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RGB補光棒燈,輕裝上陣,便捷補光。
隨走隨拍,創作不受限。用手機拍視頻怎樣才能做到清晰、高級、有質感?
·首先說面光顯色性要高,拍出來的人物就會發綠,顯色高才能還原膚色,紅潤有光澤,膚色看起來才會更好看。
·這款燈就算不用柔光罩看起來也很柔。色溫調到5300K,亮度調到100。棒燈距離人物50厘米左右,正前方由上向下45度照射就得到這個畫面了,想要神秘感先把室內的燈光全部都關掉,在不穿幫的情況下亮度100。燈光豎起來與人臉持平,是不是更有感覺了?
·想讓它拍攝靜物,沒有燈光毫無食欲。把棒燈的色溫調到5500K,秀色可餐。用它拍攝首飾美妝產品,只需要將色溫調到5000K,亮度100以電腦屏幕當背景。
·光面的亞克力板作為底面,放燈距離靜物50厘米,在斜上方橫向放置緩緩轉動,就算是一部手機也能把你的產品拍出來買不起的感覺。平時口播畫質差背景不好看的用它打開氛圍燈,讓你的口播畫面脫穎而出。
如果你是數碼類的博主用這個燈棒來打一個高飽和度的紅光和藍光,是不是科技感一下子就來了?
棒燈我也用過不少,但是在這個價位段能有這樣品質的真的不多見,數量不多,有需要的閉眼沖吧!
月中元節祭祖,是對逝者的懷念與尊重
時光流輪,轉眼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多稱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等,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中元節,七月半,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三、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西南中元節、七月半敬祖盡孝方式各不相同,但大意相同。貴州多地七月半盡孝對新 故從七月初一就開始接老祖宗和新故供祭,部分從初十一就開始供祭。從敬祖盡孝供祭開始每天都得供祭,一日三餐供祭,家中吃什么供祭什么,部分人敬祖盡孝以只過十三或十四這天,不論那種方式,七月半這天菜都很豐富。
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良好祝福。它流行于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中元節晚上水邊,常放荷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河燈品種以更加豐富,有電子燈的。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于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 河燈在我國歷史長遠。
中元節,許多地方把那一天稱為燒紙祭祖節,給先祖送金銀錢紙,在這一天的晚上,后人將紙錢裝在包中,寫上先祖的姓名,這就是燒紙祭祖的習俗,以寄托對長輩的哀思。當年過世者稱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三年以上者為燒老包。 對于中元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與其說迷信,不如說敬畏、感恩,緬懷親人、敬畏生死,敬畏自然。如果身在城市,沒有條件,也可以通過網絡祈福點燈的方式祀亡祖先,畢竟也是祭祖的一種方式。我就使用了二種方式,歷史的供祭和現代的網絡供祭,網絡供祭Powered by?Netor網同紀念,是雙人館,祭奠父母的:深深的懷念慈父母:http://cn.netor.net/m/box200607/m67057.asp ,網絡供祭不但可供自己供祭,還可供親朋好友供祭,你將網絡鏈接發給親朋,不論他們在哪里,那怕相隔千山萬水,國內國處,只要他們點擊鏈接就可以看見,內容很豐富,有活動年譜│歷史相冊│紀念文選│管理本館等,也是一種文明的供祭方式。
祭祀的本質就是追思先人,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燒紙錢、金銀寶和在電腦前祭奠思親同樣真實!而網絡祭奠又綠色環保,不向燒紙錢煙霧繚繞不環保。祭奠本是活人對也故親人寄托感情的一種方式,若我們確實忙于工作,忙于生活,選擇網絡傳哀思,又環保,何樂而不為。只要我們發自內心,九泉之下的親人是會理解的。
貴州興仁蔡公元清之系蔡氏歷代祖宗之位
高祖考蔡公萬清高祖妣蔡母余氏肖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曾祖考蔡定科曾祖妣蔡母朱氏付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祖考蔡公本立祖妣蔡母李李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叔祖考蔡公本福老大人之位
姑祖妣張母蔡氏老嬬之位
姑祖妣牟母蔡氏老嬬之位
顕考蔡公國應顯妣蔡母鐘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四叔考蔡公國威老大人之位
五叔考蔡公國炎五叔妣蔡母張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六叔考蔡公國金六娘妣蔡母鄒氏老嬬人之位
么叔考蔡公國璽老大人之位
姑考劉公雙生姑妣劉母蔡氏老嬬人之位
外祖考鐘公大發外祖妣鐘杜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舅考鐘公元筆舅妣鐘母劉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姨考陳公禹川姨妣陳母鐘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岳祖考王公光福岳祖妣王母周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岳外祖考吳公向州岳外祖妣吳母周氏杜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岳考王公明亮岳妣王母吳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胞兄蔡家發 老 大 人 位
胞弟蔡公家倫胞弟妣蔡母劉氏老大人老嬬人之位
姐夫馮公福壽老大人之位
今當中元之期虔備冪錢金銀供蔡氏歷代祖宗冥中收用 關津渡口驗實放行 孝高孫、曾孫、孫、外孫、兒、侄、蔡家明、蔡家友、蔡家強、 蔡家倫
孫婿、婿、侄婿蔡家友祀
天運甲辰年七月十四日火化
今天2014年農歷甲辰年七月十四日,故供祭蔡氏歷代祖宗在祖位上祭供,以盡孝心。
貴州省興仁縣蔡氏(蔡公園 興之系)
家普
園明萬定, 本國家成,
吉慶康泰,永久乾坤,
后世昌隆, 錦繡廷輝。
蔡氏(姓)起源
蔡姓乃黃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國為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武王滅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稱蔡叔度,其子孫就以國為姓。2、源自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3、源自少數民族。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現在的河南省上蔡縣、安徽境內發展繁衍。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 武庚,事后處死管叔,并將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于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省),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省徽鳳),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省)、秦(今屬陜西省)、晉(今屬山西省)、齊(今屬山東省)等各國,現福建、廣東、浙江蔡氏家族較多,國外東來亞蔡氏家族較多。
貴州省興仁縣蔡氏家族蔡公園興之系據傳由江蘇經商遷居,在興仁繁衍,有200多年的歷史,現有第十一代子孫。蔡氏家普:元明萬定,本國家成,吉慶康泰,永久乾坤,后世昌隆,錦繡廷輝。
興仁蔡氏家族民國前多為經商商販,有一老人蔡本立就讀過中國國民黨黃浦軍校,時因家庭貧困,父親病危,家中又受火災之害,加之當時兵慌馬亂,民不療生,而棄學回家。
解放后蔡氏家族積極投入革命和國家建設,有的參加過抗美援朝,西藏剿匪,有的為國家干部,教師,職員,多為經商商販。在興仁縣城內屬一大家族,時有蔡半街劉半街之稱。(國字輩20世紀中期有數家遷居:貴州清鎮、興義、睛隆、凱里、遵義等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1982年后),興仁蔡氏家族子孫勤奮學習,為家族爭光,20多年來大學本科生,專科生,中專生無數,分布在全國各地。
近,武漢方艙醫院的廣場舞火了。
在網絡歌曲《火紅的薩日朗》中,
廣場舞給病房里帶來了歡樂,
更帶來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在上海,居民們
各種花式“宅消遣”五花八門,
“悶”出了疫情下的新境界。
跨欄神器拉桿箱 陽臺變身籃球場
本來過年打算出去旅游,卻因為疫情泡了湯。拉桿箱只能扔到角落積灰?不不不,在家“抗疫”也不忘體能訓練,拉桿箱立馬轉型變成跨欄“神器”。腿太長,拉桿箱不夠高?那么就把手推桿拉到最高檔,手扶著沙發,進行繞欄練習。
跨欄隊的唐曄楠正在練習
在松江有一群小小體育健兒,既是松江七中的學生,也是松江區各個訓練隊的運動員。在教練遠程指導、家長陪同看護下,孩子們想出不少妙招,保證停課不停訓,“教練盯沒盯著一個樣”。
在籃球運動員、七年級的王一然家中,陽臺變成了“籃球場”,客廳被開辟成網球運動員妹妹的“網球場”和爺爺的“舞龍場”,餐桌一挪,餐廳又成了媽媽的“瑜伽館”,而這片區域外的繞周通道就成了爸爸飯后散步的“操場”。
王一然的家赫然變成了各種“體育場所”
“我每天在陽臺上練習運球:右手運球、左手運球,變向,胯下。”按照教練每天布置的訓練計劃,他不僅需要進行基礎技術訓練,每天還要完成上百個仰臥起坐、俯臥撐、下蹲等力量訓練。
“我們的孩子都很自覺,家長也陪著,有不懂的動作發視頻過來后,我們就遠程指導。”松江區田徑全能隊教練告訴記者,每個孩子陪同人員不一樣,有“二寶”胖妹妹幫忙壓著腳 做背肌力量,因為沒有見過此動作忍俊不禁,導致拍攝的畫面抖動不停的;有家長“看人挑擔不吃力”,模仿孩子一起練,卻累得喘不過氣的……此間趣事不少。
從除夕夜開始和家人都沒出過門,柔道運動員徐語涵每天視頻打卡,把訓練實況發給教練。徐語涵說,疫情當下,訓練的同時也在增強自身免疫力,也算是一舉兩得。
因為在家訓練,每天家里都充滿了笑聲,平時各自忙碌的家人,這段時間才真正的朝夕相處起來。孩子和家長都說,這是疫情之下意外的收獲。
記者 楊潔 通訊員 張小小
母女創作抗疫歌曲 傳遞力量和溫暖
媽媽,
什么是病毒?
出門為什么要戴口罩?
……
當疫情籠罩神州大地的時候,當大家充滿警惕和恐慌戴上口罩的時候,普陀區萬里街道萬里城實驗學校三5班同學陳佳儀,充滿疑惑地向媽媽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看著充滿好奇又略帶驚慌的孩子,陳佳儀媽媽決定利用宅在家的機會,寫一首給孩子們的科普詩,讓大家知道什么是病毒,怎么躲避它,怎么保護自己和家人,更希望通過詩歌,讓孩子們知道,有許多人為了守護大家人的生命,正在拼搏、奮斗。詩歌《我知道》就這樣誕生了。陳佳儀飽含深情、眼含淚光地朗誦著詩歌:
他們說這是寒冷的冬天
很多人沒法回家團圓
他們說這是溫暖的冬天
很多人在艱難中奉獻
他們說這是危險的時間
不小心就把病毒牽了線
他們說這是重要的時間
不出門就是最好的安全
我知道誰在恐懼和不安
我知道誰是英雄在身邊
我知道誰該樂觀和勇敢
我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困難
……
詩歌傳遞著祝福,傳遞著贊頌,傳遞著樂觀,更傳遞著春的信息。
陳佳儀媽媽上公益網絡課。浦礁 攝(下同)
陳佳儀媽媽是一位主持人,她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還熱心公益事業,經常通過公益組織互加計劃的網絡平臺,給全國的家長和鄉村孩子們上公益網絡課。過年也不例外,她通過網絡和家長們分享“停課不停學”在家帶娃小策略,教孩子們朗誦《我知道》。
詩歌受到大家的追捧,能否把詩改編成歌曲的想法,在陳佳儀同學的腦子里油然而生。在家中,母女倆商量著,一起動手,一起亮嗓,共同創作完成了歌曲版《我知道》。
陳佳儀母女在家創作歌曲
非常時期,人人都不太出門,錄歌是大麻煩。陳佳儀媽媽抱著希望,聯系了長期合作的錄音師。錄音師毫不猶豫,一口答應,預先買了很多消毒設備,做了細致的前期消毒工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從演唱者到錄制者,每個人戴著口罩,在彌漫消毒藥水的空氣中,完成了歌曲的錄制。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臺燈下,在電腦前,在書桌邊,陳佳儀和她的媽媽精心挑選著打動人心、有故事、有力量的圖片,完成了視頻剪輯。
從演唱者到錄制者,大家戴著口罩完成了歌曲的錄制
當疫情關上家門,陳佳儀母女倆用音樂打開被疫情困擾的心門,用動聽的旋律與歌詞,為這個凜冬,帶來春天般的希望。
記者 江躍中
村民巧手作口罩 防護過濾好貼心
“外灶姐妹手兒巧,不等不靠動大腦;
村民代表捐布料,自嘎動手踏口罩;
男版女版兒童版,里層外層加夾層;
改進工藝第三代,儷媛品牌呱呱叫;
同舟共濟立功勞!”
近日,浦東書院鎮外灶村村民徐微琴自制網紅口罩的照片和詩歌,成為該村堅持群防群治開展防疫工作的一個縮影。
作為外灶村婦女之家“媛創空間”的自治管家,徐微琴發現,雖然口罩預約登記、發放工作每天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是相對于廣大村民龐大的需求,口罩的缺口目前依然較大。特別是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外來人員陸續返滬,防疫形勢更加嚴峻,口罩需求更趨迫切。
徐微琴制作口罩。嚴宸 攝(下同)
考慮到外灶村是農村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大多數居家的村民對于口罩的防護等級要求無需時刻處于“醫用”級別。于是,徐微琴萌生了自制口罩的想法,她看到網上一段疾控工作人員自制口罩的教學視頻后激動不已,馬上按照視頻中的方法做了一個棉布口罩。
善于開動腦筋的她,看到有些網絡教程里還在口罩里設置過濾層的做法后,又立即設法改進制作了棉布夾層口罩2.0版:在原先的自制口罩外面兩層棉布中間,再夾一層起隔離作用的保鮮膜,內里再有兩層紗布,這樣制作出來的口罩比較實用,能夠對阻擋飛沫起到更好的防護效果。徐微琴2.0版的自制口罩得到了村委會和村民們的大力支持,村里幫其買來紗布、保鮮膜等材料,做服裝加工生意的外灶村19組村民代表湯芹妹則主動捐出自家的棉布。
經過一次次的嘗試,徐微琴根據男、女、兒童這三類人群分別制作了不同大小的樣板紙。在她的巧手下,經過裁剪、縫紉、打褶、滾邊等一道道工序,原先涇渭分明的棉布、紗布、保鮮膜等材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副副自制的口罩。
這些自制的口罩,經外灶村統一消毒后,將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村民,作為特殊時期的過渡品。記者還聽到一個好消息,有村民買到了KN95的過濾層,提供給徐微琴,這樣加入了更高等級過濾層的“3.0版”自制口罩,防護能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記者 宋寧華 通訊員 嚴宸
祖孫三代合力 “剪”出抗疫心聲
防疫宣傳、測量體溫、噴灑消毒水……這些是陳炳生在家門口看到的一幕幕,而他把這些場景都變成了一幅幅剪紙作品,“悶”在家里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加油、鼓勁。
今年78歲的陳炳生是金山區朱涇鎮頗有名氣的“剪紙匠人”。繪畫、剪紙是他的愛好,剪刀一拿就是30多年。他的剪紙作品構圖樸實、生動傳神,扎根鄉土又反映時代話題。作為一名已經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平日里他也常參與鎮里的各種志愿活動。
“這次志愿者不要我,我就想用自己的方式為防疫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說起這次疫情防控題材剪紙作品的創作,陳炳生笑稱,自己報名參加一線的志愿服務,“可能因為老年人免疫力比較弱,他們沒讓我去。”
記者看到,陳炳生創作的這組剪紙作品一共十幅,作品的主人公里,有志愿者、有社區工作人員、有普通市民,記錄的是全鎮上下抗擊疫情的各個難忘瞬間。“從設計構圖、繪畫描樣到最后完成,這組作品前后花了十天左右,每天起碼4個小時左右。設計比較難,剪紙和畫畫不同,線條不能斷。”
陳炳生特別強調,這次的作品其實并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這些天我兒子、孫女都在家里,9歲的孫女參加過美術班,兒子也對畫畫感興趣,在作品的繪畫上,他們幫了很多忙,不然10天根本完不成。”這組由祖孫三代一起完成的宣傳疫情防控的剪紙作品,在陳炳生看來,分量更重也更有紀念價值。
“抗擊疫情,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守護家園”“齊心協力,戰勝疫情”……這些被剪進陳炳生作品里的話語,是他們一家,也是大家的心聲。
記者 毛麗君
“少年翻譯官”出馬 外國友人齊點贊
本月10日起,滬上不少企事業單位陸續復工。靜安區不少白領發現,除了中文宣傳材料,該區的國際化辦公樓宇都貼上了制作精美的英文版宣傳海報,但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這些英文海報全部出自靜安區市西中學一群“少年翻譯官”之手。
市西中學“少年翻譯官”團隊成員錢易申同學參與設計英文版宣傳海報已經張貼在靜安區的辦公樓宇
自2月4日接到上海市靜安暘昇創益青少年發展中心委托翻譯了第一份文件以來,這支近40個人組成的翻譯志愿者團隊翻譯了12份、9000多字的“戰疫”英文宣傳材料,幫助生活或工作在該社區的外國友人們更及時地掌握防疫信息。
團隊成員薛艾儀在家翻譯防控資料
市西中學團委副書記王璐老師說,招募“翻譯官”之初其實是受了暘昇老師們的委托,希望能夠請學校國際班的學生利用英語專長,幫忙把一份石門二路街道需要的防疫資料翻譯成英文版本,為外國友人答疑解惑。“沒想到,召集令一發出,除了國際班,其他班級的學生也積極響應,搶著參與這項‘緊急’而又‘特別’的翻譯工作。”
高三(2)班的吳越是首批響應翻譯“召集令”的志愿者之一。她的母親是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假期里,我看了不少關于醫務工作者的報道,家中也有一名盡職盡責、早出晚歸的醫生媽媽,深受觸動。盡管畢業班課業比較繁忙,但我還是非常希望‘宅’在家中也能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來做些貢獻。”吳越說,她先后接下“防控科普手冊”和“科學防疫”文章的片段各一,為了讓翻譯更標準、更符合公告模式,她反復和同學、老師探討,逐字逐句地修訂。談及翻譯中的分工,吳越說,有的同學擔任組長,對接需求方、統籌工作、分配任務,有的則是校訂員,力求翻譯信達雅。“大家熱情都很高,基本任務來了都要靠‘秒殺’,否則還不一定能搶單成功。”
目前,隨著靜安區的企事業單位逐漸復工,這群“少年翻譯官”的翻譯任務暫告一段落。“但是,工作不會停,我們還會繼續選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素材進行翻譯,為公眾帶去持續的科學普及。”高二(9)班的何伊瑋說,疫情發生后一直想做點什么卻無從下手,“翻譯官”活動打開了他的“新思路”,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也給予了他未來參與更多實踐嘗試的勇氣。
記者 馬丹
象棋大師當主播 “云課堂”上揚國粹
12日晚,徐匯區第二青少年業余體校三個象棋班的孩子們在網上來了一個“大亂斗”,30余人捉對廝殺,大家都說簡直比原先在教室里線下上課還過癮!
61歲的汪三弟老師為大家上網絡直播課
從春節迄今,這已是徐匯二少體汪三弟教練第8次為孩子們義務開網課了。特殊時期,61歲的汪老師在女兒和家長幫助下,搞定技術難題,破天荒地在幾乎都是電競玩家活躍的直播平臺上注冊,“改行”當主播,成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無獨有偶,胡榮華培訓學校也請來年輕的國家象棋大師趙瑋、魯天等開設公益性質的直播課。一個家長在微信群里開玩笑說:“小屁孩平時哪有機會聽國家象棋大師講課,這次‘因禍得福’了!”
說起直播初衷,汪三弟和胡榮華學校的老師們都說,象棋藝術博大精深,學棋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停課讓老師們非常著急,“反正悶在家也沒什么事”,便想到給孩子在線上課。
不過,第一次當主播并不容易,當了43年教練的汪三弟就碰到了新難題,花了幾天嘗試了許多直播平臺和直播軟件,才終于當上“主播”。第一次上課,汪老師和這些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們都很生疏,頻頻出現屏保、對話框擋住直播畫面的小問題,孩子和家長們隨時發送彈幕向“汪主播”求助。23歲的國家象棋大師魯天接到胡榮華學校邀請后,雖然一口答應,但也沒有直播經驗。他和胡榮華學校工作人員一起向有經驗的國家象棋大師趙瑋、謝靖請教后,兩個人研究了一個下午,也才搞定直播技術。
作為抗疫特殊時期第一個在上海開設公益直播課的象棋教練,汪三弟直播首秀成功的消息在象棋培訓界不脛而走,還有些教練也在醞釀中。老師們都覺得,“云課堂”既能弘揚國粹、傳播傳統文化,也是在特殊戰場發揮教師力量,讓孩子們安度假期,是對教育部“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號召的積極響應!
記者 孫云
為孩子自制小游戲 代替媽媽陪著你
白色鞋盒的蓋子上面畫了一個張大嘴巴的小人,嘴巴部分扣了一個洞,放幾個大小不同的玩具球在上面,通過搖晃蓋子讓球滑到洞中,再掉落到下方的盒子里。這個簡單的小游戲是奉賢區南橋鎮解放二居的居委干部陸桑桑畫給宅在家里的兒子王小寶的禮物。
“有點丑,”89年出生的陸桑桑,偶爾在朋友圈里看到其他媽媽給孩子做小游戲,也萌生了給自家兒子做一個的想法,趁今天午休輪到她回家吃飯,抽空給小寶畫了一個。畫上的孩子代表兒子王小寶,玩的時候有句口訣:戴好口罩勤洗手,小心病從口入。“一個是覺得這個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動作協調性,以游戲的形式了解外面在發生什么。還有一個就是看到這幅畫,是媽媽幫忙做的游戲,能讓他感覺像媽媽陪著他一樣。”
“媽媽,這個好漂亮,我好喜歡玩呀。”今年五歲的王小寶拿到這份媽媽自制的禮物顯得特別高興,玩個不停。到今天,小寶已經在家里宅了16天了,這些天里都是外婆外公陪著他,媽媽每天早上7:45就出門,中午因為輪流值守不一定回來,晚上經常要加班到7、8點鐘。就在11日晚上,居委會還連夜加班加點趕制小區的個人通行證和車輛通行證。
陸桑桑在工作
一直沒出門,還見不到媽媽,小寶卻很乖巧。陸桑桑每天交給他一個任務,在媽媽回家的時候拿消毒液給媽媽消消毒,他就天天在媽媽快下班的時候拿著消毒液等在門口,看到媽媽出門還會提醒:“要戴好口罩哦,外面有病毒。”
陸桑桑說,在孩子們的心目,爸爸媽媽奮戰在一線是他們心中英雄。雖然比平時少了很多時間陪孩子,但孩子也知道,媽媽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打敗病毒,讓更多的家庭團圓,讓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在陽光下奔跑、玩耍,這也是居委干部們奮力在一線拼搏的力量源泉。
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楊珺
以筆為“槍”鼓斗志 漫畫抗疫獲好評
“中國漫畫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種藝術武器,發揮著凝聚群眾、鼓舞斗志的作用。”上海美術家協會漫畫藝委會主任沈天呈說道,“聽聞疫情后,我們也想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筆為‘槍’,用我們的創作號召大家防范病毒,眾志成城共抗疫情。
1月24日除夕,上海美協的漫畫家們發起了一場“眾志成城戰疫情”網絡漫畫展征稿活動,征集帖中第一幅招貼畫《大刀向兇頑病毒砍去》便出自沈天呈之手,為漫畫征稿定下了基調。
“宅”在家的這段時間,沈天呈已創作了30多幅抗疫主題漫畫:《不信謠、不傳謠、不添亂》中孫悟空手拿金箍棒,打向各種謠言;《削發為“你”》中醫療隊隊員為更好投入戰斗,毅然剪去青絲;《放燈》中小女孩手捧蓮花燈為醫生母親加油、為武漢加油……他還為孩子們送去通俗易懂的科普漫畫《保存自己 消滅敵人》。
“之前我看到河南提出的5條防疫措施‘多消毒來勤洗手’‘出門就把口罩戴’‘切莫隨意亂吐痰’‘野生動物莫嘴饞’‘自行隔離不傳染’特別好,就以此為靈感,再加上‘打噴嚏請避人’,創作了6幅帶有警示性意義的漫畫。”值得注意的是,這組漫畫上還附上了英文。“我想到上海是個國際大都市,有許多外國人生活在這里,他們也應該遵守疫情防控指示,于是就在畫上加了英文,期望能更好地向外國友人進行宣傳。”這組漫畫一經發布便獲得了熱烈反響。
沈天呈正在創作
像沈天呈這樣在家用手中畫筆為中國加油、為宣傳抗“疫”潛心創作的漫畫家和漫畫愛好者還有很多。沈天呈說:“大家都特別踴躍,投稿郵箱已經不堪重負‘爆掉’了。”截至11日,“眾志成城戰疫情”網絡漫畫展已經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作者投來的3200余幅作品。
記者 黃佳琪
“毯子獅”練身體 “服裝秀”學防護
近半個多月,陸煒、孫艷夫妻倆和讀小學五年級、幼兒園小班的一雙兒女天天在家。“如果不找點樂子,家里分分鐘都可能‘雞飛狗跳’。”孫艷說。過年在家看電視,三歲的“二寶”陸思妤被舞龍舞獅等民俗表演吸引,爸爸和哥哥靈機一動,挑選一條格紋毛毯,一前一后披在身上,爸爸陸煒把頭埋入閑置的整理箱,扮“獅頭”,十歲的陸禺誠則藏在身后,當“獅尾”。伴著陸煒挑選的民樂合奏《羅漢舞獅》,這頭山寨版“毯子獅”賣力扭動起來。父子配合默契,舞到興起時,陸煒還跳上靠背椅,秀了個帥氣的定格動作。陸思妤站在前方,手拿玩具仙女棒逗弄獅子,咯咯地笑個不停。
歡樂的畫面被孫艷錄下來。她回憶,當時連續舞了三次,“大家都意猶未盡,反復回看視頻,每次都覺得好笑”。舞獅熱鬧有趣,但說到健身效果,還比不上一家四口每天的必修課——玩幾局體感跳舞游戲《舞力全開》。“全家一起娛樂,還能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更好地抗擊病毒。”
“抗疫親子服裝秀”,一家四口齊上陣
陸煒又支一招——每人選一套適合外出的服裝,來一場“抗疫親子服裝秀”,而挑選服裝的首要原則是防護效果。陸禺誠起初想戴橄欖球頭盔,試了后發現,保護不到眼睛;又想改選棒球帽,看到媽媽給妹妹挑了一次性浴帽,覺得既實用又方便,也換了一頂;他還特地拿了一瓶消毒劑當道具,“每次爸爸下樓去拿快遞回來,我們都會在門口給他噴一噴”。
陸思妤的護目鏡很顯眼,其實是兒童實驗套裝里配的。“我早就決定征用這個玩具配件,給她外出時戴,但一直沒用過。”孫艷說,趁演習機會先模擬。浴帽、護目鏡、口罩、手套、雨衣、雨鞋……小女孩“全副武裝”,既打扮了自己,也學習了防護知識。
服裝秀持續半個多小時。陸禺誠直言“太悶,快喘不過氣了”。“我告訴他,一線醫護人員要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連續忙碌6小時。”孫艷從兒子的眼神里發現,他對白衣天使的敬意,又多了幾分真切體會。
記者 曹剛
全科大夫“云義診” 傳遞知識增信心
“宅在家做什么?”東華大學校醫院的全科主治醫生王喬木的答案是——云義診。新冠肺炎暴發后,網上各類信息魚龍混雜,1月24日晚,阿里健康聯合支付寶上線在線義診服務,有多年呼吸ICU重癥監護從業經歷的她在小年夜加入“1分錢義診”的隊伍中。王喬木告訴記者,除夕前一天,自己接到阿里健康的短信邀請加入云義診,當晚,全國200多名義診醫生組建“釘釘武漢先鋒區”。
在家參與網絡義診的王醫生
除去每天確保完成單位衛生防疫任務和門診接診工作外,“早上8點多到深夜12點,除了中間吃飯和上衛生間,基本都在線,目前一天接診量大概在160個。”她說,大家的問題集中在輕癥診斷和日常防護兩大類,“不少人希望通過在線問診得到有用的信息和診斷,不想盲目去醫院添亂,也避免交叉感染。還有部分市民咨詢口罩如何采購、佩戴,家里如何消毒等等。”王喬木說,相信自己能和全國醫護人員一起取得最后勝利。
記者 楊碩
賞清華食堂名菜 和網友學習打卡
利用這段特殊“宅時光”,不少大學生在視頻網站上學習知識,充實自己。
B站被網友戲稱為“全國最大學習網站”,在學習區,每天不同時段都有趣味課程上線,以清華大學為例,專業方面如“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工科學術論文寫作技巧指導”等課程,有興趣愛好方面的“芭蕾認識與形體之美”“柯潔同學帶你學圍棋”,這些課學累了,還可以看看大家最期待的一堂課——“清華食堂特色菜配方大揭秘”,想做清華同款菜肴的同學不妨趁機學一手“顛勺”。
厲亮正在學習直播。嗶哩嗶哩App截圖
除了大師授課,和主播一起在線學習成為不少人每天堅持做的一件事。華東理工大學的厲亮同學就是往B站上傳音視頻的人,網名“月了個光”,初二那年,他開始頭一次學習直播,起初僅在周六開播,粉絲才幾十個,五年后,他的粉絲數已達15.8萬人。直播內容并不復雜,卻成為厲亮多年的習慣:晚上8點,架起攝像頭,挑一首舒緩的背景音樂,看看網課做做題,每個整點和“學友”互動。他坦言,這幾年學習的心態變化很大,開始只是被迫學習完成作業,進到大學后可以自主安排學習內容,不過這也對自身學習積極性有更大的挑戰。
最近,厲亮帶著同學進行寒假自習,很多“學友”會來直播間學習打卡,“除了鼓勵更多人和我一起學習,我更想傳播一種正能量。”厲亮說,與其說喜歡學習,不如說是喜歡自己有所提高。有時候網課也看得煩,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枯燥的,但堅持下來也就好了,每天看到幾千人和自己共同努力也是學習直播的動力所在。
記者 任天寶
廣場舞變視頻舞 居家抗疫不寂寞
陳蘭娣是涼城新村街道錦三居民區舞蹈隊領隊。由于防控需要,居民區所有活動都取消了,她和大家只能在舞蹈隊微信群里聊聊天。
年初五,陳蘭娣在微信上看到一段“踩點舞”視頻,簡單易學,適合在家跳。于是,她自己練熟后,請老伴拍成短視頻放到微信群,讓大家跟著學,沒想到效果不錯,大家一學就會。
隨后每天下午3時,陳蘭娣會在微信群里除了聊天,每天大家還會自覺打卡,曬各自在家跳這段舞的照片、視頻。有些隊員還會將自己學的舞蹈視頻發群里,和大學交流。陳蘭娣笑著說“現在每天各自在家跳舞,我們心態放松了,宅家也不覺得枯燥,還鍛煉了身體,這也是在為抗疫做貢獻。”
見習記者 莊琦欣 夏揚
游戲達人忙闖關 娛樂健身兩不誤
市民林云志在家用現在非常流行的電子健身游戲的方式進行鍛煉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通關啦!”昨晚,林云志在朋友圈發了四張打卡圖。圖里顯示,她花了42小時13分鐘49秒通關了switch的健身環大冒險游戲,一共消耗了8萬多卡熱量,跑了87公里的距離。“我玩這款游戲是從兩個月前開始的,那時還在上班,隔一兩天才玩一次。”家住鎮寧路的林云志表示,為了防疫,平日習慣去瑜伽館鍛煉的她從年前就開始天天宅在家里,十分無聊。單位因為工作性質復工還在準備中,在連續睡了幾天后,她發現自己精神開始萎靡不振,就逼自己打開電視機,連上游戲機,拿起配置的健身環,重新開始玩健身游戲。
“這個游戲就是拿著健身環做各種動作,里面需要跑跳甚至下蹲,只有做到游戲要求的動作,你才能過關。”剛開始時,她只能隔天玩,因為玩好以后渾身肌肉酸痛體力跟不上,現在每天都能連續玩上一個多小時,每次結束以后胃口會很好,心情也好多了。
“最近都不能出門,QQ和幫里的人聊天,他們都說自己長胖了。”魏維是一款武俠手游的會長。雖然一直在家,但是生活自律的她依然保持運動的習慣,在現實生活里也成了運動隊長。“現在,就像游戲組隊一樣,我每天下午3點都在群里號召大家一起鍛煉,網上發運動視頻讓大家照著做,讓做的人打卡。”
對于很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玩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游戲,而是升級為“健身互動版”,不僅打發了部分無聊的時間,也保持了健康。
記者 楊喻
新民眼工作室
圖片|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編輯 | 屠瑜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