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南京市雨花臺區法院
作者 雨小宣
轉自:江蘇高院
特別提示:凡本號注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隨著微信購物的迅速發展
有些商家為了爭奪市場
時常以新型營銷手段吸引買家眼球
例如送紅包、抽獎等推廣活動
在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層出不窮
但這些利誘的背后
往往隱藏著不法分子的套路
稍有不慎便會中招
近日
雨花臺區法院就公開審理這樣一起詐騙案件
多名買家被假象迷惑
沒能等來預想中的“餡餅”
反而掉進早已挖好的“陷阱”
微信購物抽大獎
誘騙買家連上鉤
陳女士是一位微信購物“剁手黨”,時常通過微信朋友圈瀏覽各個微商好友發布的產品。去年12月的某天,其中一名化妝品微商好友“SKY”發布的活動信息吸引了陳女士的注意:“在線發福利回饋客戶,購買化妝品即可獲得一次搖色子抽獎機會,蘋果手機、電腦、高額現金返現、名牌口紅、香水等你來搶!”豐厚的獎品頓時引得陳女士心動,但對方如此“壕氣”也不禁讓她產生些許懷疑,“當時也擔心過會是個騙局,但我加‘SKY’為好友挺長時間了,印象中他的朋友圈日常會發一些高大上的生活照片和視頻,感覺現實中他本人應該是名‘高富帥’。”
難以抗拒的誘惑最終使陳女士打消了疑慮,她立刻購買了價值300元的化妝品,獲得了一次抽獎機會,并幸運的抽中了“迪奧”口紅一支。嘗到了一次甜頭,加上微商好友“SKY”不斷攛掇讓其繼續購買產品參加抽獎,欲罷不能的陳女士又先后兩次購買了總價值近1000元的化妝品,其中一次抽中“香奈兒”香水一瓶,另一次沒中獎。雖然沒抽中蘋果手機、電腦等大獎,但陳女士依然覺得自己做了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一周后,陳女士收到了獎品的快遞包裹,當她滿心歡喜的拆開包裝,里面的獎品卻讓她傻了眼,所謂的“迪奧”口紅、“香奈兒”香水其實都是劣質假貨。陳女士立即在微信上聯系微商好友“SKY”要求退貨退款,對方看到真相暴露,迅速將陳女士微信賬號拉黑。陳女士這才回過神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隨后趕到公安機關報案。
與之同時,公安機關也接到了幾起類似情況的報案,在對包括陳女士在內的幾名報案人進行了詢問后,公安機關立刻對涉案的幾名微商展開調查,并成功將10人詐騙團伙抓獲歸案。
抽獎程序暗藏玄機
幕后操縱防不勝防
2019年9月9日上午,該起詐騙案件在雨花臺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庭審在刑庭鄭朝明庭長的組織下有序進行。
該詐騙集團的成員當庭供認:
他們首先通過用于詐騙的客源微信號,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布大量虛假的“高大上”生活照片、視頻,偽裝成為高富帥男性的身份,騙取女性客戶的信任,然后發布化妝品信息和抽獎活動的圖片,以高額的獎品誘騙客戶購買化妝品參加抽獎。表面上看似隨機公平的抽獎程序,實則是詐騙集團在后臺通過第三方程序做手腳、任意操縱搖色子的結果,控制抽獎活動中宣傳的蘋果手機、電腦、高額返現等大獎不被抽中。同時,為誘騙客戶繼續上鉤,詐騙集團會操縱口紅、香水等小獎品被客戶抽中,但郵寄送達給客戶的所謂名牌口紅、香水,均是實際成本僅為9.9元至20元的假貨。
所謂的微信購物贏大獎,其實是披著網購外衣、以參加抽獎活動為誘餌實施的網絡詐騙活動。在短短半年內,該詐騙團伙共騙取了多名被害人財物共計約110萬元。
安全微提醒
常見的微信購物詐騙手段
微信作為時下最普遍的社交軟件,以強大的互動和分享性,以及平臺不斷開發的支付、購物功能,為我們生活中帶來了便捷,但也成為很多不法分子用來實施詐騙行為的工具。隨著群眾防范意識的提高,不法分子的套路也不斷“升級”,小編就給大家提示三種常見的微信購物詐騙手段:
01
代購詐騙
以“低價代購”、“海外代購”為誘餌,要求買家先行匯款至指定賬戶,待買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關扣下,要加繳關稅”等類似理由,要求加付關稅。最后代購者將買家微信賬號拉黑后消失,并且這些收款賬戶大多數是用假身份信息辦理的。
02
二維碼詐騙
以低于市場價的商品為誘餌,要求通過指定的二維碼、客戶端購買,騙取買家掃描二維碼,實則在二維碼里藏有木馬病毒。一旦機關程序被買家安裝,木馬就會盜取買家手機里存儲的銀行賬號、密碼等其他個人隱私信息。
03
偽裝詐騙
偽裝成商家聯系已完成微信購物行為的買家,聲稱其在微信平臺出售的產品不符合質量標準,誘騙買家點擊退貨鏈接,并要求買家輸入銀行賬號、密碼等個人信息方能完成退貨操作,以此借助退貨鏈接盜取消費者的相關銀行賬戶信息。
小編提醒您,網購時切勿貪圖小便宜,購買商品或者參與活動應盡量選擇正規平臺,特別是微信購物,應非常謹慎。在微信朋友圈的購物大部分屬于私下交易,大多數的賣家也不具備相關的經營執照和證件,一旦出現問題,買家很難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來維權。同時,微信購物亦缺乏第三方交易平臺監管,先付款后收貨,很可能造成交易損失,可能導致貨款難以追回。作為買家在購物過程中一旦發覺被騙,要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平臺舉報對方,并將銀行轉賬記錄、聊天記錄等相關證據收集保存,攜帶相關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微信聊天中,擲骰子是一個有趣的互動功能。但你是否曾想過能否控制骰子的大小呢?
有個段子是這樣的:甲對乙說:“我發現了一個能控制微信骰子大小的秘訣,保證把把都能贏!” 乙興奮地問:“快告訴我!” 甲神秘兮兮地說:“那就是 —— 做夢!”
還有一個段子:朋友聚會,小李一直吹噓自己能掌控微信骰子的大小,結果大家讓他表演,他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最后尷尬地說:“這骰子今天可能叛逆了。”
需要明確的是,微信骰子的結果是由系統隨機生成的,正常情況下無法直接控制其大小。
微信為了保證游戲的公平性和隨機性,采用了嚴格的算法和加密機制來生成骰子的點數。這意味著,通過常規的操作方法是無法干預骰子的點數大小的。
然而,網絡上可能會有一些所謂的 “控制方法”,比如通過第三方插件或修改軟件代碼等,但這些行為都是違反微信使用規則的,并且可能存在以下風險:
所以,建議大家在使用微信骰子功能時,以娛樂和互動為目的,享受隨機帶來的樂趣,而不要試圖去控制結果。
畢竟,游戲的真正意義在于與朋友之間的交流和快樂,而不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所謂的 “勝利”。
一覺醒來,有點扶不住。”這是譚盛田在9月1日發的朋友圈,配發的圖片是他抖音賬號主頁。這天,他名為“成都劃拳哥”的賬號,新增了粉絲近兩萬名、超16萬次點贊,發布的兩個視頻合計播放500余萬次。
視頻分別是在8月29日、31日拍下的。第一個是譚盛田駕駛奔馳車與一輛出租車剮蹭。明確責任后,出租車主劉浩按修車廠建議提出700元賠償金,譚盛田議價500元。協商未果后,兩人以“石頭剪刀布”決定金額多少,劃輸的譚盛田隨后爽快賠付;第二個是兩車主事后相約吃飯,席間又玩起了劃拳。兩則短視頻瞬間走紅網絡。
53歲的劉浩沒想到,上世紀90年代末從國企下崗后四處討生活、輾轉開出租車20年的他還能火上一把。更沒想到的是,事情已過一周,他同27歲、能把郭德綱好些相聲作品倒背如流的譚盛田成為“網紅”之后,正經歷和大多數突然成名的人一樣的煩惱:無休止的各類陌生電話、短信和熱心人的問候。
盡管有時疲于應對,但兩人仍覺得,能為天性樂觀的成都人“代言”,也不失為一次好機會。
9月5日,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呼吁市民向兩位司機學習,做“文明、友善、優雅的成都人”。
譚盛田說自己平日里“得過且過”,用“二”的態度對待生活,其實正是成都人推崇的“天性樂觀,熱愛生活”。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陳凱姿 圖
“佛系”處理事故后兩人成忘年交
8月29日對于譚盛田和劉浩來說,再平常不過。當天下午6點半,四川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在餐飲行業做自媒體的譚盛田,和有20年出租車駕齡的劉浩都各自計劃接妻子回家。
“嘩”的一聲大響,兩車在長榮路發生擦剮。
劉浩下車,下意識先看了看對方的車,見奔馳車主是個年輕小伙,戴副黑框眼鏡,休閑裝扮。他回憶說,當時責任還沒明確,就怕對方怒氣沖沖。譚盛田也下了車,第一時間確定對方人沒事后,松了口氣,隨后詢問劉浩如何處理。
“聽到第一句話,就感覺他是個解決事情的人,沒胡攪蠻纏。”劉浩說。這時,后邊的車已經相繼鳴笛提示,兩人馬上拍照,將車挪向路邊,等待責任鑒定。隨后到場的交警給出鑒定:慢速道變速行駛的奔馳車主負全責,建議雙方協商處理。
連線修理廠家后,劉浩按評估給出的700元標準提出賠償要求,譚盛田下意識地壓價到500元。“當時條件反射,就按平日‘慣例’砍價,能少50塊心里也高興。”他說,砍價時,兩人已經會心一笑了。
還價不成,譚盛田想到了個辦法:劃拳。
譚是“新成都”人,老家宜賓,受環境影響,喜歡喝酒。有酒的時候就有劃拳。
“劃拳?”劉浩聽后有點懵,隨后笑笑,心想“這個娃有點意思”。為了不拖延時間,他便當場接受。
由于不會劃酒拳,兩人改成“石頭剪刀布”。三局過后,劉浩勝。后來每想起這事,還是笑個不停。譚盛田則覺得,這個“老劉”人挺好玩的,不像是“60年代的人”,當時就約他改天吃飯。從商場趕來的譚盛田的妻子,將兩人劃拳的視頻拍下,并發在微信朋友圈。其同事看到后,轉發到抖音,當晚就爆紅網絡。
事發第二天,劉浩接到譚盛田的來電:“哥老倌,火了!”這才知道,全國都在關注他倆的事。而后,媒體接連而至,譚盛田笑稱“要找劉師傅‘復仇’”。
8月31日,劉浩“應戰”。得知老劉不吃辣、不喝酒后,譚盛田特意點了鴛鴦火鍋和汽水,照例來了一次劃拳,這次他獲勝。這則劃拳視頻再次引起網友熱議。
飯局足足持續兩小時。譚盛田說,兩人似一見如故,談起了家長里短。兩人年齡相差26歲,性格卻有幾分接近,好耍的譚盛田遇上好脾氣的劉浩,一下子成了忘年交。
劉浩后來一打聽,兩人都在成都雙楠街道附近住,距離可能就一公里,算得上街坊鄰居了。“你看,成都有多小!”
劉浩幾十年來歷經磨難,唯一的生活訣竅就是樂觀向上。
“網紅”的苦惱:兩人深受其擾但樂意回復
毫無預兆地火了,譚盛田和劉浩都沒有做好準備。
劃拳和吃飯的視頻,在各平臺上合計上億次點擊,身邊的親人朋友,公司的人都知道了兩人的事。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去市場買菜,熟悉譚盛田的攤販,會揶揄一句:“我和你劃一拳,你贏了我就送你一份香菜。”
譚的微博上,一天接收到3000多條信息,他的賬號也被認證為“成都劃拳哥”。網友發的私信,什么樣的都有:有的祝他幸福;有的身份證掉了,找他借260元錢;有人問他的鞋是什么品牌;更有直截了當的,要求借十萬元。譚對此并不反感,覺得可能就是“惡搞”,一般都饒有興趣地回復:行嘛,先來劃一拳。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譚盛田發現他的家庭、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影響:有人冒充媒體,對包括他在內的一家人進行所謂的采訪,隨后將家庭住址等隱私進行曝光。“我媽現在都不敢出去。因為一出門,在廣播、地鐵屏幕、商場大屏,或者大家的討論中,都能看見或聽到我和出租車司機劃拳的事兒。”
即便如此,譚盛田還是想盡可能地回復哪些熱心人的詢問,如此一來,手機一天充三次電才夠用,兩只眼球布滿血絲。
劉浩面臨著同樣的苦惱。以前,他平時工作之余就是看看電視劇、喝茶,以及玩玩家里那臺2007年買的電腦,壞了就自己修修接著用;休息時,買菜做飯。現在,這個自認為是“耙耳朵”(怕老婆)的男人,多了件事,那便是接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和信息。
他以前睡覺從來不關手機,“成名”后,媒體、朋友、好事者,都找來問這問那,有人懷疑事情真實性,有人質疑其是否炒作……應接不暇,現在只能關機睡覺。最讓劉浩感到別扭的是,今年剛大學畢業的女兒,得知視頻里主角之一是自己父親后,到現在都不好意思告訴身邊的人,回到家里只交代了一句“要注意點形象”。
“這幾天我就沒好好開過車。”劉浩無奈,“但好的事情,再累也得支持。”在他眼里,出租車是一個城市的形象,現在自己有幸成了一個“形象窗口”,正是向外界宣傳成都的好時候。
劉浩為此下載和注冊了抖音,由于不太會使用,發的第一條信息已經找不到了,但內容還記得:歡迎大家來成都。“我這是趁機給成都這個城市打了個廣告。”
擦剮中的人生交集
不打不相識。譚盛田說因為覺得投緣,才和劉浩交換了聯系方式,兩人似乎都是好脾氣,脾性類似的陌生人,才會有交集。
譚的父母經營小生意,對他的教育方式,從來都是“放養”。“放養”的孩子,比較有主見,也比較愛模仿。“父親性子慢、脾氣好、幽默,我受他影響比較大。”譚盛田說,“工作或生活中的負面,自己可以屏蔽掉,這是從小養成的技巧。”長大后的他,喜歡上了郭德綱的相聲,成了鐵桿粉絲。好多段子,他幾乎都能背下來,也無形中就把這些運用到生活上了。
事實上,劃拳定輸贏,在譚盛田的生活中早已有之。大學畢業后,譚與人合租住房,誰買菜、誰做飯、誰洗碗、誰關燈,就是用劃拳來解決,生活也多了點歡樂。譚盛田說,劃拳在成都其實也成了很常見的一種交際方式。
因為是餐飲行業的自媒體人,譚盛田把成都人的性格比作鴛鴦火鍋,紅鍋熱情洋溢,白鍋內斂柔和。“沒有什么爭端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你看,各種食材丟進去,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吃、喝、劃拳,沒有誰嫌棄誰。也正是如此,才讓成都人的性子慢下來,脾氣軟起來。”
而劉浩的好脾氣,卻有著不同的來歷。
上世紀90年代末,因行情不景氣,同在國營造紙廠的劉浩夫婦30歲出頭時雙雙下崗待業。當時,孩子已經3歲,劉浩和妻子無任何收入,自顧不暇。
為了養家糊口,劉浩開始出門做雜工。后經朋友推薦,又做了食品銷售員。那幾年,劉浩不分春夏秋冬,需每天騎一輛單車,挨家挨戶找商場、小店、批發市場,兜轉80多公里,去推銷手里的瓜子、餅干。“當時沒賺到什么錢,不過學到了怎么照顧客戶的感受,秘訣就是耐心、和氣。”
再往后,想到年齡大了,就去跑出租。劉浩和另外一人承包一輛車,起步16萬元,哪有這么多錢?只好到處跑,到處借。即便如此,碰到四川在外打工的,收10元錢咬牙送20元的路程,只因“別人比自己還苦”;有時候乘客到站,結賬時發現錢包丟了,劉浩不但不收車費,還會掏出幾十元給別人買票坐車。
善心換不來金錢,回家肯定要挨罵。老婆劈頭蓋臉的質問:“今天又沒賺到錢?”劉浩只好默不作聲——心想就算是騙子,也認了,反正是做好事。當然,出租司機經受冷言冷語、投訴,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些,無形之中也將他的脾氣打磨得尤其軟潤。
20年的出租車經歷告訴劉浩:人腦裝不了太多事情,人要向前走,把苦事都忘了。
當地呼吁向兩司機學習
“火了之后,他很怕,感覺像自己犯了錯。”朋友江俠很懂得譚盛田的心聲,即使譚一直說“這個事情能帶來一些歡樂也挺好,相當于給大家解壓”。在他看來,這位平時被大家稱呼為“叮當貓”的小伙,能紅遍網絡,確實是意料之外。
江俠記得,有一次其他車把他的車擦剮了,剛想發火,抬頭看對方車主的老婆、孩子在車里,就馬上讓他走了,“和和氣氣才好”。現在想想,劃拳處理小事故的方式,值得借鑒。
就在“劃拳定賠償”一周后的9月5日,成都紅星路上,佛系處理交通事故再次上演。據封面新聞報道,當天一輛轉彎車與直行車發生擦剮,起初雙方爭執并報警。但轉眼兩人的火氣立降。最終商量決定用“微信丟骰子”的方式,決定該賠多少錢,最后兩人更成了微信好友。
而該事故中當事人之一張先生明確提到,當時就是想學新聞里劃拳定賠償金的處理方式,把劃拳改成了微信里擲骰子。
劉浩所屬的成都聯眾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十一分公司總經理文書建9月6日在回復澎湃新聞時著重表示,“以后也會鼓勵駕駛員,遇到事情采取類似的方式解決”。
跟別人不同的是,文書建看到新聞后,覺得一點也不奇怪:“他平時就是一個嘻嘻哈哈、比較隨和的人,喜歡開玩笑,從來不紅臉。”20年老司機、優秀員工,基本無投訴、經常撿拾到物品并歸還,這是劉浩在文書建心里的印象。
“他女兒現在工作了,家里勸他別開出租了,但還是在堅持,說自己喜歡,公司也信任這樣的老員工。” 媒體爭相報道之余,也有人質疑這件事情是否是出租公司炒作。文書建感到無奈,便把車內的監控視頻調出來,證明純粹是突發事件。
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一名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和廣大網友一樣,看到這則報道心頭一暖,衷心為兩位司機朋友的行為點贊:“城市的和諧環境,需每一位市民共同參與、用心維護,在這里向市民朋友發出邀請,向兩位司機朋友學習,做文明、友善、優雅的成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