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接到電話要求上門維修一臺筆記本電腦,客戶是一名年輕的小姐姐,根據客戶描述,客戶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灑在了筆記本鍵盤上,這時的小姐姐非常著急,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趕緊給電腦公司客服聯系,按照客服的要求,電腦關機并斷開了電源線,然后把電腦倒放,等待維修人員上門檢測。
我到了現場之后,了解了具體情況,在確認客戶之前已備份好重要資料后,我對電腦進行拆機。
主板上未見水漬
鍵盤上未見明顯水漬
通過拆機觀察電腦主板上以及主板接口等處未發現明顯的水漬,然后用吹風機對主板及鍵盤進行了清理,確保把不容易發現的地方的水漬進行吹干。
內部未見異常
清理完成后,把主板裝上,再安裝主板上的各個插線,先不要安裝硬盤、電池、然后插上電源線測試是否能正常開機,如果能正常開機,再安裝硬盤和電池,如果開機有異常要盡快拔掉電源線。最后通過我的測試,可以正常開機。
接下來把硬盤、電池安裝上去,后殼安裝好,再次開機測試。已經正常顯示桌面。
開機正常顯示
總結:在電腦出現進液的時候,不要驚慌先首先關閉計算機,斷開電源并去掉筆記本電池,然后擦去多余的液體,最后交由專業維修人員處理。這樣會大大增加你電腦的安全性。
位電腦愛好者朋友們、各位尊敬的粉絲朋友們,大家好,在這黃金的九月份是一個忙碌的月份,學生“大軍”數量是非常的龐大,面對開學季維修行業可以說是忙的不可開交,小編有幸也享受到了這忙碌的季節帶來的很多愉快。熟話說有人喜有人憂啊,維修行業的朋友就是喜,被維修電腦的主人就是憂啊。這不高校開學了嘛,電腦出故障的都要一次性解決了,有些學生電腦暑假在家就壞了可是沒有地方修或集鎮上面維修技術限制等一直沒有維修而等到開學來相對大些的城市來維修。我與他(她)們溝通了解過,其中大多數人不愿意在集鎮上面修電腦的原因就是:不放心。結合這幾天小編的維修心得我來列出出現的故障如下:
主板進水或牛奶
一、硬件類故障:
1、主板進液(牛奶)導致的鍵盤失靈、不開機、開機啟動后自動掉電(意思就是開一般突然自動關機了)等。
2、硬盤損壞。大多數機械硬盤損壞,壞道非常嚴重,可能是暑假在家使用電腦被摔或者其它因素被拍、砸等。
3、屏幕損壞。液晶屏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碎屏。
4、筆記本電腦換A/B/C/D殼和屏軸。
5、臺式電腦換機箱,人為因素造成機箱變形損壞。
6、電池故障不充電或裝電池不開機等。
今天遇到的聯想拯救者電腦進牛奶腐蝕了
二、軟件類故障:
1、電腦開機后卡LOGO界面。
2、電腦開機自動進入BOIS。
3、開機黑屏或者藍屏。
4、進系統后死機。
5、桌面被無用的小程序或小圖標占滿了,刪除不掉或刪除后重啟電腦有出現了。
6、學習軟件部分或者全部打不開。
7、網絡連接不上。
8、開機聯網后電腦自動安裝軟件,桌面上面不停的多圖標,CPU和內存的使用率居高不下。
這些故障其實基本上都和自己能否正確的使用電腦有關,這里我們需要重點講解下硬件類故障的第一條進液問題,因為軟件類故障解決是非常的容易,到最后實在搞不定沒關系,幾十塊錢安裝個系統就解決了。軟件類的這些故障小編之前已經發文詳細的解說過,什么故障如何解決,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朋友請點擊關注小編后查看小編之前發過的各種文章教程,請自己對號入座。
如圖主板進牛奶燒毀嚴重芯片一碰就粉碎
硬件類的問題水比較深,一般容易被坑,小編列出的硬件類故障1、2、3、4、5、6中2、3、4、5、6沒辦法只能重新換新硬件,價格透明基本上沒有什么取巧。第1項主板進液類硬件故障水分比較大,一般無良的黑心商家容易下黑手或虛高報價。大家在維修的時候需要注意,找個正規的維修商家進行維修,這里一定要千萬注意:不要像買東西一樣到處詢價,為什么呢?是因為檢測硬件故障是需要拆機檢測的,你每換一家都需要拆機檢測,反復的折騰你的電腦主板是不好的,還有一點就是人家辛辛苦苦給你檢測出來的故障報價后你卻不修也不排除維修員給你電腦制造維修員的人為故障,一旦維修員給你制造主板的故障后,對不起,可以說你的主板基本上已經報廢了,你再想花剛剛報價的那個價格維修已經不現實了。維修元的報價你可以還價但是最好不要換另一家,現在的主板基本上都是高端集成度非常高的,也就是顯卡、內存、CPU都是集成在主板上面的,主板報廢后可以說你不如重新買個新機吧。
?
文 / 邵藍潔 龔紹風
編輯 / 孫靜
01
喝不喝牛奶,這個簡單的事情可能沒那么簡單了。
本屆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李翠枝建議,將“一生飲奶計劃”寫入國務院文件、納入“國家重要戰略”,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另外一條,或者直接從跨境電商商品清單中剔除嬰幼兒配方奶粉。
與張文宏醫生建議的孩子早餐“只能吃雞蛋牛奶,不許喝粥”所引發的輿論分化不同,上述人大代表的建議很快引發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質疑。
問題出在哪里?首先是立場問題。李翠枝的另一身份是伊利集團質量檢測控制中心主任,這樣網友質疑其在議案中“夾帶私貨”。其次是高度問題,作為日用品的牛奶也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戰略名單會不會過于擁擠?
讓我們先來看,李翠枝代表的建議依據主要是什么?她在議案中提到,雖然我國衛健委已經建議民眾要“盡量保證每天300克的奶及奶制品的攝入”,但推廣執行的力度還不夠。對比其它國家經驗,我國飲奶推廣存在幾個問題:比如沒有納入國家系統工程,無法實現全民飲奶的普及;飲奶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均衡;我國乳制品企業還需國家給予有力扶持。
圖/視覺中國
為此,她建議將“一生飲奶計劃”納入國家重要戰略,國家層面鼓勵支持國內乳制品企業,對乳制品加工產品實行全面稅收減免政策,鑒于跨境電商渠道的配方奶粉增值稅,與國內奶粉及一般貿易進口征稅不同,建議采取同一稅率征收,或者將配方奶粉從跨境電商清單中剔除。
一石激起千層浪。“喝不喝奶,喝什么奶,喝什么品牌的奶,沒必要上升到國家戰略。我們這點選擇權還是可以有的。”一位網友對此建議頗有情緒。
行業觀察人士靳田澤則認為,牛奶固然營養不錯,且廉價易得,但并非完全不可取代。其實合理膳食比強制飲奶重要,“鼓吹牛奶有超越一般食物價值的說法,不能接受。”
其實,國內推廣喝牛奶早有先例。早在1988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就首次提出了300克飲奶建議;2000年,農業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局聯合啟動了“學生飲用奶計劃”。2018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國辦發〔2018〕43號》,再次提到要大力推廣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且擴大覆蓋范圍,培育國民食用乳制品的習慣。
從數字來看,國人在牛奶方面的消費增加十分明顯。從1978年到2016年,中國奶類的產量從97.1萬噸增長至3712萬噸。其中,牛奶產量從88.3萬噸增長至3602萬噸。固體乳制品(主要包括奶粉、煉乳、奶油、干酪及干酪素)產量4.65萬噸增長至256萬噸。1978年,中國收奶量最大的企業一年收奶2萬噸,而目前我國最大的乳企收購牛奶可達到400多萬噸。
僅以學生飲用奶計劃為例,該計劃2000年啟動之初,在校日均供應量為50萬份,截至2018學年春季學期,全國學生飲用奶日均供應量1845萬份。
雖然牛奶的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民眾認同,但在媒體上呈現出來的李翠枝代表的建議,還是招致網友的質疑。有較真者認為,國家層面只是鼓勵,且每天300g是指牛奶及奶制品,“我可以喝牛奶,也可以喝酸奶,吃奶酪,如果將300g統一為牛奶,這是偷換概念。”也有人認為不該一刀切,順勢反問“乳糖不耐受怎么辦?”
其實,李翠枝的建議中也考慮到了國人體質,部分人乳糖不耐受、無法飲用牛奶,“對于乳糖不耐人群,應鼓勵乳制品企業生產無乳糖牛奶,例如能將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分解的舒化奶,讓想喝奶的中國人都能喝上奶。”這一提議也被質疑又悄悄將“帶貨”了自家的舒化奶產品。
對此,截至發稿,李翠枝所在的伊利集團尚未回復AI財經社的采訪訴求。
事實上想要實現全民喝奶并不容易。乳業專家宋亮分析,在國內,喝牛奶在一二線市場和部分三四線市場,喝奶的習慣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在三四線市場和廣大的農村地區消費差距還比較明顯,現在普及喝牛奶的教育是保證能夠喝到奶,至于飲奶數量不可能與歐美相比,“現在國內消費者每人每年平均飲奶大約在20公斤,這已經非常好了”。
圖/視覺中國
宋亮認為,輿論對該建議反映較為激烈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對于國產奶的安全問題仍有所顧忌;二是目前國內牛奶的價格相對較高,還存在部分人群喝不起的可能;三是現在市場上的含乳飲料也被當做了奶,這讓很多人對牛奶存在認知誤區。
至于跨境電商平臺的洋奶粉,李翠枝代表的注意力是稅率帶來的不公平競爭。在跨境電商產品中,母嬰類排名第一,而嬰幼兒配方乳粉又是其中炙手可熱的暢銷品。“洋奶粉”被熱捧,除了消費者更信賴國外品牌質量的心理因素,還有價格驅動。在跨境電商平臺,一罐國外品牌奶粉稅后通常在200元左右,而國產品牌近些年迷戀高端化,有的配方奶粉一罐達400元。即使有同等價位產品,很多消費者往往更傾向于購買國外品牌。
不過從安全角度,業內人士并不建議購買跨境渠道的奶粉,認為其在風險把控能力上要低于國產及國外品牌的國行奶粉。一是前者只是入關檢疫,但不檢驗配方,對產品質量消費者自負責任。而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國外召回信息是很難觸達到國內消費者。
只是消費者會根據自我認知作出選擇。貿然建議將配方奶粉從跨境平臺剔除進而讓國內奶粉更有競爭優勢,怕是異想天開了。
02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的“戰略級”建議也引起了廣泛討論,甚至是爭議。
在他提交的六份建議里,主要圍繞建設新一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等。
但其中一項建議卻引來吐槽。在題為《關于促進個人電腦消費升級,充分發揮生產力和創新工具作用的建議》中,楊元慶建議將“個人電腦作為戰略必需品,出臺相應的促消費政策,縮減數字鴻溝”。
在他的具體建議里,包括采取個人電腦補貼政策,尤其是向欠發達地區和城市低收入群體傾斜。補貼資金由各級財政統籌安排和企業讓利共同承擔的方式。楊元慶也特別提到,建議廣東等省市開始推廣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范圍。
楊元慶的建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出臺的家電下鄉政策,當時為了拉動消費,提振內需,國家層面對農民購買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等給予13%的財政補貼,而家電企業也迎來了長達數年的黃金發展期。將個人電腦納入戰略必需品,能否帶來一個類似于家電下鄉的“PC下鄉”政策?
在人們的印象中,PC已是夕陽產業,長期也處于增長停滯的狀態,雖然無論是辦公還是在家庭生活中,PC的作用依然非常明顯,手機還無法完全取代PC。
新冠疫情蔓延更是帶動了一波PC回暖。因為學校都采用網課的方式給學生上課,這也催生了平板電腦、PC和手機的龐大需求。福建、山西的手機經銷商曾對AI財經社透露,今年2月份開始,平板和筆記本電腦處于缺貨狀態,這些設備的銷量首次與手機相當。
民眾對個人電腦的消費需求依然旺盛,只不過在手機面前,被掩蓋了光芒。華為、小米等企業除了重點研發手機外,很早也推出了個人電腦業務,而且在國內有著不錯的份額。
事實上,楊元慶的建議更多是從促進消費的角度出發,緩解普通家庭對購買電腦的壓力。因為電腦本身又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和創新工具,而不僅僅是電子消耗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建議在邏輯上沒有什么問題。
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戰略必需品”的概念并不常見,之前從未出現過,與其最接近的應該是“戰略儲備物資”的概念。但一般意義上的戰略儲備物資指的是,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質資料進行儲存,目的是為了應付戰爭和其他意外情況,保障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國防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口罩和大米都能算得上戰略物資,但快速迭代的PC顯然沒有儲備價值。當然,楊元慶的提案更多是突出個人電腦的重要性,而不是真的建議國家把電腦買回去放到庫房。
圖/視覺中國
實際上,“做什么說什么”“說什么做什么”,也是商界兩會代表的常見提案方向。
習慣四處給小米宣傳的雷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這次兩會上提了四份建議,其中一份已經開始抬頭“仰望星空”——將衛星互聯網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鼓勵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智能制造產線等基礎設施建設。
另一項建議則與小米所處的行業密切相關。雷軍提出,加快運用智能手機、電視等智能終端建設我國災害預警。當前,我國已能通過“手機+物聯網”平臺對破壞性地震進行預警。雷軍沒有直接說要加大對手機消費的補貼,但發揮手機在災害預警的作用,無疑也提升了手機在國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或許,相比于個人電腦和手機,當下更應該關注的是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新基建基礎設施體系。
在新基建的浪潮里,以5G為例,它正在演變成下一代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下一代工業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5G技術處于正在形成的未來技術和工業世界的中心。
而從最近幾年的華為、中興事件,也大體上能看到什么是業界真正競爭的焦點,也能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國家戰略必需品。
(注:文中靳田澤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