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器越來越大越來越便宜,作為程序員裝13利器,那必須要n個顯示器才能體現出這一職業”高貴“的特點來。據說有的程序員為了這個工作環境而跳槽:
當我們購買了一個新的顯示器,第一件事就是去調節顯示器分辨率了:
我們必須把分辨率提到最高,但同時為了不看廢自己的眼睛,又得要把字體調節的很大,結果銀屏上還是只能顯示和原來差不多同樣的東西。誰叫我們想要物有所值,追求極(BIAN)致(TAI)呢。
在你撥弄那個分辨率滾動條時,你有沒有偶爾閃過一絲念頭:這個分辨率清單是哪里來的?為什么不能更大點呢?它是由顯示器決定的呢,還是由顯卡決定的呢?亦或由BIOS或者操作系統來提供呢?
如果你也抱有相同的疑問,那就和我一起來探索一下顯示器分辨率背后的原理吧。
顯示器種類越來越多,甚至現在傳統的液晶電視也可以作為顯示器連接電腦。與此同時,顯示器和電腦的連接接口也變得紛繁復雜,我們常見的有VGA,DVI,Displayport(DP)和HDMI,我們下面簡單來看一下它們都是什么。
1.VGA
VGA(Video Graphic Array)也叫做D-Sub接口。它的歷史比較悠久,傳承于現在已經絕跡江湖的CRT顯示器。CRT顯示器只能接收模擬信號的輸入,最基本的包含R/G/B/H/V(紅/綠/藍/行/場)5個分量。
它也是我們最常見的接口。它的引腳圖(pinout)定義如下,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R/G/B/H/V的身影:
2. DVI
隨著模擬信號顯示器CRT的淘汰,液晶顯示器逐漸占據的主流。而用VGA連接電腦和LCD顯示器,信號要經過數字轉模擬,傳輸后再模擬轉數字,顯得多余和不合時宜。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數字顯示接口)應運而生,它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爾)、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數字顯示工作組)推出的接口標準。它的接口分三類5種組成:
我從沒有見過DVI-A的輸出接口,十分罕見。DVI-I則十分常見,它可以由一個一頭DVI-A一頭VGA的轉接頭轉換成VGA的信號。DVI接口在中期的液晶顯示器市場中占統治地位,但隨著DP和HDMI的提出,也慢慢被淘汰出市場。它的引腳定義如下:
3. DP
DP(DisplayPort)是DVI的繼任者,它也是一種數字視頻接口,2006年5月,由VESA(視頻電子標準協會,記住這個簡寫,以后還會碰到)確定了1.0標準,并在半年后公布了1.1標準,2.0的標準也已經公布。對應DVI來說它進步了很多,而且它是免費的。
4. HDMI
HDMI(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是一種數字化視頻/音頻接口技術,適合影像傳輸的專用型數字化接口,可同時傳送音頻和影像信號。2002年4月,日立、松下、飛利浦、Silicon Image、索尼、湯姆遜、東芝七家公司共同組建了HDMI高清多媒體接口組織,并于同年10月提出1.0規范。它定義了四種接口:
它的引腳定義如下:
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他們的區別。我們先來張合家歡的照片:
從前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 VGA、DVI和DP是傳承關系,都是電腦PC這枝條發展而出的標準。而從HDMI的發起人看出,它主要是面向數字家庭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DP和HDMI都提供近似的帶寬并且都可以傳輸音頻內容,但DP免費而HDMI收費,兩家各自在自己的傳統市場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拉拉雜雜講了許多似乎和我們今天的主題完全無關。實際上線索就隱藏在前面貼出的接口引腳定義圖片中。你也許發現了,盡管接口千差萬別,但它們都有一組共同的引腳,那就是DDC。
1. DDC
DDC(Display Data Channel,顯示數據通道)使用了一個叫做I2C總線的標準串行信號計劃。因為I2C簡單、針腳少、具有雙向功能,所以它被廣泛地應用于需要交換信息的電子設備和元件中。一個I2C總線中有3條線:SDA——數據、SCL——時鐘以及一條VCC。 包含分辨率內容的EDID信息就在這個I2C總線上從LCD傳輸到PC主機:
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將顯示器的電子檔案資料信息,諸如可接收行場頻范圍、生產廠商、生產日期、產品序列號、產品型號、標準顯示模式及其參數、 所支持的DDC標準類別、EDID的版本信息等等。高版本的DDC標準總線還可以允許電腦主機直接調節顯示器的基本參數,諸如亮度、對比度、行場幅度的大 小、行場中心位置、色溫參數等等。它有幾個版本:
A.DDC1:單向傳輸,CLOCKED BY VSYNC,只傳輸128 BYTE EDID標準數據信息。
B. DDC2B:單向傳輸(地址為:0xA0/A1),是一個簡單的從存儲器讀取數據信息的標準I2C協議,其方向為從顯示器到電腦主機。
C.DDC2Bi:雙向傳輸,I2C SLAVE MODE,傳送圖形信息(地址為:0x6E/6F,0x50/51), 支持簡單的ACCESS.BUS總線標準。
D.DDC2B+:雙向傳輸,點對點,不支持ACCESS.BUS,傳輸EDID/VDIF標準數據信息(地址為:0x6E/6F,0x50/51)。
E.DDC2AB:雙向傳輸,支持ACCESS.BUS,傳輸EDID/VDIF標準數據信息(地址為:0x6E/6F,0x50/51)
2. EDID
EDID是由VESA定義并在1994年和DDC標準1.0版一起推出了1.0版本。在EDID開發之前,VGA接口的針腳4、11、12和15有時被用于定義顯示器的性能。這些ID針腳帶有高的或低的值用于定義不同的屏幕分辨率。VESA通過重新定義VGA接口的部分引腳,以DDC——顯示數據通道的形式作為一個系列總線,擴展了這一體系。這使更多的信息得以交換,因此顯示器和信號源之間能夠以EDID或其他的形式進行交流。
原始的DDC協議定義了從顯示器發送到視頻信號源的128個字節的EDID格式的數據。
由于顯示類型和功能的不斷增加,128個字節變得捉襟見肘起來,EDID和DDC都進行了擴展,因此多重128字節的數據塊可以進行交換。這就是在眾多消費品上所用到的E-EDID。實際上,CEA——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協會以及國內定義了自己的EDID擴展包來包含額外的視頻格式并支持先進的多聲道音頻功能。
在2007年12月,VESA發布了DisplayID,作為第二代EDID。其目的是取代所有舊版本。DisplayID是一個長度可變的數據結構,最高可達256字節,向信號源傳輸顯示器的相關信息。這意味著包括PC顯示設備、消費級電視機以及像筆記本電腦上的液晶屏這樣的嵌入式顯示器已近不需要多重擴展模塊。DisplayID不能直接兼容以前的EDID/E-EDID版本,目前也還沒有廣泛的應用到視音頻產品中去。
3. EDID存儲
EDID信息都是存儲在顯示器或者顯示面板的PROM或者EEPROM里面。我們拆開T60筆記本的LCD顯示器就會發現它的蹤跡:
由于很多投影儀對于電腦來說也是一種顯示器,在它們的主板上面也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終于可以回到我們的問題,誰決定了最終的顯示分別率呢?實際上是由顯卡和顯示器共同決定的。
A. 顯示器存儲了EDID信息,里面有它可用的所有顯示分辨率的列表。
B. 高低端顯卡本身有自己可以支持的分辨率列表。
C. 顯卡驅動程序用DDC從顯示器那里提取過來EDID信息,得到顯示器分辨率集合。同時知道自己顯卡的分辨率集合。它對兩個集合做一個交集,報告給操作系統。
D. 操作系統在分辨率設置界面顯示出這個集合供用戶挑選。
真相大白,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是凡是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況還值得一提:
1. 很多嵌入式Panel和LCD為了方便或者降低成本,并沒有配備存儲EDID的EEPROM。那分辨率信息是誰來給出呢?作為一個介紹UEFI的專欄,聰明的你也許猜出了。是的,是由UEFI固件給出的,UEFI固件通過在固件的VBT表中加入硬編碼的分辨率信息,并傳遞給操作系統的驅動來指定一個已知的分辨率。
2. 某些早期的或者便宜的VGA線纜中沒有傳遞DDC的11,12和15號pin腳的連線,那分辨率如何給出呢?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
3. 如果你對現有分辨率不滿意,可不可以自己指定分辨率呢?答案是肯定的。很多顯卡驅動程序提供定制分辨率的選項,我們以Intel的核顯為例:
極限玩家還可以通過修改顯卡驅動程序inf文件的OverrideEDID節,甚至刷新LCD的EEPROM的方法直接修改EDID內容,但僅限老鳥。
在越來越多的攝影人意識到買臺專業修圖顯示器的必要性,畢竟用顯示器大屏處理攝影作品可比筆記本體驗更好。在選擇攝影后期顯示器時,顯示器的色準和分辨率作為影響顯示效果的重要性能,也成為了大家主要對比的參數。但現在能同時滿足專業色準和4K高分辨率的專業顯示器價格都在4000元以上,對部分攝影愛好者來說超出預算。那么,在預算有限,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對于攝影人而言,色準和4K分辨率究竟誰更重要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對攝影人而言,何為“專業色準”?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宣稱專業色彩+高分辨率的顯示器,價格也不過2000元左右,似乎與今天的話題有悖,所以先跟大家明確一下本文“專業色準”的標準:
1、色準:△E<3。顯示器色彩夠準確,才能保證攝影師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進行調色修圖。達到△E<3,就可以有效解決圖片在手機和顯示器上查看色彩不一致的情況;達到△E≤2,可以使得顯示器色彩與打印輸出的色彩一致。
明基專業攝影顯示器SW系列經過出廠校色,△E≤2
2、色域:99%Adobe RGB/100%sRGB。現在市面上有不少覆蓋100%sRGB的消費級廣色域顯示器,如果作品都在網絡傳播,那么這類顯示器即能滿足需求。但如果想要處理RAW格式圖片或者有印刷需求,則需要使用支持99%Adobe RGB和100%sRGB多種色域切換的專業級廣色域顯示器。
明基專業攝影顯示器SW系列支持多種色域切換
3、色深:10bit?,F在不少相機都支持拍攝10bit素材,因此為了避免修完的圖片色彩斷層,攝影師后期修圖顯示器應配備10bit面板,可以使作品更有層次感。
4、色彩管理。不少消費級專業顯示器剛到手時色彩也十分準確,但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偏色情況,進行色彩管理時會碰到兩個情況:(1)沒有自帶的校色系統,僅支持軟件校準;(2)即使校色后,也很難回到最初的色彩狀態。而攝影人使用的專業色準顯示器應自帶硬件校準功能,才能保證色彩更準、準得更持久。
明基專業攝影顯示器SW系列自帶PME校色軟件,支持硬件校準
色準和分辨率?色準更重要!
現在有些人還存在這樣的認知:顯示器色彩不好是由于分辨率低引起的。這樣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顯示器色彩主要是由色域、色準、色深三個參數決定的,分辨率影響的是屏幕的清晰度。那為什么對攝影人而言,色準更重要呢?
1、偏色遠比分辨率低帶來的影響要大。分辨率低主要影響的是個人感官——看圖或者刷網頁時,會感覺有些許顆粒感,但在修圖時,低分辨率對作品的最終效果幾乎不會有影響。但如果顯示器偏色,則會對攝影人帶來以下影響:
(1)影響工作效率
現在不少用戶習慣使用手機瀏覽攝影作品,所以攝影師在后期修圖時常以手機顯示效果作為調色依據。如果顯示器偏色嚴重,與手機色彩差距較大,就需要反復進行傳輸到手機查看色彩、返回顯示器修改的操作,影響工作效率。
(2)影響作品輸出色彩
如果使用偏色的顯示器進行后期修圖,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錯誤的道路,會出現自己顯示器上的色彩與手機或電腦上的色彩存在差異,不僅需要返工重修,還會影響口碑。當作品需要打印輸出時,偏色顯示器無法滿足精準印刷需求,會導致印刷物與預期有較大色差,增加打印成本。
(3)減少攝影比賽獲獎概率
有人經常會發布這樣的言論:我的顯示器準有什么用,別人看圖的顯示器又不準。但事實是,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專業攝影比賽開始采用電子審閱的方式,評委會使用專業攝影顯示器審閱投稿作品,如果你的作品是用偏色顯示器修出來的,那么在專業顯示器上看時,作品的色彩缺陷就全部暴露出來了,勢必不會得到評委的青睞。
2、分辨率低≠不清晰?,F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顯示器分辨率為1080P、2K、4K,很多人默認低分辨率顯示器是無法滿足修圖需求的,于是盲目追求4K,結果在使用中遇到圖案文字過小、顯卡不支持4K等情況。其實,屏幕的清晰度不僅僅是由分辨率決定的,準確地說,是由尺寸和分辨率共同決定的,我們一般用PPI來衡量屏幕的清晰度。PPI( Pixels Per Inch),所表示的是每英寸所擁有的像素(Pixel)數目,PPI高,意味著像素更小更密集,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讓人在更短的視距內實現屏幕像素的“無顆粒感”。
在這里,也給大家一些尺寸和分辨率搭配建議:24吋搭配1080P分辨率,27吋搭配2K分辨率,32吋搭配4K分辨率,當然如果需要處理的素材精度很高,也可以選擇27吋+4K分辨率的組合。選擇以上的搭配,屏幕的顯示效果一般都能滿足后期修圖需求。
除了色準、分辨率之外,其實攝影師要想提高后期修圖的質量和效率還可以考慮顯示器的其他功能,例如是否有遮光罩、面板的類型……具體可以參考之前這篇文章《攝影后期顯示器怎么選?》
總之,如果你是一名預算有限、正在糾結選什么修圖顯示器的攝影師,那么笨球更建議你將色準放在選擇的第一順位,畢竟色彩是攝影作品重要的藝術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美觀度。如果你想在攝影之路上繼續進階,或者在攝影大賽中獲獎,那么選擇一臺專業色準顯示器很有必要。
近全國各地不是都降溫了嗎,狐妹看北方都下起了大雪,甚至還有學校放雪假的,只能說:羨慕這個詞我已經說累了!
不過啊,說起北方的冬天,我就馬上想到了網傳的人類常見三大作死行為:
燈泡永遠有人塞嘴里、冬天的欄桿永遠有人舔、抽屜里永遠有人把頭卡進去。
自古以來(夸張說法),多少勇士前仆后繼,一次又一次在作死的邊緣試探,主打一個不信邪。
“他是他,我是我,我們不一樣”
“人菜就要多練”
“我們要相信總會有幸存者偏差的”
行吧,每個往嘴里塞燈泡的和舔欄桿的都像極了在感情中“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愛情戰士,非要當犟種。不過吧,最終的結局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狐妹要說的,就是一個“賽博燈泡”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總是那樣普通又平常,沒有人能夠察覺到這將會是一起嚴重的人傳人現象。
大概就是有一位作死的網友,很不巧地把自己電腦的分辨率調成 500% 了,自救無果后在網上緊急發貼求助,渴望一個大神出場拯救。
說實話,在看這個帖子之前,狐妹從來沒見過分辨率 500% 的電腦,到底長啥樣,我們直接看圖。
Emmmm...這電腦屏幕,也就右下角的時間看得最清楚了吧。
其他重重疊疊的大字,看得我腦殼疼,但估計網線的另一端,求助網友的心更是拔涼拔涼的吧~
這老人機到底要怎么還原回去?狐妹翻遍了所有回復的帖子,才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本以為帖子下會是各路大神出來“賽博行醫”,沒想到卻是一堆被好奇心害死的網友曬出了自己的“吞燈泡”記錄。
大家都聽過燈泡塞嘴里就取不出來的事,但就是沒人真的相信,以至于即使是有了前面網友的慘痛教訓,還是都沒能阻止后面網友一個接一個往電腦“嘴里塞燈泡”的操作。
電腦:非必要不修改啊喂!很難恢復的!完全不建議!
網友:我不信!我就是手賤!不試試怎么知道能不能調回來?
他們無視電腦的提醒,也不理會微軟給出的修改系統十秒“后悔期”,毅然決然地輸入“500”。
于是乎,賽博燈泡由此誕生。
更過分的是,見了一路賽博燈泡,居然還出現了燈泡沒塞進去,求別人幫忙塞進去的情況。
網友一開始設置失敗,表示自己錯過了成為賽博燈泡的機會,結果其他熱心網友看到了紛紛向他支招,助他成功加入賽博燈泡陣營。
某位參與賽博燈泡的網友說: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好奇心哪來的嘗試,沒有嘗試哪來的思考,沒有思考哪來的進步呢...
講得很好,所以這就是這么多人都賽博塞燈泡的原因嗎?
賽博燈泡就像是“千萬不要把燈泡塞進嘴里”、“千萬不要冬天舔北方的欄桿”、“千萬不要把頭伸進抽屜里”一樣。
越是“千萬不要”,就越會對人產生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激起逆反心理,越不讓做更偏要做。
后來事態愈演愈烈,賽博燈泡傳染事件已經走出知乎,如新型電腦病毒一般向各個平臺入侵。
全網都在嘗試賽博燈泡,每天都有新的受害者增加,哪哪都能看到有人求救怎么調回去。
每個嘗試的人都相信自己會是那一個幸運兒,但成功避險的只有少數,如:4k 顯示屏的,縮放 500% 影響微乎其微,簡直沒有壓力。
其余大多數人是和題主一樣,對著自己的電腦顯示屏陷入沉思...
看了網友們這么一頓操作,狐妹只想說:要不怎么說互聯網能學到真東西呢,這下還真讓我們學到了電腦爆改老年機技能,簡直不要太炫酷!
調侃歸調侃,嘲笑之后網友也開始獻出自己的解救方法了,只不過要學會辨別,畢竟這網上不靠譜的建議真是太多了。
有網友建議重啟,結果重啟后屏幕放大倍數更大了;
有網友建議去買個新電腦,這個壞的拿來當掛鐘用,看著也清晰;
還有網友建議去買一個 8k 顯示屏換上,把分辨率調回 100% 后再把顯示屏退了...聽到這,狐妹怎么感覺良心在隱隱作痛。
好在后來各路大神聞訊趕來,給各位塞了賽博燈泡的網友在線“治病”。
有網友直接扔出解救方法的,也有把自己電腦調成同款“老年模式”后一步步截圖教的,總之就是誠意滿滿,看得出是在很認真地救人了。
在這里狐妹也貼出幾個方法,防止誰一沖動就去把自己電腦分辨率給調成了 500%。
最簡單的方法是:Ctrl + 滾輪,但該方法不一定是用于所有電腦。
第二個簡單的方法如下:按 Win 鍵,盲打輸入“模糊不清”,按一下回車,按一下 Tab,輸一下 100,按一下 Tab,按一下空格,就能搞定了。
要是實在不行的話,再試著嘗試一下下面這種稍微復雜一點的方法。
不過即使是有了解決方法,狐妹還是建議大家小心嘗試。
想圖個樂可以,但前提是要先把電腦里的寫一半的文件、文檔給保存下,不然文件丟了可就麻煩了。
賽博燈泡有意思,但是狐妹還是決定把稿子保存了再去玩,不然我怕...上面這位網友的經歷會在我這重現,那到時候可就真欲哭無淚了~
參考資料:
知乎
編輯: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