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京東雙.11開始了,惠普暗影精靈5(i7-9750H、8G、512GSSD、RTX2060版)大降價,僅需8499元,簡直太劃算了。
我們之前已經做過暗影精靈5的全面評測,。估計很多朋友能猜到,狂暴模式能夠提升游戲性能,那么其原理是什么,“全新”又代表什么,跟之前的狂暴模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惠普暗影精靈5
大家先記住一點,同型號處理器或顯卡,功耗越高,性能越強,狂暴模式的原理就是提升處理器和顯卡的功耗。在前代版本的暗影精靈控制中心中,均衡模式下暗影精靈5可實現處理器 35w+顯卡80w的性能釋放,而在狂暴模式下,暗影精靈5可實現處理器 40w+顯卡90w,從而提升游戲性能。這是“老”狂暴模式,全新狂暴模式則實現了功耗動態分配。
玩游戲的朋友可能知道,有些游戲“吃處理器”,有些游戲“吃顯卡”,其實指的是不同游戲對硬件依賴不同。假如我們玩一款對處理器要求較高的游戲,“老”狂暴模式的做法可能會出現處理器功耗不足、顯卡功耗有余的情況,對游戲體驗的優化還不夠“智能”。
全新狂暴模式
全新狂暴模式是這樣解決問題的,它不再對處理器和顯卡的功耗上限做限制,而是在處理器+顯卡總功耗不變的情況下實現動態分配。當系統發現游戲更依賴處理器時,它會讓處理器的功耗突破40w,比如達到45w,此時顯卡功耗會降低至85W,保持總功耗不變。如此一來,就不會出現處理器功耗不足、顯卡功耗有余的情況了。
開啟全新狂暴模式后,能大幅提升幀數嗎?并不能。全新狂暴模式在部分游戲中確實可以提高游戲幀數,但提升幅度有限,畢竟顯卡還是那塊顯卡。它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的保持游戲幀數穩定。有些朋友可能遇到過掉幀情況,有可能就是因為在某個場景下,處理器或者顯卡短暫性能不足導致的。而全新狂暴模式能夠智能分配功耗,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從而實現幀數穩定,不會出現掉幀、突然卡頓的情況,提升游戲體驗。
舉個例子。我在全新狂暴模式和均衡模式下跑了《孤島驚魂:新曙光》,為了可以形成對比,都跑得是內置的BenchMark,畫質均為高、1080P。我將兩次測試的結果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其中上方為狂暴模式下的結果,下方為均衡模式下的結果。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狂暴模式下游戲的整體幀數波動相比均衡模式下要更穩定一下,大家可以看幀數波動次數,狂暴模式下波動6次,而均衡模式下波動8次;其次看結果,狂暴模式下平均幀數為81幀,最高、低幀之間差值為43幀,而均衡模式下平均幀數為79幀,最高、低幀之間差值為45幀。
上為狂暴模式,下為均衡模式
需要注意一點,全新狂暴模式的動態調節暫時只支持搭載RTX 2060及以上配置的暗影精靈5。
所以大家用暗影精靈5玩游戲的時候,一定要開啟全新狂暴模式。開啟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通過桌面應用或者鍵盤快捷鍵,打開OMEN Command Center,點擊左側性能控制,選擇狂暴模式即可。另外還有酷冷和均衡兩個模式,均衡模式適合大部分日常使用情況;酷冷模式指的是在均衡模式的基礎上,提高風扇轉速降低溫度,優點是整機溫度會更低一些,缺點是噪音稍大。
除了性能控制,OMEN Command Center還內置了網絡助推器、游戲串流、燈光控制等實用功能,進一步提升游戲體驗。
相信看到這里,大家對全新狂暴模式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后面我們還會為大家帶來暗影精靈5運行多款光追游戲的實際使用體驗,千萬別錯過。
(7312726)
004年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組成的數字電影推進聯盟修訂并推出了4K標準,而屏幕分辨率的逐漸演變和視頻分辨率的同步發展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分辨率似乎暫時停在了2010年的“1080P的普及元年”的那個年代,普及高分辨率屏幕的事情,也好久沒有人提起了。
在4K技術剛剛成熟的時候,很多人考慮4K資源太少,掏大價錢購買了高分辨率的屏幕卻無法體驗到更好的視覺效果。那么在4K技術非常成熟,資源也很豐富,并且筆記本電腦也高度普及的今天,為何高分辨率屏幕的筆記本還是“小眾產品”呢?
在文章開始前我們先簡單科普一下分辨率吧
簡單來說分辨率就是指展示屏能顯示多少像素,簡單來說,在我們屏幕上呈現的每一個字,一張圖都是由最小的單位像素構成的,而分辨率所表示也就是這塊屏幕包含有多少像素點。比如我們最常見到的1080P的屏幕(16:9)就表示,在這塊屏幕上有1920X1080個像素。
在上文中我們我們也了解了分辨率越高,像素越多,圖像細節越豐富,清晰度也就越高,人們的視覺體驗自然就越真實。那么1080P與4K屏幕會有多大的差距呢?那么高分辨率屏幕與目前普及的1080P分辨率的屏幕又分別有哪些優勢呢?
4K效果當然要優于1080P
可以展示更多的細節
4K分辨率屏幕共有8294400個像素點, 相較于1080P(2073600個像素點)足足提升了3倍,單純用數組表達4K分辨率的優勢可能不太明顯,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目前較為常見的分辨率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做了一張圖片,在圖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4K分辨率的像素數量要遠遠的超過了1080P分辨率。
畫面更加細膩
話不多數繼續看圖說話(由于目前評測室沒有4K屏幕的筆記本電腦我們就拿2K屏幕替代):在下圖中將畫面放大到相同大小后,高分辨率屏幕很明顯的更加細膩。
展示更多的內容
作為生產力需求較高的商務人士,更高的分辨率意味著能夠同時瀏覽更多表格、捕捉更多網頁信息。
不過相對的各種元素也變小了,是否方便實用因人而異吧
到了說“但是”的時間了
雖然分辨率提高讓屏幕像素數量有了翻倍的提升,但是我們要知道筆記本屏幕的尺寸是未改變的,這就又有了一個新定義——像素密度。
1080P分辨率13.3英寸的像素密度公式為
美國猶他大學眼科學的科研助理教授BryanJones研究表明雙眼視力均為1.0的正常人面對一塊30英寸(0.762米)開外的屏幕時,能夠分辨的最高像素密度是220像素/英寸。用白話來說,就是屏幕尺寸太小的話,也感受不到100K分辨率相較于4K分辨率的提升。
蘋果曾經恪守的神奇數字——326ppi
高分辨率也意味著顯卡負載變高,2K(2560?1440,3686400個像素點)分辨率相比于1080P(1920x1080,2073600個像素點)多了足足1612800個像素點,顯卡在屏幕渲染行方面的工作量增加了78%。
高分辨率屏幕也會導致筆記本電腦的售價過高,不適合推廣。因為屏幕視覺效果的提升,需要分辨率、色域、刷新率、屏幕亮度等多項參數都有所提升。并且因為顯卡負載變高,顯卡性能、散熱模塊,電池容量等筆記泵硬件參數都需要一定的加強來支撐一塊更好的屏幕。
有沒有必要上高分辨率屏幕
首先我們拋開屏幕分辨率高低所帶來的使用差異,如果您有外接顯示器使用筆記本電腦的習慣,那么強烈建議與外接顯示器分辨率一致。因為兩塊分辨率不同會導致,使用時拖拽窗口會有所不便。
還有一些攝影師、設計師、繪圖工作者發燒友而言,高分辨率屏幕還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圖片放大觀看細節的情況下,高分辨率屏幕效果要更加出色。
對于游戲本而言,想提要高分辨率游戲畫面的用戶,還是較為推薦購買臺式機+高分辨率顯示器,因為筆記本電腦屏幕較小,對于游戲畫面也不會有明顯的提升,并且高分辨率游戲畫面還極大的增加的顯卡的工作量。
如果有需要,建議2K分辨率即可
最后說兩句
4K分辨率的筆記本電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僅適合小部分人群,為對于一般用戶而言1080P分辨率的屏幕在13英寸到15.6英寸的筆記本電腦上已經完全夠用了,適可而止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題:計算機的硬件都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作用?
1、CPU
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和控制核心,主要負責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數據計算、程序運行,相當于人的大腦。
CPU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
CPU品牌主要有兩大美國公司把控,分別是Intel(英特爾)和AMD,Intel的CPU有至強(Xeon)、奔騰(Pentium)、酷睿(Core)、賽揚(Celeron)等。AMD的CPU有銳龍(Ryzen)、AMD FX、速龍(Athlon)等。兩大公司旗下各個CPU系列下又有許多性能不同的產品,基本上是按照后邊數字更新迭代,數字越大代表產品性能越優秀,就好像寶馬3系、7系一樣。
主要參數:頻率、核心數量/超線程數量、緩存、架構/制程等,每個參數都很重要,需綜合來看。
2、顯卡
顯卡是連接主板和顯示器的重要組件,主要負責圖像處理,輸出顯示圖形,對喜歡玩游戲和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
顯卡的核心單元是顯示芯片,主流顯卡主要由NVIDIA(英偉達)和AMD(超威半導體)兩大美國廠商制造,通常將采用NVIDIA顯示芯片的顯卡稱為N卡,而將采用AMD顯示芯片的顯卡稱為A卡。不論哪家顯卡,大體上都是分為三種,集成顯卡,獨立顯卡,核芯顯卡。
集成顯卡(集顯):集顯是指其顯示核芯集成在主板上的一種形式。集顯的顯示核芯有單獨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直接集成在主板上的(注意此處是集成在主板上),這種形式的顯示核芯有些也會安裝獨立顯存,但是一般容量很小,運行時可能會占用系統內存,不過其優點也很明顯:無需額外消費,功耗低、發熱量小,適用于日常辦公,對電腦性能要求不高的人群。
獨立顯卡(獨顯):獨立顯卡是將顯示核芯、顯存以及相關電路單獨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中,作為獨立的個體接入主板的擴展卡槽,運行時一般不占用系統內存,而且性能一般比集成顯卡要好,但是發熱量也較大,還需單獨購買。個人DIY組裝時一般都會使用獨立顯卡,會提供更優秀的性能。
核芯顯卡(核顯):核芯顯卡嚴格意義上也是集成顯卡的一種,但是是把顯示核芯集成到了CPU里面,建立在和處理器同一內核芯片上,是intel的專屬名稱,其實與傳統意義上的集成顯卡又有差異,將圖形處理核心整合到CPU上,大幅提升了顯卡的處理性能,同時也帶來了更低的功耗和更長的續航。
主要參數:架構、顯存頻率、位寬、帶寬等,還可直接參照顯卡天梯圖。
3、主板
主板其實就是集成了一些芯片的電路板,上面安裝了計算機的主要電路系統,主要負責協調各個元器件的工作,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其核心是主板芯片組,決定了主板的規格、性能、功能等。平時說到的南橋、北橋芯片組、Bios芯片組等就是主板芯片組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和還有大量的第三方芯片組,電腦上許多輔助功能都是靠這些芯片來完成的,比如聲卡、網卡等。
主板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目前主板品牌有公認的三大一線廠家:華碩、技嘉和微星,各個品牌也都高端和低端定位的產品,其芯片組也是分為了Intel(英特爾)和AMD兩大陣營,均由美國公司把控。
主要參數:主芯片組、CPU類型、版型、插槽等。
4、內存
內存是CPU與硬盤等外部存儲器交換數據的場所,是二者進行溝通的橋梁。主要用于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它的運行決定計算機整體運行快慢。此處要區分開內置的外存(如硬盤)并不是內存!內存容量一般有4g、8g、16g等,通常越大越好。
內存條的外貌
目前主流使用的內存一般分為SDRAM(全稱,已逐步淘汰)、DDR3 SDRAM(全稱)和DDR4 SDRAM(全稱)三種,DDR3和DDR4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外形接口不同,此外筆記本和臺式電腦的同種內存雖然性能相近,但是外形也有較大差異。
PS:筆記本有一種“低電壓”的DDR3L。
內存主要品牌有:金士頓、美商海盜船、威剛、光威等。
主要參數:頻率、顆粒、時序、容量等。
5、硬盤
硬盤是計算機的主要存儲設備,相當于計算機的倉庫,如操作系統、軟件、文件、學習資料等都是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硬盤當中。計算機的運行也是把數據先調入內存(上面講到的),CPU是和內存進行數據交互,最后的結果才放入硬盤。
硬盤一般分為兩種:傳統的機械硬盤(HDD)和新式的固態硬盤(SSD),HDD采用磁性碟片來儲存,SSD采用閃存顆粒來儲存。千萬不要把內存容量和硬盤容量混為一談了。如果按照接口來分類,整體上硬盤接口分為IDE、SATA、SCSI和光纖通道四種,主流的就是SATA接口硬盤,又叫串口硬盤。
硬盤主流品牌有:西部數據、希捷、東芝、三星、英特爾等
主要參數:HDD參數:容量、轉速、緩存、接口等;SSD參數:容量、顆粒、接口等
6、電源
電源都懂吧,在電腦上作為一個獨立部件安裝,主要負責將交流電變換為不同電壓以及穩定可靠的直流電為主機箱內系統部件供電。
美國能源署出臺的一項電源評測標準80plus,按照電源的轉換效率分類:白牌(80%),銅牌(85%),銀牌(88%),金牌(90%),和白金牌(92%)。
主要品牌:愛國者、酷冷至尊、美商海盜船、金河田等。
主要參數:轉換率、紋波、出線類型、結構、線材等。
7、散熱器
散熱器是將機箱集成電路生成的熱量吸收,然后發散到機箱內或者機箱外的裝置。主要保證了電腦整體的性能不被高溫所限制,從而發揮出計算機的全部能力。熱量的傳遞方式主要有三種: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任何散熱器基本上都會同時使用以上三種熱傳遞方式,只是側重點不同。
散熱器大體上主要有風冷、水冷、熱管三種。風冷散熱是最常見的,價格相對較低且安裝簡單;熱管熱響應速度快,具有很好的等溫性;水冷是液體在泵的帶動下強制循環帶走散熱器的熱量,較風冷安靜、降溫穩定、對環境依賴小。
主要品牌:ASUS華碩、aigo愛國者、Foxconn富士康、CoolerMaster酷冷至尊等。
主要參數:散熱方式、材質、銅管數量、品牌等。
8、顯示器
顯示器是用戶和計算機直接溝通交流的門戶,是把計算機運行信息顯示出來的工具。主要分為CRT映像管螢幕、LCD液晶顯示屏、LED顯示屏等。顯示器的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會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其他配置相同的情況下好的顯示屏無論是畫質清晰度、畫面真實度還是畫面傳輸速度等都會帶來極大的感官享受。
顯示器
主要品牌:飛利浦、三星、DELL、華碩等。
主要參數:分辨率、尺寸、響應時間、對比度、HDR、面板材質等。
以上就是所有內容了,希望大家能夠對電腦的硬件有個系統直觀的認識,具體每個硬件框架下如何細分,如何挑選就不多說了,大家自行在文章大體框架下查詢充實就好了。
最后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