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富豪汪大維:白手起家,打造通信設備制造領先企業,身家20億
推薦語: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40多年間,深圳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樣本。從“世界工廠”華麗轉身為“硬件天堂”“創客之都”“創新之城”,可以說,如今的深圳已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經濟方面,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0664.85億元,比上年增長6.7%,發展持續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良好的經商環境之下,深圳自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孕育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企業家,他們為深圳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接下來,筆者就帶著大家來認識一位深圳地區的杰出創業者——汪大維。
根據胡潤研究院、白酒品牌衡昌燒坊發布的《2021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HENGCHANGSHAOFANG·Hurun China Rich List 2021)顯示,汪大維、王丹華夫婦以2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成為深圳地區又一位崛起的富豪。
那么,汪大維究竟是什么來頭呢?
公開資料顯示:汪大維先生,現年78歲,中國國籍,本科學歷。曾任同維電子副總經理、董事長,共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長;現任太倉同維董事長、總經理,同維通信董事長,共進股份董事長。
而汪大維先生目前的大量財富,正是來源于其一手打造的上市公司——共進股份。
據公司官網介紹:深圳市共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同維”起步于1991年,目前公司主營通信產品制造和先進移動通信設備及應用產品、智慧醫療產品等研發制造和銷售,致力做全球領先的通信系統提供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擁有大量財富,但汪大維多年以來卻始終保持低調的行事風格,更不喜歡參加媒體的公開采訪,因而他在富豪江湖上名氣并不算大。
汪大維出生于1944年,從小就是一個積極上進之人,從學校畢業后,汪大維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兩年后,為了建設這一特區,官方從各個部門招聘了大量員工來到深圳,汪大維也是其中的一位幸運兒,他得到了留職外出創業的機會,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
在蛇口,汪大維看到了很多公司在做電腦生意,于是他跟著同學一起靠著做組裝電腦,并創辦了同維這個品牌,一干就是5年時間。
然而,由于做電腦組裝沒有核心競爭力,很難取得太大的進展,于是便轉型做通信業務,沒想到近一年時間就取得了不錯的進展,這讓汪大維信心倍增。
通過一番仔細的調研后,汪大維帶領共進股份進入路由器制造領域,公司由此實現了快速發展。
在王大維的引領之下,共進股份于2015年2月公司在上交所A股市場上市,證券代碼為“共進股份:603118”。截至北京時間2022年6月1日收盤,共進股份股價為6.95元,總市值為55.05億元人民幣。
根據共進股份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8.08億元,同比增長22.2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6億元,同比增長14.08%,業績表現十分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事業越做越大的同時,汪大維還帶領公司積極投身慈善事業。
據不完全統計,2001至2019年,公司先后在貴州、陜西、云南、甘肅、四川援建10所同維希望小學,公益基金會在希望小學的土建、硬件方面已投入2211.61萬元,由此可見汪大維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
結語:從一個普通的打工人,再到后來大膽創業,逆襲為人生贏家,汪大維的人生經歷可謂充滿傳奇。
不知道大家看好共進股份未來的發展嗎?
經記者:任芷霓 每經編輯:梁梟
一身熨帖的襯衫西褲,一米八幾的個頭,談及企業就神采奕奕,這是記者對共進股份(603118,SH)董事長汪大維的第一印象。8月,年過七旬的汪大維在坪山總部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的專訪。在采訪中,他談及創業、轉型以及接班人。在他看來,深圳最重要的財富就是人才。
汪大維與深圳共度了近40個年頭,談到深圳,汪大維隨口就能說出很多故事。作為第一批從內地調往改革前線的先行者,汪大維跟隨創業潮,辭去鐵飯碗,在商界打拼了幾十年。
從1998年創立到2015年上市,共進股份主營的路由器產品已經做到全國產量第一。如今5G時代到來,共進股份正在抓住這次機遇,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將業務擴展到基站、物聯網等更加廣泛的領域。
在共進股份轉型這一節點上,汪大維強調,公司目前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接班人,接棒轉型任務,繼續拓展方向。
共進股份董事長汪大維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彼時,汪大維還在機關單位上班,對深圳還只有一個遙遠模糊的印象。兩年后,為了建設這一特區,中央從各個部門招聘了大量員工來到深圳,汪大維也跟隨這一號召來到深圳蛇口工業區工作。
他回憶起當時深圳對于創業的鼓勵政策:“任何人出來創業,公費醫療、黨組織關系和勞保都能留在原單位里。這就給了我們創業的膽子,相當于告訴我們,創業不成的話,還能作為員工回到單位里,所以大家的思想是相當開放的。”
在政策鼓勵下,蛇口工業區里的很多人,包括管委會的領導,紛紛出去創業自己開公司。汪大維認為,如果沒有大的改革開放的氛圍,是很難想象有這么大一批人走上創業道路的。
政策之外,汪大維認為,另一個對他創業鼓勵最大、幫助最大的是銀行。“當時銀行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為了幫助創業者,幾乎所有像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都是‘貸新還舊’。”
具體來說,企業貸款100萬元后,到期沒錢還款,銀行會繼續貸款120萬,一部分用來還之前的100萬,余下的20萬還能繼續供企業用。當這120萬到期也還不出來時,銀行也不讓企業違規,繼續貸款150萬,拆成兩部分用。汪大維告訴記者,“我們公司有相當長一部分時間,都是以‘貸新還舊’這樣的形式來維持公司運轉的,因為創業前期公司根本賺不到錢。”
這和當下的銀行貸款方式有很大出入,現在企業創業從銀行貸款,首先要將自己花錢買來的廠房設備統統抵押給銀行,銀行才會把錢貸出來,有時甚至需要把自己家里的住房拿來抵押。“深圳就是憑借很多這種扎扎實實的小的制度,培養了這么多企業家。在我們出來辦廠以后,到內地跟同學講深圳的政策,大家還是會覺得很驚訝。”汪大維稱。
和汪大維合伙創業的,是他的高中同學唐佛南,兩人有著相似的成長路徑,也一起從單位出來打拼。那時,做制造是汪大維和唐佛南的夢想,最初開辦企業的時候,他們是與一家美資企業合作,做。“那個時候有很多企業做電腦,反正幾個人就可以湊成一家公司,從香港進口組件安裝就可以提個廠牌。”汪大維回憶,做電腦門檻很低,都是組裝的,但他們還是決定要自己制造,于是就定了一個電腦品牌,同維。
不過,汪大維如今回過頭看來,創業前五年將時間花在了電腦制造上,其實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當年的電腦品牌(如今)還剩下來的只有聯想一家了。我們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成為聯想那樣的佼佼者。”他表示。
在造電腦的道路上走了5年之后,共進股份開始嘗試將業務轉向通信,沒想到,第一年就有了突破。汪大維還記得,2002年共進股份開始轉行通信,一年時間資產就與貸款持平了。“我還記得公司第一次慶祝是因為我們所有資產加在一起,居然跟銀行的貸款可以平,那時候就認為是很大的成功了。”
當公司走上通信行業的道路后,汪大維發現,比起電腦制造,通信的更新換代更快,能夠保證共進股份的持續增長。于是,共進股份開始舍棄電腦制造,做起了路由器代工,從2002年至今,路由器生產制造就成了共進股份一直以來的主營業務,2019年全年,共進股份的通信終端產品實現營業收入74.44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94.94%。
汪大維告訴記者,在路由器制造方面,共進股份已經做到行業領先了,這個時候國內的市場已經飽和,價格競爭也逐漸激烈,共進股份一方面將富余的產量出口,另一方面也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到后來確實也有點困惑,可是改做通信另一終端手機生產的話,市場上的競爭者又太多。”汪大維稱。
正是這個時候,5G技術出現了。在汪大維看來,這是共進股份拓展業務的一大良機。“5G徹底打開了通信人的思維,過去通信是從網絡到手機的連接,現在成了萬物互聯,除了手機,還可以和冰箱、手表連接,完全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每件物品都和通信有關。”講到5G,汪大維充滿激情。
他告訴記者,在5G到來之后,共進股份不僅可以擴展業務線,還能實現最初做品牌的想法。于是,共進股份開始做5G小基站和模組,同時基于電子圍欄設備參與公安系統安全建設,并逐步發展智慧社區等民生業務,從基礎設施到應用設備,再到整套應用場景,共進股份在5G方面擴展的同時,有三個層次的實現。
共進股份在深圳發展了20余年,幾乎每年都能拿到政府的高新技術企業補貼,汪大維告訴記者,深圳政府對于共進股份的獎勵,起碼都是千萬級的。不僅如此,政府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也比一般企業更大。
能夠享受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的企業逐年增加。今年1月,深圳市長陳如桂在深圳市六屆人大八次會議上稱,2019年深圳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00多家,總量超過1.7萬家,僅次于北京。
在共進股份所在的電子信息制造領域,深圳的行業規模已占全國的1/6。汪大維認為,在深圳發展5G有很大區位優勢。“全國最早的電子行業發源于深圳,電子制造也在珠三角首次出現,可以說電子制造是從深圳起步的。”他告訴記者,深圳及整個珠三角在電子制造領域非常成熟,公司在深圳做5G,在產業鏈上有一定優勢。
此外,深圳的財力支撐著5G快速推廣。按照計劃,深圳在今年8月底累計將建成4.5萬個5G基站,實現5G網絡高質量全覆蓋,截至7月底,深圳移動5G終端客戶已達114萬,平均流量使用達19G,遠超全網客戶的流量使用。
汪大維認為,華為和中興兩大國內通信企業均在深圳,很多中小企業圍繞中興、華為開展了大量業務,共進股份也有相當一部分訂單來自于這些巨頭企業。
“這些都是開辦企業會考慮的因素,不要說這么多優點集中在一處,很多企業在選擇城市時有一條就滿足了,而深圳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吸引大量企業投資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汪大維稱。
不過,在汪大維看來,深圳要維持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快速發展的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聚集人才。“現在各大新一線城市都各有各的搶人高招,深圳能不能推出高于其他城市的高招?這是很重要的。”汪大維稱,“如果沒有了人才,企業就不能發展,而人才的聚集并不完全取決于企業開的工資,還取決于房價、交通、發展前景各個方面。政府需要想到很多細節。”
不只是深圳,共進股份也在尋找下一任董事長人選,在深圳奮斗近40年的汪大維已年逾七旬,與其共同打拼的唐佛南也到了相同的年紀。盡管汪大維如今精神矍鑠,他還是決定,在把共進股份帶上5G的軌道之后,要將手中的接力棒交給更年輕、更有能力的人。汪大維希望,接班人能夠繼續拓展思路,讓共進股份在5G制造領域越走越遠。
每日經濟新聞
營商財經網 敖琪/文
近日,共進股份召開了2024年第一屆臨時股東大會,完成了第五屆董事會監事會換屆選舉工作。副總汪瀾繼續連任,接下來運營商財經網就試圖梳理他的過往經歷。
汪瀾1977年出生,今年47歲。美國國籍,畢業于圣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客戶端/服務器專業,取得碩士學歷。
圣何塞州立大學是加州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汪瀾所學的計算機系更是排名靠前,從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大多都可以在硅谷工作。
他過去在美國讀書,又在國外從事軟件工程師。他為什么最后選擇回國發展?
他曾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美國的生活很少有變化,而國內發展迅速,他認為回國的發展空間更大。
回國后汪瀾進入了家族企業。他曾任深圳市共進電子有限公司軟件部經理、無線事業部總經理,深圳市共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24年1月30日,共進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公布汪瀾連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布的公告中,汪瀾的履歷中說明,他還擔任公司子公司蘇州市共進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共進股份創始人汪大維是汪瀾的父親。如今已經80歲的高齡了,在今年辭去董事長一職。
汪大維于1944年出生,擁有本科學歷。他曾任深圳市南山開發公司赤灣石油基地副總經理;與同學一起組裝電腦,并創辦了同維電子,他在其中擔任副總經理、董事長;后來他發現靠組裝電腦沒有前景,他便轉型做通信業務,創立了共進電子。
他曾任深圳市共進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董事長,深圳市共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現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5月到6月,僅一個月的時間汪大維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了793萬股股票,套現約7394.93萬元,可真是不少。
在2023年10月30日,共進股份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了公司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66.60億元,同比下降17.48%;歸母凈利潤1.80億元,同比下降48.7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52億元,同比下降50.13%。
2024年財報馬上就要公布了,不知道今年共進股份的收益怎么樣,運營商財經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