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玩家直呼內行
選購輕薄本,MacBook Air 一直是熱門選擇之一。尤其是 M1 芯片橫空出世之后,極低的能耗比讓吃瓜群眾大受震撼。特別是視頻創作方面的提升,在眾多 KOL、UP主力捧之下,MacBook M1 仿佛成了無敵神機,大家伙買就完事兒了。
但現實生活里并非人人都是創作者,生產力也不是僅視頻剪輯這一種,我就是那個用了 M1 MacBook 和 intel Windows 的普通用戶,最終的選擇仍然是后者。
從一個 Windows 用戶,到 MacBook M1 用戶,如今又跳回了 Windows 的我,接下來來跟大家說說為什么。
先說說入手想法。
之前用的是 M1 MacBook,日常辦公+輕度短視頻剪輯(剪映在M1上較intel的加成不大),感覺系統太封閉,很多小軟件、插件不能裝,而且家里還有PC,來回傳文件也不方便。雖然iPad、iPhone、Airpods之間接力有點加成,但想了想也沒那么強。正好也想換個手機,于是就把換 Windows 筆電提上日程。
如果要換 Windows 輕薄本,在工業設計和外觀上自然不能走下坡路,所以最開始鎖定的機型是聯想YOGA Pro 14S 和華為 Matebook X Pro 2021(入手時還沒有2022版,虧)。
由于家里是高配PC,所以辦公本就抱著半嘗鮮的心態買(配置夠用就行),心想既然 MacOS 有自己的一套生態,那 Windows 的生態是什么樣的?對,沒錯,這里我注意到了華為筆電的鴻蒙。
正因為這個,最終入手的是這臺 i7-1135G7 的華為 Matebook X Pro 2021版。因為 intel 和 Win11 的深度合作,這本子也能第一時間通過華為應用市場安裝安卓App,和M1 MacBook 有點異曲同工,再加上鴻蒙,我當時判斷會有生態雛形。
究竟怎么樣呢?接下來說說。
華為 Matebook X Pro 和 MacBook 在機身材質上都是 CNC 一體成型工藝,外觀看起來非常相像。華為這臺是13.9寸 3:2比例的 3000*2000 屏,覆蓋了100%sRGB色域,論色彩肯定是打不過 MacBook 的原彩和P3色域加持,不過支持十點觸控,也算一大優勢。
MacBook 這邊是13.3寸2.5K視網膜屏,觀感是一如既往的絢爛多彩,就是這個邊框……真是祖傳模具了。
觸控板也是 MacBook 令人津津樂道的地方,而華為 Matebook X Pro 的壓力觸控板在手感方面已經無限接近前者,也許是很久沒重點關注過 Wintel 筆電的觸控板了,華為這臺基本可以達到“關機才發現觸控板其實是不能按下的”水平。
不過,兩臺機器的差距也包含 Windows 觸控板的交互仍然沒有 MacOS 流暢的問題。之前用 MacBook Air,不修圖的話基本用不到鼠標,這塊觸控板真的絕了。但 Windows 11 的操作邏輯仍然有點“平板+桌面系統”的影子,觸控再好也得鼠標。
哦對了,Matebook X Pro 在機身右側多了一枚USB接口,這在Windows陣營里不值一提,但和 MacBook Air 相比就是“極為先進”啊……
另外,Matebook X Pro 觸控板區域內置了NFC感應,是能用華為手機一碰連的區域,喚醒鴻蒙的體驗會在下文去講。
MacBook Air 呢,其實沒什么可講的了,觸控板、屏幕都是 YYDS。而且作為無風扇的輕薄本,面對有風扇、Windows 陣營,開機剛激活就呼呼開轉的 Matebook X Pro ……這確實令人坐不住啊。
配置方面,盡管intel X86 和 ARM 有著鴻溝一般的差異,但 M1 和酷睿 i7-1135G7 也可以跑個分試試吧?首先是測試CPU渲染性能的cinebench R23,結果不出意外的,M1單雙核均強于1175G7,多核性能尤為明顯。
然后是GeekBench,CPU性能同樣M1更強,但在 OpenCL 的GPU測試上,1165G7扳回一城,領先約10%,XE 銳炬集顯進步頗大。
至于生產力性能和能耗比,一些KOL已經做過很多,就不贅述直接說我的體驗了。
話說在前,經過1個多月的使用,就現階段我覺得兩個陣營的生態都是畫餅期,尤其是移動端,想要全面打通仍然需要第一方和三方軟硬件的不懈努力,目前的體驗還遠遠不夠。
先說上一臺用的 MacBook Air。蘋果一統全平臺之后,開發者只需要開發一次,就可以在全平臺無差別被運行。用戶體驗上來說,就是設備的學習成本大大降低,各種APP用起來完全一樣。
我之前是 iPhone、iPad、MacBook AIr 三持,講真這個App打通之后,除了用抖音和即刻在 MacBook 上摸魚之外,對我本人真沒什么提升感。本來覺得可以在電腦上點點外賣啥的,結果體驗差的一批,還不如換手機搞得快……
其它,蘋果生態常常被提及的是這三點,其中1、2是我常用的,3因為網速體驗不太好,我已經用OneDrive來替代了。
綜上,加上電話和短信能在其它蘋果設備上處理,就是我這個普通用戶對蘋果生態的最大使用狀態。如果算上“從Win換到MacOS的時間和學習成本”以及“對傳說中Macbook生產力的期待”,我對蘋果生態的滿意程度并不算高。(各種文件、素材什么的已經快塞滿了……不能裝擴展盤也是很無語)
接著說說鴻蒙。換到華為 Matebook X Pro 之后,PC 上的鴻蒙是我最好奇的。總結來說,我覺得鴻蒙生態的構建和蘋果風格完全不同。鴻蒙追求的是萬物互聯,即IoT,蘋果設備做的是“聯動”,而鴻蒙是“協同”。
比如把華為手機連接至筆電后,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手機——這一點如果只看過視頻,真的沒法體會實際上手帶來的驚艷感——文件、圖片可以直接從電腦拖到手機,也可以從手機拖到電腦,用不著投送傳輸,都通過交互完成。
假如用手機微信的視頻通話,還可以調用電腦攝像頭——當然這點噱頭大過實用,攝像頭這個角度是照亮我的鼻孔……
拍完的影音素材,平時積累的文本,還有一些碎片文件都可以通過這一功能完成,甚至都不用筆電和手機來回換手。所以對我日常辦公需求來說,鴻蒙的便利程度要更高,就差一個MatePad便能組成全家桶了。
另外,Win11 早先便公布可以安裝使用安卓App,不過正式版遲遲未上。Matebook X Pro 得益于 intel 和華為的聯合開發,通過華為應用市場下載使用安卓App。我先試了支付寶,可以順利支付,甚至可以拿著電腦去便利店買東西。
綜合體驗下來這個功能要比M1裝iOS App適配范圍更廣,這很安卓。但自由的代價就是……不穩定。比如手機版《原神》不斷閃退,《英雄聯盟手游版》本以為能搓13寸屏打一局結果不支持Win觸屏等等……
試了一圈,最適合筆電的手游是卡牌類如《金鏟鏟之戰》這種一個指頭就能玩的,體驗好的出奇,一邊工作一邊下棋簡直不要太爽。
至于常規App,
比如點外賣前可以同時打開美團和餓了么,先比價在訂飯,省錢的同時還能有效延長摸魚時間
也可以同時去老羅或李佳琪直播間搶東西,當然還有電腦不能用的拼夕夕。
(拍完上圖沒過幾秒,淘寶App閃退了……)
多多表現穩定,M1 Macbook 還沒有手機版可以下載:
像SnapSpeed、一個木函這種有名的工具App也可以在電腦上用,比那些掃碼關注、付費解鎖的在線工具要靠譜多了。
雖然因為 Win11 的兼容問題體驗不是非常穩定,但加上鴻蒙的手機多屏協同,基本補足了日常體驗。所以就生態來說,它在 intel+Windows 11 的基礎上做到了錦上添花,或者說遠勝于花的效果。
視頻是互聯網當下最熱門、聲量最大的內容形式,而視頻制作恰恰又是 M1 MacBook 極為擅長的。我們常看到 Up 分享M1的強大,是因為在做視頻的場景下,M1 對他們是無敵的。但是于我,于其他消費者,需求就千變萬化。從 Win 換到 Mac 再換回 Win,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強剛需生態(比如FCP、碼程序等),Windows 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而且Windows筆電還有很多性價比的產品)。
這回華為 Matebook X Pro 也給我帶來了很多驚喜,尤其是鴻蒙。在日常辦公和娛樂方面,我認為體驗完全不輸Mac。如果能夠把續航(靠intel 12代酷睿的能耗比提升了)和 Windows x 安卓APP搞的更好,持久和順滑度都能和 MacOS 拼一拼的話,就更完美了。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年來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我們不僅想要收獲更為“科學”的生活方式,更希望能夠獲得更加“精準”的健康信息,針對這一用戶需求,各大廠商紛紛在軟硬件層面進行各自的探索,并在數次“百家爭鳴”的比拼中,讓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得以蓬勃發展,進而使智能可穿戴設備得以迅速在消費者層面逐漸普及開來,其中時尚便攜且功能強大的智能手表備受人們的喜愛,已然是可穿戴市場“新生力量”。
從行業來看,百元價位段是智能手環的“主戰場”,而如果想要更全面的滿足消費者與行業對于智能可穿戴產品的“進階”功能使用需求,蘋果定下的2k-3k價位段則是行業與消費者都“默認”的一個檔位,該檔位下的智能手表已經能夠很好地滿足我們日常的大部分使用所需,這也使得該價位成為了各大廠商的“兵家必爭”價位段。
因此,這次我們選擇了處于同一個價格區間的兩款手表進行橫向評測,它們分別是Apple Watch家族“頂梁柱”的Apple Watch S8和功能進一步升級的Garmin Venu 2 Plus。我和另一位編輯老師將這兩款手表進行長達一個月的實際佩戴,并從外觀、智能體驗、運動監測、健康管理以及續航五個維度對它們進行橫評對比,看看誰才是真正的面面俱到,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1 外觀設計
人類是視覺與感官動物,而對于智能手表這種既能夠在不同場合妝點我們的外形又能夠帶給我們智慧生活的“貼身物品”而言,外觀就成為了俘獲我們的目光并為之買單的第一步,而舒適的佩戴體驗則是其能夠長久“陪伴”我們的下一步。
在設計上,Garmin Venu 2 Plus采用了經典的圓形表盤,表圈采用了不銹鋼材質,表殼則由纖維增強聚合物與不銹鋼金屬后蓋所組成,既保留了腕表的金屬質感,又做到了機身材質的輕量化。同時佳明還為其搭載了43mm的康寧第三代大猩猩玻璃鏡面與AMOLED屏幕,更窄的表圈與更大的屏占比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大的使用面積,營造出更加出色的視覺觀感。
Apple Watch S8延續了蘋果經典的窄邊框大屏設計,方形表盤邊緣圓潤,尺寸與上代保持一致依然分為41/45mm兩個版本,不過相比起上一代來說屏幕的黑邊看起來會更窄一些。但是從主觀來說即便你是個重度Apple Watch用戶,如果只看外觀也很難分辨出Apple Watch S8和前兩代產品的區別。
外觀作為一款產品的“門面”,不僅能讓產品更加出眾,大幅提升品牌力,還能為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全新體驗。相較于蘋果外觀層面的一成不變,佳明在外觀上的更新迭代更加別出心裁,旗下推出的Venu 2系列貼心的分為了采用方形表盤的Venu Sq 2與使用圓形表盤的Venu 2 Plus。
兩種形態的表盤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佳明特別推出的Weatherface表盤更是能夠隨著時間、天氣與節日的流逝產生“光陰變化”,讓這些動態變化能幫助我們很好地避免審美疲勞,讓氛圍感進一步拉滿。
不僅如此,智能手表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第二塊屏”,操作的便捷性對于我們來說十分重要,也是增加我們使用產品次數避免“吃灰”的下一步。
蘋果和佳明一樣都在手表右側增加了操作按鈕,帶來操作上的更多選擇。不同的是,Apple Watch S8配備的是旋轉表冠+實體按鍵,并對表體進行了全包圍的紋路蝕刻,從視覺到旋擰的質感都比上一代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提升。
Garmin Venu 2 Plus在表盤側面設置了電源鍵、快捷鍵以及菜單鍵三個實體按鈕,相較于Apple Watch S8而言,三個按鈕操作使用起來會更加便捷,功能也更加獨立。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即使我們在戶外“意外”遇到屏幕觸控失靈等情況時,也可以憑借這三個實體按鍵滿足絕大部分操作上的需求。
2 智能體驗
除了外觀的加持,我們在購買智能手表的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手表與手機之間的兼容問題,為了獲得最好的生態使用體驗,手機廠商不可避免會對自家旗下手表產品進行專有的功能適配,而如果不是“一家”的話,功能上就不可避免會出現“閹割”。
蘋果通過自研的芯片與系統,確實能給我們帶來高性能的表現以及與各種iOS設備之間便捷的互連交互體驗,但也正因為搭載了其自研的系統,Apple Watch S8只支持蘋果系統相關設備,相較于佳明對旗下產品均是iOS/安卓雙系統均兼容來看,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Apple Watch S8和Garmin Venu 2 Plus都內置了語音通話和語音助手功能,當我們戶外運動或者無法查看手機時,這項功能在操作上就能為我們提供了極大地便利,但在支付功能上,二者就存在了明顯的差異化。
Garmin Venu 2 Plus支持NFC交通卡和微信/支付寶支付,在乘坐交通工具時只需用手表輕輕靠近即可,并且NFC交通卡功能覆蓋國內超300座城市的地鐵和公交網絡;Apple Watch S8則因操作系統的限制在支付出行上只支持Apple Pay。
左:Garmin Venu 2 Plus;右:Apple Watch S8
綜合來看,雖然兩款手表在智能體驗上相似,但佳明在人群覆蓋范圍上會更廣,能更輕松地收獲“智能生活”。
3 運動檢測
如果說裝飾屬性是手表的一大賣點,那么隨著技術的發展,運動監測則慢慢發展成手表的另一大屬性。經常鍛煉的朋友應該能發現,雖然擁有一塊智能手表不可能一蹴而就養成我們日常健身鍛煉的習慣,但是在專業的指導、實時的反饋、健康的評估下,這些軟件層面的激勵輔助卻能夠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生活習慣,從而讓我們逐漸養成運動健身的習慣。
以基礎運動——跑步為例,Garmin Venu 2 Plus可以自動記錄我們的跑步模式、時長、記圈以及位置信息,還可以通過手機APP查看訓練日程、訓練計劃等,幫助大家在訓練時了解自身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Garmin Venu 2 Plus還能夠在跑步的時候實時查看心率區間,跑步后我們也可在Connect App上看到整個過程的數據。而Apple Watch S8除了常規的數值監測外,加入了一個可以實時查看心率區間的界面,我們則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各個區間間隔,并通過標注目前所處心率區間以及各區間訓練時間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身體的各項情況。
GarminVenu 2 Plus
Apple Watch S8
但在“進階”的力量訓練中,Garmin Venu 2 Plus則更加細化。它可以通過動作識別系統為我們模擬出肌肉熱力圖,顯示出每次活動主要訓練肌群,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提醒我們優化動作,讓我們可以練得更有針對性,讓運動變得更高效。
除了實時的運動數據外,良好的訓練計劃也能為我們的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帶來更好的運動效率,我們也對二者內置的鍛煉課程進行了一個對比。
在此方面,蘋果特別推出虛擬健身課程訂閱服務——Fitness,我們跟著訓練的時候除了能獲得心率或卡路里消耗等基礎數據,還會獲得智能建議,告訴我們該嘗試哪些健身項目,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服務為收費服務,我們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額才能獲取相應的數據以及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Garmin Venu 2 Plus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通過Garmin Connect APP下載訓練計劃并預裝在腕表內,開啟運動生活,從入門到進階,發現運動的樂趣,還能通過佳速度APP充分了解運動帶來的身體變化,與他人分享打卡,而這也能進一步調動我們運動的積極性。
在運動這一維度,Apple Watch S8所采用的S7 SiP芯片+W3無線芯片+支持超寬帶的U1芯片,雖然可實現多種運動監測,但Garmin Venu 2 Plus所搭載了第四代傳感器通過結合Firstbeat演算法,則進一步新增了多項運動模式,使其能幫助我們在運動功能體驗上獲得“level up”,讓我們鍛煉起來更有針對性。
4 健康管理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能通過可穿戴設備記錄的心率、呼吸、睡眠等健康指征,而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則使得“健康監測”成為了許多廠商在宣傳上的標配。
我們的兩位同事分別佩戴兩款產品進行了睡眠監測,Apple Watch S8通過全新的watchOS 9可以為我們展示比前一代更多的信息,不僅涵蓋了不同的睡眠階段、各個階段所占時長等信息,還設有睡眠心率、呼吸頻率、手腕溫度以及專為女性用戶開發的“經期排卵”功能。
Garmin Venu 2 Plus搭載了自主研發的第四代光學心率傳感器,使其能夠通過追蹤記錄完整的睡眠周期、脈搏血氧、呼吸等數據,并結合Firstbeat算法進行睡眠質量的打分,讓我們可以在手表上查看完整的睡眠報告,根據提供的睡眠建議來改善睡眠品質。
Apple Watch S8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Apple Watch S8不僅在外觀上沿用了上一代的設計,還在S6/7/8這3代智能手表上均使用了同款芯片組,整體升級幅度較小。但“討巧”的是,蘋果瞄準了女性健康方面,通過新增全新的溫度傳感器,以持續監測的體溫形成雙相型體溫曲線,使得經期跟蹤功能更精準;另外蘋果還增加了車禍監測功能,其基于超過100萬小時真實駕駛和車禍數據調校出來的算法,能在用戶發生車禍的第一時間進行緊急呼叫,雖然此功能直至我們換表也不一定能用上,但它確實能夠為我們帶來日常無聲的守護與必要時的希望。
GarminVenu 2 Plus除了基礎的檢測功能外,為了能夠快速精準監測心率和血氧變化,佳明特別為Venu 2 Plus搭載了自主研發的第四代光學心率傳感器對健康監測維度進行擴充,還并輔以PulseOx血氧傳感器,使其能以秒級追蹤能力監測并及時提醒用戶,讓我們能更早發現潛在的心肺異常,為臨床搶救及護理提供數據依據。
如果說蘋果通過S7 SiP芯片+W3無線芯片+支持超寬帶的U1芯片以及watchOS系統,讓它能夠為我們帶來精準的心率、血氧、呼吸頻率、體溫、血糖、血壓、月經等“主要體征”的監測數據,那么Garmin Venu 2 Plus則得益于最新的Gen4光學傳感器與佳明全套健康監測技術,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更準確的健康管理數據,還讓它可以為我們提供睡眠建議、分析身體年齡、總結健康快報,并通過提供多維度健康管理功能,讓我們可以及時掌握身體的各項情況,進一步幫助我們及時解讀健康數據,輕松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
5 續航
在智能時代,不管是手機、電腦,還是其他智能設備,續航是產品的體驗核心,尤其是對于需要進行多緯度功能監測的智能手表來說,越“智能”就代表其內置的功能越多,耗電也會進一步加快。
眾所周知,Apple Watch的續航一直被網友詬病,即便蘋果改進了“低電量模式”,Apple Watch S8在低功耗情況下也僅能實現36小時的續航,也就注定了我們的正常使用中仍是需要維持一天或一天半充一次電的頻率。
相較于蘋果而言,佳明系列的產品則一直都能更好緩解用戶的“電量焦慮”。作為本次橫評比較的Garmin Venu 2 Plus支持快充,讓它在智能模式下可以擁有長達9天的電池續航,在使用半個月的過程中,我只對其充過2次電,并且充電時Garmin Venu 2 Plus皆還剩下21%—29%的電量,在快充模式下充電十分鐘更是能增加15%的電量,而這些都更好的為“全天候健康監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進一步地提升了我的使用體驗。
6 總結
經過一個月的長期體驗,我們從外觀、智能體驗、運動監測、健康管理以及續航五個維度對它們進行了橫向對比,蘋果試圖面面俱到,但續航以及系統卻限制了蘋果的使用場景與發揮空間,可以說這二者已然成為Apple Watch最大的軟肋。
佳明則在Venu 2系列對續航功能等實現多項突破革新,其在對AMOLED屏幕面積提升的基礎上,在軟件層面新增多項運動模式、健康監測維度擴充等多種功能,使其能夠為我們提供了多維度運動健康管理功能,讓它能夠更好平衡我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
同時在設計Garmin Venu 2 Plus過程中,佳明也在通過不斷地迭代升級改變健康行業,從產品設計到生活場景應用,其通過把有溫度的科技悄無聲息地方式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為我們倡導了更健康、更科學的運動生活方式。
果系統為什么又開始硬鋼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系統?
一場支付領域的“蘋果風暴”
在這個移動支付盛行的時代,微信和支付寶幾乎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期蘋果系統卻突然發力,開始硬鋼這兩大支付巨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是什么讓蘋果決定在這個領域發起挑戰?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場“蘋果風暴”的神秘面紗。
正文:蘋果的“蘋果稅”與支付生態的博弈
一、蘋果稅的爭議與壓力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蘋果著名的“蘋果稅”。在App Store上,所有涉及應用內購買(IAP)的應用都必須使用蘋果公司的支付接口,并向蘋果支付高達30%的傭金。這一政策被許多開發者視為不合理的壟斷行為,因為它剝奪了他們的利潤和自主權。為了規避這一高昂的傭金,一些開發者開始通過小游戲或小程序引導用戶到蘋果支付系統之外進行支付,這無疑觸動了蘋果的敏感神經。
二、微信、支付寶的“繞道”策略
面對蘋果的高額傭金,微信和支付寶等支付平臺也采取了相應的策略。他們通過小程序或游戲內物品銷售等方式,繞過了蘋果的支付系統,從而避免了支付高額傭金。然而,這種“繞道”行為在蘋果看來是對其利益的直接侵犯,因此蘋果開始加大對相關平臺的施壓力度,要求他們進行根本性改變。
三、蘋果的反擊與布局
為了維護自身的支付生態和利益,蘋果開始采取一系列反擊措施。他們不僅警告并要求騰訊和字節跳動等平臺封堵支付漏洞,還通過更新iOS系統來限制外部支付鏈接的展示。例如,在今年的iOS更新中,蘋果就限制了微信小程序中的非法付款鏈接,并要求騰訊禁用可能引導用戶離開蘋果平臺的小程序游戲內聊天功能。
與此同時,蘋果也在積極推廣自己的支付工具——Apple Pay。通過Tokenization技術,Apple Pay將銀行卡信息轉化為一個安全的字符串存儲在手機中,既保證了支付的安全性,又簡化了支付流程。然而,在中國市場,由于銀行支付體系的不完善和線下POS機覆蓋率的不足,Apple Pay的推廣面臨諸多挑戰。
支付領域的未來展望
蘋果與微信、支付寶之間的支付系統之爭,不僅僅是一場商業利益的博弈,更是對未來支付生態的一次深刻探索。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支付領域將會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誰能夠把握住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的趨勢,誰就能夠成為最終的贏家。
對于廣大用戶而言,這場“蘋果風暴”無疑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無論是使用蘋果的Apple Pay還是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平臺,我們都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來做出選擇。同時,我們也期待這些支付平臺能夠不斷創新和完善自己的服務,為我們帶來更加優質和便捷的支付體驗。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關于支付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深度分析!點贊、分享,讓更多人加入到這場支付革命的討論中來!#蘋果硬鋼微信支付# #蘋果收費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