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爾備受期待的最新款14代酷睿如約而至,很高興這次我們首發入手了Intel i7-14700K這款CPU,初步體驗還是非常OK的。因為性能測試還需要一些時間,今天先和大家聊聊這款次旗艦CPU的配置參數和裝機搭配思路。
先來看看新款CPU的開箱。今年的盒裝采用的是有一點傾斜角度的切面。從側面看,有點類似機械鍵盤的那種斜角,還挺有設計感。左上角的CPU的Logo(i5、i7、i9,預計后面還會有i3)。
中間的開口可以看到CPU實物和具體型號。
打開后,就是有硬質塑料殼保護好的CPU本體了。今年的CPU還是LGA1700規格,所以對主板的兼容性很好。市售的LGA1700主板都可以裝上。
具體到這款i7-14700K,為20核28線程的架構。其中有8個P核,12個E核,多核能力非常強。還自帶了UHD Graphics 770核顯,不僅可以亮機,也能在視頻導出等應用中起到加速的作用。CPU的TDP為125W,PL1和PL2都是253W,還可以超頻,對于性能用戶和超頻玩家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這款CPU的具體性能表現,我會在過幾天的評測中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敬請期待。
因為14代酷睿CPU還是LGA 1700接口,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已經發售的Z790主板來搭配。我這次選擇的是七彩虹(Colorful)CVN Z790 D5黑色款。
個人覺得這款主板的顏值也是非常好看的,充滿了工業風的感覺。整體黑色PCB和散熱片+銅色的散熱片,好看又能讓供電區域、芯片組區域快速散熱。自帶4個DDR5內存插槽,4個PCIe 4.0 M.2固態插槽,1個金屬強化加固的PCIe顯卡插槽。玩燈方面,也有ARGB 5V和RGB 12V的燈控插針各2組,蠻穩的。
主板整體的做工和質感都很在線。
供電方面,16+1相強化供電和55A Dr.MOS的配置也比較扎實,可以穩定帶動i7-14700K。想的話,還能玩玩超頻。
后置IO接口也比較全面,包括核顯的DP、HDMI視頻接口,無CPU更新BIOS功能的USB 3.2 Gen1 x1 + 普通USB 3.2 Gen1 x3,1個USB 3.2 Gen2 10G Type-A接口,1個USB 3.2 Gen 2x2 20G Type-C接口,2個USB 2.0接口,2.5G網口,內置WiFi 6無線網卡的天線接口。以及一組6個音頻接口。
值得一提的是,板載音頻芯片也是采用了天籟魔音系統,在PCB上有抗干擾的獨立布局設計,很用心。
綜合來說,個人覺得這是目前搭配i7-14700K的一款非常均衡、全面的Z790中端主板。
因為這次準備打造黑色系的PC主機,同時又有一些RGB燈光點綴,所以內存用的是十銓的這款RGB燈條。
采用DDR5 規格,支持Intel XMP 3.0技術,輕松超頻到6600 MHz。加上是套條也不用擔心內存搭配的兼容性。
除了黑色的金屬馬甲可以幫助散熱之外,頂部還有RGB燈帶,屬于是顏值和性能都比較靠譜的一款內存。
顯卡的推薦是耕升 GeForce RTX 4080 追風,作為NV 40系顯卡中的次旗艦型號,和i7-14700K還挺搭配的。
外觀采用了追風系列非常有辨識度的黑紅配色,還有很強的機械風,整體感覺比較硬朗。
電源接口為12VHPWR接口,285W TDP推薦使用850W電源給顯卡供電,帶來更高效穩定的性能。
SSD可以看看金士頓的KC3000,不僅速度快,還自帶了散熱貼,裝上就用。
實測日常使用的溫度也就30多攝氏度,還是非常涼快的。
速度表現卻不容小視,實測連續讀取可達6926 MB/s,連續寫入也有6494 MB/s。都是目前PCIE 4.0 SSD里非常強的了。
這次推薦的水冷是來自追風者的新款 Glacier One 360 D30水冷。
冷排尺寸為:397 x 120 x 27 mm,是一款27mm 厚的 360mm 冷排,很適合D30這款厚扇。
純銅底+預涂硅脂也是追風者的好傳統了,安裝比較省心。配件里還有一管硅脂,可以方便后續安裝。
最大的特點自然是搭載了D30風扇,采用30mm的厚扇設計。配置上,采用 FDB 液壓軸承,常溫 MTBF:50000 小時。性能方面,風量:64.3CFM,風壓:3.01mmH2O,轉速:250 - 2000 RPM。
除了性能可以比較良好的壓制i7-14700K之外,燈效的顏值也比較到位。
這款機箱有著雙面玻璃側板,全塔結構,支持EATX主板,可塑性很強(突出一個能裝)。造型上,前臉銀色的格柵有點超跑進氣口的感覺。加上自帶的140mm + 30mm厚扇設計,可以給內部配件帶來大量的冷風,可不是樣子貨。
前臉的頂部則是內置了一個數顯模塊,連接主板的USB 2.0前置接口,安裝對應軟件之后,可以顯示CPU、顯卡的溫度,或者選擇關閉。
背部有理線蓋板,所以配上玻璃側板的視覺觀感也是不錯的。同時,還有3個2.5英寸的SATA位,拓展能力可以。
實測裝入這張RTX 4080之后還有不少的空間富余。
綜合來說,是一款相當百搭的黑色全塔EATX機箱。
雙十一到了呀,不過呀,隨著電腦配件性能的提高,以及電子產品的越來越豐富,電腦雖然是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須的,但是由于產品性能與定位的關系,現在一臺高性能的獨顯電腦主機都要 7000 左右了........現在比較尷尬的情況就是.....2000 元最佳性價比的是手機,4000~5000 元最佳性價比的是 APU 超級本與 APU 主機,7000 左右才能擁有較為出色的高性能電腦主機。
其實想來,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顯卡上漲了。2009 年我剛工作的時候,去電子城買顯卡 600 ~700 元已經可以買到 7700XT 、7800XT、4070 這一級別的顯卡。而現在.......這一級別已經漲到了 3000~5000 了。其次是CPU 膨脹了些,不過帶來了全新的平臺與技術了,低端檔位的性能也比以前提高很多,更為多面手。
▲ 其他的配件比如內存、主板、電源、散熱器價格本質上沒啥變化。特別是主板,通過這幾年市場的價格洗禮,已經劃分了非常清晰的檔位,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與使用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現在 1000 ~1500 檔位誕生的很多明星產品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重炮手、小吹雪這樣的產品,它們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中高端用戶的所有需求與擴展性,又能提供非常出色的做工、品質,價格也比較適中。
▲ DDR5 已經落入了非常合適的性能區間,更高的內存帶寬與性能,更多的先進技術搭載,讓它更值得購買。
SSD 必須要感謝國產之光,讓大容量 SSD 猶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畢竟 2012 年的時候 64GB 的 SSD 賣 499 當時是大新聞啊!現在這個價格 1~2TB 是可以買得到的。
▲ 機箱、電源、散熱器在低端上比起 2009 年其實并沒有價格區別,但是在中、高端檔位上,多了很多非常特別的設計,比如現在大行其道的“海景房”機箱,或者“小鋼炮”主機,或者酷炫 ARGB 主機讓電腦擺脫了以前的“傻大黑粗”、“丑陋”的形象,賦予玩家更多個性與可能。
▲ 而造成電腦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人的需求欲望上限被打開了,我 95~96 年在電腦房里見到《三國志英杰傳 DOS 版》、《炎龍騎士團 DOS 版》、《仙劍奇俠傳 DOS 版》的時候,是相當的震撼。當年進入電腦房旁邊必然貼一張紙,教用戶怎么輸入 DOS 代碼,進入游戲。
▲ 然而追求更加貼合現實世界光影效果的腳步不會止步,追求更大視野面積的腳步也不會停止,所以這也是用戶對于升級電腦的原動力。
更大的視野面積對于用戶來說,是更加舒服的存在,比如我最近剛剛因為 Ti12 入坑的《崩壞:星穹鐵道》,在電腦端玩明顯比手機端玩更加沉浸,更加忘了時間。
▲ 總體說來,就是整個市場更加分化,入門級與低端更多以實用性為主,超級本的加入讓臺式機更多從低端上撤退,往中高端布局。中高端主打更為出色的性能,與大屏幕顯示器搭配,給用戶提供更大顯示面積、顯示精度與次時代畫面,讓玩家獲得比手機、筆記本電腦更為無與倫比與更為沉浸的使用體驗。高端與旗艦更多在展現自己的個性,讓電腦成為藝術品。
所以,雙十一的時候,你要了解自己到底想要啥?
▲ 本文旨在給用戶提供一個可以運行超絢爛畫面的游戲世界,讓用戶暫時逃離現實世界的無奈,更多的去放松與快樂的主機。
那么請跟我走吧!
▲ 就目前已上市的 14th 酷睿而言,就 14700K 有購買價值,其他 Just So So,已經爆出來的消息是 i5 14400 系列是 13th 酷睿的馬甲 plus 版本,所以雙十一期間看到 13th 酷睿低價的朋友們可以不用再等了,趕在內存跟 SSD 漲價之前,趕緊入手吧..........不然可能真的錯過就要拍大腿了。
▲ i5 13400F 目前這個售價不太準,大家可以蹲點 10 月 31 日晚上 20 點下單,應該可以達到表格里的價格,或者更低。i5 13400F 6 個大核心,4 個小核心,日常用來打游戲完全可以滿足使用需求。
▲ 華碩 B760 天選 WIFI,其實說穿了,它就是大受好評的重炮手 WIFI 白化版,保留原先重炮手所有優點的前提下,還在 CPU 供電接口方面做了強化處理,讓整個主板更有顏值的情況下,擁有更為出色的穩定性與兼容性。
華碩 B760 天選 WIFI 十分契合時下流行的簡約風 + 白色風格,其出色的做工,優秀的電氣性能,強大的硬件兼容性,優秀的擴展性都是很多完美契合中端玩家的使用需求,是價格、性能、品質、擴展性的平衡點。
▲ 藍寶石 6750GRE 12GB 極地白,性能比 4060 強,可以支持光追,后期會加入 FSR3 AFMF 自動插幀,可以在 1080p 甚至是 2K 分辨率下暢快享受次時代光追游戲畫面。
▲ 目前最便宜的一線 DDR5 6000 16*2G 。它的背后是巨頭佰維存儲。
▲ 與目前很多 類致鈦 T7100Plus SSD 的無緩存方案不同,金士頓 KC3000 采用的是雙通道高速 DRAM 緩存技術,在較大數據交換的時候,擁有更為穩定的、更長時間的巔峰讀寫性能輸出,助力用戶享受更為出色的游戲體驗。
▲ 話說,這個價格不買個 2TB SSD 嗎?不過 HDD 可以長期斷電存儲很多重要數據,這是 NAND 類產品沒辦法具備的。
▲ 華碩這款 PRIME 750W 金牌全模組電源是所有一線大牌子廠商里具有非常高性價比的 ATX3.0 電源。這款電源支持 ATX3.0 +12VHPWR 16pin,也可以轉換成 2 + 1 PCIe 8pin 的傳統顯卡供電口。電源采用黑白熊貓配色方案,可以通過調整電源的方向以適應電腦主機的配色。
PRIME 750W 擁有 6 年超長質保,它通過了 80PLUS 金牌認證,為全模組設計,可以方便用戶理線。
▲ 白色的九州風神 冰立方 620 實測可以裝入華碩 AP201 里。
▲ 華碩的冰立方機箱 AP201 是一款兼容性極為出色的小鋼炮。它有側透板跟非側透板。側透版可以更為出色的展示白色主機的典雅大方。機箱采用獨特的、遍布機箱的超大面積 2mm 通風孔矩陣設計,可以讓電腦維持 MATX 主機超小尺寸的情況下,提供出色的散熱性能,讓電腦配件發揮出全力性能。是玩家中廣受好評的 MATX 機箱。
▲ 很多人可能對 6750GRE 12GB 比較陌生,不用怕,我這里有全方位的測試,是目前最徹底、最深入的測試了,歡迎查看。
▲ 2016 年的時候,我第一次玩到了萬元神機,是 i7 6700 + 980Ti + B150,現今萬元神機的性能早就全方位超越了當年旗艦,當年 2K 分辨率是橫亙在高端游戲玩家面前很難跨越的山,而現在是很多用戶已經可以暢快享受 2K 分辨率下的次時代游戲了,7年的大跨越,這也是科技帶來的進步。
更強的性能帶來更全方位的提升,不僅僅是游戲,專業生產力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提升,更大地促進了自媒體視頻行業的發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 目前流出的消息是,i5 14400 的性能跟 13490F 接近,那其實可以不用等了。
▲ 華碩 B760 重炮手 WIFI ,廣受用戶好評,上市以來長期霸占 B760 系列銷售榜榜首。出色的做工,優秀的主板設計,出色的電氣性能,穩定的運行體驗,出色的兼容性,豐富的擴展性,這就是華碩 B760 重炮手 WIFI 用戶對這款產品的畫像。
實測他可以完美支持 13700K ,13790F,追求性價比的用戶可以把它加入購物車哈。
(白色版的天選 B760 竟然更便宜...........那其實天選更香)
▲ 目前 7800XT 公版已經來到了 3899~3999 元左右,比 4070 更強的性能,后期會加入 FSR3 AFMF 技術,2K 游戲次時代畫面穩如泰山。
▲ 金士頓 KC3000 1TB 以上的性能實測非常穩定,我經常用它來保存專業生產力的素材跟軟件,用它來加速專業生產力,非常好用。
▲ 華碩 PRIME 750W 的 ATX3.0 +12VHPWR 16pin 接口可以反向轉化成 2 * PCIe 8 pin接口,讓很多采用 PCIe 8pin 外接供電的顯卡也能獲得 ATX3.0 電源規范的加成。
▲ Aestek 七代方案 + T30 工業風扇,誰用誰說好。
▲ 華碩冰立方 AP201 冰晶黑也是非常漂亮的機箱,美觀與實用性各種拉滿!!機箱遍布大面積 2mm 通風孔矩陣,可以為機箱提供非常出色的風道,讓機箱內的配件運行在較低的溫度,有利于整機的穩定與發揮出更強的性能。
▲ 這是一套白色為主體的主機,搭配些許黑色、灰色,形成簡約風格主機。這套配置記得額外購買風扇哈。
本來啊,顯卡有很多選擇,比如 4080、4090、7900XT、7900XTX、7900GRE,然而可能禁售 4090 的消息傳來,4090 已經上了 2萬,而 4080 已經漲到了 1萬元左右,而 AMD 這邊,最頂級的旗艦級 7900XTX ——藍寶石 7900XTX 超白金也只要 7599,便宜 2500 元,而且性能更強,對游戲愛好者來說,7900XTX 目前香爆了。
▲ 13790F 目前還是很有性價比的,14700 系列如果只是多 4 個小核心的話,對游戲性能其實沒啥提升,反而可能會因為過熱而影響大核心的發揮。
▲ 華碩 B760m 小吹雪作為華碩中端推廣的主力產品,它擁有更為出色的供電,以及更優秀的電氣性能,同時還自帶顯卡易拆鍵,以及更為漂亮的配色。實測 B760 小吹雪可以完美支持 13700K,對付 13790F 不在話下,甚至可以挑戰 14700K。而小吹雪比起天選 / 重炮手來說,本身規格就比重炮手天選更強,定位也更高,率屬于 ROG STRIX 系列,會有很多獨特的功能。
▲ 我感覺 7900XTX 也被 4090 帶貴了,比起 618 貴了些了..........哎
▲ 無論是對于游戲還是專業生產力來說,在超過 DDR5 6000 MT/s 的規格后,容量給性能的帶來的提升會遠遠大于內存頻率帶來的性能提升。更大容量的金士頓野獸 DDR5 6000 32G*2 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 大容量自帶雙通道 DRAM 高速緩存的 KC3000 2TB 對于高端用戶來說,可以為游戲以及專業生產力提供出色的幫助。
▲ 大容量的 HDD,對于高端游戲用戶來說,也是必須的。
▲ 這款電源支持 ATX3.0 規格,也支持 PCIe 8 pin 的顯卡供電,可以為以后升級 PCIe 5.0 顯卡做準備,TUF GAMING 電源的用料經過了第三方穩定可靠的品質認證,電源 PCB 采用三防涂層,加上軍規級的品質與做工,讓電源能夠在各種嚴苛條件下穩定運行。電源的模組線采用壓紋管包線,高端大氣又可以對電源線進行有效的保護。電源經過了 80plus 金牌認證,10 年質保,可以放心使用。
▲ 華碩新推出的天選 ID 的 360 水冷散熱器,它擁有極為出色的外觀,十分搭配時下流行的白色主題。散熱器的水泵采用全新定制水泵方案,就算全速運轉下,噪聲也不大,能給與玩家更為安靜的使用環境,助力用戶更為沉浸在游戲世界里,三把風扇支持 ARGB ,同時這些風扇也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強化高靜壓風扇,讓散熱器的散熱效果更為出色。水冷的安裝扣具也經過了優化,可以更方便安裝,說明書也采用了漫畫形式,更方便用戶理解。
▲ 華碩 GT502 彈藥庫 無界版是目前“海景房”機箱里最出色的一款機箱。它擁有“海景房”機箱順暢視野的同時,也擁有非常出色的散熱風道,可以為整臺主機提供非常出色的散熱支持。機箱兼容性極為出色,可以兼容民用級所有長顯卡與 360 散熱器同時安裝。獨特的雙倉設計,讓理線布線更加美觀,讓“海景房”機箱視野更加順暢。雖然取消了 A 柱,但機箱的機械強度仍十分出色。機箱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頂部的高密度編織帶提手可以方便用戶搬動機箱,個人用過好評啊!
▲ 其實,如果選擇 AMD 這邊的話,特別是 7800X3D + 7900XTX 的話,根本無需在意 14th 登場之后的表現,反正就游戲體驗而言,是不如 7800X3D + 7900XTX 的。
而且 B650m 平臺做工不錯,未來還可以有 4 年左右的 AM5 針腳兼容期,后續還有升級空間。
▲ AMD R7 7800X3D 突然降價,從 3099 暴降到 2599,性價比直接拉滿了,玩游戲最爽快的 CPU ,搭配上 B650m 重炮手既可以發揮出最強實力!
▲ 說句實在話,華碩 B650m 重炮手 WIFI 已經降價到位了,自帶 PCIe 5.0 X16 的顯卡接口,用料供電也會比 B760 更出色點,擴展接口更豐富,而且還有無 CPU 刷 bios 功能。這款主板可以妥妥的用到 AM5 接口生命周期結束,擁有更為長久的兼容性,后續也擁有更為出色的性能提高空間。
▲ 目前最便宜的 7900XTX,跟 4080 的價差進一步拉開到 3000 元左右,性價比更高了.....不過比起 618 還是略貴了一點。
▲ 對于 AMD 這邊來說,DDR5 6000 正好是甜品頻率,直接買 32G*2 ,游戲體驗會更加出色。
▲ 國產之光,加油!謝謝您。
▲ 華碩軍規級品質電源 TUF GAMING 裝彈手,在 7800X3D + 7900XTX 平臺上,只需 850W 即可,其實 AMD 平臺更省電。
▲ 而且 7800X3D 的發熱并沒有 13790F 那么高,7800X3D 最主要的問題是積熱,所以我們就可以選擇一款靜音的水冷散熱器,讓我們可以更加沉浸在游戲世界里。
破冰手二代 360 ARGB 采用靜音水泵+靜音風扇,擁有非常不錯的靜音效果,產品擁有 6 年售后,穩定可靠。
▲ 機箱選擇華碩 GT502 彈藥庫無界版,采用黑色可以讓整機更加沉穩。
▲ 整套配置一白色為主體,顯卡采用比較接近白色的白灰色。
目前專業生產力最強的 CPU 公認是 AMD 7950X 跟 7950X3D 兩款,全 Zen4 大核心 16 核心,32 線程,能夠完美適應專業生產力的要求,兼容性極強,如果有 CUDA 專業需求,可以在 4080、4090 降價之后,購買 N 卡。7900XTX 其實也可以應付專業生產力的需求,包括 AI 方面,除了 CUDA 生態鏈............
▲ 銳龍 R9 7950X,只比 14700K 貴 100 元,但是性能跟好用程度高了很多。
▲ 主板推薦華碩的 X670 吹雪。這款主板做工出色,采用 16+2 數字供電模組,可以完美支持 7950X,主板除了有 PCIe 5.0 X16 顯卡插槽外,還有兩個M.2 PCIe 5.0 X4 SSD 接口,此外還有 2 個 M.2 PCIe 4.0 X4 SSD 接口,M.2 的安裝有便捷卡扣設計,可以十分簡單的拆與裝 M.2 SSD,此外還有顯卡易拆鍵,方便用戶對顯卡進行維護保養。主板做工出色,兼容性高,電氣性能優異。主板自帶 WiFi 6E 無線網卡與 2.5G 高速網口,方便用戶聯網。
▲ 白色的 7900XTX 是太極,但是要將近 1W 元,不值得。
▲ 無論用啥內存,32G*2 都是必須的!
▲ 最便宜的旗艦級帶雙通道 DRAM 高速緩存的 4TB SSD。
▲ 7950X + 7900XTX 僅需 1000W 的電源足矣!這款軍規級 ATX3.0 電源為未來的升級留下了各種可能。
▲ 旗艦級的 CPU 就要用旗艦級的水冷散熱器加以散熱。華碩 ROG 龍神III 360 ARGB 白色版采用 Aestek 8 代方案,散熱性能十分出色,能夠完美地為 7950X 進行散熱。冷頭上有 3.5 英寸 lcd 屏幕,可以個性化展示自己。冷頭內部內置風扇,可以為 CPU 供電提供額外散熱,從而讓主板更加穩定的運行。三把酷炫 ARGB 磁吸式風扇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出線,一串多的設計也讓整體更加簡潔美觀,更加契合時下流行的“海景房”機箱概念。
▲ 海景房機箱與高端旗艦更搭哈。
▲ 14th 里最值得購買的就是 14700K 了,這套配置跟樓上的 7800X3D + 7900XTX 很像吧,對....基本上一致,就是有些配件換黑色的,可以便宜點...........
▲ 14700K 比 13700K 多了四顆小核心,理論上跑分會更強點,但是嘛.......發熱會更高,實際上可能游戲性能會持平吧.........多了四顆小核心,多核能力會強一些吧........
▲ 主板推薦華碩的 Z790 吹雪,新款的 Z790 吹雪 S 上市后,吹雪會降點價,性價比更加有了。Z790 吹雪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中高端主板,采用 16+1 Dr.Mos 供電模組,PCIe 5.0 X16 的顯卡插槽,并有金屬裝甲加以固定。整張主板做工非常優秀,用料上乘。主板標配有 4 個 M.2 PCIe 4.0 X4 SSD 接口,直連 CPU 的 M.2 接口還支持雙面 SSD ,并配備了雙面散熱片。其他位置也有品質出色的 M.2 散熱片 。標配 WiFi6 無線網卡以及 2.5G 高速網口,方便用戶聯網。
▲ 可以買 7900XTX,也可以等 4080 降價吧..............
▲ 黑色版龍神 III 便宜點,功能跟白色版龍神 III 沒有任何區別。
▲ 黑色的華碩 GT502 彈藥庫無界版會便宜 100 元,黑色版會更搭配 ARGB ,視覺效果更為出色點,價錢也便宜點,但是擁有同樣的品質。
▲ 13900K(F) / 14900K(F) 我覺得這兩個東西本質是是一個東西.....不過因為功耗加強了,所以用上了最新加強的 Z790 吹雪 S 與 1200W 電源,以確保整機的穩定運行。
▲ 相較之下,13900KF 就比較有性價比。
▲ 華碩 Z790 吹雪 S 比起原版有了適應 14Th 的迭代升級,CPU 供電方面額外多了 2 模組的 PCIe 控制器供電,讓整個主板更加穩定。M.2 PCIe 接口也變得更多了。多了一個 CPU 直連的 M.2 PCIe 5.0 X4 接口,以及 5 個 M.2 PCIe 4.0 X4 ,擴展性更為出色,DDR5 可以支持到 8000 (OC)頻率,方便用戶挑戰更高頻率。同時在內存插槽旁邊多加了溫度傳感器,并搭載 DIMM flex 功能,進一步增加了高頻內存的穩定性。無線網卡也升級迭代到 WiFi 7,并配備了易拆式天線,即插即用,此外主板外觀做得更漂亮,主板上多了雪武戰姬剪影,整體說來是非常出色的迭代升級版本。
▲ 顯卡隨你選擇。
▲ 我還是覺得容量的作用大于頻率。實測也支持我的觀點。
▲ 如果采用 14900K 的話,電源要大一些。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iN在
今天咱們來說一個很多數碼博主們根本不會告訴你的事情。
這件事的來頭在于這樣的一個回復:
能問出“目前還有什么其他指令集是影響CPU性能的嗎?”這樣的話實際上就說明了讀者開始用心了。
CPU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產品,其復雜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面對選擇,很多數碼博主們也很難給普通用戶來說明白不同的CPU所使用的不同技術的優缺點。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家就將原本很復雜的產品參數抽象為了多大頻率、幾納米制程、第幾代CPU和幾個核心這樣籠統的“技術表象”。
這種認知雖然在面對日常生活的時候基本夠用,但很初級。為什么這樣說,咱們先說iN最近看的一本小說的情節:
匈奴的冒頓單于糾結了三十萬騎兵,要攻打漢人的土地,在誓師大會上冒頓高呼“草原的男兒們,我們要踏平長城,將南方的土地搶到手中,讓漢人為我們放羊,把田地改作牧場”……
作為漢人咱們有沒有感覺到一絲不對頭?“丫怎么就只知道放牧?”這就是“認知局限性”的問題了。作為當時北方游牧民族他們很難想象盈車嘉穗車水馬龍;更難想象軟紅十丈紙醉金迷。
科技領域的復雜性和廣度其實也遠遠超出普通用戶的理解范圍,尤其是涉及到CPU技術的詳細內容時。普通的用戶也和冒頓單于一樣只知道土地可以放牧而已。
不服氣嗎?那么咱們來問幾個靈魂拷問的問題:
為什么intel的酷睿CPU會分為i9、i7、i5、i3這幾個不同的產品線?他們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從12代酷睿開始CPU開始分大小核了?
為什么前兩天發布的iPad Pro先于蘋果的筆記本和臺式機率先使用了M4的CPU?
為什么intel和AMD的CPU封裝和核心不一樣?
為什么CPU分消費者市場和專業市場?
……
如果這些問題你都不知道正確的答案,那么在數碼領域中,你就是一個“冒頓單于”,他雖然能搶下的土地卻不會善加利用,而你卻可能會因為買到了一個錯誤的CPU而沾沾自喜。
蹭下熱度,咱們先說下蘋果為什么將最新的M4 CPU用在iPad上的深層次原因。這是最近iN的小伙伴們和iN討論的最多的話題。很多人認為蘋果過于激進要開發一個性能逆天的產品。而iN認為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蘋果的M4芯片生產線產能不足并且良品率拉胯。
這話怎么講?你要了解CPU的生成制造的例程。
蘋果的CPU一般會分為四個不同的等級在基礎版CPU之上還有PRO、MAX和ULTRA三個更高層次的產品。
那么如果要開設一個生產線生產蘋果的CPU會怎么做呢?每個不同等級的CPU單獨開設一個生產線嗎?這樣的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實際上任何制造CPU的廠商都會在晶圓上刻蝕最復雜最高端的CPU產品。
在制造的過程中,如果制造出的芯片出現瑕疵,就會屏蔽掉芯片上的一些核心,將芯片降低等級進行銷售。
蘋果就更極端了,制造一枚M ULTRA CPU在硅晶圓上所消耗的面積是一枚普通M芯片的8倍,當8個M芯片的位置上全部合格的話,就可以生產出一枚 ULTRA,否則這個8 M芯片個面積上的晶圓就會被切割,被切割成一枚 MAX芯片和一枚PRO芯片,以及兩枚M芯片,當然了,切割出的兩枚M芯片大概率只有一枚是可以使用的,
這是因為在一個晶圓上由于良品率的問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不僅僅是這樣,一些被廢除的單個的die(裸晶)本身也不是壞得徹底,在屏蔽掉某些不合格的電路之后還是可以繼續降低檔次來使用。例如我們在選擇蘋果電腦的時候有一個CPU選擇的選項:
讓用戶在購買的時候選擇10核處理器還是12核處理器,以及是使用16核圖像處理器還是19核圖形處理器。這種選擇如果倒過來說,這樣寫:
都是寫上12核處理器,只不過有一批殘次品壞掉了兩個核心,還有都是19核圖形處理器,只不過這批殘次品壞掉了3個圖形核心,如果你愿意買就給你減價2250塊錢。
所以瑕疵最多性能最差的CPU就是在生產最高端的CPU時候產生的缺陷品。這些CPU就會迅速的下沉到更低一級的產品中。
例如這次的Ipad Pro
你甚至會發現不同容量的iPad 所配備的CPU核心數是不相同的。
所以在蘋果,一塊ULTRA生產出來,會依據核心的完好程度來劃分核心數,會依據裸晶的好壞被切割成MAX、PRO和基礎芯片,這樣產品的差異化就被做出來了。
同樣在INTEL和AMD則是依據裸晶的好壞程度被劃分成了不同產品線的CPU,例如i9、i7、i5、i3,至于CPU的頻率指標則通過從最高頻率降低到特定頻率來規避掉本身就已經在裸晶上存在的缺陷。這樣你就應該理解為什么酷睿CPU會分為i9、i7、i5、i3這幾個不同的產品線并且在不同的產品線上還會區分那么多的頻率了吧?
對于大小核心則是另一個話題——指令
從12代處理器開始,Intel就開始了混合架構的設計,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大小核。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去冗余的過程。
CPU的核心被分為了性能核(大核)和效能核(小核)。從微架構上來說,性能核心采用了Golden Cove微架構:
效能核心則使用了Gracemont微架構
從架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核心的不同,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兩個核心及其相近的功能部分。這些極其相近的功能部分其實就是CPU的主要功能。
小核并不是因為小而不具備大核的性能,而是根本沒有作出完成大核心所能完成指令的電路。
例如AVX-512指令集,全部的功能都可以在大核上運行,但在小核上只能支持部分功能。
因此,如果在運行游戲的時候開啟了AVX-512功能,那么大核的負載會立刻提升,但是小核的負載則完全不會有任何變化。
再例如FP16(Half-Precision Floating Point),也就是16位的半精度浮點數計算只能在大核上運行,而在小核心上沒有任何支持。類似的指令有很多,比如AMX、VNNI、TSX……
所以說——什么是指令?
如果從底層編寫程序的角度來說,CPU的指令(Instruction)是指通過操作碼和操作數定義出來的CPU可以執行的操作類型和操作方式
但如果從CPU的硬件設計角度來說,指令是指一塊特定功能的電路以及激活這個電路的一系列電信號。
所以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要更多的功能就需要更大的芯片面積及更大的功率消耗,最終就是更高的采購和使用成本。那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便宜事僅僅存在于想象中。對于CPU來說并不存在便宜又快功耗又低的CPU。
同樣也因為各種CPU內部的電路配置不同以及對應的市場需求不同,CPU被分為了消費級CPU和專業級CPU。
也正因為如此,iN一般會告訴朋友,用J1900這類工業CPU做NAS還想要高性能的人不是笨就是傻了。本來便宜的東西也不是這樣使用的。
回到今天的話題,怎么選CPU:很簡單的一個判斷,在價格公道的前提下購買你買得起的最貴的CPU。這是由CPU的制造原理所決定的,只有最高階的CPU才能最接近當初設計這一系列CPU的最原始設計指標在每代CPU中除了最頂級的那個型號之外,所有的CPU其實都是或多或少的閹割版。
這種閹割并不由商品的組裝工藝而決定,并不像是我們買輛車,不必要的配置可以減配,而是僅僅通過屏蔽的方式隱藏了CPU在制造過程中的缺陷。購買的CPU越低端,其實就是CPU本身的缺陷越多。這也是可以解釋很多人的一個疑問的原因:
很多人在討論為什么同一型號的CPU功耗不一樣,甚至還派生出了CPU有體質的區別,讀懂上面的文章,你應該會理解——在制造過程中缺陷是隨機的多種多樣的,因此即便是相同型號的CPU由于“壞掉”的部分有差異就會帶來“體質”上的區別。CPU的銷售型號只是一個標定CPU損壞程度的范圍標識而已。
另外,很多人在購買顯卡的時候已經學會了問一句這個顯卡支持不支持“光追”。其實在顯卡上,“光追”最終下沉到電路上的時候就是一組電路,也就是一組指令。但很少有人問所購買的CPU是不是支持AVX-512、是不是支持AV1硬解碼、是不是支持AES加速……原因則是CPU的這些指令功能對于普通用戶感覺不足。但是如果我們要拿到一個CPU的參數功能表,例如下面這張:
大多數用戶根本不知道這些密密麻麻的參數會對自己的系統體驗造成多么大的影響。例如在不開啟一些功能的時候系統運行是這樣的:
注意CPU占用率相當平整平順。
但如果關閉了一些設置你會發現CPU的占用率立刻飆升:
但是,在普通用戶的感覺下,未必能很明確的得知為什么速度慢了,這種現象積累起來就導致用戶覺得電腦“一卡一卡”的。這樣也就成了很多用戶覺得自己的計算機慢的一個主要原因。
有的時候升級一個新的CPU,這個CPU的特性提供了某些功能的直接加速,用戶會覺得卡頓的現象得以緩解。但更多的情況下則是一個CPU提供了一些特性但又減少了一些特性,這就讓用戶覺得換了CPU但系統根本沒有明顯的速度提高。
出現這樣的現象實際上就是用戶會不會讀CPU的特性表,以及會不會和自己的常用任務相匹配的技能缺失了。
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點——現在是一個分水嶺時期。很多AI應用開始逐步的由云端轉到本地運行。最近幾個月iN給朋友的購買建議其實都是在選擇帶有NPU的處理器。
原因則在于現在個人計算機上NPU的適配應用還是不太普及,但在一些特殊的任務下NPU本身在適合的框架下已經可以突出其存在意義了。
尤其是在一些小機器上,NPU的價值對于AI來說遠高于一塊中端顯卡的價值度。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