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合硬盤到底能不能入手?這個問題不好說,本文就談技術問題,買不買?還要你自己做主。SSD——固態硬盤 ;HDD——機械硬盤 ;SSHD——混合硬盤。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混合硬盤不是雙硬盤(SSD+HDD),混合硬盤是為了緩解矛盾的產物,固態硬盤太貴,機械硬盤太慢,聰明的商人想到了一個辦法,機械硬盤內置NAND閃存顆粒,非易失性的,進行資料預讀操作。減少了讀取次數,提高了性能,節能效果好,因此筆記本的續航能力有所提升。

    這是一款筆記本的混合硬盤(M.2 PCIe NVMe SSD+5400轉HDD)。

    混合硬盤的特點非常明顯,機械硬盤和固態硬盤的優缺點,它都有!

    由于SSD的價格問題,混合硬盤在臺式機上比較尷尬。既沒有價格上的優勢,也沒有速度上的優勢。

    但是,混合硬盤在筆記本領域和NUC(NUC 是一款功能強大的 4x4 英寸迷你電腦,帶有娛樂、游戲和工作功能,采用可自定義的主板,支持各種內存、存儲設備和操作系統。)領域,卻很有優勢,SSHD采用單碟技術,因此可以做的很薄。

    計算機用久了,會發生卡頓現象,因為碎片化文件太多,機械硬盤對于4K以下的碎片化文件,沒什么好辦法,卡頓就不約而至了。筆記本和NUC用SSHD來加速,是一個好辦法。

    有兩個問題希望大家關注!

    1. 混合硬盤多了閃存顆粒與主控部件,同時還有機械硬盤的部分,故障率會比機械硬盤和SSD高,因此選配的時候,品質很重要!

    2. “Windows ReadyDrive”技術和“混合硬盤”需要Windows7以上操作系統支持

    當然了,技術有輪回,當大多數人將SSD+HDD技術當成解決方案的時候,原有的SSHD被冷落了,Intel正式公布傲騰內存H10,仿佛技術路線有所回歸,可是由于要求太高,在很多機器上根本無法應用。

    因此,本文給出一個暫時的結論,也是一個較好?的建議,臺式機選擇SSD+HDD方案,筆記本選擇SSHD方案。

    于絕大多數PC用戶而言電腦只是一個工具,并不需要懂DIY硬件配置,也不需要會組裝。但是如果你想更好的使用電腦,針對個人使用需求購買最優性價比電腦,最好還是要懂一些DIY硬件配置。此前筆者有一個解決小白用戶裝機遇到困難的欄目《裝機不求人》,每一期講述一個裝機問題,反響還不錯。所以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逐個講解硬件構成以及電商整機優劣,幫助小白進一步了解DIY硬件,做到真正的裝機不求人。

    核心硬件解讀:CPU

    一臺DIY主機的性能最主要取決于CPU,但是我們常常聽說E3、i3、i5、A8、A10各種繁多的CPU型號,那么怎樣做到一看CPU型號就對它大體性能有所了解呢,請看下圖:

    例如Intel Core i5 6500,首先Intel產品線分為賽揚、奔騰、酷睿等。這是一款酷睿系列產品,大家常聽說某某的電腦是i3或i5的,但是同為i3、i5、i7性能可能差距非常大,簡單的說,數越大的越強。再看型號數字部分的參數,第一位數表示這是一款第六代酷睿i5處理器。i5 6500k,后面加了一個字母k,意味著這是一款不鎖倍頻版,您可以調整CPU倍頻獲取更高的性能;i7 5960x后面的字母x代表著這是一款極致性能版,性能超強;i7 4770T表示這是一款超低功耗版。還有移動版、低壓版等筆記本CPU性能稍弱。E3、E5則是服務器CPU,新一代桌面級主板已經不支持服務器CPU,不過E3依然比較受歡迎,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沒有集顯的i7,價格卻比i7低。

    AMD產品可以看FX 4300第一位數為4,表示這是一款4核處理器;同理FX 8300表示這是一款八核處理器;比較特殊的是FX 9開頭的仍然也是八核處理器。APU是AMD推出的集顯性能較強的產品,目前主流是A10系列。

    AMD CPU核心普遍比Intel多,但并不是核心數越多越好,具體CPU性能我們還要看CPU天梯圖。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在天梯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Intel處理器在天梯頂端幾乎占據了大部分位置,AMD 處理器在高端產品寥寥無幾,AMD 8核CPU并不如Intel i7 四核心八線程處理器,當然,價格上AMD更具有優勢。

    再來看一下CPU各項參數,含義如下:

    (1)主頻

    CPU內部的時鐘頻率,是CPU進行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來說,主頻越高,一個時鐘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CPU的運算速度也就越快。但由于內部結構不同,并非所有時鐘頻率相同的CPU性能一樣。

    (2)外頻

    即系統總線,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

    (3)倍頻

    原先并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么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Intel CPU帶K版本就是可以通過調整倍頻和電壓來超頻的。

    (4)緩存(Cache)

    CPU進行處理的數據信息多是從內存中調取的,但CPU的運算速度要比內存快得多,為此在此傳輸過程中放置一存儲器,存儲CPU經常使用的數據和指令。這樣可以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可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1)一級緩存

    即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中,用于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由于緩存指令和數據與CPU同頻工作,L1級高速緩存緩存的容量越大,存儲信息越多,可減少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次數,提高CPU的運算效率。但因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有限的CPU芯片面積上,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2)二級緩存

    即L2 Cache。由于L1級高速緩存容量的限制,為了再次提高CPU的運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儲器,即二級緩存。工作主頻比較靈活,可與CPU同頻,也可不同。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在L1中尋找,再從L2尋找,然后是內存,在后是外存儲器。所以L2對系統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三級緩存

    三級緩存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后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其運作原理在于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數據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數據時,緩存(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響應較為快速。

    (4)TDP

    CPU滿載最大使用功率。

    (5)制造工藝

    CPU的制造工藝是指在硅材料上生產CPU時內部各元器材的連接線寬度,以前一般用微米表示,現在大多數用納米表示,數值越小制作工藝越先進,CPU可以達到的頻率越高,功耗也越低,集成的晶體管就可以更多。目前Intel的制造工藝為14nm,AMD的制造工藝為28nm。

    簡單來說同平臺產品,主頻、緩存越大越好,功耗和發熱量成正比,一般來說TDP越高的CPU,所需的散熱器也就越貴。

    另外有些朋友也許聽過CPU盒裝散裝,他們有什么區別呢?

    其實現在市面上的CPU有原盒、翻盒及散裝三種。原盒CPU指的是配備原裝風扇的盒包CPU,享受正規的三年保修,翻包則是將散裝或者OEM的CPU外加劣勢風扇,商家可以賺取一定差價,原則上享受散裝的一年保修,但一般商家自主提供三年保修;散裝CPU除了只享受一年保修以外,也不配備風扇,不過價格要便宜數十至數百不等。消費者購買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把翻包的CPU當成盒裝的買啦!

    核心硬件解讀:主板

    依照支持CPU類型的不同,主板產品可以分為AMD和Intel兩個平臺,不同的平臺決定了主板的不同用途。從近幾年兩家的表現來看,AMD平臺的性價比較高,但是發熱量稍大,功耗整體比Intel平臺高一些,如果您預算較少,可以選擇AMD平臺。而Intel平臺,則具備很高的穩定性,而且平臺性能相對AMD而言也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新一代Core i7、i5發布之后,Intel的性能優勢愈發明顯,所以Intel平臺比較適合游戲玩家或圖形設計者。但AMD平臺APU系列屬于較為另類的產品,價格不高,集成顯卡性能比較強,一個CPU的價錢相當于CPU+顯卡兩件產品,比較適合預算少、打算組小機箱又有游戲需求的朋友。Intel目前主流有 1150、1151平臺等,AMD主流有FM2+、AM3+平臺,未來的AM4平臺等。

    目前市場上比較出名的品牌主板廠商有微星、技嘉、華碩這幾家,這些主板的做工、穩定性、抗干擾性等,都處于同類產品的前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品牌產商幾乎提供了免費三年的質保,而且售后服務也是非常完善。另外,精英、華擎、映泰等臺式品牌也非常值得信賴,當然了如果囊中羞澀的話,不妨選擇包括七彩虹、昂達在內的通路廠商。

    主板品牌和產品排行榜

    主板用料解讀

    (1)PCB

    PCB層數多的主板,在耐用性上越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主板的布線格局更寬松,布線不至于過于緊密,可以根據主板的層數進行合理的布線。所以多層主板加上科學的布線分布會使主板的散熱更好。大家都知道,主板上的所有電器元件,都是焊接在PCB板上的,所以主板的布局設計是否合理,布線是否科學,直接影響都主板的耐用性以及穩定性。一般低端主板大多數會采用4層PCB板材設計,也有少數上次采用6層設計,中高端主板,一般會采用6層以及6層以及上的PCB板材設計,甚至采用8層。

    (2)供電

    一般主板供電模塊最基礎的設計,是采用1個電感+一組電容+2個MOS管,組成1相供電,這樣的供電設計,可以保障的是每相能承受25W的CPU功率,也就是說,假如主板采用3相供電設計,那么主板只能支持TDP功耗最高為75W的CPU處理器。在您選擇CPU時候,Intel 型號帶K和AMD CPU且有超頻需求,請慎重考慮您的主板供電能力。那么怎么看電感、電容、MOS管好壞呢?

    電容:目前主流主板均采用了固態電容。按照Intel白皮書中的說法,在CPU的供電電路中,總電容值不能少于9000μF。因此在每塊主板CPU的插槽附近,都分布了許多大容量的電容,以便充分濾除CPU供電電流的雜波。足夠多的電容可以說是供電的保障,一般用戶也可以通過電容的顆數來判斷供電是否充足。

    電感:充足而純凈的電流是保證主板穩定工作的重要條件。由于電感有蓄能的特點,所以電流先流過電感以便濾掉一部分高頻雜波,再流過電容進一步濾掉其余的雜波,因此電感的性能就充分影響到了整個主板供電的純凈度。主板電容的品牌上主要以日系以及臺系電容為主,也有少數的韓系電容的應用。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品牌如:日系的,紅寶石Rubycon、Nichicon、三洋Sanyo以及NCC日本化工等,臺系的如:Teapo智寶、Taicon等,還有韓系的Sacon士康等,不過一線品牌多數都是日系品牌。我們無法看到電感內部構造也只能通過電感品牌來區分電感。臺系MAGIC全封閉鐵素體電感是頂級主板常用的料件,以超頻著稱的主板均統統采用。該電感采用的材料是線徑很粗的線圈,高導磁率、不易飽和的新型磁芯,所以不需要很多的繞線圈數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磁通量。

    MOS管:MOSFET(場效應管),通常還被叫做“MOS管”,它的作用主要是電流的放大,由于MOSFET的輸入阻抗很高,因此MOSFET非常適合用作阻抗變換。常用于多級放大器的輸入級作阻抗變換,同時用作可變電阻,已獲得恒流源。通常每相供電還可能用到三顆、四顆甚至五顆的MOSFET。更多的MOSFET能讓每顆MOSFET休息的周期延長,減少承受熱量的時間,進而令主板的供電系統更加穩定。因此對于普通消費者可以從MOSFET的數量來判斷供電電路的優劣。

    圖中紅框部分為一相供電

    再來聊聊“堆料”,“堆料”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并且已經成為很平常的事情了,也是決定一款產品“身價”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了,在堆料方面,還要以大廠商為主,什么全固態、超合金、以及超多相的供電設計,使得主板的用料極致奢華。在這里筆者要多說幾句,很多消費者,在選擇主板的時候,都非常重視這方面的介紹。不過筆者認為,現在的主板用料以及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只要是選擇大品牌的產品,基本都不會出現應為用料不當而導致主板崩潰的。

    主板IO接口以及可擴展插槽

    PS/2鍵鼠通用接口:即專用于PS/2接頭的鼠標、鍵盤全鍵無沖的鍵盤一般只能在PS/2接口做到)

    同軸輸出接口:主要作用為提供數字音頻信號的傳輸,另外,有些主板也提供完整的輸入輸出接口。如上圖主板只有一個黃色輸出接口,而紅色接口為輸入接口。

    光纖音頻接口:主要用于音頻輸出的。

    VGA接口:主要作用為連接顯示器的,支持720以下的顯示屏。

    DVI接口:主要作用為數字信號傳輸,可支持1080P、2K、4K高清顯示屏。

    HDMI接口:主要作用支持音頻傳輸的視頻傳輸接口,與DVI、DP接口一起常見于顯卡側板。

    網絡接口:當然它就是接網線的。

    USB2.0/3.0接口:2.0的傳輸速度為60MB/s,而3.0的傳輸速度可達2.0的10倍。

    音頻接口:在主流的音頻設備輸出接口中,有紅、綠等插口

    目前主流主板均有上述IO接口,功能較多的主板還會有USB3.1、 TYPE-C Display port等較為少見的接口。若您選用較老型號主板,要考慮主板是否帶USB3.0接口,USB3.0非常好辨認,可以在上圖清楚看到,接口為藍色。

    主板版型尺寸:

    標準ATX:標準ATX板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板,它擁有4個內存插槽,一般擁有7條擴展插槽。ATX板型的尺寸是長305mm*寬244mm。

    MATX:Micro ATX 顧名思義,就是小板。MATX板型的長寬均為244mm呈正方形。它擁有4個內存插槽,一般擁有4條擴展插槽。

    μATX板:這類看起來長度同MATX板型一樣,但是寬度明顯窄一塊的主板名叫μATX主板,它的板型尺寸為244mm*185mm。在擴展插槽方面,μATX主板仍然采用了4條擴展插。槽由于寬度減小,因此μATX產品基本上只配備了2根內存插槽。

    ITX:ITX板型主板尺寸為170mm*170mm,長寬一樣讓它看起來同MATX一樣為一個正方形。由于面積所限,ITX板型只配備了1條擴展插槽,而內存插槽方面,ITX板型只提供了2條內存插槽,這同μATX相同。  

    還有XL-ATX、E-ATX等少見板型不予介紹。

    一般來說,主流機箱向下兼容標準ATX主板以下各類主板,若您選用小機箱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問清楚機箱支持的主板版型。另外主板越小散熱能力越差,可擴展接口也會越少。如果您想組裝一臺高端游戲主機,ATX是第一選擇;或者您僅想組一臺htpc,放在客廳作為電視主機,則選用MATX或更小的主板;又或者您是外觀黨、辦公黨,顏值第一,則可以選用ITX等小巧型主板組裝微型電腦。

    核心硬件解讀:顯卡

    我們常聽說GTX 10XX、RX 4XX等都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顯卡命名規則以及性能。

    生產顯卡芯片的目前只有兩家企業:NVIDIA公司和AMD旗下ATI公司,我們聽某人說我用的N卡或者A卡就指的是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關于A卡好還是N卡好的爭議已經很久了,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各家顯卡有各家顯卡的優點,從自己使用需求出發才是最好的。

    N卡近年來勢頭迅猛,許多游戲廠商都針對N卡作特別優化,N卡驅動更新較快,A卡驅動版本比較多,更新相對慢一些。有些朋友說N卡更適合游戲,筆者不太認同。兩種顯卡都很適合游戲,只不過個人認為A卡在畫面上更艷麗多彩,N卡與游戲廠家合作,營銷手段高明看起來更適合游戲,實際上同級別顯A卡N卡表現差不多。同級別N卡功耗更高、價格稍貴,但A卡兼容性略差,各有千秋。

    NVIDIA

    NVIDIA喜歡采用有規律的命名方式,對相同核心的不同型號顯卡,以不同的命名規則區分開,以方便消費群體識別好顯卡之間的級別,下面我們就說說nVIDIA常見的命名規律。我們看GTX 1080、GTX 1070第一位數為10系列,為最新產品。較早生產的還有GTX 980、GTX 780等意味著這是9系、7系產品;第二位數越大越強;GTX 980TI后面的“TI”表示這是GTX 980加強版,性能比GTX 980高。

    ATI

    我們拿HD 5850來舉例,第一個5代表是5系列卡,這代表了焦點型號和用了哪些新技能;第二個8代表在5系列中的職位,越大越好;第三個5代表在5系同級卡中的級別,好比HD 5830<HD 5850<HD 5870。最新發布的北極星顯卡也很好理解,RX 480>RX 470>RX 460。

    具體性能我們參照顯卡天梯圖,一目了然。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

    在選購時顯卡性能與價格因素顯然是首要的。單機游戲愛好者應選擇高水平顯卡,如GTX 1080、GTX1070、R9 295等;而網游愛好者可以選購一款中檔水平的顯卡即可,如GTX 1060、RX 480、RX 470等;設計工作者可以考慮專業圖形顯卡。若您只是OFFICE辦公,刷刷貼吧看看視頻,那就別湊熱鬧了,CPU集顯就可以勝任這些工作,完全不需要配備獨立顯卡。

    4存儲硬件解讀:內存、SSD、HDD

    存儲硬件解讀:內存

    內存是與CPU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目前來講內存容量主流分4GB、8GB、16GB幾種。4GB內存勉強夠用,目前大部分裝機都會選擇8GB內存,尤其是APU還會占用一部分內存容量作為顯存,所以APU平臺至少應該選擇8GB。而16GB適合大型游戲或者多開需求的朋友。

    目前Intel新一代產品已經支持DDR4內存,DDR4內存相比DDR3內存頻率更高,最高達4266MHz;電壓更低,1.2/1.35V低電壓帶來超低功耗;容量更大,單條理論最大可達128GB。消費者在選購DDR4內存時候要注意你的主板是否支持DDR4。

    雙通道:就是在北橋(又稱之為MCH)芯片級里設計兩個內存控制器,這兩個內存控制器可相互獨立工作,每個控制器控制一個內存通道。在這兩個內存通CPU可分別尋址、讀取數據,從而使內存的帶寬增加一倍,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理論上)。

    內存頻率: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

    關于內存雙通道和內存頻率對性能的影響可以參考《實測數據 內存單雙通道對游戲影響幾何》和《頻率or通道?實測內存對A10-7890K影響》。價格上同等容量雙通道內存比單通道內存貴一點,頻率越高越貴,APU必須要選高頻雙通道內存,其他平臺看你的整機預算來選擇合適的內存。

    存儲硬件解讀:固態硬盤VS機械硬盤

    固態硬盤近年來發展迅猛,一副要取代機械硬盤的架勢。雖然固態硬盤這兩年價格下降不少,但是還是無法與機械硬盤相比,容量上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我們攢機時,怎么在有限的預算內平衡速度、容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從外觀上來講,機械硬盤要比固態硬盤大了不少,重量上也比較沉。另外機械硬盤在使用時間長了會有噪音,固態硬盤較為靜音。固態硬盤讀寫速度較快,不怕震動,機械硬盤最怕震動,所以很多筆記本電腦硬盤比較容量壞。

    機械硬盤:接口分類:IDE(已淘汰)、mSATA(常用于筆記本)、SATA3.0

    硬盤結構:單碟、多碟

    西部數據的機械硬盤產品還有:藍盤、紅盤、黑盤、綠盤四種產品

    (1)紅盤:西數新推出的針對NAS市場的硬盤,面向的是擁有1至5個硬盤位的家庭或小型企業NAS用戶。性能特性與綠盤比較接近,功耗較低、噪音較小、能夠適應長時間的連續工作,擁有特色技術NASware,這技術讓其兼容性更加出色,無論是針對NAS或是RAID都能夠擁有突出的兼容性表現。

    (2)黑盤:高性能,大緩存,速度快。代號:LS WD Caviar Black。主要適用于企業,吞吐量大的服務器,高性能計算應用,諸如多媒體視頻和相片編輯,高性能游戲機。

    (3)藍盤:普通硬盤,適合家用。優點是性能較強,價格較低,性價比高;缺點是聲音比綠盤略響,性能比黑盤略差。

    (4)綠盤:SATA 硬盤,發熱量更低、更安靜、更環保。節能盤,適合大容量存儲;采用IntelliPower技術,轉速為5400轉。優勢是安靜、價格低;缺點是性能差,延遲高,壽命短。

    機械硬盤的主要參數:

    (1)硬盤單碟容量

    雖然硬盤的容量在急劇增加,但是筆者感覺很少有用戶關注硬盤的單碟容量和這款硬盤是幾碟裝,其實這個參數直接決定硬盤性能。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張硬盤碟片的容量,因為一個硬盤里面通常都有數張碟片,單碟容量對硬盤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單碟容量直接決定了硬盤的持續數據傳輸率。

    (2)硬盤轉速

    由于硬盤是電腦存儲系統中最慢的環節,因此內存與CPU很多候都在等待硬盤的操作。毫無疑問,如果硬盤速度提升了,那么系統性能會有不小上升。不過增加轉速會提高產品熱量,同時噪聲也會成倍增長,所以7200轉到現在依然是絕對主流硬盤。

    (3)硬盤尋道時間

    其實尋道時間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道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一起決定了硬盤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盤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

    (4)決定硬盤性能的其它方面

    決定硬盤性能的還有硬盤緩存、接口速率以及接口類型等。主流的1TB單碟硬盤緩存達到了64M。

    目前機械硬盤主流的容量為1-2TB,機械硬盤制作工藝極其復雜,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能夠生產機械硬盤。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固態硬盤的參數都有哪些:

    (1)閃存顆粒

    閃存顆粒分為SLC、MLC、TLC三種,SLC的性能最好同時壽命也最長,但是價格也是最貴的。而這三者性能好壞與其儲存電壓信號的復雜程度密不可分。TLC的電壓組合由3位二進制構成,即有2的3次方,共8種組合,而MLC的電壓組合是由2位2進制構成,即有2的2次方共4種組合,這兩者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由于TLC需要更精確的控制電壓,那么寫入數據當然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同樣的,由于需要識別8種信號,而MLC只需要識別4種,所以TLC會花更多時間來讀取數據。但是和SLC比起來,MLC就被完爆了,因為SLC的電壓組合只有1和0兩種,與MLC的4種電壓組合比起來,SLC會花費更少的時間來識別信號,同時對電壓控制的要求變低:上電就是1,斷電就是0,這也就解釋了SLC的性能為何最好。

    (2)主控

    主控芯片是固態硬盤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閃存芯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算法,對閃存芯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盤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目前主流的主控有:Intel主控、andForce主控、Marvell主控、三星主控等。

    (3)接口

    接口分為SATA、mSATA、m.2、u.2、PCI-E。目前主流固態硬盤均采用SATA接口,旗艦級固態硬盤會采用m.2、u.2、PCI-E。PCIE-E直接與CPU通信,目前最新發布的三星960PRO讀取速度可達到3.5GB/s。

    在攢機時,高清影視愛好者、大型單機游戲愛好者,應選擇大容量的機械硬盤。為了更好的體驗可以雙硬盤,固態硬盤作系統盤,把常用的軟件和游戲放在固態硬盤,資料照片等放在機械硬盤。重要數據存儲在機械硬盤也更為穩妥,雖然固態硬盤故障率很低,但發生在我們個人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珍貴的照片,文件數據那可是千金不換的,一旦發生意外,機械硬盤恢復數據也比較容易。

    如果你只是日常辦公,看電影,玩一些主流的網游,那么128/256GB的固態硬盤就足夠了,在選擇固態硬盤時,應當盡量購買一些大廠品牌,除了速度,穩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打算了解M.2、PCI-E固態硬盤的內容,請點擊《不迷糊!詳解PCI-E與SATA SSD如何選》。

    其他硬件解讀:機箱

    很多朋友把錢花在硬件上,但機箱卻能省則省,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機箱屬于不易耗品,選擇的時候更應該再三斟酌,買一個自己合適而且滿意的機箱是很有必要的。今天筆者就與大家談談機箱應該如何選擇。機箱的主要參數如下:

    機箱材質:機箱的材質可以說是與機箱的品質直接掛鉤的。機箱的主機材質分為鋼板、陽極鋁、玻璃,亞克力板。一款品質優良的機箱,應該使用耐按壓鍍鋅鋼板制造。并且鋼板的厚度會在1mm以上,更好的機箱甚至使用1.3mm以上的鋼板制造,鋼板的品質是衡量一只機箱優與劣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機箱質量的好壞。產品材質不好的劣質機箱因為其穩固性較差,使用時會產生搖晃等問題,這會損壞硬盤等主機配件,影響其使用壽命;而且電磁屏蔽性能也差,這對用戶的身心健康有害。鋼化玻璃側版雖然美觀,但很容易發生爆裂,不推薦使用。亞克力機箱防輻射較弱,易磨損,螺絲孔安裝不當會裂開。

    機箱結構

    (1)ATX

    ATX是Advanced TechnologyExtended的縮寫,直譯為先進技術擴展,是由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的標準。ATX標準是擴展型AT結構,用于規范臺式電腦,在ATX規范下設計的機箱也被稱為ATX機箱。

    (2)Micro ATX

    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迷你機箱”,擴展插槽和驅動器倉位較少,擴展槽數通常在4個或更少,而3.5英寸和5.25英寸驅動器倉位也分別只有4個或更少。

    (3)HTPC

    HTPC(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就是“家庭影院個人電腦”的意思。簡單地說,它就是一部注重多媒體功能的電腦應用概念。自從微軟提出"數字家庭"的概念之后,越來越多的廠商爭相推出基于數字家庭概念產品數字家庭是一種DIY新生活的體驗。

    HTPC機箱需要嚴格控制輻射干擾,家庭影院系統中還有音頻,視頻,輸出設備等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比較接近,如果機箱防輻射功能不強,就容易出現各個配件互相干擾的情況。

    了解完機箱的參數,我們再來說說如何選擇合適的機箱呢?筆者總結以下幾點:

    (1)鋼板越厚越好

    優質的機箱鋼板都非常厚,一是不易變形,二是隔音更好,不易發生共振現象。鋼板越厚,對硬件的保護效果就越好。

    (1)機箱邊角處理

    細節出真章,很多人在裝機時都有被劃傷的經歷,選擇機箱時注意看一下機箱的邊角處理怎樣,邊角做工也能反應一款機箱的質量如何。

    (1)可擴展性

    可擴展性也是購買機箱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支持冷排尺寸?有多少個硬盤位?有沒有SD卡插口?有沒有光驅位?這些都應按你的實際需求去選擇機箱。

    (1)背線設計要合理

    不少朋友對背板空間應該留有多大的空間并沒有什么概念,因此就會導致,當機箱買回家,發現背板空間不足,扣不上側板的問題出現。通常情況,背線應預留出1.5cm以上的空間才合理。

    其他硬件解讀:電源

    裝機在哪里省錢都不能在電源上省錢。為什么電源這么重要?大家都知道,電源屬于一個堆料的產品,其性能與價格是和用料直接掛鉤的。超低價產品必定用料縮水,縮水不僅僅導致電源的額定功率低、轉換效率差,更容易導致死機、斷電等現象。電源壞了倒是沒什么,影響到板卡損失就大了。我們在挑選電源時,參數較多,應當了解以下內容。

    (1)額定功率

    電源在功率看點上最主要的是看額定功率。一般隋況下電源都不會滿負荷工作,都有不小的余量。這為保證電源長期可靠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也正因此,許多劣質電源得以瞞天過海,它們都敢標注挺大的功率,但事實上根本達不到。

    (2)功率因數

    所謂功率因數,是指交流電源推動負載時如果負載呈容性或感性,會使電流波形與電壓波形之間發生相移,結果推動負載的有用功率小于在該電流波形下系統消耗的總功率,它們的比值就是功率因數。功率因數小的時候可能達到0.6以下,這就意味著40%以上的電能都損耗在線路上了,而這個電能是不會記錄到一般的電度表上的,所以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都越來越嚴格地對電器的功率因數作出限制,一般要求達到0.8以上。

    (3)轉換效率

    效率是指電源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它反映著開關管、變壓器、整流濾波電路等元件損耗發熱而失去的功 率(當然包括電磁輻射和噪音所發射的能量,不過相對來說微不足道)。顯而易見,如果電源效率低,不但輸出功率低,而且發熱嚴重,容易出故障,風扇噪音也會很明顯。

    我們還聽過商家宣稱X牌認證、金牌認證那又是什么?我們來了解一下。

    (4)電源認證

    80 PLUS 計劃是由美國能源署出臺, Ecos Consulting 負責執行的一項全國性節能現金獎勵方案。

    銅牌認證,所有通過認證的電源必須達到如下指標:20%輕載和滿載下的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2%以上,50%典型負載下的轉換效率則必須達到85%。

    銀牌認證將更加苛刻。它要求電源在20%輕載和滿載的情況下,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5%以上,50%典型負載下必須達到88%。

    金牌認證,它要求電源在20%輕載和滿載的情況下,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7%以上,50%典型負載下則必須達到90%。

    電源里主動PFC和被動PFC區別

    主動PFC電路由高頻電感、開關管、電容以及控制IC等元件構成。電路的特點是構造復雜,但優點很多:功率因數高達0.99、低損耗和高可靠、輸入電壓可以從90V到270V(寬幅輸入)等,由于輸出DC電壓紋波很小,因此采用主動式PFC的電源不需要采用很大容量的濾波電容。

    被動式PFC通常為一塊體積較大的電感,其內部由多塊硅鋼片外部纏繞銅線而組成。功率因數不是很高,只能達到0.7~0.8,因此其效率也比較低,發熱量也比較大。被動式PFC也并非一無是處,其結構簡單,穩定性上表現好,比較適合中低端電源。大家應從個人實際使用需求出發。

    模組和半模組、全模組是什么意思?

    模組和非模組指電源的輸出線材。普通的非模組電源的輸出線材是固定的,接出來幾根線就只能用幾根線,不夠了就沒辦法了。模組電源在普通出線的基礎上,還會多出幾個模組接口,通過額外的線材,提高擴展能力。這些模組口需要時插上,不需要時不用,方便了機箱的理線。 除此之外還有半模組電源:除主板、CPU供電外的線材可以拆卸,稱之為半模組。

    注意!大家在選擇電源功率的時候,一定要留給自己的平臺一點余量,比如我電腦功率計算下來剛好300W,我就去買一顆300W的電源,這是不好的,應該給自己的平臺余量5-10%為,較佳。但CPU與GPU同時滿載的可能性非常小,大部分電腦運行時間都不會滿載。就算是同時滿載,電源也會有一個最大功率來支持,所以也不必過于追求大功率電源。

    熱門電源排行榜

    其他硬件解讀:散熱器

    眾所周知,高溫是集成電路的大敵。高溫不但會導致系統運行不穩,使用壽命縮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燒毀。導致高溫的熱量不是來自計算機外,而是計算機內部。散熱器的作用就是將這些熱量吸收,保證計算機部件的溫度正常。散熱器的種類非常多,CPU、顯卡、主板芯片組、機箱、電源都會需要散熱器,而其中最常接觸的就是CPU的散熱器。細分散熱方式,可以分為風冷,熱管,水冷,半導體制冷,壓縮機制冷等等。

    CPU散熱器是電腦中必備的配件之一,而且對系統的性能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市場中琳瑯滿目的散熱器著實讓人眼花繚亂,如何才能選到一款合適的CUP散熱器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目前主流的CUP散熱方式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液體散熱,另外一類則是風冷散熱。液體散熱包括水冷、油冷等,主要是水冷,而風冷散熱就是大家常見的一個散熱片上面鑲嵌一個風扇的那種散熱方式,種類最多,為大家所常用。

    水冷散熱器

    水冷使用液體在泵的帶動下強制循環帶走散熱器的熱量,與風冷相比具有安靜、降溫穩定、對環境依賴小等等優點。水冷散熱器的散熱性能與其中散熱液(水或其他液體)流速成正比,制冷液的流速又與制冷系統水泵功率相關。而且水的熱容量大,這就使得水冷制冷系統有著很好的熱負載能力。相當于風冷系統的5倍,導致的直接好處就是CPU工作溫度曲線非常平緩。比如,使用風冷散熱器的系統在運行CPU負載較大的程序時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溫度熱尖峰,或有可能超出CPU警戒溫度,而水冷散熱系統則由于熱容量大,熱波動相對要小得多。

    選購水冷散熱器考慮因素:

    首先是扣具,這是最直觀、最影響使用體驗的一項,太復雜的扣具會影響到安裝體驗,這也是我們挑選一體水冷應該首先注意的一項;第二是靜音,水冷相比傳統風冷而言最大的兩個亮點就是靜音和效能;在效能不分上下的時候,水冷的靜音變得尤為重要;最后是內部結構,內部結構直接影響水冷的效能以及使用壽命,一體水冷只不過將水箱省去了,水冷頭與水泵集成在一起。

    水冷散熱優點:

    (1)熱傳導速度更快

    (2)對主板無壓力,不會壓彎主板

    (3)安裝相對比方便,日后保養維護方便

    水冷散熱缺點:

    (1)對制作工藝要求較高

    (2)對風扇噪音控制要求較高

    (3)同質化較為嚴重

    風冷散熱器

    CPU散熱器從散熱方式來劃分,分為鋁劑型散熱器、側吹式散熱器、下吹式散熱器等等。

    CPU散熱器按照熱管從低端到高端來劃分,可以分為鋁劑型散熱器、2熱管散熱器、3熱管散熱器、4熱管散熱器、6熱管散熱器、8熱管散熱器等等。

    選購風冷散熱器考慮因素:

    首先是散熱能力,TDP越高的CPU發熱量越大,散熱器熱管越多散熱效果越好;其次是合理的散熱器尺寸,有些風冷散熱器會墜彎主板、檔住內存條、散熱器過高導致機箱側板蓋無法合上;最后是靜音,風扇噪音越低越好。

    風冷散熱器優點:

    (1)種類繁多,適用各種層次的玩家

    (2)價格較為實惠

    (3)技術成熟

    風冷散熱器缺點:

    (1)重量大

    (2)安裝比較麻煩

    一般來說,水冷的降溫能力要比風冷好很多,但是價格較貴。而一體化水冷散熱器散熱性能相當于頂級風冷,類似i7 6950x i7 6700k FX 9590性能較強并有一定超頻能力的CPU顯然水冷散熱器更合適。而不帶K的酷睿系列、奔騰賽揚系列、APU等風冷也就足夠啦。許多低功耗CPU用個幾十塊錢的風冷散熱器輕松壓得住,您可以節省預算花在其他配件上。

    6根據不同使用需求選擇配置

    看了這么多,相信你對電腦配置已經有所了解,針對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辦公、游戲、多任務。下面我們來舉例分析三種配置有何不同。

    辦公

    辦公電腦,因為不需要玩游戲,一般不需要獨立顯卡,當然,如果你想上班玩游戲當我沒說。。。數碼產品買新不買舊,CPU上選擇余地很大,對性能要求不高的可以換成G4400,對性能要求高的可以換成i5 6500。主板B150M就已經足夠,內存標配8GB,如果你的文件較多,那就再填一塊機械硬盤當倉庫盤。機電散熱沒什么好說,選擇價格低的就可以,整機功耗不超過150W,不用擔心散熱和電源功率問題。

    游戲

    不同游戲之間對電腦配置要求差別很大,比如《DOTA2》的配置要求就要比《英雄聯盟》高很多。目前大部分游戲i5 6500與GTX 1060都能勝任,土豪可以把CPU升級成i7 6700K換成Z170主板,GTX 1080顯卡、加內存、加PCI-E SSD;或者是覺得這價格太貴,CPU縮至i3 6100配上GTX 750Ti,打網游也不在話下,根據你的游戲需求和預算來選擇。

    多任務

    經常渲染視頻,或者是多開游戲的朋友在購買電腦時應選擇多核處理器,Intel Core i7 6700K處理器四核八線程,目前Z170頂級處理器;在存儲方成,考慮到多開,內存選擇了8GB*2的套裝,增加了一塊機械硬盤;顯卡是選擇GTX 1080和是GTX 1060,完全看你的錢包厚度。如果你對這個性能還不滿意,也可以考慮購買X99平臺電腦,Intel最新推出的i7 6950X,10核心20線程,目前為止性能最強大的處理嘎器,但是價格也非常昂貴。

    7電商整機優劣、總結

    如果你實在是看不懂,或者懶得看,品牌機太貴,只能選擇電商整機了。雖然電商整機相比自己組裝有著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但是很多用戶還是擔心電商整機質量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小白購買電腦的選擇難度。

    天貓某主機

    比如這臺主機,典型的低U高顯,不到400元的CPU配上1600元的顯卡,小馬拉大車,完全沒有必要。再看看商家所謂的魯大師跑分30萬分,APU跑分高是因為異構運算強大,魯大師支持異構,但大部分軟件都不支持異構,單純跑分高沒有任何意義。

    淘寶甚至天貓充斥著大量的這類主機,這讓大家對DIY電商整機的整體印象非常差。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了正規DIY電商整機商家,攪亂整個DIY市場。我們在購買時應當盡量選擇大品牌整機商,售后有保證,千萬別貪圖一時的便宜,引起不避要的麻煩。

    總結:有關DIY硬件配置就到這里了,裝機步驟網上教程非常多,在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這篇文章很長,相信很多朋友別沒有讀完,但其實裝機非常簡單,能自己組裝電腦成功點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生活中的小樂趣,不正是如此嗎?

    家好,今天分享一篇來源小白一鍵重裝網(xiaobaixitong.com)關于解答:硬盤如何分區呢?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重裝系統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煩惱:怎么給電腦的硬盤分區啊,又不敢亂分,但是不分也不行,有些盤里有重要資料,到底是舍還是留?相信困擾了大部分人,小白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對硬盤進行分區。

    暖心提示:

    1、重新創建分區和刪除分區都會對數據造成影響,所以建議大家在操作前將自己重要的數據及時保存到U盤或網盤里面,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現在大多數電腦都是雙硬盤組合,就是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為一體,這里建議使用固態硬盤來當系統盤,固態雖然容量小,但是裝一個系統還是沒有問題的,最主要是固態硬盤的處理速度快,把系統裝在固態里面能提高電腦的運行速度。

    · 正 · 文 · 來 · 啦 ·


    準備工具:

    使用小白軟件制作一個U盤PE。PS:不會的小伙伴小白這里給出鏈接小白 | 如何正確的制作一個U盤PE系統

    在BIOS中設置U盤啟動,這里也給出鏈接:5分鐘教你設置Bios啟動項?

    接下來進入圖文教學步驟:

    1、插入U盤,開機進入PE,選擇第二個PE




    2、在彈出的分區辦理界面上方菜單欄點擊“迅速分區”進行樹立磁盤分區,如下圖所示:




    3、在迅速分區窗口中,默許將硬盤區分紅三個硬盤,咱們能夠依據需求在“分區數目” 中挑選硬盤分區個數,還能夠在“高檔設置”中對每個硬盤大小進行調整,普通用戶能夠勾選掉窗口下方“對齊分區到此扇區的整數倍”(由于該選項是SSD固態 硬盤用戶需求進行調整的設置),點擊“斷定”選項,如下圖所示:




    4、等候DG分區東西進行硬盤分區工作,該東西將會對一切區分出的硬盤分區進行格式化分區,如下圖所示:



    5、當樹立硬盤分區結束后,DG分區東西會給區分好的硬盤分區分配磁盤盤符,等候分配結束即可,如下圖所示:



    以上就是小白分享的全部內容了,贊同小白說的話收藏文章以防備用,關注小白從此變大神!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