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西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哈佛計算機系學霸,首次參加奧運就拿下兩塊金牌!
其中個人單項還是美國40年來首金。
31歲公路自行車運動員克里斯汀·福克納(Kristen Faulkner) 最近意外火了。
她畢業于哈佛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在硅谷華爾街干了4年VC,24歲時因為參加俱樂部活動,才開始正式將騎車作為個人愛好。
沒想到7年后,她“臨危受命”作為替補上場,意外成為最大黑馬,直接拿下公路自行車-女子公路賽金牌。
賽后采訪中她透露,就連她自己也是在距離終點只有500米時才敢確定,“我能贏”。
三天后,她又把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追逐賽金牌收入囊中,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屆奧運會上贏得這兩個不同項目金牌的女性運動員。
網友紛紛表示,“事實證明,學霸的身體都異于常人,只是激活之前只體現在腦部”。
不少國外網友還興奮地將她稱作“神奇女俠(Wonder Woman)”、阿拉斯加的英雄。
從哈佛學霸、職場精英到世界冠軍,克里斯汀·福克納是如何完成跨界的?
1992年,福克納出生于美國阿拉斯加。
從小福克納的娛樂方式就跟別人家的孩子不太一樣。
家里經常組織戶外活動,比如在崎嶇的荒野中長途跋涉,一連持續好幾天,有時甚至是與熊“同行”的那種。
中學,福克納就讀于菲利普斯學院,期間更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校隊的跑步、游泳和賽艇運動員。
之后她被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錄取,同時加入了哈佛賽艇隊,一邊參加著Web開發訓練營,另一邊大大小小的比賽也沒落下。
而且福克納還是“MVP式選手”,目前仍然是哈佛輕量級女子2公里劃船機(ergometer)最快記錄保持者。
這些早年經歷,讓福克納練就了比常人更加強大的韌性,而這些也是她后來騎行所必需的。
2016年,畢業后的福克納化身職場精英,加入了美國老牌風險投資機構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2017年,工作之余,在參加紐約中央公園舉辦的一場自行車俱樂部活動時,福克納接觸并迅速迷上了騎自行車。
在后來的采訪中她透露,騎自行車多在戶外,這讓她回想起了在阿拉斯加的生活。
憑借過人的運動天賦,福克納很快就開始在紐約參加自行車競技比賽。
2018年福克納跳槽去了Threshold Ventures,但對騎行的熱愛只增不減。
福克納騎行入門晚、技能存在短板,為了快速提升,所以她就專注于讓自己“T”型發展,也就是把精力都放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減少團體騎行學習定位、踏頻間歇訓練等全面的技術提升。
繞圈賽表現不好,那就選擇長距離的爬坡賽,福克納這樣形容自己:一名非常專業的騎手,但不是一名全面發展的騎手。
2020年,她開始為當時北美歷史最悠久的職業女子自行車隊TIBCO-Silicon Valley Bank打比賽。
之后成功轉向職業騎行。
職場上的經歷,讓福克納學會了如何計算和評估風險,也影響了她在賽場上的發揮:
在比賽中,我會帶著這樣的心態:風險回報比是多少?知道何時全力以赴。
在不斷的競技比賽中,福克納找到了真正熱愛的東西,并想起了兒時的夢想:參加奧運會。
2021年初,她下定決心辭去了工作,全職投入騎自行車。
很快就收獲了一籮筐戰果:
驚險的是,去年訓練時福克納意外出車禍,脛骨骨折,差點徹底無緣巴黎奧運會,好在休息了3個月后,福克納恢復得很好,又開始了騎行。
今年5月,她在美國國家公路自行車錦標賽中贏得了公路賽冠軍、計時賽亞軍,隨后6月份被選中參加本屆奧運會女子場地自行車團體追逐賽。
7月初,福克納又被通知了個大消息,隊員泰勒·尼布(Taylor Knibb)由于需要專注計時賽和鐵人三項,導致女子公路賽席位空缺,于是她要作為替補上場。
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福克納成為最大黑馬,一舉拿下金牌。
這場比賽非常精彩,福克納在最后3公里左右的地方抓住了進攻時機,猛然發力,最終以領先追趕者58秒的成績沖過終點線,抵達了埃菲爾鐵塔前的終點。
而美國隊上一次奪金還是在1984年,那年奧運會首次設立女子公路賽。
隨后,在女子場地自行車團體追逐賽中,福克納所在的美國隊又拿下了冠軍。福克納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屆奧運會上贏得這兩個不同項目金牌的美國女性運動員。
前東家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在福克納奪冠后,也發來了祝賀。
雖然像福克納這樣跨界斬獲金牌的學霸實屬罕見,但你別說……
就在上一屆東京奧運會,同樣是自行車公路賽,同樣爆了個大冷門。
奧地利數學系博士后安娜·基森霍夫 (Anna Kiesenhofer),領先荷蘭3次世界冠軍得主Van Vleuten75秒,奪得金牌。
甚至當時Van Vleuten都沒料到安娜在前面,沖過終點線后高舉雙手歡呼,一度以為自己勝券在握。
沒有專業團隊,沒有教練,那年基森霍夫驚艷了眾人。
而自行車對她來說也是純業余愛好,基森霍夫本碩博學的都是數學,分別畢業于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
賽前她還就職于世界名校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講授偏微分方程課。
這是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屆巴黎奧運會,基森霍夫也參加了,不過換了另一條賽道——公路自行車女子個人計時賽。
賽前采訪中基森霍夫表示對冠軍沒有很大執念,除非“大家都忘了我是誰”。
最終她以46分28秒88的成績位列第33名,為其奧運會個人計時賽初舞臺畫上了句號。
說回福克納,比完奧運會后,已馬不停蹄參加WWT環法自行車賽去了,賽程從8月12日延續到8月18日。
福克納現在所在的車隊——EF Education-Tibco-SVB,為她準備了一輛特別設計的公路自行車,福克納將其取名為“神奇女俠(Wonder Woman)”。
兩個神奇女俠在熒幕上和我們再見。
參考鏈接:
[1] https://www.kristenfaulkner.com/life-story
[2]https://usacycling.org/athlete/kristen-faulkner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Kristen_Faulkner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麟 攝
能夠在巴黎奧運會上以體育攝影師身份拍攝,對攝影師和他們手中的相機既是一種光榮與認可,同時也是相當嚴苛的考驗。
過去幾屆奧運會等世界重大賽事,體育攝影師往往使用類似佳能EOS 1D系列、EOS 1D-X系列這樣的旗艦級單反相機。這些相機具備有超長的續航能力,在最嚴酷的環境下(極寒、極潮濕)也能完成攝影師一整天的拍攝工作。
如今,佳能EOS R1繼承了前輩們的超強可靠性,在本屆巴黎奧運會的賽場下成為體育攝影師手中的趁手利器。
手持拍攝告別抖動
為了防止手抖導致畫面模糊,便產生了安全快門速度這個概念,即快門速度應快于鏡頭焦距的倒數。隨著數碼相機像素數攀升,快門速度大于或等于安全快門速度也并非完全保險。在奧運賽場拍攝,攝影師往往會使用400mm、500mm甚至600mm這樣的超遠攝鏡頭,此時安全快門速度就變得更高了。
8月2日,英國隊選手查爾斯在比賽中。當日,在巴黎奧運會馬術團體場地障礙大獎賽決賽中,英國隊奪得金牌。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Canon EOS R1,f/4.0,1/1600秒
在EOS單反相機時代,佳能采用了鏡頭內置IS光學防抖組件的設計,來補償因手抖而造成的位移。如今新一代旗艦EOS R1機身,則內置了5軸機身防抖系統。這樣即使搭載的鏡頭本身不具備IS光學防抖系統,也能實現防抖效果,提升出片率。
如果鏡頭配備有IS光學防抖系統,還能夠與EOS R1的機身5軸防抖系統協同工作,實現更佳的防抖效果。此時,畫面中央最高可實現降低8.5級快門速度的手抖補償效果,畫面周邊也有約7.5級的補償能力。
8月2日,中國選手王梓賽在比賽中。當日,巴黎奧運會蹦床項目男子預賽在貝爾西體育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Canon EOS R1,f/2.8,1/2000秒
相比前輩EOS 1D-X Mark III單反相機,佳能EOS R1機身重量降低了約330克,體積也更加小巧。搭配體積與重量更小的RF鏡頭時,手持拍攝也會更加輕松:新一代“大三元”RF70-200mm F2.8 L IS USM鏡頭,相比規格相同的EF 70-200mm F2.8L IS III USM單反相機鏡頭,鏡筒長度縮短了約27%、鏡頭重量降低了約28%,畫質還更高。
在巴黎奧運會賽場拍攝的體育攝影師,總避免不了需要較長時間手持相機拍攝。更輕便小巧的相機系統有效降低攝影師的負擔,把體力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拍攝本身。
8月5日,西班牙選手莫雷諾在比賽中救球。當日,在巴黎奧運會沙灘排球女子16強賽中,西班牙組合阿爾瓦雷斯/莫雷諾2比1戰勝荷蘭組合斯塔姆/朔恩曼,晉級八強。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
Canon EOS R1,f/2.8,1/3200秒
全天候拍攝不懼雨雪風霜
在拍攝奧運會的室外賽事項目時,總免不了遇到下雨天氣。剛才還晴空萬里,可能過一會兒就是暴風驟雨了。如果比賽繼續進行,體育攝影師的工作也不能就此結束,這就要求手中的相機在惡劣的天氣下依舊能夠正常工作。在本次奧運會的開幕式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現場突降暴雨,前方攝影記者仍在雨中堅持拍攝。
7月26日,藝術家在開幕式上演奏鋼琴。當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法國巴黎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Canon EOS R1,f/3.2,1/1600秒
作為一款旗艦級專微相機,佳能EOS R1具備全天候拍攝能力。首先,機身外殼與內部框體為強度高、重量輕、散熱性能好的鎂合金材質;其次,電池倉、存儲卡插槽、機身接縫、外接端口蓋,以及撥輪與按鍵處采用了密封材料;最后,少部分沒有密封材料設計的,也使用了具備防塵防水滴性能的高精密度零件。
在高強度連續拍攝或錄制視頻時,相機的發熱問題過去常常困擾著攝影師,甚至不得不中斷拍攝等待機身冷卻。為了解決影像傳感器、處理器、存儲卡插槽等部分的發熱,佳能EOS R1在機身內部設計有鋁合金板、石墨片等散熱材料,保證用戶長時間拍攝。
8月4日,西班牙隊球員埃萊娜(左)在比賽中。當日,在巴黎奧運會女子水球小組賽B組比賽中,西班牙隊13比11戰勝意大利隊。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Canon EOS R1,f/2.8,1/2500秒
在續航部分,佳能EOS R1機身一體化的豎拍手柄使其可以使用更大容量的電池,這也是旗艦級機身的特色之一了,非常具有辨識度。佳能EOS R1使用了與前輩EOS-1DX Mark III相同型號的LP-E19大容量電池。
如果使用電子取景器拍攝,佳能EOS R1在節電模式下可拍攝約700張、流暢模式下則是約500張;開啟機身屏幕實時取景后,續航能力則上升至約1330張、1130張。不過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體育拍攝往往使用高速連拍模式,實際一塊電池能夠拍攝的照片數量還要更多。
此外,佳能EOS R1還支持USB供電和充電,拍攝者可以使用支持PD快充協議的充電寶為相機供電或充電,從而實現超長的拍攝續航能力。
高速傳輸第一時間出圖
在這個社交媒體的時代,奧運賽事的報道需要極強的時效性,體育攝影師必須盡快將拍攝到的照片從賽場傳回。而賽場又可能因記者與觀眾眾多導致網絡不暢或干擾的問題,這就需要相機本身配備有可靠的無線或有線傳輸功能。
7月26日,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乒乓球選手馬龍在開幕式前揮舞國旗。當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法國巴黎舉行。新華社記者 曹燦 攝
Canon EOS R1,f/2.8,1/2500秒
此前EOS單反相機時代,佳能EOS 1D-X系列單反相機配備了網線接口,實現了穩定的有線傳輸。新一代旗艦EOS R1在此之上,新增支持高速有線傳輸標準(2.5GBase-T)。即使賽事現場無線網絡速度慢,攝影師也可以在第一時間把拍到的作品上傳,搶占報道先機。
8月6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當日,巴黎奧運會田徑女子1500米第一輪比賽在法蘭西體育場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Canon EOS R1,f/22.0,0.1秒
除了高速而可靠的有線傳輸外,佳能EOS R1還支持多種無線傳輸功能。譬如攝影師可以通過多頻段的Wi-Fi無線傳輸,使用智能手機APP瀏覽下載照片或把照片傳輸至電腦。此外,EOS R1還可以通過USB Type-C數據線傳輸照片或遙控拍攝。
旗艦級相機的定位,不僅體現在強大的畫質、高速自動對焦與連拍性能上,還考慮到專業攝影師在復雜的拍攝環境下,能夠圓滿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記錄下賽場上最精彩的瞬間。佳能EOS R1繼承了前輩們的衣缽,以其強勁的綜合性能、對復雜拍攝場景的適應能力,以及可靠與長續航表現,使其無愧旗艦的定位。
鹿麟 攝
-END-
黎奧運會將會在北京時間7月27日凌晨1點30分正式開幕,前幾天我們在《巴黎傳遞火炬舉個迫擊炮彈?盤點歷次奧運火炬|老照片》中了解了歷次奧運火炬,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歷次奧運獎牌長什么樣,畢竟明天2024年第一枚奧運金牌就要出現了。
首先要說明,奧運金牌并不是純金的,而是一般為銀質,外面鍍金的。根據國際奧委會規定,獎牌的直徑至少60毫米,厚3毫米,金牌至少含有6克純金,總重量不限(一般在500克左右)。
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獎牌的材質成分為:
金牌:金1.35%、銀92.5%、銅6.15%
銀牌:銀100%
銅牌:銅97%、鋅2.5%、錫0.5%
一般賽前制造的獎牌會比比賽項目多出一部分作為備用,應對例如名次并列、團體賽人數不同的情況,奧運會結束后,未用完的獎牌將會由國際奧委會統一銷毀。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1896年希臘雅典奧運會獎牌,正面圖案為宙斯頭像手握地球,上面站著勝利女神妮姬,背面是雅典城遺址,寫有“國際奧林匹克”和“雅典比賽1896”。
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時,只有銀牌和銅牌,即第一名獲得銀牌1枚、橄欖枝1束、證書1張,第二名獲得銅牌枚、橄欖枝1束、證書1張,第三名沒有任何獎勵。
原因是希臘人認為金子往往與賭博聯想在一起,這有違古代奧林匹克的傳統與精神。
▲1990年法國巴黎奧運會獎牌,正面是勝利女神妮姬在巴黎塞納河上空,背面是冠軍選手站在領獎臺上。
這是唯一一屆使用長方形獎牌的奧運會,已經分為金銀銅三種獎牌頒發冠軍、亞軍和季軍。不過仍有很多項目并未頒發獎牌,而是頒發的獎杯。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奧運會獎牌,根據比賽項目不同,獎牌有多種樣式,例如上圖金牌是高爾夫項目,其余獎牌較典型的是正面為獲勝運動員團,身后為各種運動姿勢,背面是勝利女生妮姬和宙斯頭像。
▲此屆獎牌可以像勛章一樣通過胸針別在運動員胸前,這次佩戴方式是歷史上唯一一次。
▲1908年英國倫敦奧運會獎牌,正面是兩位女性將桂冠戴在獲勝運動員頭上,背面是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傳說種他為解救公主與巨龍戰斗,并屠龍的戰神。
注意,在此之前奧運金牌是純金的,從1912年之后金牌便不是純金的了。
后面數十年中,奧運會獎牌趨于同化,沒有什么明顯特色,甚至連圖片都一樣,因此從中選幾個稍微有特色的講一下,其他我們一筆帶過。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獎牌,背面是眾人早賽場高舉奧運冠軍慶祝的圖案,此圖在獎牌上從1928年一直用到1968年奧運會。正面是勝利女神右手高舉桂冠的圖案,此圖用的時間更久。
▲1960年意大利羅馬奧運會獎牌,周圍包裹了一個月桂花環圖案的銅環,項鏈則是月桂枝葉形狀。
▲1960年羅馬奧運會獎牌的完整樣式
▲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獎牌,此次奧組委打破傳統,將背面眾人高舉冠軍的圖案更換為每屆不同的設計圖案。此屆獎牌背面是赤裸的“雙子座”卡斯托爾和波盧克斯兩兄弟。
▲慕尼黑奧運獎牌會在比賽結束冠軍慶祝勝利時,短短幾分鐘內在附近一輛移動雕刻大巴車上,將獲獎者的名字和國籍雕刻在獎牌的側面。當時規定,比賽的第四、五、六名運動員會獲得證書,但沒有獎牌。
在慕尼黑奧運會蘇聯VS美國的籃球決賽中,發生了極富爭議的一幕,當時美國隊領先一分,以為自己勝券在握,但在比賽最后三秒中,因為計時器故障、裁判問題等原因,進行三次重賽,最終被蘇聯投進一球,失去了冠軍。
▲此事在2017年被拍成電影《絕殺慕尼黑》,獲得當時俄羅斯本土電影最高票房,2019年在中國上映。片中教練有一句讓我記憶深刻的名言: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
這是自1936年籃球項目加入奧運會以來,美國第一次未能獲得金牌,對于此次具有爭議的結果,美國隊難以接受并發起申訴,全體拒絕參加頒獎典禮,也沒有領取本屆奧運銀牌。
▲籃球頒獎儀式上,美國隊集體拒絕領取銀牌。
▲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背面是一只和平鴿,上方是帶有韓國太極旗風格的本屆奧運標志。
1987年版《奧林匹克憲章》規定,比賽前三名運動員必須獲得一枚刻有相應運動項目名稱的獎牌。冠軍獎牌必須是由鍍金的銀制成,亞軍獎牌為銀質、季軍獎牌為銅質。另外還規定了獎牌的尺寸和厚度、銀質的純度,以及冠軍獎牌上的鍍金不能少于6克純金。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獎牌,正面依舊是傳統勝利女神圖案,不過整體輪廓有些偏向上方,背面是光滑的平板,上面刻有本屆奧運圖案。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獎牌,正面依舊是傳統勝利女神圖案,不過背面則會根據比賽項目刻上相應的圖案。
▲美國選手邁克爾·約翰遜脖戴金項鏈,腳穿金色耐克跑鞋,在本屆奧運會中同時獲得200米和400米田徑冠軍,成為首位奧運“金牌雙料”男子運動員。
▲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獎牌,背面是悉尼歌劇院。本屆冠軍金牌在市場上的拍賣價格大約是60000美元以上。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獎牌,獎牌正面圖案終于更換了自1928年沿用至2000年的勝利女神坐姿高舉右手像,改為勝利女神以飛行姿態將勝利傳遞給運動員的新圖案,此后的歷屆奧運獎牌均采用新圖案。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獎牌的背面是在奧林匹亞點燃的圣火,以及詩人品達為紀念公元前460年埃吉納阿爾基米登贏得摔跤冠軍爾創作的第八首奧林匹亞頌歌的開場白。
▲劉翔以12秒91的成績,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110米欄項目獲得金牌,打破奧運紀錄、追平世界記錄,奪得中國人在奧運田徑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8年中國北京奧運會獎牌,獎牌背面鑲有一塊玉璧,其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玉的色澤隨金、銀、銅牌有所變化,分別為白玉、青白玉、青玉。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
▲北京奧運獎牌可以算得上是第一個在夏季奧運會獎牌中添加非金屬材質的設計,不過這種設計在之前的冬季奧運會中已經出現,我后面會放幾個。
▲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得6枚金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獲得8枚金牌,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4枚金牌,2016年里約奧運會獲得5枚金牌。
▲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獎牌,背面是以本屆奧運會會徽為核心的抽象設計,象征著現代城市,中間有一條代表泰晤士河的絲帶,從獎牌中心散發出射線,縱橫交錯,把所有元素融為一體,象征著運動員的成就和努力。正方形的印記平衡了整體構圖,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獎牌正中位置,讓整個設計有一種地圖的既視感——(我的評價:聽不懂就對了,這叫藝術)
▲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獎牌,為了提倡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獎牌40%的材料是從廢料垃圾中回收提煉的。據說本屆獎牌是歷屆最重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
▲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獎牌,作為號稱“最環保的一屆奧運會”,所有獎牌均來自由全國人民捐贈的廢舊二手手機、相機、電腦中提煉,從79000噸廢舊電子產品中,共提煉出32千克黃金、3500千克白銀以及2200千克銅和鋅。
▲獎牌盒子由日本白蠟木手工制作,涂抹日本特產火山灰染色。綬帶上加入了日本和服分層技術和傳統圖案。
▲2024年法國巴黎奧運會獎牌,中間六角形鐵片是埃菲爾鐵塔的碎片,由法國著名奢侈品公司LVMH旗下知名珠寶公司Chaumet(尚美巴黎),將鐵塔碎片鑲嵌在獎杯上,如同一顆珍貴的寶石。
▲注意看,鐵片是用鑲嵌珠寶的方式安裝的,從鐵片周圍四射出類似陽光的線條,很像珠寶或鉆石設計。
▲紅色綬帶的是本屆殘奧會獎牌,背面不是勝利女神,而是埃菲爾鐵塔的俯視圖。
由于夏季奧運會獎牌的設計要求較多,正面圖案不能隨意改變等規定,所以沒有冬奧會獎牌那么個性,下面我們看幾個具有獨特創意的冬季奧運會獎牌,有幾塊還非常漂亮。
▲1972年日本札幌冬奧會獎牌,是一個不規則形狀。
▲1984年薩拉熱窩冬奧會的獎牌也是不規則設計。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獎牌,中間是一塊通透的玻璃。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獎牌,中間加入了代表挪威特色的花崗巖石。
▲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獎牌,用木曾漆制成(日本木曾地區的“木曾仙人”獨立完成)。采用壓花鍍金的裝飾技術,該技術被稱為Shipoyaki(即景泰藍技術),配以精密的金屬加工。
▲2006年意大利都靈冬奧會獎牌,參考了意大利戒指、古代錢幣,中間是空的,象征奧運五環或者象征勝利戒指。
▲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獎牌,中間加入了半透明的聚碳酸酯(一種塑料),看起來還是挺漂亮的
▲2022年中國北京冬奧會獎牌,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古代的玉璧。
最后解答一個問題:為什么奧運會冠軍在領獎臺上喜歡咬金牌?
奧組委官方網站曾經發文解釋:在1912年之前,奧運金牌是純金的,早年人們喜歡咬金幣或金塊來檢查真假,但之后奧運金牌已經不是純金,這種檢測沒有用。
那為什么冠軍們仍然咬金牌呢?——因為攝影師要求他們這么做。
國際奧利匹克歷史學家協會主席大衛在2012年曾表示,“(這個動作)已經成為了攝影師們的一種迷戀。他們認為咬金牌的照片可以登上頭版頭條,可以賺錢。
在2010溫哥華冬奧中贏得仰式雪橇銀牌的德國運動員默勒,就在攝影師要求他咬金牌時,不小心咬斷了他的門牙。
奧運田徑金牌獲得者哈勃聶森也證實,一拿到獎牌,面前的攝影師就各種尖叫,對運動員大喊“笑啊”“快咬獎牌!”