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代末,電腦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還是個稀罕物。那時候,家里要想整一臺電腦,很少買原裝機的,基本都靠攢。北京最火的攢機大市場要屬當時中關村大街的太平洋和海龍兩個大廈。
因為工作原因,我在單位使用電腦比較多,所以一直想家里也攢一臺。
記得90年代末的一個星期天,我約了工作單位做電腦維護的一個大哥,一早出發,去中關村大街。當時坐公交去中關村,汽車真的很擁堵,7點出發9點才到,幾十公里走了兩個小時。那天,我們剛下公交車,便透過中關村大街的馬路看到大街西側的海龍、太平洋大廈樓前熙熙攘攘的擁擠人群。
我和大哥穿過人行橫道,首先來到北側的太平洋大廈。太平洋大廈臺階很高,進到大廈里看到,每一層都是擁擠的賣場,幾平米便是一個小柜臺。柜臺里,機箱、顯示器、主板、內存條……所有和電腦有關的配件應有盡有。每個柜臺旁都圍著不少人,服務人員熱情的向攢電腦和買配件的顧客介紹著產品的功能、價格等。大哥帶著我從一層上到四層,然后又從四層擠到一層,很快一個半小時就過去了也一直沒出手,最后下決心似的對我說,走咱們去海龍大廈吧。因為當時我沒有來這里攢過電腦或買過配件,第一次來,我也發表不了什么意見,便點頭答應,并隨著他擠出了太平洋大廈。
我們穿過太平洋大廈前面的中關村立交橋旁的過街人行道,很快便來到了海龍大廈。這里的人一點也不比太平洋大廈少,我的感覺是似乎更擁擠。這里有不少人已買好電腦,搬著買完的電腦往外走,更多的人則腳尖貼腳跟的往里走。一樓、二樓我們沒敢停,在購物人流的簇擁下,我和大哥直接來到了三樓。
不久大哥停在一個貼近墻角的柜臺前。這個柜臺也不大,和太平洋大廈里的柜臺差不多,最多5、6平米。服務人員卻有5個,都很忙,有的在組裝電腦,有的在給顧客介紹,有的在打包。柜臺外面已經圍了兩三層,我看了一下,柜臺里擺放的物品與其他人家柜臺擺放的貨物差不多,也是些電腦機箱、電腦主板、顯示器、內存之類。大哥帶我一過來,其中一名服務人員便隔著人墻和大哥打招呼。這時我才明白,這家店大哥有熟人。古語說的好,熟人好辦事,那個熟悉的服務員很快便讓我和大哥往他前面擠一點,然后 指著電腦機箱讓我選了一個,然后就讓大哥幫忙選電腦配置,并寫在一個筆記本上,然后我們便退出人群站在旁邊等。當時要想找個坐著的地方只能靠做夢了。
很快一個服務人員便拿一個電腦機箱放在柜臺上,拔掉一側機箱板,順手從身后拿一個帶有包裝的主板,撕開包裝開始安裝,接著插上內存,固定好3.5寸軟驅,安裝好硬盤,連上顯示器,硬件便很快安裝好了。接著開始安裝操作系統和一些軟件。那時的操作系統還是DOS系統,也許受當時電腦硬件限制吧,裝軟件用了很長時間。在大哥的建議下,我購買了一個“貓”和一套上網設備,還購買了一本“網址大全”。然后打好包,開拔回家。
那天,回到家附近我們才在一個牛肉面館吃中午飯,我和大哥每人吃完一碗面后,都覺得沒飽,又各要了一碗,當時好像已經下午兩點多了……吃完飯大哥和我一起來到我家,幫我安裝調試電腦,之后安裝好上網的“貓”,接在我家電話線上開始聯網。還不錯,那只貓吱吱妞妞的把網聯通了,只是看不了幾分鐘就掉線。反復掉線反復折騰,大哥終于累了,告辭回家了。大哥走后,我又鼓搗了很長時間才睡。之后每天晚上我都會坐在電腦桌前,玩上一陣子。一直堅持許多年。
如今20多年過去了,中關村周邊有了很大變化,太平洋、海龍電腦大廈早已改成了寫字樓,沒有了當年的喧囂熱鬧,但是當年攢電腦的趣事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里。
摘要:在2009年的時候,北京中關村電子產品的總銷售額能夠達到約597億元,其中一個不到兩平米的小攤位的月租金就可能高達小一萬塊,不過仍有許多人擠破頭爭搶這一地盤。
北京中關村鼎好大廈電腦城于2003年開業,商戶一度達到3000多家,是當時北京乃至全國占地面積最大、集中廠家最多、服務項目最全,集合IT產品展示、銷售、服務的超大型一站式電子主題商城。
海龍電子城、鼎好電子商城、中關村e世界、科貿大廈、太平洋電子數碼廣場、廣安中海電子賣場等大型數碼賣場在內的這一片區域,當時被稱為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當時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正呈現出時代發展賦予它的特有繁華。在那個電商不發達的時代,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每日的人流量可達20萬人次。各個電子大賣場里商鋪密集,手機、相機、錄音筆、各色電腦配件……想要獲得一手的數碼產品價格,北京中關村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
2003年,鼎好大廈的面鋪剛剛開始認購時,排隊的商戶將現場擠得水泄不通,許多商戶因沒有買到鋪位而后悔不已。隔壁的海龍電子城,賣場總是人擠人,電梯都擠不上去,那是中關村大賣場生意最紅火的年代。
2006年和2007年,隨著中關村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開業,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達32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個足球場”。
那個年代,無數的傳奇人物和互聯網創業者誕生、成長于此,中關村也被譽為“中國的硅谷”。
自從2010年后,網購逐步興起,尤其是3C產品成為主力軍。以淘寶、京東為首的電商平臺逐步取代了線下的電腦城,即使部分電腦城也在逐步改善,但是大勢所趨,沒落成為必然。
2011年太平洋電子數碼廣場首先退出市場;2015年中關村e世界關閉;2016年海龍電子城停業;2020年,經營了17年的鼎好大廈關停轉型。作為曾經中關村電子商貿“金三角”,引領中國電子類產品消費風向標的鼎好大廈,它的關停標志著線下電子大賣場時代的落幕。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關村電腦城沉浮三十年是很多傳統實體行業的真實寫照 。從內部來看,同質化、低信譽使其“口碑盡失”,而互聯網平臺的崛起對實體的電子產品銷售形成了致命的沖擊。
在猶豫什么?好運的機會稍縱即逝!趕緊關注我,一起開啟幸運之旅吧!祝您財運亨通,心想事成!
北京,你家電腦該“升級”了!政府撒錢,京東“搭臺”,這波羊毛不薅白不薅?
“手機還能再戰三年,電腦怎么就卡成PPT了?”
北京市民小李最近很頭疼,看著“京通”小程序彈出的“北京家電以舊換新”通知,再看看手里蝸牛速度的筆記本,他陷入了沉思。政府補貼,最高立減2000元,這誘惑力不可謂不大。一邊是鼓起來的錢包,一邊是日益增長的性能需求,小李覺得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政府“紅包”來襲,電腦換新正當時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北京市政府為了刺激消費,搞了個大動作——家電以舊換新補貼
!電腦作為重點補貼對象,最高可享2000元補貼,而且參與的平臺還是電商巨頭京東,這無疑給廣大“打工人”和“游戲黨”們送來了一份“及時雨”。
二、是“真香”還是“套路”?細節里藏玄機
看到這里,相信不少人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薅一波羊毛了。不過,別著急,咱們先來仔細研究一下活動的“細則”:
補貼對象:
北京市“京通”小程序實名認證用戶。
補貼方式:
領取“電腦”補貼資格券碼,在京東APP活動頁面綁定使用。
補貼力度:
一級能效產品補貼20%,二級能效產品補貼15%,每人每類產品最高2000元。
參與方式:
以舊換新或直接購買符合條件的家電、電腦產品。
看起來似乎很美好,但仔細想想,這里面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補貼門檻:
需要下載“京通”小程序進行實名認證,對于一些不熟悉操作的老年人來說可能不太友好。
補貼范圍:
僅限于一級、二級能效產品,一些低能效的老舊電腦可能無法享受補貼。
補貼金額:
最高2000元的補貼看似誘人,但對于動輒上萬的高端電腦也只是杯水車薪。
三、是“皆大歡喜”還是“幾家歡喜”?
不可否認,政府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補貼政策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京東作為參與企業,也能借此機會提升銷量,擴大市場份額。但對于消費者這波“羊毛”真的那么好薅嗎?
一方面,
補貼政策確實降低了消費者的購機成本,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到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人擔心,這會不會成為商家“清庫存”的幌子,或者變相鼓勵過度消費?
更重要的是,
政府補貼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撒錢”,而沒有配套的監管措施和產業升級計劃,最終的效果恐怕會大打折扣。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場“薅羊毛”的狂歡,不如說是一次對政府政策、企業責任和消費者理性消費的考驗。
最終的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我想問問大家,你會為了這2000塊錢的補貼去換一臺新電腦嗎?
本文創作初衷在于傳播正能量,無任何侵犯他人權益的意圖。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積極配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