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硬盤
· 雙硬盤概念
雙硬盤并沒有確切的定義,這種說法是從筆記本用戶中傳開的,與臺式機用戶口中的雙硬盤有一些區別。筆記本中的雙硬盤一般是指筆記本中同時包含1個固態硬盤和1個機械硬盤,其中系統和軟件安裝在固態硬盤中,文件和資料則存儲在機械硬盤中。這是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雙硬盤定義。
目前雙硬盤設計常見的搭配是M.2固態硬盤+2.5英寸機械硬盤。
M.2固態硬盤+2.5英寸機械硬盤
筆記本廠商之所以要提出雙硬盤概念,是因為筆記本本身內部空間有限。由于輕薄化設計,導致很多筆記本內只能安裝一個固態硬盤。筆記本剛剛采用固態硬盤的時候,由于固態硬盤容量偏小,大多集中在128GB左右,長時間使用很容易出現容量不足的情況,非常不方便。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廠商在筆記本中同時加入了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這種設計一經推出便受到用戶的追捧。
正是因為解決了用戶痛點,雙硬盤設計成為筆記本廠商宣傳的重要特性,如今輕薄本的固態硬盤容量已經達到了512GB,很多小尺寸輕薄本也放棄了雙硬盤設計。不過雙硬盤設計仍然流行在14英寸以上筆記本中,商務本和定位中低端的輕薄本較為集中。
· 雙硬盤好處
我個人比較喜歡雙硬盤設計,該設計帶來了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兼顧速度和容量。這個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也是雙硬盤設計誕生之初要解決的問題。固態硬盤提供了出色的讀寫速度,特別是4K隨機讀寫方面遠好于機械硬盤;目前筆記本機械硬盤基本都是TB級別,遠超固態硬盤容量。單硬盤很難同時滿足用戶對于速度和容量雙重需求,雙硬盤則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不會分區的朋友而言,只有C盤很尷尬
第二個好處是系統出現問題后,不用擔心資料丟失。一些朋友可能也發現了,新購買的筆記本只有一個C盤,也就是單固態硬盤版。很多朋友并不懂得分區,然后將所有資料全都保存在桌面。如果系統遇到問題,這些資料可能面臨丟失的風險。雙硬盤設計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用戶可以將資料全部存儲在機械硬盤中,即使系統盤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到機械硬盤,數據更加安全。
在的計算機用戶來說普遍都會在電腦上安裝兩個硬盤,SSD(固態硬盤)+機械硬盤,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固態讀寫速度是真的快,但如果配一個大一些的固態用來存儲數據,成本又太高,所以買一個稍微小一點的固態,用來裝系統和長用軟件,既可以做到系統使用流暢,又可以讓常用軟件使用流暢。再外加一個機械盤用來存儲數據。簡直就是中低端玩家既可以炫耀又使用的一種做法。
SSD固態硬盤
相對于之前來說安裝雙硬盤容易的太多,在硬件安裝時,只需要把硬盤放在機箱該有的放硬盤的位置,同時接上電源和硬盤的數據線SATA線,那么在組裝上就已經OK了。
機械硬盤
“管理”進入計算機管理界面:
系統會彈出檢測到新的硬盤
彈出菜單,選擇“新建簡單卷”
創建磁盤分區
設定你的第一個分區容量大小
這個分區指定盤號
大容量只有NTFS的分區格式才支持
重復以上3到7步驟,創建下一個分區
現在就可以使用大容量的機械硬盤存儲文件了
創建分區完成,多一個大容量存儲盤有沒有感覺很爽。
臺電腦接2個硬盤,讓老硬盤發揮余熱,讓拷貝資料更快捷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愛玩電腦。今天給大家講講如何給一臺電腦接兩個硬盤,方便拷貝大量資料或者將舊硬盤物盡其用。
我的硬盤
應用場景:買了個固態硬盤,舊的機械硬盤淘汰了;電腦上下載了大量資料,需要傳到另外一臺電腦上去,手上又沒有移動硬盤,網絡傳也慢;電腦密碼忘記了,或者系統損壞了進不去,需要把硬盤里面的資料拷出來;沒事瞎折騰...。
一、硬盤的兩種常用接口:
一般常見的硬盤接口有IDE和SATA接口
稍微老點的電腦,硬盤一般是IDE接口的,如下圖:
IDE接口的硬盤
數據線是這種
IDE數據線
新一點的是SATA接口,是這種樣子的
IDE接口的硬盤稍微要復雜點,需要設置跳線,可以看到硬盤上標明了設置方法
就是 JUMPER SETTING那兒。MA 是主盤SL是從盤,CS代表線纜選擇,表示使用特殊的硬盤數據線連接主板,數據線就決定了硬盤的主從位置。真正支持這種功能的數據線很少見。按照這個說明,設置主從盤,第二塊硬盤設置為從盤,如下圖:
數據接口和電源接口中間就是跳線設置的區域
如果第一塊硬盤也是IDE接口,那需要把它的跳線設置為MA。黑色的那個小東西可以取下來、插回去。每種品牌的硬盤跳線設置是不太相同的。
IDE接口的硬盤就簡單得多,基本不用設置,接上數據線和電源線就開用,接好后是這樣的
接好2塊硬盤后
紅色的有一個白色標簽的線是數據線,一頭接主板,一頭接硬盤,另外一根是電源線。在關閉主機電源的情況下接好后,就開機。
成功了
上圖下面G-J四個盤就是我的第二塊硬盤。
我只是暫時接上,演示一下。如果你需要長期使用第二塊硬盤,可以把他固定在機箱內,而且注意確保在硬盤通電運行的時候不要移動硬盤,避免造成硬盤損壞。
本文主要講述一臺電腦接兩塊硬盤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動手試試吧。文章由@愛玩電腦首發于,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