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今的電腦發展之迅速,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還在疲于追逐科技潮流的我們,是不是該要停下來,回頭看看我們已經走過的路、經過的橋、趟過的河呢?

    當你回頭看的時候,你一定會發現,有許多的“第一”已經離我們遠去。盡管它們現在早已經不為我們服務,但沒有它們的出現,就沒有現在如IBM、Intel、微軟、HP等大牌企業的崛起。

    第一臺機械式計算機:算盤

    把算盤作為計算機的鼻祖我想毫不為過,它是目前所能考究的最早的機械式計算機,因為它具備了快捷的計算能力,應該說它是最原始的計算機了。早在漢代的《數術記遺》一書中,就曾記載了十四種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種便是“珠算”。據南北朝時數學家甄鴛的描述,這種“珠算”,每一位有五顆可以移動的珠子,上面一顆相當于五個單位,下面四顆,每一顆相當于一個單位。這是關于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后來流行的算盤并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大約到了宋元的時候,珠算盤開始流行起來。宋朝著名畫家張擇瑞所著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丞家”店鋪的柜臺上擱著一把算盤。元代未年有一本書叫 《南村輟耕錄》,其中記載了江南的一條俗諺,說新來的奴仆像“擂盤珠”,不撥自動;過了一段日子像“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到最后像“頂珠,撥它也撥不動了。俗諺里都已經有了“算盤珠”的比喻,說明珠算盤的運用在江南一帶已有了一段時間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過當時算籌并沒有廢除,籌算和珠算同時并用。

    珠算的普及并最終徹底淘汰籌算,這一過程是在明代完成的。當時,由于實用數學和商業數學的發展,迫切要求計算簡捷,速度加快,這就給珠算盤這一計算工具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另外,傳統的籌算方法從唐宋以來已經逐漸簡化,并且形成了一套運算口訣。這些口訣用字極少而意義完整,用算籌演算時,往往一念口訣就心算出了結果,而手中的算籌卻還在慢慢排列,這樣便產生了得心不能應手的矛盾。比較起來,在珠算盤上用手撥動算珠的速度要比籌算的排列移動快得多,珠算具有“隨手撥珠便成答案”的優點

    1642年 計算機雛形——Pascaline(加法器)

    1642年,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布累斯·巴斯柯(Blaise Pascal)發明了第一臺真正的機械計算器——加法器(Pascaline)。



    全名為滾輪式加法器,當初發明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父親解決稅務上的計算。其外觀上有6個輪子,分別代表著個、十、百、千、萬、十萬等。只需要順時針撥動輪子,就可以進行加法,而逆時針則進行減法。原理和手表很像,算是計算機的開山鼻祖了

    1833年 首款試圖建立數字化的計算機-Analytical Engine(分析器)

    1833年,巴貝奇構想了一種新型的分析機(Analyfical Engine),分析機不但能夠完成所有的算術運算,而且基本上可以將這些運算聯系起來解決任何算術問題。該分析機由四個基本部件構成:存儲庫、運算室、傳送機構和送人取出機構。因此說,巴貝奇的分析機的重大貢獻在于它包括了現代計算機的五大裝置:輸入、控制、運算、存儲和輸出裝置。目前,國際計算機界公認巴貝奇為當之無愧的計算機之父。

    1868年 第一款鍵盤:世上最愚蠢的發明?

    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但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于是克里斯托夫.拉森.授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授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臺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么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以放慢敲鍵速度為目的的鍵盤排列方式卻延續至今。1986年布魯斯.伯里文爵士曾在《奇妙的書寫機器》一文中表示:“QWERTY的安排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931年 電子計算機的先驅——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

    1931年研制成功的“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是第一臺被用來解決微分方程的機械式計算機,被認為是電子計算機的先驅

    1938年 首臺采用繼電器工作的計算機——Z1

    1938,Zuse完成了Z1電子機械二進制計算機。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1939年, Zuse和Schreyer 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發展Z2計算機。并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和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因為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1942年 首臺真空管計算機——ABC

    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學院(Iowa State College)物理兼數學教授阿坦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和研究助理貝利(Clifford Berry)發明,第一部完全采用真空管作為存儲與運算元件的電腦。功能方面只能計算聯立方程式。由于是由兩人共同完成的發明,因此在命名上就被稱為了阿坦那索夫貝利電子計算機(Atanasoff Berry Computer),簡稱ABC

    1943年 首臺可編程計算機——COLOSSUS

    1943年,由英國政府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主要是用來破譯密碼。

    但有消息稱,Colossus并不是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計算機。這個榮譽應該屬于1941年由德國工程師Konrad Zuse制造的Z3。只是很不幸的,Z3在戰爭中毀于炸彈的襲擊

    1944年 首臺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Mark Ⅰ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動按序控制計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稱“Haward Mark I”。這部機器有51尺長,重5頓,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個累加器,每一個有自己的算術部件,及23位數的寄存器。

    1946年第一個內存:由16條鋼管構成

    1946年5月,英國劍橋大學的莫里斯·威爾克斯的朋友從美國帶來一份馮·諾依曼發表的長篇報告———《關于離散變量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威爾克斯如獲至寶,由于那時還沒有復印機,而來人次日又要走,他連夜挑燈研讀,并做了詳盡的筆記。

    那時,威爾克斯還剛想到用陰極射線管做靜電存儲器,技術遠未成熟。威爾克斯就另辟蹊徑,想到用水銀傳聲延遲線來存儲。威爾克斯過不久就設計出一個存儲器,由16根鋼管組成,每根管子能存儲32個17位字長的字。而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內存在計算機中所實現的功能。

    在剛剛開始的時候,PC上所使用的內存是一塊塊的IC,要讓它能為PC服務,就必須將其焊接到主板上,但這也給后期維護帶來的問題,因為一旦某一塊內存IC壞了,就必須焊下來才能更換,由于焊接上去的IC不容易取下來,同時加上用戶也不具備焊接知識(焊接需要掌握焊接技術,同時風險性也大),這似乎維修起來太麻煩。

    因此,PC設計人員推出了模塊化的條裝內存,每一條上集成了多塊內存IC,同時在主板上也設計相應的內存插槽,這樣內存條就方便隨意安裝與拆卸了(如圖1),內存的維修、升級都變得非常簡單,這就是內存“條”的來源。

    內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的主要功能是暫存數據及指令。我們可以同時寫數據到RAM 內存,也可以從RAM 讀取數據。由于內存歷來都是系統中最大的性能瓶頸之一,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內存技術的改進甚至比CPU 以及其它技術更為令人激動。

    在80286主板發布之前,內存并沒有被世人所重視,這個時候的內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對于當時PC所運行的工作程序來說,這種內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滿足當時軟件程序的處理需要。不過隨著軟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臺的出現,程序和硬件對內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提高速度并擴大容量,內存必須以獨立的封裝形式出現,因而誕生了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內存條”概念。

    在80286主板剛推出的時候,內存條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dules,單邊接觸內存模組)接口,容量為30pin、256kb,必須是由8 片數據位和1 片校驗位組成1 個bank,正因如此,我們見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條一起使用。自1982年PC進入民用市場一直到現在,搭配80286處理器的30pin SIMM 內存是內存領域的開山鼻祖。↓

    1946年 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 I——現代電腦歷史由此開始

    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后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美國陸軍委托研制電子化的通用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目的在于計算炮彈及火箭、導彈武器的彈道軌跡。36歲的物理學家莫克利是主要設計者,24歲的埃克擔任總工程師。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埃尼阿克”終于在1945年底制造完成,1946年初做了公開展示。“埃尼阿克”是個龐然大物,整個機器使用18 000只電子管、6000個繼電器、7000個電阻、10 000個電容;總重30噸,機房面積170平方米,耗電150千瓦,耗資約50萬美元。這部計算機每秒鐘可做5000次加法或500次乘法或50次除法,比人工計算快20萬倍。用“埃尼阿克”計算炮彈彈道只要3秒鐘。“埃尼阿克”于1955年“退役”,現陳列在華盛頓一家博物館里。

    “埃尼阿克”有兩大缺點,一是沒有內存儲器,二是要由人像搭積木一樣,將大量運算部件搭配成各種解題布局,每算一題 就要重搭一次,又費時,又麻煩。有的題只要計算1秒鐘,準備工作卻 要花上幾十分鐘。對“埃尼阿克“的改進應用歸功于匈牙利裔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有非凡的數學才能,曾被譽為“萬能數學家“。1930年,他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曾擔任過美國陸軍彈道研究所、海軍兵器研究所等單位的顧問,參與了研制第一批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4年夏,馮·諾依曼正在負責研制核武器,需要進行大量高速的計算。他偶然聽說“埃尼阿克”小組正在研制計算機,喜出望外,立即參加進去,擔任小組顧問。那時“埃尼阿克”的研制已接近尾,為了克服已經意識到的“埃尼阿克”的缺點,通過與小組成員共同研計,馮·諾依曼提出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方案明確規定,新機器有五個組成部分: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出和輸入。此外,新方案還有點兩重大改進,一是采用二進數制,簡化了計算機結構;二是建立存儲程序,將指令和數據放進存儲器,加快了運算速度。新機器EDVAC于1952年研制成功。馮·諾依曼概念被認為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真正開始。

    1949年 第一臺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

    1949年,第一臺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它使用了水銀延遲線作存儲器,利用穿孔紙帶輸入和電傳打字機輸出。EDSAC 是第一臺采用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威爾克斯后來摘取了1967年度計算機世界最高獎——“圖靈獎”。

    1951年 首臺實時可交互式電腦——Whirlwind Ⅰ

    這臺被命名為“旋風1號”(Whirlwind Ⅰ)的電腦投入運行,由5000個電子管組成全新的結構,使它成為速度最高的計算機,其技術先進程度大大超過了模擬的需要。美國空軍向麻省理工學院求援, 許以每年100萬美元的巨額研制經費,讓旋風電腦充當SAGE的主要部件。杰·弗雷斯特是位富于創造的思想家,他還首創了用打字機鍵盤與電腦“對話”方式,為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戲稱“旋風”是一臺“昂貴的打字機”。

    1952年 現代電腦之父的完美理念——IAS

    1952年1月,由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Von Neumann)設計的IAS電子計算機EDVAC問世。這臺IAS計算機總共采用了2300個電子管,運算速度卻比擁有18000個電子管的“埃尼阿克”提高了10倍,馮?諾伊曼的設想在這臺計算機上得到了圓滿的體現,大多數當今機器設備,都采用了這種設計。

    ENIAC 以十進制做數據儲存,每個數有四十位固定小數點的有效數字。在做乘法的時候,其實使用了并行計算的設計。最要命的是,只有數據儲存在機器里面,程序并不在里面。要改變 ENIAC 的程序,必須以人工重接電路板之間的線路,耗時兩小時以上。關于這些,von Neumann 都不以為然。他和一些人合作,連續寫出兩份報告書,為以后的電子計算器,提出設計藍圖 (那時候 ENIAC 已經來不及修改了)。這份藍圖的某些特點,廣被接受,而且實行至今:

    * 用二進制數字

    * 序列執行 (一個指令接著一個指令地執行,不是并行計算)

    * 程序與數據都儲存在計算機里面 (因此需要設計內存)

    英國的 EDSAC 是第一個符合這個藍圖的計算機。 von Neumann 自己的 IAS,并沒有趕上第一,甚至第二也可能沒有,因為美國的私人公司,也已經急著開始設計、制造自己的計算機了。他們的基本設計藍圖,基本上就是 von Neumann 的藍圖。

    1954年

    第一臺通用數據處理機IBM 650誕生

    1954年,IBM開發出650型小型電子計算機,每月的租金只有4000美元,使一般的學校、保險公司、銀行都能用得起。就這樣,很快在全美掀起了一股650型小型計算機熱。↓

    1956年 第一塊硬盤:IBM RAMAC 350

    最早的硬盤是1956年由藍色巨人IBM公司展示的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而現代硬盤的雛形“溫切斯特”硬盤也同樣是出自IBM公司。

    從1956年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臺磁盤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至今,磁盤存儲系統已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經歷了這45年,磁盤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巨大得,最早的那臺RAMAC容量只有5MB,然而卻需要使用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盤。但現在一塊容量高達100GB的硬盤只需要3張磁盤片即可。

    其具體規格為:

    容量:5MB

    磁盤數量:50個24英寸磁盤

    每英寸磁道數:20

    每英寸位數:100

    存儲密度:每英寸2kb

    傳輸率:0.0088MB/s

    IBM 10MB硬盤 RAMAC(賬目和控制讀寫原理)可以不用連續搜索所有的記錄就能定位保存在磁盤上的信息。在不到1秒鐘的時間里,RAMAC的隨機讀寫臂能從IBM San Jose的350磁盤的50個旋轉磁盤的任何一個上面檢索數據。

    1960年 第一款小型機電腦——PDP-1

    1960年,DEC公司向市場推出了它的第一臺計算機PDP—1的樣機。這是一種人機對話型計算機,其售價低廉到只是一臺大主機的零頭,而且體積較小。它成功地把DEC帶進了計算機行業,開辟了一個嶄新天地。從此,DEC在計算機行業中有了肥沃的土壤,并扎下了根,開始蓬勃生長。

    1960年

    第一款小型機電腦——PDP-1

    1960年,DEC公司向市場推出了它的第一臺計算機PDP—1的樣機。這是一種人機對話型計算機,其售價低廉到只是一臺大主機的零頭,而且體積較小。它成功地把DEC帶進了計算機行業,開辟了一個嶄新天地。從此,DEC在計算機行業中有了肥沃的土壤,并扎下了根,開始蓬勃生長。↓

    1968年第一款鼠標:他的名字其實叫“搜尋點擊”

    恩格爾巴特是電腦界的一位奇才,被稱為“人機交互”領域里的大師。1963年,美國國家專利局批準恩格爾巴特提交的一份申請,確認一種叫“搜尋點擊”的輸入裝置是一項獨創的技術,“搜尋點擊”裝置又稱為鼠標。

    1968年,恩格爾巴特應邀參加一次在舊金山舉行的電腦會議,在會議上,他拿出鼠標。這是鼠標第一次作為搜尋工具公開亮相。到了70年代初,恩格爾巴特的實驗室經費開始縮減,他手下有幾位研究人員另謀高就,剛好被正四處招兵買馬的施樂公司硅谷研究中心羅致門下。這樣在施樂公司的“阿爾托’研制第一臺有顯示器的微電腦時,恩格爾巴特的發明就有了出路。

    “阿爾托”采用新式的人機交互界面,屏幕上經常有許多圖像要移動,鼠標是最好的輸入工具。這樣,鼠標就離開學術講臺,準備跳向市場。可惜,施樂公司的“阿爾托”微電腦造價昂貴,與一般的小型機差不了多少,沒有什么商業上的前景。這樣,恩格爾巴特的“米老鼠”又黯淡了許多年。

    1971年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4004

    你知道4004嗎?這個指甲大的芯片上集成了兩千個晶體 管,其處理能力相當于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雖然這在現在不值一提,但它是第一顆微處理器,是現代微處理器的鼻祖。

    特德·霍夫(Ted·Hoff)就是這第一款微處理器的總設計師。現在人們大都知道,英特爾公司1969年推出的4004是最早問世的微處理器。但說起這顆大名鼎鼎的處理器身后的制作者的故事,就不那么出名了。

    由于種種原因,4004未能迅速占領市場,直到Intel推出功能更強大8008、8080以至IBM PC采用8088芯片,Intel才在微處理器的市場逐漸占據了應有的位置。

    Intel 4004 的的確確宣告了集成電子產品的一個新開端!之后微處理器的迅速發展,甚至是霍夫始料未及的。今天當我們 津津樂道486、PENTIUM,PII的時候,我們稱霍夫是微處理器之父,他的工作永遠不應該被人忘記。

    1973年 ALTO-首臺把計算機所有元素結合到一起的圖形界面操作的系統

    1973年4月,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推出了Alto,它是首臺把計算機所有元素結合到一起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Alto使用3鍵鼠標、位運算顯示器、圖形窗口和以太網絡連接。 Alto能與另一臺Alto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連成網絡,這又是施樂PARC的一項重大發明。如今回頭一看,正是這些技術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信息革命的基礎。↓

    1974年:Mark-8第一臺真正被標注為個人電腦的產品

    MARK-8是組裝電腦,它可以運用一個8080微處理器,256字節的隨機存儲器,和一個新的Altaire Bus設計生成上千條命令。以上共計400美元,當然購買者需要自己的把它們組裝起來。↓

    1975年 Altair 8800-第一臺微型計算機

    1975年4月,微型儀器與自動測量系統公司(MITS)推出了首臺通用型Altair 8800,售價375美元,帶有1KB存儲器,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一年后的1975年3月2日,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發布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品,用于Altair 8800的BASIC編譯程序,從而開始了微軟帝國的傳奇之旅。↓

    1976年 首個Apple產品

    Apple I是蘋果公司的第一項產品,在1976年4月于加州Palo Alto的Homebrew Computer Club上展示。它于1976年7月以666.66美元的價位開始販售。Apple I約生產了200臺。不像當時其他"愛好者電腦"以組裝零件的形式銷售,Apple I販售時已是有30個芯片且組合好的電路板。然而使用者仍需自行提供機箱、電源供應器、鍵盤及顯示器使它工作。有一可選的擴充電路板稍后以75美元的價格販售,它能輸出數據至外接錄音機做為存儲媒體。

    1981年 IBM PC-開創現代個人計算機新紀元

    在唐·埃斯特利奇(Don Estridge)的領導下設計的。最初ROM里裝有Microsoft BASIC。其彩色圖形適配器可以使用普通的電視機作為圖像輸出設備.綁微軟的BASIC以及VisiCalc電算表軟件,采用總線技術,擴充板卡可掛在總線;首臺使用通用組件的個人電腦。1982年,IBM公開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形成了PC機的“開放標準”,使不同廠商的標準部件可以互換。開放標準聚攏了大量板卡生產商和整機生產商,大大促進了PC機的產業化發展速度。到1990年代初,個人電腦市場上僅剩下IBM PC兼容機和麥金塔電腦(Macintosh,與IBM PC不兼容)兩個主要系列。↓

    1981年

    第一臺筆記本:你能看出它是筆記本電腦么?

    筆記本電腦發展到今天,移動已經不再是強調的惟一重點。因為今天的筆記本電腦可以輕易做到足夠小,因而性能、外觀、娛樂等其他因素成為人們衡量筆記本電腦的首要因素。

    和現在的筆記本簡直就是兩個樣子。

    相比之下,歷史上第一部筆記本電腦可就不一樣了。在沒有移動處理器,沒有成熟LCD技術,沒所謂散熱性能以及外存儲單元都非常笨重的時代,要制作一臺便攜式“筆記本”可謂難上加難。

    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發明者是Adam Osborne。他發明并開始銷售的第一臺“筆記本”名叫Osborne 1,電腦重24磅,價格為1795美元。與當時的電腦不同,它之所以被稱作便攜式電腦是因為它設計了一個超袖珍的內置顯示屏,當然這個顯示屏是顯像管技術的而非LCD的。而且它的鍵盤外設計一應俱全,Osborne當時也想到了便攜時的軟件問題所以將所有軟件都與這臺電腦捆綁銷售,據稱這些軟件當時就價格1500美元。

    這臺電腦采用CP/M操作系統,裝有Wordstar字處理軟件,SuperCalc電子表格軟件,微軟MBASICx編程語言,CBASIC語言等。在硬件方面,它內置了兩個軟驅,當然沒有光驅。而且,各種當時的接口一應俱全。

    第一塊獨立顯卡:8位ISA顯卡,只能顯示256色

    在微型計算機發展的前期,并沒有顯卡概念的存在,而所要顯示的信息是經過CPU計算后,輸出到主板上由若干個集成電路塊組成的顯示單元,再經過轉換后成為顯示器所能辨認的信號,進行輸出顯示,而這種顯示設備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顯示功能。

    真正的顯卡誕生還要歸功于新顯示模式的出現,因為在VGA標準出現以前,顯示器所支持的最高顏色數也只有8到16種,所以計算機系統和顯示系統間所要處理的數據少,色彩組合非常簡單,但當VGA標準被采用以后,雖然可提供的色彩數同樣為8到16種,但在模擬電路中,可以把每個色彩用64種不同的亮度表示出來,因此系統可支持的色彩數就達到了262144色和6777216色,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稱作的256色和24位色,而在此時,計算機設計者們便將具有顯示功能的單元,從主板上分離出來制作成了專門的顯卡,但這時的顯卡體積龐大,功能單一,而且由于接口的限制,速度很慢,但與在主板上的顯示單元相比還是進步了許多的。↓

    I BM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基于8位機P C/XT的總線,稱為PC 線。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1 位PC機PC/AT,稱為AT總線。為了能夠合理地開發外插接口卡,由Intel公司、IEEE和EISA集團聯合開發了與IBM/AT原裝機總線意義相近的ISA總線,即8/16位的“工業標準結構”(ISA,Indu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總線。

    由于年代久遠,并且沒有任何相關的歷史資料能說明誰的顯卡是第一塊運用在微型計算機上的,因此小編也不能對其下一個準確的定論。但8位ISA插口顯卡是第一塊獨立顯卡應該是毫無疑問了。

    1988年 第一塊聲卡:微機民用化的產物

    聲卡對于計算機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計算機的計算并不需要發聲。但隨著微型計算機的出現,以及逐漸走向民用,并朝著多媒體方向發展,聲卡于是出現了。而對于到底誰是第一塊聲卡的締造者,由于缺乏相關的資料和依據,小編就不能下定論了。但創新聲卡作為聲卡界元老級人物,其早期的產品應該能做這方面的代表了。

    目前,小編所知道的創新最早一款聲卡型號為CT-1300A,正式名稱為Game Blaster,產于1988年!但由于實在太古老了,所以我們已經無法再找到其相關任何資料了。隨后創新公司推出了Sound Blaster系列聲卡,憑借8位、單聲道的采樣率、兼顧音樂與音效的雙重處理能力,一舉擊敗了聲卡之父ADLib公司同時樹立起自己在聲卡屆中的霸主地位。應該說Sound Blaster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

    0. 自拍桿

    在第一部掌上移動設備發明之前,自拍桿已經問世。例如,這張拍攝于1923年的照片顯示,一對夫妻用有拍桿的照相機拍照。然而,自拍桿其實是由一個日本男人上田宏(Hiroshi Ueda)在20世紀80年代發明的。上田宏是美能達相機公司的攝影師,他發明這個自拍桿,是因為他和妻子在歐洲旅行時無法,自拍合照。(當時,他叫一個男孩幫他們拍照,那個男孩卻拿著相機跑了。)

    萬分沮喪之下,他發明了可以允許自拍的東西:他稱之為“伸縮桿”。因為智能手機還沒發明出來,所以,連接在自拍桿末端的是一個微型相機。在桿的前端有一面小鏡子,方便使用者調整他們在相機里的姿態。他在1983年為“伸縮桿”申請了專利。雖然自拍桿進行了大量生產出售,卻屬商業敗筆——相片的質量比較差。

    另外,以前的研究表明,那時的女士會因自己有自拍的想法而感到尷尬。在2000年,自拍桿被韋恩·弗洛姆(Wayne Fromm)重新發明,那時,上田宏的“伸縮桿”專利期尚有三年。弗洛姆稱他的自拍桿為“快捷豆莢”。他認為他才是當今自拍桿的發明者,甚至起訴其它自拍桿生產者。當被問到上田宏的自拍桿時,弗洛姆評論說它們是“先前的藝術”。

    9. 觸屏

    在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款iPhone手機:帶有虛擬鍵盤的全觸屏手機。對很多人來說,蘋果取得了新突破,發明了新事物——他們制造了第一款觸屏手機。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蘋果不是第一個制造觸屏手機的公司,觸屏也不是什么新發明。

    其實,在第一部iPhone手機發布的前一年,LG集團已經推出了全觸屏手機。雖然那也不是第一臺觸屏手機。1992年,世界上第一臺觸屏手機IBM Simon發布。而觸屏技術在“西蒙“之前已經出現。1965年,E·A·約翰遜(E.A. Johnson)發明了第一個觸屏設備——平板電腦,截止到1995年,一直由空中交通管制員使用。本特·斯頓普(Bent Stumpe)和弗蘭克·貝克(Frank Beck)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發明了電容式觸屏,與約翰遜所發明觸屏不同的是,它不能用手指操作,而是需要使用觸控筆。在1971年,山姆·赫斯特(Samuel Hurst)發明了第一臺電阻式觸屏,他稱之為“電子圖表”。

    手指和觸控筆都可以對它進行操作。在1985年,惠普公司(HP)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觸屏電腦H-P150。在1993年,蘋果公司也發布了第一個觸屏設備——牛頓個人電子助理設備。但此產品并不成功,它的銷量很低。

    8. 輪滑

    輪滑看起來有點像常規的單排輪滑鞋,不過輪滑的輪非常大,尺寸大小跟自行車車輪差不多,看起來象是溜冰鞋,滑雪板和自行車的合體。最近一家名字叫作戰車溜冰(Chariot Skates)的公司聲稱,他們已經有了一些獨特的想法——戰車輪滑。根據該公司所說,這種輪滑是“革命性的新輪滑產品”。這是一場改革嗎?也許是吧,他們至少在改進設計。這是發明嗎?不是的。第一雙輪滑早在142年前就已存在 。

    1870年3月19號,輪滑登上雜志《科學美國人》。它的制作人是伊利諾伊州奧爾尼(Olney)的托馬斯·呂德斯(Thomas Luders),被稱作“佩德速度”,后來,輪滑的輪變得小了很多,直徑約為36厘米(15英寸)。呂德斯身材高大魁梧,他說自己用輪滑一直滑2個小時也不覺得累,同時他也說每一個人都可以滑輪滑,不論他們是什么體型。另一種輪滑出現在1923年,它的輪子在腳的內側,而非外側。(除了輪子的尺寸不一樣以外,兩種輪滑最主要的差別在于:由戰車溜冰公司制作的輪滑,小輪在大輪的后面,增強整個輪滑的穩定性。)

    7. 無人機

    第一架無線電操縱的無人駕駛飛機可追溯到1916年。英國發明家阿奇博爾德·洛(Archibald Low)(上圖所示)設計并試飛了第一架無人遙控飛機。它是為了反攻德國齊柏林飛艇而制作的,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參與了對地面攻擊的戰斗。無人機由木和錫制成,它的機翼是用的是其它雙翼飛機的較低機翼。總的來說,無人機是有些失敗的,因為它的引擎噪音干擾了無線操作。

    1916年,索普威斯飛松公司(Sopwith Aircraft Company)也嘗試制作無人機,他們將無線電設備放置在無人機的尾部,這樣引擎就不會干擾到它的信號。但因一次地面上的意外事故,他們的無人機再未起飛:當洛操作無人機飛到高級軍官面前時,他原本計劃會在1917年再次試飛無人機。但無人機從卡車的后面發射后,飛了一段時間便因引擎故障而墜毀,差點要了在場的軍官的命。

    6. 頭戴式電腦出現

    2012年,谷歌發明了谷歌眼鏡(圖右一),一臺你能戴在你臉上的電腦。在街上行走或者進行每天的任務的時候戴著它,可以同步看一些覆蓋在眼鏡上的日程會議,短信及地鐵警戒等信息。戴著它行走的時候,可以用它們打視頻電話,甚至把直播視頻上傳到網絡,這一切都不需要動手。谷歌眼鏡可能挺酷的,挺新穎,還有創新性,但是它絕對不是第一副可佩戴的電腦眼鏡。

    1961年,愛德華·索普(Edward Thorp)和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共同研制出第一副可佩戴的電腦眼鏡。1968年,伊凡·蘇澤蘭(Ivan Sutherland)制造出了“達摩克里斯的利劍”。這是第一臺頭戴式電腦,也是今天我們所有頭戴式電腦的鼻祖。

    1980年,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被稱為“頭戴式電腦之父”,制造出了“可穿戴式電腦”(wearcomp)(上圖左一),這種電子增強型的眼鏡,可以與其它電腦進行無線溝通以及共享視頻。接下來的幾年,他在眼鏡領域繼續研究,而在1999年時,他制造出了一副很像谷歌眼鏡的眼鏡,或者說谷歌眼鏡的原型。他叫它做“電子眼鏡”(EyeTap)

    5. 電子煙

    2012年,電子煙開始流行,它們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加熱尼古丁的液體,模擬真實的煙。很多人認為電子煙是中國的制藥商韓力(Hon Lik)發明的,他說夢到自己煙霧繚繞的蒸氣中快要窒息后,發明了電子煙。他的父親死于吸煙引起的肺癌。他自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癮君子,他曾嘗試使用尼古丁貼片來戒煙,但失敗了。

    事實是,韓力不是第一個發明電子煙的人。早在1963年,赫爾伯特·吉爾伯特(Herbert Gilbert)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來吸入香煙味兒空氣的裝置。他最初的發明裝置,不用燃燒,也不含尼古丁。他后來設計出了一個用電池去加熱的模型,他也用了不同味道的水去制造蒸氣。他把他的電子煙模型展示給不同的化工、制藥以及煙草公司,但是他們都沒有理會他的模型。

    4. 無人駕駛的汽車

    最近,無人駕駛汽車的新聞屢見報端,它也叫做自動駕駛汽車。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是此行業的領頭羊,已行駛48萬千米(30萬英里),僅發生過兩次交通事故,還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事實上,無人駕駛汽車并不是新奇事物,早在達·芬奇發明以彈簧發條作驅動帶內置預設程序的馬車時,自動駕駛的概念便名噪一時。

    后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在1958年設計出一款無人駕駛汽車,其原理是:由線圈感知道路中所嵌入電線的交流電信號,并相應地調整方向盤。然而汽車確實能自主駕駛,但并不能稱為第一輛全自動駕駛汽車,因為它必須依賴嵌在地面的電線。在日本的筑波機械工程實驗室,津川(S. Tsugawa)和他的幾個同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然而,德國工程師恩斯特·迪克斯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先驅。1987年,他發明的“極速”(VaMoRs),時速超過90千米(56英里/小時),行駛了大約20千米(12分鐘)。7年后,他發明的VaMP,不但可以識別道路標記,而且能定位自己在車道內的位置,還能勘測其它車輛,甚至能判斷何時該變道。一年后,他和他的團隊發明的自動駕駛汽車,從德國行駛到丹麥,最高時速為180千米(111英里/小時)。整段旅程中,僅有5%左右的路程是人為駕駛。

    3. 會飛的自行車

    幾年前,有人發明了一輛會飛的自行車,叫做“Paravelo”。稱一輛自行車會飛,并不是開玩笑,而是這輛自行車真的會飛(車頭有一個巨大的降落傘)。它在陸地和空中的時速分別為25千米(15英里)和40千米(25英里),可飛至1200米(4000英尺)高空。最棒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你不需要有飛行駕照。Paravelo號稱世界上第一輛會飛的自行車,但我們必須指出它并不是第一輛會飛的自行車。

    1961年11月9日,揚妮克-里德在南安普頓大學上空騎著一輛形狀非常像飛機的自行車——世界上第一輛會飛的自行車誕生了。這輛自行車被稱為南安普頓大學的人力飛機(塞桑普頓大學號,SUMPAC)。為使自行車飛離地面,德里克剛開始猛烈地踩腳踏板,然后自行車在離地面1.8米(6英尺)的高處飛行,最終飛行了64米(210英尺)。即使飛行速度很緩慢,飛行距離也很短,但這仍是第一輛會飛的自行車,同時,也是第一輛“人力飛車”。

    2. 噴氣背包

    2010年,馬丁飛行器公司推出的噴氣背包號稱“世界上第一個盜版噴氣背包”。這個噴氣背包甚至還被列入《時代周刊》“2010年度50強發明”之一,因為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個噴氣背包是在1958年發明的,且自1981年來一直在發展。噴氣背包由溫德爾·穆爾(Wendell Moore)設計,他是貝爾空間系統公司(Bells Aerosystems)的研究員。溫德爾設計的噴氣背包的早期模型飛行高度可達5米(16英尺),飛行時間為3分鐘。

    這一點引起了美國軍隊的注意,美國軍隊便為這一項目投資了15萬美元。后來,還特地為美國軍隊做了些試飛飛行器,也為肯尼迪總統做了飛行器。之后,因為飛行時間和飛行距離有限,美國軍隊取消了對這個項目后續研究的投資。美國航天局(NASA)也想用噴氣背包為阿波羅11號(Apollo 11 )任務做支援,以防登機艙出故障。但之后還是改變了想法,改用了月球車。貝爾經歷了這個挫折后,停止了對飛行器的進一步研究。

    1. 無葉風扇

    簡言之,無葉風扇就是沒有葉片的風扇。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將空氣吸入風扇基座內部,然后通過扇頭環形上的洞將空氣吹出。這款風扇據說是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發明的,并命名為“氣流倍增器”。就像可以飛行的噴氣背包一樣,無葉風扇被《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度偉大發明”之一,同樣它也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無葉風扇。

    實際上,第一個無葉風扇于1981年被日本的東京芝區電力公司(Tokyo Shiba Electric)獲得專利。盡管東京芝區電力公司的無葉風扇并沒有用于生產制造,但詹姆斯的無葉風扇的原始設計與其設計相似,所以專利局拒絕授予詹姆斯這個專利。

    盡管授予東京芝區電力公司的專利已經過期,但在授予詹姆斯這項新專利之前,專利局需要他提供該設計的創新之處。詹姆斯的經理吉斯密斯(Gill Smith)并沒有否認這兩種無葉風扇間的相似性,只是說兩者間的差異在于所用“科技”不同。

    1871年10月18日,英國數學家,計算機先驅,可編程計算機的發明者查爾斯?巴貝奇逝世。

    1828年至1839年,巴貝奇曾在劍橋大學擔任盧卡斯教授。除了數學和計算機之外,巴貝奇也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學者之一。他還參與了一些政治活動,但是這方面頗不成功。

    由于提出了差分機與分析機的概念,并有部分實做機器,查爾斯?巴貝奇被視為計算機先驅。但因1842年政府拒絕進一步支援,巴貝奇的計算機未能完成。

    分析機

    差分機

    斯德哥爾摩的舒茨公司按他的設計于1855年制造了一臺計算機。使真正的計算機時至到電子時代才制成。巴貝奇在24 歲時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參與創建了英國天文學會和統計學會,并且是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獲得者。他還是巴黎倫理科學院、愛爾蘭皇家學會和美國科學院的成員。

    巴貝奇的計算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