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3月8日消息,今日,蘋果M3 MacBook Air在國內上市開售,號稱“輕裝重拳”,售價8999元起。今早,蘋果CEO庫克在個人微博發文稱,搭載M3芯片的MacBook Air在中國上市,對于學生、商務人士或任何希望超強性能、全天電池續航和輕薄便攜完美結合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款完美的筆記本電腦之選。
微博發布后,很快就有大量網友涌入評論區吐槽M3 MacBook Air的8GB內存和升級硬盤的價格。
有網友表示:“8+256怎么能稱完美”“都m3了,怎么乞丐版還是8G,根本不夠用”“金子做的內存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你看看哪位正常學生買得起你那硬盤?”等等。
作為一款2024年發布的旗艦輕薄本,且起售價8999元,M3 MacBook Air依舊采用8GB+256GB起步的內存搭配,放在業內確實少見。
當然,蘋果也提供內存和SSD的升級服務,但需要加錢。
升級16GB內存1500元,升級24GB內存需要3000元,512GB SSD1500元、1TB SSD 3000元、2TB SSD價格高達6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全球產品營銷副總裁Bob Borchers曾回應M3 MacBook Pro 8GB內存的質疑。
他表示,“我們的內存利用效率更高,并且有內存壓縮技術,而且我們內存是基于統一內存架構。”
“M3 MacBook Pro上的8GB內存,可能會和其它系統上的16GB內存是比較接近的”Bob Borchers說。
對于蘋果旗艦筆記本電腦入門還是8GB內存,你怎么看?
問你們一個問題,你還記得你剛用電腦時你電腦的內存多大嗎?你現在用的電腦內存是多大呢?
作為一名80后,我是02年有的第一臺奔四電腦,記得當時電腦內存才只有256M!
現在我用的電腦主機內存條已經是32GB了,是不是已經覺得突飛猛進,鳥槍換炮了?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阿斯加特即將推出96GB的DDR5內存套條,頻率6800MHz起步,是不是很震驚!對比起我原來的256MB內存條,整整翻了380倍左右!!!
不得不讓人感嘆科技的日新月異,也不得不為現在的電腦用戶感到羨慕,他們可以遇到阿斯加特這樣一直致力于為廣大用戶提供性能強勁優秀產品的廠商,也能夠用到性能極致的電腦硬件產品。
這次阿斯加特推出的“大而美”內存是阿斯加特和華碩吹雪聯名款,是高頻低時序的豪華大容量套裝,專門為高端玩家、超頻愛好者、內容創作者量身打造,這么大的容量,對于電腦的性能提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那些需要處理大型文件和復雜任務的用戶也的一個重要的助力。
其實內存容量的提升也離不開主板廠商的支持,伴隨著微星、華碩等主板廠商陸續宣布旗下主板可以支持24GB/48GB的DDR5模組之后,內存上線就提升到了192GB,但用戶想要真正用到超大容量的內存還需要內存廠商的發力。而阿斯加特就率先出擊,領軍市場為用戶帶來了96GB的超大內存套條,讓有需求的用戶更早的使用上如此強悍的內存產品。
阿斯加特這次推出的96GB內存條是高顏值的吹雪系列,內存主體印有 RO 姬雪武戰姬形態虛擬人物,看起來就超好看,更別說它還有強悍的性能了。采用了30pm金手指設計,采用1.8mm加厚鋁合金散熱馬甲,性能穩定可靠,還有華麗的圖案和燈光效果,更有新海力士mdie 3G8顆粒,性能和容量都做到了極致,對于一些AI繪畫、編程、圖像設計、影視后期、大型電競等應用場景都有非常好的幫助,讓生產力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對于此次阿斯加特推出“大而美”的DDR5 96GB內存套條,我身旁的朋友還開玩笑的說,如果拿星某克的稱呼來衡量內存條,16GB叫小杯,24叫中杯,32叫大杯,48叫超大杯,這96GB就只能叫巨無霸杯了!再回想我當年所用的256MB內存條,別說杯了,連瓶蓋大小都算不上了吧。
不得不感嘆科技發展是真的快啊!也正是有如阿斯加特這樣的廠商在推動,才能讓我們用上更大更美更好的產品,非常期待這一次阿斯加特吹雪系列96GB大容量 DDR5內存套條,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象一下,如果你的大腦只能保留幾秒鐘前的記憶,那么日常生活將變得極其困難。你將無法完成連貫的對話,無法記住剛剛學到的知識,甚至無法記住回家的路。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混亂且充滿挑戰的。幸運的是,人類的大腦擁有卓越的記憶功能,能夠存儲和回憶大量的信息,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至關重要。計算機同樣依賴于它們的“記憶”來執行任務。在計算機的運作中,內存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它相當于計算機的短期記憶系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內存的發展歷程,深入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計算機世界。在深入技術細節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基礎概念。內存是計算機用來暫時存儲數據和程序的地方,畢竟硬盤的速度還是太慢了,如果只靠硬盤的傳輸速度,那CPU讀取一遍硬盤的內容,再將其處理完畢的時間,可能你已經不耐煩了,所以內存的作用就是讓CPU可以快速訪問的存在。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內存就像是一個你家附近的京東倉儲中心,提前將貨物搬運到了這里,不用等客戶下單后再從全國各地調貨,能夠更快的將貨物送到你手上。講完了內存的基本概念,下面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了解一下內存的前世今生。最早的內存其實可以追溯到1951年,是世界上無數物理學家與計算專家等多個領域共同合作的成果。J. Presper Eckert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為EDVAC計算機發明了延遲線存儲器,EDVAC采用二進制,是一臺馮·諾伊曼結構的計算機,即標準的現代計算機結構。上面搭載了世界第一條內存,是采用水銀延遲線制作的易失性存儲器,分布在32個槽中,每個槽5英尺長,里面包含32個內存位置,共1024個位置。不過,建造時只實現了一半,僅有512個字節大小。其工作原理就是通過用壓力波的傳播延遲來存儲數據。拿一個管子,裝滿汞(水銀)。管子一端放揚聲器,另一端放麥克風。揚聲器發出脈沖時會產生壓力波,壓力波需要時間傳播到另一端的麥克風,麥克風將壓力波轉換回電信號。有壓力波代表1,沒有代表0。上面那種內存還是太抽象了,不過起初個人電腦上也是沒有內存的,雖然不想上面用水銀延遲線,但內存也是通過DIP芯片的形式直接安裝到主板的DRAM插座上。當時的容量也小得可憐,安裝近10顆類似的芯片也只能做到最多256KB的容量,并且由于其是直接安裝上去的,因此擴展性幾乎沒有。直到80286的出現硬件與軟件都在渴求更大的內存,只靠主板上的內存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于是內存條就誕生了。這也是我們說的SIMM時代,第一代SIMM內存有30個引腳,單根內存的數據總線也只有8bit,后續又誕生了72個引腳的SIMM內存,單根內存位寬也增加到了32位,古早的奔騰系列處理器用的就是這種內存。再往后,EDO DRAM則在90年代時一直盛行,憑借著制造工藝的飛速發展,EDO內存在成本和容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單條EDO內存容量從4MB到16MB不等,不過數據總線依然是32位,但是當時的CPU數據總線寬度一般都是64bit甚至更高,因此內存也必須成對使用。而隨著CPU的升級,EDO內存已經不能滿足系統的需求了,內存技術又一次迎來了大革命,插座從原來的SIMM升級為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DRAM也應運而生,SDRAM其實就是同步DRAM的意思,內存頻率與CPU外頻同步,這大幅提升了數據傳輸效率,再加上64bit的數據位寬與當時CPU的總線一致,所以只需要一根內存就能讓電腦正常工作。初代SDR SDRAM只有66MHz的頻率,即使后來也有100MHz甚至是133MHz的SDR SDRAM出現,容量也給到了512MB。不過硬件的升級速度更快,很快SDR SDRAM的性能也不能滿足需求了。這時候就發生了一個小插曲,Intel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硬件性能需求,找到了Rambus合作開發了Rambus DRAM內存。不過由于當時由于AMD的K7相當成功,加上RDRAM的制程成本極高,因此RDRAM很快就敗下陣來。內存也迎來了我們熟悉的時代,DDR內存時代。DDR的正式名字是DDR SDRAM(Dual Date Rate SDRAM),顧名思義就是雙倍速率SDRAM,從名字上就知道它是SDR SDRAM的升級版。JEDEC(固態技術協會)將DRAM定義為標準DDR、移動DDR、圖形DDR三個類別,分別指代的就是電腦內存、手機運存、顯卡顯存。其中標準DDR就是我們日常所熟知的,在電腦上應用的DDR內存,支持更寬的通道寬度、更高的密度和不同的形狀尺寸,面向服務器、云計算、網絡、筆記本電腦、臺式機等消費類應用,目前JEDEC已公布的最高標準是DDR5。而移動DDR因為更窄的通道寬度與較低的功耗,主要面向手機、汽車等對規格和功耗敏感的領域,目前JEDEC已公布的最高標準是LPDDR5X。最后一個是圖形DDR,說這個名字你可能很陌生。它的另一個名字叫GDDR,相信你聽到這個名字應該就知道了,因為其提供極高的吞吐量,主要是面向圖形應用程序、數據中心加速以及AI的數據密集型應用程序設計,像我們顯卡中應用的就是GDDR顯存,目前JEDEC公布的最高標準是GDDR7,最快應該今年年底的RTX 50系顯卡上就能見到。值得一提的是,將很多DDR芯片堆疊后與GPU封裝在一起,就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顯存,即HBM,關于這一點,我們之前也出過專門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內容。目前JEDEC已公布的最高標準是HBM4。講完了DRAM的誕生,再講我們熟悉的,就是DDR版本的演進,從DDR1到DDR2,DDR3,DDR4,再到如今的DDR5,內存技術都在不斷進化當中。DDR1是最早的DDR技術版本,于2000年推出。通過在每個時鐘周期進行兩次數據傳輸來提高傳輸速率,相較于傳統的SDRAM技術,DDR1的提速效果顯著,大大增加了內存帶寬,極大地提高了計算機系統的內存帶寬。CPU的處理能力也能夠更好地發揮,電腦的性能也在這一刻有了史詩級的提升。DDR2是DDR技術的第二代版本,于2003年推出。DDR2技術的一個關鍵創新是引入了新的電壓規范1.8V,相較于DDR1的2.5V,這一變化顯著降低了內存模塊的功耗。降低電壓不僅有助于減少發熱量,還提高了內存模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過DDR2內存在提升性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兼容性挑戰。由于DDR2內存的金手指長度與DDR1內存不同,因此DDR1和DDR2內存不能混用。這一情況在后續的DDR4以及DDR5中也有出現。此外,DDR2內存在推出初期,由于生產成本較高,其價格也相對昂貴。DDR3內存作為DDR技術的第三代版本,在2007年被引入市場,相較于前代技術實現了顯著的性能飛躍。它通過提升時鐘頻率并降低工作電壓至1.5v,成功實現了更高效的數據傳輸速率,同時顯著降低了功耗。DDR3內存的這些改進,使其帶寬得到增加,能夠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機性能需求,特別是在高性能計算和圖形處理方面。此外,DDR3還支持更大的內存容量,為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應用程序提供了更為充足的空間。DDR4是DDR技術的第四代版本,于2014年推出DDR4內存在數據傳輸速率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其時鐘頻率相比于DDR3得到了顯著提升,這意味著內存可以在單位時間內傳輸更多的數據。同時,DDR4支持的內存容量也大幅增加,滿足了市場對于更大存儲空間的需求。DDR4的一個關鍵創新是引入了Low Power Memory Access(LPA)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優化內存訪問機制,有效降低了內存的能耗,同時保持了高性能的輸出。這不僅對環保有益,也延長了設備的電池壽命,特別是在移動設備上的應用。除了LPA技術,DDR4還帶來了其他一些先進的特性。例如,高密度模塊的設計允許單個內存模塊擁有更大的存儲容量,這對于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勢。DDR4還支持錯誤檢測和糾正(ECC),這是一種能夠識別并自動修正常見的數據損壞類型的重要功能,對于提升數據的完整性和系統的可靠性至關重要。此外,DDR4內存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其對延遲的優化。雖然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DDR4也通過技術改進降低了內存訪問延遲,從而進一步提升了系統的整體響應速度和性能。DDR5內存,作為DDR技術家族的最新一代,自2020年推出以來,標志著計算機內存技術的又一重大進步。DDR5在多個關鍵性能指標上實現了顯著提升,為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游戲以及企業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內存支持。首先,DDR5內存的數據傳輸速率和時鐘頻率得到了大幅提高,這使得內存可以更快地與處理器交換數據,從而提升整體的系統性能。同時,DDR5內存模塊的容量也得到了增加,滿足了大數據時代對更大內存空間的需求。DDR5內存采用了Multi-Bank Operating(MBO)技術,這是一項創新的內存架構設計,允許多個內存bank同時進行操作。這種設計顯著提高了內存的并行性和效率,尤其是在多任務處理和復雜計算中,能夠更快地響應CPU的內存訪問請求。此外,DDR5內存在能效方面也進行了優化。通過引入更高效的電源管理和時鐘門控技術,DDR5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降低了功耗,這對于構建綠色節能的計算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當然DDR5內存也增強了在DDR4時代就有的錯誤檢測和糾正(ECC)功能,這項技術能夠識別并自動修正數據傳輸過程中的錯誤,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系統的穩定性。這對于需要高可靠性的應用場景,如服務器和科研計算,尤為重要。隨著計算需求的日益增長,每一代DDR內存的問世都旨在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廣闊的存儲空間。技術的躍進使得DDR內存在不斷刷新性能高度的同時,也在功耗控制上取得了突破。盡管每每推成出新的內存技術都帶來了諸多優勢,但它們在兼容性和成本方面的考量也成為了用戶在升級或購買時必須權衡的關鍵因素。就拿DD5來說,一開始上市時售價相當高,普通消費者望塵莫及,只有兼具價格合適與性能出色,才能將DDR5快速普及,讓更多玩家感受到科技進步的魅力。關于內存歷史的介紹,就先寫到這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內存條作為計算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映射了整個計算機硬件的演進史。從最初的延遲線存儲器到現代的DDR5內存,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性能的提升。DDR5內存的推出,不僅在數據傳輸速率、容量、能效和穩定性上實現了質的飛躍,更預示著未來計算機無限的潛力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