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醫在手腕上按一會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把脈的正確姿勢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義。
把脈不是隨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對位置很關鍵!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中醫叫作“關”),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并排在一起,最后用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并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為什么中醫把脈要把兩只手呢?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兩只手都把。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里只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停跳。
浮沉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把脈的時候,只明顯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么明顯,這也叫浮;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中。
為什么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一般來說,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邪作斗爭,首先想從“表”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里打仗來了,所以這里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里不能解決問題,邪向里挺進,正氣往里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里進,正氣再戰敗往里退,全退到里面來了,在這里積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決戰,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守住這一條,觀脈就不難了。
找到脈之后,不是按住不動就可以了,醫生們會搞一些“小動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反復做上好幾次。
為什么這樣做?因為要用指頭感受脈對手指的抵抗力。按下去的時候,感覺脈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就證明這個脈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那這個脈就是沒力量,醫生根據這個衡量脈的力度是偏弱還是偏強。
那么有沒有力又代表什么呢?有力,代表正氣實,但如果邪氣跟正氣有一拼,中醫通常就會說邪氣實,正氣還行,照著邪實去治就可以。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治療上首先要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中醫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黃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脈無力用了這些方劑,就會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
無力的脈中醫通常要用補法,比如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能補養。至于要用多大的藥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
只知道脈的力度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動作,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幾下,感知脈管的寬度,通俗的說就是看看脈有多粗大或者多細小。
因為正氣津血足了,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力量會大,要求輸送管道(血管)的空間也得大,否則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不能及時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說“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以此類推,“細”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里有些特殊情況,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例子,為什么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
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脈的力量或粗細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血側重于脈的力量,氣側重于脈管的粗細。它們都強,脈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細而無力;氣衰血強,脈就細而有力;氣強血衰,脈就粗而無力。所以粗細還要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中醫就是根據這個判斷該用氣分藥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藥。比如,現代人常說陰虛、要養陰,吃阿膠、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藥,但如果你的脈細,吃這個就很可能會長痘痘;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藥,人參、黃芪,但如果你的脈粗,吃了就會上火、失眠、煩躁。當然,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中醫用藥還要考慮很多細節,這里不多講。
脈跳多快算正常?《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 就是說一個正常人,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間,脈應該跳四次。
說得好象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很難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誰的為標準?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中醫很大幫助。
據西醫的研究結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鐘75次左右,老年人會相對慢些,年輕人會相對快些,嬰兒更快。有了這個標準,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標準次數的,就叫慢;超過標準次數的就屬于快。
判斷快慢有什么意義呢?《難經》有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表示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處在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慢,表示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進入了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
中醫根據脈搏的快慢選擇治療策略,快,就積極配合袪邪,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慢,就先考虛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斗,硬把糧草彈藥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戰斗情緒。
停跳,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脈“開小差”了,分三種類型。
1.有規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規律。這種脈象必然會伴隨這些癥狀:心悸明顯;胸悶;手腳發麻;頭暈眼花;眼睛發脹。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這種脈象說明:“這個病人有心腦血管的問題,至少目前心或腦的供血情況有異常!”這是一個警告,如果不理會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輕者暈厥,重者中風、腦溢血,更嚴重就是猝死!
這種脈象青壯年人比較常見,一般是疲勞過度、消耗太過,例如連續熬夜工作,超長時間玩電腦打游戲、打麻將,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厲害了,吃發汗藥吃過了吃錯了,大汗不止,出現虛脫的表現。一般比較容易恢復。
2.無規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規律的停跳,這回規律也亂了,節奏也沒了!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沒有規律。這個脈一般老年人比較多見。它同樣具備上條說的那些伴生的癥狀,而且更嚴重,有的還有嘔吐,一般還有高血壓的問題。這個脈就得趕緊治療了,中風、腦溢血、猝死的風險相當高!
3.無規律+變速停跳
前兩種停跳在停的前后,脈跳動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這條連速度都變了,它原來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變慢了,而且還可能連力度都有變化,時而有力時而無力。這個脈一般出現在須要搶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見到這個脈,中風、腦溢血、猝死這些情況基本上已經發生了,如果搶救無效,就得下去跟閻王爺打麻將了!
“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是把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診脈最最基本的功夫。這里講的很粗淺,看懂并不難,但想要熟練掌握,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實踐,所以對類似“三分鐘學會把脈”的鬼話千萬別當真。想深入學習中醫把脈的朋友,這里有一些參考書目,大家可以自行學習。還有其他問題?評論告訴我吧。
國傳統文化是形象思維的一門藝術,古人把無形的能量用可見的意象來表達。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個卦象來形象化的分類,這就是所謂的:
中醫在判斷身體疾病的時候更是如此,把抽象的病氣感受用一種具體畫面傳達出來。利于傳播知識之精髓,更體現出一種對待生活的美學。我們選取了幾個中醫常用的術語一起來感受一下中醫之大美。
在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把脈的正確姿勢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義。
把脈不是隨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對位置很關鍵!
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內側(中醫叫作“關”),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和中指緊緊并排在一起,最后用無名指按在關后定尺,中指和無名指不要并緊,稍稍留一條小縫隙,這樣就能摸到脈了。
為什么中醫把脈要把兩只手呢?
中醫認為,左右手的“寸關尺”所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左手“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命門)”,所以中醫把脈要兩只手都把。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分析脈象啦!
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普通人沒必要都了解,這里只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浮沉、力度、粗細、快慢、停跳。
浮沉
浮沉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把手輕輕地放到脈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著,不斷加力,幾乎已經按到骨頭了,才能摸到明顯的脈動,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著,稍加點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這個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據用力大小的情況稱之為偏沉(用力較多)偏浮(用力較少),統稱為中。
另一種就是把脈的時候,只明顯感到了寸部的脈動,而關、尺部遠沒那么明顯,這也叫浮;如此類推,寸關不明顯而尺明顯,也叫沉;寸尺不明顯而關明顯,也叫中。
為什么脈會有浮沉之別呢?
一般來說,人體的保護機能與外邪作斗爭,首先想從“表”解決問題,津液氣血都集合到這里打仗來了,所以這里氣血充足,脈就現浮象;當在這里不能解決問題,邪向里挺進,正氣往里退,氣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脈就現中象;邪氣再勝再往里進,正氣再戰敗往里退,全退到里面來了,在這里積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決戰,脈就現沉象。
簡而言之,正氣(津血、氣血)在哪集結,就會在脈的相應部位有所反映,守住這一條,觀脈就不難了。
力度
找到脈之后,不是按住不動就可以了,醫生們會搞一些“小動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減少一點,把手指再提回原處,反復做上好幾次。
為什么這樣做?因為要用指頭感受脈對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時候,感覺脈很硬、很實、反彈力度很強,就證明這個脈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沒遇到多少抵抗,“你愛按哪兒按哪兒,愛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脈就沒有了,那這個脈就是沒力量,醫生根據這個衡量脈的力度是偏弱還是偏強。
那么有沒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氣實,但如果邪氣跟正氣有一拼,中醫通常就會說邪氣實,正氣還行,照著邪實去治就可以。沒有力就代表正氣虛,治療上首先要補充、扶助正氣,正氣足了,自然能夠與邪氣交爭!
從治法上看,有力的脈,中醫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黃湯證,要求的是脈要緊,承氣湯之類的,要求脈要實,這個緊啊、實啊,說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脈無力用了這些方劑,就會使病人虛脫,昏死過去!
無力的脈中醫通常要用補法,比如桂枝湯證的脈緩,四逆湯證的脈微弱,都是無力的脈,不能攻下,只能補養。至于要用多大的藥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補的成分、補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從脈的有力沒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斷。
粗細
只知道脈的力度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動作,用指頭從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這樣水平來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幾下,感知脈管的寬度,通俗的說就是看看脈有多粗大或者多細小。
因為正氣津血足了,要流動,要往外輸送,不僅力量會大,要求輸送管道(血管)的空間也得大,否則正氣足了但空間不夠,不能及時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說“陽明脈大”,陽明是多血多氣的,要輸送它,脈管就得大。以此類推,“細”當然就是氣血不充沛了。
但這里有些特殊情況,臨床上常有脈大而無力或脈小而有力的例子,為什么呢?這就涉及到氣血的偏盛偏衰問題了。
氣血是互為陰陽的兩個東西,氣主要管輸送,把血灌輸到全身,所以它屬陽,主動、主擴張;血屬陰主滋養,它有個很實在的形體(液體),看得見摸得著;脈的力量或粗細是氣血共同的功勞,但血側重于脈的力量,氣側重于脈管的粗細。它們都強,脈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細而無力;氣衰血強,脈就細而有力;氣強血衰,脈就粗而無力。所以粗細還要有沒有力氣連著一起看才行!
中醫就是根據這個判斷該用氣分藥還是該用血分(陰分)藥。比如,現代人常說陰虛、要養陰,吃阿膠、喝首烏汁之類的滋陰養陰藥,但如果你的脈細,吃這個就很可能會長痘痘;有的人喜歡吃補氣藥,人參、黃芪,但如果你的脈粗,吃了就會上火、失眠、煩躁。當然,這也只是一般的規律而已,中醫用藥還要考慮很多細節,這里不多講。
快慢
脈跳多快算正常?
《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 就是說一個正常人,呼吸節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間,脈應該跳四次。
說得好象挺簡單、挺實用,但實際上很難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誰的為標準?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給了中醫很大幫助。
據西醫的研究結果,一個正常的成年人,脈的跳動頻率是在每分鐘75次左右,老年人會相對慢些,年輕人會相對快些,嬰兒更快。有了這個標準,快慢就好定了:沒能達到標準次數的,就叫慢;超過標準次數的就屬于快。
判斷快慢有什么意義呢?
《難經》有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就是說:快,表示機體的抗病自保系統處在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慢,表示抗病機能已經相當疲憊,進入了一種消極、被動甚至是想放棄的狀態。
中醫根據脈搏的快慢選擇治療策略,快,就積極配合袪邪,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慢,就先考虛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戰斗,硬把糧草彈藥塞給它逼它上前線,到時候不是投敵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戰斗情緒。
停跳,很危險!
停跳,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脈“開小差”了,分三種類型。
1.有規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規律。這種脈象必然會伴隨這些癥狀:心悸明顯;胸悶;手腳發麻;頭暈眼花;眼睛發脹。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這種脈象說明:“這個病人有心腦血管的問題,至少目前心或腦的供血情況有異常!”這是一個警告,如果不理會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輕者暈厥,重者中風、腦溢血,更嚴重就是猝死!
這種脈象青壯年人比較常見,一般是疲勞過度、消耗太過,例如連續熬夜工作,超長時間玩電腦打游戲、打麻將,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厲害了,吃發汗藥吃過了吃錯了,大汗不止,出現虛脫的表現。一般比較容易恢復。
2.無規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規律的停跳,這回規律也亂了,節奏也沒了!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沒有規律。這個脈一般老年人比較多見。它同樣具備上條說的那些伴生的癥狀,而且更嚴重,有的還有嘔吐,一般還有高血壓的問題。這個脈就得趕緊治療了,中風、腦溢血、猝死的風險相當高!
3.無規律+變速停跳
前兩種停跳在停的前后,脈跳動的速度是一樣的,但這條連速度都變了,它原來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變慢了,而且還可能連力度都有變化,時而有力時而無力。這個脈一般出現在須要搶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見到這個脈,中風、腦溢血、猝死這些情況基本上已經發生了,如果搶救無效,就得下去跟閻王爺打麻將了!
“浮沉、力量、粗細、快慢、停”是把脈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診脈最最基本的功夫。這里講的很粗淺,看懂并不難,但想要熟練掌握,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實踐,所以對類似“三分鐘學會把脈”的鬼話千萬別當真。
本文選自中醫思維+
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利用5G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正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
1月2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進龍華醫院門診大樓,在中醫肛腸科、婦科等科室預診環節,多臺小巧智能的機器人提前為排隊就診患者提供服務。進入診室前,這樣的“AI助手”就已將患者脈象、舌象、面色等診斷信息獲取,形成一份預診報告發送到醫生電腦端,提升診室效率。
在龍華醫院肛腸科診室,醫生基于提前獲取的智能診療信息,正在為一名患者問診。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
在醫院視頻室,五六位醫生正在為遠在金山區的一名患者開展MDT遠程會診,幫助患者在當地醫院就可享受到三甲醫院專家的聯合會診。
在龍華醫院,患者進入診室前“AI助手”對患者脈象、舌象、面色等初步診斷,并將信息發送到醫生電腦端。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醫院內外,依托互聯網技術,一方面提升了就診效率,節省診療時間,二是醫生獲取的信息量更加豐富,進一步提升診療準確率。”龍華醫院院長陳躍來說。
針對在傳統的就醫掛號過程中,長期存在的掛號難、候診時間長、就診時間短、知名專家資源稀缺等就診難題,龍華醫院首創名中醫團隊預約功能——采用層級管理,逐級推薦的方式,對病人的就診需求進行精準引流,幫助就診病人迅速在整個名中醫團隊中精準找到適合的醫生。
另外,對于一些特別熱門搶手的醫生,龍華醫院通過實名認證方式,在線上進行預約掛號時,就診人需先通過人臉識別來確認身份完成實名審核,再進行預約操作;就診時,就診人需通過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刷臉的驗證操作,核實身份信息后方可成功就診。這就有效防止了黃牛的違法倒號行為,保障了患者權益。
龍華醫院名中醫診療中心,可通過人臉識別來確認患者身份完成實名審核。
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龍華醫院已形成以下幾種互聯網就診場景。
場景一:“家住郊區怎么辦?遠程會診解煩憂”
龍華醫院作為上海市南部中醫醫聯體建設的負責單位,為滿足病因復雜但又無法現場就診患者的就診需求,開展MDT遠程會診。 比如,病人于金山郊區就診后,醫聯體單位借助龍華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平臺系統,在接到會診請求后,由龍華醫院組織各相關科室專家對病情進行診斷。
龍華醫院視頻室,多位醫生開展MDT遠程會診,與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連線。
場景二:“手上輕松點一點,自制制劑送到家”
家住金山的患者通過醫聯體MDT遠程會診后,互聯網醫院開具處方,由醫院通過藥品物流系統將龍華醫院的自制制劑送到病人手中,成功實現“手上輕松點一點,自制制劑送到家”的便捷服務。
場景三:“AI助手來幫忙,云端中醫有高招”
引導患者在就診等待的時間內,利用手機進行預問診操作,回答病情、癥狀等相關問題,形成主訴傳輸至醫生工作站,同步獲取患者最新病歷資料,提高醫生的接診效率。同時,這個預問診平臺不僅實現患者的舌象、面象、脈象等信息數據的數字化采集和傳輸,而且能結合知識庫給醫生提供多途徑、全方位的診前、診中、診后一體化方案,實現智能診療。
在院外,患者還可以利用“龍華小康助手”實現一鍵預約掛號、進行線上問診。此外,該助手可以實現居家遠程復診、院外隨訪干預等功能。
責任編輯:高文 圖片編輯:施佳慧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