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讓一個20年前的PC DIY玩家時空穿越到今天,可能他不清楚如今的CPU怎樣安裝、RGB燈怎樣接,但要他把整套平臺裝到ATX機箱里面,相信是不會有什么難度的,畢竟2021年的新款ATX機箱,與千禧年那時候的機箱,在內部結構方面并沒有很本質的不同,而相比之下,ITX機箱在過去十余年的變化就可謂是“翻天覆地”了,且不說外觀體積的花樣繁多,內部結構都有數次迭代,所以這期我們就來簡要回顧下都有哪些ITX結構,以及所代表的經典機箱。
可能有部分老玩家會記得,mini-ITX規格主板(17*17cm)最早其實是由VIA(威盛)提出和推廣的,受限于那時候的硬件性能,采用ITX主板的電腦主要應用都是一些對機箱體積有限制的場景,像是工控機和機頂盒,還有就是用在HTPC(家庭影院電腦)上面了,所以比較早期的ITX機箱有不少都是臥式的,外觀看著像是臺DVD機,而內部就沒有統一規范了,但一般都是主板為臥式放置,而受限于機箱高度,CPU散熱器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安裝下壓式散熱器,還有顯卡的支持也是很局限的,有不少都是只支持半高的刀卡。
銀欣RVZ01
不過要說HTPC其實也有用ATX、M-ATX主板的,所以也并非是ITX機箱的專屬結構,但ITX主板得天獨厚的小尺寸,能讓HTPC做得更精致,以及體積更合理些,這當中銀欣(SilverStone)算是比較熱衷做這類機箱的廠商,像是他們的小烏鴉系列(RVZ01)都屬于這類HTPC(可以橫豎雙向擺放),只是外觀偏向游戲主機風格,而且在后續改進中,散熱器限高要好一點點,并用到了PCI-E轉接方式,讓它對顯卡的支持更完善一些,不過縱觀ITX機箱的發展,其實這類結構都沒有很廣泛流行,對于ITX玩家也不算很認可。
銀欣RVZ01
其實說到玩家們之所以會選擇ITX機箱,相信更多都是為了能把一臺小電腦放在自己書房的辦公桌上,這樣就要求機箱不能太高,免得夠不著I/O面板先不說,ATX大機箱還有種壓迫感(當然也有人喜歡這樣),所以就有了銀欣至今都仍在賣的SG05,這類方體式ITX機箱,它們的內部依然是臥放主板,但電源被架在了主板上方,而且由于這種機箱相比HTPC類的體型要更高以及更長了,對顯卡的支持也要好很多,有些甚至能容納300mm以上長度、標準高度的大顯卡,所以由于有良好的硬件兼容性,讓這類結構至今也仍有一些入門級ITX,甚至M-ATX機箱都在采用。
銀欣SG05
另外方體式ITX機箱還有一些選擇把電源下置,形成了主板和電源上下分層的結構,相信不少玩家看到這里,都會想起火鳥小巨蛋(Prodigy)了,這確實是采用這種結構機箱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它寬大得不像ITX機箱的體積,獨特的外觀造型以及名字都讓人過目難忘。而同樣比較經典的代表作,還有聯力的PC-Q33,它的體積要合理很多了,并做了個前面板可以翻開的設計,便于拆裝機和升級硬件,那時還有玩家們稱之為“開篷跑車”。
火鳥小巨蛋
聯力PC-Q33
那在方體式ITX機箱也開始流行之后,恰逢HTPC風潮退散,大家似乎突然發現,ITX機箱也不是一定要弄得像臺DVD機啊,把原來ATX中塔機箱給弄小不也是種方案嗎?所以就有了迷你塔式ITX機箱,不過大家別看這樣的做法簡單粗暴,其實玩出來的花樣倒也挺多,而總結起來的話,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就是電源的位置擺放不同。
首先大多數ITX玩家都見識過最多的迷你塔式,應該就是聯力PC-Q03/Q02為代表的,把電源放在豎放主板的左側,這種緊湊布局確實可以把ITX機箱的體積壓縮到很小,特別是對于剛接觸ITX裝機,此前都在用ATX大箱的玩家,第一次看到這類ITX機箱,那種“哇電腦原來可以這么小巧”的沖擊力都是很大,他們也就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玩ITX的不歸路。
聯力PC-Q03
而大家在這條不歸路上遇到最大敵人,就是散熱器了,因為這類ITX機箱的電源與主板之間靠得太近,使得大多只支持60-50mm高度的散熱器,也就只有原裝散熱器這樣低矮的下壓式散熱器才能兼容,因此就催生了哭笑不得的事情:能塞裝進這類ITX機箱,散熱性能又還行的下壓式散熱器,大多價格不菲,像是采融S17、貓頭鷹L9i這些,同等價位能買到很多很強的塔式風冷,可無奈機箱空間太小,只能從這個坑掉進去另外一個坑,真的直呼坑爹啊。那說到這里,相信有不少玩家會聯想起那個同期,正是風冷散熱器最火的時候,所以下次還可以和大家回顧下那些經典的風冷散熱器。
貓頭鷹L9i安裝在喬思伯V2里面
不過也正因為散熱問題難以解決,到后來大家都放棄這種讓人又愛又恨的電源側放結構了,轉而把電源上置,也就是ATX機箱或者說是最傳統方式(現代化的機箱主流是電源下置),雖然這種ITX機箱在體積上就沒那么小巧,且變得更高了,但在散熱器支持上要寬松太多,至少能安裝一些塔式風冷了,這種轉變其實也是受到了CPU性能越來強,發熱和功耗也越來越大的影響,下壓式散熱器再也壓不住了,只是這種太過于接近ATX結構了,實在難以讓本就是為了追求個性化的ITX玩家們感冒。
喬思伯U2
最后還有一種迷你塔式ITX機箱,選擇把電源掛在機箱的前部位置,雖然機箱不可避免地變長(深)了,但內部布局可以更合理了,不僅顯卡限長也解放了,頂部和側方還可以留給水冷排安裝,所以這種在近年已經發展成ITX結構中的一種優秀方案,比較新的代表作有NCASE M1、酷冷至尊NR200、趣造I'm,它們都是為理性玩家準備的ITX機箱,不盲目追求體積上的小巧,而是在足夠緊湊的基礎上,提供比較好的硬件兼容性,包括對240水冷安裝,以及超300mm長度顯卡的支持等等,用來裝一套中高端主流平臺也不在話下,所以是很多初入門玩家試水,或者資深ITX玩家的退燒裝機選擇。
NCASE M1
酷冷至尊NR200
此外銀欣還喜歡做垂直風道的ITX塔式機箱,在ITX結構中是個異類的存在,比較知名的產品就是FT03-mini了,而到近年他們還有比較新的產品則是LD03,不過這種結構并沒有帶來非常出色的散熱效果,而且這樣特別的垂直結構,還讓本就麻煩的ITX裝機,徒增更多麻煩,所以一直很少有其它家廠商愿意做這類結構的ITX機箱,而要提近年比較新的產品,TT的The Tower 100還是比較近似結構的一個。
銀欣FT03-mini
Tt The Tower 100
而對于仍要繼續發燒的ITX玩家,在前幾年應該都是比較痛苦的,因為ITX機箱市場一度沉寂了,由于CPU散熱要求大幅提高,以及中高端顯卡普遍做到三風扇的長度,舊時代的ITX機箱已無法在保持小巧體積的同時,又要滿足這樣的散熱和兼容性要求,直到2016年5月份,DAN A4機箱的橫空出世,真的可以說是拯救了ITX玩家,倒不是有很多玩家都去買了它(實際上原版在國內還是挺罕有),而是它這種主板和顯卡背靠背放置的結構,可以較為完好解決主流高端平臺的散熱和硬件安裝問題,由此也啟發到大家,原來ITX機箱可以這樣做啊,所以自信一點,A4結構就是如今ITX機箱的最優解。
DAN A4
現在五年多時間過去了,采用A4結構的機箱也越來越多,當中不妨有像是FormD T1、SSUPD Meshlicious這樣新穎作品,不過這些多以玩家品牌和眾籌產品為主,而要說大廠的出品,自然就是聯力的Q58了,它進一步完善了A4結構,使其更適應新一代的硬件平臺,最大已經能夠安裝280mm水冷排,可以說是目前A4結構機箱的標桿,而且它的更大意義還在于,它把A4結構帶到主流市場,讓不僅是ITX玩家,還有整個DIY市場的玩家,都能認識到A4結構,相信在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這類ITX機箱出現。
聯力Q58
其實我們通過這期回顧,不難發現ITX機箱最初是為了在有限體積下,組裝出能完成一些應付輕度工作的小電腦,但到后面才慢慢發展成,追求高性能與緊湊體積兼得的小鋼炮,但不變的核心在于,ITX裝機其實是一個妥協的過程,玩家要為散熱妥協,要為顯卡兼容性妥協,要為擴展性妥協等等,所以ITX結構的演變,正是不斷在這些妥協中找出最優的方案。
當然啦,因為ITX機箱是電腦產品中屬于是最具備個性化的品類之一,所以自出現至今,市場上的各種ITX機箱實在太多,本文難以詳盡回顧,如果你有想到還有更特別的ITX結構,或者有自己覺得也是非常經典的機箱,大可以在評論留言告訴大家吧。
為全球數得上的PC頂級制造商,聯想幾乎在所有大家能夠想到的PC類型上都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過多的產品線確實有分散廠商和消費者精力之虞;另一方面,聯想銳意進取的態度總會在一些產品類型上獲得成功,或者至少推陳出新,對行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今天要評測的產品就是聯想最新“腦洞”產物之一,聯想投影電腦610S,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帶了一臺分體式無線連接投影儀。
小機箱大內涵 聯想投影電腦610S拆解
這款迷你PC采用截面和剖面均為三角形的棱柱造型,體積非常小巧,只有2.2L,總高277mm,其中投影儀高77mm,主機高200mm,重量也不大,被控制在1.8kg的優秀水平,單純考慮本體已經是非常成功的小電腦了。加上深色配色的細膩涂層,聯想投影電腦610S無論是放到辦公室還是展臺,肯定都是路人回頭率頗高的明星產品。
聯想投影電腦610S
由于有著小巧的造型和無線投影的功能,聯想投影電腦610S實際上針對兩類用戶群設計。
打開上蓋可以外接投影模塊
其一:對龐大臺式機感到厭煩,渴求在有限空間內獲得最大顯示面積,對有線操控設備感到厭煩的新一代家庭用戶。他們對生活品質要求很高,無法容忍亂丟丟的線材橫亙在PC和顯示設備之間,也不希望大號的電腦主機破壞家中智能生態系統和諧的外觀。
既然這款聯想投影電腦610S如此有特點,我們不能對其進行拆解一番,來詳細看看這款產品的內部做工設計會有怎樣出色的表現。
聯想投影電腦610S頂部投影部分
其二:需要點到點移動辦公的商用用戶,他們主要光顧的場所都配有隨時可以連接的顯示器抑或投影幕布。他們并不需要在旅程中重度辦公,但對數據和工作習慣有著安全和私密性的要求,到達特定場所卻要求可以立即辦公。他們需要筆記本的便攜,卻不需要累贅的顯示器。
既然這款聯想投影電腦610S擁有如此有特色的功能設計,那么該款產品內部設計又會有怎樣出色的表現呢?我們不妨來拆解一番,看一看這臺投影電腦的內部做工如何。
聯想投影電腦610S造型設計精致小巧,想要拆解這臺電腦的難度也是有一些的,因此首先不推薦新手對其進行拆解。為什么拆解有一定難度?我們放下看。
聯想投影電腦610S背面接口設計
拆解聯想投影電腦610S主機部分,首先我們要在機身底部找到三顆固定螺絲,卸除固定螺絲之后可以打開底蓋。
在機身底部找到三顆固定螺絲
打開底蓋之后就能看到底部設計的散熱風扇
卸除底部風扇附近的外殼固定螺絲,之后我們便可以把整個外殼拿掉,看到里面的金屬架子。
取下外殼后的機身狀態
內部設計頂端部分
內部設計接口部分
聯想投影電腦610S的外型設計較為圓潤,我們打開外殼之后發現內部設計非常的剛硬。三片高強度金屬板包裹著整個機身內部,頂部與底部都設計有散熱風扇,自下而上的散熱模式設計十分科學。內部的細節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我們繼續往里拆。
繼續拆解之前,我們需要將三片金屬板上固定的一些零部件卸除。實際上,聯想投影電腦610S拆機的主要難度就在于三片金屬板的卸除,不僅固定螺絲很多,而且運用了巧妙的卡扣設計,使得拆機過程有些繁瑣與不便,而且安裝回去會更加麻煩一些,因此不推薦新手上手去拆機。
頂部PCB
卸除金屬板的固定螺絲
在卸除金屬板固定螺絲的時候需要注意,切勿使用劣質螺絲刀,否則容易擰壞固定螺絲。卸除螺絲之后,就可以拆下金屬板,但是需要注意小心刮傷里面的主板。
取下接口面的金屬板
拆卸完三個金屬板之后可以清楚看到機身內部的整體結構。
CPU位置主板設計
硬盤位置主板設計
接口位置主板設計
在繼續拆解之前,我們先看一下拆解到目前,聯想投影電腦610S有哪些可圈可點的部分,以及有哪些可升級項。聯想投影電腦610S內部采用三角環繞設計,分別有三塊主板組成,一塊是CPU與內存部分,一塊獨立顯卡與常用接口部分,一塊是硬盤接口部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聯想投影電腦610S支持內存、硬盤、SSD的更換與升級。
觀察完內部設計之后,我們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拆解了,首先需要卸除的是硬盤部分。本次拆解的聯想投影電腦610S配備了兩塊硬盤,一塊是高速SSD固態硬盤,另外一塊是2.5英寸的HDD機械硬盤。用戶可以根據需求來升級硬盤部分,當然,在升級之前你需要進行比較復雜的拆機過程。
1TB容量機械硬盤
M.2接口SSD固態硬盤
安裝硬盤的PCB板
從硬盤部分的設計來看,聯想投影電腦610S支持硬盤擴展,但是數量有限。PCIe接口只能安裝SSD固態硬盤,傳統SATA接口也可以安裝SSD固態硬盤,為提速做準備。
聯想投影電腦610S的接口配置十分齊全
GTX 750 Ti顯卡模塊
散熱風扇
聯想投影電腦610S 采用第六代酷睿桌面處理器和NVIDIA GTX750Ti獨立顯卡,最高支持8GB DDR4 內存,搭配128GB 固態硬盤和2TB 機械硬盤,在硬件配置上完全可以滿足這兩類用戶的需要。
8GB內存
支持內存升級
底部散熱模塊
最后點評:
本次我們對聯想投影電腦610S的主機部分進行了拆解,總體而言可以看出聯想在這款產品上的用心,小巧機體里藏著如此復雜的設計,同價位產品中實屬良心。我們可以看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聯想投影電腦610S沒有因為體積的限制損失自身的擴展能力,其后部面板搭載了多種接口——SPDIF接口、4*USB3.0、RJ45網線接口\SD讀卡器、耳麥插孔一應俱全。
另外,投影模塊并沒有被列入本次拆解的名單里,由于光學模組比較精密的原因,我們也不建議用戶自行拆解投影模塊。
到筆記本電腦,沒有人會不知道ThinkPad,其隸屬IBM旗下,自1992年誕生以來,憑借著堅固可靠耐用的特點在業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再后來又俘獲了大批粉絲的心,小編就是其中一個。
后來商界變化萬千,Think品牌被聯想收購,從此離開了IBM。許多粉絲比較痛心。這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聯想收購后的ThinkPad產品,從材質和質量上的確有所下降,但也基本保持著ThinkPad的優良傳統。聯想也依靠ThinkPad品牌拓展了海外市場,對國產品牌的市場價值有了進一部的提升,這一點也是值得稱贊的。
商界的事情我們老百姓無法參與也無法評論,我們最關注的當然是產品本身,用戶的切身感受。也希望聯想能夠繼承ThinkPad在IBM時期的各種優良品質,同時更加注重產品的用戶體驗,加上國產的優秀特質,使得ThinkPad產品能夠走得更遠,才是王道。
今天拆解的是ThinkPad R61i,是在聯想收購ThinkPad不久的一款產品,基本完全保留了舊ThinkPad時代的特質。
老電腦,看起來比較厚重,雖然是工程塑料,但是外觀質感比較強,應該是有近十年之久了,磨損程度不高,還是比較抗造的。
首先取下電池和光驅,電源上部有鎖扣開關,拉開拔下即可;光驅是彈出式的,光驅旁邊會有一個開關,打開以下,會彈出一個把手,輕拉會拉出光驅的一小部分,然后可全部分離光驅.
接下來拆掉硬盤。
硬盤用一顆螺絲固定,打來蓋子后,可以看到一塊120GB的5400轉日立硬盤。兩側有橡膠防震墊。
因為我們是要完全解體這臺電腦來探索它的內部,所以接下來我們拆掉電腦背部的所有能看到的螺絲。
然后打開比較本正面,取下掌托:
掌托拆卸的時候要注意,兩側稍微用力抬起,再向后拉就可以拆下:
不要急于拿下掌托,注意觸控板排線,拆掉排線接口后才能完全分離掌托。接下來就可以拿掉鍵盤了。
拆下掌托后,向下輕拉鍵盤就可以分離,也是需要注意排線,小心拉斷。
分離鍵盤后,就可以看到內部了,首先能直觀看到的是散熱器、無線網卡、有線網卡、主板電池、內存等。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內部有一個灰色的支架覆蓋著。這個灰色的支架就是thinkpad引以為豪的鎂制防滾架。也是小黑粉絲最為注重的一個特點。小編當年就是因為鎂制防滾架而迷上了thinkpad。它保證了電腦整體的堅固性和穩定性。廣為流傳的一個測試就是含有鎂制防滾架的thinkpad筆記本,可以承受一個人踩上去的壓力后毫發無損。
我們繼續拆解,拿掉C殼邊框,這里兩側的卡扣比較緊,用卡片稍微翹一下會比較容易一點。
繼續,拆下上圖所示的一個固定金屬條,以及無線網卡。
小心的拆下顯示器排線,這里因時間過久,顯示器排線與支架粘貼較緊,容易拉斷排線,一定要細心慢慢分離,有條件的可以先用熱風槍吹一下。
到這里就要分離屏幕了,同樣也是先拆掉所有可以看到的螺絲,當然,顯示器還是無法分離的,因為還有兩顆隱藏的螺絲,在電腦的后側。
此處有兩個隱藏的螺絲,是用小膠片貼住的,揭開膠片,拆掉這兩顆螺絲,就可以分離屏幕了。
繼續拆下散熱器。
散熱器做工也依然優良,此處有些遺憾的是T系列全銅散熱器在R系列改為了銅管加鋁片了。
繼續分離主板和D殼。卡扣也是比較緊固,小心分離便是。
還是忍不住要稱贊一下鎂制防滾架,賞心悅目啊。
拆解就到這里,其實大多數朋友都對這樣的拆解不陌生,或許有許多人也親手拆過無數臺。
但是,小編今天拆的不是電腦,是情懷。在那段學生時代,曾經多么希望擁有一款ThinkPad筆記本電腦,卻看著動輒萬元的價格望而止步。游走在中關村的展示區,裝模作樣的把玩著樣機。貌似很懂得樣子與那些業務員攀談,偷偷學習和研究知識。
現在回想起來,第一次接觸到小黑的皮膚,那粗糙卻又強烈的質感,激動地心情。
如今接觸無數臺電腦,花樣繁多,卻無法找回當時的心情。
歲月在我們心里留下痕跡,生活讓我們改變了初衷。
如今已無心再去研究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生活的目的僅僅為了生活,多少會有一絲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