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4代酷睿發布 微星也推出高性能釋放新款Z790主板
隨著Intel 14代酷睿上市,酷睿i9/i7相關評測也首發解禁,尤其是酷睿i9-14900K,功耗的上限拉到了350W,對散熱器的要求比以往高了不少。
除了散熱器,能保證設備穩定性運行的主板也不容忽視,畢竟一款好的主板,決定了旗艦級處理器的性能,是否能完全發揮出來。
被稱為御三家之一的微星,對于硬件的性能釋放就頗有心得,比如獨家的Memory Try It!內存超頻功能,就以傻瓜式的上手門檻,讓不少DIYer在裝機時作為第一選擇。
快科技就收到了來自微星的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主板(以下簡稱微星Z790刀鋒鈦),從命名來看,隸屬于高性能釋放的MPG系列。
既然微星Z790刀鋒鈦的定位是主打高性能釋放,在用料和做工還是非常舍得堆料的。
供電規模上,它提供了高達16+1+1相智能供電方案、第三代鈦金電感、90A電流的DrMOS,理論上完全可以帶動新一代酷睿i7/i9。
擴展性也非常豐富,它還提供了1條PCIe 5.0 x16插槽、以及5條支持M.2 SSD接口(1條PCIe 5.0 x4和4條PCIe 4.0 x4),還有8個6Gbps SATA接口,非常豐富。
網絡方面則是2.5Gbps有線網卡+Wi-Fi7無線網卡組合,也已經是較為頂級的配置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微星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的表現。
二、外觀:12+1+1相90A供電用料十足 4內存插槽最大支持192GB、頻率可達7800+(OC)
微星Z790刀鋒鈦外包裝正反兩面,包裝也極具特色,白色網紋底和黑色名稱看起來科技感十足,更彰顯微星Z790刀鋒鈦的高端品質。
也能外包裝上規格介紹看出,這款主板堆料十足,還有兩個亮點:LIGHTING Gen5、WiFi 7。
取出微星Z790刀鋒鈦主板本體,為標準的ATX板型,尺寸為304.84×243.8mm。
雖然主打中端高性能產品,但拿在手上分量感十足,不亞于主流頂級主板,使用了6層服務器級2盎司加厚銅PCB,使用了四倍強度加強焊點,保證了主板日常的穩定使用需求。
背面一覽,可以看出,因為支持DDR5和LIGHTNING GEN5后,大部分的元器件都已經升級為了SMT工藝,而內存與PCIe插槽也都更新了安裝方式,使得電器性能更高。
上半部分一覽。
CPU插槽為LGA 1700規格,可兼容12/13/14三代酷睿。
供電則使用了16+1+1路智能供電,使用了第三代鈦金電感,可提供90A的電流,能保證即便是功耗又持續刷新高酷睿i9-14900K,也能穩定運行。
正面采用了大面積的銀白色散熱片,擴展型VRM散熱片帶有碩大的龍盾標志,內部有導熱墊、導熱熱管,可保證散熱效率。
主板上共有4條DDR4內存插槽,最大可加裝到192GB,支持Intel XMP3.0 OC,頻率最高可支持到7800+(OC)。
下半部分一覽,靠近CPU位置的M.2冰霜鎧甲,可免工具即可拆裝,并且M.2都支持便捷卡扣,無需螺絲即可完成拆裝。
拆開所有散熱片后,下半部分細節一覽。
微星Z790刀鋒鈦共提供了5條M.2插槽,從上到下的規格分別為:
M.2_1:CPU通道,最高支持PCIe 5.0 x4,安裝尺寸為22110/2280/2260;
M.2_2:芯片組通道,最高支持PCIe 4.0 x4,安裝尺寸為2280/2260;
M .2_3:芯片組通道,最高支持PCIe 4.0 x4/SATA 模式,安裝尺寸為2280/2260/2242;
M.2_4:芯片組通道,最高支持PCIe 4.0 x4,安裝尺寸為2280/2260/2242;
M.2_5:芯片組通道,最高支持PCIe 4.0 x4,安裝尺寸為2280/2260設備。
微星Z790刀鋒鈦共提供了3個PCIe擴展槽,帶有金屬防護罩的PCIe插槽,最大支持PCIe 5.0 x16,理論上可實現128GB/s的帶寬。
有了金屬防護罩對其進行加固處理后,可避免主板和顯卡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撕裂、斷裂等問題。
并且還使用了擴展性PCIe卡扣,拆下顯卡時更加方便,避免了設備擋住的無法拆下來的尷尬。
下面分別是PCIe 3.0 x1、PCIe 4.0 x4。
左下角的電容圍繞著的則是Realtek ALC4080 編解碼器。
I/O監控芯片型號為NCT6687D,可以監測風扇轉速、溫度、電壓等等的實時信息。
I/O面板提供了1個DP 1.4、1個HDMI 2.1、4個5Gbps的USB-A 3.2 Gen1、4個10Gbps的USB-A 3.2 Gen2(其中一個支持Flash BIOS)、1個10Gbps的USB-C 3.2 Gen2、1個20Gbps的USB-C 3.2 Gen2x2、1個2.5G有線接口、1組Wi-Fi天線接口、5個3.5mm音頻接口、1個數字光纖輸出接口。
值得一提的是,無線模塊已內置在M.2 (Key-E)插槽中,可支持Wi-Fi7、藍牙5.4。
包裝內附帶的還有支持Wi-Fi無線網絡的磁吸式鯊魚鰭天線,配以支持320MHz帶寬的Wi-Fi7無線網絡,最大可提供5.8Gbps的速率,實現更高速率更低延時。
三、BIOS:CPU、內存可玩性豐富
進入微星Z790刀鋒鈦的BIOS,默認進入的是建議模式,這個界面還是非常直觀的,還可以查看硬件的CPU和內存的頻率、電壓等信息,并提供了XMP、fTPM 2.0、EZ LED燈光控制等選項。
進入硬件監控,可以主板集成了2個4PIN CPU風扇、6個4PIN 系統風扇,還有一個支持風扇和燈光線材二合一的JAF接口。
這些風扇都可以單獨依據CPU、MOS、主板來設置溫度曲線。
進入高級模式后,中間的封面采用了與外包裝一樣的白色網紋底設計。
大類分為設置、超頻、M-Flash、超頻配置、硬件監測、Beta Runner。
進入設置大類,在高級-PCIe子系統設置的菜單中,可以對各類M.2插槽的速率進行更改,最大速率可支持到Gen 5。
顯卡的Resizable BAR也可以在這里進行開關,開啟后為顯卡帶來性能提升。
在整合周邊設備菜單中,可以對VGA、網卡、SATA、HD音效控制器等進行設置。
進入超頻大類,CPU、內存的頻率、電壓均可在這里設置。
最前面可以對CPU的倍頻、AVX進行設置。
CPU高級配置頁面,在這里可以管理CPU的核心數、超線性、加速模式等功能,包括溫度墻、功耗墻也在這里設置。
因為我們使用的是水冷,所以LP1和LP2全部解鎖到4096W了,如果是風冷的話,則會限制在288W左右。
內存設置相關選項,包括分頻、Memory Try It!、時序模式等都在這里更改。
內存下面則是電壓設置,可以對CPU、內存的電壓進行微調。
并且,微星Z790刀鋒鈦在內存將超頻設置也做了簡化,Memory Extension Mode功能提供了Performance、Benchmark、Memtest 三組優化預設,讓玩家快速找到最適合的超頻設置。
微星獨家的Memory Try It!功能,它會自動計算出合適的頻率,減少用戶對內存的超頻門檻,為玩家選擇合適的頻率。
在這里可以選擇XMP配置、更改時序和延遲。
非常詳細的數字電壓設置,防掉壓等級設置也在這里,適合為了發揮出CPU極限性能的DIY用戶。
四、烤機和超頻:酷睿i7功耗出色、性能滿血發揮 內存可超頻至8000MHz
評測平臺如下:
——烤機測試
1、單烤CPU
我們測試使用的處理器是酷睿i9-14700,從規格來看,它擁有20核28線程,最高頻率達到了5.6GHz,三級緩存也升級至33MB。
在BIOS全默認情況下,我們使用AIDA64進行FPU烤機10分鐘。
此時酷睿i7-14700K的P核頻率在5.5GHz,E核頻率在4.3GHz,溫度僅有95℃。
整個10分鐘內功耗都非常穩定,在267W左右,CPU電壓為1.254V,也能從曲線看出整個烤機過程很是平穩,這樣的成績非常理想,并不需要用戶對CPU做降壓處理。
主板MOS的溫度僅有66℃,只要不超過100~120℃都屬于正常情況,這樣的表現堪稱優秀。
同時我們也測試了酷睿i7-14700K在微星Z790刀鋒鈦上的性能釋放,在CineBench R20中,單線程取得852分、多線程13912分的成績,屬于滿血釋放水準。
——超頻測試
內存我們使用的是朗科Z RGB DDR5-8000 16GB×2套裝,我們接下來測試微星Z790刀鋒鈦的超頻能力。
為保證正常開機,我們先將內存降壓到主板宣傳的最大值7800MHz,此時內存時序為40-38-47-47-125 CR2,內存讀取、寫入、復制速度為115.22GB/s、99.61GB/s、102.05GB/s,延遲在64.8ns。
此時我們將內存調至XMP默認,不過默認電壓無法進入桌面,這可能是內存的兼容性問題,在更改為1.52V后正常進入系統。
此時內存頻率在8000MHz,內存時序為38-48-48-125 CR2,內存讀取、寫入、復制速度為118.18MB/s、99.77MB/s、101.67MB/s,延遲在61.6ns。
比起7800MHz,讀取性能提升了約2%,寫入、復制速度持平,延遲降低了約5%。
四、總結:內存超頻體驗獨到 酷睿i7-14700K發揮性能可媲美頂級Z790 X主板
微星Z790刀鋒鈦非常舍得堆料,在顏值上也相當亮眼,并且進一步提升了對DDR5內存的支持。
在我們實測,DDR5-8000內存開啟XMP后,可正常啟動,性能發揮也相當出色,更是為玩家提供了強而有力的保證,如果你想體驗高頻內存,選它就對了。
畢竟在內存超頻這一塊,微星在體驗上還是非常獨到的,專有的Memory Try It!功能,讓小白也可以輕松上手。
雖然芯片組是Z790,但配合14代酷睿無需降壓就能實現滿血發揮,更是減少了用戶的折騰門檻,表現已和我們快科技首發時使用的頂級Z790 X主板表現不相上下,這也保證了玩家可以在這款主板上,享受到全新處理器帶來的暢快體驗。
在接口上,它也挑不出什么槽點,“戰未來”的PCIe 5.0 x16插槽、5條M.2插槽等,更是滿足了擁有大容量存儲、外設較多的用戶,多方位擴展性的需求。
另一方面,想要體驗Wi-Fi 7,也不需要等新主板發布,微星Z790刀鋒鈦也為未來做好了準備,屆時只要安裝了相關的周邊設備,用戶就能在第一時間享受到。
如果你想要一款主打白色高顏值、還想體驗到“戰未來”的PCIe 5.0和Wi-Fi 7,想上酷睿14代處理器的話,那么我想這款微星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主板,你也可以完全可以考慮。
瑄在去年年底推出了MS-挑戰者B650M WiFi主板,開始布局AMD AM5平臺產品線的同時,將B650主板的價格帶到與友商一些A620主板相接近甚至更低的價位,為玩家提供了較具性價比主流級裝機選擇。不過這款主板在供電及接口擴展性上仍不足以滿足對硬件堆料有一定要求的玩家,為此,銘瑄在近日繼續擴充AM5產品線,推出了定位更高的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首發售價799元。
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采用了8+2+1相 50A Dr.Mos設計,并且配有SMT貼片電容與聚合物鉭電容,其中9相覆蓋了終結者系列標志性的大面積銀白色散熱馬甲,用料在同價位中屬于前列水平。官方宣稱該主板支持TDP達170W的銳龍 7000/8000/9000系CPU,功耗限制可解鎖至230W,可跑滿旗艦級的銳龍R9 7950X。那事實到底有沒有這么強呢?試試就知道!
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的外包裝還是維持著該系列的傳統傳統風格,型號名稱上方采用獨特字體的芯片組代號、終結者的散熱馬甲特寫以及主題框架排布設計等都沒有進行明顯的改動。其中有個細節,就是型號名稱后的“WIFI6”居然是一張后期加上去的貼紙,也就是說,這塊主板可能還有無WiFi的版本。
主板本體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基本上就是由黑色的PCB和銀白色的散熱馬甲組成,銀黑配色不論是放在白色或是黑色主題的主機里面都合適。CPU供電的散熱馬甲很大,直接是延伸至背部的I/O擋板,而芯片組的散熱馬甲就相對比較小了,不過壓制B650這顆中端芯片組還是夠用的。
主板本體的背部很簡潔干凈,除了CPU插槽下方的幾顆電容外,基本就是焊點了。
除了主板本體之外,主板盒子里還附送了兩根WiFi天線棒、兩顆M.2螺絲、一顆M.2螺柱以及一條雙直頭的SATA數據線,給的算不上豐富但足夠大部分用戶日常裝機使用。
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內存槽數量給到了4個,卡扣為單邊扣設計,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拆裝內存的步驟,出廠默認單槽最大容量支持48GB內存,插滿可達192GB,內存頻率在詳細參數列表中標注得非常保守,最高支持DDR5-5200+(OC),而實際銘瑄官方實測最大可以超頻至8000MHz。
經常留意主板市場的玩家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包括業界三巨頭在內的多家主板廠商,他們旗下的多款B650主板都將第一個PCIe X16插槽做到了第二個PCIe槽位。這使得用戶將其與顯卡放置在緊湊型的MATX機箱當中時,顯卡的進風空間受到壓縮,無法獲得較好的散熱表現。
銘瑄似乎覺察到了這個問題,堅持把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顯卡插槽放回了它的老地方,相信這一操作能夠讓不少玩家拍手成稱快。當然,這也帶來了另外兩個問題。
由于AM5 CPU插槽加上標配的兩個散熱器扣具支架,本身整體就較為狹長。顯卡槽放第一槽位,主板上方的供電模塊空間則會受到擠壓,散熱裝甲很難安裝上去,導致這幾相供電無依無靠,負載強度一上來就難頂了。不過,這個問題銘瑄其實已經解決好了,至于怎么做到的,我們留著拆解部分再聊。
M.2 SSD插槽改為放置在了顯卡槽下方,且兩個M.2分別在二、三槽位。插上主流顯卡后除了會給SSD帶來散熱片高度限制外,在顯卡處于較高負載的時候,其發出的熱量也會給SSD的性能釋放帶來一定的影響。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銘瑄應該也是想到了。主板默認只為下方支持2280規格SSD的M.2插槽預裝了螺柱,讓用戶優先裝到這個位置,盡可能減少影響,而上方的M.2插槽螺柱則交給用戶去自行加裝。話又說回來,上方的M.2插槽最大支持22110規格的SSD這點,對于一些喜歡“收垃圾”的玩家來說是非常友好的。
AMD官方顯示,PCIe 5.0是B650芯片組主板的選配項,因此有些品牌型號的B650主板就索性不給了,這在消費者看來就非常地摳門。我們在一開始測試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時也是發現它的PCIe插槽均為PCIe 4.0,但經過了解后得知,主板的初版BIOS對此做了限制,更新至新版本之后,顯卡插槽就變為滿血的PCIe 5.0×16了,大家買回去之后一定要記得更新哦。
此外,PCIe插槽方面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還補充了一個PCIe 3.0×1和一個開放式的PCIe 4.0×4,M.2與PCIe插槽的擴展性基本上是給足了。尤其是開放式的PCIe 4.0×4插槽,萬一顯卡槽出問題的時候還能插這里應急一下。
隨著時代的發展,USB Type-C接口用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得不說,在前置USB Type-C接口的配備方面銘瑄一直都相當執著,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也不例外,擁有一個前置USB 10Gbps Type-C接口。另外,主板上還配備了四個PWM接針(包括一個單獨的水泵接針)、兩個5V ARGB接針、四個SATA 3.0接口、一組(2個)前置USB 5Gbps Type-A接針以及一組(兩個)USB 2.0接針。
銘瑄的自檢燈設計也是相當特立獨行。為了讓用戶更加容易看出故障點,銘瑄將自檢燈分開放置在對應的硬件位置,盡管燈光顏色都是紅色,但哪里常亮就是哪里出問題,就非常傻瓜式。不過,顯卡自檢燈放置在了顯卡槽下一點點的地方,插入顯卡之后就很難看到了,唯獨這個考慮得不是很周到。
背部I/O接口方面,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給到的接口數量和種類都管夠,但并沒有將USB接口的配置拉滿,傳輸速率最高是唯一的USB 3.2 Gen2 Type-C(10Gbps)接口,但5Gbps帶寬的USB3.2 Gen1接口和USB2.0接口數量不少,均為四個。HDMI和DP接口則比較舊,都是1.4的版本,DP最高支持4K@60Hz視頻輸出,而HDMI相對低一些,最高支持4K@30Hz。不過,音頻接口這邊卻是非常出人意料,上了5個3.5mm+數字音頻光纖輸出的滿貫組合。網卡接口依然是中端標配的2.5G有線和Wi-Fi6無線,重置BIOS的按鍵也沒有缺席。
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的供電方案終于不是8+1相威世SIC654 50A Dr.Mos+RT3628AE“祖傳”的經典組合了,而是改為了8+2相。供電控制芯片是立锜科技的RT3678BE,最大支持8+2相,因此CPU核心/核顯供電是直接拉到上限。剩下最后一相是外圍供電,由立锜RT3672EE芯片進行單獨控制。這11相供電的MOSFET清一色是威世SIC639 50A Dr.Mos,最大輸出電流可達50A。
其中,壓在散熱馬甲下方的是8相CPU核心供電和1相外圍供電(有獨立的供電控制芯片),保證了主要發熱芯片的散熱。2相核顯供電在上方,雖然是裸露在外頭,但日常很少會有高負載的情況,因此很少會出現過熱的情況。至于主板上方多出了一相,其實是內存供電,因為內存槽旁邊沒啥位置了,所以移到了這里。其采用上下橋設計,分別是PK600BA(最大電流40A)和PK6B2BA(最大電流52A),均來自尼克森。
這12相供電全部都配備了SMT貼片電容、聚合物鉭電容以及STC R22貼片電感,為主板的供電性能提供良好的保障。
主板的2.5G有線網卡芯片依然是中端主板老朋友瑞昱RTL8125BG,Wi-Fi無線網卡同樣是瑞昱的,型號為RTL8852BE,支持Wi-Fi 6和藍牙5.2。
瑞昱的ALC897聲卡相信對于熟悉中端主板的玩家也是見慣不怪,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
既然銘瑄官方宣稱銘瑄MS-終結者B650M WIFI6主板能夠滿血帶起銳龍R9 7950X,我們肯定是要實際檢驗一下的。考慮到AM5 CPU存在較為明顯的積熱問題,散熱這次選擇了性能不俗的雅浚 GA5一體式水冷,相信它能夠盡可能地避免CPU觸碰到溫度墻。內存方面則找來海盜船 統治者泰坦 DDR5-7400 32GB (16GB x2)套裝,其搭載了海力士A-Die顆粒,支持AMD自家的EXPO一鍵超頻,且手動超頻的潛力同樣不俗,非常適合檢驗主板的內存超頻優化情況。測試平臺具體配件型號如下表所示。
主頁面
銘瑄主板還是老樣子,一進來BIOS的主頁面就是其他主板BIOS的高級模式,沒有簡易模式,盡管對一些不經常使用BIOS的用戶稍微不那么友好,但好在整體的功能布局邏輯十分清晰,上手起來也不難,同時功能也相對比較全,整體就是給人一種簡單粗暴的感覺。
主板默認的BIOS版本為B2.3D,其AGESA的版本號為1.1.8.0。
考慮到這是我們評測的第一款銘瑄AM5主板,BIOS功能方面我們就稍微多挑點相對實用的功能來給大家講一下。
高級頁面
高級/處理器配置
在高級頁面的處理器配置菜單當中,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使用需求去開啟/關閉一些功能,如CPU虛擬化技術、超線程這兩個對游戲性能有一定影響的選項。而AM5 CPU的HTC溫度設定值調節選項這邊,官方默認的常規溫度墻是95度,銘瑄放開到了100度,這其實與AMD限定的115℃極限過熱跳閘溫度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稍微可以緩解一下溫度限制問題。
高級/芯片配置
芯片配置則可以對PCIe×16插槽及兩個M.2插槽的鏈接速率進行設置。PCIe×16插槽和第一根M.2插槽均提供了Gen5選項,但后者實際上并不能支持,只能運行在Gen4或以下。
高級/硬件監控
沒有簡易模式其實還好,但是風扇轉速曲線設置也只能回歸到原始操作多少是有些難受了,像喜歡折騰風扇的玩家來說,確實是相對麻煩的,希望銘瑄能快速跟進這一功能吧。不過,大部分用戶按照智能風扇默認模式來就夠用了。
高級/顯示配置
對于使用銳龍APU的用戶來說,顯示配置這個功能基本會使用到,畢竟自動分配的容量一般都偏小,打游戲不太夠用。而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的最大核顯顯存可以設置到16GB,且提供了多屏顯示選項,背部I/O上的HDMI和DP適配輸出接口都能利用上。
高級/PCI子系統配置
Re-Size BAR功能對于顯卡來說能夠起到一定的性能提升作用,尤其是Intel顯卡,很多主板這個功能默認都是打開的,而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則是默認關閉,主要是為了避免極少數顯卡在第一次安裝之后可能無法點亮屏幕的問題。用戶可以先進入系統裝好顯卡驅動后,確保顯卡運行正常,再過來BIOS手動打開。
高級/AMD Overclocking
AMD主板的靈魂所在自然是PBO超頻功能了,它不是放在超頻頁面當中,而是藏在了高級頁面的AMD超頻菜單里面。另外,銘瑄還給到了超頻配置文件的保存/讀取功能,便于用戶把玩。
高級/AMD Overclocking/PBO
回到PBO功能。打開之后我們能夠發現,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是支持PBO2的,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降壓超頻的操作。
超頻頁面
超頻頁面這邊就直接得多了,可以直接調節CPU頻率、電壓和功耗限制,XMP/EXPO內存超頻功能也在這里,即便是新手也能比較容易找到,其余接著的就是手動超頻內存的相關功能了。
超頻/內存時序
通用模式
進階模式
專業模式
內存時序調節這里的功能有所變化,默認是自動,也就是不給調,完全按照XMP/EXPO的超頻配置方案來。點開里面還有通用、進階、專業三個模式可選,分別對應解鎖不同細致程度的時序參數設置選項。
超頻/內存時序/DDR BUS Configuration
內存時序頁面的最下方,還有一個DDR BUS Configuration功能,可以進一步調節內存ODT參數,深度優化超頻的穩定性。
從前面的BIOS超頻頁面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銘瑄只在CPU功耗限制選項中給到了自動和手動可選,并沒明確說明自動情況下的功耗限制數值是多少。為此,我們還是需要通過進入系統打開HWINFO看看有沒有相關信息,并且結合實際給到CPU滿負載時觀察具體的功耗限制情況。
HWINFO這邊顯示AMD 銳龍R9 7950X默認是限制120A的TDC、180A的EDC以及170W的PPT,同時PL2也是鎖在了與TDP一樣的170W。
而到了CineBench R23多核跑分時我們繼續發現,主板自動情況下的功耗限制確實是根據AMD默認的限制來,首當其沖的是TDC,一上來就到達120A,導致CPU的性能壓根沒有得到比較好的釋放,此時CPU的PPT只有130多W。
紅外攝像頭顯示,銘瑄MS-挑戰者B650M WiFi主板的供電模組只是工作到稍微出汗的程度,明顯不是它的問題。
隨后我們就回到BIOS超頻界面中,將功耗限制全部放開,再重新進行上面的操作。
實測證明解鎖之后確實有效,TDC依然是限制CPU性能釋放的根源所在,不過已經從原來自動的120A上限變成了180A,此時CPU的PPT終于是來到了銘瑄宣稱的230W附近了。
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晰直觀地觀察到不同設置下的性能差別,我們還加入了解鎖限制后,開啟PBO和PBO2的CineBench R23跑分表現。PBO是單純將PBO選項設置為開啟,而PBO2是進一步針對CPU的頻率和電壓曲線調整,以實現更好的降壓超頻效果,具體設置參數如下圖所示。
由于TDC受到限制,R9 7950X搭配MS-終結者 B650M WIFI6主板未能在默認BIOS設置下實現較為正常的性能發揮,多核性能損失超過16%,而解鎖功耗限制后,整體表現恢復正常,功耗釋放也能達到官方標稱的230W,并且通過PBO2降壓超頻,可以再進一步提升約5%的性能。
再來看看PBO2烤機時的主板發熱情況,供電明顯尚有余力,估計極限能到250~260W。可能是銘瑄出于穩定性的考慮,只給到了180A的TDC,而且一般情況下主板安裝在機箱內部的散熱環境比開放平臺相對要差些,保守一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銘瑄MS-終結者 B650M WIFI6的首發上市時間距離AMD銳龍9000系列桌面處理器的發售日期很接近,我們也是特地等到了銳龍幾顆新品到手了再對這款售價為三位數的性價比主板進行更加深入的測試。
銘瑄方面,主板的BIOS的版本更新也是相當迅速,不僅在B2.6D版本支持了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而且很快又推出了B2.7D版本優化了Ryzen 9000系列的內存兼容性。
ECO Mode
內存上下文恢復
新版BIOS的AGESA版本更新至當前最新的1.2.0.0a,并且多了兩個較為實用的功能。在高級/AMD Overclocking頁面中新增了ECO Mode,便于用戶快速選擇不同擋位的功耗限制預設方案。內存超頻頁面則多了內存上下文恢復,開啟后可以更新減少主板BIOS的啟動時間。
更新好BIOS之后,同樣,一上來直接是把主板的供電壓力拉滿,銳龍R9 9950X直接安排。默認BIOS設置下給到CPU滿載,主板的TDC鎖在了120A,限制住了銳龍R9 9950X的性能發揮,此時CPU的功耗僅為130W不到,最高頻率只有3.57GHz左右。
到BIOS象征性地解鎖限制之后,繼續運行CineBench R23多核性能測試。主板給到了最大TDC限制再次為180A不變。由于我們這顆銳龍R9 9950X需要的電壓并不高,因此功耗也比銳龍R9 7950X低上不少,為200W出頭,最高頻率提升至4.5GHz。
我們將上面的CineBench R23多核性能跑分成績對比了一下滿血銳龍R9 9950X的,銘瑄MS-終結者 B650M WIFI6大概能發揮出銳龍R9 9950X 85%的性能。
既然這樣,我們退一步找來了銳龍R9 9900X。這次這倆的搭配就非常不錯了,雖然解鎖限制前后TDC依然是分別鎖120A和180A,但基本算得上是滿血發揮,具體參數數據如下。
總體來看,銘瑄MS-終結者 B650M WIFI6的供電性能符合官方宣稱的滿血帶動銳龍R9 7950X,而且面對著新一代銳龍9000系列,雖然挑戰銳龍R9 9950X的結果不算太好,但最終通過了銳龍R9 9900X的考驗也是遠遠超出了它自身的價格定位。
AMD當初在發布AM5平臺的時候就提到過,對于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來說,DDR5內存的最佳頻率是6000MHz,通過EXPO支持優化的DDR5-6000內存將提供最佳性能和最低延遲。在后來的AGESA 1.0.0.7c版本的BISO固件中,AMD開放了AM5各款主板的內存頻率支持上限,能夠超頻至8000MHz+,但UCLK和MCLK的比率要從1:1變為1:2,延遲表現可能會相對沒那么好。因此,主板內存超頻測試部分也會加入兩種超頻模式下的數據,看看銘瑄MS-終結者 B650M WIFI6表現如何。
7600C36過測
6400C32過測
在AIDA64的內存與緩存測試中,我們這套海盜船 統治者泰坦 DDR5-7400 32GB套條在開啟EXPO之后的表現就已經非常不錯了,相較于通用模式下簡單手動超頻的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能夠較為穩定地跑滿標稱性能。而主板內存超頻最高確實可以到DDR5-8000,但只能跑跑分,無法通過TM5壓力測試,可見主板的超頻性能還是非常高的,且測試時還是跑的第一版BIOS,相信在經過不斷優化后,表現會越來越好。這個預測確實在更新BIOS至B2.7D版本后,換上銳龍R9 9900X后得以驗證。
7800C36過測
6400C28過測
此時,內存頻率最大依然能夠去到8000MHz,對銳龍9000處理器的兼容性確實做得比較到位了,且手動超頻穩定過測成績提升至DDR5-7800 C36(UCLK:MCLK=1:2)和DDR5-6400 C28(UCLK:MCLK=1:1)。如果有玩家愿意進行更深入得折騰,相信成績不止于此。
由于Intel第13和14代酷睿處理器出現穩定性問題,需要通過“Intel Default Settings”來限制電壓,性能較滿血狀態下有所下降,因此,AMD處理器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成為玩家的裝機首選。而B650作為AMD定位中端主流級的芯片組型號,大部分主板產品均使玩家們面臨顯卡插槽放置在第二槽的窘況,且用料比較好的定價基本上都在千元左右或以上,即使CPU價格不錯,看到主板價格之后也令不少玩家猶豫不決。
銘瑄終結者系列主板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千元內價位段的性價比殺手,并且在版型設計上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這次的MS-終結者 B650M WIFI6同樣是可圈可點。
799元的售價再結合綜上特點,足以使銘瑄MS-終結者 B650M WIFI6在千元內市場建立起不小的競爭力,可能會令一些想轉戰AMD陣營的中端玩家多幾分果斷。
言
說起藍寶石SAPPHIRE相信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顯卡,特別是NITRO+系列,國內稱為超白金,絕對是旗艦級的產品定位,至于藍寶石主板,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過。距離藍寶石上次推出的NITRO+ B550I主板,已經是2021年的事情了。現在藍寶石主板又回來了!
今天藍寶石帶來了NITRO+系列主板的升級款——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單從名字上你就能看出來,它跟前輩B550I同樣是ITX主板,那這款主板的配置與性能究竟如何,它能否應付得了更強性能的銳龍7000系處理器與更高頻率的DDR5內存呢?下面我們一探究竟。
AMDB650芯片組介紹
我們先來看看新的B650主板芯片組詳細規格。B650系列會有兩款芯片組,分別是B650和B650E,而E代表的是Extreme。其中B650E將提供PCIe 5.0標準的擴展槽和NVMe存儲,而B650則是目前更多玩家首選的PCIe 4.0標準,夠用同時性價比更高。
那么B650對比大哥X670和X670E差在哪里了呢?我們先來看看X670的規格圖,這里與B650主板芯片組最大的差別在于使用了雙芯片設計,能夠提供額外的PCIe通道,相比B650,X670與X670E會多出4條PCIe 4.0和4條PCIe 3.0通道,擴展能力會更強。
不過B650的擴展性能對于90%的用戶來說也完全夠用,X670這種旗艦芯片組雖好,但是很多人其實用不上這么多擴展設備的,綜合B650較低的價格,它會成為游戲玩家更主流的選擇。
主板介紹
藍寶石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的外包裝與過往絕大多數藍寶石的產品都不太相同。純黑色的風格設計,多了一絲電競的硬核氣息,中間的藍寶石Logo也是極具辨識度,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藍寶石經典的NITRO+系列主板。
包裝盒的背面還是老樣子,密密麻麻寫滿了這款主板的黑科技,玩家可以提前了解到主板的強勢之處。
拆開包裝盒,主板的真容盡收眼底。主板的風格設計與之前的B550I基本一致,都是家族式的設計,大面積的“黑化”,讓這款主板的質感更進一步。值得一提的是,這款主板的做工更是媲美不少頂級旗艦,8層PCB工藝,相比普通主板的6層能提供更強的電氣性能。
在辨識度上,藍寶石當仁不讓,在這款主板的散熱模塊以及M.2散熱馬甲上都能找到藍寶石經典的品牌Logo與主板的NITRO+標識。
翻轉看看主板的背面,布局整潔,妥妥的大廠作風。
Socket AM5接口
這塊主板最大的不同就是,AMD首次采用新設計的Soket AM5接口,PGA針腳接口轉到LGA觸點式接口上,兩者的Package大小同樣是40mm*40mm。
而轉變到Soket AM5接口的好處就在于,可以有著更多的針腳,實現更豐富的功能定義,包括支持最新的DDR5內存、PCIe 5.0總線,原生支持107W的處理器功耗,甚至支持最高230W功率輸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配合更高規格更高功耗的處理器。
供電模組
AM5插座的旁邊是這款主板的供電模組,表面是大面積的散熱模塊,外觀為電競感十足的黑色,與PCB相呼應。表面甚至還增加了不少斜切花紋,讓主板又多了一絲優雅。
擰下背部的螺絲,即可卸下這個厚重的散熱模塊,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份量十足。
供電模組上還有高導熱系數的硅膠片,有利于提升熱量的傳導效率,幫助主板提高散熱效能。
仔細看,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配備了8相數字供電設計。
每相供電有獨立的DrMos,供電芯片型號是TDA21570,來自英飛凌,最大支持電流為70A。
PWM芯片同樣來自英飛凌,型號是XDPE192C3B,不少X670主板上用的也是這顆主控芯片,不得不說藍寶石下血本了!
CPU的供電接口為單8Pin,主板的右側依舊是24Pin供電接口,是硬件能夠穩定運轉的重要保障之一。
DDR5內存插槽
在24Pin主板供電的一側有兩條標準DDR5內存插槽,最高支持96GB容量,支持AMD EXPO技術,官方表示支持最高6000MHz(OC)。
玩家只需要在BIOS中就能啟用AMD EXPO技術,開啟以后,內存的頻率與性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PCIe插槽
主板上還配備了一條全長度的PCIe ×16插槽,CPU為其提供了高達PCIe 4.0 x 16速率。并且這個PCIe插槽還有合金強化加持,能夠有效防止插槽變形,這一點相當細節。
別看這是一款ITX主板,在M.2固態硬盤插槽的配置上一點不含糊,正面的固態硬盤插槽支持2280長度,并且速率也給到了PCIe 4.0 ×4。
同時藍寶石還給這個固態硬盤槽位配備了相當有份量的散熱馬甲,內部還有高導熱系數的導熱墊加持,散熱能力一流!
背部同樣配備了一個2280長度的固態硬盤插槽,它也是PCIe 4.0 ×4速率,兩個高規格的固態硬盤插槽絕對能夠滿足大部分玩家的需求。
豐富的擴展接口
除了M.2固態硬盤插槽,藍寶石也給這款ITX主板安排了豐富的擴展接口,側邊是4個SATA接口,兼容舊的存儲設備接口,包括機械硬盤,以及光驅產品等,最高支持6Gbps的傳輸速度。
旁邊還有USB前置拓展接針,可以擴展出2個USB 3.2 Gen 1 5Gbps(Type-A)接口,這個配置基本能夠滿足玩家的擴展需求。
主板還有2組風扇接針,能夠很好的滿足水冷散熱器及機箱風扇的需求。畢竟銳龍7000系列的積熱問題大家也是知道的,需要不錯的散熱才能保證性能釋放。
主板底部還有1個5V3-pin和1個12V4-pin的ARGB插針可以操控,配合藍寶石的控制軟件還可實現多硬件的燈效同步。
后置IO接口
主板有著相當豐富的IO接口,從上到下分別是1個DP 1.2,1個HDMI 1.4,2個USB 2.0接口,2個USB 3.2 Gen 2接口、1個USB 3.2 Type-C Gen 2接口,2個USB 3.2 Gen 1接口;此外還包括1個2.5G有線網口、Wi-Fi 6天線接口以及7.1聲道音頻接口。甚至這款主板還有一個一鍵清BIOS按鈕,實用性拉滿。
在網絡方面主板預裝了瑞昱的Wi-Fi 6芯片組,型號是RTL8852-BE無線網卡,支持WiFi-6,同時集成了藍牙5.2。有線網絡方面則使用Realtek RTL8125BG網卡,帶寬是此前千兆網卡的2.5倍。
音頻方面也有不錯的硬件加持,主板配備了Realtek的ALC1220高保真解碼芯片,支持7.1聲道,可以為我們提供極佳的音頻體驗, 旁邊還有音頻專用的電容保障電流穩定性。
裝機展示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到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的小巧,我們這里用它裝機展示一番,機箱自然是ITX規格,裝在半尺見方的機箱內,這款主板顯得更加精致。
黑色的外觀設計,配合這個機箱的風格,電競感油然而生。如果你用它搭配R5-7500F這種低功耗的處理器,甚至只需要風冷就可壓住,造型更加小巧。
如果你是一名ITX的狂熱愛好者,真的不要錯過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搭配上最新的RX 7000系顯卡,組裝一臺性能小鋼炮,完全不是問題!
BIOS及體驗
硬件規格想必大家都已經見識完畢了,衡量一款主板的優劣,不僅要看硬件,更要看軟件。我們體驗了一下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的BIOS操作,不得不說,相比之前,如今的BIOS設計更加簡潔明了,普通模式下就能對EXPO、PBO等常用功能進行調整,對小白玩家十分友好。
在進階模式下,這款主板的BIOS則能夠解鎖更多的操作,例如:主頁中能夠快速查看硬件的各項電壓情況。
性能頁面中,可玩性就更多了,CPU超頻、電壓調整、PBO設置等應有盡有。
如果你是一個極客玩家,那進階菜單是不可錯過的一環,這里可操作的選項就更多了,大到CPU、DDR5內存,小到USB、NVMe都能在這里自定義設置。
在安全菜單中則可以進行加密設置,保障你的硬件安全。
最后是啟動菜單,這里主要用于調整啟動項等操作,頁面設計同意簡約明了。
除了有好用的BIOS,這款主板還能搭配TRIXX-M軟件實現更多的操作。例如檢測硬件信息、監控CPU狀態等。
甚至CPU的溫度、電壓等信息還用詳細的圖表進行展示,玩家可以輕松掌握硬件狀態。
常見的RGB燈效控制自然必不可少,藍寶石也貼心的準備了多種預設的RGB燈效模式供玩家選擇。
TRIXX-M軟件還有更高級的玩法,以往我們調整CPU Fan或Sys Fan都需要到BIOS中調整,現在不用了,你在TRIXX-M中就可以自定義風扇的轉速,操作更方便快捷。
當然,這款軟件還提供一些高級設置,例如你可以調整CPU的電壓、內存頻率等,極客玩家大有可為。
測試平臺介紹
在正式開始測試前,照例還是介紹一下本次的測試平臺,為了驗證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的極限性能,CPU我們選用的是有游戲神U之稱的AMD Ryzen R7-7800X3D,并且開啟BIOS中的PBO功能。
顯卡則是同樣為藍寶石旗下的RX 7600 8G D6白金版OC顯卡,內存自然也不能輸,直接開啟EXPO DDR5-6000頻率,16G×2的套條也更能展現這個平臺的實力。
其他硬件配置則如下所示:
基準性能測試
依照慣例,我們還是先在CPU-Z中看看平臺硬件信息,同時也可以對處理器進行一定的性能測試。從下圖可知,7800X3D支持DDR5內存,此次測試內存運行在6000MHz Gear2模式下。除此之外,藍寶石AMD Radeon RX 7600 8G D6白金版OC顯卡的加入,讓這套平臺有了不俗的性能表現。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圖上看到,7800X3D的單核得分為693.7,多核得分7496.5,這個成績與X670平臺上的相差無幾,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確實性能出色,完全能夠勝任帶動7800X3D的重任。
再看看7-ZIP的壓縮與解壓縮測試,實測這套平臺的測試總分為124.281 GIPS,使用率評分為16.35 GIPS,這個成績在一眾B650主板中,那也是佼佼者的存在。
得益于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的強勁平臺支持,7800X3D的壓縮速度可以達到102312KB/s,解壓縮的速度就更快了,達到了1480774KB/s。
大家熟悉的CineBench我們也測試了,首先是CineBench R20,7800X3D的單核得分678 cb,多核得分7102 cb。
換到壓力更大的CineBench R23,單核成績則來到了1747 pts,多核更是高達18225 pts,性能表現相當不錯。
換到GeekBench里,7800X3D也不甘示弱,這款軟件可以衡量桌面端處理器的單核/多核性能。我們用最新版本實測7800X3D的單核為2690,多核為15098,符合這顆處理器應有的水準。
最后是3DMark CPU Profile測試,這項測試可以更精準的測試CPU在單核與多核方面的性能表現,實測7800X3D的單線程分數為945,最大線程分數為8134,表現不錯,作為一款專為游戲而生的CPU,這個成績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主流用戶的需求了。
緩存與內存測試
主板對內存的讀寫性能也有一定影響,因此我們使用AIDA64軟件中自帶的緩存與內存測試,檢測內存在主板上的讀寫速度和延遲表現。
實測16G×2的DDR5-6000MHz內存穩定運行,并且性能也相當迅猛,讀取58964MB/s,寫入80328MB/s、復制58846MB/s,甚至延遲也不錯,僅81.6ns。這里需要說明的是,7800X3D采用的是單CCD設計,相比雙CCD的老大哥7950X3D來說,單 CCD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去了調度難題,但是在內存的讀取效能上則會有所犧牲。
另外我們也測試了7800X3D的GPGPU性能,在部分性能上,這顆CPU的表現甚至還要優于RX 7600,不得不說,藍寶石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超高規格的配置給7800X3D提供了卓越的性能平臺。
創作性能測試
理論性能過后,就來到了我們的創作性能實測環節。為了能夠更專業的對這套平臺進行測試,我們使用PugetBench進行,這里涵蓋了Photoshop、PR、AE、LR等大家常用的Adobe軟件,能夠真實的模擬用戶的使用場景,給到你最直觀的表現。
7800X3D與藍寶石RX 7600顯卡在藍寶石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上如虎添翼,圖像處理部分,PS與LR項目分別奪得1280分與1082分;壓力較大的視頻剪輯與渲染層面,這套平臺也能取得1045分與1883分的超高成績,如果你是一名創意工作從業者,這套平臺也能從容不迫的滿足你的工作所需。
日常體驗測試
日常使用體驗方面我們用的是PCMark 10 Extended項目來進行測試。項目包括常用基本功能、生產力、數位內容創作,以及游戲測試部分,從而全面地評價這套平臺的使用體驗。
實測,這套基于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打造的性能主機還是有不錯的表現,總分11180的成績與我們此前測試過的B650主板基本無異。其他的子項目中,表現最出色的則是游戲層面,得分高達23834分,不得不說,優秀的主板配上出色的藍寶石RX 7600顯卡,體驗絲般順滑。
游戲性能測試
當然,上面提及的游戲得分終歸只是理論測試。下面就給大家上點干貨,首先我們在3DMark中對這套硬件的理論性能進行了測試,無論是在DX11的Fire Strike項目,還是DX12的Time Spy項目,成績均相當優秀,特別是在Fire Strike中,7800X3D與藍寶石RX 7600 8G D6白金版OC的得分雙雙突破3萬分以上。
實測游戲體驗也印證了上面的測試,我們選擇了10款3A大作,絕大多數游戲在1080P下都能維持在60 FPS以上的表現。開啟FSR以后,游戲性能則還能更進一步,有的游戲在開啟FSR以后,甚至能夠飆升至150 FPS,表現相當驚艷。即便是有“顯卡殺手”之稱的《賽博朋克2077》,在壓力超大的超級光追模式下,也能有接近60 FPS的表現,不得不說,這套硬件還是不錯的。
總的來說,7800X3D專為游戲而生,配合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完全能夠應付各種熱門3A大作以及網游,并且AMD有戰未來一說,游戲性能有可能進一步提升,AMD老用戶懂的都懂。如果你是一個純粹的游戲玩家,選購這款主板為自己搭建強悍的硬件平臺,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FPU烤機測試
最后是FPU烤機,在室溫24度的情況下,使用AIDA 64軟件進行Stress FPU穩定性測試,可以考量CPU性能釋放效果和供電模組的穩定性。
在烤機10分鐘以后,7800X3D依舊穩定輸出,別看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至配備了8相供電,7800X3D在這里一樣夠用,全程基本穩定在4.3GHz左右,并且沒有過熱降頻,這也說明這款主板的供電模組可以很好地滿足新一代AMD銳龍7000系處理器的標準功耗所需,每相70A的供電水準相當給力。
寫在最后
NITRO+系列在藍寶石中一致是旗艦級的定位,此次推出的藍寶石NITRO+ B650I WIFI超白金主板更是高端的代表。不僅在顏值層面,延續了過往的設計風格,大面積的黑色應用,讓這款主板猶如實力超群的“黑武士”一般,在一眾主板中相當吸睛,配合上ITX的體積,小巧玲瓏的造型確實讓不少DIY玩家直呼精致。
除了精致的外觀,這款主板還有高規格的用料加持,首當其沖的就是8相數字供電模組,每相芯片更有70A的恐怖供電能力,實測7800X3D來了,也能穩定輸出。除此以外,這款主板還用上了高端主板才有的8層PCB設計,電氣性能更強。6000MHz的DDR5內存頻率支持,讓AMD玩家也能感受極速讀取性能。一番體驗下來,這款主板滿滿都是驚喜。
總的來說,如果你打算裝一臺屬于自己的ITX主機的話,藍寶石 NITRO+ B650I WIFI 超白金主板可能是你在市面上能夠選擇的為數不多支持銳龍7000系列處理器的ITX小板,性價比與高性能兼具,主流玩家也可以打造專屬自己的性能小鋼炮,感興趣的玩家不妨了解一下,當前這款主板已在各大電商平臺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