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求生
戰地1 - 01:11
巫師3 - 02:28
賽車計劃2 - 03:40 Arma 3
Apex - 05:29
俠盜獵車手5 - 06:56
古墓麗影:崛起 - 08:13
系統:Windows 10 Pro
CPU Intel i5 8600k
~2x3.6Ghz
~4x3.6Ghz
~6x3.6Ghz
顯卡:Nvidia GTX 1060 6Gb
內存:金士頓16Gb DDR4-2400Mhz
為什么網上介紹很不錯的筆記本電腦,買來根本不適合自己?”
這是很多電腦小白經常遇到的事情,但有時又急需一臺筆記本電腦,那么該如何選購筆記本電腦呢?在這里,給大家做干貨分享,通過對筆記本電腦的處理器(CPU)解讀,讓電腦小白正確識別CPU。
CPU也叫中央處理器是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核心所在,能夠處理各種電腦指令,相當于人的大腦,其性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筆記本電腦的性能,所以在選擇時需要十分重視。目前市面上筆記本電腦處理器主要有英特爾(Intel)和超微(AMD)處理器,考慮到市面上搭載英特爾處理器最多,所以文章中主要介紹識別英特爾處理器,并且以采用英特爾處理器型號比較全的華碩筆記本電腦產品作為示例介紹。
對于處理器,型號、頻率、結構等十分多,這里主要就介紹一下識別處理器最直接的方式。華碩筆記本電腦采用的英特爾處理器主要有i3、i5、i7三種系列,這也是英特爾主要的三大系列處理器,當然最近英特爾還推出了i9系列,這里只要知道有這么一個i9系列就好,畢竟還沒有普及。在同代(后面有介紹)處理器下性能的強度主要以i9>i7>i5>i3為排序。其中i5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使用體驗,這也是華碩主流產品搭配最多的系列處理器,滿足商務辦公、娛樂影音這個系列的處理器已經可以很好的展現。而搭載i3系列處理器的產品相應比較少,華碩筆記本電腦則更注重實用性強的i5系列和更高性能的i7系列處理器。
在判斷處理器時,除了前面的系列描述,后三位數字則表示性能檔次。以華碩靈耀3 Deluxe為例,其可以選配英特爾酷睿i5-7200U、i7-7500U處理器,一款筆記本電腦選配不同的處理器,性能也會不一樣。除去系列號,處理器型號后面的第一個數字都是“7”表示第七代處理器(每代的架構不相同,數字越大所用工藝技術越先進,同等性能下的功耗和發熱量也更低),華碩每次在新代處理器推出后,就對旗下的產品進行升級,讓用戶可以體驗到新一代處理器的性能。而目前華碩基本已經對其系列筆記本電腦產品進行了全新升級,從這也能看出華碩的實力強大,通過工藝技術和硬件配置的升級,去迎合新代處理器的推出。
再看后面第二個數字“2”和“5”,這個位置的數字越大也是代表性能越強,再往后面看數字“00”是一些微小的改動一般不用關注。在華碩工藝技術的硬實力下,通過平衡電腦中的數據、能源、速度、溫度、電流等,讓搭載的新架構處理器可以更好的展現實力。無論是從工藝設計上還是運行性能上,都得到很好的兼容,這也是華碩筆記本電腦能夠與英特爾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
靈耀3拆機圖(標紅為英特爾處理器,拆機前上面會有熱管布置,散熱用的)
再看后綴的字母,英特爾處理器上出現過的有U,H,Y,M,Q,MQ,MX和HQ(還要其它的型號,不明白的可以直接上網搜索)這些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下面來認識一下。
U指低電壓,散熱功耗為15W,主要是輕薄本、超級本會采用。華碩靈耀系列基本都采用了帶U的處理器,所以可以滿足長時間待機和便捷攜帶的體驗;
H指BGA封裝的標準電壓,代表處理器是焊接到主板上,無法更換,性能比U,Y,M 好,華碩飛行堡壘系列游戲本就有采用,游戲性能也因此獲得很大的展現;
Y指超低電壓,散熱功耗為10W,該處理器主要是像華碩靈煥系列的二合一筆記本電腦類使用比較多,滿足用戶輕商務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帶Y的處理器其名稱和i系列處理器又不一樣,如靈煥3采用的是M3-7Y30/i5-7Y54處理器,這類處理器主要是考慮二合一筆記本電腦的大小、散熱、能耗等因素,具體的可以去網上了解或評論提問;
M指標準電壓,每代產品的散熱功耗可能不一樣,一般在30W以上。之前多是英特爾表示移動端產品處理器,現在市場上基本已經沒有了;
Q指四核(但一般不會單獨出現),但i7系列不一定是四核,也有一些屬于低電壓或者超低電壓的雙核四線程的產品;
此外,這些字母還可以進行組合,常見的有MQ、XM、HQ、HK等。具體含義如下:
MQ指封裝四核處理器,卡在CPU插槽中,可以更換。同樣,該類處理器現在市場上很少見;
MX指旗艦級四核處理器(但現在市面上這類后綴的處理器基本沒有了),性能強大可以更換和超頻,一般只有頂級的游戲本會用;
HQ指焊接在主板上的四核處理器,不能更換,游戲本中使用較多。其與HK都為四核系列,i5系列為四核四線程,而i7系列為四核八線程。當然,這類需要焊接在主板上的處理器,對電腦的主板要求還是很嚴格的,華碩ROG系列高端電競本之所以超頻效果好,很大一方面是因為其采用的是自家華碩主板,再通過精細的焊接工藝,讓處理器與主板很好的結合再一起,整體的性能也得到很好的保障,超頻體驗也更加穩定有效。據了解,ROG贊助的眾多職業電競賽事的游戲本,如ROG S5部分機型、ROG GX700等產品都會選配這類處理器,一是能夠保障電競選手獲得更加強勁的處理器性能;二是保障在激烈的電競比賽中,游戲本運行能夠更加穩定。
以上是通過型號對處理器特性的最直觀展現,字母搭配樣式也很多。在選購時可以根據處理器的特性識別再結合自己的用途來選擇,如游戲玩家可以選購帶HQ的處理器,而對于骨灰級或游戲發燒友更是可以選擇帶HK可超頻的處理器;追求輕薄便攜等特點的筆記本電腦則可以選擇類似華碩靈耀系列帶U處理器的產品,或者帶Y的二合一筆記本電腦。
除了處理器系列、架構(也就是第幾代處理器)、型號外,還需要參考處理器的頻率,分為主頻和睿頻(一般存在于可超頻的游戲本上)。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的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沖數)的簡稱。主頻則是CPU的運行頻率,上面提到的靈耀3 Deluxe其i7版主頻為2.5GHz,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所有的核心都是工作在2.5GHz。再來說下睿頻,以ROG GX800VH為例其采用的是第七代英特爾酷睿i7-7820HK處理器,睿頻達到3.9 GHz。當啟動一個程序后,其可讓處理器自動加速到合適的頻率,最高可睿頻至3.9GHz,使原來的運行速度提升10%~20%保證程序流暢運行(視機臺運行狀況而定)當然,大多數的應用程序是用不到多核的,只認頻率不認核,但多核CPU大多不會主頻太高,因此英特爾就把多核CPU不需要的核暫時關掉,只用單核運行,然后把單核的頻率提高,高于標準的主頻,這也就是睿頻的實質,通過多核切換成單核模式然后自動超頻。在這種強悍的睿頻性能下,提高了游戲運行速度,又節能,十分適合游戲體驗。
另外,在對比頻率的時候需要注意有個前提,在處理器是同架構(第幾代處理器)、同級緩存(這個緩存在配置里都會有)的情況下,才可以直觀的對比,越高性能也就越好。如果不是,那就需要有更專業的知識了。以上是介紹筆記本電腦處理器的一些識別方式,如果能都弄懂,基本選購一個處理器是沒有問題的。還有什么不清楚的歡迎大家留言提問。
為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同時也是電腦中的核心配件,CPU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小伙伴在挑選電腦時,看到了CPU不同的線程數和核心數,卻不知該如何選擇。
線程數和核心數到底是什么呢?數值越高就越好嗎?除了線程數和核心數,CPU還有什么參數呢?別急別急,今天小A就來教大家選購電腦時,如何看懂CPU的各項性能參數~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也可以理解為“核心速度”。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CPU 中央處理器處理數據的能力決定于其主頻的高低,主頻越高,CPU的運算速度就越快,每秒處理的數據就越多,性能也就越強大。
物理核心數,CPU上面只有1個CPU核心就叫做單核,有2個CPU核心就叫做雙核......常見的CPU核數有雙核、四核、六核、八核、十二核等。在選購時,電腦的內核頻率、緩存大小等條件相同,那么CPU內核數量越多,CPU的整體性能越強。
線程是程序中一個單一的順序控制流程,在單個程序中同時運行多個線程完成不同的工作,稱為多線程。現在Intel 研發出了CPU的“超線程”技術——在一顆CPU同時執行多個程序而共同分享一顆CPU內的資源,通過超線程技術能夠提高核心利用率。所以4核心8線程CPU并不一定比6核心6線程差。
架構是決定CPU性能最重要的因素,在討論CPU性能的時候,除了看核心和主頻,我們也不能拋開架構。目前市面上的CPU分類主要分有兩大陣營,一個是intel、AMD為首的復雜指令集(CISC)CPU,另一個是以IBM、ARM為首的精簡指令集(RISC)CPU。常見的電腦一般都采用CISC,他們在高性能的同時,功耗也比使用RISC的移動設備更高。
制程指的是CPU上所形成的互補氧化物金屬半導體場效應的晶體管柵極的寬度,它也被稱為柵長,以納米為單位。一般來說,制程越先進,數值也越小。假如同架構,同主頻的情況下,制程不同并不會帶來性能差別。
最后簡單地為大家總結一下~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在CPU線程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主頻往往會帶來更高的游戲幀數。
而對于一些較為依賴CPU運算能力的人群,就需要更加看重CPU的核心和線程數量了,更多的CPU線程在工作中可能讓你事半功倍。
現在大家對CPU是不是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呢?通過這一期,小A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挑選自己的電腦。有關電腦的其他問題也歡迎來問小A,小A將不定期為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