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D盤打不開怎么辦?電腦D盤無法訪問打不開,里面存儲了許多重要的文件怎么辦?我們都知道,電腦硬盤一般都會分為多個分區,例如C盤,D盤,E盤等。其中,C盤是系統盤,用于安裝操作系統和一些常用軟件。D盤和其他的分區一般用于存儲個人數據,例如,文檔、圖片等工作或學習資料。在使用電腦期間,有時候會遇到D盤打不開無法訪問的情況,例如,不顯示容量、打不開提示格式化、提示損壞且無法讀取。
為什么電腦D盤會打不開?其實,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某個分區無法打開,常見原因有:該分區的文件系統損壞了、用戶權限不足、硬盤出現壞道、分區被加密、該分區文件系統無法被Windows識別,比如EXT4。
如果D盤里面有重要的資料,這時候該怎么辦呢?首要要做的是恢復數據。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打開軟件,然后在軟件的功能主頁上,選擇“誤格式化磁盤”功能。
第二步:我們是要恢復D盤格式化的文件,所以這邊要選擇D盤,然后點擊下一步。
第三步:選擇我們丟失的文件類型進行掃描,不清楚可以全選。
第四步:掃描完成,查找需要到需要恢復的文件,點擊預覽,能正常預覽則說明文件沒有損壞,可以正常恢復。
電腦D盤打不開怎么辦?以上就是具體的操作步驟啦!有這種困難的小伙伴快來試試這個辦法吧!不過當你要決定要格式化之前,不管文件有沒有用都應該先備份一下,畢竟刪除很簡單,而想要恢復就很麻煩了。
接到客戶報修,說自己家的有一臺VMware虛擬化服務器中的一臺虛擬機有問題,這臺虛擬機作為共享文件使用的,其中E盤無法訪問了,直接雙擊打開后,報:無法訪問E:\。拒絕訪問。希望能盡快安排工程師上門解決,安排工程師達到客戶現場發現和客戶說的一樣,報錯信息如下所示,E盤不顯示使用空間了。
打開文件資源管理器也是無法打開此磁盤的。
查看系統是Server 2016 標準版。
這種情況,初步判斷有可能是磁盤硬件故障或者中毒導致,又或者是共享權限設置時導致的以上故障現象。
2.1、使用火絨殺毒軟件殺毒發現沒有病毒。
2.2、使用chkdsk 測試硬盤故障。
先使用chkdsk E: /F去測試硬盤,發現訪問被拒絕。因為是虛擬機,服務器做的是RAID,按道理來說,應該不會出現硬盤故障。
2.3、客戶給E盤分配權限。
測試一、因為是權限拒絕訪問,所以直接給everyone用戶都可以訪問E盤。
E盤空間為0。發現就是給了權限也是沒用的。
將creator owner修改此用戶權限。發現無法賦予權限。
將administrator賦予,發現還是報錯。
測試二、是不是所有者權限問題,重新指定E盤所有者。
難道是某些權限設置錯誤導致的無法打開E盤。想辦法通過權限設置將E盤恢復出來。通過更改E盤的所有者權限測試是否能解決。
更換E盤所有者,將System所有者更換為administrator,或者administrators。
選擇是。
發現所有者是可以更改,但是權限無法實際下發下去。新設置所有者。拒絕訪問。
將所有者,和所有用戶全部刪除,全新添加。可以看到有效訪問,已經沒有用戶了。
審核中也是沒有用戶了。
安全中也是沒有對象。
在權限中,重新添加,選擇繼續。
再次重新添加所有者。
重新將administrators添加為所有者。發現還是無法添加。
那再次重新將本地administrator添加為所有者,在替換子容器和對象的所有前面的勾,勾選。
選擇是。
發現還是報錯,無法枚舉容器中的對象。訪問被拒。
再次嘗試將域管理員更改為所有者。
發現還是被拒絕。
最后實現是沒有辦法了,使用電腦故障解決終于大法。重新安裝系統,虛擬機重新安裝系統還是有復雜。
3.1、登錄ESXI6.7 主機,一定要登錄的是ESXI主機,而不是vCenter。在虛擬機上右擊編輯,選擇引導選項,找到強制執行BIOS設置,虛擬機下次引導時,強制進入BIOS設置畫面。
3.2、選擇CD/DVD中,選擇PE iso文件。
3.3、測試了好幾個PE系統,最后還是WePE可以成功進入,其它PE都無法進入PE系統。
3.4、掛載好PE系統后,重新啟動虛擬機,選擇從CDROM啟動。
3.5、加載PE系統。
3.6、可以正常進入PE系統,而且可以看到D盤新加卷可以正常顯示了,而且使用空間也出來了。這時都不需要再去測試硬盤有沒有問題了。
3.7、發現可以正常打開。里面的數據經客戶確認也都是正確的。
3.8、由于客戶數據特別重要,所以給客戶掛載了一下硬盤,將重要的數據都拷貝到移動硬盤中。
將移動硬盤插入到Esxi主機,然后虛擬機通過添加主機USB設備,再將插入ESxi的移動硬盤添加到自己的虛擬機中。
3.9、可以看到,已經加移動硬盤添加上虛擬機中。
3.10、將數據備份到移動硬盤。
3.11、開始重新安裝系統,這里的安裝系統我就不再講述了。重新安裝完成系統后,我將驅動器的盤符更改了一下,之前D盤被光驅占用了,所以將光驅盤符更改為Z盤,將之前的E盤更改為D盤,但是發現硬盤還磁盤還是沒有正常顯示空間,無法打開。
3.12使用chkdsk再次修復一下硬盤。
3.13、發現有一個是主文件表(MFT)BITMAP屬性的錯誤 ,正在更正。
3.14、發現更改完成之后,D盤還是無法打開。這時再次將所有者更改為administrator。
3.15、這次更換所有者,發現文件夾權限都在更改。
3.16、所有都更改完成。
3.17、再次打開此電腦后,發現D盤恢復正常了
3.18、數據也可以正常訪問了。
關注IT小技術,全部都是IT實戰干貨!
腦為什么沒有A盤或者B盤?很多小伙伴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還要從電腦最早出現的年代開始所起,那還是1970年代的時候,微型電腦也就是個人消費級電腦剛剛出現,上面的只有一個軟盤驅動器,并且命名為“A:“,也可以理解為A盤,由此可見在最早期的電腦上面是有A盤的!
1、【軟件/網站/數碼推薦】+【數碼評測】+【實用科技知識】:關注主頁干貨,每日不斷更新
2、本文較長,可先【關注】防止丟失。
3、點了【關注】就是自己人了,有問題請隨時私信我!看到會第一時間回你!
繼續:
不過,那時候的A盤并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機械硬盤HDD或者固態硬盤SSD,而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儲存介質——5.25寸軟盤,并且也像今天的硬盤可以插在主板上面使用,而是需要搭配相應的軟驅來進行讀取,有點像同樣被淘汰的光驅。
隨著技術的發展,5.25寸盤的價格開始逐漸降低,為了追求更高的儲存容量,大家開始在電腦上面使用雙軟驅,既然第一個軟盤叫A盤,后面組雙軟驅的時候的第二個軟盤自然就成為了B盤,這時候A盤和B盤就開始雙雙出現啦。
通過上面的電腦發展簡史大家都清楚,接下來就應該輪到C盤誕生啦。
這里需要科普一下C盤的發展過程:
為什么系統盤總是會被默認安裝在C盤,這其實是由MS-DOS延續下來的習慣。
(MS-DOS是什么?這是一款磁盤操作系統,在上個世紀windows系統誕生以前曾經廣泛應用在各種電腦兼容機上面)
MS-DOS的系統用法是,用戶將啟動盤插進軟驅后,電腦開始讀取軟盤里面的啟動信息,然后系統開始正常運行并且用戶可以操控電腦,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會選擇在系統盤的基礎之上,再多添加一個數據盤來儲存系統之外的數據,而3.5寸盤的誕生使得儲存盤的數量變多。
從MS-DOS5.0版本開始,系統開始指定系統的主硬盤為C盤,之后的數據盤延續命名為D盤、E盤、F盤等等,這也就是電腦為什么從C盤開始命名硬盤的由來!
NO.1:各種尺寸的軟盤
在第一臺PC誕生的時候,電腦上面的數據會因為關機而被抹除,于是乎人們就開發出一種儲存介質——軟盤,而8英寸軟盤便是便攜式磁盤的鼻祖。最早期的8寸盤是封裝到一個非常薄的封套內,之后經過除塵處理,使得其變得方便攜帶和運輸,這類盤的容量數千倍于傳統電腦用的打孔紙,因此打孔紙就這樣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被淘汰。
不過,8英寸的軟盤尺寸還是太大,大家可以想象隨身攜帶一個8寸的手機是什么樣的場景?于是乎,在1976年時便研發出來了5.25寸軟盤,不過價格相比8寸要昂貴不少。
但是,5.25寸盤的黃金發展時間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被3.5寸雙面軟盤所取代,這類新型軟盤無論是在尺寸還是容量上都比5.25要改進不少,容量可以達到1mb,當然現在看來還是太小,但在幾十年前的環境下已經極為先進。
正如同曾經大行其道的軟盤一般,更為大家所熟知的機械硬盤也開始面臨被時代拋棄的命運。
不同于軟盤的基本構成,機械硬盤的重量上隨著容量的增加會越來越重,因為它的主要由以下幾個零部件構成:盤片、磁頭和,盤片轉軸及控制電機,磁頭控制器,數據轉換器,接口,緩存等等。其中盤片越大意味著重量越重,容量越大所能儲存的數據也就越多。
1973年誕生的14寸溫切斯特硬盤可以視作現代硬盤的鼻祖,它是由幾個徒有磁性材料的金屬盤片,和一個能夠讀取磁信號變化的旋轉磁頭,并且封裝在一個密閉的盒子里面組成的,接下來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機械硬盤大多都是這種形態。
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硬盤內部的儲存方式也更改為磁性涂料,并且開始替代最初的打孔記錄方式,硬盤的儲存密度開始大幅提升,計量代為也由Kb開始往MB邁進,逐漸發展到今天的Tb乃至Pb。
隨著固態硬盤的興起,機械硬盤的發展趨勢也隨之落幕,因為受限于技術上的物理限制,機械硬盤很難應用在便攜式設備上,發熱和耗電始終是機械硬盤無法擺脫的困擾,因此機械硬盤更多的是作為儲存盤應用在臺式機上面,當然會有筆記本電腦使用2.5寸機械硬盤,不過隨著固態硬盤的誕生也逐漸被取代。
不過,機械硬盤還存在著價格和容量上的優勢,并且在數據的穩定性上面也有優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機械硬盤仍然是電腦上不可或缺的零部件。
無論你是DIY電腦裝機玩家或者是筆記本電腦的愛好者,如果電腦上還不配備一款固態硬盤,說明你是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有什么區別?
從形態上來看,固態硬盤分為m.2接口和sata接口兩種,M.2接口的固態形態類似內存條,而sata接口的固態與機械硬盤更為接近,看上去就像個移動機械硬盤。
記錄數據的原理不同,機械硬盤主要是通過磁性來記錄數據的,有點類似于最早聽歌時用的磁帶,如果需要查找某個數據,需要磁頭花費時間去尋道,然后感應磁性來讀取數據。固態硬盤主要是利用電流信號記錄數據,在速度上要提升巨大。
固態硬盤的顆粒,主要分為TLC、MLC和SLC三種,也是大家在入手固態時最重要關注的因素。其中TLC的壽命比較短,很多消費者會偏向于購買mlc或者slc顆粒的固態。不過,TLC的優點是價格便宜性價比很高,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TLC的固態硬盤壽命達到5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固態硬盤的主控,如果說固態顆粒相當于一個停車場,那么主控就是這個停車場的管理員,負責管理調動數據,因此主控的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緩存,無論固態還是機械都有緩存的使用,并且這一部分的讀寫速度是非常快的。
本次分享的實用干貨就是這些了,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順手給我【關注】吧,感謝!
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就是小編持續產出好文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