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兩臺筆記本電腦的文件互傳互傳,小編介紹的這種是比較簡單的。
廢話少說 先去百度搜快牙
兩臺電腦都需要安裝快牙。A電腦打開快牙創建連接,B電腦連接A電腦創建的無線網絡
然后B電腦打開快牙搜索加入,接下來就可以盡情地傳了。
同樣的道理手機和電腦同樣可以文件互傳。希望能幫到你。
牙是一款手機間免 Wi-Fi、零流量,而且速度遠超藍牙幾十倍的「極速文件傳輸利器」。將快樂分享給他人,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需求,《快牙》致力于將分享門檻降至最低,從而使面對面的人們更加親近,不再各持手機,卻又相對無言。
快牙雖然是一款上架已久的產品,但這次改版卻著實讓我們對它的印象改觀不少,今天我們請來《快牙》的合伙人/產品總監劉博,讓他來和我們一起聊聊這次改版背后的故事。
Q&A
是因為什么而做的這次改版?
快牙初代產品上線是在 2012 年 6 月,次代產品是在 2013 年 12 月,一年后我們推出了此次的 3 代產品。這期間快牙共計發布 54 個迭代版本,累計新增和改進功能 270 余個。快牙每次改版,都來自三個主要的驅動力:
作為設計者,持續加深產品理解,調整產品形態以創造更多用戶價值;
作為開發者,應用最新技術成果,提高產品核心質量;
作為服務者,傾聽用戶反饋,滿足用戶不斷提升的體驗需求;此次全新快牙 3 的改版也不例外,并且在上述的三個方面,都拿出了比較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做這次改版時在交互或者設計方面有過怎樣的考量?
全新的快牙 3 在設計方面還是有很多想法的。快牙 1 是全球首個此類產品,市場未被教育,我們自己也盲人摸象。那一版產品設計就像是一個「小黑工具」,界面以黑色為主,更什么感情色彩,冗余的功能也較多。
快牙 2 時已經沉淀了很多理解,設計上有很大改變,提出了「極輕,極快」的理念,產品可以說是一個「極輕文具」,白色為主的色調,開始強調互動性和內容性。
現在的快牙 3,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逗比玩具」,目標是「更貼心,更開心」。不僅僅是界面色彩和豐富的設計,更希望傳達給我們的主力用戶人群一種相互貼近的感受。同時,快牙倡導近景互動的娛樂性,傳輸和游戲的設計都得到了強化。另外快牙 3 的用戶頭像是一個亮點,我們特意選取了 80 后 90 后甚至 00 后人群中耳熟能詳的動漫人物進行改造,增強用戶的代入感,就像集體回憶中一群熟悉的小伙伴湊在了一起。
在這一過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功能點?
其實有很多貼心的功能和設計,希望留給用戶慢慢體會。這里就講一個比較突出的,就是對連接部分的全新設計,從搜索周圍到發現其他快牙用戶,再到完成連接進入傳輸,完全由特效無縫串聯,中間的等待時間還可以觀賞隨機出現的動畫,相信用戶能夠體會到我們的用心。
開發的背后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么?
說到這個,其實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每天都在上演。這次我們在開發過程中采用了「突擊隊」的模式,相關工程師集中在一個會議室坐成一圈,門上貼著「快牙3 WAR ROOM」,桌子上擺滿了電腦手機和何種零食,設計師也穿插著坐在一起,電腦里放著黑豹的《無地自容》,從 70 后到 90 后都聽得挺嗨的,特別熱鬧,效率也特別高。
我們還邀請了來自不同人群的用戶參與 Usability Test,有學生、白領、就連公司對面餐館的服務員都被我們忽悠來了。
產品再之后的想法是什么?
快牙有一個口號——「全球 3 億熟人已互相連接」。我們對后續的戰略發展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清晰,也很激動人心的構想。我們會繼續倡導利他主義,鼓勵分享,專注于建立基于真實用戶關系的手機內容互動網絡。
米11青春版
三個攝像頭
多彩的外殼
手機發展了那么些年了,我們總結一下手機上都有什么器件。而這些器件的作用,就靠各種APP來調用了,先不管軟件部分。
手機是一種移動通話裝置,所以它必須有蜂窩網絡相關的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射頻功放和天線,1G網絡是以前的大哥大手機,屬于模擬信號通信,從2G開始改為數字信號,直到現在都5G了, G不是指GHz,而是第幾代的意思。每一代都不是一種標準獨步天下,而是多個標準并存,這樣就產生了全網通的需求。有不少人也有兩張卡,一個生活用,一個工作用,產生雙卡雙待的需求。這是我新買的小米11青春版支持的頻段
小米11網絡頻段
上圖中還提到了外加TF卡做擴展存儲,那么手機要正常運行系統,首先要有掉電會丟失的內存,內存容量和速度是主要指標。另外也需要掉電不丟失的數據儲存,容量是主要指標,一些追求性能的手機也會講究速度,比如要編輯和保存視頻等大文件,速度快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內存與容量
那作為核心的主控制器是什么呢,現在也叫移動平臺,這是這臺手機的核心器件,高通驍龍系列是比較著名的,其它著名的還有如蘋果手機的A系列芯片,華為的麒麟系列等。主要指標是第幾代,幾核,主頻。 有了那么高級的硬件,就需要配套對應的操作系統,一般都基于安卓,現在華為在主推鴻蒙系統來抵抗美國的技術封鎖,國人可以多支持國產的技術。
移動平臺
操作系統
另外現在一般都是獨立GPU,類似于電腦的獨立顯卡,因為人們對顯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屏幕從最早期的TN,STN發展到現在的全面屏,柔性屏等,經過了很多次技術革新,主要指標包括尺寸(對角線的英寸長度),顯示技術,分辨率,色域,玻璃,刷新率。現在的手機早已沒有機械按鍵,所以要有觸摸屏輸入,以前有電阻屏,現在都是電容屏了,這款采樣率240Hz,一般也支持多點觸控,
屏幕顯示
自從手機里加入攝像功能后,之后的手機就一直在加強這一點,本來只有一個后置攝像,后來大家愛自拍了,又多了前置攝像,而且自拍桿也賣得很火。之后后置攝像就被不斷升級,出現了兩個后置甚至3個后置攝像頭的類型,小米這款就有三個,他們細分為主攝,廣角鏡頭和微距鏡頭,這么大量的數據,就有個問題,拍視頻時有個分辨率和幀率限制,否則數據多到GPU都處理不過來。再配合軟件,可以方便實現各種特殊拍攝技巧,我最常用的是延時攝影了。
影像系統
要想在移動中使用手機,就需要內置電池,現在手機越做越薄,容量卻是越來越大,說明能量密度在不斷提高,電池電壓也在不斷提高,從4.2到4.35再到4.4,以后可能更高。電池容量大也要求充電速度要快,目前流行Type-C接口,支持多種快充協議,快充的時候,可以實現5V以上的高壓大電流充電,充電功率很大。這款手機原裝33W快充充電器。
續航充電
現在年輕人打電話的概率已經很低了,用WiFi上網才是常態。WiFi也更新了很多代標準,頻率也從2.4G變為5G,這里的G就真的是GHz了。另外也會有藍牙,藍牙傳輸數據的速度讓人難受,但是還是有很多藍牙耳機,藍牙音箱,所以這個功能不會并取消的。我現在在手機和手機之間,或手機和電腦之間傳數據,用了一個快牙軟件,還挺好用的,比藍牙快多了。微信和QQ也可以傳資料。
數據連接
還有一個近場通信技術NFC,沒用過的人沒感覺,但用過的還是會覺得很方便,我之前就用nubia Z7max 和Z17mini手機,都自帶了NFC功能,給深圳通查詢余額,開發票,充值很方便。其它的金融錢包啥的就沒用過了,一般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夠用了。
NFC功能
還有個重要功能是導航和定位,配合各種地圖APP,這簡直是知識革命,我在梅州生活了十幾年,對它的全貌是沒有概念的,有了地圖和導航,才知道原來長這樣,讓人們對地球,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最早是美國的GPS,我之前也調試過這樣的模塊。歐盟有galileo伽利略,俄羅斯有glonass,中國有自己的北斗,這些是全球導航系統,在室內或有遮擋的環境效果不好,所以還有不少輔助定位技術,比如利用基站,WiFi進行的定位。
導航定位
隨著各種使用場景的開發,手機上也加載了越來越多樣的傳感器,3軸加速度,3軸陀螺儀加3軸電子羅盤加起來就是九軸傳感器了。玩游戲,自動翻轉屏幕,指南針都用得上。環境光傳感器用于自動調整屏幕亮度,線性馬達是針對于旋轉馬達而言的,振動效果更好些,紅外遙控是個不錯的功能,以前Nubia z7max也有這個功能,我試過控制家里的風扇、電視和空調等。超聲波傳感器估計用于打電話時自動黑屏,以前是用紅外對管實現的,現在都全面屏了,改用超聲波傳感器可以提高屏占比。
傳感器
有不少人喜歡聽歌,沒事就帶個耳機把耳朵都聽壞了。這臺手機支持多種音頻和視頻格式,這些格式有些是硬件解碼的。手機自帶的喇叭也是重點,這款是超線性立體聲雙揚聲器,我還沒怎么用過,手機一般都音量開很小。
視頻音頻
再看一下整體外觀和尺寸,手機太大時單手不好操作,所以出現了單手顯示模式,太大時也很重,不好收納,但是屏幕大些看著爽一些,這些都看個人需求。從布局圖中看到,頂部和底部都有麥克風,底部的是打電話時接收聲音的,頂部是降噪的,這款還有個特色是電源鍵和指紋鍵一體。
外觀尺寸
除了主機以外,一般也會有手機保護殼,屏幕貼膜,SIM卡卡針,原裝充電器和一些特殊轉接線等配件。
配件
一般手機官網也有概述頁,對于一般用戶而言可以看那個來了解這個手機的功能,對于專業人士也可以看,因為相同的硬件也可以在不同的軟件下達到不同的效果,事實上軟件也是一種價值。雖然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以為買的東西只算硬件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