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人開題魂,來個人和我通宵聊天吧!”夜里一點,為論文開題忙碌到深夜的大四女生李雪在微信朋友圈發出“匿名提問箱”。
“最近有什么好玩的嗎?”“今天吃了什么?”“祝你天天開心!”……不一會兒,她就收到了十幾條來自屏幕背后好友們的匿名消息,輕松、友好的互動令她臨近畢業的緊張和疲憊消失無蹤。
李雪分享的是一個App生成的網絡頁面,用戶可以自主設置討論主題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看到鏈接的人可發起匿名提問,用戶自己卻無法得知提問者身份。
移動技術快速發展,社交方式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網絡社交平臺推出匿名互動,使用者可以放下人設包袱,來一場“自由自在的對話”。
李雪發現,不知何時起,匿名提問似乎成了一股潮流,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在用“匿名提問箱”。她使用的這款手機軟件,不過兩年時間便收獲了超過200萬的用戶,讓人不由得好奇神秘的小箱子里究竟有什么魔力。
“若沒有特定話題,直接找別人聊天比較尷尬。”武漢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姜倩表示,匿名提問能讓人減少顧慮,這是她緩解孤獨、獲得存在感的一個方式。
讀研后,姜倩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原本形影不離的朋友分散各地,關系也日漸疏遠。新同學各自忙碌,一段時間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她一度苦悶。疫情期間居家學習時,她看到朋友圈好友分享的“匿名提問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點開鏈接,也收獲了新的體驗。
“很多人都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設。”同為研究生的林子申希望通過匿名方式聽聽大家對他的評價,因為“匿名可以聽到真話”。
前不久,他將鏈接朋友圈,不到10分鐘就收到近30條回答。“樂于助人是好品質,但有時要多加考量”這句話讓他反思,“有時善意的幫助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困擾”,他開始通過這些反饋對自己的有些做事方式進行調整。
某高校大四學生冷松林認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互動對象加上匿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種新型互動形式的性質。有時候,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自我、理性總結思考的過程。
曾有好友匿名詢問“如何看待學生工作里的旱澇不均問題”,作為學生干部的他結合多年經歷認真反思這一現象,并從原因、表現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透徹地回答。“讓提問箱變成探討問題、交流思想的平臺”是他對匿名社交的期待。
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這個廣受追捧的“小箱子”也令人愛恨交織。
“這和我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馳!”臨近畢業的張文禹想通過匿名提問“放松心情”,然而收到的全是“你是單身嗎?”“項目做完了沒?”等“添堵”的問題,試過幾次后,他毫不猶豫地將軟件從手機中卸載。
“你無法像和朋友聊天一樣探討某個話題,絕大多數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張文禹抱怨說。
林子申也觀察到,“匿名提問箱”中大部分提問無關緊要,和自己的預期存有落差,對于那些“無聊的問題”,他決定不再回復。
“匿名提問箱”甚至一度成為被網絡暴力攻占的“隱秘角落”。
李雪泡在網上時間比較多,每當關注的微博博主分享出“匿名提問箱”時,她都要點擊查看。曾有文學創作博主因文章情節沒能滿足粉絲的心理喜好,便招致嚴厲指責甚至謾罵,這讓她非常反感。
“提問箱僅用于接受正向反饋,或者是說點悄悄話。別用它欺負人,如果您向我們的用戶發送騷擾信息,我們將禁止您使用提問箱,您的匿名提問消息也不會發送給對方。” 李雪還發現,雖然提問箱界面最上方有開發者設置的使用提醒,但涉黃涉暴的情況似乎并未被完全阻絕。
事實上,移動端匿名社交并非新鮮事。早在2014年,手機QQ5.1版本就曾推出“悄悄話功能”,可以向指定好友發送匿名消息,引起匿名社交風潮。近幾年,以匿名社交為特色的手機軟件更是層出不窮。
幾年前一款上線App因匿名提問功能風靡一時,很快斬獲百萬用戶,卻在2020年8月因涉黃被下架。如何避免其成為“潘多拉魔盒”,這是開發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匿名社交何以成為熟人社交的新方式?
武漢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馬鑫認為,人們對神秘和未知充滿向往,匿名背后是對熟悉人的陌生面的探索,匿名提問降低了人際交流門檻,滿足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窺探欲。他同時提醒,匿名社交作為一種心理補償,不能代替現實的社會關系。
“開學之后大家面對面交流,比匿名社交要好很多。”在姜倩看來,雖然“匿名提問箱”能緩解孤獨,但和朋友們面對面交流才能獲得更真實的滿足。
面對匿名社交軟件備受青年用戶喜愛的現象,馬鑫建議年輕人一方面把握好虛擬與現實的關系,不能因在虛擬空間獲得滿足就沉溺其中;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審視自我的標準,不因他人看法而輕易改變自我認知。
“匿名放大了表達觀點的自由限度,但別人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實的,這需要我們更加理性地面對。”馬鑫說。(文中李雪、林子申、張文禹為化名)
鄭佩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歡一個人,又不想表白被拒,該怎么辦呢?其實,你可以用QQ發“悄悄話”探探TA的想法哦!今天我就教大家如何用手機QQ發“悄悄話”,想撩妹的朋友看過來!
1、我們登錄手機QQ,然后點擊【聯系人】,點開【我的好友】;
2、接著,選擇想說“悄悄話”的對象,點擊右下角的【發消息】;
3、進入聊天界面后,點右下角的+號,找到【悄悄話】點擊它;
4、在“悄悄話”頁面,輸入要說的心里話,點擊【發消息】即可。
PS:如果你想群發“悄悄話”,可在“消息”里找到【QQ悄悄話】這項,打開后點下方的“鋼筆”圖標,再按+號多選好友哦~
怎么樣,大家都學會了嗎?感興趣的話,不妨試著發發看~
晚你的朋友圈被這款名為“匿名聊聊”的小程序刷屏了嗎?只要在朋友圈直接辨認二維碼,輸入三位數口令即可對朋友進行匿名留言。這種匿名社交的方式深受用戶喜歡,無論你是要匿名表白還是釋放怒火,或者是對TA工作/生活上的建議,選擇在深夜時間,再合適不過。
這款匿名聊天的小程序和QQ的悄悄話功能相似,作為一種奇特的社交方式,洞察到了用戶的獵奇心和好奇心:悄悄話這東西,最重要的不是猜不猜得到是誰,而是收到悄悄話的一剎那,你希望是誰。
只不過現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占大多數,所以當這個功能出現在微信上時,爆發式傳播也不意外。
在之前小程序上線引爆話題之后似乎快銷聲匿跡,而匿名聊聊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引爆線上流量的小程序了。
但是今早再看這款游戲時已經被微信封殺,原因是涉嫌誘導分享。
據爆料,該款小程序的開發者在朋友圈“喊冤”:明明沒有誘導,表示接下來有更好玩的版本發布。
(圖片來自鈦媒體)
據網友提供的圖片可以看出,這款小程序在提示頁中出現了“分享”等字樣:
不過,依然有網友表示不解,認為騰訊對自家的產品太仁慈,雙標太明顯。網友甩出了騰訊投資力推的某共享單車的小程序,表示這才是赤裸裸的誘導分享。
(圖片來自虎嗅網)
我們再看看,小程序平臺運營的行為規范是這樣規定的:
微信小程序的頁面內容中,不得存在誘導類行為,包括但不限于誘導分享、誘導添加、誘導關注、誘導下載等;如不得要求用戶分享、添加、關注或下載后才可操作;不得含有明示或暗示用戶分享的文案、圖片、按鈕、浮層、彈窗等;不得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不得用夸張言語來脅迫、引誘用戶分享;不得強制或誘導用戶添加小程序。
看到這里,可以說,或許微信封殺這款小程序是有理有據的,這款小程序本身就是依托分享交互促發的用戶行為。用網友的話說,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另外,騰訊在小程序運營規范里還寫道:
未經騰訊公司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提供與微信客戶端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
因此,有網友猜測,匿名聊聊小程序被被“暫停服務”的原因不是誘導分享,而是做了社交功能。
你怎么看呢?
最后,送上網友制作的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