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

    一般情況下,最好的調節方式是不要調。

    簡單來說,通常上比較普及的顯示器都是『平價』機型,在色彩表現上并不準確,一個底子不行的面板是無法通過軟件的優化來獲得更好的效果的。


    最重要的是,需要你本人具有一定的色彩敏感度,如果你并不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建議是不要動,最有用的調節其實是亮度,感覺暗了你就亮點,感覺太刺眼,你就調暗點,其他的參數,盡量不要動。


    你自己瞎調的結果有可能還不如原廠本來的表現。



    2.

    如果你說,我買了一個很專業的顯示器,很貴很棒。

    我的建議還是不要調。

    注:以下討論基于你沒有很多打印輸出的需求。


    即使是看起來專業的選手,在這上邊翻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之前在小紅書看到了一個明基贊助的廣告。當時差一點一口老血噴在屏幕上。

    顯示器很專業,作者也是攝影和后期的高手(畢竟都出書了),你猜這色差,是看不出來,還是不會校色呢?



    顯示器的色彩調節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

    比如你需要校色儀,需要在全黑的環境光下調節,而關于色彩及顯示這方面的知識,說實話,很復雜。

    即使你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了『理論上』完全正確的校色,你會發現,這個顏色看起來怎么有點不對呢?

    比如校色時,推薦的白點是D65,或者6500K,結果你按照這個流程走下來,會發現明顯的偏暖偏紅,跟你平時的設備觀看圖像的感覺,以及你的預期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雖然你知道面前這個屏幕的色彩更準,但是看著就是不習慣,當你有多個屏幕的時候,這簡直就是災難。

    況且,當下來說,屏幕校色是一件很沒有必要的事情,因為大多數的照片都是在網絡上分享的,你只能控制你手頭的設備。

    這就是現實中的多數屏幕顏色的表現。


    即使你把你自己手頭上的顏色調的很準確,你不知道對方看你的圖用的是什么手機,什么電腦,什么屏幕,尤其是安卓和Windows,即使是同一系列型號,顯示同一張照片,都是不一樣的色彩,你所做一切色彩調節的工作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如果你主力是筆記本或者多個屏幕的話,只需要保證自己的主力盡量統一就好,尤其是如果你有Apple家的設備,直接設置DCI-P3就行,十分好用。

    狄更斯的雙城記第一章開頭是這樣的一段話: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我們直奔天堂,我們直入地獄——簡單地說,這個時代多像眼下啊。

    2021年也是相當特別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看到了各種顯卡變成空氣卡,見識了早買早享受晚買有加價的相機,無數次熬夜0點搶購筆電、顯卡看到的永遠是灰色的已售罄按鈕。我今年一直沒有更新顯示器選購的攻略,一個原因也是在缺貨的當下顯示器到了幾年的一個高點,19~20年日常價格499左右的23.8英寸FHD(1920X1080)顯示器價格已經漲到了800~900元,非剛需用戶在相對高點入手顯示器其實并不太劃算。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原因,顯示器大廠的研發與新品鋪開速度慢了不少,DP2.0接口預計也會從21年底22年初開始登場(下一代中高端顯卡應該會標配 DP2.0),從技術上來說21年沒有太多值得期待的新品發布。無論是對于追新的用戶,還是更新需求不大的非剛需用戶來說,21年并不是適合更新顯示器的時間節點。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目前供應鏈的 PO 來看,21年下半年的顯示面板相關供應鏈依舊吃緊。如果你手邊的顯示器已經處于淘汰邊緣,或者由于遠程辦公、居家學習/娛樂,對顯示器有剛需的用戶,那么今年618的促銷可能是全年少有的低價入手顯示器的機會。雖然這個價格可能會比去年雙11或者618高,但是在整個21年來看可能會是相對比較低的,如果你有購買顯示器的需求,我個人建議要么618趁著促銷入手早買早享受,要么2~3年后再考慮入手新顯示器。錯過618的促銷,而在后面某個更高價格時間點入手,既沒有早享受又花了更多的金錢,實在得不償失。(一個真實案例是2個月前朋友想入手 A7S3,猶豫了一下沒有出手,2個月后的5月比之前多了2000多塊入手,晚買晚享受還漲價,真的離譜)

    ▼2020Q4 和2020全年 PC Monitor(顯示器)出貨量數據 by IDC,可以看到2020一整年尤其是 Q4 的出貨增長率驚人(HP 是個例外)

    選購核心關鍵詞

    我認為選購顯示器的核心關鍵詞主要是三個——用途、預算以及使用環境。

    顯示器的用途決定了后續選購的方向,比如你的目標是辦公顯示器,那么一般不需要選擇高刷新率(當然高刷顯示器桌面應用也會更加流暢)。如果你經常需要連接筆記本電腦,那么支持 USB-C 一線通(同時傳輸視頻并給筆記本供電)的產品使用起來會更加方便,如果你是 PC 游戲玩家一般推薦高刷新率顯示器,優先選擇支持 DP 接口的產品。而主機玩家的話高刷新率目前并非必須,支持 HDR 并內置音箱的顯示器使用起來會更好,并且一定要配置 HDMI 接口(目前三大主機都只支持 HDMI 輸出)。而對于作圖、視頻編輯等設計類用戶,顯示器的色域和色準、以及一些偏向設計用戶的定制功能則是需要關注的。

    預算則決定了你可以選擇產品的范圍,一般普通辦公顯示器根據不同尺寸、分辨率和品牌,大致價格區間在1000~3000之間。面向設計專業用戶的顯示器,價格一般則比普通辦公顯示器高上一些。游戲顯示器則是跨度最大的,入門級產品在1000元出頭,而高端產品則可以上萬(4K、高刷、Local Dimming/Mini LED 背光)。相似規格的顯示器,價格差主要集中在面板品質(不同的面板等級、大廠 or 小廠面板)、整機材質與設計、附加功能(USB-C 供電、濾藍光、出廠校色、硬件校色、專業模式等)、品控與品牌溢價,作為競爭相對激烈的行業,顯示器產品基本可以說一分錢一分貨,更高的售價一般會得到更好的面板、更多的功能、特色的設計以及更好的品質。

    使用環境往往是選購攻略中被忽視的,桌面的大小和深度往往決定了你需要顯示器的尺寸,而顯示器的尺寸和桌面深度同時也影響你對顯示器分辨率的選擇,桌面高度則可能要求你使用升降支架或是獨立顯示器支架,如果你有 NUC 或者mini主機,那么能夠掛裝在顯示器背后的 VESA 掛架上,整個桌面也自然會更整潔。

    基礎參數快速科普

    當年拿著 MONEY、想好了用途、量好了桌面尺寸之后,打開購物網站,可能會有89萬+件的商品擺在你面前。縱然你已經有了預算,根據使用用途篩選了一部分產品,依然可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參數。最后做決定前希望你簡單看完本段參數科普,由于很多基礎內容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很詳細了,為了控制文章的長度這里只做簡單的名詞解釋,詳細科普內容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之前文章鏈接:

    萬字長文618一站式顯示器選購指南 2020版

    2020顯示器選購終極指北(雙11終極版 一萬五千字)

    名詞解釋

    尺寸

    一般顯示器的尺寸以對角線長度進行標準,單位為英寸(1英寸等于2.54厘米),目前18.5、21.5英寸等較小尺寸已不是主流,16:9顯示器以24(23.8)~27寸為主流,寬屏顯示器中34英寸相對比較主流(高度與27英寸16:9接近)。由于今年入門級顯示器漲價較多,中高端機型受影響相對較小,主流用戶一般推薦選擇24~27英寸的顯示器。

    分辨率

    顯示器的主要參數之一,代表顯示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像素點的個數,比如 FHD 顯示器,擁有1920X1080=207.36萬個像素點,4K 則擁有3840X2160=829.44萬個像素點。常見分辨率:

    • FHD:1920X1080
    • WU:1920X1200
    • QHD:2560X1440
    • 4K:3840X2160

    PPI

    Pixel Per Inch,每英尺像素數,是表征屏幕精細度的一個參數,PPI=SQRT(水平像素數^2+垂直像素數^2)/屏幕尺寸,PPI 越高屏幕顯示效果就越細膩。

    長寬比

    顯示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像素數之比,比如 FHD 1920X1080的長寬比為1920:1080=16:0,而3440X1440的長寬比為3440:1440=21:9。不同的長寬比是由于很多歷史原因產生的,根據不同應用長寬比一直在變化中,以我個人的觀點長寬比之間沒有優劣之分,適合這個設備能很好的匹配需要的軟件/視頻資源就好。不過顯示器目前主流長寬比依舊為16:9,采用像21:9這樣長寬比的顯示器一般被稱作為寬屏顯示器。

    主流分辨率、PPI 以及尺寸匯總圖

    為了方便大家查詢,我這里匯總了從18.5~70英寸,主流分辨率顯示器的尺寸、PPI、長寬參數信息供大家參考。可以看到25英寸21:9寬屏顯示器高度與18.5英寸16:9顯示器類似,29英寸寬屏則與23~24英寸16:9顯示器接近,34英寸顯示器高度則對應27英寸16:9顯示器。

    刷新率

    刷新率代表顯示器1秒時間可以顯示的畫面數量,目前一般顯示器的刷新率為60Hz,120Hz 及以上的顯示器一般稱作高刷顯示器。更高的刷新率每秒顯示的畫面更多,同時一般也會帶來更低的延遲與響應時間。不過對于主流辦公用戶來說60Hz刷新率是足夠的,而對于游戲玩家(尤其是車槍球玩家)來說高刷新率顯示器可以帶來更好的體驗。

    關于主流的27英寸高刷新率顯示器,可以參考我先前匯總的文章:

    在售 27 QHD(2560X1440) IPS 高刷游戲顯示器匯總

    另外雖然理論上刷新率越高越好,但是刷新率在提高到 120Hz 以上后,提高同樣的對于流暢度的改善是遞減的(但是對降低響應時間依然有一定效果),目前主流高刷顯示器集中在120~165Hz 左右,這個價位段的產品相對來說性價比最高(刷新率足夠高,價格合理)。

    亮度

    亮度的單位為 nit(尼特) 或 cd/m^2, 1nit=1cd/m^2,數值越大代表顯示器最大亮度越亮,亮度是在選購時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參數。一般入門級顯示器的亮度都在200~300nit,如果你使用顯示器的環境靠近窗戶,那么亮度更高的顯示器有助于對抗窗口入射光造成的反射(霧面屏也更適合這個場景)。像 HDR10+、Display 等標準中還涉及峰值亮度的定義,由于峰值亮度定義方法不同(白色色塊占全屏占比),普通用戶日常選購關注標準亮度就足夠了。

    • 一般顯示器標準亮度 300~350nits
    • 低于300nits 屬于亮度偏低
    • 分區背光/HDR 顯示器峰值亮度會更高(一般全局亮度>400nits,峰值亮度>400/600/1000nits)

    ▼顯示器參數中都會標注亮度信息

    對比度(CR)

    對比度分為動態對比度和靜態對比度,一般對用戶比較有意義的是靜態對比度,靜態對比度=白畫面亮度/黑畫面亮度,一般 IPS 屏幕對比度在800~1500:1左右,VA 屏幕的對比度在3000~4000:1,而 TN 屏幕一般對比度僅為600~800:1。OLED 屏幕由于黑畫面非常黑,對比度一般可以達到100000:1甚至更高。

    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

    由于液晶顯示器是靠電壓驅動液晶分子旋轉/扭曲來控制亮度變化的,液晶分子的物理旋轉是需要時間的,這里我們要介紹一個新的名詞——響應時間。響應時間用來表征液晶分子從一個亮度切換到另外一個亮度所需要的時間,常見的響應時間分為兩種:

    • 白→黑,這個響應時間代表的是液晶分子從最亮切換到最暗所需的時間
    • 灰階響應時間(G to G),由于實際應用中灰階間切換時液晶分子兩端的電壓差比較小,實際相鄰灰階響應時間會更大,灰階響應時間是計算液晶分子在不同灰階間切換所需時間的平均值,相比黑白響應時間更有意義(更代表了屏幕的實際表現)

    建議大家以灰階響應時間為準,這個數值在非過驅動(OD)條件下越小越好。此外還會有一種 MPRT(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運動圖像響應時間,這個響應時間的定義會更復雜一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MPRT 是依靠閃爍背光來獲取更小的響應時間的,參數顯得很好看但實際使用效果一般。

    ▼響應時間測試結果越小越好(在無過驅動/合適的過驅動條件下,過度的過驅動會導致鬼影)

    色域、色深與色準(△E)

    色深指的是顯示器所能顯示的顏色精度,比如 8Bit 表示顯示器每個顏色可以顯示為256種不同的亮度,紅X綠X藍一起可以顯示256X256X256=1670萬色。而 10bit 顯示器每個顏色可以顯示1024種不同的亮度,紅X綠X藍一起可以顯示1024X1024X1024=10.7億色。顯示器所能顯示的顏色越多過度就會越平順,不過受限于成本目前 8bit 還是主流,隨著 HDR 等技術的流行 10bit 顯示器也越來越多(絕大多數依靠 8Bit+FRC)。

    FRC(幀率控制) 是一種從時間和空間上提升色深的技術,它可以把 6bit 的面板通過算法來實現 8bit 顯示效果,同理也可以把 8bit 的面板通過算法來實現 10bit 顯示效果。在真實顯示效果上,原生色深當然會較 FRC 效果要好,不過成本上也會更高一些,所以在市場上除非專業顯示器很少有真 10bit 的顯示器。

    效果上:原生 10bit > 抖動 10bit(8bit+FRC)>原生 8bit > 抖動 8bit(6bit+FRC)

    色域指的是顯示器所能實際顯示的顏色范圍(光學意義上,一般以 CIE 標準觀察者進行定義),常見的色域為 sRGB,AdobeRGB 和 DCI-P3(Display P3)。其中 sRGB 為目前主流 IT/PC 行業使用的色域標準,未來由于 HDR 的引入逐步會向 DCI-P3 以及 BT.2020 過度,而 AdobeRGB 主要面向專業排版印刷類的用戶.。普通用戶如果對色域沒有概念一般選擇 sRGB 色域的產品即可,影音發燒友可以考慮選擇覆蓋了 DCI-P3 色域的顯示器為 HDR 資源提供更好的效果,專業用戶根據自己實際應用選擇即可。

    • 普通用戶→sRGB
    • 專業用戶→根據需要選取

    ▼不同色域示意圖

    ▼WWDC 中 sRGB 與 Display P3 色域對比,可以看到 Display P3 色域更鮮艷,相比 sRGB 色域可以顯示更多的顏色

    ΔE 是指感知到的色彩差異,由于色度學的不斷進步和設備的不斷提升,關于 ΔE 的定義和計算公式其實也不斷在更新,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介紹 ΔE 是如何計算的了。只簡單介紹下判斷準則,一般認為 △E<1 的色差人眼是無法區分的,而 1<△E<3 之間的色差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可以一定程度上區分出來,而 3<△E 的色差則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E<1,測量的顏色與標準顏色人眼基本無法區別(極其優秀)

    1<△E<3,測量的顏色與標準顏色人眼很難區別(優秀)

    3<△E<6,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分辨測量的顏色與標準顏色(一般)

    6<△E,人眼可以明顯的分辨測量顏色與標準顏色

    一般在使用 CalMan 之類的軟件測試屏幕的 △E 時會給出平均 △E 和最大 △E,最大 △E 是指測試畫面中測量出的最大 △E 值,而平均 △E 是指所有畫面測量的 △E 的平均值。

    IPS、TN、VA

    這三個名詞指的是液晶顯示器采用的液晶及工作模式,TN 面板成本最低但是綜合素質最差,IPS 和 VA 各有優缺點成本相對都會更高,OLED 目前壽命問題還未得到解決,但是在其他參數上相比 IPS、VA、TN 這些液晶顯示器都有不小的優勢。

    • TN 屏可視角度、對比度以及均一性都比較差,除了游戲向的中高端 TN 以外,一般是不建議購買 TN 屏幕顯示器的。而對于 FPS 等車槍球玩家來說,TN 超低的響應時間依然是 IPS 和 VA 短期內無法企及的。
    • 由于 IPS 平面旋轉的特性,在 OLED 普及前基本稱霸了整個手機市場,可視角度良好并且均一性表現不錯,對于日常辦公等應用來說非常合適。不過 IPS 的結構導致其漏光表現較差,曲面 IPS 的技術難度大效果相對也比較一般。
    • VA 的優勢在于黑態非常黑,具有不錯的對比并基本沒有漏光問題,目前主流曲面顯示器也基本清一色為 VA 產品。不過 VA 的整體均一性相對較差(也與高對比度相關),響應時間方面也比 IPS 產品略差一些。高端 VA 游戲顯示器雖然會配備 OD(過驅動)技術來降低響應時間,但很多時候為了參數好看調節過沖明顯,有時候反而帶來了很多過沖鬼影的問題。

    DP(DisplayPort)、HDMI 等顯示接口

    目前主流顯示器接口為 DP(DisplayPort)和 HDMI,少數低端機(FHD)型會配備 VGA 接口,有些機器會配備 USB-C(Type-C)。DisplayPort(DP)是 VESA 主導的 PC 行業的接口,得到了包括 Intel、AMD、蘋果、戴爾等 PC 大廠的支持,主要應用領域為臺式 PC 和筆記本電腦等,目前最新版本為 DP2.0。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則是以電視為主的消費電子制造商主推的接口,主要應用在電視、多媒體播放器等平臺,目前最新版本為 HDMI2.1。

    USB-C 其實嚴格意義來說是接口的形態,目前則分為全功能 USB-C(支持 DP Alt Mode) 和雷電3/4兩大類,后續的 DP2.0 接口也只基于 USB-C 形態。無論是全功能 USB-C、雷電都可以支持傳輸視頻時同時頻和供電,對于筆記本用戶來說利用 USB-C 同時完成供電、視頻傳輸以及 USB 擴展是非常方便的。

    HDMI 則主要是適配游戲主機、電視盒子以及部分低端筆記本電腦,目前標準中沒有供電的能力。不過現階段 DP2.0 還無實際產品面市,HDMI2.1 已經有部分產品上市,短時間內 HDMI 規格超前 DP ,但是后續隨著 DP2.0 的鋪開 PC 領域依舊是 DP(USB-C)的天下。

    在速率和分辨率上有幾點需要注意:

    • VGA 一般最大僅支持 FHD 分辨率,并且模擬信號有一定的畫質損失
    • 很多筆電(尤其是 Intel GPU)的 HDMI 為1.4版本,只能支持到 UHD 30Hz,選購 4K 顯示器前一定要注意自己設備的 HDMI 接口版本
    • 現階段 DP 接口大部分為1.2/1.4版本,兼容性較好
    • USB-C 接口分為全功能 USB-C 和雷電3兩種,全功能 USB-C 在傳輸視頻時不建議同步使用 USB 擴展等功能,否則帶寬不足無法支持高分辨率顯示器,雷電3/雷電4則無此問題。并且由于 USB-C 接口剛開始推廣,現階段兼容性還不是很好,比如某臺顯示器和某臺筆記本搭配無法點亮,但更換其他顯示器/筆記本都可以點亮。如果為自己的 USB-C/雷電3接口選購顯示器,建議選擇方便退貨的平臺,以避免購入后無法使用的問題。

    在接口的選擇上,如果連接 PC/筆記本,USB-C 和 DP 接口是首選,HDMI 接口一般作為次選。

    Full Range 與 Limit Range(HDMI 特有的問題)

    另外這里要提的一點是 HDMI 接口可能面臨的一類特殊問題,Full Range(全范圍) 與 Limit Range(有限范圍),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由于早期電視支持的范圍有限,HDMI 接口支持一種 Limit Range 方式,來將數字信號限定在16~235灰階之間,低于16灰階的亮度都與16灰階相同,高于235灰階的亮度都與235灰階相同。而目前的顯示器都支持 Full Range,可以顯示從0~255全范圍的8bit色深,使用 HDMI 時如果顯卡錯誤設定為 Limit Range,顯示器畫面的對比度和動態范圍都會被嚴重壓縮,顯示的畫面會有一種類似慘白的感覺。如果你使用 HDMI 接口連接顯示器,務必確認顯示器和顯卡選項里的范圍為全范圍(Full Range)。

    頻閃與 PWM、DC 調光、低藍光

    LED 背光最常見的調光方式就是 PWM(脈沖調節模式)調光,利用開/關(亮/暗)切換來控制顯示器的亮度,這時使用手機/相機利用高速快門可以看到屏幕閃爍/掃描條紋,為了避免爭議本文不討論 PWM 機制是否真的會對人眼產生疲勞/傷害(這是個復雜的科學問題)。

    與 PWM 調光對應的另外一種調光方式則是 DC(直流調光),利用調節電壓/電流的大小來控制顯示器的亮度,優點是從原理上解決了頻閃問題,缺點則是 DC 模式調節精度和范圍相比 PWM 要小一些,理論上色偏也會比 PWM 調制方式差。

    第三種調光方式是混合調光,其實它只是 PWM 和 DC 調光的組合,即在高亮度下使用 DC 調光來避免閃爍,在低亮度下使用 PWM 調光來保證調光精度和色偏。

    ▼PWM 調光原理示意圖

    根據普朗克公式 E=hμ,光的頻率越高能量就越大,因此在三原色當中藍光的能量最高。目前普遍的認知是藍光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影響睡眠),較高的能量也可能加速黃斑區的老化。隨著“護眼概念“的普及,主打低藍光的顯示器也越來越多,但從原理上無外乎兩種:

    • 降低藍光能量占比,即將顯示器調的更暖(色溫更低)
    • 降低藍光成分頻率,降低藍光整體光譜重能量占比

    前者其實更類似手機上的護眼模式,用軟件方法即可做到,后者則是需要更換 LED 背光材料或彩膜材料來調整藍光的光譜成分。

    FreeSync、G-SYNC、AdaptiveSync 等同步技術

    FreeSync 和 G-SYNC 其實都是 VRR(Variable Refresh Rate 可變刷新率)的技術,通過調整顯示畫面間的 VBLANK(垂直/幀間間隙)來調整刷新率,以達到垂直同步、無畫面撕裂和低延時的效果。

    早期由于 NVIDIA 強制 G-SYNC 需要使用專用芯片,支持 G-SYNC 的顯示器價格較貴數量也相對比較少,不過相較于 FreeSync 這顆專用芯片也提供了 OverClocking、Ultra-Low Motion Blur 等技術。后期隨著 HDR 技術的發展,NVIDIA 也推出了支持 HDR 的 G-SYNC 技術——GSYNC HDR(后改名為 G-SYNC Ultimate),并在低端引入了無需專用芯片的 G-SYNC Compatible 認證。

    • G-SYNC Ultimate,最高端專用芯片支持 HDR,Ultra-low latency(超低延時),局域控光,廣色域
    • G-SYNC,中端需要專用芯片,支持 OverClocking、Ultra-Low Motion Blur
    • G-SYNC Compatiable,最低端無需專用芯片,完全等同于 AMD FreeSync 和 VESA Adaptive Sync

    不過 G-SYNC 技術目前也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成本最低的 G-SYNC Compatiable 與 FreeSync 和 Adaptive Sync 效果完全一致,而中端的 G-SYNC 需要專用芯片成本很高,卻由于推出較早不支持 HDR,最高端的 G-SYNC Compatiable 價格過高無法普及。對于入門級用戶個人認為 G-SYNC Compatiable 足矣,而中端用戶選擇支持 DisplayHDR 加 FreeSync/G-SYNC Compatiable 的產品性價比更高。

    AMD FreeSync 無需專用芯片,因此顯示器的成本和價格都比較親民一些,后期 AMD 也推出了搭載 HDR 技術的 FreeSync——FreeSync2 HDR(后改名為 FreeSync Premium Pro)。

    目前 AMD 的 FreeSync 技術也分為三個檔次,分別為入門的 FreeeSync,中端的 FreeSync Premium 以及高端的 FreeSync Premium Pro。

    FreeSync Premium Pro,最高端,支持 HDR,最低要求 120Hz 全高清屏幕,支持低刷新率補償技術,無撕裂,低閃爍,并在 SDR 和 HDR 內容時都保持低延時

    FreeSync Premium,中端,最低要求 120Hz 全高清屏幕,支持低刷新率補償技術,無撕裂,低閃爍和低延時

    FreeSync ,最低端僅支持無撕裂,低閃爍和低延時

    支持 FreeSync、G-SYNC 的產品可以在 AMD 和 NVIDIA 官網查詢,不過這兩類技術對游戲體驗提升其實有限,屬于錦上添花但并不值得花大價錢和重點考量。

    HDR(高動態范圍)

    HDR(High Dynmic Range) 是指高動態范圍(對比度),前面我們有提到目前VA顯示面板最高原生對比度也僅僅為4,000:1,但是真實世界中人眼看到的對比度范圍常常可以達到100,000: 1, 瞬間對比度也可以達到10,000:1。由于歷史技術的原因目前主流的視頻都基于 CRT 時代的光電特性和亮度,為了更好的還原真實世界,HDR 技術也就應運而生。大家常見的 HDR10、HDR10+、DisplayHDR、DolbyVision 都是不同的 HDR 標準,雖然各個標準的技術參數和實現方式略有差異,但最終都是要帶來更高的亮度、對比度、色域,以求實現更好的顯示效果。

    ▼HDR vs SDR ,HDR 提供了更大的動態范圍與更絢麗的色彩

    由于顯示器行業標準組織 VESA 推出了 DisplayHDR 標準,目前選購顯示器考慮兼容性和效果優先推薦支持 Display HDR 標注拿到產品,效果上:

    • DisplayHDR 1400>DisplayHDR 1000>DisplayHDR 600>DisplayHDR 500>DisplayHDR 400
    • DisplayHDR 500 True Black>DisplayHDR 400 True Black

    主流顯示器品牌

    顯示器整體品牌較多,主流大廠有 DELL(戴爾)、HP(惠普)、AOC、LG、Samsung、Benq、ASUS、Acer、HKC(惠科)等,以及一些專門面向高端和特殊領域的高端廠商(例如 EIZO 等),二三線品牌和白牌顯示器品牌更熟數不勝數,這里僅根據個人使用體驗感受簡單進行一個排序:

    Tier1: DELL、HP

    Tier1.5: Samsung、Benq、ASUS、Lenovo

    Tier2: LG、Acer、AOC、ViewSonic

    Tier3: 小米、HKC、創維、SANC 等

    Tier1 兩強品牌 DELL 和 HP 已經穩居全球顯示器出貨前2好幾年了,品質有保障產品線齊全,但是品牌溢價也會稍高一些。Tier1.5 的幾大品牌其實各有特色,三星高端特色產品較多,但是 VA 產品居多 IPS 產品可選范圍較少,Benq 與 ASUS 整體品質與 Tier1 差距不大,Benq(明基)辦公與護眼類功能比較有特色,而 ASUS 的敗家之眼與神光同步則是游戲玩家們比較認可的。聯想前幾年單獨顯示器產品出貨并不多,這幾年面向消費用戶的機型逐漸增多,也有不少值得考慮的機型。

    Tier2 中 LG 這幾年口碑下滑嚴重(品控問題),有逐步從顯示器廠商退回面板供應商的趨勢,Acer、AOC、ViewSonic 的產品性價比不錯,但是在設計、做工細節上相比前面提到的廠商有一定的差距(低價總要在產品上做出一些妥協的)。小米、HKC、創維、SANC 這些國內廠商產品的性價比會更高一些,不過由于出貨量較小、設計經驗與制造水平與 Top 大廠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一般也不會有大的問題),預算較低對品質要求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也是值得推薦的。

    ▼IDC 數據,2020顯示器領域前五依舊是 DELL、HP、TPV(AOC等)、Lenovo、Samsung

    寫在產品選購推薦開始前

    由于今年面板普遍漲價,限于時間、精力和篇幅這里總共推薦30款產品,按價位段分為0~1000、1000~2000、2000~3000以及3000以上四個價位段。由于個人所知所學有限,市面上顯示器型號與品牌又眾多,只能盡量做到客觀評價,在產品選擇上也盡量避免集中于某個品牌。完成文章后統計單一品牌推薦占比也是<=20%,游戲顯示器與辦公/專業顯示器推薦比也接近1:1,后續大家對特定價位段/類型顯示器有較多需求的話,我會再更新單獨的文章進行細化的推薦。

    ▼價位分布、品牌分布、類型分布統計

    0~1000價位段

    由于整體漲價入門級產品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這次推薦的產品會更加靠近1000,千元內的產品基本也會因為成本原因,在面板素質、外觀設計、支架、色域、背光亮度等方面做一定的妥協,如果對品質要求更高1000出頭的產品會更加合適一些。

    創維 24X2

    23.8英寸 IPS/ADS 面板,ADS 面板的供應商是國內面板龍頭 BOE,據說是 DELL 中端產品相同的 CELL(液晶盒)但背光不同。分辨率為FHD、亮度250nit,DC 調光并支持旋轉升降支架,背面也留有100x100mm VESA 壁掛孔,接口部分為 VGA*1、HDMI*1。三邊微邊框設計、拉絲底紋整體顏值尚可,千元內算是性價比不錯的產品。如果對升降支架需求不大,但是想要更大的屏幕,同系列的27X3也值得考慮。

    Redmi 顯示器27英寸

    價格屠夫小米的友商 Redmi 的27英寸 FHD 顯示器,同樣采用 IPS 屏幕、三邊微邊框設計、全局低藍光,整機厚度最薄處僅7.5mm,外置電源設計,接口方面依舊是入門級產品標配的 VGA*1+HDMI*1。顏值上相比上面提到的創維 24X2/27X3 感覺更高一些。

    AOC 24N1H/27N1H

    N1 系列是 AOC 入門機型中顏值相對比較高的,除了采用三邊微邊框設計以外,整機最薄處僅7.9毫米,輸入端也集成在支架上來節省空間。24N1H 和 27N1H 都采用了 FHD(1920X1080) 分辨率的 AH-IPS 面板,區別是二者屏幕尺寸分別為23.8英寸和27英寸。

    HP 24MH/27MH

    顯示器大廠惠普的入門 FHD 機型,千元價位段提供了三邊微邊框 IPS 屏幕,內置音箱、通過萊茵TuV低藍光認證、旋轉升降支架,尤其是在入門價位段提供了 VGA*1、HDMI*1 以及 DP*1。如果預算在1000出頭,同系列的 QHD 機型 HP 24MQ/27MQ 也值得考慮,尤其是在27英寸上 QHD 分辨率體驗會更舒適一些。

    SANC 24G5/G5 兼容版

    由于今年面板整體漲價,在千元以內可選的高刷 IPS 屏幕并不多,SANC 整體算是入門級市場相對性價比和品質都能接受的品牌了。G5 和 G5 兼容版都采用了 1ms G2G 的 IPS 屏,刷新率也達到了144Hz,并支持 AMD 的 FreeSync。標配旋轉升降支架,也更加適合在桌面調整到合適的高度,接口方面 G5 是3*HDMI+1*DP,G5 兼容版是 1*HDMI + 1*DP + 1*VGA + 1*DVI,考慮到 VGA 和 DVI 實用性不大,一般選擇 G5 標準版即可。

    1000~2000 價位段

    離開千元價位限制后,1000~2000價位段的機型整體功能的均衡、設計與面板用料都會好上不少,對于普通用戶來說1000~3000價位段也是我認為相對比較適合入手的價格段。這部分辦公顯示器和游戲顯示器推薦篇幅各占一半。

    ASUS PA248QV

    ASUS 在玩家中的口碑依靠敗家之眼(玩家國度)樹立了非常高的品牌形象,因此在通用和設計領域現在 ASUS 也將品牌稱之為創意國度(ProArt),雖然創藝國度整體售價還是比較高的,但 PA248QV 綜合性價比還是很不錯的。

    面板方面采用了16:10(1920X1200)的 IPS 屏幕,覆蓋100%sRGB(Rec.709)色域,出廠經過逐臺校色平均△E<2.0,并通過了 Calman 認證。面向設計用戶也提供了 QuickFit(快速排版)、ProArt 預設、調色板等專業功能。接口方面支持 VGA、HDMI、DP,并且集成了 USB Hub 功能。

    DELL U2417H/U2419H

    雖然 U2419H 的升級版 U2422H 已經推出,但是考慮到 U2422H 并不是那種一步到位的升級(覆蓋不足的廣色域有些雞肋),在千元出頭價位段依舊推薦老將 U2417H 和 U2419H。

    U2419H 是 U2417H 的升級產品,同樣采用23.8英寸 FHD IPS 三邊超窄邊框屏幕,四邊邊框更窄也通過了 Tuv 低藍光不閃屏認證。色域方面覆蓋了99%的 sRGB 和85%的 DCI-P3,出廠校色平均ΔE<2.0(sRGB 色域),實際上來說依然是一塊 sRGB 色域屏幕,畢竟85%的 DCI-P3 覆蓋率日常專業人士是不會使用的。

    U2422H 其實相比 U2720Q、U2520DR 這些產品升級要差很多,尤其是85% DCI-P3 色域實際并不實用,對于專業用戶來說這款顯示器依舊是 sRGB 色域的。考慮到上市價格相對比較高,除了支架和背面顏值相比 U2419H 高一些外,這款產品并不太值得溢價購買。

    BenQ BL2480T/BL2780T

    BL 系列是明基主打的愛眼系列,BL2480T 采用了 23.8英寸的窄邊框 IPS 面板,分辨率為 1920X1080(FHD),標配人體工學支架支持旋轉、高度、傾斜調節。BL2480T 還通過了 TUV 萊茵認證,搭載了明基特色的智慧調光功能,可以根據環境光自動調整屏幕亮度和色溫,適合對護眼需求比較高的用戶。特色的色弱模式也可以幫助色弱人士正常的使用,是一款比較適合辦公室用戶的顯示器。

    接口方面 BL2480T 支持 1*DP、1*HDMI 以及 1*VGA,另外機器還內置了雙音箱,辦公用途之外看視頻也無需單獨外接音箱了。

    BL2780T 則是27英寸顯示器,同樣采用 1000:1 對比度的 IPS 面板,分辨率為1920X1080。功能方面與 BL2480T 基本相同,標配人體工學支架、智慧調光、低藍光、DC 直流調光、雙音箱,接口部分也同樣為 DP*1、HDMI*1 以及 VGA*1,27英寸的面板相比 BL2480T 顯示面積更大一些。

    ▼BL2480T/2780T 都支持旋轉使用,豎屏很適合碼代碼或者 PDF/書籍編輯、閱讀等辦公應用場景

    ▼低藍光+DC 直流調光減少頻閃,智慧調光技術可以根據環境光自動調節畫面亮度

    AOC Q27U2D

    Q27U2D 是 AOC 27英寸 QHD(2560X1440)分辨率產品中定位相對比較高的產品,采用 LG A+級別 IPS 面板,覆蓋了92%的 DCI-P3 色域和100% sRGB 色域,出廠校色平均△E<2.0。機器通過了 VESA DisplayHDR400 認證,在播放剪輯 HDR 內容時會比僅支持 HDR 解碼的產品表現更好。接口方面配備了 DP*1、HDMI*1、USB-C*1,并集成了 USB Hub 功能(USB 擴展*4),并且 USB-C 接口支持 65W 供電,搭配 USB-C 供電的筆記本可以使用電源和視頻信號一線通。

    小米快速液晶顯示器 24.5英寸

    小米這款24.5 Fast IPS 顯示器上市價999的時候性價比爆棚,目前售價已經會歸原價1499,并且缺貨問題比較嚴重。從參數和設計上來說這款機器都是很不錯的,24.5英寸144Hz 2ms G2G 的FHD(1920X1080) IPS 面板,整機外觀延續了先前27英寸 QHD IPS 165Hz 相同的設計,覆蓋 95% DCI-P3 色域并支持 DisplayHDR400,缺點是支架比較短旋轉的時候需要避免撞擊邊角。如果時光回到初上市的時候,我一定選擇再買一臺。

    小米顯示器 27英寸 2K IPS 165Hz版

    小米顯示器27英寸 2K(2560X1440) IPS 165Hz 版,主流電競屏的原生 8bit 三邊窄邊框面板,出廠校色后平均△E<2.0,升降旋轉支架和 USB Hub 也一應俱全。相比24.5英寸寬分辨率、刷新率都有提高,不過灰階響應時間(G2G)為4ms。618附近秒殺價大概在1799~1899左右,相比 ASUS、HP 這些同規格產品性價比高上不少,我認為是這個價位游戲顯示器比較均衡的一款(G2G 表現稍差)。

    HP X27i

    HP 品牌加持下性價比不那么突出,X27i 是這個價位主流的面板(或者 Cell+自組背光)配置,2560X1440分辨率 144Hz 刷新率 99%sRGB 面板,G2G 時間同樣為4ms。X27i 支持 FreeSync、DC 調光并通過了萊茵 TuV 低藍光認證,細節品控會比小米顯示器好一些,但是紙面參數略低(也就是俗稱的性價比低一些)。

    ASUS VG27AQ

    不知道何時起XX金剛這個詞在國內游戲玩家口中流傳,最早指的是幾臺硬件 G-Sync 顯示器,后來 ASUS 索性就把這套名詞用在了自家入門級的 TUF 產品線上。所以產品頁面會看到各種金剛,比如小金剛、小金剛 Pro、小金剛 Plus、小金剛 Max 等等,實話 ASUS 的品控相對還算不錯的,不過入門級這些小金剛命名實在混亂。

    這款 VG27AQ 是小金剛系列中的 Pro,27英寸 165Hz IPS 面板,支持 FreeSync 和 G-Sync 兼容,350nit 的亮度相比金剛中的250nit 機型要上一個檔次,但是想要 DisplayHDR 則只能加錢上小金剛 Max 了。618優惠價 VG27AQ 和 HP X27i 可能還會有一定差距,如果對品牌沒有特別明確要求的話,這兩款哪款價格低選哪款即可。

    ViewSonic VX2778-2K-PRO/VX2719-2K-PRO

    VX2778-2K-PRO 的性價比介于小米和 ASUS/HP 之間,同樣 8bit QHD(2560X1440) 144Hz 面板,但是采用廣色域背光,色域方面相比 ASUS、HP 會略高一些(130% sRGB 色域容積 VS 99% sRGB)。它的升級款 VX-2778-2K-PRO-2 因為缺貨可能會提前 EOL,對應的 nano IPS 版本 VX2719-2K-PRO 618預售也落在1999,對性價比比較在意的用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VX2719-2K-PRO 采用170Hz(其實就是 165Hz 超頻)nanoIPS 面板,色域方面覆蓋98% DCI-P3 色域,支持 DisplayHDR400 和 FreeSync Premium。

    Acer XV271U M/XV272U V

    XV271U M 采用的是 AUO(友達光電) Fast IPS 8.2 面板,XV272U V 則是群創快速液晶面板,二者分辨率都為 QHD(2560X1440), 刷新率也都為170Hz(165Hz 超頻而來)。XV271 UM 的優點在于 G2G 響應時間表現比較好,1ms 的響應時間更適合車槍球游戲,不過色域覆蓋部分只能覆蓋99%的 sRGB 色域。XV272U V 主要優點在于更高的色域(95% DCI-P3)、更好的 HDR 支持(支持 DisplayHDR400),2ms 響應時間雖不算頂級但相對也比較優秀了。

    Acer 整體性價比很高,我用過的幾臺品控也都不錯,不過一直讓人詬病的就是 Acer 的底座設計,圓盤底座真的不適合這個年代的審美了。

    ▼Acer 還給四款產品詳細列表對比,如何選擇就看你更在意的參數了

    2000~3000價位段

    AOC U34P2

    對于寬屏用戶來說,34英寸是相對比較合理的尺寸,高度與27英寸相仿日常60~70cm 寬的桌子都能夠駕馭。AOC 這款 U34P2 采用的是21:9的 IPS 面板,分辨率3440X1440日常使用 PPI 也足夠細膩,2000出頭的價格相比去年也沒有明顯的漲價。色域部分覆蓋了98%的 DCI-P3,出廠校色后平均△E<2.0,不過我之前測試過這臺機器,實際 Calman ColorMatch 軟件測試平均△E在2.5~3左右。接口方面支持 DP*1、HDMI*2,日常使用問題不大,不過整機尺寸很大如果集成了 USB Hub 辦公使用會更方便一些。

    綜合來看在2000出頭價位,是大廠 21:9 3440X1440 不多的選擇。

    AOC 盧瓦爾 LV273HUPR

    LV273HUPR 屬于 AOC 的盧瓦爾系列,相比 U2790PQU 這種性價比機型做工與設計會更好一些,采用 4K(3840X2160) 分辨率 AH-IPS 面板并通過了 DisplayHDR400認證,色域部分覆蓋了99%sRGB,出廠標稱平均△E<2.0。整機拉絲工藝顏值尚可,接口部分支持 HDMO2.0*2、DP1.4*1、USB-C*1 以及 USB 3.2Gen1*2,USB-C 接口還支持65W供電,比較適合連接筆電產品。不過這款產品有一個硬傷就是底座劃痕(可能是吐槽這個問題的用戶比較多,官方甚至在詳情頁寫了個說明),雖然日常使用時看不到底座下方,但是對于高端產品線來說看不見的地方也不應該隨意處理,用設計與制造工藝提升來解決問題才是正確處理客訴的方向。

    DELL U2719DS/U2722DX

    U 系列一直是 DELl 產品線中的標桿系列,U2719DS 采用2560X1440分辨率的 IPS 面板,四邊窄邊框設計視覺沖擊力比較足,不過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的技術限制下方邊框縫隙會比其他三邊稍大一些。另外 U2719DS 也是少有的弧面設計,整機最薄處僅6.5mm,比很多手機都更薄。色域部分覆蓋了99%的 sRGB/Rec.809 色域,以及85%的 DCI-P3 色域,出廠校色平均△E<2.0,同時也通過了萊茵低藍光護眼認證。

    接口方面 U2719DS 配備了 HDMI*1、DP In*1、DP Out*1,以及 USB Hub,這里的 DP Out 說明 U2719DS 支持 DP 菊花鏈功能,主機使用一條 DP 線連接一臺 U2719DS 后,可以利用它的 DP Out 再連接一臺顯示器,桌面更整潔走線也會更加方便。

    U2722DX 則可以看做 U2719DS 的升級款,外觀設計方面升級為22系列主打的鉑銀設計語言和超薄支架設計,顯示器整體由先前的黑色主色調改為亮銀色,相較來說外觀質感提升不少。當然除了外觀,U2722的色域覆蓋也提升到95%的 DCI-P3 色域,并通過了德國萊茵TUV的硬件防藍光認證。

    不過要注意的是新增的 USB-C 端口僅支持15W 供電,只適合連接手機、平板等設備,這里實話應該給到65W輸出用來連接筆記本。

    BenQ EW2780Q

    明基 EW 系列是面向影音娛樂的產品,EW2780Q 采用的是 LG 的27英寸 QHD(2560X1440) IPS 面板,覆蓋了99%的 sRGB 色域并過了 TUV 萊茵低藍光認證、低頻閃認證,配備了明基特色的 B.I. 智慧調光功能。接口部分 EW2780Q 配置了 HDMI2.0*2 以及 DP*1,支持特色的 HDRi 技術,針對諸如游戲、視頻等不同的場景可以使用不同的模式進行顯示,提升暗部細節表現并避免亮部過曝的問題。

    我覺得這款產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 treVolo 音效,利用2個內置的 5W 揚聲器和專用 DSP,可以支持多種場景模式音效,音質方面可以比肩很多入門級音箱產品。在連接 Swtich、PS、XBox 這些主機的時候,不錯音質的內置音箱讓你無需外接音箱就能獲得不錯的體驗,看視頻追劇這些應用自然也不在話下。

    這款產品我認為主要適合辦公+輕度娛樂/主機用戶,DP 接口用來連接 PC/Laptop,辦公之余也可以聽聽歌、看看電影或是追劇,HDMI 接口連接主機,內置音箱音質也能滿足主機用戶的需求。

    創維 F34G4Q

    說完了辦公與娛樂顯示器后,自然還是要推薦幾臺游戲顯示器的,之前有朋友希望我推薦性價比比較高的寬屏 IPS 高刷產品。在2000出頭的價位,34英寸21:9高刷顯示器的選擇并不多,創維這款 F34G4Q 采用的是一塊 3440X1400 100Hz 刷新率的 IPS 面板,覆蓋99%sRGB 色域,接口部分配備了 HDMI2.0、DP1.2、USB-C(15W) 以及 USB2.0X2。

    F34G4Q 100Hz 的刷新率雖然相比120/144Hz 略低,相比60Hz機型性價比還是有一定優勢的,無論是桌面應用還是游戲下都會更加流暢,兩千出頭的售價也沒有太多高刷寬屏顯示器可選。

    ASUS TUF VG27AQL1A

    ASUS 的 TUF 系列產品線產品還是很豐富的,27英寸 QHD 大概有印象中一度有10款左右的產品在售,VG27AQL1A 算是這幾款中端機器中配置最高的。采用27英寸 QHD(2560X1440)分辨率 IPS 面板,背光方面升級至廣色域高亮度背光,峰值亮度400nit 覆蓋了95%的 DCI-P3 色域和100%的 sRGB色域,整機也通過了 DisplayHDR400 認證。

    整機做工與設計也是小金剛系列中的標桿,接口部分配備了 DP*1、HDMI*2,以及2個 USB 輸出的 USB Hub。品牌與做工應該是在這個價位段選擇 ASUS 的主要原因,參數部分其實這幾款機器都沒有采用快速響應液晶面板,因此官方只標出 1ms MPRT 時間,實際 G2G 估計至少在3~4ms 以上,對于響應時間要求比較高的用戶,還是推薦選擇采用快速響應液晶面板的產品。

    ▼TUF 小金剛家族官方對比圖

    ▼我自己整理的 ASUS 27英寸 QHD 顯示器參數對比,相比官方對比圖中只標升級不標降級應該更客觀一些

    ▼VG27AQL1A

    LG 32GN650-B

    QHD 高刷顯示器主流尺寸以27英寸為主,2000出頭價位32英寸的產品可選的并不多,LG 的這款 32GN650-B 是新上市的性價比機型。采用一塊32英寸 QHD(2560X1440) 分辨率的 IPS 面板,165Hz 刷新率 1ms MPRT 響應時間。由于成本限制這款產品色域只覆蓋95% sRGB 色域,HDR 部分也僅支持 HDR10(解碼),主要勝在屏大價低(相對而言)。

    類似定位的產品還有 ViewSonic 的 VX3219,AOC 的 AG322QX,隨著游戲顯示器用戶的增多,相信未來32英寸 QHD 高刷顯示器的選擇也會更多一些。

    3000~5000價位

    選擇更高價位機器的用戶一般都更專業一些,甚至可能是比我換顯示器還要勤快的真發燒友,這部分選購推薦其實想來寫的必要并不是很大,但是考慮文章的完整性與完備性,針對辦公和游戲應用,推薦幾款個人認為品質或是設計相對比較有特色的機器。

    DELL U2720Q

    作為 DELL 的高端系列,U2720Q 應該是面向普通/入門級專業用戶比較高端的 4K 顯示器了,整體設計延續了19年四邊窄邊框的設計語言。作為老款 U2718Q 的升級機型,依舊采用 IPS 面板,色域方面覆蓋了95%的 DCI-P3 色域和99%的 sRGB 色域,經過出廠校色后平均△E<2.0。新升級了背光與 HDR 技術,通過了 DisplayHDR 400認證,并且 USB-C 接口支持 DP1.4 和 90W USB PD 輸出,連接像 MacbookPro 之類的需要較大功率的筆記本非常合適。

    接口方面支持 DP*1、HDMI*1、USB-C*1,并且內置了 USB Hub,支持兩個 USB3.0(USB-A) 端口輸出以及一個 USB-C 接口輸出。

    BenQ EW2780U

    有些時候顯示器不止用來連接 PC,對于書房使用的顯示器,有時候也會兼顧連接像是 PS4Pro、PS5、XSS、XSX、NS 這些主機。由于目前 HDMI2.1 的顯示器基本還未推開,如果你是 PC+主機雙持黨,那么選擇支持 HDR+不錯音質的顯示器也是很合適的。明基的這款 EW2780U 采用了一塊 4K 分辨率的 IPS 面板,支持 10bit 色深、多場景 HDRi 模式,內置 DSP 芯片、treVolo 音效、5W*2 雙音箱也可以替代入門級音箱產品。

    接口方面支持 HDMI2.0*2、DP1.4*1、USB-C*1,其中 USB-C 接口支持 60W USB PD 供電,連接筆記本實用也可以實現一線同時傳輸視頻信號與供電。

    DELL S2721DGF

    S2721DGF 是中端相對比較全面的一款顯示器,采用 2K(2560X1440) 165Hz Nano IPS 面板,1ms 快速響應時間,10bit 色深并覆蓋了98%的 DCI-P3 色域,并通過了 VESA DisplayHDR 400認證。并且這款機型通過了 G-SYNC 兼容,AMD 的 FreeSync Premium Pro,低藍光不閃屏(TuV 認證)。

    支架部分除了支持升降旋轉外還內置了理線槽,接口部分支持 HDMI2.0*2、DP1.4*1,內置 USB Hub 支持4個 USB3.0 接口。這款機器日常價格在3000出頭,相信促銷優惠價會在3000左右,相比2000左右性價比機器來說功能更全面一些,做工與面板品質也更好一些。

    DELL AW2521HF

    隨著快速響應液晶的全面導入,IPS 面板的響應時間也越來越好,外星人這款 AW2521HF 就配備了1ms 響應時間的 FHD(1920X1080) 240Hz 面板。另外這款顯示器也同樣支持 AMD FreeSync Premium 以及 G-Sync 兼容防撕裂技術,RTS/車槍球玩家也不需要為了低響應時間,而去選擇視野較差的 TN 面板了。

    同系列的 AW2521H 刷新率為360Hz,同樣采用 Fast IPS 面板,單從面板刷新率來看提升不大,不過支持 G-SYNC 和 NVIDIA Reflex 技術可以進一步優化延遲。

    ASUS ROG STRIX XG279Q

    敗家之眼(玩家國度)在玩家中的口碑整體還是不錯的(除了貴),這款絕殺27英寸使用 FAST IPS 面板,G2G 響應時間1ms,分辨率為 QHD(2560X1440),刷新率170Hz。色域部分覆蓋95% DCI-P3 和99% sRGB 色域,400nits 亮度并通過了 VESA DisplayHDR 400認證。

    近期 XG279Q 低價都在3999左右,如果對投射燈沒有需求的話,也可以選擇價格更便宜的 XG27AQ。

    三星 玄龍騎士G7 C27G75TQSC/C32G75TQSC

    雖然市售主流游戲顯示器中 IPS 面板產品表現整體會更好一些,但是三星的玄龍騎士 G7 應該是 VA 陣營相對比較能打的機器了,31.5英寸 1000R 曲率面板、240Hz 刷新率、1ms G2G 響應時間,通過了 DisplayHDR 600認證,支持 G-SYNC 兼容以及 AMD FreeSync Premium Pro。采用了三星的 QLED 量子點背光技術,覆蓋95% DCI-P3 色域,接口部分支持 HDMI2.0*1、DP1.4*2 以及 USB Hub。C32G75TQSC優惠價格大概在5499左右,同型號還有27英寸版本 C27G75TQSC,今年以外優惠價一般在4799左右。

    當然如果你的預算更低一些,仍希望體驗 VA 曲面面板的話,G5 系列的 C27G55TQWC 以及 C32G54TQWC 也是不錯的選擇。

    結語

    好了,兩周的時間準備了這篇一萬四千字左右的文章,希望對大家618選購顯示器起到參考與幫助。最后感謝大家的收看,也希望大家多多點贊收藏并在評論區留言,你的支持就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我是 KC,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小伊評科技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遇到電腦開機黑屏這個問題是很常見的。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因素其實有很多,筆者把有可能出現的原因根據優先級給大家做一個排列,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只需要對癥下藥即可:

    01.內存金手指氧化導致接觸不良(實操過程中最經常遇到的問題)

    由于內存接觸不良的問題導致的黑屏現象是在實際生活中最最最最常見的,幾乎可以占到80%以上。由于內存問題所產生的現象包括不僅限于——“開機黑屏,主機正常開機,顯示器提示無信號”“主機頻繁地自動重啟,顯示器無信號”等等。

    如果你發現,主機的硬盤燈,網口燈都是正常亮起的但是屏幕是黑屏的,重插視頻鏈接線也沒有恢復的,那么大概率就是內存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關閉系統(長按電源鍵),切斷電源,將機箱鋪平,然后打開側板,一般來說打開側板之后就可以看到內存了。

    找到內存插槽之后,扣下內存側邊的卡扣,然后拔出內存,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用手持吸塵器之類的對主板周圍做一個清潔,有些時候灰塵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取下內存之后,對內存的金手指的地方,也就是下面紅色標準的這一排黃色金屬的位置,用橡皮或者眼鏡布,或者不掉毛的棉質衣服進行反復擦拭即可,力度控制好,目的就是為了去掉附著在金手指上的氧化層,解決接觸不良的問題。

    擦拭過后,將內存插回到內存插槽中即可,請注意一定不要插反,內存上都有“防呆口”,根據指示去插就行。另外特別提醒一句,內存插入到插槽中之后,一定要確保內存插槽側邊的卡扣能夠順利扣上,否則的話內存實際上是沒有安裝到位的


    02.重插、更換視頻線。

    有些時候視頻線接觸不良或者信號沒有傳輸到也會造成開機黑屏或者信號沒有接收到的問題。建議可以把顯示器以及主機上的接口重新拔插一下。另外有條件的話還可以換一條視頻連接線進行嘗試,以排除是因為連接線本身的故障而造成的接觸不良的問題。


    03.如果有獨立顯卡,獨立顯卡拔了重裝,并按照擦拭內存金手指的方式對顯卡進行擦拭。

    顯卡接觸不良同樣也會導致黑屏的問題,那么就可以采用這個策略進行故障排除。一般來說,顯卡運行正常的情況下在剛開機進行硬件自檢的情況下,風扇是會轉動幾秒鐘的(隨后可能會因為溫度調度而停轉,但是起碼都會轉),如果從開機開始顯卡風扇就不轉,那么顯卡大概率是有問題的。

    如果拔插,擦拭金手指,檢查供電等之后,問題依舊,那么顯卡出問題的概率就比較高了。建議找專業人士進行檢測(現在都會有診斷卡,可以定位問題來源,但是普通用戶不可能有


    提別提醒:

    1.如果經過以上步驟,問題均未得到解決,那還是盡快送修吧。

    2.筆記本電腦個人不建議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私自拆裝,現階段大部分筆記本的模具都比較復雜,很容易出現拆了裝不回去的問題,而且影響保修,真要自己動手先根據電腦型號查詢拆機教程。


    其他細節瑣碎的問題提醒:

    1.內置獨立顯卡且CPU沒有內置核心顯卡的時候,需要看清楚視頻鏈接線是否式插在顯卡所提供的視頻接口上,如果是插在主板的插口上,顯示器是無法接收到信息的。(新電腦首次開機可能遇到問題)

    2.外界多臺顯示器時的顯示設置問題,有些時候可能是因為主副顯示器沒有選擇好,選擇了僅在1或2顯示器上顯示,從而導致某一個顯示器無信號的問題,需要在桌面右鍵,顯示中進行調整。

    3.買了不帶核心顯卡的CPU卻忘了買獨立顯卡。英特爾家族所有帶F,AMD Ryzen 家族凡是不帶G的,都是沒有核心顯卡的,必須要配置對應的獨立顯卡才能輸出桌面圖象信號。


    以上就是對于電腦開機不亮的解決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END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