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找到桌面的“控制面板”并打開,如果桌面沒有的話,可以在開始菜單找到。
2、然后在“控制面板”中找到并點擊進入“硬件和聲音”。
3、再“硬件和聲音”的主界面中,找到并點擊進入“設備管理器”。
4、在“設備管理器”窗口中找到“鼠標和其他指針設置”,點開左側的小括號展開。
5、然后鼠標右鍵點擊帶有“Touchpad”字樣的選項(“ASUS”代表“華碩”品牌,不同品牌的筆記本顯示內容不同,認準“Touchpad”字樣即可)。
6、在右鍵菜單點擊“禁用設備”就可以關閉筆記本電腦觸控板的鼠標了。
7、如果想要開啟的話,再次右鍵單擊“Touchpad”選擇“啟用設備”就可以開啟觸控板功能了。
以上就是筆記本電腦觸摸鍵盤怎么關系的詳細介紹啦,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Windows 筆記本轉投 MacBook 多年,一直有一個疑惑困擾著我 —— 為什么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都那么難用?
對于 MacBook 用戶來說,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經常被列為無法割舍的重要原因。而對于 Windows 用戶來說,糟糕的觸控板體驗讓鼠標依然占據著筆記本最佳拍檔的位置。
我們先從觸控板的基本動作上來說。在日常使用中,用戶使用觸控板的動作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種。
這些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觸控板能夠完成的動作,其中前三者主要和觸控板使用的表面材質有關。
好的觸控移動體驗手感要順滑不澀,使用起來輕松不費力。這種觸控板一般使用的都是玻璃材質。玻璃材質現在廣泛應用在觸控操作的設備中,最常見的就是手機屏幕。但是光滑的玻璃在有手汗的情況下手感就會變得非常艱澀,所以觸控板都會做成磨砂手感,進一步增加順滑感。多指手勢和移動基本一樣,只是增加了多點觸控點而應用。
關鍵在最后一項,也就是按壓點擊操作。由于系統的交互設計原因,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會移動光標,而點按代表的則是選中操作,兩者結合讓我們能對屏幕上不同的元素進行選中,從而進行后續一系列復雜操作。
從移動到點按的過程中,大多數人的習慣是移動到目標元素上直接按下,比如選中一個圖標,比如快捷打開一個應用,后續還能繼續接上移動操作,比如選中一段文字等等。
這種交互形式是非常高頻的操作,它的好處在于你可以同時操作空間上的水平移動(滑動)與垂直移動(點按),手不用抬腕離開觸控板就能執行多種操作,不僅效率高,同時非常自然和直覺,這點是雙擊或者多指手勢都無法比擬的。
▲ 觸控板的按壓操作。圖片來自:Expert Reviews
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按壓點擊的糟糕體驗難辭其咎。如果你經常使用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會很神奇的發現它的按壓反饋并非所有區域都是一致的,而是從頂部到底部呈現一個很明顯的線性變化 —— 頂部幾乎按壓不動,越靠近底部則越容易被按下去。
這就是導致我們最高頻的操作,移動后按壓這個「經典 Combo」出現了體驗斷層,如果你向上移動比如找到最上角的窗口關閉按鈕進行按壓點擊,經常會發現觸控板按不動,而向下移動到任務欄在按壓點按則簡單得多,這種分裂的體驗會讓觸控板的體驗急劇下降,「難用」的評價隨之而來。
但問題是,為什么會這樣?
不少人都知道 2015 年以后使用了 Force Touch 的 MacBook 觸控板體驗出色,而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到今天使用體驗依然差勁。問題在哪里?就在結構設計。
那些有獨立按鈕的早期觸控板先不提,目前大多數筆記本觸控板在結構上像是一個「跳板」,你可以想象一下跳水項目的三米板或者蹺蹺板的一邊。在觸控板的下面留有一定的空間,這部分通常會有一個按鈕,讓觸控板可以按下去實現按壓點擊。
但同時,靠近鍵盤的上半部分則被固定著是無法按動的,要想實現按壓點擊只能往下,這個導致了觸控板在這個動作上的可用性只有一半。
在使用 Force Touch 之前,MacBook 的觸控板其實也是這種設計,直到 2015 年的 12 英寸 MacBook 率先搭載 Force Touch 壓力觸控板,徹底顛覆了筆記本觸控板的使用體驗。
Force Touch 技術在前幾年已經說的很多了,核心就是用振動馬達模擬出按壓的力度反饋代替傳統的機械結構,蘋果稱之為「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并且在四角都加入了力度傳感器,可以感知用戶按壓的力度。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在觸控板的全區域都能實現相同的觸控手感。那種因為向上移動之后觸控板無法直接按下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了。
這些小細節的改善不斷積累起來,讓 MacBook 的觸控板已經甩開了其它筆記本觸控板一大截。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一些有追求的 Windows 陣營產品也開始關注改善觸控板的使用體驗了,比如前兩天剛剛發布的新款華為 MateBook X,這款機型就搭載了「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內置 8 個壓電陶瓷片,提供全區域感知按壓震動反饋。
那非壓力觸控板,不用振動反饋,就不能做到全區域按壓嗎?其實也不是,至少蘋果就已經給出了一個精巧可行的方案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
在這個鍵盤上,除了精巧設計的配重與懸掛吸附方式,那塊觸控板也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大助力。這塊觸控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滑動的觸感和點擊的手感都不錯,讓很多人感到驚喜的是,這是一塊在任何區域都能按下的觸控板。
在 iFixit 的拆解中可以看到,妙控鍵盤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機械結構設計。中間部分是一個按鈕,然后通過杠桿的原理,用機械機構覆蓋了四角這種最難受力的部分。
這種精巧的設計讓用戶在任何區域按壓下去之后,壓力實際都會傳導到中心的按鈕上,以此讓整個觸控板變成了一個大按鈕,從而實現了全區域可按壓。
除了按壓點擊的手感之外,凡是好好用過 Windows 筆記本和 MacBook 的人也能感受到,在光標移動上,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的手感總是感覺更「飄」一些,精度沒有 MacBook 的觸控板那么高。
這個感覺同樣沒錯,就像 iOS 的跟手性碾壓了 Android 多年一樣,MacBook 的觸控板在精度和跟手性上都遠遠比大多數 Windows 筆記本更好,并且還有多點觸控為基礎的多指操作手勢進行操作輔助。
▲ Windows 的「精確式觸控板」. 圖片來自:嘉年不過爾爾
如今較新的 Windows 筆記本比如微軟的 Surface 系列,戴爾的 XPS 系列都提供了更優秀的觸控板體驗,精度更好,同時也能支持多指手勢。只是在按壓操作上依然和精妙的 Force Touch 無法相比。
而對于那些較老的 Windows 筆記本來說并非沒有改善的機會。之前微軟聯合英特爾、義隆電子和新思科技提出了「精確式觸控板」解決方案,并且由微軟帶頭直接在 Windows 系統里進行控制。
只要是 Elan/Synaptics 的觸控方案,更新驅動之后就能獲得近似于新式「精確式觸控板」的體驗,對于部分老款筆記本可以說是一個煥發新生的更新。
當然,如果要讓一塊好的觸控板能夠物盡其用,在優秀的硬件基礎上還需要操作系統和第三方 App 都花費些心思去配合,Windows 系統在這方面來說還需要慢慢來打磨。
最后一點影響觸控板使用體驗的因素則是單純的面積大小。觸控板說到底也是通過用戶的手指來進行操作,手指的可移動范圍和用戶操作密切相關,當觸控板面積不夠大時,光標移動就需要手指頻繁的抬起落下。
更大的觸控板是這幾年 MacBook 的趨勢之一,2016 款的 MacBook Pro 相比 2015 款,觸控板一下子大了一圈。今年剛更新的 2020 款 MacBook Air 也把觸控板的面積增大了 20%,在手指移動范圍上會更寬廣,更多元素變得一次滑動就能夠到。
至于觸控板空間不足的情況則可以參考 iPad Pro 的妙控鍵盤配件,受限于整體的體積,它的觸控板面積一定是不夠的,真正長時間使用會比 MacBook Pro 痛苦很多。
你的筆記本觸控板為什么難用,關于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已經得出了答案。但受限于 Windows 陣營的局限性,我們很難在更多的筆記本品牌上看到華為這樣愿意付出更高成本去提供更好的觸控體驗。
我想看到這次華為能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讓更多人意識到,一塊好的觸控板帶來的體驗是多么讓人身心愉悅。即便你認為鼠標才和 Windows 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好的觸控板體驗與鼠標操作并不沖突不是嗎?
題圖來源:Notebook & PC – Asus
泡網筆記本頻道5月31日 隨著微軟Windows 8系統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配備觸控屏幕的筆記本上市銷售,觸控屏幕也為筆記本帶來了全新的產品形態。觸控屏幕似乎為PC產品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從前很多被認為不能夠在筆記本上實現的功能一一成為了現實,那么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在選購筆記本時觸控屏幕是否能夠成為決定性理由呢?筆記本屏幕又是否需要貼膜呢?本文為您解答。
● 觸控筆記本的發展
觸控技術在萌芽階段即被許多人看作是未來人機交互的一大進步,在蘋果將多點觸控技術引入到iPhone手機后,多點觸控的概念開始逐漸被大家所熟知,到今天,一塊靈敏好用的觸控屏幕是智能手機的標準配置。而在PC領域,觸控的興起卻是在Windows 8操作系統發布后。
2010年央視冬奧會直播中所使用的Windows7多點觸控設備
早在Windows 7發布時,微軟就將多點觸控技術引入到了操作系統,但由于用戶操作方式、硬件廠商以及Windows7系統本身并不適合觸控等原因導致觸控技術在PC產品上并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而伴隨著Windows 7成長的幾年中,由谷歌主導的Android操作系統和由蘋果主導的IOS操作系統將觸控技術應用地淋漓盡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興起大幅度縮減了PC產品出貨量。
2012年,微軟發布Windows 8操作系統,Windows 8操作系統在交互方式上針對觸控操作進行了很多優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微軟獨立于傳統Windows操作窗口開發出了Windows 8操作界面,在這一操作界面下,每個圖標的面積都非常明顯,用戶可以更容易地使用手指觸控。最近發布的Windows 8.1 update在Windows 8.1基礎上對屏幕觸控和鼠標操作進行了更深的優化,用戶無論以哪種方式控制筆記本都擁有比較良好的使用體驗。
多種使用形態的聯想YOGA 2 Pro
Windows 8操作系統正式發布后,預裝了該系統的觸控筆記本開始陸續面世,觸控屏幕在筆記本上的應用使筆記本有了更多的使用形態,變形本就此出現。變形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略顯疲憊的PC市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 觸控屏幕對普通用戶的意義
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數據
雖然各種變形本產品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但是從市場表現來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市場研究公司對此的反應都不夠強烈。
從使用角度來說,觸控屏幕在傳統筆記本形態下并不能帶來更高的效率,另外,在用戶已經習慣鼠標+鍵盤的平面操作后突然引入的觸控屏幕在使用上本身就不夠便利,用戶需要釋放一只手去點擊屏幕下達的指令完全可以通過鍵盤快捷鍵或者鼠標點擊實現,觸控在此幾乎是多此一舉。但如果用戶像圖中一樣想臨時對電腦進行操作,觸控屏幕確實能夠帶來非常優秀的使用體驗。
在大多數情況下,傳統形態的筆記本電腦對觸控屏幕的需求比你想象中要小的多,蘋果MacBook筆記本在多年的產品迭代中從未引入屏幕觸控技術,一是因為其觸控板已經足夠好用,二就是因為觸控屏幕在傳統筆記本形態下的意義實在有限。所以在購買傳統形態的筆記本時,對觸控屏幕大可不必糾結。
華碩T100變形本
不過觸控屏幕在變形本上是必不可少的,變形本的出現為筆記本帶來了更多可能,在平板或者其它使用模式下的時候觸控屏幕會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板模式下,本來已經足夠輕薄、小巧的產品接入鼠標和鍵盤后會顯得非常復雜,無論在使用還是攜帶的情況下都不夠方便。觸控屏幕完美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所以如果想購買一臺變形本,觸控屏幕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提示:試試“←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筆記本屏幕到底需不需要貼膜?
除了對筆記本觸控屏需要理性看待外,到底要不要給筆記本屏幕貼膜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下面就和大家詳細解讀。
非觸控屏幕
對于一般的鏡面屏幕筆記本來說,如果僅僅是為了保護屏幕而貼膜是一件多此一舉的事情,因為手指并不會經常與屏幕接觸,所以給屏幕貼膜起到的保護意義不大,另外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屏幕膜都會多多少少地阻礙屏幕光線向外傳播,也就是說人眼看貼了屏幕膜的屏幕比直接看裸屏的暗了許多,對用戶體驗有很大影響。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只要有一塊屏幕,就有許多人想在上面貼膜,筆記本屏幕是否需要貼膜呢?
鏡面屏幕反光嚴重
不過對于鏡面屏幕來說,為了在強光下避免屏幕反光阻礙視線,可以考慮在屏幕上貼一層霧面屏幕膜,但是霧面膜對屏幕亮度的影響更加嚴重,這就需要用戶根據個人使用習慣自行定奪了。
霧面屏幕實拍
至于霧面屏幕,其規避了鏡面屏幕反光嚴重的缺點,但在屏幕亮度上多少有所犧牲,至于貼膜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本來亮度已經不夠高,再加上屏幕膜的阻礙,效果會更加糟糕。而且霧面屏幕本身具有防指紋效果,所以也不必為了抵抗指紋侵擾而貼膜。
觸控屏幕
觸控屏幕這里我們分傳統筆記本和變形本兩種來討論。傳統筆記本所配備的觸控屏幕由于使用頻率不高,貼上屏幕膜后對屏幕的保護意義并不大,所以并不建議貼膜。另外還有一些變形本在屏幕表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上圖中的東芝Kira筆記本就采用了康寧大猩猩玻璃屏幕,表面還有防指紋涂層,以正常強度使用時,這樣的屏幕上是不需要任何保護措施的。
華碩T300變形本
對于絕大多數變形本來說,貼上一層高透光屏幕膜還是有些必要的,因為除了少數變形本屏幕采用了康寧大猩猩等高強度的玻璃外,大部分產品都沒有在屏幕玻璃上下更多的功夫,長時間對屏幕進行觸控操作難免會給屏幕帶來些劃傷。在考慮是否給變形本屏幕貼膜的問題時只要把它看做是一臺平板電腦就可以了。
全文總結:
今天和大家簡單說了說筆記本觸控屏幕的一些事兒,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沒有特殊需要,觸控屏幕并不是決定最終是否購買的關鍵因素。此外對大部分筆記本屏幕來說,貼屏幕膜的意義并不是非常大,這一點在配備了霧面屏幕的筆記本和一部分使用高強度玻璃觸控屏幕的筆記本上尤為突出。更多關于如何選擇筆記本屏幕的問題請查看本站之前發表的《怎么選?你該知道的筆記本屏幕那些事兒》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