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品MateBook D 16 SE
經歷過2021年近20%的強勁增長之后,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在2022年第二季度陷入低迷,同比下降15%。盡管面臨市場放緩的拐點,筆記本電腦的銷量和平均售價仍要比疫情前好得多。
在此背景下,筆記本電腦市場看點頗多:聯想市場老大地位是否穩固?華為、小米等新生力量如何競逐市場第二?二合一筆記本、輕薄本、游戲本成為市場活躍力量,哪一個能真正觸動用戶的購買神經?
市場面臨增長放緩拐點
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在2020年達到前期高點后,在2021年同比增長19%,再次達到創紀錄的2.68億臺。Strategy Analytics行業分析師Chirag Upadhyay表示,混合工作環境的持續需求支持了市場的增長,2021年第四季度成為筆記本電腦市場又一個強勁增長季度,為當年創紀錄的增長畫上了句號。
今年以來,在通貨膨脹限制家庭預算、企業面臨經濟挑戰的大環境下,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進入新常態。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15%。盡管存在挑戰,但對廠商來說,筆記本電腦的銷量和平均售價要比疫情前好得多,這一趨勢也將繼續。
IDC全球PC顯示器跟蹤系統研究經理Jay Chou表示,雖然由于需求飽和與成本上升,市場正位于一個增長放緩拐點,但未來仍有希望。除了個人電腦市場外,仍有一些新興市場的需求未被重視,而高端消費者的需求也將保持增長。
和全球市場相比,我國筆記本電腦市場同樣起落有致。經過2015年到2019年幾年同比下滑,中國個人電腦市場從2020年開始迎來了回升。GfK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筆記本電腦銷量同比增長8%。2022年,移動辦公和線上教育的爆發式增長需求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已經基本被滿足。“今年上半年,我國筆記本電腦銷量增長3.9%,銷售額增長3.8%。”GfK中國電腦品類資深分析師張愉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今年8月,我國PC市場迎來了一波銷售小高潮。IDC數據顯示,受開學季和818促銷刺激,我國PC消費市場8月取得了很不容易的增長,實現了269萬臺的銷量,同比上升10.2%。盡管如此,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陳舒歆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022年我國筆記本電腦市場銷售額將同比下降1.9%,但2023年預計將同比上漲3.6%。
多家研究機構認為,在零部件供應、政策變化、市場需求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未來中國PC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在以大學生、時尚新銳、數字驅動和數字原生型企業為首的市場需求帶動下仍將保持增長趨勢。
白熱化的“第二位”之爭
“在過去一年半時間當中,我們反反復復討論,榮耀除了手機作為最大的業務之外,業務發展的邊界和重點在哪里,最終決定要給筆記本電腦產業重新賦能。”榮耀CEO趙明近日公開表示。
如同6年前,在智能手機正經歷剛興起時的喧囂,筆記本電腦市場陷入全球出貨量跌至谷底之際,華為首發HUAWEI Matebook,進軍筆記本電腦市場:深耕輕薄本、多屏協同路線,聚焦職場辦公人群、高校學生和自由創作者。當年,時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的余承東表示:“筆記本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了,用戶市場也非常穩定,我們的加入,將為筆記本電腦創新帶去新靈感。”隨后,小米、Redmi、榮耀等手機廠商也相繼發布自家筆記本電腦,在底層架構、多屏協同、智慧互聯、生態構建等不同方向發力。
新進入者盡管催生新的產品邏輯和競爭業態,但全球市場品牌排名近年來保持相對穩定。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從全球個人電腦品牌出貨量來看,聯想(19.9%)、蘋果(15.8%)、惠普(12.9%)、戴爾(12.7%)、三星(7.3%)位居前5名位置。在國內市場,聯想(40.2%)、戴爾(14.1%)、惠普(8%)、華為(7.3%)、華碩(6.7%)位居前5位。
多年來,無論在全球還是國內市場,聯想都穩坐“頭把交椅”。聯想集團2021—2022財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全年凈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主要由智能設備業務集團貢獻所致,其個人計算機業務仍然在全球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一。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軍今年4月指出,聯想將繼續瞄準“PC市場份額保持領先”等三大目標,力爭未來5年沖刺成為中國3S(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及行業智能)市場領導者。
聯想今年8月發布的全新ThinkBook Plus 17雙屏筆記本
相比難以撼動的榜首位置,市場第二位的爭奪則存在懸念。今年第二季度,華為在中國市場出貨量份額位列第四,占比7.3%,但出貨量是唯一正增長的品牌,且增長率達到80.7%。從中國銷售量排名來看,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聯想位居第一,華為位居第二;今年第二季度,聯想位居第一,戴爾位居第二。華為和戴爾目前在出貨量和銷量等方面處于膠著競爭狀態。
戴爾作為老牌廠商,具有品牌和市場積淀,華為等新進入品牌,在技術底層系統協同、智慧互聯、生態搭建等方面具有優勢。陳舒歆向記者表示,華為、小米、榮耀等品牌,由于具有手機市場品牌認知和用戶基礎,在進入筆記本市場后相對比較容易搭建生態系統。但要做好筆記本市場,需要同時對產品、品牌認知、銷售、渠道和售后進行打磨,新進入品牌仍需提升其渠道拉力和品牌認知。
張愉同樣認為,上述新進入品牌有手機產品帶來的話題和流量效應,同時與手機等多產品有功能和體驗上的聯動,這是優勢點。相對不足的地方是進入PC行業時間相對較短,各方面基礎相對弱一些,需要逐步積累產品口碑和消費者認可度。
哪款產品能脫穎而出?
9月是品牌秋季新品發布密集的月份,榮耀最新發布了MagicBook V 14輕薄本,華為則推出了跳出傳統形態的MateBook E Go可靈活拆分的二合一新品。
二合一筆記本電腦誕生已經十余年,由于主打便攜娛樂與移動辦公“無界”聯合的概念,在近幾年疫情持續反復的情況下,便攜以及筆記本辦公和平板娛樂的可切換性優勢逐步體現。然而,至今依舊如同“折疊屏手機”一般處于小眾地位。
華為今年9月推出的MateBook E Go二合一新品
業內認為,在混合辦公成為趨勢下,二合一筆記本正迎來重要的破局機遇,價格下探和功能定位精準成為重要方向。根據奧維睿沃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國線上零售市場中,二合一筆記本領域微軟和聯想處于領先的位置,華為排名第四,市場份額占7%。
隨著游戲本在2007年開始普及,輕薄本在2021年迎來全能時代,業內預判,2022年依然是游戲本和高性能輕薄本引領整個市場增長。GfK研究認為,在筆記本產品的細分品類中,游戲本占比徘徊在25%左右,2021年全年同比增長16%,高于整體市場行情。作為生產力工具的高性能輕薄本一路高歌猛進,2021年占比突破16%,年度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77%。在張愉看來,高性能輕薄本引領筆記本市場,同時游戲本也依然保持增長,H標壓處理器、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屏幕、多屏聯動是目前看到相對更有吸引力的產品特性。
中國PC市場正在經歷調整期,不論是處理器競爭、用戶需求、產品形態和性能還是使用場景都在發生著一系列顛覆性的改變。陳舒歆表示,未來PC市場將向著更精更專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將包容更多的軟件和生態,未來廠商需更好地抓住大學生群體、時尚新銳群體,以及數字原生和數字驅動型企業的需求,順勢而為方能實現更快速的發展。
作者丨盧夢琪
編輯丨邱江勇
美編丨馬利亞
監制丨連曉東
2008年首款“華為平板”數碼相框面世后,華為正式深耕平板業務。通過鴻蒙生態、自研筆記與PC級辦公軟件等創新技術,華為平板現已躋身品牌與市場第一陣營,成為消費者生產力工具的新選擇。
而華為筆記本自2016年首次亮相后,一路引領行業走向更輕薄與更智慧的時代。多屏同色、多屏協同等獨特體驗,使華為筆記本成為消費者心中最具活力與創新力的品牌,銷量在趨于飽和的筆記本市場中逆勢增長。
近些年,華為致力于為用戶打造一個信息無縫流轉、協同無邊際感的辦公體驗。從2018年的一碰傳技術,到如今的超級終端,華為緊繞使用場景,持續為用戶打造“自由創造,無界溝通”的智慧辦公體驗,夯實全場景生產力底座。
【超級終端】
通過革命性的分布式軟總線、分布式數據管理和分布式任務調度等技術,華為打通了Windows系統與移動設備生態,使不同系統、不同硬件交互融合,從而實現多設備間的高效協同應用,為市場帶來領先的設備協同體驗。
創新性的多設備、多系統協同,改變了用戶使用多種設備時的體驗,使不同設備的使用更加簡單快捷,就如同使用同一個設備一樣。
【移動應用引擎】
近年來,華為筆記本也從底層實現了Windows系統與移動軟件間的兼容和完善,用戶可以在筆記本的應用市場中下載各類移動應用,在一個屏幕內就能盡情享受兩種生態。
【PC應用引擎】
此外,華為PC應用引擎技術使鴻蒙系統平板帶來筆記本桌面版WPS的原生體驗,搭配平板的觸摸屏與鍵鼠等外接設備,可將桌面版WPS的應用能力在平板上最大釋放,滿足移動版無法實現的復雜辦公需求。
【多屏同色】
屏幕技術創新層面,華為首發了多屏同色技術。以往大家或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張圖片,在筆記本屏幕、顯示器、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相機屏幕上顯示出來時,色彩可能會完全不一樣,這是因為不同屏幕的面板素質、校色方案等因素存在根本性差異。
而多屏同色技術融合了全新CIE2015色彩校準,采用工業級色準儀與光譜儀校準方案,并將專業級3D Lut算法引入平板、PC和手機全系產品中,使其成為首家攻克跨屏色彩顯示一致性難題的廠商,引領行業跨屏色彩準確顯示的發展。
【Metaline天線】
華為還將深厚的基站技術應用在PC產品上。經過上千次天線結構的設計與優化,創新研發出Metaline天線,猶如把基站“拍扁”放進PC里。與常規天線相比,Metaline天線可使文件下載速度提升55%,視頻會議延時降低高達67%。
【HUAWEI M-Pencil】
HUAWEI M-Pencil(第二代)也實現全面升級。
華為聯合頂尖材料大廠進行技術預演,以植物生物基材質打造“透明微晶彈性體筆尖”,較第一代的筆尖與屏幕摩擦力提升45%,耐磨提升300%!華為還對每一個產品進行全屏精準校準,使手寫定位精度達0.1mm。在未來,華為會持續深耕筆尖、屏幕等的材料與工藝,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類紙質書寫體驗。
從2016年華為正式進軍PC行業以來,7年時間里華為在產品、技術、功能創新方面,給PC行業帶來了新的靈感。一碰傳、多屏協同、超級終端等創新技術深受認可;華為MateBook X Pro、MateBook S、Mate Pad等產品備受矚目,尤其是在跨系統、跨設備上的創新突破,華為可以說是做到了現有技術所能達到的極致。
目前,華為平板PC擁有六大黑科技加持,它們在交互體驗、跨設備協同、無線互聯、操控交互等方面帶給用戶優異體驗。但是,華為在創新層面的腳步并未停止,未來我們必然還將看到華為在平板PC領域為業界帶來更多驚喜,為用戶帶來更好體驗。
(8117366)
文/呂棟 編輯/尹哲)從上海一家文具廠成長為山東省的千億服務器巨頭,浪潮集團用了73年時間。在該集團旗下最重要的上市公司——浪潮信息的2019年年報中,其獲得的成就不勝枚舉:X86服務器全球第三、中國第一,多節點云服務器全球第一、AI服務器中國第一......
事實上,浪潮集團在歷史上也曾有過不少輝煌時刻。
新中國成立后,在山東乃至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支持下,其研發出中國首臺磁芯自動測試儀、第一臺磁芯自動測試儀、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全球第一臺漢字尋呼機等。
然而,這家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向IBM供貨的廠商,最近卻被“芯片供應”絆了一跤。
7月1日中午,在英特爾暫停供貨的消息傳出后,浪潮信息股價如“驚弓之鳥”一般直接跌停。正當市場投資者期待其拿出應對辦法之時,該公司相關人士僅表示:“目前經營正常,具體問英特爾。”
而在歷年的財報中,浪潮對英特爾的依賴盡顯無疑。
2013年以來,英特爾牢牢占據著浪潮第一大供應商位置,采購金額6年從15億增長至180億,增幅高達11倍。在服務器、存儲、AI解決方案、云服務等多方面,其底層技術均依賴英特爾的CPU。
有驚無險的是,英特爾不到48小時就宣布恢復對浪潮的供貨。這背后,是中國市場已超越美國成為其第一大營收來源地,以及疫情之后中國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領域產生的龐大需求。
供應恢復后,浪潮信息今天應聲高開4%。不過,此后如何擺脫“被卡脖子的中國第一”的稱號,“不要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加強自主可控能力”成為其必須思考的問題。
浪潮集團(資料圖)
曾瀕臨停產倒閉
鮮為人知的是,由山東國資持股接近40%的浪潮集團,最初起家于上海。1945年,其前身上海鑫泰昌儀器廠成立,主要生產圓規、直線筆兩種文具產品。后來在1960年,為支援山東經濟建設,該廠與一家生產指北針的企業一同遷至濟南,兩家北上的上海企業合并組建成“山東教學儀器廠”。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山東教學儀器廠先后歸屬過山東師范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現山東大學)等高校與部門,幾易其名并成為國營企業。
在這期間,除依靠當地兩所高校的研發實力生產晶體管之外,浪潮還借助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補充技術上的不足,實現了由生產教學儀器向生產電子產品的轉型。
在浪潮前身遷至濟南當年,毛主席曾前往山東調研,專門考察了其生產的晶體管產品,這些晶體管后來被應用到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上。9年之后(1969年),浪潮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開發出中國第一臺磁芯自動測試儀,供應國內的同時還出口國外,成為中國最早進入IT產業的企業之一。
1975年,浪潮研發出我國第一臺磁芯板測試儀。磁芯板即為當時的小型機內存,磁芯板測試儀為檢測計算機內存的前端設備。同年,浪潮與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開發出磁帶機,與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聯合開發出磁盤機。磁帶機和磁盤機是當時小型機的外部存儲器,作用相當于現在的移動硬盤。
磁帶機和磁盤機,當時國內只有少數企業能夠生產。其中,浪潮磁帶機還同時出口給國外的IBM。
1960年,毛主席視察浪潮研制的晶體管產品 圖片來源:浪潮官方微信
然而,20世紀70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計算機產業向著微型化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老式的磁帶存儲系統因為體積大、容量小的缺點而被迅速取代。過去的十年動蕩,也讓浪潮失去技術更新換代最好的時機。70年代末,仍然以磁芯測試儀、磁帶機、磁盤機為主要產品的浪潮陷入困境。
由于對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感知滯后,導致產品滯銷,浪潮連續5年虧損,債臺高筑,借錢發工資借得連銀行都將其拒之門外。于是便出現中國那一特殊歷史時期中曾經頻頻上演的尷尬一幕——“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人老大哥不得不向農民兄弟借生活費,用以保證員工的基本生活。
這個400人的工廠當時已走到瀕臨停產倒閉的邊緣。
所幸的是,在當時名為“山東電子設備廠”的400多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達20%,這在那個時代的工廠里是天文數字,而這些來自清華、山大、山師的研發人員,也成為日后浪潮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1983年,首臺“浪潮牌”微型計算機誕生。5年后,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主持開發出8種微機產品,其中0540D微機為當時國內首創,甚至在國際上也屬于為數不多的推出此型號產品的廠家之一。
互聯網時代來臨之際,孫丕恕帶領軟件和硬件兩個團隊先后趕赴香港、新加坡兩地進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型機服務器產品。1993年,他帶領研發團隊研制出中國第一臺IA架構服務器——浪潮SMP2000,加快了中國進入網絡時代的進程,因此他也被媒體稱作“中國服務器之父”。
中國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SMP2000
被卡脖子的“中國第一”
發展到2020年,浪潮集團旗下已擁有3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的浪潮信息、浪潮軟件以及H股上市的浪潮國際。
其中,市值最高的浪潮信息為IT基礎架構技術、產品、方案和服務供應商,業務涵蓋X86服務器、存儲、數據庫以及AI加速器、AI管理軟件等,客戶主要為各大政企金融客戶和云服務廠商。
浪潮信息2019年財報援引Gartner、IDC數據指出:
X86服務器領域,浪潮蟬聯全球第三,市占率超10%;中國第一、市占率超34%;
多節點云服務器領域,浪潮全球出貨量和銷售額全球第一;
8路服務器領域,浪潮出貨量全球第一,連續25個季度中國第一;
AI服務器領域,浪潮在2017和2018年連續兩年中國第一,市場份額過半;
中國Non-X86服務器市場,浪潮市場份額保持在50%以上;
目前是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的AI服務器供應商,而且還與、滴滴、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領域的巨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然而,看似對市場擁有一定控制能力的背后,是浪潮服務器芯片依然被外商“卡著脖子”。
7月1日中午,英特爾暫停供貨的消息傳出后,浪潮信息盤中被“嚇到”突然閃崩,短短10分鐘左右便被砸到跌停。雖然前者在A股收盤前表示,僅是暫停供貨,兩周內將恢復。但后者當天仍收跌近5%。
而浪潮方面當天向媒體回應“斷供”一事時,除表示“目前經營正常”外,僅提到“具體問英特爾”一句。這種說法也被部分投資者指責為“不負責任”,并揶揄“差點誤以為浪潮就是英特爾的子公司”。
浪潮信息股價7月1日中午突然“跳水”
浪潮信息對英特爾的依賴,在其財報數據中體現的十分明顯。
觀察者網梳理歷年財報發現,2012年,浪潮信息開始披露前五大供應商信息時,英特爾還未現身。但次年,英特爾便直接取代深圳市桑海通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其第一大供應商,6年來從未改變。期間,英特爾占浪潮信息年度采購比例維持在28%-38%之間,采購金額也從2013年的15億元增長至179億元,增幅達11倍。
事實上,浪潮與英特爾的合作由來已久。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鐵流曾在文章中介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政策轉變,決定從毛澤東時代的自己造CPU,轉變為以Intel8080、Intel8088、Motorola6800等美國CPU研制(組裝)國產計算機,1983年浪潮以進口的Intel8088芯片組裝成功0520微型計算機。
1983年,第一臺浪潮電腦誕生
進入21世紀之后,浪潮與英特爾的捆綁更加緊密。先是在2006年加入英特爾PSR(產品戰略溝通機制)平臺,2018年11月又與英特爾的聯合實驗室宣布在AI方面合作。去年4月,英特爾發布Cascade Lake處理器,可加速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推理,浪潮又宣布成為業內首個配置Cascade Lake服務器量產的廠家。
就在此次“斷供”事件不久前,浪潮官網6月23日還發布“基于英特爾?傲騰?持久內存技術的Hbase方案實踐”。其中提到,該技術是英特爾推出的一款革命性產品,浪潮基于該技術發布了分布式數據庫。
對此,不少媒體分析指出,這家被投資者稱作“高科技白馬股”的IT巨頭,在服務器、存儲、AI解決方案、云服務等多方面,底層技術均依賴于英特爾的CPU,幾乎涵蓋其全部業務。作為其技術能力強大的背書,如果英特爾持續斷供,對浪潮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除英特爾外,觀察者網注意到,英偉達、希捷兩家美國廠商2019年也躋身浪潮信息前五大供應商之列,另外兩大供應商為注冊在中國香港的公司,五家供應商占其年度采購總額比例為61.04%。
浪潮集團官網截圖
上游受制于英特爾的浪潮,面對下游客戶時的話語權似乎也并不怎么強。
觀察者網查詢財報發現,2015年-2018年,浪潮信息的應收賬款分別為16.81億元、17.40億元、39.39億元、49.63億元,2019年末更是猛增至100.4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6.36%。
上下游兩頭“受氣”也導致浪潮信息的利潤率被壓低。財報數據顯示,其毛利率已經從2015年的15.24%下降到2019年的11.77%,去年凈利率僅為1.85%,連2%都不到。對比來看,中科曙光2019年的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22.07%、6.70%,較上年的18.30%、5.16%上升3.77、1.54個百分點。
因此,有觀點認為,浪潮在國內服務器市場份額占據第一位,并非產品技術壁壘高、不可替代,其之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主要是依靠較低的定價和配套的服務來吸引客戶。
這一點在具體的財務數據上也能看出來。2013年-2019年,浪潮信息營收從42.2億元增長至516.5億元,但凈利潤僅從1.45億元增長至9.3億元。
浪潮信息財報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項數據是存貨。今年一季報顯示,其存貨為124.79億元,相比2019年末的85.68億元增加了46%,相比2019年一季度增加78%,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達到41%。
而全球X86服務器市場兩大龍頭惠普、戴爾的存貨占資產比重相對更低一些。根據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惠普存貨規模為63.54億美元,占資產比重為19%,戴爾存貨規模占資產比重僅為3%。
惠普財報截圖
“別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
在英特爾暫停供貨的消息傳出后,中科曙光股價當天也曾出現短暫“跳水”,但于收盤時翻紅。
隨后,中科曙光相關人士向媒體回應稱,英特爾同樣為其供應商,但由于去年6月已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目前評估影響有限,該公司正在通過自主研發以及國產替代方式改善自己的供應鏈。
該人士同時透露,中科曙光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東,后者自研的海光芯片已于2018年底進入量產階段,并于2019年逐步擴大市場規模,今年開始已向包括其在內的產業鏈客戶供貨。
或許是看到對英特爾等國外廠商的依賴程度不同,資本市場也對兩家公司作出不同反應。7月2日A股開盤,中科曙光短暫下跌后,便逐步拉升并封死漲停板,浪潮信息當天則收跌0.91%。
中科曙光7月2日股價走勢
業內媒體“C114中國通信網”撰文指出:如果認清當前國際形勢、尤其是供應鏈形勢,不難看出,無論是對于浪潮、曙光還是聯想等中國廠商來說,如果還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顯然已不那么穩妥。
“按照美國政府的一貫作風,即使今天不打壓你,難保哪一天就會對你動手,任何一家中國服務器廠商隨時都有被美國斷供的風險,加強自主可控能力已經迫在眉睫。”文章中認為。
以2019年為例,觀察者網梳理發現,華為、中興通訊、中科曙光、聯想的研發占比分別為15.3%、13.8%、9.7%、2.6%,而浪潮信息的研發占比為4.3%。
國盛證券分析認為,CPU占服務器成本至少40%,預計國內規模為500億元。隨著海光、鯤鵬、飛騰、龍芯等廠商近年研發和產業化提升較快,特別是海光和鯤鵬芯片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主流水平,也具備一定生態和性價比,近期運營商招標份額不斷提高,國產CPU芯片進入產業化拐點。
5月28日,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發布的《2020年PC服務器集中采購項目》中標結果顯示:基于華為鯤鵬處理器的服務器中標達19563臺。其中,作為新華三產品代理參與投標的中移系統集成(H3C)中標13475臺,華為TaiShan服務器中標6088臺,在鯤鵬所參與的標段中占比超過67%。
而從新華三官網來看,采用鯤鵬920芯片的服務器產品包括H3C UniServer R4960 G3服務器等。
對此,C114中國通信網分析稱,新華三是鯤鵬的“第一個大客戶”,其加入是對鯤鵬的巨大認可。畢竟鯤鵬本身雖具有高性能、高吞吐等優勢,但能否真正做大做強,還要看能否有業界大廠的“捧場”。
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截圖
無獨有偶,觀察者網2個月前曾報道,中國電信網站5月初發布的《2020年服務器集采資格預審公告》顯示:預估集采規模56314臺。本次集采單獨列出包含華為鯤鵬920芯片或中科曙光旗下海光HYGON Dhyana系列處理器的H系列全國產化服務器,首次將全國產化服務器單獨列入招標目錄。
從數量上看,H系列服務器預估采購數量占總數19.9%。安信證券認為,結合近20%的采購量來看,中國電信對全國產化服務器的采購絕非是做個樣子,而是將國產化深度融入自身生態的初步嘗試。
事實上,早在2018年5月,在中興通訊遭遇出口禁令的一個月后,中央政府采購網關于服務器的采購技術標準征求意見中,就在原有服務器等類別基礎上,增設“國產芯片服務器”新類別。當時,這一新類別包括龍芯CPU服務器、飛騰CPU服務器、以及申威CPU服務器。
國盛證券研報截圖
英特爾真的會斷供嗎?
再把視線拉回“英特爾斷供浪潮”一事。7月3日早間,“暫停供貨”過去還不到48小時,浪潮信息就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向投資者透露,英特爾已恢復對其供貨,前者股價也因此高開逾4%。
而在被投資者問及“是否布局芯片及處理器行業,能否采用國產的處理器龍芯替代,一直采用美國供應商易受制于人”一事時,浪潮信息僅表示,其業務定位于服務器整機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器產品能適配包括國產處理器在內的多種架構的處理器。
深交所互動易平臺截圖
事實上,在浪潮信息透露上述信息之前,市場就預計,英特爾不可能對其全球最大客戶之一浪潮信息斷供。
與“斷供”一說相反,安信證券調研后指出,英特爾此舉是為了避免任何潛在的法律風險,能夠長期為浪潮信息供貨,對供應鏈一些可能合規漏洞進行修繕,因而引發了“斷供”恐慌,預計合規補漏工作一兩周內完成,屆時英特爾面向浪潮的供應鏈將更加穩定可靠。
畢竟,浪潮雖不是英特爾第一大客戶,但背后是中國市場旺盛的需求。英特爾2019年財報顯示,當年在中國區(包括香港)營收為200.26億美元,占總營收比重為27.8%,是其第一大營收來源地。
英特爾2019年財報截圖
今年4月,市場分析機構IDC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X86服務器市場出貨量將增長2.9%。隨著疫情結束后市場需求回暖以及國家將加快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七大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中國X86服務器市場未來幾年需求仍比較旺盛,2020-2024年復合增長率將達9.1%。
而浪潮在中國X86服務器市場的占有率前文也已提到。根據IDC數據,2019全年,按出貨量和銷售額排名的前三大廠商依次為浪潮、華為和新華三,其中浪潮市占率達28.7%,比華為高12.3個百分點。
IDC報告截圖
4月19日,浪潮信息董秘張宏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阿里、騰訊近兩年和浪潮的綁定越來越深,特別是在18年就要求浪潮為他們建立專題團隊,進行聯合開發模式。
作為浪潮信息的兩大客戶,騰訊和阿里近期也開始在數據中心領域重金布局。
5月26日,騰訊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5000億用于新基建布局,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阿里云則在4月20日宣布,未來3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而2020年一季報顯示,數據中心業務(DCG)為英特爾第二大業務,為其帶來70億美元營收,占總營收比重達35.4%,同比增長43%,相比2019年全年2.1%的增速大幅提升。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浪潮作為英特爾的大客戶,英特爾也不希望對方業務受到影響。此次“斷供”屬于政治問題,并非英特爾本意,如果這種局面持續,對雙方企業有弊無利。
英特爾2020年一季報截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