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兩個平板電腦屏幕核心的參數該如何去選擇判斷呢?今天簡單跟大家聊聊。
屏幕分辨率:
任何一個帶屏幕的產品都擺脫不了屏幕分辨率這個概念,屏幕分辨率指的是屏幕上像素的數量,通常表示為橫向像素數乘以縱向像素數的形式。例如,常見的1920x1080分辨率表示屏幕上有1920個像素從左到右排列,1080個像素從上到下排列。
屏幕分辨率越高,屏幕上顯示的圖像就越清晰、更細致。屏幕分辨率可以影響圖像和視頻的質量,以及文本和圖形的清晰度。簡單的說屏幕的分辨率越高,呈現的畫面越細膩,尤其是對于大尺寸的平板電腦來說,目前主流的屏幕分辨率基本都能達到2K以上,所以大家在選購平板電腦的屏幕分辨率時,建議考慮2K、2.5K分辨率的產品。這樣能確保你在大屏幕下的畫質體驗。
屏幕刷新率:
屏幕刷新率是指顯示器每秒刷新顯示內容的次數。通常以赫茲(Hz)為單位來表示,例如60Hz或144Hz。屏幕刷新率越高,顯示器就能夠更快地更新屏幕上的內容,從而提供更加流暢和清晰的圖像。
例如,一個60Hz的顯示器每秒刷新60次,而一個144Hz的顯示器每秒刷新144次。這意味著在同樣的時間內,144Hz的顯示器能夠顯示更多的圖像信息,從而提供更加平滑的圖像和更少的視覺模糊。
屏幕刷新率通常與電腦游戲有關,因為高刷新率可以提高游戲的響應速度和視覺效果,讓玩家更加容易看到和反應游戲中的動作和事件。但是,對于其他類型的計算機使用,例如辦公和日常應用程序,較低的刷新率通常已經足夠了。
以最知名的蘋果iPad為例,其中iPadAir系列是不支持高刷的,想要120Hz高刷必須要購買iPadPro,但兩者差價不小,導致很多網友都會由于,是否有必要為了高刷花錢買iPadPro。
個人從感官上來說,如果你沒有用過高刷,那么繼續使用60Hz刷新率的屏幕其實也是沒有什么影響的,但是如果你用過高刷屏后,它會大大提升你操作過程中的流暢度,當你習慣了高刷的劉程度,就比較難回到之前低刷時的感覺。
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建議大家選擇高刷的平板,因為高刷的平板在日常操作、FPS游戲中都會有非常大的流暢體驗提升,個人感覺花這個錢還是比較值的。不過更高的屏幕刷新率也意味著更加的費電,這個大家需要綜合考量。
(8143294)
不相瞞,作為一個蘋果安卓手機雙持黨,世超曾不止一次想過要是有手機能夠同時支持 iOS 和 Android 這兩大操作系統就好了。
平時想搞機折騰你就切換到安卓系統,想簡單省事你就切換成 iOS,哪天系統玩厭了還能隨時來回橫跳,手機擁有雙系統光想想就很爽。
世超本以為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實現,畢竟手機如果能換操作系統,那么誰還會為了 iOS 買比安卓賣更貴的 iPhone 呢 ~
然而就在最近,世超注意到國外的開發者大佬們開發出了一款名為 UTM 的虛擬機軟件,無需越獄,它就能讓 iPhone 和 iPad 運行其它系統!
而且從博主發布在油管上的視頻來看,目前 UTM 已經支持運行包括 Windows、macOS、Android 以及 Liunx 在內的幾乎所有常見的操作系統。
哦吼,什么叫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生產力啊!
這個軟件簡直是把 iOS 和 iPadOS 系統玩出了新高度,難不成以后我們真的只用一臺 iPad 就能做原本需要在電腦上才能完成了事情了?
帶著這樣的疑惑,世超在 20 款 iPad Pro 上下載了這個軟件,準備借助它安裝幾個系統試試,看看其它系統運行在 iPadOS 上的體驗到底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蘋果一直禁止虛擬機軟件上架到自家的 App Store,所以世超還是在電腦上通過一個叫 AltStore 的簽名工具來安裝的 UTM。
So,待會各位看完文章就別再跑去 App Store 搜了,搜索結果只會顯示跟它同名的軟件,UTM 的官網在這兒:https : //getutm.app/。
安裝系統前和電腦上常見的虛擬機軟件一樣,下載好 UTM 后,我們還需要下載對應系統的鏡像。
由于iPadOS 的系統會強制關閉使用設備總內存 80% 以上的應用,出于保守世超這里首先選擇了跟 iPadOS 同出一處的 Mac OS X 10.5 系統。
打開 UTM,創建一個虛擬機,選擇適合 Mac OS X 版本系統運行的環境,給它分配好內存和空間,把鏡像導入到驅動器,設置好虛擬機從 cd 盤啟動。
做完這些,macOS X 系統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就算是大功告成,如果差友們之前接觸過虛擬機,那么整個設置過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
點擊運行虛擬機,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iPad 屏幕真的出現了 Mac OS 系統的安裝引導!
經過一系列安裝步驟后,托尼終于在 iPad 上用上了 Mac 系統,這次不是遠程鏡像,也不是閹割版,而是完完整整的 Mac OS X 系統,有圖有真相:
看到這里差友們可能會好奇這個 Mac 系統能不能在 iPadOS 上正常使用。
世超試了試,一臺 Mac 該有的系統設置它都有。
而且無論是系統內置的瀏覽器還是郵件又或者是日歷等工具都能夠在 UTM 軟件內正常打開和使用,跟在 MacBook 上的操作邏輯基本一致。
你甚至還能在系統里打開 iTunes。
只可惜由于它的版本太過古老,并不能順利地識別世超這臺從擴展塢接出來再接回去的 iPad。
不然它豈不是可以通過套娃操作靠自己導入和導出文件了。
除此之外,UTM 還支持多個外接設備的輸入,也就是說咱們可以給它外接鍵盤和鼠標,這樣形態的 iPad 四舍五入差不多就是一臺 MacBook~
要是再把它連接到顯示器,iPad 就搖身一變成了 iMac,世超說實話自己都快被自己想出來的騷操作給秀到。。。
要說蘋果今年才宣布 Mac 將放棄英特爾處理器,而逐漸采用自家的芯片,沒曾想這個軟件通過虛擬機的方式提前把它給實現了,屬實牛批。
但是,它倆的效果真的一樣嗎 ?
熟悉虛擬機工作原理的差友都知道,虛擬機在運行的時候并不能充分利用硬件百分百的資源,虛擬機本身的運算也需要占用一部分資源。
再加上 iPadOS 對應用軟件占用系統資源的嚴格限制,我們能給虛擬機分配的資源其實極其有限。
比如世超曾嘗試把 iPad 6G 內存中的 3G 分配給 Win 10 虛擬機,結果在安裝系統的時候,因為軟件占用資源過高直接給閃退了。
最后幾經折騰終于給 iPad 安裝上了 Windows XP。
不得不說,有時候系統還是老的好,即使只給它 1G 內存,XP 系統運行起來照樣流暢,能玩宇宙游戲神作掃雷,也能打開斷網檢測工具百度。
甚至還能玩植物大戰僵尸和紅警你敢信?!
世超本來打算接上鼠標玩幾把青春回憶,卻遺憾的發現在這個虛擬機下無法識別鼠標,只能在屏幕上用手勢對游戲進行操作,實在是可惜了。
考慮到 XP 系統如今已經被其他很多主流軟件放棄,差友們想通過這種途徑來玩小黃油干正經活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不信邪的世超又花了一下午把 Windows 7 也安裝到了 iPad 上。
好家伙,Windows 7 系統跟 XP 一樣不支持外接鼠標和鍵盤,難不成只有 macOS 系統支持外設?
好在 UTM 提供的虛擬鍵盤還能湊合一下。
世超首先嘗試著在 Windows 7 虛擬機上下載了娛樂大師,虛擬機模擬出來的硬件情況如下:
至于跑分,由于軟件每次跑到顯卡測試環節就會導致 UTM 卡死,只能作罷。
另外世超想說的是,差友們也別指望用它來代替電腦了,無論是加載網頁動畫還是打開常用軟件,系統都存在著明顯的掉幀和卡頓。
當然,特殊情況下拿來應急也不是不行。
至于 Android 系統,世超試著在 UTM 虛擬機里跑了下 Android 9,結果系統一直卡在了啟動界面,最后只在 iPad 上運行了七年前的 Android 4.4。
不過現在支持該系統的軟件寥寥無幾,我們還能拿它來做些什么呢?
新的系統硬件跟不上,老的系統軟件不支持,沒有軟硬件的深度結合,世超覺得這大概就是這款 UTM 虛擬機在 iOS 和 iPadOS 系統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但不管怎么說,UTM 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款能在 iPhone 和 iPad 上跑其它系統的虛擬機軟件了,感興趣的差友們不妨自己下載個試試。
Apple 推出的十月新品中,新 iPad 無疑是爭議最大的一個。A14 芯片性能夠用嗎?新的螢幕會卡頓和不跟手嗎?產品外觀和質感會退步嗎?——和許多人一樣,我在新品發布日當晚也產生了這些疑問和困惑。帶著這些問題,我提前上手了新款 iPad,并與第五代 iPad Air(下文簡稱「iPad Air」)進行了對比。
新 iPad 及鍵盤
新款 iPad 的整體設計與 iPad Air 非常接近,兩者都采用了直邊加圓角造型,且螢幕比例、攝像頭位置、電源鍵集成的 Touch ID 及視覺觀感都很相似。不過,仔細對比之下,兩者還是有著些許不同——iPad Air 背面的砂紋觸感更強,而新 iPad 更滑順,且新 iPad 更厚也更重。最明顯的一點在于,新 iPad 的邊框倒角弧度更大,手感有點圓潤,iPad Air 摸上去則利落許多,我在上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哎,這 iPad 怎么長胖了?」
iPad Air(左)和新 iPad
圓潤的弧邊
新 iPad 的藍色飽和度更高,整體顯得更為年輕和張揚。iPad Air 的藍色偏向青色,氣質上比新 iPad 低調了不少。
iPad Air
新 iPad
如果你是 iPad Air 或 Pro 用戶,有一天卻不小心摸了一把 iPad mini,那你一定會在 iPad mini 上感受到明顯的卡頓感。這個問題在新 iPad Air 卻并不存在,它的色彩、清晰度和刷新率和 iPad Air 都處于同一水準。而且從下圖中的比較來看,iPad Air 整體略有發紫,新 iPad 的觀感甚至更好。
新 iPad(左)與 iPad Air 播放同一片源時的顯示效果對比,均開啟最高亮度
不過,iPad Air 的螢幕使用了全貼合技術(即「全層壓顯示屏」)且擁有抗反射涂層,所以在燈光的照射下,iPad Air 的螢幕明顯更黑。另外,iPad Air 支援 P3 色域顯示,理論上對于互聯網內容的顏色還原度更高。但總體來說,新 iPad 的觸控和顯示效果都沒有問題,不會為你的日常使用拖后腿。
新款 iPad 搭載的是 A14 芯片,這塊老芯片也算是新 iPad 身上最大的爭議點了。在「小字輩」iPad mini 都已經用上 A15 的前提下,Apple 在 2022 年末推出的新產品上仍使用了兩年前的舊芯片,確實顯得有點摳門。
雖然我此前在用的 iPad Air 搭載了桌面級的 M1 芯片,但從實際使用感受來說,我沒有覺察到兩者在日常使用中有什么性能上的差別——打字、多任務切換、看劇刷 YouTube 等都很流暢,沒有卡頓。當然,A14 畢竟是兩年前的旗艦芯片,應付非高負載場景自然不在話下。而且我不用 iPad 剪影片,也不玩大型游戲,所以沒機會發揮 M1 的全部實力。
真正讓新 iPad 受到芯片性能限制的是 iPadOS 16 的王牌功能——臺前調度(Stage Manager)。Apple 在 iPadOS 16 的頁面中明確表示,該功能僅限搭載了 Apple silicon 的 iPad 及部分 iPad Pro 使用,可見臺前調度在 Apple 的產品定位中是區分是否「Pro」的關鍵特性。與此同時,新 iPad 外接顯示器可以達到的最高規格也只到 1080p 60 幀或 4K 30 幀。換言之,無論軟體還是硬體層面,新 iPad 的能力上限都只是一部單純的平板,沒有更多拓展空間。在 iPad 與桌面電腦的邊界逐漸融合的大趨勢下,A14 芯片為新 iPad 刻上了某些「舊時代」的印記。
另外,據 Federico Viticci 描述,新 iPad 不支援顯示縮放,在分屏時部分 app 的縮放狀態會與 iPad Air 有所不同。這個小區別雖然不影響核心體驗,但如果你平時喜歡分屏使用 iPad,購買時可以考量一下。
Federico 對于該情況的描述和截圖
新 iPad 搭配的這塊「妙控鍵盤雙面夾」(Magic Keyboard Folio)實在是讓我又愛又恨。
愛在它實在是太好用了,我喜歡這塊鍵盤主要在于兩點——
其一是它的形態和妙控鍵盤相比更加靈活自由。iPad 的妙控鍵盤(Magic Keyboard)自帶支架,可以讓 iPad 用起來更接近筆電,但問題在于妙控鍵盤只有「支起 iPad」一種狀態,如果我想拿 iPad 看書或者做筆記,還得把它從鍵盤上摘下來單獨使用,很是麻煩。妙控鍵盤雙面夾則由正、反兩部分組成,都通過磁吸與 iPad 連接。在我不需要鍵盤時,只需要將鍵盤部分折至 iPad 背后即可,不用反復拆裝。
妙控鍵盤雙面夾的鍵盤和背蓋是兩個獨立的部分
其二是這塊鍵盤新增了功能區,特別是有了獨立的 Esc 鍵。我相信用過 iPad 第一方鍵盤的朋友們都深切體會過沒有 Esc 的痛苦,每次打錯字都要靠刪除鍵依序退格,實在太過浪費時間。有了功能區之后,在 iPad 上打字和操作鍵盤的感受已經無限接近 Mac,功能區右上角的「鎖定」按鍵甚至可以鎖屏及喚醒 iPad,相當方便。
還有一點,妙控鍵盤雙面夾的手感和 MacBook 上的蝶式鍵盤非常近似。我自己很喜歡短促、干脆的按鍵回彈,所以之前就很喜歡蝶式鍵盤。但我也知道很多朋友不喜歡此類手感,如果你對這一點有遲疑,建議去 Apple 零售店摸摸真機,看自己能否適應。
不過,妙控鍵盤雙面夾的翻折形態也不是完美的,由于它采用了背后支起的結構,所以想要放在腿上打字就變得有些困難——支腳硌腿,而且打字時會搖晃。另外,雙面夾的鍵盤部分會直接蓋在螢幕上,對正面的吸附力不強,顯得有些松垮。
鍵盤蓋在螢幕上的貼合度演示,我實際使用中覺得還好,但刻意這么揉搓確實會產生類似的搞笑場面。
恨它的原因有兩點——繞口的中文名,以及「為什么更高階的 iPad 用不了?」。
在新 iPad 發布當夜,「妙控鍵盤雙面夾」這個名字就成了我吐槽的重點。除了妙控雙面夾,Apple 此前還推出了「妙控鍵盤」、「智能鍵盤」和「智能鍵盤雙面夾」,這些名字放在一起仿佛就是一場關于「妙控」(Magic)、「智能」(Smart)、「雙面夾」(Folio)和「鍵盤」(Keyboard)的文字組合游戲,搞得我暈頭轉向。
其實,真正讓我覺得不對勁的是「雙面夾」這個翻譯。「妙控鍵盤雙面夾」對應的英文原文是「Magic Keyboard Folio」,在我看來,直接翻譯成「妙控翻折鍵盤」可能會更加簡單直觀,即使不熟悉 Apple 產品線的用戶聽到這個名字也能大致猜到產品形態。盡管這款鍵盤嚴格來說確實是個雙面夾,但產品名稱畢竟不是科學定義,其易認和易傳播的重要性應該高于精確度。當然,Apple 目前已經把名字起好了,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多背果式單詞,牢記各種前綴搭配,避免下次看到依然懵圈。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如前文所言,在有了功能區之后,妙控鍵盤雙面夾已經具備很高的完成度和實用度,所以更高階的 iPad 不能使用它就成了我對 Apple 的最大怨念。在此前使用 iPad Air 時,我的大多數辦公場景就是打字。妙控鍵盤形態不靈活、沒有 Esc 等缺點都成了「讓我更加熱愛 iPad 辦公」的障礙。好在新 iPad 的性能雖然難稱強悍卻也不算差,單就寫稿這件事來說,搭配了妙控鍵盤雙面夾的新 iPad 甚至可以比我的 iPad Air 完成得更好。不過,鍵盤沒有 Esc 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還請 Apple 在下一代妙控鍵盤上努把力。
從產品網頁、宣傳文字到廣告片,Apple 都明確地傳達了「新 iPad 更適合做筆記和開視頻會」的意向。從我的使用來看,最適合新 iPad 的兩個主要人群也確實是需要隨時帶著電腦上網課、做筆記的學生黨,以及工作對電腦性能沒要求,平時主要用來開個會、看個劇的上班族。如果你的使用需求恰好符合新 iPad 的定位,那「iPad 仍然是 iPad」——它可以很好地為你提供服務,大多時候都包你滿意。相反,如果你明確地需要更好的螢幕或更強的性能,那還是選擇 M 芯片系列產品吧。
真正讓我覺得難以給出購買建議的反而是妙控鍵盤雙面夾。這塊鍵盤在功能上無可挑剔,但兩千塊的價格著實不低。尤其考慮到它只能與起售價不到四千塊的 iPad 協同使用,就算你是不差錢的用戶,恐怕也很難接受這樣的價格搭配。綜合下來,可能唯一能影響你的購物決策的就是打字這件事在你使用 iPad 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了。如果確實占比很大,那為一塊趁手的鍵盤投資兩千塊或許不虧?
總體來說,由于我在入手前對第十代 iPad 有著各種低預期及擔憂,在上手之后,它反而成了近期超過我預期最多的產品。新的 iPad 不卡頓,也不廉價,只要在價位和功能上符合你的需要,完全可以果斷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