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discovery 等
編譯 七君
我們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各種令人迷惑的視頻,有一些是路人隨機抓拍的,有一些是專業(yè)團隊帶著劇本擺拍的。
可是,普通人要怎樣分辨哪些是專業(yè)團隊拍的呢?比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被鏡頭不斷拉近放大的UFO或者其他物體,怎樣就能一眼判斷它是專業(yè)團隊拍攝的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攝影攝像必備的器材——鏡頭說起了。通過鏡頭的變換,我們就能判斷視頻拍攝者的專業(yè)程度。
鏡頭有很多種。微距鏡頭是近距離拍攝用的,遠攝鏡頭是拍遠處的物體用的。
來看下這個今年11月新出的 Fujinon UA107 鏡頭。它的價格是21萬美金,約合140萬人民幣。
它為什么這么貴又這么重?因為它可以從幾米外一直拍到幾千米外的東西。
其實,這類用來拍紀錄片、新聞現(xiàn)場、直播的鏡頭叫做廣播級攝像機。它們的價格便宜的一般也都在萬元以上。
廣播級攝像機最貴的部分就是鏡頭,鏡頭的價格遠遠超過攝像機主體和其他配件。它就是你在電視電影里看到的攝像大哥扛著的那個黑色大炮筒了。
鏡頭是廣播級攝像機里最貴的部分
有人就要奇怪了,現(xiàn)在手機攝像頭隨隨便便都百萬像素了,拍出來的相片和影片也不壞,那么為什么電視臺的人還要扛著這么重的攝像機跑來跑去?直接用手機拍不好嗎?
廣播級鏡頭的貴自然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有電影鏡頭和數(shù)碼單反相機沒有的功能。
就拿球賽來說吧,你在比賽過程中,有沒有看到球場里攝像大哥跟著球員跑來跑去呢?沒有對吧。攝像大哥最近也是球場外的機位拍。
所以問題就來了,他們是怎么拍到運動員的高清動作和面部表情的呢?
這就要靠長焦鏡頭了。但是,光有長焦鏡頭并不稀奇,廣播級鏡頭還有另外一個本事。
在看球賽的時候,你可以注意到鏡頭有時快速拉近,有時快速拉遠對吧??墒窃诩ち业谋荣愡^程中,你不可能喊卡讓運動員停下,然后開始換不同焦距的鏡頭對吧。所以呢,廣播級鏡頭需要很長的變焦范圍。
大多數(shù)廣播級別的鏡頭的鏡頭焦距能實現(xiàn)在33毫米到1800毫米之間的切換。作為對比,普通單反鏡頭也只有幾十倍變焦。
不過鏡頭拉近拉遠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
用過普通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人知道,拉近的時候,對焦會不準,普通相機無法對著人臉一直清晰地放大。
但是廣播級鏡頭就能輕松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是等焦面鏡頭,可以在拉近拉遠跟拍的時候保持對焦,不用手動調(diào)焦。
再有,玩攝影的人知道,在長焦攝影的時候,畫面很容易被干擾從而抖起來。在拉近拍滿鏡(人物占滿畫面)的情況下,心跳都會干擾畫面。
大家來看看,手操作攝像機的時候,心臟跳動引起的鏡頭震動——
受到心跳影響而發(fā)生抖動的長焦鏡頭
因為長焦拍攝帶來的抖動問題,廣播級鏡頭就需要防抖系統(tǒng)。一些廣播級攝像機自帶光學防抖系統(tǒng),當然,三腳架也是一種很好的穩(wěn)定器。
抖動校正后的變焦鏡頭
所以,能同時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廣播級別的鏡頭,才會賣這么貴。而廣播級攝像機的鏡頭和攝像機主體,以及配件什么的全部加起來以后可以輕松超過一個中學生的體重。攝像大哥都是壯漢,懂了吧。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有什么視頻的畫面能夠輕松對準某個物體拉近拉遠,畫面還很清晰不會抖動,那一定是用了很貴的廣播級鏡頭在拍的啦。
那么,這么昂貴的廣播級鏡頭是怎么造出來的呢?
先看看鏡頭是怎么設(shè)計出來的。
鏡頭里其實是一套鏡片,它們組合在一起能夠達成特定的功能。在設(shè)計鏡頭的時候,研發(fā)人員通常會用計算機來進行各種模擬,看看不同鏡頭形狀、大小、材質(zhì)的組合能夠拍到什么樣的畫面。
許多鏡頭還帶有自動對焦的超聲波馬達和光學防抖系統(tǒng)來使圖像穩(wěn)定。
設(shè)計完成后,就要開始制作了。來看看廣播級鏡頭的打磨過程吧。
首先,要進行人類清除清洗計劃,因為制造鏡片的場所對灰塵異物零容忍,所以進入制造鏡頭的超凈室之前,要把自己包成大白。
頭發(fā)頭皮屑腳皮什么是絕對不允許的,鼻毛也要剃干凈!算了還是戴口罩遮住吧。
好了,人類已經(jīng)一塵不染了,來看看制造材料吧。
制造鏡頭的玻璃是特殊的玻璃——光學玻璃,主要分為冕玻璃和火石玻璃兩種。燧石玻璃的凹透鏡經(jīng)常與冕玻璃的凸透鏡組合,做成消色差透鏡。
廣播級鏡頭的光學玻璃實在是太貴了,價格輕松超過每千克1000美金。所以越大越重的鏡頭越貴是沒跑了。
光學玻璃不僅材料貴,連切割的工具也是鉆石切割鋸片。
接著,一個金剛鉆開始把玻璃切割成更小的片。在切割的過程中,要保證廢料最少,這樣才能省錢。
然后就要開始第一次研磨了。
磨得差不多了,鏡片底部要上瀝青了。工人把這種半球狀的鋁制工具壓在鏡片上,涂有瀝青的那一面會粘住半球。
現(xiàn)在就可以再次打磨了。
磨一會兒,涂一些含有研磨劑的拋光粉。
別看整個研磨拋光的過程很機械枯燥,實際上最終產(chǎn)品表面的光潔程度十分恐怖,鏡片的表面精度超過1/1000毫米,也即是微米級的加工。
打個比方,如果把研磨拋光好的鏡片放大到棒球場那么大,那么表面偏差(規(guī)定形狀和實際形狀)居然小于一張明信片的厚度。媽耶...
磨好了以后,要用鉆石切割鋸片把鏡頭邊緣切割成合適的形狀和大小了。切割好的鏡片被掛在這種叫做 planet (行星)的架子上。
然后放入真空室里面。
在真空室里,電子束使鍍膜材料蒸發(fā),覆蓋在玻璃表面形成鍍膜。鍍膜有保護的功能,也可以防止鏡面反光。要知道,光線進入普通玻璃時,大約有4%會被反射掉。而鏡頭里有很多片鏡片,光線的損失可想而知,所以需要特殊的材料減少光的反射。
從真空室里出來后,要把鏡面擦干凈。擦的時候工人的手指還要戴特殊的指套防止污染鏡片。如果光學系統(tǒng)里混入灰塵,畫面質(zhì)量會受影響。
檢查好以后,鏡頭上要涂上一層光學膠合劑,然后把兩個鏡片粘起來。粘起來是為了防止它們在鏡筒里搖晃。
接著,要進行光學校準和檢查。有潔癖的強迫癥星人最適合這個工作了。
鏡筒也在一邊制作完成了。現(xiàn)在就要依據(jù)設(shè)計,把所有的鏡片依次放入鏡筒里面,鏡片之間用金屬片間隔。安裝的時候也要防塵,要用這種防塵布蓋住施工現(xiàn)場。
最后放一個固定環(huán)壓住鏡片,然后封閉整個鏡筒。
像這樣做一個鏡頭,要花6周的時間,價格更不用說了?!皵z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在廣播級鏡頭前只能告辭了。
總之看完廣播級鏡頭的原理我們明白,大家一旦進入橫店和電視臺附近千米區(qū)域內(nèi)就要保持微笑,這樣說不定就會成為摳鼻最上鏡路人。
無標注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參考資料和動圖來源儲存于石墨:
https://shimo.im/docs/JH8WkrVDDdCJ6PrT/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編輯:Major Tom
關(guān)注人民攻攝,獲取所有攝影教程與素材】
【手機+VSCO】輕松打造有逼格的擺拍皂片
[ VSCO系列 · 第一期 ]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我們經(jīng)常能在Instagram上看到一些很文藝,很有逼格的照片,比如:
其實,實現(xiàn)這種Flat Lay(一種平鋪俯拍的照片)并不難,只需要有序的擺拍和VSCO后期調(diào)色就可以實現(xiàn)。
首先需要一塊毯子,有紋理的地板也OK!
另外還需要一個拍攝主題!這次的主題就是:
擺一些最普通的相機配件即可
擺拍切忌要低調(diào),不能浮夸
電池、說明書這類看似土掉渣的配件
既符合了主題,又不顯得浮夸
有的人動不動就放個手表、皮帶
更有甚者,一言不合就放雪茄上去
別人看到:這小子又裝逼了!
昨天還給我發(fā)5塊錢一包的煙呢!
擺的過程中注意位置對齊即可
順序不合適的可以進行調(diào)換,反正換到你舒服為止
擺好之后,我們使用VSCO進行調(diào)色
先調(diào)具體參數(shù),再選濾鏡,效果更好
調(diào)整的風格與色調(diào)因人而異,比如:
# 更多簡單好玩的攝影教程與素材 #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人民攻攝”
吶,做人呢
最重要的就是曬皂片咯
文由《萬物》雜志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參考資料 discovery 等
編譯 七君
我們在網(wǎng)上可以看到各種令人迷惑的視頻,有一些是路人隨機抓拍的,有一些是專業(yè)團隊帶著劇本擺拍的。
可是,普通人要怎樣分辨哪些是專業(yè)團隊拍的呢?比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被鏡頭不斷拉近放大的UFO或者其他物體,怎樣就能一眼判斷它是專業(yè)團隊拍攝的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攝影攝像必備的器材——鏡頭說起了。通過鏡頭的變換,我們就能判斷視頻拍攝者的專業(yè)程度。
鏡頭有很多種。微距鏡頭是近距離拍攝用的,遠攝鏡頭是拍遠處的物體用的。
來看下這個今年11月新出的 Fujinon UA107 鏡頭。它的價格是21萬美金,約合140萬人民幣。
它為什么這么貴又這么重?因為它可以從幾米外一直拍到幾千米外的東西。
其實,這類用來拍紀錄片、新聞現(xiàn)場、直播的鏡頭叫做廣播級攝像機。它們的價格便宜的一般也都在萬元以上。
廣播級攝像機最貴的部分就是鏡頭,鏡頭的價格遠遠超過攝像機主體和其他配件。它就是你在電視電影里看到的攝像大哥扛著的那個黑色大炮筒了。
鏡頭是廣播級攝像機里最貴的部分
有人就要奇怪了,現(xiàn)在手機攝像頭隨隨便便都百萬像素了,拍出來的相片和影片也不壞,那么為什么電視臺的人還要扛著這么重的攝像機跑來跑去?直接用手機拍不好嗎?
廣播級鏡頭的貴自然是有道理的,因為它有電影鏡頭和數(shù)碼單反相機沒有的功能。
就拿球賽來說吧,你在比賽過程中,有沒有看到球場里攝像大哥跟著球員跑來跑去呢?沒有對吧。攝像大哥最近也是球場外的機位拍。
所以問題就來了,他們是怎么拍到運動員的高清動作和面部表情的呢?
這就要靠長焦鏡頭了。但是,光有長焦鏡頭并不稀奇,廣播級鏡頭還有另外一個本事。
在看球賽的時候,你可以注意到鏡頭有時快速拉近,有時快速拉遠對吧??墒窃诩ち业谋荣愡^程中,你不可能喊卡讓運動員停下,然后開始換不同焦距的鏡頭對吧。所以呢,廣播級鏡頭需要很長的變焦范圍。
大多數(shù)廣播級別的鏡頭的鏡頭焦距能實現(xiàn)在33毫米到1800毫米之間的切換。作為對比,普通單反鏡頭也只有幾十倍變焦。
不過鏡頭拉近拉遠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
用過普通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人知道,拉近的時候,對焦會不準,普通相機無法對著人臉一直清晰地放大。
但是廣播級鏡頭就能輕松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是等焦面鏡頭,可以在拉近拉遠跟拍的時候保持對焦,不用手動調(diào)焦。
再有,玩攝影的人知道,在長焦攝影的時候,畫面很容易被干擾從而抖起來。在拉近拍滿鏡(人物占滿畫面)的情況下,心跳都會干擾畫面。
大家來看看,手操作攝像機的時候,心臟跳動引起的鏡頭震動——
受到心跳影響而發(fā)生抖動的長焦鏡頭
因為長焦拍攝帶來的抖動問題,廣播級鏡頭就需要防抖系統(tǒng)。一些廣播級攝像機自帶光學防抖系統(tǒng),當然,三腳架也是一種很好的穩(wěn)定器。
抖動校正后的變焦鏡頭
所以,能同時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廣播級別的鏡頭,才會賣這么貴。而廣播級攝像機的鏡頭和攝像機主體,以及配件什么的全部加起來以后可以輕松超過一個中學生的體重。攝像大哥都是壯漢,懂了吧。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有什么視頻的畫面能夠輕松對準某個物體拉近拉遠,畫面還很清晰不會抖動,那一定是用了很貴的廣播級鏡頭在拍的啦。
那么,這么昂貴的廣播級鏡頭是怎么造出來的呢?
先看看鏡頭是怎么設(shè)計出來的。
鏡頭里其實是一套鏡片,它們組合在一起能夠達成特定的功能。在設(shè)計鏡頭的時候,研發(fā)人員通常會用計算機來進行各種模擬,看看不同鏡頭形狀、大小、材質(zhì)的組合能夠拍到什么樣的畫面。
許多鏡頭還帶有自動對焦的超聲波馬達和光學防抖系統(tǒng)來使圖像穩(wěn)定。
設(shè)計完成后,就要開始制作了。來看看廣播級鏡頭的打磨過程吧。
首先,要進行人類清除清洗計劃,因為制造鏡片的場所對灰塵異物零容忍,所以進入制造鏡頭的超凈室之前,要把自己包成大白。
頭發(fā)頭皮屑腳皮什么是絕對不允許的,鼻毛也要剃干凈!算了還是戴口罩遮住吧。
好了,人類已經(jīng)一塵不染了,來看看制造材料吧。
制造鏡頭的玻璃是特殊的玻璃——光學玻璃,主要分為冕玻璃和火石玻璃兩種?;鹗AУ陌纪哥R經(jīng)常與冕玻璃的凸透鏡組合,做成消色差透鏡。
廣播級鏡頭的光學玻璃實在是太貴了,價格輕松超過每千克1000美金。所以越大越重的鏡頭越貴是沒跑了。
光學玻璃不僅材料貴,連切割的工具也是鉆石切割鋸片。
接著,一個金剛鉆開始把玻璃切割成更小的片。在切割的過程中,要保證廢料最少,這樣才能省錢。
然后就要開始第一次研磨了。
磨得差不多了,鏡片底部要上瀝青了。工人把這種半球狀的鋁制工具壓在鏡片上,涂有瀝青的那一面會粘住半球。
現(xiàn)在就可以再次打磨了。
磨一會兒,涂一些含有研磨劑的拋光粉。
別看整個研磨拋光的過程很機械枯燥,實際上最終產(chǎn)品表面的光潔程度十分恐怖,鏡片的表面精度超過1/1000毫米,也即是微米級的加工。
打個比方,如果把研磨拋光好的鏡片放大到棒球場那么大,那么表面偏差(規(guī)定形狀和實際形狀)居然小于一張明信片的厚度。媽耶...
磨好了以后,要用鉆石切割鋸片把鏡頭邊緣切割成合適的形狀和大小了。切割好的鏡片被掛在這種叫做 planet (行星)的架子上。
然后放入真空室里面。
在真空室里,電子束使鍍膜材料蒸發(fā),覆蓋在玻璃表面形成鍍膜。鍍膜有保護的功能,也可以防止鏡面反光。要知道,光線進入普通玻璃時,大約有4%會被反射掉。而鏡頭里有很多片鏡片,光線的損失可想而知,所以需要特殊的材料減少光的反射。
從真空室里出來后,要把鏡面擦干凈。擦的時候工人的手指還要戴特殊的指套防止污染鏡片。如果光學系統(tǒng)里混入灰塵,畫面質(zhì)量會受影響。
檢查好以后,鏡頭上要涂上一層光學膠合劑,然后把兩個鏡片粘起來。粘起來是為了防止它們在鏡筒里搖晃。
接著,要進行光學校準和檢查。有潔癖的強迫癥星人最適合這個工作了。
鏡筒也在一邊制作完成了。現(xiàn)在就要依據(jù)設(shè)計,把所有的鏡片依次放入鏡筒里面,鏡片之間用金屬片間隔。安裝的時候也要防塵,要用這種防塵布蓋住施工現(xiàn)場。
最后放一個固定環(huán)壓住鏡片,然后封閉整個鏡筒。
像這樣做一個鏡頭,要花6周的時間,價格更不用說了?!皵z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在廣播級鏡頭前只能告辭了。
總之看完廣播級鏡頭的原理我們明白,大家一旦進入橫店和電視臺附近千米區(qū)域內(nèi)就要保持微笑,這樣說不定就會成為摳鼻最上鏡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