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發時,住在同一座居民樓的愛爾蘭鄰居聽到了激烈的喊叫聲,遂向警方報案。警方趕到現場時,證實華人青年已經死亡,殺人疑犯早已逃離現場。
據鄰居向警方反映,死者是一名華裔青年,父親是一名意大利律師,母親是一位華人,死者生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
警方經初步調查認為,華人青年死于有計劃的謀殺,犯罪嫌疑人用非常殘忍的手段,長時間折磨華人青年,最后將其殺害。
負責案件調查的馬塞羅·卡斯戴洛警官表示,警方根據案發現場的電腦、殺人工具、衣物等物證,以及居民樓的監控攝像資料,已鎖定犯罪嫌疑人。目前,警方正在全力緝拿兇犯。(博源)
3歲已將附近圖書館書籍閱讀一遍,14歲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16歲開始在醫療器械相關行業首次創業,如今的他,已是一名本碩連讀的在校大學生。他就是創始人潘遠志。
2019年,潘遠志迎來了自己的成人禮,在這一年,他再次脫離舒適圈,開始了人生第二次創業。
文章來源于金石科技,經授權使用。
他所創辦的陜西博志金鉆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金石科技)定位于一家高性能芯片散熱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通過為企業客戶提供定制化散熱基板、金屬化粉體涂層服務、散熱基板表面金屬化加工等服務,解決高功率LED、激光發生器、微波器件等高性能芯片散熱問題。其核心技術由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專家團隊和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研發成果轉化而成。
潘遠志告訴創業邦,從醫療器械到半導體散熱領域,兩者的關聯性看似并不大,底層技術卻同源。此前,團隊所做的微米級別針灸針是基于材料的醫療器械,本質上和現階段做的散熱基板相同,都是在其表面鍍金、鍍銅以提升產品性能。
“存量機會多、國內市場空白”是潘遠志看好高功率器件散熱基板領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從整個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隨著集成電路的發展,半導體器件的開發也趨于小型化、高速化,而體積變小的同時也造成了功率密度的增加,導致器件發熱量增多,因此,散熱技術推進的速度直接決定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高功率器件散熱核心技術大部分掌握在外企手中,而我國由于整體水平還處于成長期,低性能產品同質化嚴重且創新能力較弱。根據資料顯示,2018 年我國高功率器件封裝熱沉的產值約為620億元,同比增加77.14%,接下來的幾年將是企業建設5G基站的高峰期,電子封裝市場高功率器件散熱基板也將迎來一股新浪潮,這是金石科技的機會所在。
具體哪些產品需要用到散熱板呢?據潘遠志介紹,包括手機、電腦等在內的3C數碼產品、5G通訊芯片、高功率激光器芯片、微波、射頻收發、LED燈珠等領域都是散熱板的用武之地。在長時間高溫運行的過程中,產品會時常出現卡頓、死機的情況,選對了匹配的散熱板,便可以使其性能更穩定,延長使用壽命。
不同領域客戶核心訴求也存在差異。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進口替代為目標,金石科技現已基于多年研發經驗,打造了定制化整體解決方案,可結合企業客戶芯片大小、形狀、熱膨脹形變情況,為其提供定制高功率半導體器件的散熱板和封裝材料,包括銅基金剛石、單晶金剛石、單晶碳化硅和改性金剛石顆粒等。
從行業的角度看,金石科技的競品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相比之下,金石科技入局時間較晚,但已逐漸形成自身競爭壁壘。首先在技術方面,金石科技基于粉體表面改性+等離子熱壓融滲+基板表面金屬化三步工藝,可在比食用鹽小的鉆石顆粒表面鍍上銅膜,然后通過熱壓融滲的方法進行燒結,率先完成了國內銅基金剛石材料的工業化生產,其導熱率性能略優于國外同類型產品;同時,該生產工藝污染小,其他企業散熱板生產過程有廢棄物、廢水排放,而金石選擇了用物理氣相沉積噴灑清洗劑的方式代替了傳統電鍍浸泡清洗環節,以此避免污染物的產生。其次在本地化方面,金石科技散熱板不僅適用范圍廣泛,覆蓋5G通訊、激光器、高功率LED等多個應用場景,在價格方面也更親民,同性能產品單片僅售價300元,是國外產品的1/10~1/3。
潘遠志表示,各家企業的技術路徑相近,主要技術難點在于對細節的打磨。例如,鍍膜的均勻性、燒結的致密度等,這是決定產品成本和性能的關鍵。
初期階段,金石科技從5G通訊和激光器領域切入,瞄準了西北激光器龍頭企業和華為兩大客戶,每家企業年需求數萬片(2000余萬人民幣)左右,先用實驗室設備做小批量生產,同時建設第一條批量生產產線,滿足客戶需求;中后期階段,團隊將加大產能,不斷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利用頭部輻射效應快速擴大市場占有率。
截至發稿,金石科技已擁有國內專利24項,國際專利3項。2019年7月至今,已有意向訂單額過3000萬元。目前,山東臨沂的生產基地也正在籌備建設中,預計今年年中建成,7月份開始正式出貨,搭建完畢后,公司年產能可達3000萬元。
談及高功率器件散熱市場的分布狀況,潘遠志介紹,結合企業密集度可以發現,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高功率器件封裝熱沉的需求重點區域,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等地是高功率器件封裝熱沉的需求重點區域。就此,金石科技將會重點在以上區域開疆布局,優先建廠并搭建銷售團隊,進一步觸達客戶需求。
成立不足一年,團隊已有近十人規模。技術總監宋忠孝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在物理氣相沉積領域有著十余年產業化經驗,是中國該領域的權威;生產總監馬凌志為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博士,主要研究為磁控濺射方向,掌握高性能導電導熱材料技術,曾創辦博源福創新材料公司。
融資方面,團隊已于2020年初完成五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某產業投資方領投。目前,團隊已啟動新一輪Pre-A輪融資,目標金額800~1200萬元,資金將用于加強技術研發、搭建新生產線、生產投入三方面。
文章圖片來源于圖蟲,經授權使用。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經記者:范芊芊 每經編輯:董興生
寧波利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安科技”)擬沖擊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目前深交所已對利安科技發出第一輪審核問詢函。公開資料顯示,利安科技主營業務為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注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利安科技目前的實際控制人李士峰、邱翌的履歷頗為有趣。李士峰曾在奉化市經濟開發區招商投資中心工作十余年,邱翌則曾在浙江衛視、寧波廣播電視集團工作十余年。不過,關于李士峰、邱翌分別何時加入公司,何時擔任董事長、董事總經理職務,招股書(申報稿,下同)與公開信息數據多處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另一方面,消費電子類產品是利安科技目前最大的營收板塊,玩具日用品、醫療器械、汽車配件等是其正在大力發展的新興板塊。記者注意到,2016年,利安科技還曾嘗試向產業鏈下游拓展,發展智能設備領域業務,但招股書中未有相關披露,相關產品也已搜索不到。
由于招股書與公開信息披露不一致,利安科技的創始人之謎備受關注。
具體來看,利安科技在招股書中稱,公司的前身寧波利安電子有限公司系韓國籍李振榮和中國籍宋靚于2006年共同設立。經過調整,最終,李振榮以30萬美元現匯,剩余5萬美元以機器出資,機器為兩臺做手機護鏡用注塑機,持股比例為70%;宋靚出資15萬美元,持股比例為30%。
然而,2019年,利安科技股改之時,李振榮和宋靚未出現在股東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現在的實際控制人李士峰、邱翌夫婦,以及兩人共同控制的浙江鉿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鉿比智能”),分別持股10%、10%、80%。而公司設立至股改前的股權變化,招股書中未有披露。
李士峰和邱翌何時加入公司?李振榮和宋靚又是何時退出?利安科技究竟是由誰創立?
每經記者在裁判文書網找到一份2014年的民事判決書,其中披露了一部分利安科技股權變更情況。到2007年1月11日,宋靚持有的利安科技股份已經變為50%;2010年1月22日,其持股比例再次變更為66.6667%。2011年12月15日,宋靚、李士峰協議離婚。當年12月20日,宋靚將其所持有的利安科技股份全部轉讓給李士峰。啟信寶顯示,2013年4月3日,利安科技股權發生變更,公司66.6667%股份持有者由宋靚變更為李士峰。
圖片來源:判決書截圖
招股書顯示,2011年12月至2019年5月,李士峰歷任利安科技執行董事、經理;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邱翌擔任公司監事;2019年5月至今,李士峰擔任公司董事長,邱翌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管是在利安科技官網、媒體的新聞報道中,還是在公司相關的裁判文書中,李士峰及邱翌的職位、加入公司時間都存在與招股書披露不符的情況。甚至,有報道稱,利安科技是由李士峰創立。
奉化區人民政府的一篇新聞中提及,李士峰曾在機關單位工作,2006年“下海”創立利安科技;2012年的一篇新聞中提到,李士峰的職位是利安科技的董事長。《奉化日報》2016年的一篇報道中則提及,邱翌于2013年加入利安科技。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在利安科技官網,2014年至2018年的多篇報道中同樣提及,李士峰為利安科技的董事長,還提及邱翌是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2016年12月21日的一份執行裁定書中,李士峰的職位也是利安科技的董事長;2019年9月25日的一份民事判決書中,李士峰的職位是利安科技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圖片來源:判決書截圖
為了解詳情,6月中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請教創業經驗為由電話聯系上了利安科技前高管虞崢崢。根據工商信息,虞崢崢于2011年起擔任利安科技董事、總經理,2015年退出,持有的30%股份也在2015年轉讓給邱翌,利安科技2012年、2013年申請的多個專利發明人都名為虞崢崢。
以下是記者與虞崢崢的部分對話:
NBD:你現在還在利安科技嗎?
虞崢崢:我好多年前就已經全部退出來了,退給我另外的合伙人了,2014年(退出)。
NBD:在公司任職期間,你參股了嗎?
虞崢崢:有股份,那時候公司是從韓國人手里轉讓過來的,當初韓國人不在,所以很多手續沒辦。
NBD:你們是收了他們公司是嗎?
虞崢崢:是的,原來這個公司已經沒在運營了,就把這個公司給收過來。
利安科技的主營業務為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注塑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屬于傳統制造業;按應用領域劃分,產品分為消費電子、玩具日用品、汽車配件、醫療器械等。
其中,2019年,消費電子類產品占據了公司總營收的88%左右;近兩年,這一比例也在70%左右,主要產品是鼠標注塑產品和攝像頭注塑產品。近三年,細分行業龍頭羅技(LOGI.O,股價51.71美元,市值85.16億美元)和海康威視(SZ002415,股價35.59元,市值3357億元)也都位居公司前五大客戶。其中,羅技近兩年銷售金額均占到利安科技總營收的60%左右,2018年更是達到了91.2%。
每經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下游消費電子終端銷量疲軟,鼠標作為電腦的周邊配件,其需求變化趨勢與其密切相關。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行業曾吃到了紅利,但今年上半年出貨量又開始出現下滑。
據環球網4月報道,Gartner公司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全球個人電腦(PC)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總計7790萬臺,較2021年第一季度下降6.8%。
或許是感受到了行業下行壓力,利安科技也正在拓展玩具日用品等其他板塊的業務。2020年,公司玩具日用品類產品銷售收入實現了高速增長,同比增長9127.88%,這也帶動公司當年的營業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同比增長85.74%。知名玩具品牌Spin Master(TOY.TO,股價42.01加元,市值13.56億加元)也在2020年開始位居利安科技前五大客戶之列。
從募投資金擬投入情況來看,利安科技擬用于玩具日用品類及汽車配件類產品的募投資金均高于消費電子類產品擴產項目,三者分別為1.76億元、1.41億元、9671.38萬元。
而從利安科技的上游供應商來看,不少都是奉化當地的企業,包括寧波尚引塑膠科技有限公司、寧波市奉化區晉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寧波奉化博源電子有限公司等。值得注意的是,利安科技存在供應商是由前員工設立的情況。
利安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寧波奉化浩通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奉化”)成立于2019年,注冊資本為28萬元,股東為王識浩和袁未隆,兩人曾經是公司運輸車隊的員工。為聚焦于主營業務,公司計劃解散運輸車隊。王識浩和袁未隆對公司運輸業務較為熟悉,因此設立寧波奉化為公司提供運輸服務。
圖片來源:招股書截圖
2016年起,利安科技還曾嘗試過進一步向下游智能設備領域拓展。從毛利率來看,下游終端設備廠商的毛利率顯然要高于上游配件廠商。實際上,2019年~2021年,利安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逐步下滑,分別為33.21%、31.48%、28.19%。與之對應的,Wind顯示,羅技近些年的銷售毛利率都超過35%,2020年達到了44.47%;Spin Master的銷售毛利率則在45%以上。
目前,利安科技銷售的玩具生活用品類產品包括早教機注塑產品和釣魚游戲注塑產品,汽車配件類產品包括端蓋注塑產品、控制器盒蓋注塑產品。而2016年起,利安科技開發或推出的智能設備正是上述業務的直接延伸。利安科技目前的控股股東鉿比智能,也成立于2016年,經營范圍為人工智能設備的研發、制造、加工、批發及網上經營。
據《奉化日報》報道,利安科技曾在2016年推出過一款品牌名為“Habbie”的早教機器人,囊括5項發明專利。2017年,邱翌又成立“物聯網”研發小組,先后成功開發了“habbie車聯網盒子”“智能窨井蓋”等產品。
記者也在利安科技招股書中發現了部分相關專利,包括一種多功能人工智能盲文學習機、一種兒童生活規律智能控制裝置、一種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家電控制系統等。
記者注意到,邱翌也發揮了其曾擔任浙江衛視新聞部制片人、寧波廣播電視集團主持人的資源和經驗,對Habbie早教機器人進行營銷和宣傳,包括開通官方微博“Habbie的世界”;邀請明星周迅錄制32集《Kate&mimi》故事,并在央視播出;聯合商場、電商平臺推出促銷宣傳活動等。不過,該官方微博在2018年4月就已停止更新,記者在電商平臺也未找到商品官方店鋪。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2016年正是人工智能又開始熱起來的重要年份,在此時間節點下,不少廠商入局,但真正發展起來的廠商很少。”6月28日,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通過微信對記者表示,“不少廠商沒有核心的AI能力,導致產品體驗不佳,還是站在玩具的角度去看產品,產品成長性會因此受到較大限制。”
利安科技也未在招股書中披露智能設備相關的業務情況。不過,記者注意到,利安科技在2021年又與浙江大學教授汪凱巍共同成立了杭州視宇軟件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人工智能基礎軟件開發;軟件銷售;電子產品銷售;光通信設備銷售。
據利安科技招股書披露,汪凱巍主要研究領域為精密光學測量和視覺感知技術,致力于結合最新的光電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和認知科學等方法,研究新型視覺傳感器,服務于工業測量及自動化、智能機器人和智能車輛以及可穿戴輔助設備。
為了解利安科技創立之初的詳細情況,公司未來是否計劃再開展智能設備業務等問題,6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利安科技公開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此后,記者也多次撥打利安科技公開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已收到了郵件,且已向領導匯報,不清楚后續進展。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