不建議你開啟臺前調(diào)度。11 英寸的屏幕,分屏兩款 app 已經(jīng)是極限了,臺前調(diào)度雖然可以打開 4 款 app,但除了剛上手時玩一下,效率并不高。
▲ 上為分屏兩款 app,下為臺前調(diào)度同時打開 4 款 app
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主動在 iPad 上開啟臺前調(diào)度,因為外接顯示器后,顯示器上會自動開啟。
連接顯示器后,iPad 的屏幕依然和以前一樣,分屏 app、小窗拖拽,而顯示器上則是臺前調(diào)度界面,群組切換、多種尺寸。這正是我使用 iPad 辦公的日常:在顯示器中打開瀏覽器、Ulysses 和企業(yè)微信,在 iPad 上分屏微信和提醒事項。
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外接顯示器時,臺前調(diào)度的 Dock 是隱藏的,如果你也想更全面的利用屏幕,只需進入控制中心,長按臺前調(diào)度圖標,取消勾選,就能隱藏 Dock 了。需要使用時,按下鍵盤上「地球+a」調(diào)出即可,工作更加沉浸。
那么,臺前調(diào)度為 iPad 帶來了什么呢,更大的屏幕嗎?確實如此,但不止如此。
臺前調(diào)度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將不同的 app 進行群組管理,在摸索了一周后,我為工作整理了三套臺前調(diào)度的 app 群組:標準工作模式「Safari+Ulysses+企業(yè)微信」、午休摸魚模式「B 站+VVebo」以及激情對線模式「Chrome+備忘錄」,只需在左側的群組中點擊,就能快速切換,接下來,我來為大家隆重介紹它們。
標準工作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我日常寫稿工作界面——比如現(xiàn)在——我會使用 Safari 查找資料、Ulysses 寫作,并隨時關注企業(yè)微信中的工作信息。
午休摸魚模式,是我為數(shù)不多的會將兩款 app 折疊的情況,B 站看視頻、VVebo 刷微博,主要是午休時用。但當我思緒枯竭,想在二次元中找些靈感時,也會偶爾在工作時間打開(真的是偶爾),得益于快速切換功能,這一讓我迸發(fā)靈感的秘密武器,主編從未發(fā)現(xiàn)。
激情對線模式,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和讀者友好溝通的編輯,回復評論是我工作中的一大樂趣。公司和微信的后臺我都都保存在了 Chrome 里,所以回復讀者評論時我會打開 Chrome 回復評論,并開啟備忘錄,隨時記錄讀者提出的建議和觀點。
雖然不升級 iPadOS 16,我也能用分屏略顯繁瑣(比如更多的切換屏幕)的完成上述工作,但支持外接顯示器的 iPadOS 16,不僅讓我可以在大屏幕上更輕松的完成工作,還擁有了一個隨時待命的 iPad 屏幕:這下面的 iPad 屏幕上,還放著 Apple Music 和今日計劃。
有了臺前調(diào)度,距離我完全使用 iPad 辦公,還欠一陣東風:那就是文件管理。要承認,相比桌面端,即使有所升級,iPad 的文件管理依然不值一提。好在需稍微探索一下,也能找到一個勉強能用的解決方案。
電腦桌面,說白了就是一個放滿了文件和快捷方式的文件夾。既然如此,我只需開啟《文件》app,在「我的 iPad」中新建一個「桌面」文件夾,再把所需的文件放到「桌面」里,就可以實現(xiàn)在處理文件配圖時,對照圖片、修圖裁切。
夠了嗎?并不,雖然可以這樣做,但現(xiàn)在還需等待 app 適配,我常用的修圖 app Pixelmator Photo,只支持從系統(tǒng)《照片》app 中導入圖片(或者我沒有找到正確方式?),如果從《文件》app 導入,一定會在《照片》中復制一份。
▲ 通過照片 app 打開圖片的 Pixelmator Photo
而可以與 Photoshop 叫板的 Affinity Photo,暫時還不支持臺前調(diào)度功能,無法在顯示器全屏,也無法在 iPad 屏幕上打開圖片。
但請相信我,只要 app 適配了,我們完全可以把 iPad 的屏幕當作桌面文件夾,在外接顯示器上進行各種操作。我這么堅信的原因,是已經(jīng)適配的視頻剪輯軟件 Lumafusion,真的可以這樣剪輯視頻。
如果你是 Final Cut Pro 的用戶,LumaFusion 應該能讓你找到些許前者的影子。素材區(qū)、預覽區(qū)、時間線以及雙擊素材就能進入的效果編輯器,從素材處理、音頻修飾到視頻調(diào)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支持從《文件》導入素材的它,完美實現(xiàn)了我對跨屏剪輯視頻的需求。雖說 Lumafusion 只支持最多 6 個視頻軌道和 6 個音頻軌道,但應對日常新媒體工作需求,已經(jīng)綽綽有余了。
更何況,它只有 Final Cut Pro 十分之一的價格。
對我而言,如今的 iPadOS 16 已經(jīng)可以完全勝任我的寫作需求和視頻剪輯需求,圖片處理雖然勉強能用,但距離好用還要等待第三方 app 適配。
在使用 iPadOS 16 辦公的這一周里,我當然不只用到臺前調(diào)度這一個功能,還有兩個功能我非常喜歡。
首先是視頻的實況文本功能, WWDC 后,我下載了當晚的演講,用于工作時查閱細節(jié),這時,實況文本功能就可以幫助我快速的記錄演講內(nèi)容。
比如 iPadOS 介紹的最后,有幾頁 Keynote 上出現(xiàn)了許多文字,我就可以暫停視頻,把它直接復制下來,方便在其他地方使用。
另一個是相冊摳圖功能,我最近在制作一個筆記圖鑒,拍攝了許多植物照片,用它就能快速把照片中的植物摳出來,讓我的筆記精致了不少。
而 Safari 瀏覽器、郵箱、搜索、消息 app 的更新,也讓我的效率有所提高,但自然比不上臺前調(diào)度這么亮眼。
都外接顯示器了,為什么不用 MacBook 呢?
說得有道理!我也對比了最新款 MacBook Air 和 iPad Pro 的相關參數(shù)。MacBook Air 8+256GB 版本,售價 9499 元,重量為 1.24 千克;iPad Pro(11 英寸)8+256 GB 版本,售價 9398 元(加妙控鍵盤),重量為 1.1 千克(加妙控鍵盤)。
如果只看價格重量,兩者幾乎沒有區(qū)別,那使用方面呢?對我來說,除了尚未適配臺前調(diào)度功能的修圖 app,Mac 和 iPad 從系統(tǒng)功能到第三方 app,幾乎沒有區(qū)別了。
回顧 WWDC22,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詞語,是「also( 也)」。macOS Ventura 和 iPadOS 16,從臺前調(diào)度到智能協(xié)同再到各種細節(jié)功能的更新,幾乎是一樣的——蘋果正在抹去設備之間的區(qū)別。
可能到了明年,我們會就在網(wǎng)絡上看到「價格差不多,該選 iPad Pro 還是 MacBook Air」的問題,聽到「都外接顯示器了,為什么不選 iPad Pro」的言論。
▲ 你看,介紹頁都差不多
畢竟,iPad 擁有 MacBook 沒有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不在生產(chǎn)力,而是娛樂性。MacBook,真的太不好玩了。iPad,還差第三方廠商積極適配的 app,讓它更有用;MacBook,同樣需要第三方廠商積極探索,讓它更好玩。
而在 iPad 轉折的今天,你能用、想用 iPadOS 16,做些什么事呢?
果公司終于為 iPad 推出了古典音樂應用。現(xiàn)在,愛好者們可以直接從 App Store 下載 Apple Music Classical,它包含在 Apple Music 訂閱中。
今年 3 月,蘋果首次在 iPhone 上推出了音樂愛好者們期待已久的古典音樂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可以按作曲家、作品、指揮等進行搜索的高質(zhì)量古典音樂演奏錄音庫。該應用是蘋果公司 2021 年收購古典音樂流媒體服務 Primephonic 后推出的,用戶可以在此收聽高達 192 kHz / 24 位的無損音頻錄音。
iPad 版 Apple Music Classical 針對更大的顯示屏進行了一些優(yōu)化,包括一個完整的導航側邊欄,讓用戶可以快速跳轉到資料庫中的專輯和歌曲,訪問播放列表,以及使用應用的搜索功能。
蘋果于今年 5 月在 Android 上推出了古典音樂應用程序,但看來我們還得再等一段時間,看看蘋果是否決定為 Mac 電腦制作一款應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