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鄭芷南 見習記者 郇志同
“有一種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近日,全國大范圍降溫,多地一夜入冬,山東泰安的姚家坡村也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近幾年,姚家坡村作為全國最大的秋褲制作村走紅。今年,姚家坡村換上了統一的店鋪招牌,村里道路兩旁路燈桿掛上了帶有秋褲段子的路燈牌,嶄新的路標和風趣的段子讓姚家坡村煥然一新。
緊隨潮流
今年下半年以來最強冷空氣已經到來,給我國中東部地區帶來“斷崖式降溫”,最低氣溫創新低。北京、濟南、鄭州、上海等22個城市氣溫創今年下半年來新低,多地最低氣溫降至零下,“一夜入冬”。
隨著氣溫降低,山東泰安泰山區邱家店鎮的姚家坡村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
姚家坡村從1978年開始做針織加工,到現在已經42年了。全村一共380多戶人家,有120多戶做針織加工,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人家做秋褲加工。加工主要以家庭小作坊進行生產,秋褲年產量6000萬條。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全國每三條秋褲就有一條出自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秋褲專業村,秋褲年產值破億元。
再次來到姚家坡村,映入眼簾的不再是五顏六色晾曬在外的秋褲,而是整潔的馬路和道路兩旁的路燈牌和路標,這些牌子遠看整整齊齊,近看卻讓人忍俊不禁。
原來每個牌子上都寫著一些網絡上有關秋褲的段子。例如“深藏不露,寬松適度值得托付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衣中秋褲!”,“西出陽關不再有,勸君穿著秋褲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穿秋褲!”,“把秋衣秋褲都穿上,是對降溫最起碼的尊重!”等等,再配上滑稽的表情包,讓人仿佛走進了網絡世界,幽默且真實。
除此之外,原來每家每戶門口的店鋪招牌五花八門,如今都掛上統一樣式帶有秋褲村標志的招牌。
窮窩窩變成網紅村
姚家坡村黨支部組織委員姚濤告訴記者,早在解放前,姚家坡村人就開始用紡車編織衣物,將一個 “窮窩子”織成了遠近聞名的“織布窩”。新中國成立后,姚家坡村從“花線業”起家,逐步創建了泰安市染織廠。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姚家坡村家家戶戶都做針織行業。姚濤說:“當時沒有客戶,老一輩人就挑著擔子去趕集,東到萊蕪,南到汶河,就這樣把姚家坡村的名聲挑出去了。”
1982年,當手工業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姚家坡村人意識到只有機器量產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村黨委努力下,姚家坡村在邱家店鎮第一批通了電,從手工縫紉機到馬達縫紉機,再到鎖邊機,姚家坡村的針織產業邁向了機器化生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萬元戶”在姚家坡村早已屢見不鮮,村民不滿足北上遼寧,南下浙江,輾轉全國10多個原料批發大市場,掌握原料渠道,將市場擴大到全國范圍。
姚濤說:“姚家坡村也不是一直都這樣順風順水,九十年代初,因技術落后,產品大量滯銷。當時家家戶戶都堆滿了滯銷的產品,針織加工戶從300家銳減到不到50家。”為走出困境,村里的黨員帶頭貸款,購置新機器,擴規提檔,打造出織、染、印、做“一條龍”的產業新鏈條,讓姚家坡村的針織產業重獲生機。
2000年以后,村子建設南北兩大針織市場,帶動周邊10余個村,300余戶、2000余人從事針織加工經營,年產4千余萬件針織內衣,成為全國知名的“網紅村”,產品遠銷20多個省市,產值近2億元。
成為“網紅村”后,村子著手整合零散的家庭式生產模式,計劃建設大規模針織產業加工園和銷售園。
“路燈牌和路標的段子靈感是來自央視主播朱廣權老師,他每年都說關于秋褲的段子,我們就找了一些放到牌子上,讓人們一走進我們村,就能感受到秋褲村的這種獨特氛圍。”姚濤說,“統一標識,建立品牌,改變村貌這只是很簡單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對針織產業進行整合升級,由原來的追求數量逐步轉變為追求質量,另外新型經營銷售模式,例如網絡銷售、直播帶貨等方式也會進行嘗試。”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記者進村不久就看到一輛大貨車拐進村子,跟隨貨車來到了一處廠子,這是村民李美的加工點,十幾名工人合力將一個巨大的包裹搬上貨車,四周還有十幾個這樣的包裹。正在往包裹上寫字的李美告訴記者,“這一包是500件,都是男式秋褲,今天發了48包,運到云南、浙江、貴州、江蘇,現在全國各地都有客戶,遠的能發到西藏。”
李美告訴記者她做針織行業已經二十多年了,她的婆婆和父親都是做針織行業的,老一輩人做衣服都是用腳蹬的機器,一個人一天最多也就能做20多件。現在引進了電腦控制的各種先進儀器,工人兩三分鐘就能做一條秋褲,她現在雇了40多個工人,每天能產5000多條秋褲,每年能生產100多萬條秋褲,算是村里最大的一家針織加工廠。李美說,她家每年收入也很可觀,每年不忙的時候都帶著家人出去旅游,全國基本上都轉遍了。
工人告訴記者,這兒的職工基本上都是村子里或周邊的婦女,她們來這里工作也不耽誤平常接孩子,比較自由,也不累,有這些智能機器操作很簡單,比原來容易得多,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塊。
“做秋褲也跟種莊稼一樣分‘種植期’和‘收獲期’,每年8月到10月是收獲期,平均每天賣出去1萬條,最多一天能賣兩萬多條,其余月份就是加工囤貨,基本上一年生產的秋褲幾個月就賣光了。”李美說,“我們村走紅之后,對我們影響挺大的,有許多我根本沒見過面的客戶就聯系我,也很信任我,做生意最難的就是相互信任。”
轉戰線上 準備拓展海外市場
李美的秋褲主要通過電商和批發商銷售,現在電商的比例漸漸超過批發商。“我現在不只是走量,原來一條賣兩三塊錢,賺幾毛錢,走中低端市場。近兩年接觸了電商,客戶要求就高,產品質量不行,客戶就不認可,所以就引進20臺針織大圓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織各種成分含量不同的布,一天能生產兩噸布,然后做一些高端產品。”李美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生產速度,她基本上每年都要更新機器。
作為村里最大的針織戶,李美不滿足于在國內市場發展,她還想拓展海外市場。2019年,懷揣著夢想的李美到了印度,希望把秋褲村的秋褲銷往國外,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沒能實現,但李美說她沒有放棄,這還是她要完成的一件事,未來等時機成熟,她還會去嘗試打開國外市場。
離開李美家,不遠處就有一家縫紉機維修鋪子,幾位師傅正在維修一臺機器,鋪子里擺滿了幾十臺不同型號的縫紉機和成千上萬的零部件。老板石如印邊修機器邊說:“村里縫紉機太多了,每天都用,工作量大壞的就多。”一年就得維修兩三千臺機器,不光維修,石如印每年還能賣出一二百臺新機器,收入也很可觀。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張蕾 徐曉陽
得2016年畢業之后,來到深圳打拼,當時在西鄉坪州共樂村里面,租了一間單間。
當時喜歡玩英雄聯盟,所以一直想買一臺配置好一點的電腦,但是手上根本沒錢,當時每個月才3500塊工資,所以買不起,只能去網吧。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城中村狹窄的過道墻上,看到了一則廣告,是用A4紙寫好貼在墻上的,大致就是準備離開深圳去外地發展,2000塊轉賣一臺高配電腦,寫上了配置和聯系電話。
這瞬間引起了我的興趣,于是在網上查了一下配置,確認配置是很不錯的,并且自己組裝的話得5k多了。所以我打了電話過去,是一個女的接的,說可以把電腦拿到我家來測試,半個小時后,一男一女搬著顯示器和電腦過來了,這兩人看著跟我年紀差不多大,23歲左右吧,面相也很老實。
見面之后,那個女的介紹說男的是他表弟,準備回老家發展了,他們就住在我們附近的那棟樓,同時用手指了一下,這讓我放心了不少。到家里之后,他們將電腦插上電,開機,過程中我和他們聊起英雄聯盟,詢問他們在哪個區,那個女的沒有回答,反問我在哪個區,我說黑色玫瑰,然后她說她也在黑色玫瑰,當時感覺有點怪,但也沒多想。
電腦開機之后,顯示屏看不到任何軟件,只有一個魯大師,隨即她就用魯大師進行跑分,從跑分上看,配置和廣告上的一致。然后她馬上就把電腦關機了,同時也拔了所有的線,這些動作其實都很奇怪,但是我沒有在意,因為根本沒想過會是騙子。
因為比較相信魯大師的跑分,所以付了2000塊錢,他們就走了;我迫不及待的組裝電腦,準備下載游戲玩。
但是奇怪的是開機之后,電腦特別卡,于是我下載一個殺毒軟件,但是也下載不了,各種提示有病毒,我很奇怪怎么剛才測試都挺好的,現在突然這么多問題,于是打電話過去,但是關機了。
心想肯定被騙了,于是上網查查詢,發現這就是一個騙局,連魯大師都是假的,電腦所有的配置都是最低的,但是做出來一些好看的跑分數據。并且,很多和我類似經歷被騙的,當時氣的咬牙切齒,馬上找房東調監控,拍了幾張照片拿到共樂警務室報案,警察和房東建議我到處再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廣告,然后把他們引出來,這種廣告的確不少,但是電話一個也打不通了。
有了這次經歷之后,我再也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發生了,后面憑借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不斷提高了薪水,也買了自己喜歡的電腦,只是現在對英雄聯盟反而沒有那么熱衷了。
廣網濟南5月12日消息(記者 劉海奎 見習記者 賈曉琳)忙碌的人群,各式各樣的演藝服飾公司招牌、“返鄉創業,電商扶貧”等標語在菏澤市曹縣大集鎮的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
一進入5月,趕上電商促銷活動,生產、上新、打包、發貨,村民們忙得連軸轉,“連走路都恨不得用跑的。”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大集鎮,位于山東西南部,下轄3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7萬,80%的村民從事演出服飾加工及上下游行業,2019年電商年產值近70億元。而在十多年前,大集鎮還是個普通的北方農業小鎮,主干道坑洼泥濘,道兩旁都是田地,沒有實體產業,有2個省級貧困村、14個市級貧困村。
外出打工的老鄉回來了
大集鎮與電商的結緣要從鎮南面的丁樓村說起,上世紀90年代起,個別村民制作影樓布景、道具及服裝,再帶著成品天南地北推銷,一年下來只能賣出百套。直到2009年秋天,丁樓村的任慶生和周愛華夫婦,湊了1400元裝網線、買電腦,成了大集鎮第一戶開淘寶店的人家。
當時,影樓服、表演服在淘寶處于空白狀態,任慶生家一下子打開銷路。面對供不應求的情況,他們拉上親朋、鄰居一起干,丁樓村和隔壁的張莊村,很快刮起電商創業風。
聽說丁樓村抱回“中國淘寶村”的牌子,孫莊村村支書孫學平,趕忙去取經。當時孫莊村已經是全縣有名的蔬菜種植村,但孫學平看到,丁樓村人在家一天能掙2萬多,風吹不到雨淋不著,他立即決定號召村民做淘寶。
2013年年初,22歲的李八莊村村民李見魯退伍回到老家時,鎮上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很少能見到40歲以下的青年人。
2013年至2015年,大集鎮積極動員年輕人返鄉創業:每逢過年過節,回鄉探親的年輕人,都會收到《致返鄉青年的一封信》:“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回家做淘寶”;村里的大喇叭,總在播報淘寶店的技巧和方法,街頭巷尾,村民們聊的都是如何設計熱銷款,怎么運營店鋪;政府還拿出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
為了六一兒童節,李見魯提前備貨(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正是受這種氛圍的感染,李見魯決定留下來,從拿貨代銷到自產自銷,現在他有200平米的廠房,還在縣城買了學區房。“在老家有一份自己的事業特別好,而且陪在老人、孩子身邊,他們有安全感,我也心安。”
外出打工的老鄉們紛紛回到家鄉開起了網店,原本的冷清的小鎮變得忙碌起來。
孫莊村的孫志國,是名在巴西打拼多年的“海歸”。2015年底,他攜家帶口回到村里,只因受了“刺激”:“村里做淘寶的同學,比我在巴西掙得還多,家里買了兩三部車。”
孫莊村輔料市場,采購車輛絡繹不絕(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當時村里的淘寶店已經很多,服裝生產卻跟不上,于是孫志國投資建廠,專心做服裝加工。經過幾年發展,他的加工廠招了40多個本地工人,2020年銷售額超500萬元。
2018年夏天,博士畢業的胡樓村人胡春青也回來了。“我們夫妻都是大學生。我還是博士,回農村做淘寶,當時都不敢說。”胡春青坦言。夫妻倆“悄悄”租了村內的扶貧車間,開起了加工廠,帶動20多個村民就業。
胡春青、孟曉霞夫婦穿著自行設計的漢服(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孟曉霞展示自行設計的漢服
2020年受疫情影響,演出服需求下降,胡春青妻子孟曉霞美術專業出身,開始學習中國傳統紋樣,設計原創漢服。附近有村民也想轉型但是不懂設計,孟曉霞會熱心幫他們設計版型。
為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大集鎮興建了產業園(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從勞務輸出的農業鎮,到家門口就業的電商強鎮,大集鎮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大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侯正亮告訴記者,如今,累計有700多名大學生、7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還有來自福建、江西的年輕人也駐扎在大集鎮淘金。據統計,目前全鎮有1000個年銷售超百萬元的電商戶。
電商讓小鎮變得富裕了
為了更好地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大集鎮因勢利導,為村民組織電商培訓、申請創業貸款、引入快遞企業,還拓修主干道,還興建了淘寶產業園,讓做得好的電商戶及時擴大生產規模……短短四年,大集鎮的32個行政村全部成為淘寶村。
據大集鎮黨委書記李濤介紹,大集鎮是全國最大的演出服生產基地,擁有1.8萬家淘寶店,每年承包了淘寶上70%的的演出服。阿里研究院數據顯示,全國共有5425個淘寶村、1756個淘寶鎮,但像大集鎮這樣連續4年每個村都被評為“中國淘寶村”的,在全國獨一無二。
如今,大集鎮的村民,家家戶戶都買了小汽車。“以前,每隔1小時就有公交車從縣城開往鎮里,現在因為村民出行大多自駕,每天到鎮里的公交車減少到一兩班。”李濤告訴記者。
傍晚4點后,大集鎮擁有與城市同款的晚高峰(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公交車班次變少了,飯館卻像雨后春筍般在鎮上涌現,地鍋雞、漢堡炸雞、海鮮自助餐廳、炭烤羊排……大大小小的飯館有四五十家,夏夜里,還會有二三十處燒烤攤、夜宵攤。很難想象,在發展電商之前,大集鎮上只有一兩家飯館。
“這些都是電商帶來的變化。”李濤告訴記者,由于全鎮從事電商的人太多,鎮政府專門設立了電商辦、淘寶產業園。“當地年輕人結婚,最受歡迎的彩禮和嫁妝,不是車子房子,而是淘寶店、天貓店。”李濤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