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博覽會是一個展示最新產品、交流行業信息的平臺。如何提升活動現場的互動性和參與度,成為組織者關注的焦點。本文將介紹如何運用大屏互動系統,通過簽到功能、上墻功能、抽獎功能和互動游戲功能,為展會博覽會增添活力,提升現場效果。
一、快速簽到
參會者掃描二維碼即可快速簽到,提高了現場效率。
二、互動上墻
參會者手機發送的信息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促進了現場交流和活躍度。
三、大屏抽獎
通過大屏幕抽獎,參會者有機會贏取禮品,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熱情。
四、游戲
現場設置互動游戲,如切水果、瘋狂數錢、動感搖一搖、接金幣等,激發了參會者的參與熱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大屏互動系統通過簽到、上墻、抽獎和游戲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展會博覽會的現場互動效果和參會者參與度。
屏趣年會抽獎軟件是一款簡潔、免費、好玩的電腦抽獎軟件免費版 ,為活動現場的來賓帶來科技、炫酷、便捷的互動新體驗。借助微信平臺,軟件為大屏幕和手機提供交互平臺,將 PC 端內容通過大屏幕同步展示給現場用戶,實現游戲、搶紅包、文字、表情、抽獎、投票、簽到等多種互動功能。力求為每位用戶提供完美、精彩的大屏體驗。
可以為發布會、年會、訂貨會提供暖場互動、彈幕上墻、動感搖一搖、投票、紅包雨、巨幕抽獎等活動功能,解決了活動的所有痛點,為用戶提供了一站式服務。
無論是企業年會、婚慶典禮、行業發布會、周年慶活動、產品宣傳會、同學會、啟動儀式、投資路演、門店促銷、酒吧舞臺、演出展覽還是培訓沙龍等多種場景都可以使用屏趣大屏幕滾動抽獎軟件。
提振北區經濟,改善民生區商戶的經營,特區政府聯同澳門中華總商會及澳門北區工商聯會于本年3月至8月期間舉辦為期20周的“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活動,有關促消費活動已于8月4日結束,并于今(15)日在澳門中華總商會會址何賢先生紀念堂舉行閉幕式及終極大抽獎。
1,255間北區商戶參與
帶動1.5億消費
“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舉行逾4個月,最終獲1,255間北區商戶積極響應參與,并配合推出周末折扣優惠。受惠商戶遍布不同行業,合共2,975萬元電子優惠被核銷,帶動北區商戶消費額約1.5億元,消費拉動率達5倍,累計逾152萬筆交易符合資格參加終極大抽獎。
現場抽出162名得獎者
名單上載專頁
活動期間周六、日透過承辦單位電子錢包在參與商戶單筆實付滿50元,便可自動參加終極大抽獎。終極大抽獎的獎金獎品由澳門中華總商會及其他贊助單位支持提供,總值達50萬元,包括現金獎、智能電話、數碼產品、家電及機票等豐富獎賞。
在專業會計師和電腦學會代表全程見證和監督下,現場合共抽出162名幸運兒,得獎者將由專人以電話通知。得獎名單亦將于8月16日上載至活動專頁(www.macaospendingrewards.com)。
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
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馬志毅致辭時表示,疫后澳門經濟數據取得了亮麗成績,旅客來澳旅游及消費意欲持續上升,澳門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該會近日走訪民生區,了解中小商號在疫后經濟復蘇過程中面對的挑戰以及社區經濟發展的情況。中總將一如既往積極配合政府施政,以“能做就做、應做就做”的態度,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一同破解復蘇不均衡現象,更好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活動獲區內商戶認同
增強中小企經營信心
澳門北區工商聯會理事長馬建章致辭時表示,“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對促進北區消費成效顯著,增強中小企經營信心,獲區內商戶認同,參與商戶達1,255間,拉動消費額1.5億,達5倍杠桿,促進社區消費循環,利商惠民。該會于活動期間舉辦14場周末線下抽獎活動,累計近8,400人次參與。下半年將與政府合作,持續透過“北區玩樂尋味”等宣傳項目推動北區經濟,并邀請網紅沿著北區特色游覽路線拍攝一系列短視頻,期望把握暑假和國慶旅游旺季的機遇,引客入區,為北區注入活力,為北區經濟旅游發展賦能。
總結成效
研究將活動延伸至其他社區
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局長戴建業致辭時表示,是次活動得到北區商戶積極響應,在商會、商戶和市民的支持下,有效帶動北區消費氛圍。現正總結活動成效,并積極制定方案,研究將活動延伸至其他社區,與工商社團和地區商會攜手合作,擴大活動規模,更好發揮引客入區促消費的作用。特區政府將持續透過多元措施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同時支持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并用好各項中央惠澳措施,創新求變尋求突破。
新聞資料及圖片來源:經濟及科技發展局
源:直播海南
路遇抽獎,抽中一臺平板電腦,然后就被要求下載某商城的APP,要進行充值才能拿走剛剛抽中的那個平板電腦,這種套路,各位遇到過嗎?其實,這類的消費套路,我們報道過多次。最近,在海口居住的吳女士也遭遇到了這種消費套路。
當事人 吳女士:9月21號的時候,我就是在街上走路,然后突然來了一位小哥哥,他就是給我發了一個充電線,然后他說姐姐請你幫我點下贊,他說是他的工作任務嘛,然后我出于好心我就幫他點了。
吳女士說,當時這名男子稱他們是新店開張,正在做推廣活動,只要掃碼點贊就能參與抽獎,而讓吳女士沒有想到的是,在她掃碼點贊之后,竟然真的中了大獎。之后,吳女士就跟隨男子來到了這家門店,并被告知,如果想要免費領取獎品,就要下載一款叫做“途銳生活”的APP。
當事人 吳女士:下載了之后,就是用我的微信分付里面, 貸了4500元出來,然后就是充到他們那個所謂的APP里面,就是手機放在桌子上,然后他操作,我看著(記者:當時你沒有疑惑嗎?)就是他當時是這么說的,他說那個微信貸款出來的錢, 如果你在那個APP上不消費的話,它次月是會幫你把次月的還款給還上。
對方的話術,打消了吳女士的疑慮。但是在帶著平板電腦回到住處后,吳女士再次進入“途銳生活”APP,打算用所充值的消費金額購買商品時,她大失所望,感覺自己被忽悠了。
當事人 吳女士:這個APP上的東西少之又少,然后價格又比淘寶,京東,拼多多那些要貴了很多,我就覺得在上面買東西的話,特別不劃算,然后我下午的時候就去到店里, 要求他給我退款了,當時他就是各種給我承諾嘛,各種忽悠我,就是說當月是不能退的,一定要等到次月才可以退。
多名消費者遭遇相同套路
店鋪關門兩部門介入調查
然而10月初,當吳女士再次找上門時卻發現,這家門店已經關門。采訪當天,記者看到,店鋪前還聚集了一些和吳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
當事人 王先生:被騙的金額多少,大概的話都是大幾千,上萬的都有,我這邊是上萬塊錢,目前我們這邊人員的話,差不多有8個到9個之間,還有很多沒有聯系上的。
據了解,這家店是9月中旬開業,9月底關門,經營時間還沒到一個月。這些維權的消費者們表示,他們試圖找到當時的業務員和店鋪的老板,但一直無法聯系上。隨后,記者也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轄區市場監管部門和派出所。
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龍華分局城西監督管理所 工作人員 楊文勇:我們還要調查,然后再看看能不能查到這個店,當時他登記的時候,營業執照的名稱是什么,如果是有的話,現在人找不到的話,只能是列入異常經營名錄,但是對于消費者這個事情的話,儲值的方式有可能涉及到非法集資,我建議消費者去派出所報警。
海口市公安局龍華分局城西派出所 民警:幾個代表去所里后,我們再一項一項去了解,拿手機過來,慢慢來調查。
警惕!免費抽獎套路深
消費陷阱多留神
近年來,“免費抽獎”“全額返還”等新型返利模式在消費活動中熱度不減,在其極具誘惑性的消費宣傳下,其實暗藏玄機,很容易在消費過程中引起糾紛。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避免踏入這些“陷阱”中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當事人 吳女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真的不要相信這些免費的東西,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就是經過這一次的教訓以后,我覺得我以后,我肯定不會去參加這些,掃碼抽獎的一些活動,就是會非常地謹慎的。
當事人 王先生:把我們被騙的經歷告訴大家,像這種小恩小惠,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要輕易相信,我們這邊的話要防范,手機的話不能亂給別人。
其實吳女士等人的遭遇,我們欄目也曾經多次報道類似的新聞。2023年4月,海口的鄭女士,在下班途徑秀英小街時,有人派傳單說掃二維碼可以免費抽獎,她隨手一抽竟然中了一臺平板電腦。隨后銷售人員在她的手機上下載了一款匯來購App,并網貸了6800元充值在該軟件上,而這個軟件,沒有任何的審批許可、經營單位等等,在鄭女士意識到被騙想要提錢時,商家已經關門跑路;2023年8月,海口丁村的王女士,在一家名為“網購家電店”的店鋪里抽中一臺平板電腦,并下載了一款叫做百思寒的購物APP,沒想到卻因此背上了6900的貸款,并且APP內的積分根本無法購物,在王女士想要討說法時,店面早已人去樓空。當下,一些不良商家以回饋客戶、為客戶謀福利為說法,以進店就送禮物或假借免費抽獎送平板電腦、手機,“充值返利”送商城購物積分的手法設置“福利”陷阱,引誘消費者上當,造成個人財產損失。結合這一情況,市場監管部門總結“免費抽獎”“全額返還”的案例,并為消費者支招。
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龍華分局城西監督管理所 工作人員 楊文勇:先給免費東西給你,就有可能是是消費詐騙了,國家也在很多平臺,反詐騙上面做這個相關的宣傳, 個人的手機,身份證,付款碼,收款碼,這個都不要隨便給別人 。
消費者需要特別注意,在類似的案件中,對方會以各種理由各種方式索要消費者手機,并對消費者手機進行操作。同時,類似案件中的APP,都是非正規產品,因此對于下載的APP,下載安裝后,消費者一定要留心查看。
遠離抽獎陷阱這么做→消費者務必在消費前弄清楚商家的證照登記信息,并且簽訂內容明晰、公平合理的合同,留意收據、發票、合同等加蓋的公章是否與營業執照一致。提倡理性消費,勿貪小便宜,不要輕信具有誘惑力的廣告宣傳,注意鑒別商家以“分期付款”為幌子開通信用卡、網絡貸款,可能會承受高利息、影響個人信用等后果。最后,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可先行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協商未果,要及時撥打政府服務熱線12345投訴,涉嫌詐騙的,請撥打110報警,向公安機關報案。
記者:林子健、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