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基本情況
2021年度海安市事業單位共招錄工作人員121名,累計報名人數5300人,審核通過5169人,成功繳費4158人。本人的崗位招1人,共118人繳費成功。筆試75.3,分數一般,筆試險勝第二1分。
我是春節后開始系統復習,到4月17日考試大概兩個月。私企在職考試,每天晚上拿出2小時復習,周末每天大概6小時。分為三階段,基礎課—重難點階段—沖刺階段。
1、基礎課
先說一個我考完后的感覺吧,我認為,事考的內容都是跟工作相關度比較高的,很底層、基礎的內容估計不考,像什么二叉樹、哈夫曼編碼、tcp/ip協議、csma/cd這種的。所以如果比較功利,就看高頻的那幾個考點,然后考試時去碰運氣,因為個人認為,考編本身就很看運氣。當然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運氣也是不堪一擊。話說回來,系統的雖學習費時,但是可以讓自己考試時有底氣,不然總感覺心慌,就像期末考試時沒認真復習那種感覺。
某公、某筆、啟禾都看過,不建議看某公,有些內容明顯考不到,比如說0比特填充、冗余校驗碼等。最終跟了啟禾的課,也是跳著看的,因為我是先看了真題,覺得有些內容實在不會考,也不影響知識框架的搭建。
某筆的話我買了129元計算機專技課,還加了計算機討論群,某筆的周飛霖老師還挺靠譜,群里都會討論問題,十分有必要加。跟著看下來,做筆記就行,以計算機基礎為例,重點記了計算機組成、多媒體、前沿技術,像發展、分類啥的,就看了一下(反正刷題也會刷到,都是記憶性的)。基礎花了大概1個月,持續到3月中旬。
2、復習重難點
我把基礎課中覺得重點的挑了出來,以例題的形式記錄,這里可以參考某某老師的手寫筆記(如圖)。我沒學過數據結構,所以著重學了這個內容,從鏈表、樹到幾個常用算法,學得蠻詳細的,盡管最后實務第二題還是不會,畢竟時間太緊學藝不精。中間糾結過一個事,因為沒有從事代碼的工作,所以糾結編程題會不會考。因為學過c,還有點印象,所以還是決定看了點基礎內容,像指針、數組我就沒復習了。如果是程序員,我感覺這塊就可以跳過了,畢竟對于碼農來說,考到就是送分題。
3、沖刺階段
各大機構模擬題,全做了一遍,但其實內容好多是重復的。簡答題我感覺會考前沿知識,所以我沒有背群里發的基礎知識問答,而是整天混跡于csdn,隨便看看,萬一最后碰到了呢。實務題才是重點,內容的話,就那幾個,er圖必考,還有拓撲結構,編程題我直接放棄,因為來不及學了。
真實考場情況
再講講考場上情況,計算機考試時間比較充裕,我平時復習控制的時間是行測1小時,做完涂卡,再做計算機,最后考試也是這么執行的。考試過程中自我感覺行測節奏不錯,應該是這次題目不難。
計算機選擇題不出意料,正如我第一階段所說,好多題目復習時根本沒見過,基本就靠自己的積累(還好平時瞎逛csdn和各大計算機論壇,以及群里好多大神平時科普的知識)和運氣了。簡答考的是手機里有哪些傳感器,這個只能靠常識了,這個我真不信哪個機構能猜中試題。也不難,一定要秉承著能多寫一點內容就多寫一點。
實務第一題er,畫的圖自己能說服自己即可,要有邏輯性,估計也沒標準答案,別漏洞百出就行。第二題不會,我就先空了。第三題也沒把握,但是哪個空填哪個設備,我寫了原因,考完問了其他人,爭議挺大。最后回過頭來做第二題,想來不能浪費報名費,瞎寫也得寫滿,于是把我會的偽代碼全部寫了上去,思路按照之前做的那個最短路徑法如法炮制,總算是有頭有尾。交卷的時候,看見好多人第二題空著。我得知筆試成績后,算了一下分數,發現我不會的那道算法題,應該是得分了,想來應該就是寫的一些東西剛好踩到了得分點。所以,考試千萬別空著,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下篇文章記錄自己的面試復習經歷。
日,微軟蘇州二期工程項目正式竣工交付。
該項目位于蘇州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微軟蘇州一期項目東側,總用地面積4.1446公頃,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旨在打造一個集品質、開放、創意為一體的綜合性辦公大樓,進一步完善微軟蘇州辦公總部功能配置。
江蘇城市論壇小編注意到,今年2月,網傳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或將面臨大規模裁員。被裁員工最高可拿“N+12”的補償,同時公司還會繼續幫繳納一年的社保,另外被裁員工如持有公司股票也將解禁,可以拋售。
對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王永東發送內部郵件辟謠稱,并不知道有任何關閉微軟蘇州站點的計劃。
王永東在郵件中表示,通常不會對類似謠言進行回應,這次破例是大量詢問引起了內部和外部的關注。他呼吁員工回歸工作,把重點放在客戶身上。“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種毫無根據的謠言上,也不要進一步散布謠言。”
微軟中國于1992年在北京開設第一間辦公室,如今分公司已遍布上海、蘇州、深圳、武漢、廣州等13個城市。其在中國擁有超過9000名全職員工,其中80%是研發與工程技術人員。
從去年7月至今釋出的招聘職位中,微軟蘇州的崗位占據20席,最新一次更新在2023年2月2日,是一個資深產品經理級別的職務。今年年初以來,微軟蘇州釋出的職位以資深軟件工程師為主。
根據工商資料顯示,蘇州微軟成立于2013年7月3日,經營范圍包括:提供軟件產品的研究、設計、開發及咨詢服務;開發、生產、包裝電腦軟件;開發、包裝硬件產品,包括技術及操作手冊的準備和編制(不含印刷);進口母公司產品為研發中心正在進行的研發項目進行市場測試;提供電腦產品集成的顧問咨詢服務;銷售(批發)自產、進口以及國內生產的軟件、硬件及外設產品;電腦軟件及開發工具、硬件及外設設備的租賃業務。
資料顯示,微軟蘇州已成為微軟在海外發展速度最快的研發機構,目前,在蘇州國際科技園的研發人員已超2500人。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蘇州分院自2013年落戶蘇州工業園區以來,已深刻融入園區的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本土創新的重要賦能者。僅研發中心就擁有來自美國、英國、印度等10余個國家的數百名國際研發人員,并駐扎有微軟最新機器學習項目的研發團隊,著名的微軟人工智能“小娜”“小冰”正是從這里走向世界。
來源 | 上海華略智庫(HUALUETT)
作者 | 陸辰佳、李雨帆
自疫情肆虐以來,生物醫藥一躍成為“行業新貴”。縱觀國內遍地開花的“藥谷”,中關村、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率先入局的張江專注于產業生態運營,身肩重任的中關村聚焦內生式發展,屢出奇招的蘇州工業園區堅持服務創新創業。乘勢而上,補短鍛長,這些“中國藥谷”未來又將如何標注世界高度?近日,奧密克戎變異株爆發,市場上新冠檢測相關板塊漲幅明顯,再次將生物醫藥產業推向大眾視野。其實,自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來,生物醫藥便一躍成為“行業新貴”。截至目前,在全國399家國家級產業園區(169家國家級高新區和230家國家級經開區)中,超過兩百家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占比超過一半。如今,國內“藥谷”遍地開花,自戴“中國藥谷”花環的園區不下20個。但中關村、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綜合實力常年穩居各項榜單前三名,無疑是引領我國生物醫藥從“高原”攀向“高峰”的第一梯隊。 表1:2021年國家生物醫藥綜合競爭力前10強(國家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
表2:三大園區生物醫藥整體情況,注: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為2020年數據,中關村為2019年數據。從生物醫藥產值看,中關村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最大,早在2019年底就已達2584億元。這得益于中關村數量眾多的特色產業園區,現已形成以亦莊、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為核心的南部高端產業基地和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核心的北部研發創新中心。2020年,上海張江的產業規模略勝蘇州工業園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100億元、1022億元。從企業數量看,中關村的企業集聚度最高,已入駐3000家生物醫藥企業,約為蘇州工業園區(1800家)、上海張江(1400家)的兩倍。此外,中關村、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都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創新鏈,企業分布在新藥研發、藥物篩選、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量產上市等各環節。從上市企業數看,中關村生物醫藥領域上市企業數量最多(54個),緊隨其后的是上海張江(35個),蘇州工業園區(21個)位列第三。三大園區相關上市企業大多分布在醫藥外包服務(CXO)、醫療器械、疫苗、細胞基因療法、體外診斷等高光賽道。從科研人員數看,中關村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各類高端人才1968余人,包括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7人,兩院院士121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77人。上海張江集聚超過7萬生物醫藥從業人員,擁有中國1/4的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院士,科研人員數量排名三大園區第一。蘇州工業園區擁有中外院士團隊20個、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80位、各級領軍人才超1000名,專業人才總量超過4萬人。中關村、上海張江、蘇州工業園區都將新藥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作為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三大主攻方向,致力于探索新藥研發由模仿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加速推進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促進生物技術蓬勃發展,助力我國生物醫藥重點領域從國際“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表3:三大園區生物醫藥細分領域(數據為截至目前的累計數量)
在新藥研發領域,張江一開始就拒絕平庸,在全國率先開展重大新藥創制。在20多年前仿制藥大行其道的大環境下,張江硬是靠“創新”,十幾年磨一劍,把創新藥市場這個“冷板凳”坐熱。如今,我國每批準3個一類新藥,就有1個來自張江。張江也被譽為國內創新成本最低、產研環境最佳的醫藥產業高地,聚集了和記黃埔醫藥、再鼎醫藥、百濟神州等一批專注于化學藥和抗體藥研發生產并布局國際賽道的創新藥企業,締造了諸多中國首個乃至全球第一。如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抗腫瘤新藥——呋喹替尼、全球首個獲批的適用于所有鉑敏感復發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劑——尼拉帕利……蘇州工業園區在單克隆抗體藥物領域具有絕對實力。目前,5款國產治療癌癥的PD-1單抗中,就有4款是在園區進行研發或生產的。中關村也加速邁入新藥“首創時代”。2021年5月,北京首家面向全球的原創新藥研發平臺——百放英庫落戶中關村,以助推原研藥物發展,打造生物醫藥原始創新生態,其設立必將為中關村創新故事再譜新篇。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中關村當屬行業領頭羊。目前已累計獲批25個創新醫療器械,約占全國1/3,研發出多個全國首創、世界首創的醫療器械產品。
比如,2019年樂普醫療推出完全可降解支架,是我國唯一一款在用的可吸收支架產品;恒福思特的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微波止血分離器、微波消融針等技術,實現世界首例“無血”手術。上海張江也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目前已有12件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上市,在微創介/植入、影像診斷、體外診斷等領域創造了全國或全球多個“第一”紀錄。如微創醫療的火鷹支架以最少藥劑量和最小副作用獲得了金標準療效,開辟了心臟支架研發的“中國路徑”;之江生物研發了國內首個新冠病毒檢測產品。蘇州工業園區在部分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上實現了進口替代,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目前,有18個產品進入國家醫療器械創新產品審批“綠色通道”。杰成醫療在國內首創了在無需心臟快速起搏情況下自動定位植入位點的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景昱醫療的植入式神經刺激系統打破了我國在腦起搏器技術上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在生物技術領域,三大園區均有布局細胞與基因治療、基因合成與編輯等生物技術的細分行業。其中,上海張江在基因和細胞治療領域全面領先。全國批準的細胞藥物臨床試驗項目中,有16項源自張江,占全國近1/3;基因治療在研管線超80個,發展動能強勁。
目前,張江集聚相關企業70多家,包括以張江生物銀行等為代表的細胞存儲企業,以君實生物等為代表的細胞研發企業,以GE等為代表的細胞生產裝備企業,以華大基因等為代表的第三方醫學檢驗企業,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東院等為支撐的臨床應用與轉化平臺。
蘇州工業園區在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三大方向均有布局。代表企業包括今年初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亙喜生物,其研發用于治療異基因移植后復發難治性CD19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產品已獲批進入I期臨床,是國內批準的第一個異體CAR-T產品。中關村則充分利用所擁有的研發基礎(高校)和臨床研究能力(醫院),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細胞與基因治療技術創新平臺。2020年7月,由中關村發展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的創新孵化平臺——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中心投入運營,該平臺致力于為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和臨床實驗的研究機構及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科研產業化服務。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伴隨高新技術園區應運而生,雖然起步較國外晚了將近30多年,但從20世紀90年代發展至今,在國家戰略布局和重點政策扶持下,先后涌現出了一批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蘇州BioBAY等極具代表性的生物醫藥產業特色園區。上海張江起步最早,1994年羅氏制藥作為第一家跨國企業入駐張江,隨后在龍頭企業的風向標效應下,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鯤鵬等跨國藥企紛紛加盟,一舉打響了張江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名號。在90年代浦東開發開放的時代背景下,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得到了從國家到上海市層面的高度重視和重點支持。1996年8月2日,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和上海市政府首次以部市合作協議書的形式確立在張江建設“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后來,以1998年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掛牌運行為標志,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高校相繼落戶張江,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創新藥企在此云集。憑借“天賦”,張江在早期很快聚攏了各方資源,卻不得不面臨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低的問題,且坊間一直流傳著“墻內開花墻外香”的說法,而背后是生物醫藥研究成果在上海直接轉化率低的不爭事實。為幫助生物醫藥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張江針對產業痛點提供了一系列產業運營服務。在企業服務方面,推出了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為新藥臨床研究提供共性技術服務、產業化服務、公共試驗服務、運營保障服務、集成軟件服務等,幫助中小企業度過死亡谷;在新藥審批方面,成立了上海康衛張江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幫助企業減少新藥申報的中間環節,減少企業各類成本;在成果轉化方面,張江率先開啟了“VC+IPC+CRO”的VIC新藥孵化模式,中小企業想成為下一個“輝瑞”和“諾華”的夢想便有了現實支撐。在上海張江出色的示范引領作用下,國家在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園區領域加速布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蘇州BioBAY分別于2000年、2006年相繼破土動工。回溯21年前,承載著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自主創新夢想、應對新世紀全球戰略競爭使命的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啟動建設。為響應國家科技戰略需求,生命園著力引進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及工程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生所)、生物芯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項目和以原始創新為主的科研機構,自主研發生命科學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旗幟鮮明地扛起引領國家生物醫藥領域科研創新的大旗。入駐園區的重量級國家項目有效地整合了研發、生產、流通、臨床等產業環節,加上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頂層設計、日益濃厚的產業氛圍、完善的服務平臺和產業配套,生命園先后聚集了王曉東、施一公、程京等19位兩院院士,饒毅、羅敏敏、李文輝等近200位生命科學杰出人才,吸引了博奧生物、諾誠健華、萬泰生物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科研機構和生物醫藥企業紛至沓來,為培育園區內生發展能力提供了強力支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全球之際,生命園內多家研究所和企業針對新冠病毒不斷優化檢測試劑產品,馳援全球戰疫。其中,已與生命園攜手走過17年風雨歷程的北生所首次發現新冠患者肺泡可再生,為研究急性肺損傷后的肺泡再生調解機制和預測新冠患者的預后打開了大門。而北生所孵化出的百濟神州、華輝安健兩家明星企業不僅在疫情中表現亮眼,還分別在癌癥、肝病藥物領域與世界級藥企同臺競技。生命園卻不止步于此。深知前沿型、尖端型科研實力對標國際先進依舊不強,園區堅持引進國外高端科研技術,在園區內進行落地轉化,進而轉變為自己的生產力。生命園先后積極參與了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中關村德國創新中心、中關村波士頓創新中心的建設,在波士頓、硅谷建設了“國際創業孵化基地”,利用當地科研人才優勢,為生命園輸送優秀項目團隊,朝著建設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生命谷”邁進。如果說上海張江、中關村是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那么蘇州工業園區絕對是那個默默學習一流高手、又想辦法出奇制勝的黑馬選手。從“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到“滬蘇同城化”,蘇州一直以來都積極承接溢出效應,當好上海“金相鄰”。而擁有高度外向型經濟特點、制造業實力強勁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為了蘇州致力于內生性發展、高舉高打生物醫藥“一號產業”、打造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的領航員。2006年,蘇州BioBAY開始破土動工。BioBAY即生物灣的意思,瞄準在全世界范圍內正在蓬勃興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力。此時面臨發展歷史已有12年、醫藥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上海張江,BioBAY決定走一條錯位發展的道路:彼時的張江吸引國內外龍頭藥企全球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那BioBAY就扶持生物高科技領域的初創公司或剛起步的小公司,專注于創新創業企業孵化。面對生物醫藥創新創業企業的痛點與起步探索期的艱難,BioBAY構建的“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產服理念成為其成功發展的核心優勢。以信達生物為例,2012年BioBAY以高質量的企業服務和齊全的配套設施,吸引信達生物入駐,5個月后便拿到了禮來亞洲基金領投、富達跟投的3000萬美元B輪融資。如今,信達生物在港股上市,其與禮來公司共同研發的首個國產PD-1單抗藥物達伯舒銷售加速,已成為中國創新藥領域的標桿企業。信達生物成功上市的背后實際上是“資本+技術+政府+產業園區”的合作加成:國際化基金帶來了充裕的資金和基于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前瞻洞察,加上BioBAY出色的本土企業孵化經驗和能力,從資金、人才、產品研發、產業用地等多方面給予了生物醫藥初創企業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15年時光傾瀉而下,BioBAY形成了以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為主的研發創新型產業集群,460余家自主創新型企業入駐,集聚高層次研發人才1萬余名,信達生物、基石藥業、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康寧杰瑞等曾經向往張江卻被BioBAY一攬入懷中的極具創新力的代表企業,如今都在行業內大放異彩。三大園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從萌芽之初到開疆拓土再到獨樹一幟,受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影響,但都離不開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之上的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敢于突破困局的創新精神。如何因地制宜、高位對標、補短鍛長,實現乘勢而起、持續騰飛是國內諸多“藥谷”在后疫情時代亟需探索的命題。目前,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數量眾多、良莠不齊、同質化競爭嚴重。基于生物醫藥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等特點,只有重點扶持2-3個特色細分領域,實現集聚集群發展,才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而對于研發資源薄弱的園區,可錯位發展研發配套、制造、流通等領域。因此,生物醫藥園區建設時要綜合考慮自身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前景、周邊競合態勢等因素,選取能充分發揮地方比較優勢和特色的明星賽道,差異化布局各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的發展定位,與周邊地區實現優勢互補。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在某些領域實現了0到1的重大突破,但仍未解決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境。在技術和規模上難以與輝瑞、羅氏等跨國企業競爭,高端儀器設備、試劑耗材、關鍵零部件等高度依賴進口,連續制造工藝、科研儀器、檢測技術等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只有切實加強生物醫藥創新體系的前瞻布局,突破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才能掌握創新引領的主動權,逐步從模仿創新走向原始創新。園區可通過制定和推行技術預見措施,對尖端科技項目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綜合評估,確定重點資助項目,合理利用資源,有效規避風險。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服務體系是園區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的關鍵支撐。目前國內典型的生物醫藥產業園都逐漸形成由政府、高校、龍頭企業、孵化器、風投機構、基礎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醫療機構等優質資源組成的創新網絡,圍繞產業鏈建設“產業基礎研究-創新項目孵化-公共技術服務-開放實驗室服務”全周期、一站式、數字化專業服務平臺,精準摸底區域生物醫藥創新要素和實力,實現產業創新服務供需兩端的精準匹配,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和應用落地。所以,做生物醫藥,絕對是高資本密度、人才密度和政策密度。一流的營商環境早已不局限于追尋高效便捷的行政審批和“一站式”政務服務,而是以“專家+管家”的雙重身份,著力解決企業在產品研發、特殊貨物通關、融資、國際人才引進等方面的痛點難點,以一流營商環境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賦能助力。比如,蘇州工業園區通過專門制定進口研發(測試)用未注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辦法,打通研發設備進口堵點;近期,上海浦東新區也出臺了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建設規定(草案),擬在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出入境聯合監管、醫療器械保稅維修和返境維修業務等領域進一步推動改革舉措先行先試。園區產業品牌彰顯度主要依靠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效應。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之時,龍頭企業成了“香餑餑”。因此,園區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引育,形成“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共生格局,借龍頭企業的“勢”提升園區品牌力。此外,還可通過積極參與或搭建“線上+線下”的國內外專業展會、高峰論壇、知名賽事等交流平臺,成立生物醫藥產業專家顧問委員會,支持組建生物醫藥團體或產業聯盟等方式,構筑園區在生物醫藥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影響廣泛、可持續性強、效益巨大的熱門高光賽道,但也是一個產出效率慢、具有高風險,需要長期投入、久久為功的馬拉松越野賽,各園區應找準自身定位順勢而為、造勢而起、乘勢而上,讓“藥谷”的“星星之火”在中國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勢”,讓“中國藥谷”去標注世界高度!參考資料:
[1]方升研究.大勢所趨?上海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歷程[ED/OL].2021-08-1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228185504698693&wfr=spider&for=pc.
[2]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一個科技園區的20年裂變:從“生命細胞”到“創新網絡”[ED/OL].2020-08-17.
http://www.lifesciencepark.com.cn/a/yuanqudongtai/2020/0817/400.html.
[3]策源觀察.BioBAY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ED/OL].2020-03-13.
https://www.sohu.com/a/380141907_12005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